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嘞,客官您请坐,咱们沏壶好茶,慢慢聊聊那段风云激荡、血色弥漫的岁月,特别是那位极具争议的人物——冉闵。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东汉末年分三国,归了西晋,本以为能消停会儿,谁知道司马家那帮兄弟叔侄不争气,搞出个「八王之乱」,把家底儿都败光了,国力空虚,边防松弛,这就给了北方那些少数民族兄弟们机会。于是乎,匈奴、鲜卑、羯、氐、羌,这「五胡」轮番登场,像走马灯似的在中原大地上建立政权,打打杀杀,百姓遭殃,史称「五胡乱华」或者「永嘉之乱」后那段更长的「十六国时期」。那叫一个乱世啊,人命如草芥,今天你称王,明天他称帝,后天可能就都成了刀下鬼。
咱们今天的主角冉闵,就是在这个大背景下横空出世的一位猛人。
冉闵的身世与早年经历
冉闵,小名棘奴,魏郡内黄(今河南内黄)人。他爹叫冉瞻(后来被后赵皇帝石虎收为养子,改名石瞻),是个汉人。冉瞻早年跟着一支叫「乞活军」的队伍混。啥叫「乞活军」?说白了,就是西晋末年,北方大乱,老百姓活不下去了,自己组织起来的武装力量,目的就是「乞求活命」。冉瞻勇猛过人,后来在战斗中被后赵开国皇帝石勒俘虏了。石勒看这小伙子挺能打,就让自己的侄子,也就是后来那个残暴的石虎收他当了养子。冉闵就是冉瞻的儿子,按辈分算,他是石虎的养孙。 [1][2]
所以你看,冉闵这身份就有点复杂了:他是汉人血统,却在胡人(羯族)建立的后赵政权里长大,还成了皇室成员(虽然是养的)。这为他后来的行为埋下了伏笔。
冉闵从小就显露出过人的勇武和机智,史书上说他「身高八尺,骁勇善战,勇力过人,多计谋」。石虎挺喜欢这个养孙,把他当亲孙子一样养着。冉闵长大后,自然就在后赵军队里效力,凭着战功一路高升,年纪轻轻就当上了将军。公元338年,后赵跟鲜卑慕容氏打仗(昌黎之战),后赵军队被打得稀里哗啦,只有冉闵带着的三千汉军全身而退,这下子冉闵可就出名了,威名远扬。 [3][4]
公元349年,暴君石虎死了。他死后,后赵立马就乱套了。石虎的儿子们为了抢皇位,互相残杀,跟演宫斗剧似的,一个比一个狠。先是石世即位,没几天就被哥哥石遵联合冉闵给推翻了。石遵当了皇帝,一开始答应立冉闵当太子,后来又反悔了,想杀冉闵。结果呢?冉闵消息灵通,先下手为强,联合汉人将领李农等人,把石遵给干掉了,又扶持石鉴当了皇帝。
这时候的冉闵,已经是手握重兵的大将军,权倾朝野。但石鉴也不是省油的灯,他看着冉闵势力越来越大,心里也发毛,几次三番想除掉冉闵,结果都失败了。这些后赵皇室内部的狗血剧情,咱们就不细说了,总之就是你杀我,我杀你,乱成一锅粥。 [2][3]
就在这乱局之中,一件震惊当时、也备受后世争议的事情发生了——冉闵下令屠杀胡人。 [3]B. html">[7]✅
关于这个「杀胡令」,现在网上流传的版本很多,辞藻华丽,读起来热血沸腾。但根据史学家的考证,那些流传甚广的檄文,很可能是后人伪造的,语言风格和用词习惯都不符合魏晋时期的特点。 [2][3]
不过,冉闵确实下达过类似命令,而且不止一次。《晋书 [3]·石季龙载记下》和《资治通鉴》都有记载。大概意思就是:
第一次是针对羯族将领孙伏都等人试图政变失败后,冉闵「宣令内外六夷,敢称兵杖者斩之。」 [2][3] 意思是,所有非汉族的胡人,敢拿武器的,杀无赦!结果,「胡人或斩关、或逾城而出者,不可胜数。」 [3][4] 很多胡人吓得赶紧逃跑。 [2][4]
紧接着,冉闵又下令:「内外赵人,斩一胡首送凤阳门者,文官进位三等,武官悉拜牙门。」 [2][3] 这就更狠了,直接悬赏杀胡人,杀一个胡人就能升官发财。这下可不得了,邺城内外一片腥风血雨,「一日之中,斩首数万。闵躬率赵人诛诸胡羯,无贵贱男女少长皆斩之,死者二十余万,尸诸城外,悉为野犬豺狼所食。」 [2][3]
为啥冉闵要这么做?原因很复杂:
- 权力斗争的需要:当时后赵内部矛盾重重,石氏皇族和羯族贵族屡次想除掉冉闵,冉闵为了自保和巩固权力,必须清除反对势力。而这些反对势力,很多都是胡人,尤其是羯族。 [2][4]
- 民族矛盾的激化:五胡乱华以来,北方汉人确实遭受了深重的苦难,尤其是在石虎统治时期,羯族等胡人对汉人的压迫和屠戮非常残酷,甚至有「食人」的记载(虽然「两脚羊」这个词是否当时就有存疑)。汉人心中积压了巨大的仇恨。冉闵作为汉人,可能也有为同胞复仇的想法,同时也想利用汉人的民族情绪来获取支持。 [4]
- 个人野心:冉闵勇武过人,又有战功,在后赵内乱中看到了机会。他可能想通过这种极端手段,团结汉人,排挤胡人,最终自己称帝。 [3][4]
公元350年,冉闵杀了石鉴,灭亡了后赵,自己登基称帝,国号「大魏」,史称「冉魏」。他恢复了自己的冉姓。 [3][4]
冉闵的功与过
冉闵和他的「杀胡令」,历来争议极大。 [3]B. html">[7]✅
支持者认为:
- 他是民族英雄。在汉民族最危亡的时刻挺身而出,用铁血手段打击了残暴的胡人政权,特别是几乎灭绝了羯族,为北方汉人争取了生存空间,延缓了汉族被灭亡的命运。 [1][3]
- 他的勇武和战绩值得称道。史载冉闵作战勇猛,多次以少胜多,打得胡人闻风丧胆。比如传说中的「十战十捷」(虽然这个说法可能有些夸张)。 [3][4]
批评者认为:
- 他手段残忍,滥杀无辜。「杀胡令」导致大量无辜的胡人百姓被杀,甚至一些高鼻梁、多胡须的汉人也因为长得像胡人而被误杀。这种不分青红皂白的屠杀,是反人类的暴行。 [3][8]
- 他的行为激化了民族矛盾,使得原本就混乱的北方更加动荡。他建立的冉魏政权,四面树敌,很快就陷入了困境。 [2][3]
- 他的政治和战略眼光不足。一味地依靠武力和屠杀,没有建立稳固的统治基础,也没有联合可以联合的力量(比如东晋或其他汉人势力),最终导致了自身的败亡。 [3][5]
- 他本身就是后赵政权的既得利益者,他的崛起和屠杀,更多是出于个人野心和权力斗争,而非单纯的民族大义。 [3][5]
我的私人观点:评价历史人物,不能简单地用「好人」或「坏人」来标签化。冉闵处在那个极端残酷、人命如草芥的时代,他的行为有其复杂的历史背景。他确实勇猛善战,也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当时对汉人最为残暴的羯族势力。他更像是一个乱世枭雄,而非一个深思熟虑的政治家或真正的民族救星。 [3][4]
冉魏的灭亡与冉闵之死
冉闵称帝后,四面八方的胡人势力都来打他。石虎的另一个儿子石祗在襄国(今河北邢台)称帝,联合鲜卑慕容氏、羌族姚弋仲等势力围攻冉闵。
冉闵虽然勇猛,但双拳难敌四手。公元351年,冉闵在襄国之战中大败。公元352年,冉闵在与前燕(鲜卑慕容氏建立的政权)的决战——廉台之战中,再次战败。 [2][3]
关于廉台之战,过程也颇具戏剧性。据说冉闵一开始连胜十场,燕军都怕了。但前燕名将慕容恪看出了冉闵「有勇无谋」,军队又累又饿,于是设下计策,用铁索连马组成方阵,诱使冉闵冲击,然后两翼夹击。冉闵果然中计,虽然他个人奋勇突围,亲手杀敌百余人,但最终坐骑突然倒地(有说法是累死的),被燕军俘虏。 [3][4]
冉闵被押到前燕国都蓟城(今北京)。前燕皇帝慕容儁问他:「你一个奴仆下人,凭什么敢称天子?」(冉闵的父亲曾是后赵俘虏,所以慕容儁这么说)。冉闵昂然回答:「天下大乱,你们这些夷狄禽兽都能篡夺帝位,我一个中原英雄,为什么不能当皇帝!」 [3][4] (「天下大乱,尔曹夷狄,人面兽心,尚欲篡逆。我一时英雄,何为不可作帝王邪!」) 这话说得是掷地有声,但也彻底激怒了慕容儁。慕容儁下令鞭打冉闵三百下,然后在遏陉山(今辽宁朝阳)将他斩首。 [2][4]
冉闵死后,邺城很快被前燕攻破,冉魏政权仅仅存在了三年就灭亡了。 [2][4]
冉闵虽然败了,但他和他掀起的风暴,对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 羯族的衰落:羯族作为五胡中最为残暴的一支,在冉闵的打击下几乎被灭族,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中心。 [3][4]
- 北方格局的变化:冉魏的灭亡,使得鲜卑慕容氏建立的前燕得以入主中原,成为北方最强大的势力之一。同时,氐族建立的前秦也在关中崛起。 [3][5]
- 汉人的南迁与北方的长期动荡:冉闵的「杀胡令」虽然打击了胡人,但也造成了北方更大规模的混乱和人口迁徙。许多汉人为了躲避战乱和报复,继续南迁。北方地区经历了更长时间的分裂和战乱,直到北魏统一北方才告一段落。 [3][4]
这就是冉闵的故事,一个在血与火中崛起,又在血与火中毁灭的乱世枭雄。他的勇武令人惊叹,他的功过是非,至今仍是人们争论不休的话题。历史就是这样,充满了复杂和矛盾,不是简单的黑白分明。 [3][4]
好了,客官,关于冉闵的故事,今天就先聊到这儿。您觉得如何?要不要再来一壶茶,咱们聊聊别的?
Learn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