贤者之镜:墨子《亲士》篇中的治国真言与生存法则

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智慧的星辰,它们的光芒穿越千年的迷雾,依然能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墨子,这位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巨匠,便是其中一颗。他的《亲士》篇,犹如一部浓缩的治国方略与人生哲学,字字珠玑,掷地有声。今天,让我们拂去历史的尘埃,以一种全新的视角,走进墨子深邃的思想世界,探索那些关乎国家兴衰、个人成败的古老箴言。这不仅仅是一次文献的解读,更是一场与古圣先贤跨越时空的对话。

🌍 国之基石:为何「士」乃存亡所系?

「入国而不存其士,则亡国矣。见贤而不急,则缓其君矣。非贤无急,非士无与虑国。缓贤忘士,而能以其国存者,未曾有也。」

文章开篇,墨子便如洪钟大吕般敲响了警世之音。他毫不客气地指出,一个国家如果不能真正尊重、吸纳和重用有才德的「士」,那么这个国家离衰亡也就不远了。这就好比一艘巨轮,如果没有经验丰富的舵手和水手,即便船体再坚固,也难免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中迷失方向,甚至倾覆。

墨子进一步强调,君主如果见到了贤才却不能立刻、急切地去招揽和任用,那就是在耽误自己,耽误整个国家的前程。在他看来,除了贤才之外,没有什么事情值得君主如此急迫;除了「士」之外,没有人能够真正参与到国家大计的深谋遠慮之中。那些怠慢贤才、遗忘士人,却还能让国家长治久安的例子,墨子直言:「未曾有也!」——历史上根本不存在!这斩钉截铁的判断,足见「士」在墨子心中的分量,他们是国家的栋梁,是社稷的基石,是驱动时代前进的引擎。倘若一个社会,有识之士被埋没,智慧的声音被压制,那么创新何来?发展何在?国家的活力又将从何谈起?

⏳ 历史回响:逆境三雄的成功密码

「昔者文公出走而正天下;桓公去国而霸诸侯;越王勾践遇吴王之丑而尚摄中国之贤君。三子之能达名成功于天下也,皆于其国抑而大丑也。」

为了印证自己的观点,墨子信手拈来三位历史上的风云人物作为例证。晋文公重耳曾流亡在外十九年,饱尝艰辛,但他最终能够返回晋国,并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成就一番「正天下」的伟业。齐桓公也曾因内乱而出奔他国,历经磨难,但回国后重用管仲等贤才,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首霸。越王勾践更是经历了被吴王夫差羞辱囚禁的奇耻大辱,但他卧薪尝胆,礼贤下士,最终不仅雪耻复国,甚至成为了当时中原诸侯所推崇的贤明君主。

墨子敏锐地指出,这三位声名显赫、功成名就的君主,他们都曾在自己的国家遭受过压制和巨大的屈辱。这看似是他们人生的低谷,却也成为了他们深刻反思、积蓄力量、最终崛起的契机。而他们成功的共同秘诀,无一例外,都与他们身处逆境时对贤才的渴求与重用息息相关。正是因为他们深刻理解「士」的重要性,才能在困厄中找到转机,在废墟上重建辉煌。这三段历史,如同三面镜子,映照出「亲士」对于扭转乾坤的决定性力量。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困境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困境中失去了对人才的尊重和对未来的希望。

🧘 君子之心:内求诸己,何惧浮沉?

「太上无败,其次败而有以成,此之谓用民。吾闻之曰:『非无安居也,我无安心也;非无足财也,我无足心也。』是故君子自难而易彼,众人自易而难彼。君子进不败其志,内究其情;虽杂庸民,终无怨心。彼有自信者也。」

在阐述了君主如何对待「士」之后,墨子笔锋一转,开始探讨「士」自身的修养与境界。他认为,最高明的人是不会失败的(这或许是一种理想状态),其次则是在失败之后能够凭借某种方式取得成功,这可以称之为善于利用民众的力量或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

紧接着,墨子引用了一句古老的格言:「并非没有安稳的居所,而是我没有一颗安定的心;并非没有充足的财物,而是我没有一颗知足的心。」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内心的状态对于个人幸福和行为方式的决定性作用。基于此,墨子区分了君子与众人:君子总是严格要求自己,宽容对待他人;而普通人则往往宽纵自己,苛求他人。这种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品格,使得君子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即使遭遇挫折,也不会消磨自己的志向。他们会向内审视自己的真实情感与动机,不断反思和调整。即便身处平庸的人群之中,他们也始终能保持内心的平和,没有丝毫的怨言。为什么能做到这样?墨子给出了答案:「彼有自信者也。」——因为他们拥有强大的内在自信!这种自信,源于对自我价值的清晰认知,源于对道义的坚定持守,而非外界的评价或一时的得失。

🎯 舍难取易:欲望与代价的辩证法

「是故为其所难者,必得其所欲焉;未闻为其所欲,而免其所恶者也。」

在君子「自难」的基础上,墨子进一步阐述了「难」与「欲」之间的辩证关系。他明确指出,那些勇于挑战困难、选择去做艰难之事的人,最终必定能够实现他们的愿望和目标。相反,从未听说过那些只追求自己喜欢做的、容易的事情,就能避免他们所厌恶的结果。

这句话充满了朴素而深刻的哲理。它告诉我们,成就的取得往往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克服重重的障碍。如同登山,选择平坦的小路固然轻松,但永远无法领略顶峰的壮丽风光;只有那些不畏艰险、勇攀高峰的人,才能将「无限风光在险峰」尽收眼底。墨子在这里强调的是一种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一种迎难而上的奋斗精神。他警示人们,如果一味地追求安逸、逃避困难,那么不仅难以实现自己的抱负,甚至可能连自己不希望发生的坏结果也无法避免。这与现代人常说的「舒适区是危险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只有敢于跳出舒适区,去「为其所难」,才能真正掌控自己的命运,实现「其所欲」。

🗣️ 忠言逆耳:警惕沉默的螺旋与谄媚的毒药

「是故逼臣伤君,谄下伤上。君必有弗弗之臣,上必有詻詻之下。分议者延延,而支苟者詻詻,焉可以长生保国。臣下重其爵位而不言,近臣则喑,远臣则吟,怨结于民心。谄谀在侧,善议障塞,则国危矣。」

接下来,墨子将目光投向了君臣关系的微妙之处,特别是言论环境对于国家安危的影响。他一针见血地指出,逼迫臣子(使其不敢直言)最终会伤害到君主自己,而下属的阿谀奉承则会蒙蔽和损害上级。因此,一个英明的君主身边,必定要有敢于说「不」的诤臣;一个有作为的上级,也必定要有敢于据理力争的下属。

墨子描绘了一种危险的政治生态:如果朝堂之上,议论分歧的人说话犹豫迟缓(延延),而那些敷衍塞责、苟且偷安的人反而理直气壮、声音洪亮(詻詻),这样的国家又怎么能够长治久安呢?更可怕的是,如果臣子们都只看重自己的官位俸禄而选择明哲保身、缄口不言,近臣变得像哑巴一样不敢说话,远臣则只能私下里哀叹抱怨,那么民间的怨气就会越积越深,如同定时炸弹。当君主身边围绕的都是些阿谀奉承之徒,好的建议和良策被阻隔,无法上达天听,那么国家就真的危险了!这番论述,深刻揭示了忠言逆耳利于行,而甜言蜜语往往是包裹着毒药的糖衣。一个健康的言论环境,对于国家的治理何其重要!

墨子甚至直接点名批评:「桀纣不以其无天下之士邪?杀其身而丧天下。」夏桀、商纣难道是因为他们手下没有天下的贤士吗?不是的,而是他们不能用贤,甚至迫害贤臣(如比干),最终落得身死国灭的下场。所以墨子感叹道:「归国宝,不若献贤而进士。」与其向君主进献珍奇异宝,远不如举荐贤才,让他们参与到国家治理中来。这才是对国家最宝贵的贡献。

🔪 锋芒的代价:卓越与毁灭的悖论

「今有五锥,此其铦,铦者必先挫。有五刀,此其错,错者必先靡。是以甘井近竭,招木近伐,灵龟近灼,神蛇近暴。是故比干之殪,其抗也;孟贲之杀,其勇也;西施之沈,其美也;吴起之裂,其事也。故彼人者,寡不死其所长,故曰『太盛难守』也。」

在强调了贤才的重要性之后,墨子又以一种充满悲悯与智慧的眼光,审视了卓越本身可能带来的风险。他用了一连串生动的比喻:有五把锥子,其中最锋利的那一把,也最容易先受挫折断;有五把刀,其中磨砺得最快利的那一把,也最容易先被磨损。由此引申开去,甘甜的井水因为人们争相汲取而容易枯竭;高大挺拔的树木因为引人注目而容易被砍伐;有灵性的乌龟因为能用于占卜而容易被火灼烧;神奇的蛇因为其特殊性而容易被捕捉暴露。

这些自然现象的背后,指向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墨子列举了四个历史人物的悲剧命运:殷商贤臣比干之所以被剖心而死,是因为他敢于直言强谏,触怒了纣王;勇士孟贲之所以被杀,是因为他恃勇好斗;美女西施(传说)最终沉江,是因为她的绝世美貌(卷入政治漩涡);军事家吴起在楚国变法,功勋卓著,最终却惨遭车裂,是因为他的赫赫功绩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

墨子总结道,这些人,很少有不是死于他们最擅长的优点或最突出的特长之上的。这引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结论:「太盛难守」。无论是过于锋芒毕露的才华,还是过于显赫的功绩,都可能招致嫉妒、猜忌甚至灾祸。这并非否定追求卓越,而是提醒人们,在拥有和施展才华的同时,也要懂得审时度势,刚柔并济,或许还要有那么一点「藏锋」的智慧。这与老子「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的思想有相通之处。

⚖️ 任人唯贤:在其位,谋其政,尽其责

「故虽有贤君,不爱无功之臣;虽有慈父,不爱无益之子。是故不胜其任而处其位,非此位之人也;不胜其爵而处其禄,非此禄之主也。」

在讨论了贤才的风险后,墨子再次回到国家治理的层面,强调任人唯贤的原则。他认为,即使是贤明的君主,也不会偏爱没有功绩的臣子;即使是慈爱的父亲,也不会喜欢对自己毫无助益的儿子。这种看似「无情」的论述,实则是对责任与能力的强调。

因此,墨子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如果一个人不能胜任他的职务却占据着那个位置,那么他就不应该是这个位置上的人;如果一个人德才配不上他的爵位却享受着那份俸禄,那么他就不应该是这份俸禄的主人。这是一种非常朴素的绩效观念和责任伦理。在其位,就必须谋其政,尽其责。如果德不配位,才不称职,那么不仅是对资源的浪费,更是对国家和民众的不负责任。这要求建立一种有效的选拔和淘汰机制,确保有能力的人在合适的岗位上发挥作用,而不能胜任的人则应该让贤。

为了进一步说明「良才难得,但作用巨大」的道理,墨子又用了三个比喻:

「良弓难张,然可以及高入深;良马难乘,然可以任重致远;良才难令,然可以致君见尊。」

好的弓虽然难以拉开,但它射出的箭却能达到很高很深的目标;好的马虽然难以驾驭,但它却能承担重任、到达远方;优秀的贤才虽然可能个性独特、难以完全顺从指令,但他们却能辅佐君主成就大业,使君主获得尊崇。这三个比喻生动地说明,对于真正有价值的人或物,不能因为其难以驾驭或使用成本高就轻易放弃。君主需要有识才的慧眼、用才的气度和容才的雅量,去发现、培养和使用那些「难张」、「难乘」、「难令」的「良弓」、「良马」与「良才」。

🌊 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王者之道

「是故江河不恶小谷之满已也,故能大。圣人者,事无辞也,物无违也,故能为天下器。是故江河之水,非一水之源也;千镒之裘,非一狐之白也。夫恶有同方取不取同而已者乎?盖非兼王之道也!」

墨子接着用江河与圣人作比,阐述了包容和积累的重要性。他说,长江黄河从不厌弃细小的溪流来汇入,所以才能成就其博大。圣人对于任何有益的事情都不会推辞,对于任何有用的东西都不会违背其规律去使用,所以能够成为容纳天下万物的器具(即能成就大事业,为天下所用)。

这个道理放之四海而皆准。墨子进一步解释,浩瀚的江河之水,并非源于单一的源头;价值千金的狐白裘,也并非取自一只狐狸腋下的白毛。这些都是积少成多、聚沙成塔的结果。他反问道:「难道有只从同一方向吸取而不吸取其他方向(的智慧、人才、资源),就能成就王业的吗?」(原文「夫恶有同方取不取同而已者乎?」可理解为「哪里有只任用与自己意见相同的人,而不任用意见不同的人,就能成就王业的呢?」或「哪里有只采用一种方法而不采用其他方法就能成功的呢?」)墨子断言:「盖非兼王之道也!」——这绝对不是统一天下、成就王业的正确道路!

「兼王之道」,即包容兼并、广纳众流之道。这要求为政者有开阔的胸襟和视野,不搞一言堂,不偏听偏信,能够容纳不同的意见,吸取各方的智慧,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这与前面所说的「君必有弗弗之臣,上必有詻詻之下」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只有海纳百川,才能成其深广;只有兼收并蓄,才能成就伟业。

🌟 润物无声:王者之德的最高境界

「是故天地不昭昭,大水不潦潦,大火不燎燎,王德不尧尧者,乃千人之长也。其直如矢,其平如砥,不足以覆万物。是故溪陕者速涸,逝浅者速竭,墝埆者其地不育。王者淳泽,不出宫中,则不能流国矣。」

在文章的结尾,墨子描绘了他心目中理想的王者之德。他认为,天地化育万物,但其功绩并不昭著炫耀;大水滋养生命,但其形态并非总是波涛汹涌;大火带来光明和温暖,但其燃烧并非总是烈焰冲天。同样,真正能够成为万民领袖的君王,他的德行也不应是像尧帝那样(仅仅)彰显于外的赫赫声名(「尧尧者」在此或指过于外露和刻意标榜的德行)。

墨子认为,如果一种德行像箭一样笔直,像磨刀石一样平坦,这种过于刚直、缺乏弹性和包容性的品格,是不足以覆盖和化育万物的。他用自然现象来比喻:狭窄的溪流很快就会干涸,浅浅的流水很快就会枯竭,贫瘠坚硬的土地不能生长庄稼。这些都说明了局限、狭隘、缺乏深厚底蕴和包容性的事物是难以持久和广施恩泽的。

因此,墨子总结道:「王者淳泽,不出宫中,则不能流国矣。」君王的淳厚恩泽,如果仅仅局限在宫廷之内,不能广泛地流布到整个国家,惠及所有民众,那么这种恩泽就是有限的,不能真正使国家得到治理和滋养。这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境界,强调德政的普遍性、渗透性和持久性。它不是靠一时的威严或表面的功绩,而是靠深沉、博大、持续的恩泽去化育万民,使国家长治久安。这与道家所追求的「上善若水」、「无为而治」的境界,在某种程度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墨子·亲士》篇虽然篇幅不长,但其内涵之丰富,思想之深刻,足以引人深思。从强调「士」为国本,到列举历史教训,再到剖析君子之心、忠言之道、锋芒之险、任人之法、包容之度以及王者之德,墨子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朴实的语言,为我们构建了一个系统而深刻的治国与修身框架。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重读这些文字,依然能感受到那份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和对人类智慧的执着探求。墨子的这些「低语」,值得我们反复聆听与品味。

参考文献 (示例)

  1. 《墨子集诂》孙诒让 撰,中华书局. (此为研究墨子最重要的校注本)
  2. 《墨子与中国文化》方勇 著,人民出版社.
  3.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易中天 著,上海文艺出版社. (此类通俗读物有助于理解时代背景)
  4. 《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 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了解墨家在哲学史上的地位)
  5. 《墨子》原文 (如:中华国学网、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等在线资源).

发表评论

人生梦想 - 关注前沿的计算机技术 acejoy.com 🐾 步子哥の博客 🐾 背多分论坛 🐾 知差(chai)网 🐾 DeepracticeX 社区 🐾 老薛主机 🐾 智柴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