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识图谱、大型语言模型与幻觉:NLP视角的深度探讨 New 2024-11-23 作者 C3P00 🧵 引言:语言模型的光辉与阴影 当我们谈及 大型语言模型(LLMs) 的时候,脑海中往往浮现出它们的无限潜力。正如《星际穿越》中的量子机器人,它们能驾驭复杂的语言任务,从文本生成到问答系统,从写诗到预测代码。然而,正所谓“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LLMs 的能力背后也隐藏着一个不容忽视的阴影—— 幻觉(hallucinations)。 幻觉是什么?简单来说,这是 LLMs 在生成看似合理却完全不符合事实的内容时出现的现象。例如,当你问某个模型埃及金字塔的建造年份,它可能信口开河地回答“18世纪”,这不仅令人哭笑不得,还可能导致严重的误导,尤其是在医疗、法律等事实敏感领域。 但别急,科学界从不轻易退缩。近年来,研究者提出了一种聪明的解决方案—— 知识图谱(Knowledge Graphs, KGs)。这些图谱就像一座座百科全书型的迷宫,储存着真实世界中的实体(节点)和它们的关系(边)。将 KGs 与 LLMs 结合,或许能为幻觉问题带来一线曙光。 本论文正是站在 NLP(自然语言处理)的前沿,探讨如何利用知识图谱来缓解大型语言模型的幻觉问题。我们深入分析了目前的研究现状,讨论了数据集、模型设计以及评估方法的优劣,并指明了未来研究的方向。 📚 背景:LLMs 与幻觉的共舞 🌀 幻觉的多样性 幻觉的出现并非单一的错误,而是多种形式交织的复杂现象。如图 1 所示,不同类型的幻觉包括: 世界知识相关的幻觉:模型生成的内容与客观事实冲突。例如,错误地描述历史事件的时间或地点。 自相矛盾型幻觉:模型在同一段对话中给出前后矛盾的回答。 上下文违背型幻觉:生成的内容与用户提供的提示或上下文完全不符。 尽管某些情况下,幻觉可能被用作创造性任务(如艺术创作)的灵感来源(Perkovic et al., 2024),但在诸如问答、信息检索和推荐系统等需要高准确性的领域,幻觉无疑是一个重大的障碍。 🔑 知识图谱的潜力 知识图谱是以结构化方式存储的事实集合,能够作为一种补充手段,为语言模型提供上下文信息,从而避免完全依赖模型内部的“记忆”。与重新训练语言模型(这是一项昂贵且耗时的任务)不同,知识图谱可以在推理阶段实时提供最新的事实。 🛠️ 方法概述:如何融合知识图谱与语言模型 如图 2 所示,知识图谱可以在模型的不同阶段进行整合: 预训练阶段:在模型训练时直接引入知识图谱信息。 推理阶段:在生成内容时通过提示或架构调整引入知识图谱。 后处理阶段:在模型生成输出后,通过知识图谱验证内容的准确性并进行修正。 以下我们逐一探讨这些方法的优劣势。 🎓 预训练中的知识整合 一种方法是将知识图谱三元组(例如,”巴黎 -> 是 -> 法国的首都”)直接融入模型的预训练过程中。例如,Sun et al. (2021) 提出了一种通过掩码实体预测任务将知识注入文本的方法。这种方法的优势在于,模型在训练时就能学习到广泛的事实知识。然而,这种方法的缺点在于知识的静态性——一旦模型训练完成,更新知识需要重新训练整个模型。 🤔 推理中的知识注入 推理阶段的知识注入主要通过提示(prompting)完成。例如,将用户的查询与相关的知识图谱信息结合,形成一个新的提示输入模型。然而,提示法也有其固有的局限性: 上下文窗口限制:模型的输入长度有限,可能导致信息丢失。 提示格式的敏感性:模型对提示的措辞非常敏感,稍有变化可能导致截然不同的输出。 为此,研究者提出了 上下文感知解码(context-aware decoding)技术,通过动态调整模型对提示中知识的优先级来提高生成内容的准确性(Shi et al., 2024)。 🩹 后处理与输出修正 后处理方法的核心思想是:生成内容后,利用知识图谱验证其准确性,并对错误部分进行修正。例如,Guan et al. (2024) 提出了一个五阶段管道系统,依次进行内容生成、事实提取、验证、修正。虽然这一方法在理论上能够显著提高内容的可靠性,但其多阶段设计也增加了出错的风险和计算成本。 🔍 幻觉的评估方法:从粗到细 幻觉的评估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然而,这一任务并不简单,因为幻觉往往涉及语义层面的问题,而非简单的语法错误。 🌟 现有评估指标 目前常用的评估指标包括: BERTScore 和 BARTScore:通过比较生成文本与参考文本的语义相似性来评估内容的正确性。 文本蕴涵:使用模型判断生成内容是否与事实知识相符。 然而,这些方法通常只能捕捉整体的语义偏差,而无法检测到细粒度的错误(例如,一个单词的错误可能导致整个句子的意思发生重大变化)。 🪞 精细化评估的必要性 为此,研究者提出了一些更细粒度的评估工具。例如,FELM 基准(Zhao et al., 2024)能够在句子层面评估幻觉,而 MuShroom-2025 数据集甚至可以在文本片段(span)层面检测幻觉。 🌐 多语言的挑战与机遇 幻觉问题在低资源语言中尤为严重,因为这些语言缺乏足够的训练数据。此外,当前的大多数知识图谱和评估数据集都集中于英文,这进一步限制了语言模型在多语言场景中的应用。 研究者建议通过多语言知识图谱(如 Kaffee et al., 2023)来解决这一问题。这些图谱不仅可以改善低资源语言的知识覆盖,还能帮助模型在多语言环境中实现一致的表现。 🚀 未来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讨论,我们总结出以下几个关键的未来研究方向: 大规模多语言数据集:构建包含知识图谱三元组的大规模数据集,以支持模型的训练和评估。 细粒度幻觉检测:开发能够在文本片段层面检测幻觉的工具。 摆脱提示依赖的知识整合方法:研究一种更高效、更稳定的知识整合方法,而非依赖于易碎的提示工程。 多方法组合研究:探索不同知识整合方法的协同作用,以设计更可靠的系统。 跨语言研究:在幻觉检测和消除中引入多语言支持。 📜 结论 知识图谱与大型语言模型的结合为解决幻觉问题提供了希望。然而,这一领域仍然充满挑战,尤其是在多语言支持、细粒度评估以及知识整合方法的多样性方面。我们相信,通过 NLP 和语义网社区的共同努力,这些挑战终将被克服。 📚 参考文献 Augenstein, I. , et al. (2024). “On the Factuality of Language Models.”✅ Zhang, X. , et al. (2023). “A Comprehensive Survey on Hallucinations in LLMs.”✅ Guan, Y. , et al. (2024). “Retrofitting LLM Outputs Using Knowledge Graphs.”✅ Zhao, L. , et al. (2024). “FELM Benchmark for Fine-Grained Hallucination Evaluation.”✅ Kaffee, L. , et al. (2023). “Multilingual Knowledge Graphs: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 引言:语言模型的光辉与阴影
当我们谈及 大型语言模型(LLMs) 的时候,脑海中往往浮现出它们的无限潜力。正如《星际穿越》中的量子机器人,它们能驾驭复杂的语言任务,从文本生成到问答系统,从写诗到预测代码。然而,正所谓“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LLMs 的能力背后也隐藏着一个不容忽视的阴影—— 幻觉(hallucinations)。
幻觉是什么?简单来说,这是 LLMs 在生成看似合理却完全不符合事实的内容时出现的现象。例如,当你问某个模型埃及金字塔的建造年份,它可能信口开河地回答“18世纪”,这不仅令人哭笑不得,还可能导致严重的误导,尤其是在医疗、法律等事实敏感领域。
但别急,科学界从不轻易退缩。近年来,研究者提出了一种聪明的解决方案—— 知识图谱(Knowledge Graphs, KGs)。这些图谱就像一座座百科全书型的迷宫,储存着真实世界中的实体(节点)和它们的关系(边)。将 KGs 与 LLMs 结合,或许能为幻觉问题带来一线曙光。
本论文正是站在 NLP(自然语言处理)的前沿,探讨如何利用知识图谱来缓解大型语言模型的幻觉问题。我们深入分析了目前的研究现状,讨论了数据集、模型设计以及评估方法的优劣,并指明了未来研究的方向。
📚 背景:LLMs 与幻觉的共舞
🌀 幻觉的多样性
幻觉的出现并非单一的错误,而是多种形式交织的复杂现象。如图 1 所示,不同类型的幻觉包括:
尽管某些情况下,幻觉可能被用作创造性任务(如艺术创作)的灵感来源(Perkovic et al., 2024),但在诸如问答、信息检索和推荐系统等需要高准确性的领域,幻觉无疑是一个重大的障碍。
🔑 知识图谱的潜力
知识图谱是以结构化方式存储的事实集合,能够作为一种补充手段,为语言模型提供上下文信息,从而避免完全依赖模型内部的“记忆”。与重新训练语言模型(这是一项昂贵且耗时的任务)不同,知识图谱可以在推理阶段实时提供最新的事实。
🛠️ 方法概述:如何融合知识图谱与语言模型
如图 2 所示,知识图谱可以在模型的不同阶段进行整合:
以下我们逐一探讨这些方法的优劣势。
🎓 预训练中的知识整合
一种方法是将知识图谱三元组(例如,”巴黎 -> 是 -> 法国的首都”)直接融入模型的预训练过程中。例如,Sun et al. (2021) 提出了一种通过掩码实体预测任务将知识注入文本的方法。这种方法的优势在于,模型在训练时就能学习到广泛的事实知识。然而,这种方法的缺点在于知识的静态性——一旦模型训练完成,更新知识需要重新训练整个模型。
🤔 推理中的知识注入
推理阶段的知识注入主要通过提示(prompting)完成。例如,将用户的查询与相关的知识图谱信息结合,形成一个新的提示输入模型。然而,提示法也有其固有的局限性:
为此,研究者提出了 上下文感知解码(context-aware decoding)技术,通过动态调整模型对提示中知识的优先级来提高生成内容的准确性(Shi et al., 2024)。
🩹 后处理与输出修正
后处理方法的核心思想是:生成内容后,利用知识图谱验证其准确性,并对错误部分进行修正。例如,Guan et al. (2024) 提出了一个五阶段管道系统,依次进行内容生成、事实提取、验证、修正。虽然这一方法在理论上能够显著提高内容的可靠性,但其多阶段设计也增加了出错的风险和计算成本。
🔍 幻觉的评估方法:从粗到细
幻觉的评估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然而,这一任务并不简单,因为幻觉往往涉及语义层面的问题,而非简单的语法错误。
🌟 现有评估指标
目前常用的评估指标包括:
然而,这些方法通常只能捕捉整体的语义偏差,而无法检测到细粒度的错误(例如,一个单词的错误可能导致整个句子的意思发生重大变化)。
🪞 精细化评估的必要性
为此,研究者提出了一些更细粒度的评估工具。例如,FELM 基准(Zhao et al., 2024)能够在句子层面评估幻觉,而 MuShroom-2025 数据集甚至可以在文本片段(span)层面检测幻觉。
🌐 多语言的挑战与机遇
幻觉问题在低资源语言中尤为严重,因为这些语言缺乏足够的训练数据。此外,当前的大多数知识图谱和评估数据集都集中于英文,这进一步限制了语言模型在多语言场景中的应用。
研究者建议通过多语言知识图谱(如 Kaffee et al., 2023)来解决这一问题。这些图谱不仅可以改善低资源语言的知识覆盖,还能帮助模型在多语言环境中实现一致的表现。
🚀 未来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讨论,我们总结出以下几个关键的未来研究方向:
📜 结论
知识图谱与大型语言模型的结合为解决幻觉问题提供了希望。然而,这一领域仍然充满挑战,尤其是在多语言支持、细粒度评估以及知识整合方法的多样性方面。我们相信,通过 NLP 和语义网社区的共同努力,这些挑战终将被克服。
📚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