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6日的午夜,寒意并非来自剑桥市的春末,而是源于一封来自美国国土安全部(DHS)的电子信函。这封信如同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威胁要剥夺哈佛大学——这座拥有近四个世纪历史的学术殿堂——招收国际学生的资格。对于陈子默而言,这不仅仅是一条新闻,更是对其人生轨迹的直接撞击。
作为一名正在哈佛攻读计算机科学学位的中国留学生,陈子默的签证与这所大学的命运紧密相连。恐慌瞬间攫住了他。他的哈佛之旅,是一次彻底的蜕变。出身于中国偏远地区的贫寒家庭,是哈佛慷慨的助学金,才让他有机会站在这里,甚至获得了暑期语言学习的资助。然而,当危机降临,他的第一反应并非求助于学校的国际办公室或法学院的教授,而是在键盘上敲下了一行字,向一个刚刚诞生的人工智能模型发出了询问。
🤖 当恐慌来敲门,AI成为避难所
巧合的是,就在国土安全部发出威胁信的同一天,OpenAI发布了其最新的模型——ChatGPT-o3。这个新版本包含一个名为「深度研究」的强大工具,它被训练用于处理更复杂的问题,通过整合海量的在线信息,提供远超普通搜索的综合性答案。
陈子默在对话框里输入了他最急迫的两个问题:
国土安全部威胁要取消哈佛大学招收外国学生的资格,并取消了270万美元的助学金。
(1) 分析国土安全部是否真的可以这样做
(2) 如果国土安全部真的这么做,这会影响已经入学的国际学生(持有现有的F1签证)吗?
聊天机器人的回应首先表现出一种超越代码的审慎:「您所指的是一个真实的新闻事件,还是您只是在假设?」
在陈子默指示其「在线查找上下文」并确认了事件的真实性后,AI的答复变得坚定而富有条理:
明白了。我会调查美国国土安全部(DHS)涉嫌威胁取消哈佛大学招收国际学生资格并取消270万美元助学金的情况。我会查找最新的背景、法律依据和影响—-尤其是这可能会对目前已入学的F-1签证持有者产生什么影响。
我会尽快回复您并提供详细的分类信息。
这一刻,一个由算法驱动的「危机顾问」正式上线。它所面对的,是一位对脚下这片土地充满复杂情感的年轻人。我与陈子默相识于2021年,那时我还在中国,他给我留下了成熟而体贴的印象。一年后,我们在哈佛园重逢,他正享受着初到美国的惬意。他曾笑着告诉我,剑桥的行人无视红绿灯曾让他困惑,但后来也渐渐习惯了。「以前我以为发达国家的人都遵守规则,」他说。那时的他,对美国的一切都还抱有积极的滤镜。
注解:F-1签证与SEVP认证
F-1是美国签发给全日制国际学生的最常见签证类型。持有此签证的学生必须在一所获得「学生和交流访问者项目」(SEVP)认证的学校就读。如果一所大学失去了SEVP认证,它就无法再招收国际学生,现有学生的F-1签证身份也会立即失效,这正是陈子默恐慌的根源。
📜 一份32页的预言:AI律师的诞生
大约二十分钟后,ChatGPT-o3完成了它的「深度研究」,一份详尽的分析报告呈现在陈子默眼前。
报告首先回答了核心问题:国土安全部是否有权这样做?答案是肯定的。从技术层面讲,DHS通过其下属的移民和海关执法局(ICE)的SEVP项目,确实有权认证或吊销任何学校的招生资格。AI甚至给出了先例:2011年,DHS就曾以欺诈为由,终止了「三谷大学」的认证,导致该校学生身份失效。
然而,AI紧接着指出了此事的极端特殊性:
「……将这项权力用于对付像哈佛大学这样享有盛誉的名牌大学—-尤其是为了报复校园言论问题—-将是史无前例的,而且在法律上也存在争议。」
那天深夜,陈子默几乎彻夜未眠,他与AI的对话持续到了凌晨四点。他不断追问各种最坏的可能性,而AI则像一位耐心的律师,为他梳理出一条条清晰的时间线和应对策略。
「它预测了最坏的情况,」陈子默后来告诉我。当他问及哈佛的SEVP证书被吊销后会发生什么时,AI的分析让他对流程有了清晰的认知。「哈佛的所有国际学生应该有15天或30天的宽限期来更改、转学或离开美国,」陈子默如此总结AI的分析。但AI也补充道,「理论上,国土安全部可以说我们没有宽限期,所有人都应该被赶出去。」AI甚至评估了ICE开始逮捕学生的可能性,并判断其「极不可能发生」。
在长达四五个小时的深度互动中,ChatGPT为陈子默生成了一份长达32页的文档。这份文档包含了事件可能的时间线、不同情景的推演,甚至对某些结果发生的可能性给出了预估百分比。更重要的是,它明确指出,哈佛大学拥有多种法律武器来应对这些极端情况。
这个过程如同一场精准的「信息疗愈」,将陈子默从恐慌的漩涡中拉了出来。「用了四五个小时之后,我觉得没什么可担心的了,」他说。AI的分析报告最后以一段题为「给学生的启示」的文字收尾,语气冷静而充满指导性:
是的,从技术上讲,[学生] 在这段时间里已经失去身份,ICE可以采取行动—-但非法居留禁令不会生效,而且在诉讼期间进行大规模逮捕在历史上也是前所未有的。
在这种紧急情况下,法院的行动非常迅速,哈佛大学有多种手段可以在 ICE 处理跟上之前恢复或过渡状态。
留在校园,避免旅行,与哈佛大学国际办公室保持密切联系,并准备在合法居留或 SEVIS 访问恢复后签署任何转学/复学文件。
一个多月后,也就是5月23日,AI的预测得到了惊人的印证。「今天,哈佛大学提起了诉讼,他们获得了临时限制令,」陈子默在电话中告诉我,语气平静。「我半小时前读到这条新闻。」这与AI预测的「法院会迅速行动」的剧本完全一致。「昨天我可能担心了三分钟,但之后就感觉没事了,因为我根据ChatGPT已经知道会发生什么。我很享受和朋友们的社交。」
🇺🇸 三个阶段:一个理想主义者的幻灭
AI的精准预测抚平了眼前的危机,却无法抹去陈子默心中更深层次的疑虑。这次事件,连同唐纳德·特朗普的再次当选,将他对美国政治的看法推入了第三个阶段。
「我可以把我对美国政治体系的感受概括为三个阶段,」他向我解释道。
第一阶段,是初来乍到时的怀疑与观察。
第二阶段,则是我在哈佛园见到他时的状态,早期的疑虑逐渐被一种积极的、近乎理想主义的支持所取代。
而现在,他身处第三阶段——「极度怀疑」。
「最初,包括我自己在内的人们都预料到特朗普可能会做出一些疯狂的事情,但一切行动仍会在正常范围内,」他解释说,「就像他在第一任期所做的那样。」然而,事实证明这种预期是错误的。DHS对哈佛的威胁,这种看似史无前例的举动,正是他转向「极度怀疑」的催化剂。这不再是正常的政治博弈,而是一种让他感到不安的、破坏规则的行径。
🌏 来自东方的回响:供应链与自信心
当陈子默在哈佛的象牙塔内感受着政治风暴的寒意时,在中国本土,许多企业家和普通民众正从另一个维度审视着这场跨越太平洋的博弈。他们的视角,少了几分知识分子的焦虑,多了几分植根于产业现实的自信。
一位我曾教过的年轻学生,如今在全球知名的中国零售商工作,她向我描述了公司如何应对特朗普关税的压力:「特朗普赢得大选后,甚至更早,我们公司就在工厂方面做了一些调整,比如在越南等其他国家寻找工厂。」她注意到,公司里那些经验丰富的高管们,对所谓的「贸易战」似乎抱着一种近乎乐观的从容。
「我过去常问负责海外业务的同事对特朗普关税的看法,」她写道,「他告诉我,他认为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能够完全脱离中国供应链,因为中国制造的产品代表着低成本、快速和高质量。他有信心(我们)能够渡过这个特殊时期。」
这种自信并非盲目。一位在浙江经营服装生产的女士,更是将这种观点提升到了战略层面。她写信给我说:「我相信,中国近年来依靠整个产业链的韧性、国内市场以及与其他国家合作的核心优势的战略,将在这场博弈中取得优势。」她甚至大胆预测了美国的未来:「美国可能会面临通货膨胀失控、制造业无法回流美国以及债务危机等深层次困境,从而加速经济衰退,并逐渐放弃美国的全球主导地位。」
这些来自中国经济脉搏深处的声音,与陈子默的个人体验形成了有趣的对照。他们渴望见证的,或许并非单纯的「美国失败」,而是一种世界格局的再平衡。
注解:产业链韧性
这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工业体系在面对外部冲击(如贸易战、疫情)时,维持自身稳定运行和快速恢复的能力。中国完整的工业门类、庞大的熟练工人群体、高效的基础设施以及巨大的国内市场,共同构成了其产业链韧性的核心。
🚀 技术奇点的新座标:从小米到深求
这种自信,正越来越多地被科技领域的突破所印证。在一个寻常的夜晚,陈子默和他的两位罗马尼亚朋友聊起了天。
「我们当时讨论美国将会失败,现在是时候学习中文了。」
这句夹杂着失望和戏谑的玩笑话,深深刺痛了陈子默。「我能看出他们有多失望。他们的朋友也一样。这是一个巨大的问题。即使这些疯狂的行为被制止,我也能看到美国声誉将遭受永久性的损害。」
而让他们发出如此感慨的,不仅仅是美国的政治动荡,更是中国科技力量的惊人崛起。陈子默提到了两件事,这两件事在过去几年中似乎都「不可能发生」。
第一件,是小米公司发布了其采用3纳米制程的智能手机芯片,其性能已经可以与世界顶级水平比肩。陈子默感叹道:「小米是一家以研发基础不强而闻名的公司,但他们取得了如此大的进步。」
第二件,则与他赖以度过危机的AI息息相关。中国的人工智能公司「深求」(DeepSeek)的崛起,让他感到震撼。「这不仅关乎模型的能力,还关乎开源,」他解释说,「这基本上让世界上任何人都有机会拥有自己的模型。这实际上让人工智能对世界上的每个人都更加民主化。」
从封闭的、由少数巨头掌控的顶尖科技,到开放的、人人皆可参与的开源模型,这背后是技术范式的转移,也是全球创新天平的微妙倾斜。这或许就是为什么他的罗马尼亚朋友会开玩笑说,「中国是除了美国之外最好的工作地点。」
❤️🩹 个人焦虑与终极关怀
尽管AI帮助他化解了对哈佛整体危机的恐惧,尽管他看到了中国科技带来的新机遇,但陈子默的个人焦虑并未完全消除。他仍然希望毕业后能留美工作,积累创业经验。但新的威胁接踵而至。
国务卿马尔科·卢比奥宣布,美国将取消在「关键领域」学习的中国学生的签证。「比起国土安全部对哈佛大学的威胁,我更担心这件事,因为它专门针对像我这样的学生,」陈子默在信中写道。这种精准到个体的威胁,比宏大的机构博弈更令人不寒而栗。
在所有这些复杂的政治、经济和技术分析之外,我收到了一位前学生来信,她如今是一位五十多岁的小学教师。她对时局的分析,没有借助任何AI工具或专家评论,而是源于她对人性的日常观察。
「我不太了解贸易战,」她写道,「但我能猜出特朗普有什么特点。他小时候可能被父母忽视、贬低,所以总是渴望关注,想做大事,好事坏事都行。我希望拜登和布林肯回来,我希望他们赢。」
这番朴素的、基于直觉的心理剖析,如同一束微光,为这个充满宏大叙事的故事提供了一个温暖而人性的结尾。在一个算法可以预测未来、地缘政治风云变幻的时代,最终触动人心的,或许仍然是对个体命运的关怀,和对人性最基本的理解。
陈子默的未来,以及他所代表的无数个体的未来,依然悬在空中。他与AI在午夜的对话,像一则现代寓言,预示着在一个日益复杂和不确定的世界里,人类将如何与技术共存,又将如何寻找内心的平静与前行的方向。
参考文献
- U. S. Immigration and Customs Enforcement. (2024). ✅Student and Exchange Visitor Program (SEVP).
- OpenAI. (2025). Introduction to a new generation of models.
- 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 (2025). Harvard Sues DHS Over Threat to International Student Program.
- Lee, K. F. (2018). ✅AI Superpowers: China, Silicon Valley, and the New World Order.
- The White House. (2025). Statement on Protecting Critical Technology Fiel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