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仓使节团:近代日本转型的里程碑》

一、阵容与内部关系

(一)多元化的阵容

岩仓使节团可谓是人才济济,从人员构成来看,有着独特的特点。在书记官这个群体中,旧幕臣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一等书记官到四等书记官总共十人里,旧幕臣就多达七人,而理事官的随行人员中的旧幕臣也有六人。这些旧幕臣可都是经历过幕末时期留学国外的精英人士,他们就像是一群怀揣着海外经验和先进知识的宝藏人物。

他们在当时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承担着传播海外经验和知识的职能。这就好比是一艘装载着西方文明火种的船,他们就是那船上的点灯人,要把那些新鲜的理念和见识带回到日本这片古老的土地上。这种多元化且富有经验的阵容,是使节团能够深入探索欧美世界的基础之一。🧐

(二)年轻化的团队

从年龄结构上看,这个使节团充满了青春活力。四十六人的队伍里,除了两个人年龄不详之外,其他成员的平均年龄只有三十二岁。二十岁到三十多岁的人占了大多数,这一年轻化的阵容是变革期的一大特色。年轻的他们就像是充满生机的幼苗,在面对欧美这个未知世界时,具有足够的灵活性去适应和学习。

然而,这样的人员构成也带来了一些微妙的问题。书记官们大多是见多识广的外国通,一旦离开日本,仿佛到了自己的主场一样。在前往美国的船上,就开始戏弄那些对国外情况一头雾水的首脑、理事官和随行人员。例如,理事官佐佐木高行就在日记中无奈地写道:“书记官中旧幕臣居多,他们趁机向使节、理事官们报维新时的一箭之仇。”这就像是一个小小的职场矛盾缩影,虽然有些好笑,但也反映出不同背景人员之间存在着一些潜在的隔阂。😄

二、使团的目的与意义

(一)外交使命

岩仓使节团此次远赴欧美肩负着非常重大的使命。首先,他们要访问各个条约缔结国,向元首呈递天皇国书,这是为了彰显新政府的礼节。这一举动就像是在一个国际大家庭中,新加入的一员带着诚挚的问候拜访各位长辈,以表明自己想要融入这个家庭的决心。

其次,进行条约修订的预备谈判。当时的日本刚刚经历了一场巨大的变革,急需调整与各国的关系,以便更好地发展自己。这就像一个人换了新的工作环境,需要重新审视和同事之间的合作关系一样。不过,这次条约修订的准备工作还未完全就绪,所以这也给使团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目的,那就是调查和研究外国的科学、艺术、制度、法律等诸多方面,探讨今后日本想要建立的近代国家制度。这就好比是一个求知若渴的学生,想要全面了解世界上最先进的知识体系,然后结合自身的情况,打造出适合本国发展的模式。🧐

(二)《美欧回览实记》的价值

关于这次访问,在以前的教科书中只是简单提及是为了条约修订谈判而去,并且以失败告终。但是现在我们知道,使团此行的最大目的其实是对欧美各方面进行调查研究。而这份成果被记录在了《美欧回览实记》这本书里。它是由久米邦武编修的,共百卷,五编五册,于1878年(明治十一年)出版。

这本书的内容十分丰富,用文言体书写,里面多彩的汉字与片假名相互点缀。它就像是一座知识宝库,详细地记载了使团在欧美各国的所见所闻。初读的时候可能会觉得有些吃力,但随着阅读的深入,你会发现其中蕴含着深刻的见解。比如,当木户孝允看到在美国受到热情款待的情景后,他联想到如果将来日本开化了,是否也能像现在这样对待前来访问的亚洲各国使节呢?他的这种思考反映了他对日本未来发展的一种期望,也体现了他对日本教育等方面的重视。😉

三、使团看世界的视角

(一)对大国的认知

1. 美国——自主精神与“冉冉升起的旭日”

岩仓使节团抵达美国后,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自主精神氛围。副使伊藤博文在演讲中自豪地介绍了日本从封建社会过渡到近代国家的过程,他说日本“未发一颗子弹,未流一滴鲜血”就完成了这一转变。他还把日本的国旗“日章旗”比作“冉冉升起的旭日”,这一比喻不仅改变了外国人对日本国旗的看法,更是向世界传达了日本即将腾飞的信念。

当时在日本国内,人们对“日之丸”的含义也不是很明确,在节庆日还会发出疑惑的声音。但是在这个国际舞台上,伊藤博文的解释成为了整个使团国家使命感的一种体现。这种使命感就像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激励着他们不断探索美国的发展模式。他们意识到美国的强大背后有着民众自主的精神,这种精神得益于大众教育和新教的影响。这就好比是在一片肥沃的土地上,种子得到了充足的养分和阳光,从而茁壮成长。😎

2. 英国——岛国的优势与发展模式

英国作为一个岛国,同时也是工业和贸易大国,引起了使团的关注。在《美欧回览实记》中的英国篇里,使团清楚地分析出了英国富甲一方的原因。对于旨在建立近代天皇制国家的日本领导人来说,实行君主制的英国更具有借鉴意义。尤其是大久保,在归国后起草的《宪法制定意见》中,主张以英国君主制为蓝本进行取舍。这就像是在众多优秀的建筑模板中选择了最适合自己的那一款,然后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完善。

此外,使团还发现英国的伦敦是“世界天然产品的市场”,而法国的巴黎则是“世界工业产品的市场”。在法国期间,他们目睹了巴黎公社事件后的残局,感受到了文明国家内部的阶级矛盾。这让他们认识到,即使是发达国家也会面临内部问题,不能只看到表面的繁荣。🤔

3. 德国——军事实力的重要性

柏林作为德意志帝国的首都,使团在这里会见了俾斯麦和毛奇。俾斯麦讲述了欧洲弱肉强食的政治生态,并强调在国际社会中,大国的实力主要体现在军事力量上。这对使团来说触动很大,因为他们自幕末以来就深知这一点,但亲耳听到俾斯麦的话,还是让他们感慨万千。这就如同听到了一位行业前辈的经验之谈,更加坚定了他们对军事力量重要性的认识。💪

(二)对小国的关注

除了大国,使团对小国也非常关注。比利时、荷兰、萨克森、瑞士、丹麦等小国在《美欧回览实记》中也占有一定的篇幅。虽然这些小国资源有限,但它们却有着独特的发展模式。

例如,比利时和荷兰虽然土壤贫瘠、湿地众多,但由于人民的努力,在大国的夹缝中保持了自主并且综合生产力远超大国。报告中强调,这些小国之所以有如此大的能量,是因为人民勤勉、团结一致。拿瑞士来说,它能够保持独立、中立的关键在于拥有自由的权利、不干涉他国以及防他国干涉的能力。这就像是一个个小而精的团队,凭借着自身的凝聚力和智慧,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生存和发展。🤗

(三)亚洲观

在归国途中经过亚洲时,使团对东南亚地区的看法也影响了日本后来的发展方向。他们发现东南亚地区资源丰富、自然条件优越,但是当地人民慵懒散漫、不思进取。基于环游欧美后确立的文明观,他们认为东南亚处在文明的对立面,而东亚国家则可以通过学习欧美来实现文明化。这种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日本对亚洲其他国家的态度,也为后来日本的一些对外政策埋下了伏笔。😏

四、使团归国后的政治影响

(一)征韩论问题

1873年(明治六年)九月十三日,岩仓使节团归国。第二天,岩仓具视就面临着所谓的“征韩问题”。在日本历史上,江户时期的日本对朝鲜文化充满敬畏的同时,又有一种优越感。这种优越感在幕末之后愈发强烈,再加上攘夷论的影响,“征韩论”逐渐兴起。

当时留守政府中有很多人倡导征韩论,他们希望通过出兵朝鲜来解决国内的一些矛盾。例如,西乡隆盛等人向太政大臣三条实美施压,要求向朝鲜派遣使节。如果使节被杀害,就有了出兵的借口。而出门在外的岩仓使节团成员则反对征韩论。这就形成了两派不同的观点,围绕着征韩论展开了激烈的争论。这场争论不仅仅是关于是否出兵朝鲜的问题,更是涉及到日本未来发展方向的重大抉择。🧐

岩仓使节团的这次欧美之旅,无论是在人员构成、考察内容还是对日本未来发展的影响上,都有着不可磨灭的意义。它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日本走向近代化的大门,尽管在这个过程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但它为日本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评论

发表回复

人生梦想 - 关注前沿的计算机技术 acejo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