引言:美国社会中的反智现象 🌟
在美国这片土地上,自殖民时期以来便孕育了一种独特的反智传统。这种传统并非偶然形成,而是深深植根于美国的历史、宗教和商业文化之中。本文将从多个维度探讨这一现象的起源及其对美国社会的影响。从早期殖民者的宗教信仰到现代商业社会的价值观转变,我们将逐一剖析这些因素如何共同塑造了美国特有的反智氛围。
第一章:自然与野蛮的召唤——美国反智传统的地理背景 🌍
1. 殖民者对欧洲文明的不满
美国的建立始于一群对欧洲文明感到压迫与颓废的人。他们选择离开欧洲,奔向美洲大陆,不是为了在此萌芽新的社会制度,而是为了追寻一种更接近自然的生活方式。在殖民者的心中,美洲大地象征着自由与原始的美,而非组织紧密的文明社会。这种心态反复反映在从东岸向西部拓荒的历史进程中。
一次又一次地,美国人渴望逃离文明社会的束缚。尽管人类无法完全脱离文明的整体,但某些文明要素的确让人感到窒息。例如,繁复的社会规则和等级制度常常被视为枷锁。因此,寻找世外桃源、回归自然成为许多殖民者内心深处的渴望。
2. 自然与野蛮的魅力
殖民者对自然与野蛮的向往不仅是一种逃避心理,更是一种精神追求。他们认为,原始的大自然能够提供一种纯粹而真实的体验,这是高度组织化的欧洲文明所无法给予的。这种观念深刻影响了美国文化的形成,使得“反智”逐渐成为一种潜意识的文化倾向。
第二章:福音派与原始主义的种子 🌱
1. 宗教对反智的推动作用
如果要说福音派与原始主义种下了美国人反智意识的种子,那么后来的商业社会则确保了反智在美国人思维中的地位。从托克维尔开始,许多研究美国的人都注意到,在这个国家中,讲究实际的商业主义往往压过了思考与玄想。
政治民主与商业至上的生活方式培养了一种快速决策的习惯。在这种环境中,深入、细腻与精确的思考并不被鼓励。相反,人们更倾向于迅速抓住机会,而不是花时间进行理性分析。这种思维方式使得美国社会逐渐形成了对智识的轻视。
2. 商业精神的双重影响
追逐利益是美国商业社会的核心驱动力。然而,这种追逐不仅仅是出于贪欲或权力欲望,还包含了一些美好的愿景。正如托克维尔所言,商业活动不仅仅是为了利润,更是为了享受追求利润时的那种刺激感。
在美国,企业精神成为了国民敬仰的主要价值体系。律师、医生、教师甚至牧师等职业都开始采用商界的运作规范。知识分子抱怨说,他们很难与这些职业人士沟通融洽,因为后者的思维已经被商界洗礼了。最终,这种商业化的趋势导致文化陷入孤立,并变得女性化。一些人甚至宣称,男性的世界里不需要智识及文化,这些可以留给女性处理。
第三章:平等主义的双刃剑 ⚔️
1. 杰克逊式民主的崛起
我们的宗教及商业深受美国生活中平等主义的影响,但在政治和教育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杰克逊式民主的出现逐渐瓦解了精英政治,尽管这种精英政治本身已经岌岌可危。
早期,文学与学问曾被讥笑为无用贵族们的特权。即便有一大群美国知识分子支持民主事业,这种观点也未曾得到缓和。普通美国人最大的愿望似乎就是建立起一个不需要文学与学问就能运作良好的社会。或者说,建立一个社会,它使用的文学与学问是一般人能够理解的基本程度。
2. 教育体系的反智倾向
美国教育有好些地方值得称道,但它可能是全世界唯一掌握在反智者手中的教育体系。这些掌权者特别愿意认同那些智识上表现较差的孩童。这种现象的背后是对效用与“科学”的执迷、错误的平等主义观,以及以原始主义来期待儿童发展的思维模式。
第四章:宗教中的反智传统 📜
1. 心智与心灵的紧张关系
在所有的基督教文化中,心智(mind)与心灵(heart)、情感与智识之间总会存在某种紧张关系。因此,我们不应简单地认为只有美国才有所谓宗教上的反智。远在美洲被发现之前,基督徒们就已经分为两类:一类人相信智识在宗教中应有重要角色,另一类则是认为智识应服膺情感或完全由情感代替。
在美国早期的宗教活动中,任何贬抑理性或学养的事物都在世俗化后的美国文化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思想应该实用、任何主义或精微的奥论都不足重视、有思想的人反而应该服从能激发情感力量的人或真正能治事的人,这些观念并非当代才有,而是美国新教思想的遗产。
2. 狂热派的兴起
狂热派内部不断会区分出派系及子派系。对于神职人员的权威,与其说狂热派想消除它不如说是想割裂它。总是有某些牧师可以激发教友的宗教狂喜或与神联结的内在体验。因此对于狂热派而言,神职人员在宗教上的权威是因人而异的,系乎个人魅力而不是制度性的。
较稳定的福音教派不支持太过于个人主观的崇拜方式,认为《圣经》才是权威,是一切的依据。但什么才是正确的诠释?大家看法不同,有人主张应听从专业理性的《圣经》学者的解释,而最为狂热和反智的那批人甚至认为每个人都可以自己决定如何诠释,完全不需要《圣经》学者的帮助。
第五章:清教徒时代的智识盛况 📚
1. 清教徒牧师的知识分子身份
在17世纪,清教徒牧师几乎就是美国历史上唯一出现过的知识阶层统治者。他们的存在塑造了早期殖民地的智识环境。尽管清教徒牧师也会犯错,但他们在当时几乎代表了整个知识分子阶层。
马萨诸塞湾殖民地刚成立时并不是农业社群,也不是工业或贸易的中心,而是一个思想社群。他们重视知识,尊敬所有与学问有关的象征或工具。他们的社会立基在书本上,约翰·温思罗普抵达塞勒姆港之后仅六年,马萨诸塞湾的人民就筹钱设立了一所大学。这所大学的创建表明,即使在孤立、贫困与诸多不利的情况下,清教徒移民仍然坚持教育的重要性。
2. 哈佛大学的多元课程
早期的哈佛毕业生不仅接受神学训练,还广泛学习古典文学作品。创立哈佛大学的牛津与剑桥清教徒毕业生在英国时饱读人文学科知识。他们认为神职人员与受过博雅教育的士绅在基本学养上应是一样的。因此,哈佛前两个世代的毕业生中,只有一半人做了牧师,另一半人进入了世俗行业。
清教徒社群在其子弟中培养出一个有学养的阶层后,给了他们很多发挥才能的自由。清教徒的牧师受到社群尊重,而他们也积极贡献于社群。当整个殖民地的状况越发稳定后,牧师们开始有闲暇写作,其中有些人的才华令人赞叹。
第六章:宗教改革的后续影响 🔥
1. 大觉醒运动的冲击
18世纪中叶的大觉醒运动标志着美国宗教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这场运动本身虽然没有对智识与学问造成明确的伤害,却为之后对有学养牧师的攻讦立下先例,并为后来宗教去形式化与非专业化教会领导者的出现埋下伏笔。
美国的大觉醒运动受到了德国虔敬派和英国卫理公会的影响,但其改变力道特别强。很多美国人既不属于任何教派,也不上教堂。宗教氛围的冷淡使得注重学养的牧师们失去了以往的动力和尊荣。
2. 宗教情怀的分裂
清教一直要求在智性与感性中寻求平衡。然而,这种平衡是脆弱的,最后在教友间形成各有偏重的分裂之势。一边世故稳重,对于事物采取自由宽容的看法,但在宗教情怀上显得较为冷淡;另一边则倾向于奋兴派的情怀,会因某些观念或热忱而深深感动,但其中较激进的教友常常会陷入“反教权”或反智。
结语:反智传统的现代意义 🌟
美国的反智传统并非单一因素的结果,而是多种历史、宗教和商业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从早期殖民者的自然崇拜到现代商业社会的功利主义,这种传统一直在演变并影响着美国的文化和社会结构。理解这一传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美国社会的独特性及其在全球化进程中的角色。
通过本文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尽管反智传统在某些方面限制了美国社会的发展,但它也为美国带来了独特的活力和创造力。未来,如何在保持这种活力的同时提升整体智识水平,将是美国社会面临的重要课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