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御料与土地政策的演变
在江户幕府时期,御料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所谓御料,指的就是江户幕府在各地的直辖领地。这些领地对于幕府来说意义非凡,它们就像是幕府的钱袋子一样,是幕府财政的重要来源之一。幕府会派出官员对这些领地代行管理权,这些官员就是所谓的“代官”。
在第五代将军德川纲吉时代,出现了一项引起社会混乱的政策。当时承认在负债人无力赎回抵押土地的情况下,土地归质权人所有。这一举措看似是对质权人的权益保障,但却带来了诸多问题。由于当时社会贫富差距较大,许多农民可能因为一时的困难无法偿还债务,从而失去自己的土地。这使得大量农民流离失所,引发了社会秩序的动荡。
然而,到了第八代将军德川吉宗时期,他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于是废除了德川纲吉时代的做法,颁布了“留地禁令”。这一禁令命令质权人将抵押过期的土地还给农民,这一举措无疑是给那些处于困境中的农民带来了希望。就像黑暗中的一道曙光,让许多农民重新获得了赖以生存的土地。这一政策调整体现了德川吉宗对民生问题的关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矛盾,稳定了幕府统治下的基层社会秩序。
二、商业的发展与创新
(一)商人致富的经验
《日本永代藏》这部短篇小说集于1688年出版,它主要描写了商人的致富经验。书中提到,这些商人依靠勤奋节俭、聪明才智获得财富。“永代藏”这个名字就很有深意,意思是“世世代代占有财富”,这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财富传承的一种期望。
当时的江户商铺普遍实行赊欠制度,欠款每季度结算一次。这种赊欠制度其实是一种信用交易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商业的繁荣。而越后屋的做法更是划时代的创举。越后屋可能在经营模式或者服务理念等方面有独特之处,它的成功为其他商家提供了借鉴的范例。
(二)货币兑换的困扰
不过,当时江户、大坂等地发行的货币各不相同,这就需要兑换成当地货币才能使用。这种货币不统一的情况给商业往来带来了很多不便。例如,当一个商人从江户到大坂去做生意时,他首先要将自己的江户货币兑换成大坂当地的货币,这个过程不仅耗费时间,而且可能会因为汇率等问题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这也促使幕府后来思考如何建立统一的货币体系来促进商业的发展。
三、田沼政治与宽政改革
(一)田沼政治的特点
纪州藩系的江户城政治家们在幕府的政治舞台上扮演着重要角色。其中,田沼意次是一个颇具争议的人物。田沼意次来自纪州,他在江户得到晋升后,逐步成为幕府的重要官员。他的仕途可以说是平步青云,最终成为老中兼任“侧用人”的身份,禄升至五万七千石。
然而,田沼意次却成为了贿赂、贪污的政治家的象征。赠送超出规定价值及数量的礼品现象在他当权前后变得相当严重。这种腐败风气严重影响了幕府的行政效率和公正性。操控人事大权的一部分高官从民间商业活动中收取地方缴纳的租税、营业税等作为幕府财政基础,但这并不是一种健康的财政收入方式。想要获得官职的武士、商人为了得到官员提供的方便,贿赂现象从未断绝。田沼成了这股歪风的罪魁祸首,武士和商人反对田沼的呼声日益高涨。
尽管表面上看,法治与官僚制度化也在同步推进,官员及其所管辖的机构为了应付民间社会追求利润而引发此起彼伏的纷争,必须提升文官的执政水平、完善处理问题的规则,但效果却不理想。这是因为在这种腐败的大环境下,很多规则和制度都被扭曲执行了。
(二)同业行会与虾夷地开发计划
在田沼意次执政期间,关于同业行会的态度也发生了一些变化。起初,德川吉宗企图以同业行会的力量来严格执行“奢侈品禁止令”,实现降低物价等目标。但到了十八世纪后半叶,田沼意次通过商人的同业行会管控飞速增长的商品生产及流通,收取其中的税款,改善了幕府的财政。他还向妓院征收税金,产品专卖也成了打开财政困局的手段,像铁、铜、药用人参、蚕丝、茶叶、烟草等都成了专卖品。
此外,田沼意次意识到对外关系的重要性,有计划地开发虾夷地。虾夷地(今北海道地区)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可以向农田提供鲱鱼油渣、高质量的干海参等用作肥料。稻草袋包装的海产品也是长崎对外贸易不可或缺的商品。幕府制定了在虾夷地区的开垦计划,但由于田沼失势而被迫中止。
(三)宽政改革
针对田沼政治带来的种种问题,松平定信进行了宽政改革。松平定信是田安宗武之子,陆奥白河藩主的养子。他憎恶田沼,在御三家与一桥治济的推荐下,趁江户平民暴乱的机会执掌了政权。松平定信团结起反对田沼派的大名们一道推行改革。
在农业方面,他取缔违法的地方官,为了将年贡米作为幕府财政的基础,以增加农户及复耕荒废土地为目标。他鼓励农民重新回到农村,借给他们农具及种子,在各地设置稻仓以防发生饥荒。在城市治理方面,由于他在中央政权所在的都市江户经历过平民暴乱,因此防止骚乱再次发生成了他的都市政策的课题。他设立了石川岛流民收容所,为他们介绍工作,并颁布了“七分积金令”救济贫民,命令江户各街区设立町会所,给自愿归还农村者发放经费,降低因紧急情况而瞬间爆发骚乱的可能性。
在流通领域,除了调节米价之外,他还努力提高与京都、大坂相对的关东经济圈的地位。为了对抗来自京都、大坂酿造的酒类,他命令当地的富豪农户试酿上等酒。在金融方面,实行低息的官方贷款,试图降低民间金融市场的利率。为了缓解将军手下直参武士的财政困难,发布了“免债令”,这虽然给江户富商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但也从侧面反映出当时武士阶层面临的经济困境。
在文教方面,加强对出版的控制,同时又将八千六百余名行善者的事迹编成《孝义录》,禁止传播异端邪说,振兴朱子学,以培养幕府的官僚。这些改革的措施及法制的施行,为明治维新准备了必要条件。
四、不断变幻的国际环境
在日本外围,英国、法国侵入亚洲,荷兰的势力开始衰退。而作为海禁国的日本,其统治阶级与知识分子所警惕的是北方俄罗斯的南下。俄罗斯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即位后,开始了向外扩张的步伐。她吞并了克里米亚汗国,与奥斯曼帝国交战,并对农奴制度进行专制化整治,加强了贵族地主的支配权。
俄罗斯利用日本漂流民来教授日语,准备与日本进行接触。比如大黑屋光太夫的经历就非常典型。他原本是伊势国河曲郡南若松村的人,在出海航行途中遭遇风暴漂流到了俄罗斯。经过一系列的辗转,他最终回到了日本,并且带回了关于俄罗斯的信息。这引起了日本幕府的重视,幕府也开始思考如何应对来自北方的威胁。
五、相扑文化与中期藩政改革
(一)相扑文化的特殊地位
幕府对风俗、文化都实行严格控制,但在这样的环境下,只有符合尚武方针的相扑呈现出一派非同一般的风貌。相扑作为一种古老的运动,起源于占卜农业生产吉凶以及战场上的搏斗技术。到了江户时代,出现了职业相扑力士集团。在被称为“三都”的江户、京都、大坂,很早就颁发了禁止相扑募捐筹款与街头相扑的法令。不过,随着相扑运动的发展,它的中心势力逐渐移到了江户。江户民众对相扑的热情非常高涨,造就了许多著名的相扑力士,如谷风、小野川、雷电等。并且,“横纲”这一称号也在这一时期诞生。
(二)中期藩政改革
从十八世纪后半叶开始,为了扭转藩财政的赤字局面,各个藩纷纷采取措施增加藩内的商品生产以改善藩收入。“藩利益”成为一句流行口号。藩主们除了增收年贡外,还要掌控本地固有的特产品,培育刚刚发现的产品,尝试引进新的特产品、实施藩的专卖制。例如,长州藩的纸、蜡,德岛藩的靛蓝染料,姬路藩的棉布、盐,土佐藩的纸,萨摩藩的樟脑、黑砂糖,上田藩的丝织品等都是各自藩的特色产品。为了销售这些产品,设置了专门的产品会所,如纸方会所、棉布会所、砂糖会所等。
在这一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名君贤相。如肥后熊本藩主细川重贤、“家老”堀胜名、陆奥会津藩主松平容颂、“家老”田中玄宰、出羽米泽藩主上杉鹰山、“家老”竹俣当纲等。以米泽藩为例,上杉鹰山面对藩财政和人口减少的困境,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实施“大俭约令”,改革农村管理机构,种植漆树、桑树、构树一百万株,引进纺织技术,设立藩校“兴让馆”等。这些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藩的状况,也为其他藩提供了借鉴的经验。
六、幕府与尊号事件
朝廷虽以“公武和融”的立场发挥着公仪“金冠”(权威)的作用,但在朝廷内部存在着不同的政治路线。宝历事件和明和事件就是这种内部斗争的体现。而在后桃园天皇驾崩之际,没有合适的皇位继承人,面临皇统断绝的危机。闲院宫典仁亲王的第六王子祐宫被选为皇嗣,解决了这一危机。
光格天皇即位后,他对朝廷政务非常勤勉。在天明饥馑时,要求京都地方公仪救济灾民。他还重建了被大火烧毁的皇宫。然而,光格天皇希望下旨给生父闲院宫典仁亲王赐予“太上天皇”的称号却遭到了幕府的老中松平定信的反对。经过五年的争执,尊号依然未获批准,与这个事件有关的中心朝臣一并被处罚,这一事件才宣告平息。这一事件表明,尽管表面上“公武和融”的框架还在,但实际上朝廷与幕府之间的关系存在着复杂的矛盾和权力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