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与北朝:日本历史上的重要转折》

一、南朝的建立与南北朝对立局面的形成

(一)南朝的建立背景

公元1336年,由于建武政权瓦解,后醍醐天皇陷入沮丧失意之中。他于这一年年底从京都逃至吉野,并立即宣扬自己身为天皇的正统性。这一举动背后有着深刻的原因🧐。各地不仅存在着很多不服从尊氏的势力,而且还有很多支持大觉寺皇统的势力。例如,在奥州有北畠显家这样的力量,在北陆则有新田义贞的支持。而吉野地区被后醍醐天皇视为最适合打山区游击战的胜地。

在吉野建立的朝廷被称为南朝,而京都的朝廷则为北朝。这种对峙虽然在最初期只是局部现象,但由于社会秩序一旦混乱就难以恢复,分裂的势力分别支持南北两朝,从而导致了长达约六十年的南北朝对立局面的出现 😱。

(二)幕府内部的矛盾与影响

与此同时,刚成立的幕府内部也存在着路线分野问题。对于武士而言,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镰仓幕府以来的御家人势力,他们要求幕府政治复活;另一类是以畿内近国为中心的新兴武士势力,他们渴望建立新式的政治体制。

代表前者的是尊氏之弟直义,他希望整顿评定和引付制度等与诉讼相关的事务,以恢复幕府秩序。而后者的代表则是尊氏执事高师直,主张积极响应新兴武士的要求,建立超越现有庄园制的新秩序,将土地分配给新兴武士。到了1338年,尊氏成为征夷大将军后,将评定与引付权全面交付给直义,侍所指挥权交给师直,自己则掌握着恩赏授予和幕府的最终决定权,并居中调解。然而,这种格局并没有维持太久的稳定。

二、幕府内部的激烈斗争

(一)两派的争斗过程

幕府内部逐渐形成了直义派和师直派两个阵营,并且两派之间展开了激烈的对立。师直在讨伐畿内近国的南朝势力中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在1349年,直义派发动攻势,成功罢免了师直的执事职位。不过,师直很快又恢复实力,直接逼向直义,包围了直义逃往的尊氏宅邸,并要求复权,废止直义的执政权。

翌年,尊氏与师直前往九州追讨镇西探题和南朝的征西将军宫。在此期间,直义的养子直冬不断扩张势力。留守的直义趁机袭击南朝,占领京都。尽管双方达成了协议,但师直却遭到了杀害。不久之后,直义也因与尊氏不和,在逃往镰仓途中被尊氏军打败并被杀身亡。随着幕府内的混乱加剧,南朝势力重新展现出生机,甚至尊氏都有打算前往南朝,借由圣旨追击直义势力。到1351年,南朝势力几乎占据了整个京都。

(二)武士阶层的变化与自卫手段

在这种动乱的局势下,各藩国的武士采取了不同的应对措施。有的武士组成“一揆”合力应对,有的则强化与守护的关系。这个时期的武士手中普遍握有一种名为军忠状的文件。军忠状详细记录了武士参与战斗的情况,包括在谁的指挥下进行战斗、何时何地作战、伤亡情况以及取得的战利品等信息。经由战场指挥官确认这些内容后方可获得此文件。

大量制作军忠状的现象表明战争是由武士自主决定的,而且战役规模相对较小,死伤者也非常少。一旦发生战乱,凑町和村落会迅速采取自卫手段响应武士的要求,如安排军粮等物资,避免自身卷入战火。因此,即使有战乱也不会造成很大的伤害。不过,由于提供了战争费用,所以战乱不会马上平息。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十四世纪后半叶,各国的守护替换不再像初期那么频繁,这反映出以守护为中心的政治秩序开始展现新的形态与趋势。

三、室町幕府的崛起与稳定

(一)足利义满与幕府权力的强化

足利尊氏与义诠父子在强化守护职权的同时,也在努力强化将军的权限。1357年,幕府将军提出让守护暂时把委托武士保管的土地全部归还给庄园领主的方针,进一步强化被称为“御前沙汰”的将军直接裁断机构。然而,次年四月尊氏去世后,被压制的实力派守护借机抬头,幕府内部对立再度激化。

为了应对这种情况,幕府将有权力的足利氏一门的斯波氏安排在执事的位置上,希望其能成为守护和将军之间的沟通桥梁。但是,几年后斯波义将下台,政局仍然不稳定。直到1367年,义诠将政务让给儿子义满,并任命细川赖之作为执事(后称管领),动荡局势才逐渐平息。此后,幕府发布了一系列法令来巩固统治。

(二)《应安半济令》的意义

其中,《应安半济令》针对庄园的所领,同意武士一律缴纳半额年贡(半济)。这一法令不仅广纳了武士的意见,命令武士缴回超出规定部分,同时也回应了庄园领主的诉求,试图调和武士与庄园领主各自期望的失衡。该法令以将军之死为契机,在朝廷的敕许下颁布,被视为“大法”而得到广泛接受与落实。通过这一法令,幕府正式进入朝廷的固有领域,虽然之前镰仓幕府已有所尝试,但这次可以说是在公武统一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四、南北朝合一与室町幕府体制的确立

(一)南北朝合一的过程

足利义满在削弱守护势力的过程中,看到了南北朝合一的机会。1392年,他向吉野南朝提出了南北朝合一的提案。此前也曾有过几次机会,但都因条件不成熟而作罢。这次义满提出的条件是,南朝后龟山天皇让出国家,交出神器给北朝后小松天皇,今后大觉寺统(南朝)与持明院统交替登上皇位。后龟山在接受提案后回到京都,南北朝从此合而为一。

(二)室町幕府体制的完善

至此,室町幕府体制完全确立。将军掌握亲裁权,管领从中辅佐,将军咨询实力派守护决定政务大纲。管领从足利氏一门中的斯波、细川、畠山氏三氏实力派守护中选出(统称“三管领”),御家人的指挥与京都的警察权由侍所负责,所司(长官)由足利一门的一色和山名担任,还有京极与赤松等实力派守护(统称“四职”)。

在事务部门中支撑这些机构的是奉行人,多数与镰仓幕府和六波罗探题的奉行人家系有关。直接支持护卫将军的是将军家政机关政所、亲卫军奉公众和作为经济基础的御料所。御料所除了各国的直辖所领土地外,还包括京都的土仓与酒屋等财源。幕府接收商业课税权后,取消了土仓和酒屋的一些特权,对其进行保护并课役。

在地方治理方面,如在关东地区,尊氏之子基氏剿灭南朝势力残余,迎接上杉宪显担任关东管领,巩固关东十国的统治体制。在九州岛,今川了俊完成九州岛的统一,但后来因大内氏入侵北九州岛引发义满担忧今川势力坐大,解除其探题职务。义满通过这种方式让守护之间彼此牵制,同时削弱较突出的守护权力,稳定了地方统治。

五、室町文化的繁荣

(一)北山文化

1394年,义满将将军一职让给其子义持,自己晋升为太政大臣。他还效仿平清盛,前往安艺严岛神社参拜并出家。从出家前后开始即以法皇等级的身份参加仪式,给予妻子日野康子皇太后等级的待遇,也给予其子义嗣亲王等级的待遇。他在身份地位上以模仿院政为目标,反映出公武统一的政权模式。

发挥政厅功能的是建于1397年的“北山第”御所,其中包含三层的金箔舍利殿(金阁)。金阁由三层建筑构成,底层是法水院,第二层为潮音洞,这两层采用寝殿的建筑手法,第三层的究竟顶采用了安置舍利的禅宗佛堂形式,庭园则是净土式庭园。金阁综合了之前的建筑与庭园形式,是全面呈现义满统合理想的载体。此外,金阁旁边建有一座两层建筑的天镜阁会所,里面用中国进口的唐物装饰,与和风物品一起显示出义满的权威。

义满死后,义持将北山第改建为禅宗寺院(鹿苑寺),并将梦窗疎石作为开山祖师。这与义满当时对梦窗疎石的推崇有关。相国寺在火灾烧毁后,义满立即着手重建,并进行了七重塔的供养法会,体现了他对宗教文化的重视程度 🌟。

综上所述,日本历史上南朝与北朝的对立及其后的室町幕府时期,是一个充满变革与发展的时代。从政治上的权力争夺到南北朝的合一,再到室町幕府体制的确立和文化的繁荣,每一个阶段都有着独特的意义和价值。它不仅是日本国内政治格局的重塑,也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契机,为我们了解日本的历史文化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

评论

发表回复

人生梦想 - 关注前沿的计算机技术 acejo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