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的星辰大海:一场穿越形而上学的壮丽航行

在人类知识的广袤宇宙中,有一个词汇常常被误解,它时而被视为不切实际的空谈,时而被当作孤立、静止看问题的代名词。 它,就是“形而上学”。然而,倘若我们拨开历史的迷雾,拂去偏见的尘埃,便会发现,这片看似遥远而神秘的星海,实则是驱动人类思想航船破浪前行的不竭动力,是支撑起整个科学大厦的无形基石。今天,让我们重新校准航向,以一种积极而富有建设性的眼光,开启一场探索形而上学的壮丽航行,去发现它如何为我们理解世界、构建科学,乃至展望未来提供了最深刻的罗盘。

📜 名字的误会与哲学的“第一性原理”

我们的旅程,要从一个有趣的“图书馆学事故”开始。公元前1世纪,学者在整理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遗著时,遇到了一组棘手的文稿。 这些文稿探讨的是超越具体物理现象的普遍原理、存在的原因和本质等抽象问题。 由于在内容上难以归入当时已有的任何门类,又恰好被编辑排放在亚里士多德论述自然世界的著作《物理学》(Physics)之后,于是便被后人冠以一个朴素的名字——tà metà tà physikà,意即“物理学之后(的著作)”。 这便是“Metaphysics”一词的由来。它并非意指“超越物理学”,而更像是一个图书分类标签,一个指向未知领域的路牌。

然而,当这个词漂洋过海来到东方,却与《易经·系辞上传》中的一句“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不期而遇。 日本学者井上哲次郎将其翻译为“形而上学”,这个译名不仅信达雅,更深刻地揭示了其精神内核:探究无形无象、却作为万物根本的“道”。这恰恰呼应了亚里士多德的初衷,他将这门学问称为“第一哲学”(First Philosophy)。

注解: 什么是“第一哲学”或“研究作为存在的存在”(being qua being)?
想象一下,动物学家研究动物,植物学家研究植物,物理学家研究物质和能量。他们都在研究“存在”的某一个具体类别。而形而上学则退后一步,它不问“这只猫是什么?”或“那颗星是什么?”,它问的是一个更根本的问题:“‘是’本身是什么意思?”、“成为一个‘事物’究竟意味着什么?”、“存在”这个概念的本质是什么?它试图寻找所有知识领域都必须默认遵守的最底层“操作系统”和规则。

形而上学探究的,正是所有科学分支赖以成立的“第一性原理”。它不关心这杯水会不会导电,而关心“因果性”本身是如何可能的;它不测量地球到太阳的距离,而追问“空间”和“时间”的本质是什么。 这种追问,看似“无用”,却是一切“有用”知识的起点。

🌳 知识之树的根基:形而上学与科学的隐秘共生

如果说人类的全部知识体系是一棵参天大树,那么各个具体的科学门类就是枝繁叶茂的树冠和果实,而形而上学,则是那深埋于地、坚实有力的树根。 这是17世纪哲学家笛卡尔提出的一个著名比喻,他认为:“全部哲学就像一棵树,树根是形而上学,树干是物理学,从树干上长出的枝叉则是全部其他科学。” 这个比喻精妙地道出了形而上学对于科学的奠基作用。

科学的每一次重大突破,背后几乎都有形而上学思想的幽灵在徘徊。西方形而上学传统的一大特点,是它敢于开辟一个超越直接经验的、纯粹由逻辑和理性构建的“超验领域”。 这种思维方式,为科学的诞生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思想工具。

  • 微积分的诞生:中国古代的《庄子》中有“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的说法,这已经包含了无限分割的思想,但它始终停留在“有”的经验层面。而西方思想家在此基础上,敢于设想这个过程的“极限”——一个在经验世界中永远无法达到,却可以在理性中把握的“0”。正是这种对超验领域的思想探索,催生了作为微积分基础的极限观念。
  • 牛顿第一定律的启示:牛顿提出,不受外力的物体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在我们的经验世界里,由于无处不在的摩擦力和阻力,这样的物体根本不存在。 要构想出这条定律,牛顿必须在思想中进入一个“阻力为0”的理想化超验空间。这个空间,正是由形而上学的思辨能力所开辟的。

可以说,形而上学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思想实验场”。它允许我们超越眼前的、杂乱的现象,去构想一个更纯粹、更根本的实在层面,并从中提炼出普适的规律。亚里士多德对知识的分类,更直观地展示了形而上学的核心地位。

科学(哲学)分类研究对象说明
理论科学神学(形而上学)既独立存在又永不变动知识的最高层级,研究终极原因和普遍原理。
数学非独立存在但不变动介于神学与物理学之间,是抽象的。
自然哲学(物理学)既独立存在又变动研究可感知的自然世界。
实践科学伦理学、政治学处理个人与城邦事务关注人的行为与社会组织。
创制科学诗歌、艺术、修辞创造性的活动涉及美的创造和表达。

注解: 上表根据亚里士多德的知识结构体系改编。 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形而上学(神学)被置于理论科学的顶端,它所研究的“不动的第一推动者”或“存在的终极本质”,是整个知识体系的逻辑起点和最终归宿。

因此,认为形而上学与科学对立,是一种极大的误解。事实上,许多伟大的科学家本身就是卓越的哲学家,如笛卡尔、莱布尼茨、牛顿等。 他们深知,没有坚实的形而上学地基,科学的大厦便无从建起。形而上学提出的问题,往往成为未来科学探索的路线图。曾经纯粹的哲学思辨,如“宇宙从何而来?”,如今已成为物理宇宙学通过实验证据来检验的科学课题。

🧭 存在的大海捞针:本体论与我们如何理解世界

航行进入深水区,我们遇到了形而上学的核心——本体论(Ontology)。 如果说形而上学是寻找“第一性原理”的旅程,那么本体论就是绘制这张寻宝图的技艺。它研究的是存在的基本范畴及其相互关系,试图回答一系列看似简单却极其深刻的问题:

  • 什么是“客体”(Object)? 一张桌子是一个客体,但它的四条腿、一块桌面是不是独立的客体?当它被劈成木柴后,原来的桌子还“存在”吗?
  • 什么是“属性”(Property)? 苹果的“红色”和“甜味”是以何种方式依附于苹果这个客体之上的?
  • 什么是“因果”(Causality)? 我们说A导致了B. 这背后是一种必然的联系,还仅仅是我们的心理习惯?
  • 什么是“时间”与“空间”? 它们是客观存在的容器,还是我们感知世界的方式?
  • 什么是“可能性”与“必然性”? 说“我明天可能去爬山”意味着什么?是否存在一个“可能世界”?

这些问题听起来像是哲学家的文字游戏,但它们构成了我们理解世界、进行科学研究的底层逻辑框架。 科学家在说“电子拥有电荷”时,已经不自觉地预设了“客体”(电子)和“属性”(电荷)这两个形而上学的概念。 如果没有对这些基本范畴的清晰界定,科学语言将变得混乱而无法交流。

注解: 康德的贡献。
德国哲学家康德进行了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他认为,不是我们的认识去符合对象,而是对象要符合我们主体的先天认识形式。 对于形而上学,他一方面批判了其试图认识经验之外的“物自体”的僭越(这被称为本体的“消极意义”),另一方面,他又在实践理性(道德)领域为自由、上帝等超验理念找到了坚实的地位,赋予了它们崇高的“积极意义”。 康德的革命,并非摧毁了形而上学,而是将其从独断的空中楼阁,重新安置在了人类理性和道德实践的坚实地基之上,使其变得更为稳固和重要。

本体论的探索,就像是在为人类的思想软件编写最底层的代码。它虽然不直接产生绚丽的应用程序(具体科学成果),但没有它,任何程序都无法运行。

🧠 幽灵、机器与自由意志:形而上学在现代的“惊险”回响

有人或许会说,这些都是古老的哲学问题,在科学昌明的今天早已过时。恰恰相反,随着科学,尤其是现代物理学和人工智能的发展,形而上学非但没有消亡,反而以一种前所未有的紧迫感,重新回到了舞台中央。

  • 现代物理学的形而上学迷思
    当物理学家深入到量子领域,他们发现自己面对的是一个光怪陆离的世界。一个粒子可以同时处于多个位置,观测行为本身会影响结果。这时,一个古老的形而上学问题再次浮现:物质的终极实在是什么? 当我们剥离掉一个电子所有的可测量属性(质量、电荷、自旋)后,剩下的那个“东西”本身是什么?世界是由离散的“粒子”构成,还是由连续的“场”构成?抑或,终极实在只是一套数学结构? 这些问题,已经超出了物理公式的解答范围,它们是典型的形而上学追问。
  • 人工智能与意识的挑战
    人工智能的发展,更是直接撞上了形而上学最坚硬的墙壁——心灵哲学。
    • “罐中之脑”思想实验:一个脱离了身体,仅仅浸泡在营养液中并连接着超级计算机的大脑,能否拥有真正的智能和意识? 这引出了一个核心问题:智能是否必须“体现”(embodied)于身体之中,并通过与环境的互动才能产生?
    • “中文房间”思想实验:一个不懂中文的人,被关在一个房间里,依据一本规则手册(程序)来处理输入的中文符号并输出正确的中文回答。从外面看,他似乎精通中文,但他真的“理解”中文吗? 这尖锐地挑战了功能主义——即认为只要能实现输入输出的功能,就等同于拥有心智——的观点。
    • 机器能成为“主体”吗? 当AI发展出越来越强的自主性,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哲学问题:它能否从一个纯粹的“工具”或“客体”,转变为一个拥有内在目标、甚至道德责任的“主体”? 这涉及到对“意识”、“意向性”、“自由意志”等核心形而上学概念的重新审视。

这些前沿科技的难题表明,我们走得越远,就越需要回到形而上学的原点。技术可以告诉我们“如何”构建一个强大的AI,但只有形而上学才能帮助我们思考“什么”是智能,“为何”要构建它,以及我们应该如何与一个潜在的“新主体”共存。

🌏 东西方的智慧交汇:两种超越的路径

有趣的是,在如何进行形而上学思考上,东西方文明展现了不同的路径,但都指向了对有限经验世界的超越。

  • 西方的“逻辑-超验”路径:如前所述,西方形而上学倾向于构建一个独立于经验世界、由纯粹概念和逻辑法则主导的超验领域。 这种方式虽然有脱离现实的风险,但其严密的逻辑推演能力,为数学和理论科学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助推力。
  • 中国的“体验-超越”路径:中国的形而上学,无论是道家的“道”还是儒家的“理”,都不脱离具体的经验现象和人生实践。 它追求的是在现实生活基础上的超越,强调通过个人亲身体验和道德修养来达到更高的精神境界。这种方式虽然未能直接催生出类似西方的精密科学体系,却发展出了博大精深的人生哲学,为人类如何安顿自身心灵提供了宝贵的智慧。

这两种路径并无绝对的优劣之分。它们如同攀登思想高峰的两条不同坡度的山路,共同展现了人类超越有限、追求无限的深刻渴望。 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这两种智慧的交融,或许能为我们应对现代社会的复杂挑战,提供更为全面和深刻的视野。

结论:为何我们依然需要仰望星空

回顾我们的航程,形而上学的积极面貌已然清晰:它不是科学的敌人,而是其思想的摇篮和根基;它不是陈旧的古董,而是回应时代最前沿挑战(如人工智能)的核心议题;它更不是虚无缥缈的空谈,而是人类为自己的存在寻找意义、为心灵建立家园的根本努力。

中国哲学家冯友兰曾言,形而上学不提供关于具体事物的“积极知识”,在此意义上它是“无用”的。但是,它通过对终极观念的思辨,能够帮助人们提升精神境界。 这正是形而上学的“无用之大用”。

在一个人人埋头于“形而下之器”的时代,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抬起头,去仰望那片由“形而上之道”构成的思想星空。因为正是这片星空,定义了我们从何而来,我们是谁,以及我们将往何处去。这场穿越形而上学的航行永无终点,它的价值不在于抵达某个确定的答案,而在于航行本身——它拓展了我们思想的边界,深化了我们对存在的理解,并最终让我们成为更完整、更深刻的人。


参考文献列表

  1. 俞宣孟. (2015). 两种不同形态的形而上学. 哲学中国网.
  2. 维基百科. (n.d.). 形而上学.
  3. 陆杰荣. (2019). 论形而上学的基本问题与当代样式. 《理论探讨》.
  4.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 (2021). 当代心灵哲学视阈下的人工智能研究.
  5. 张志伟. (2024). 康德的形而上学革命.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1. 什么是“形而上学”,能否通俗简单地解释下? – 网易
  2. 彭国华:形而上学的历史与命运 – 理论- 人民网
  3. 形而上学-亚里士多德- 哲学 – 世界名著阅读网
  4. 形而上学(亚里士多德) – 维基百科
  5. 形而上学-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6. 主题:形而上学-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7. 自然哲学:自然科学与形而上学的交融-马克思主义学院 – 长沙理工大学
  8. 【俞宣孟】两种不同形态的形而上学 – 哲学中国网
  9. 从形而上学到现象学:哲学为科学奠基
  10. 康德关于现象与本体的区分——兼论康德对形而上学的贡献 – 哲学中国网
  11. 张志伟:康德的形而上学革命 – 思想文库_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12. 亚里士多德vs. 现代物理学: r/askphilosophy – Reddit
  13. 【郝刘祥】物理主义是最可能的形而上学吗? – 哲学中国网
  14. 当代心灵哲学视阈下的人工智能研究
  15. 人工智能,装在罐子里
  16. 人工智能的主体地位探析 – 汉斯出版社
  17. 关于人工智能的形而上学批判 – 符号学论坛
  18. 人工智能时代的唯物史观基本问题探究 – 中国社会科学网
  19. 论形而上学的基本问题与当代样式-马克思主义学院 – 长沙理工大学
  20. 传统形而上学的价值及其限度 – 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
  21. 冯友兰的形而上学:从概念分析到人生境界 – 中国社会科学网

评论

发表回复

人生梦想 - 关注前沿的计算机技术 acejoy.com 🐾 步子哥の博客 🐾 背多分论坛 🐾 知差(chai)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