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老的东方思想中,墨子以其朴素而深刻的哲学,为我们留下了一份关于治国与用人的智慧宝典。《墨子·亲士》虽仅有数百字,却如同一颗思想的钻石,折射出关于人才、国家兴衰与人性复杂性的光芒。这篇文章将以《亲士》为蓝本,深入挖掘其核心理念,用通俗的语言和生动的比喻,带你穿越千年,探寻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亲士」以兴邦。我们将从墨子的文字出发,结合历史故事、现代案例,甚至科学视角,揭示「士」为何是国家命脉的支柱,以及如何避免「太盛难守」的陷阱。
🌟 士,国家的支点
《亲士》开篇即抛出一个振聋发聩的论断:「入国而不存其士,则亡国矣。」墨子将「士」视为国家的支点,仿佛一栋大厦的地基,没有士的支撑,国家必然坍塌。这里的「士」并非泛指普通人,而是那些有智慧、有德行、有能力的人才。他们是治国的智囊、改革的先锋、社会的灯塔。
想象一个国家如同一艘巨轮,士便是舵手。没有舵手,巨轮即便装满黄金,也会在风暴中迷失方向。墨子警告,忽视人才的国家,注定走向衰亡。历史上,秦国因重用商鞅、韩非等「士」,得以一统六国;而东汉末年,宦官专权、排斥贤才,最终导致三国乱世的裂变。
现代社会同样如此。硅谷的崛起,离不开乔布斯、盖茨等技术与商业天才的引领;中国的科技腾飞,背后是钱学森、邓稼先等科学家的默默耕耘。一个国家若不能吸引、留住、善用人才,犹如一台没有芯片的电脑,外表光鲜却毫无生机。
🛠 贤者的紧迫性:时间不等人
墨子进一步指出:「见贤而不急,则缓其君矣。」意思是,遇见贤才却不迅速任用,君主就是在慢性自杀。这里的「急」不仅指速度,更是一种态度——对人才的渴求如同沙漠中的旅人对水的渴望。
想想战国时期的齐桓公,他因重用管仲而称霸诸侯。管仲早年曾是齐桓公的对手,甚至差点要了他的命,但齐桓公不计前嫌,果断委以重任,最终成就霸业。反观现代企业,谷歌在早期果断招募了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这样的「贤才」,才奠定了其搜索帝国的基石。而雅虎因错过多次并购和人才引进的机会,最终黯然退出历史舞台。
在科学领域,人才的紧迫性同样显著。爱因斯坦在1905年发表狭义相对论时,只有26岁。如果他的才华被埋没,物理学的发展可能要推迟数十年。墨子的智慧提醒我们:贤才如流星,稍纵即逝,抓住他们,就是抓住未来。
🏰 失败中的成功:逆境的炼金术
《亲士》中有一段耐人寻味的话:「昔者文公出走而正天下;桓公去国而霸诸侯;越王勾践遇吴王之丑而尚摄中国之贤君。」墨子列举了三位君主——晋文公、齐桓公、越王勾践,他们都曾在逆境中崛起,最终成就伟业。这里的核心是:失败并非终点,而是成功的起点。
晋文公流亡十九年,尝尽人间冷暖,却在归国后励精图治,成就春秋霸业;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忍辱负重,最终灭吴称霸。墨子总结道:「太上无败,其次败而有以成。」最理想的状态是无往不胜,但次优的选择是在失败中找到成功的路径。
这让人联想到现代的科技创业。埃隆·马斯克的SpaceX在早期三次火箭发射失败,资金几乎耗尽,但他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最终让猎鹰火箭翱翔太空。失败如同一块磨刀石,真正的「士」会在磨砺中变得更加锋利。
🧠 君子的内心修炼:自信与担当
墨子笔下的君子,是「自难而易彼」的典范。他们对自己严格,对他人宽容;他们不因外界的庸俗而动摇志向,始终保持内心的澄明。这种品质,源于一种深刻的自信:「彼有自信者也。」
这种自信并非自大,而是对自身使命的坚定信念。想想伽利略,当他坚持「地球绕太阳转」时,面对教会的审判,他选择沉默却从未放弃信念。最终,科学的光芒照亮了世界。现代社会中,特斯拉的马斯克同样如此,面对无数质疑,他依然坚持电动车与火星殖民的梦想。
墨子提醒我们,真正的「士」不仅要有才华,还要有内心的韧性。这种韧性如同钢筋混凝土,既能承受压力,又能支撑高楼。无论是治国还是创新,缺乏这种内在力量的人,注定无法走远。
⚖ 权衡的艺术:欲与恶的博弈
「是故为其所难者,必得其所欲焉;未闻为其所欲,而免其所恶者也。」墨子这句话揭示了一个朴素的真理:想要得到,必须先付出;追求目标,必然要面对风险。这是一种权衡的艺术。
在科学探索中,这种博弈无处不在。居里夫人为了研究放射性元素,付出了健康的代价,最终发现了镭,却也因此英年早逝。她的选择,正是「为其所难」以换取「所欲」的典范。现代社会中,创业者放弃稳定的工作投身未知,科学家耗费数十年验证一个假说,都是这种权衡的体现。
墨子警告,试图只追求「所欲」而不承担「所恶」,是痴人说梦。国家也是如此。一个只想享受繁荣而不愿投入教育、科研的国家,迟早会陷入困境。
🕳 谄谀的陷阱:阻塞的国运
墨子痛斥了「逼臣伤君,谄下伤上」的现象。谄媚的臣子会蒙蔽君主,阻塞贤才的进言,最终让国家陷入危机。他写道:「谄谀在侧,善议障塞,则国危矣。」
历史上,商纣王因宠信妲己、排斥忠臣比干,导致商朝覆灭;唐玄宗因信任奸臣李林甫,埋下了安史之乱的种子。现代社会中,企业因高管只报喜不报忧而破产的案例也不胜枚举。波音公司737 MAX的危机,很大程度上源于内部反馈机制的失效,工程师的警告被忽视,最终酿成悲剧。
墨子的洞见提醒我们:一个健康的组织,必须保持信息通畅,鼓励直言。否则,谄谀前行,必然走向衰败。
🔪 太盛难守:盛极必衰的悖论
《亲士》中有一段发人深省的比喻:「今有五锥,此其铦,铦者必先挫;有五刀,此其错,错者必先靡。」最锋利的锥子最先磨损,最锐利的刀刃最先崩口。墨子用这个比喻揭示了「太盛难守」的悖论:过度突出,往往招致毁灭。
他举例说,比干因直言而被剖心,孟贲因勇武而被杀,西施因美貌而被沉江,吴起因功高震主而被裂尸。这些人因「太盛」而无法自保。自然界中也有类似的现象:最高的树最容易被风折断,最甜的井水最先干涸。
在现代社会,这种悖论依然存在。科技巨头如诺基亚、黑莓,因过于依赖既有优势而忽视创新,最终被市场淘汰。墨子的智慧告诉我们:无论个人还是组织,都需学会收敛锋芒,保持平衡,才能长久。
🏇 良才的驾驭:难而弥坚
墨子用弓、马、才作比喻:「良弓难张,然可以及高入深;良马难乘,然可以任重致远;良才难令,然可以致君见尊。」好弓难拉却能射远,好马难驯却能负重,良才难用却能成就大业。
这让人想起苹果公司的乔布斯。他性格桀骜,难以相处,却带领苹果创造了iPhone的神话。同样,科学家费曼以其不羁的个性闻名,却在量子力学领域做出了奠基性贡献。墨子提醒我们:真正的「士」往往不完美,但他们的价值在于能带来突破性的成果。
驾驭良才,如同驯服烈马,需要智慧与耐心。国家、企业若能做到这一点,就能化难为易,成就非凡。
🌊 江河之志:包容与汇聚
墨子以江河为喻:「江河不恶小谷之满已也,故能大。」江河之所以浩瀚,是因为它接纳了无数小溪的汇流。这是对「士」的最高礼赞:一个伟大的国家,必须有容纳百川的胸怀。
科学的进步正是如此。牛顿的万有引力理论,离不开开普勒、伽利略的积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基于无数前人的研究。现代的开源软件运动更是江河之志的体现,Linux内核的成功,源于全球数千名程序员的贡献。
墨子告诉我们:真正的「士」不仅是个人英雄,更是一个生态的缔造者。国家、企业若能构建一个包容的环境,就能汇聚人才,成就伟业。
🏛 王德的流布:润泽四方
文章最后,墨子以自然为喻:「天地不昭昭,大水不潦潦,大火不燎燎,王德不尧尧者,乃千人之长也。」真正的王者之德,如同江河之水,润泽四方,而非局限一隅。
这让人想起现代的全球化浪潮。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正是试图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将发展之水流向世界各地。同样,科技的开源文化、知识的共享平台如Wikipedia,都是「王德流布」的体现。
墨子的理想,是一个没有阻塞、充满活力的社会。唯有如此,士才能尽展其才,国家才能长盛不衰。
📊 图表:士与国运的关联
以下是一个简化的图表,展示《亲士》中「士」与国家兴衰的关系:
| 因素 | 对国家的影响 | 历史/现代案例 |
|----------------|---------------------|---------------------------|
| 重用贤才 | 国运昌盛 | 秦国商鞅改革、硅谷崛起 |
| 忽视人才 | 国家衰亡 | 东汉末年、雅虎衰落 |
| 谄谀阻塞 | 决策失误 | 商纣王、波音737 MAX危机 |
| 太盛难守 | 盛极而衰 | 诺基亚、黑莓的没落 |
| 包容汇聚 | 持续繁荣 | 开源软件运动、全球化合作 |
🌍 结语:士的永恒价值
《亲士》虽是两千多年前的文字,却如同一面明镜,照亮了现代社会的治国与用人之道。墨子告诉我们,士是国家的命脉,是创新的火种,是历史的舵手。无论是古代的春秋战国,还是现代的科技时代,人才始终是推动文明前行的核心力量。
然而,亲士不易,用士更难。它需要君主的远见、组织的包容,以及对人性复杂性的深刻洞察。正如墨子所言:「王者淳泽,不出宫中,则不能流国矣。」唯有让德泽流布,让士尽展其才,国家才能如江河般浩瀚,社会才能如星辰般璀璨。
让我们从墨子的智慧中汲取力量,在这个快速变化的世界中,找到属于我们的「士」,并赋予他们翱翔的舞台。
参考文献
- 《墨子·亲士》,全学网,https://www.quanxue.cn/ct_baijia/mozi/mozi01.html
- 钱穆,《国史大纲》,商务印书馆,1996年。
- 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
- Christensen, C. M., ✅The Innovator』s Dilemma,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Press, 1997.
- Isaacson, W. , ✅Steve Jobs, Simon & Schuster,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