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一步网
作者:
在
在日本战国时期,宗教团体的力量不可小觑。就像文本中所提到的那样,一向一揆是一个下克上的宗教团体。当时的织田信长和其部将秀吉都曾与之有过交战经历。例如,在永禄六年(1563年),信长的盟友德川家康在三河国(如今的爱知县东部)也遭遇了一向一揆的挑战。
这种挑战并非单纯的军事对抗,它背后有着复杂的社会矛盾根源。三河国的一向一揆爆发的原因是反抗家康侵犯了“禁止闯入寺内权”。这一事件使得家康的家臣们分裂为两大阵营,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家康为了度过危机,企图离间武士和农民信徒之间的关系,可谓是费尽心机。
而在战国大名与一向宗暴动势力圈内的农村地区,出现了非常有趣的自治组织——“村中众议”。这些组织就像是农村里的自我管理机构,他们可以自主运营事务,以一种自我救助的方式解决内部纷争以及与外界发生的摩擦,同时还负责打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事务。然而,农村的生活并不平静,围绕着灌溉用水的水池、河流,采集燃料、肥料、建筑材料的山野所有权等利益关系而产生的争执频频发生,大小争斗不断。旧有的条文制度已经远远无法应对这样的局面,执行调停及处罚违规行为的法则也逐渐失去了约束力。而且,外部领主之间的争斗也会波及到村镇,一旦成为战场,人们甚至会被掳劫,成为买卖的对象。😔
在这个动荡的时代里,农民阶层和武士阶层的骚动往往会演变成大规模的交战,并蔓延至整个社会,形成下克上的局面。但是,最底层的人们对太平的渴望却变得日益强烈,他们希望停止无休止的骚乱与战争。对于战国大名来说,治理自己的藩领地不仅仅是出于争夺天下的野心,其中也反映了民众对太平的渴望。
比如,战国大名经营领地的目的就是要富国强兵。要达到富国的目标,就需要裁决领土内的纷争与是非曲直,还得履行政府的职责,这就是所谓的“分国法”。有些大名还允许提出控告非法行为的诉讼状,这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民众的部分权益。在这种民众对太平渴望的驱动下,实力雄厚的大名之间的霸权争夺战变得更加激烈。
日本国产铁炮的出现加速了争霸战走向终结的步伐。从1570年开始的大约二十年里,元龟天正年间的争霸战成为了战国时期的最后阶段:室町幕府、武田一族、织田信长相继走向灭亡。这场权力交替的戏剧就像雪崩一样把天下推向统一。在战争中,铁炮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像在1575年的长篠之战中,信长与家康的联军就以马栅栏阻挡武田胜赖的骑兵,然后铁炮齐发,重创敌军。虽然有人认为这是整体兵力悬殊的缘故(信长有三万八千兵力,武田只有一万五千兵力),但铁炮有组织地使用这一点确实是划时代的创举。此后,铁炮成了交战中不可或缺的武器,直接攻击城堡、箭楼、武器库等则多用称为石火矢(射石炮)的大石头炮。
铁炮在日本古代泛指火器,是一种使用火药发射弹丸的兵器。在日本镰仓时代,元朝的军队就已经使用过铁炮,不过当时是把火药塞进中空的铁球,在火口处点火,再用投石机发射出去。到了1543年(天文十二年),两名葡萄牙人漂流到种子岛,将东南亚制造的马六甲型火绳枪转让给这里的岛主,这才让日本引进了瞬发式点火装置的铁炮。这种铁炮首要目的是命中敌人,不久便在日本开始生产。由于日本刀剑、农具的冶炼技术比较发达,铁匠们也能制造铁炮。种子岛的铁匠开始仿制铁炮,铁炮也因此被称为“种子岛铳”。
随着大名及一向一揆的需求增加,制造铁炮的技术迅速传遍日本各地,像堺市、近江的国友村、日野等地都成为了著名的铁炮产地。这些地方的工匠原本毕生从事铁锹、镰刀等农具的打造,但在铁炮需求的刺激下,转向了铁炮制造。到了江户时代,堺市与国友村的产品还被幕府征购,确立了它们作为铁炮铁匠的地位。😊
铁炮的实用化带动了其他武器的生产,提高了制造刀剑、长枪等武器以及头盔、铠甲等装备技术的精细程度。在战国时期,棉花也是一种重要的军事物资。它常被用于制作铁炮的火绳、军舰的帆、士兵的衣服、战马的腹褂等。当时的棉布多来自朝鲜,或者是通过向中国进贡时得到的回赠,或者是以购买的形式进口。后来,由于上述需求,棉花开始在日本本土种植。
货币大量用于买卖交易,加速了商品流通,使得大量运送货物成为可能。对于备战的武将来说,确保大量的燃料和粮草迅速运往远处是决定胜负的重要条件。他们不能仅仅依靠威吓和征调来确保物资充裕,而是需要通过购买大量兵粮运送到战场或者就近筹措的方式来保障物资供应。因此,促进商品交换及流通的货币就变得必不可少。从中国进入的质量参差不齐的外币和私铸钱币都在市场上流通,货币进一步渗透到日本社会,迫使战国大名在自己的势力范围内煞费苦心地管理外币和私铸钱币。这种防止农民缴纳租税时使用劣质货币的管制手段被称为“撰钱令”。不过,在民众的实际交易活动中,他们通过频繁的买卖逐步达成共识,赋予了不同货币合适的价值,现实的经济活动中并没有出现大的混乱。市场不仅是经济活跃的场所,也是民众交换信息之处,同时还是一个政治舞台。战乱时代反而造就出了刺激货币交换的契机。
战国时期的武将不仅仅依赖外来货币的流通来谋求富国强兵,他们也希望挖掘金、银矿来筹得军费。十六世纪中叶从朝鲜传入一种称为“灰吹法”的精炼方法后,从银矿石中精炼出银的技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日本的工匠吸收了这种新的冶炼技术。由于这种技术适合具有充分自由的小型经营组织,白银产量迅速增加,日本成为了世界名列前茅的产银国。在这个时期,葡萄牙和中国船运来了中国生产的蚕丝,用来换取日本产的白银。
制铁业也掀起了一场革命。人们采用“铁穴流”的方法采集到大量铁矿砂,使用脚踏式木板风箱提高熔炉温度,并且在炉上建起了高大的屋顶以保持高温,从而炼出了非常优质的铁。这些冶矿技术为江户时代初期将中国输入的货币改铸成日本的货币做好了准备。刀剑工匠、木锯工匠、农具工匠都可以获得优质的原料与工具,具备了小型农户和小型工匠急速增加的条件。
农村屡屡遭到军队铁蹄的践踏,壮劳力被掳去充当士兵,有的则自愿离开农村去当兵。另外,战国大名必须尽力确保领地内的兵粮生产,对米麦的需求持续不减。在这样的形势下,日本提高了对农业生产的精深观察能力,这点可以从反映战国时期农业状况的著作《清良记》中看到。廉价铁制农具的普及和手工业用具的大量出现一起促使小型农家与小规模工匠纷纷自立门户。😉
1600年(庆长五年)九月十五日早上,在浓雾弥漫的美浓国,八万余名西军与七万五千余名东军展开激战,史称关原合战。这场战争把德川家康推上了最高统治者之位。东军统帅德川家康出身于骏府今川家族的西三河冈崎城城主松平广忠的家庭,母亲叫於大。家康幼名竹千代,从六岁开始就在骏府当人质以证明松平家族是今川氏的从属。在家康的成长过程中,他经历了元龟天正年间的战乱,与织田信长结盟,以“海道第一弓箭手”而闻名。尽管他对秀吉称臣,但却从东海最有势力的大名晋身为二百五十万石的关东王者。秀吉死后的一六〇〇年,五十九岁的家康在美浓国的关原打赢了夺取天下的决定性一战。
在西军中,地位相当于家康的是进驻大坂城的西军盟主毛利辉元。毛利辉元比家康小十一岁,他的父亲是中国地方势力雄厚的毛利隆元,母亲是大内义隆的养女。毛利辉元曾经持反信长立场,在“本能寺之变”(1582年)后,与曾经作为织田军队最前线先锋并与毛利军交战的秀吉议和。毛利因为没有追击秀吉撤退的兵队,在秀吉取得天下后得到信任,他的军队成为征服四国、九州的先头部队。毛利辉元四十八岁时成为领有一百一十万石的大名,实力仅次于家康。毛利把军队派到关原,自己却以总大将的资格进入大坂城,守护秀吉的儿子丰臣秀赖。
组织及指挥西军举兵的是石田三成。石田三成出身于近江国(滋贺县)坂田郡石田村,曾是长滨领主秀吉的心腹侍从。三成一心要惩治那些不忠不义辜负了秀吉恩典的人,他将反对家康的势力集结起来。然而,他在攻城之战中的失败记录使他在军事方面难以服众,而且他还卷入了一些负面传闻,如与茶道宗匠千利休不敬事件、秀次谋反事件有关,这进一步削弱了他的威信。
东西决战是以野战形式展开的,这是元龟天正年间大战的特点之一。在公元1572年(元龟三年)的三方原之战中,家康组织军队一路向西,却被甲斐国(山梨县)的武田信玄击败,逃回滨松城。家康从这一战中学到了野战的要领,成为一位长于野战的武将。关原合战时有两个攻击方案,或攻击敌将所在的大坂城,或攻击西军将领聚集的大垣城。家康选择了前者,这个消息把西军诱骗出来,将他们卷进了大垣西面关原的野战。在这场战斗中,西军中有自始至终都不曾参战的有力大名,也有背叛投敌的大名。虽然是一场一进一退的激战,却只用半天就定出了胜负,可见这场野战是非常成功的。
在参战的大名中,有的武将是忠于信念而选择加入东军或西军的,但大部分都是以延续家族声望为最重要目标,一番举棋不定之后才做出决定。家康从江户出发西上途中向各地大名传递书简,呼吁他们加入自己的阵营。本该担任德川家主力军的德川秀忠所率领的“谱代”大军三万八千余名,因在上田城受到以此为据点的真田昌幸及其次子幸村的阻击而贻误战机,迟迟未能赶到主战场关原。然而,昌幸的长子信之却属于东军。战后,信之请求家康赦免父亲及弟弟的死罪,并得到允许,这样真田家族得以延续,幕府末期还有人担任了老中。
延续家族门第是武将决定去向的第一决定要素,乱世中隐藏着治世渴望的潜流。那些受过秀吉恩惠的大名,对丰臣家族的延续并无异议。但丰臣秀吉之后,谁有实力适合统领天下?这种担忧笼罩着整个时代。据说家康在桃配山的大本营中树立着“厌离秽土,欣求净土”的旗帜,从这里可窥见从乱世(秽土)到治世(净土),渴望实现太平的暗喻。关原合战结束后,家康继续西进,向大坂进军,下令军队行军中禁止对那些已经不是交战对手的残余势力所在村落施暴、放火、强行收割庄稼等。这是为了保障当地居民专心耕作,回应人们和平的渴望的举措,说明家康在以武力夺取天下的过程中,将迎合民意的形象看得十分重要。
当然,关原决战并非一切都如家康所料。战局是千变万化的,意想不到的境况不断出现,对战争的进程无法做出预测。但最终,这场一边倒的胜利使家康的势力变得更加强大。西军的石田三成在京都六条河原被斩首,他所领有的佐和山城分配给了“赤备队”的猛将井伊直政,井伊直政将城池迁移,改建为彦根城。整个江户时代,井伊家族作为“谱代”的巨头,有五人当上了大老。
西军的统帅毛利辉元被削去了安艺、石见等五处封地,只余下周防、长门两处,俸禄减为三十六万九千石。辉元剃发隐居,并辅助幼主,从广岛迁移到山口,在叫作萩的地方筑城,建起长州藩,一直延续至幕府末期。这样,西军各将领都受到了严厉的处分,东军各将领与家康的关系也从联盟变成了上下级的从属关系。然而,家康的继承人秀忠,因参战迟到,第二代将军的威望一下子被削弱。由于家康依赖福岛正则、加藤清正等秀吉麾下的大名而取得胜利,在论功行赏之际,不得不加封一部分原属丰臣系的大名,让他们拥有一国之领地。从西军大名手中没收所得的六百二十二万石领地中的八成,都加封给了他们。此举牵制了德川家族的专制力量,成为大名之间权力平衡的一种方式。😎
从渴望太平的民众角度来看,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德川家康这三位统治者虽然个性不同,但都对天下做出了会带来一个太平盛世的承诺。“捣糯米”“做年糕”“坐天下”就是实现太平的三个阶段。
织田信长将口号“天下布武”刻成印章,向全国宣布以武力平定天下的志向。秀吉作为关白,发出禁止私斗的命令“惣无事令”,对于易于发展为一揆的农民,则发出了没收武器的“刀狩令”,农民“专心耕作,便可保障子孙世代相传”。家康作为征夷大将军,准许农民在领主、地方官员有非法行为时,直接提交诉讼状,并禁止领主无故杀害农民。
尽管三位将军夺取天下的野心都一样,但在他们统一天下的愿望之中,也融合了万民之声。他们都摆出一副要逐步实现太平理想的姿态,然而,这种“实现天下太平与保护天下民众”的承诺,受到了来自政权事无巨细的干涉。最后的结果是,幕府实行了将统治者和被统治者截然分开的“兵农分离制”,并且用世袭身份制将所有社会成员的整个家族都纳入一张大网,把众人划分出上下等级与贵贱。幕府就这样替换了当初许下的“实现天下太平与保护天下民众”的诺言。🤔
总之,日本战国时期是一个充满变革与动荡的时代,从宗教团体的反抗到农村自治组织的兴起,从对太平的渴望到技术与经济的发展,再到关键战役关原合战以及三位统治者对太平的不同努力,这一系列事件共同构成了日本从乱世走向治世的宏大画卷。
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登录。
一、一向一揆与农村自治组织
在日本战国时期,宗教团体的力量不可小觑。就像文本中所提到的那样,一向一揆是一个下克上的宗教团体。当时的织田信长和其部将秀吉都曾与之有过交战经历。例如,在永禄六年(1563年),信长的盟友德川家康在三河国(如今的爱知县东部)也遭遇了一向一揆的挑战。
这种挑战并非单纯的军事对抗,它背后有着复杂的社会矛盾根源。三河国的一向一揆爆发的原因是反抗家康侵犯了“禁止闯入寺内权”。这一事件使得家康的家臣们分裂为两大阵营,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家康为了度过危机,企图离间武士和农民信徒之间的关系,可谓是费尽心机。
而在战国大名与一向宗暴动势力圈内的农村地区,出现了非常有趣的自治组织——“村中众议”。这些组织就像是农村里的自我管理机构,他们可以自主运营事务,以一种自我救助的方式解决内部纷争以及与外界发生的摩擦,同时还负责打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事务。然而,农村的生活并不平静,围绕着灌溉用水的水池、河流,采集燃料、肥料、建筑材料的山野所有权等利益关系而产生的争执频频发生,大小争斗不断。旧有的条文制度已经远远无法应对这样的局面,执行调停及处罚违规行为的法则也逐渐失去了约束力。而且,外部领主之间的争斗也会波及到村镇,一旦成为战场,人们甚至会被掳劫,成为买卖的对象。😔
二、从骚乱到对太平的渴望
在这个动荡的时代里,农民阶层和武士阶层的骚动往往会演变成大规模的交战,并蔓延至整个社会,形成下克上的局面。但是,最底层的人们对太平的渴望却变得日益强烈,他们希望停止无休止的骚乱与战争。对于战国大名来说,治理自己的藩领地不仅仅是出于争夺天下的野心,其中也反映了民众对太平的渴望。
比如,战国大名经营领地的目的就是要富国强兵。要达到富国的目标,就需要裁决领土内的纷争与是非曲直,还得履行政府的职责,这就是所谓的“分国法”。有些大名还允许提出控告非法行为的诉讼状,这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民众的部分权益。在这种民众对太平渴望的驱动下,实力雄厚的大名之间的霸权争夺战变得更加激烈。
(一)铁炮的作用
日本国产铁炮的出现加速了争霸战走向终结的步伐。从1570年开始的大约二十年里,元龟天正年间的争霸战成为了战国时期的最后阶段:室町幕府、武田一族、织田信长相继走向灭亡。这场权力交替的戏剧就像雪崩一样把天下推向统一。在战争中,铁炮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像在1575年的长篠之战中,信长与家康的联军就以马栅栏阻挡武田胜赖的骑兵,然后铁炮齐发,重创敌军。虽然有人认为这是整体兵力悬殊的缘故(信长有三万八千兵力,武田只有一万五千兵力),但铁炮有组织地使用这一点确实是划时代的创举。此后,铁炮成了交战中不可或缺的武器,直接攻击城堡、箭楼、武器库等则多用称为石火矢(射石炮)的大石头炮。
(二)铁炮的历史渊源
铁炮在日本古代泛指火器,是一种使用火药发射弹丸的兵器。在日本镰仓时代,元朝的军队就已经使用过铁炮,不过当时是把火药塞进中空的铁球,在火口处点火,再用投石机发射出去。到了1543年(天文十二年),两名葡萄牙人漂流到种子岛,将东南亚制造的马六甲型火绳枪转让给这里的岛主,这才让日本引进了瞬发式点火装置的铁炮。这种铁炮首要目的是命中敌人,不久便在日本开始生产。由于日本刀剑、农具的冶炼技术比较发达,铁匠们也能制造铁炮。种子岛的铁匠开始仿制铁炮,铁炮也因此被称为“种子岛铳”。
随着大名及一向一揆的需求增加,制造铁炮的技术迅速传遍日本各地,像堺市、近江的国友村、日野等地都成为了著名的铁炮产地。这些地方的工匠原本毕生从事铁锹、镰刀等农具的打造,但在铁炮需求的刺激下,转向了铁炮制造。到了江户时代,堺市与国友村的产品还被幕府征购,确立了它们作为铁炮铁匠的地位。😊
三、其他技术与经济的发展
(一)武器装备的提升
铁炮的实用化带动了其他武器的生产,提高了制造刀剑、长枪等武器以及头盔、铠甲等装备技术的精细程度。在战国时期,棉花也是一种重要的军事物资。它常被用于制作铁炮的火绳、军舰的帆、士兵的衣服、战马的腹褂等。当时的棉布多来自朝鲜,或者是通过向中国进贡时得到的回赠,或者是以购买的形式进口。后来,由于上述需求,棉花开始在日本本土种植。
(二)货币与商品流通
货币大量用于买卖交易,加速了商品流通,使得大量运送货物成为可能。对于备战的武将来说,确保大量的燃料和粮草迅速运往远处是决定胜负的重要条件。他们不能仅仅依靠威吓和征调来确保物资充裕,而是需要通过购买大量兵粮运送到战场或者就近筹措的方式来保障物资供应。因此,促进商品交换及流通的货币就变得必不可少。从中国进入的质量参差不齐的外币和私铸钱币都在市场上流通,货币进一步渗透到日本社会,迫使战国大名在自己的势力范围内煞费苦心地管理外币和私铸钱币。这种防止农民缴纳租税时使用劣质货币的管制手段被称为“撰钱令”。不过,在民众的实际交易活动中,他们通过频繁的买卖逐步达成共识,赋予了不同货币合适的价值,现实的经济活动中并没有出现大的混乱。市场不仅是经济活跃的场所,也是民众交换信息之处,同时还是一个政治舞台。战乱时代反而造就出了刺激货币交换的契机。
(三)矿业发展
战国时期的武将不仅仅依赖外来货币的流通来谋求富国强兵,他们也希望挖掘金、银矿来筹得军费。十六世纪中叶从朝鲜传入一种称为“灰吹法”的精炼方法后,从银矿石中精炼出银的技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日本的工匠吸收了这种新的冶炼技术。由于这种技术适合具有充分自由的小型经营组织,白银产量迅速增加,日本成为了世界名列前茅的产银国。在这个时期,葡萄牙和中国船运来了中国生产的蚕丝,用来换取日本产的白银。
(四)制铁业革命
制铁业也掀起了一场革命。人们采用“铁穴流”的方法采集到大量铁矿砂,使用脚踏式木板风箱提高熔炉温度,并且在炉上建起了高大的屋顶以保持高温,从而炼出了非常优质的铁。这些冶矿技术为江户时代初期将中国输入的货币改铸成日本的货币做好了准备。刀剑工匠、木锯工匠、农具工匠都可以获得优质的原料与工具,具备了小型农户和小型工匠急速增加的条件。
(五)农业发展的推动因素
农村屡屡遭到军队铁蹄的践踏,壮劳力被掳去充当士兵,有的则自愿离开农村去当兵。另外,战国大名必须尽力确保领地内的兵粮生产,对米麦的需求持续不减。在这样的形势下,日本提高了对农业生产的精深观察能力,这点可以从反映战国时期农业状况的著作《清良记》中看到。廉价铁制农具的普及和手工业用具的大量出现一起促使小型农家与小规模工匠纷纷自立门户。😉
四、关原合战与江户幕府的建立
(一)关原合战的背景
1600年(庆长五年)九月十五日早上,在浓雾弥漫的美浓国,八万余名西军与七万五千余名东军展开激战,史称关原合战。这场战争把德川家康推上了最高统治者之位。东军统帅德川家康出身于骏府今川家族的西三河冈崎城城主松平广忠的家庭,母亲叫於大。家康幼名竹千代,从六岁开始就在骏府当人质以证明松平家族是今川氏的从属。在家康的成长过程中,他经历了元龟天正年间的战乱,与织田信长结盟,以“海道第一弓箭手”而闻名。尽管他对秀吉称臣,但却从东海最有势力的大名晋身为二百五十万石的关东王者。秀吉死后的一六〇〇年,五十九岁的家康在美浓国的关原打赢了夺取天下的决定性一战。
(二)西军的情况
在西军中,地位相当于家康的是进驻大坂城的西军盟主毛利辉元。毛利辉元比家康小十一岁,他的父亲是中国地方势力雄厚的毛利隆元,母亲是大内义隆的养女。毛利辉元曾经持反信长立场,在“本能寺之变”(1582年)后,与曾经作为织田军队最前线先锋并与毛利军交战的秀吉议和。毛利因为没有追击秀吉撤退的兵队,在秀吉取得天下后得到信任,他的军队成为征服四国、九州的先头部队。毛利辉元四十八岁时成为领有一百一十万石的大名,实力仅次于家康。毛利把军队派到关原,自己却以总大将的资格进入大坂城,守护秀吉的儿子丰臣秀赖。
组织及指挥西军举兵的是石田三成。石田三成出身于近江国(滋贺县)坂田郡石田村,曾是长滨领主秀吉的心腹侍从。三成一心要惩治那些不忠不义辜负了秀吉恩典的人,他将反对家康的势力集结起来。然而,他在攻城之战中的失败记录使他在军事方面难以服众,而且他还卷入了一些负面传闻,如与茶道宗匠千利休不敬事件、秀次谋反事件有关,这进一步削弱了他的威信。
(三)关原合战的过程
东西决战是以野战形式展开的,这是元龟天正年间大战的特点之一。在公元1572年(元龟三年)的三方原之战中,家康组织军队一路向西,却被甲斐国(山梨县)的武田信玄击败,逃回滨松城。家康从这一战中学到了野战的要领,成为一位长于野战的武将。关原合战时有两个攻击方案,或攻击敌将所在的大坂城,或攻击西军将领聚集的大垣城。家康选择了前者,这个消息把西军诱骗出来,将他们卷进了大垣西面关原的野战。在这场战斗中,西军中有自始至终都不曾参战的有力大名,也有背叛投敌的大名。虽然是一场一进一退的激战,却只用半天就定出了胜负,可见这场野战是非常成功的。
(四)战争结果的影响
在参战的大名中,有的武将是忠于信念而选择加入东军或西军的,但大部分都是以延续家族声望为最重要目标,一番举棋不定之后才做出决定。家康从江户出发西上途中向各地大名传递书简,呼吁他们加入自己的阵营。本该担任德川家主力军的德川秀忠所率领的“谱代”大军三万八千余名,因在上田城受到以此为据点的真田昌幸及其次子幸村的阻击而贻误战机,迟迟未能赶到主战场关原。然而,昌幸的长子信之却属于东军。战后,信之请求家康赦免父亲及弟弟的死罪,并得到允许,这样真田家族得以延续,幕府末期还有人担任了老中。
延续家族门第是武将决定去向的第一决定要素,乱世中隐藏着治世渴望的潜流。那些受过秀吉恩惠的大名,对丰臣家族的延续并无异议。但丰臣秀吉之后,谁有实力适合统领天下?这种担忧笼罩着整个时代。据说家康在桃配山的大本营中树立着“厌离秽土,欣求净土”的旗帜,从这里可窥见从乱世(秽土)到治世(净土),渴望实现太平的暗喻。关原合战结束后,家康继续西进,向大坂进军,下令军队行军中禁止对那些已经不是交战对手的残余势力所在村落施暴、放火、强行收割庄稼等。这是为了保障当地居民专心耕作,回应人们和平的渴望的举措,说明家康在以武力夺取天下的过程中,将迎合民意的形象看得十分重要。
当然,关原决战并非一切都如家康所料。战局是千变万化的,意想不到的境况不断出现,对战争的进程无法做出预测。但最终,这场一边倒的胜利使家康的势力变得更加强大。西军的石田三成在京都六条河原被斩首,他所领有的佐和山城分配给了“赤备队”的猛将井伊直政,井伊直政将城池迁移,改建为彦根城。整个江户时代,井伊家族作为“谱代”的巨头,有五人当上了大老。
西军的统帅毛利辉元被削去了安艺、石见等五处封地,只余下周防、长门两处,俸禄减为三十六万九千石。辉元剃发隐居,并辅助幼主,从广岛迁移到山口,在叫作萩的地方筑城,建起长州藩,一直延续至幕府末期。这样,西军各将领都受到了严厉的处分,东军各将领与家康的关系也从联盟变成了上下级的从属关系。然而,家康的继承人秀忠,因参战迟到,第二代将军的威望一下子被削弱。由于家康依赖福岛正则、加藤清正等秀吉麾下的大名而取得胜利,在论功行赏之际,不得不加封一部分原属丰臣系的大名,让他们拥有一国之领地。从西军大名手中没收所得的六百二十二万石领地中的八成,都加封给了他们。此举牵制了德川家族的专制力量,成为大名之间权力平衡的一种方式。😎
五、三位统治者的太平承诺
从渴望太平的民众角度来看,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德川家康这三位统治者虽然个性不同,但都对天下做出了会带来一个太平盛世的承诺。“捣糯米”“做年糕”“坐天下”就是实现太平的三个阶段。
织田信长将口号“天下布武”刻成印章,向全国宣布以武力平定天下的志向。秀吉作为关白,发出禁止私斗的命令“惣无事令”,对于易于发展为一揆的农民,则发出了没收武器的“刀狩令”,农民“专心耕作,便可保障子孙世代相传”。家康作为征夷大将军,准许农民在领主、地方官员有非法行为时,直接提交诉讼状,并禁止领主无故杀害农民。
尽管三位将军夺取天下的野心都一样,但在他们统一天下的愿望之中,也融合了万民之声。他们都摆出一副要逐步实现太平理想的姿态,然而,这种“实现天下太平与保护天下民众”的承诺,受到了来自政权事无巨细的干涉。最后的结果是,幕府实行了将统治者和被统治者截然分开的“兵农分离制”,并且用世袭身份制将所有社会成员的整个家族都纳入一张大网,把众人划分出上下等级与贵贱。幕府就这样替换了当初许下的“实现天下太平与保护天下民众”的诺言。🤔
总之,日本战国时期是一个充满变革与动荡的时代,从宗教团体的反抗到农村自治组织的兴起,从对太平的渴望到技术与经济的发展,再到关键战役关原合战以及三位统治者对太平的不同努力,这一系列事件共同构成了日本从乱世走向治世的宏大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