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历山大勒塔计划的兴衰:劳伦斯与中东战局中的波折

引言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东地区成为各方势力角逐的重要战场。亚历山大勒塔计划作为英军试图改变战局的关键战略之一,经历了从萌芽到最终夭折的过程。这一过程中,T. E.劳伦斯T. E.Lawrence)作为重要的参与者和见证者,他的经历不仅反映了军事决策的复杂性,也揭示了大国博弈背后的人性挣扎。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一计划的来龙去脉,并分析其对整个中东局势的影响。

亚历山大勒塔计划的提出与背景

初期构想

1915年初,当英军在加里波利战役中遭遇惨败后,重新审视中东战局成为了必然选择。此时,法鲁基的故事为劳伦斯提供了新的思路。根据法鲁基的描述,如果英军能够在当时攻打亚历山大勒塔,几乎可以长驱直入。尽管觉醒社成员控制的部队早已被调走,形势已经发生很大变化,但在1915年秋季,劳伦斯和其他主张在亚历山大勒塔登陆的人还有几个强有力的论点来支持这个计划。

战略意义

保加利亚在战争的第一年坐山观虎斗,但在1915年9月底终于加入德奥阵营。这意味着,德国和土耳其之间现在有了一条不间断的公路和铁路线,部队和武器可以迅速而轻松地调动。同时,英军高层终于接受了加里波利战役的惨败,开始悄悄地制定撤退计划。这两个事件的后果是,英属埃及有可能遭到装备精良的敌人的新一轮打击。为了阻挠这样的攻势,占领亚历山大勒塔盆地不仅能扰乱敌人的主要补给线,甚至可以将其完全切断,如果还能引发阿拉伯人在当地起义,土耳其人就将不得不面对一连串新问题。

支持亚历山大勒塔计划的理由

亚美尼亚难民因素

还有一个理由能够支持亚历山大勒塔计划,这要感谢杰马勒帕夏反复无常的个性。杰马勒私下里反对君士坦丁堡的其他帕夏们的政策,允许安纳托利亚大屠杀的至少8万名亚美尼亚幸存者在叙利亚避难,并将很多亚美尼亚男子编入劳动营。这些难民和劳动营集中在亚历山大勒塔地区,其中大约8000人在穿过阿玛努斯山和托罗斯山脉的铁路隧道工地上干活。就算这些亚美尼亚人对至少暂时救了他们性命的帕夏心存感激,在英军到来时也一定会把他们视为解放者,奔向他们的阵营。况且这还有助于公共关系——劳伦斯对战争的这个方面一直非常敏感。英国将不计其数的基督徒亚美尼亚人从奴役或死亡魔爪下解放出来,将会是很好的宣传材料。

高层的支持

在劳伦斯和开罗军事情报部门的其他成员的努力争取下,到10月底,埃及的两位最重要的大员——高级专员亨利·麦克马洪和埃及远征军总司令约翰·麦克斯韦少将都对卷土重来的亚历山大勒塔计划产生了兴趣。更妙的是,他们两位将与到访的基钦纳勋爵举行一场峰会,来确定地中海东部战局的未来走向。一切进展得顺风顺水,劳伦斯相信,军界愚蠢的壁垒貌似坚不可摧,但也要土崩瓦解了。

「这个周末,事情要更进一步了,」劳伦斯在11月4日,也就是基钦纳峰会的前夕,在给一位朋友的信中写道,「我们从来没有这么忙过!这是个好兆头,大家很满意。」[46]

峰会与计划的转折

峰会的召开

基钦纳、麦克马洪和麦克斯韦的峰会于11月10日和11日在爱琴海穆兹罗斯岛外海的一艘船上召开。陆军大臣起初有些不情愿,但后来也同意了亚历山大勒塔计划,并迅速向首相发了电报,敦促他尽快批准此方案。

法国的干预

然而,伦敦方面对这个计划并非全盘支持。西线已经血流成河,英军高层要找到新的兵员投入这台绞肉机已经很艰难,要抽调物资和兵力——修订版的亚历山大勒塔计划需要多达10万人——实在很难。而且,在加里波利折戟沉沙之后,在奥斯曼战线发动新的登陆作战的想法就不受欢迎了。基钦纳所在的舰船和伦敦各部之间通过电报展开了一番辩论。

基钦纳船上的一名法国联络官决定了局势的走向,他向巴黎发了一封电报,报告了英国人的筹划情况。[47]法国政府原以为自己在1915年冬天就彻底粉碎了亚历山大勒塔计划,现在感到必须直言不讳了。11月13日,法国驻伦敦武官向大英帝国总参谋部长官和英国陆军总司令威廉·罗伯逊将军递交了一封信。这封信先是重申了法国在叙利亚的经济和政治利益,然后声明:「对于已经确认将会成为未来法属叙利亚一部分的地区发生的任何事情,法国公众都不会置若罔闻。他们还要求法国政府,在此地区开展的任何军事行动都需要事先在各协约国间协调妥当,而且,即便采取了这样的军事行动,大部分任务也应当交给法国军队和指挥这些军队的将领。」

英国的妥协

抛却隐晦的外交辞令不谈,这封信实质上是重复了法国先前的对亚历山大勒塔登陆计划的反对意见:法国计划在战后主宰叙利亚,所以在该地区的任何军事行动都应当由法国军队担当前锋,而现在法国腾不出兵力来执行这样的行动,所以干脆根本就不要在叙利亚搞任何军事行动。但这一次最让人震惊的是,法国人居然会把如此卑劣的论点付诸笔端。英国历史学家巴塞尔·利德尔·哈特对法国的这封信评论道:「在生死斗争之际,这肯定是向盟友递交的最令人惊愕的文件之一。因为它断然否决了切断共同敌人的生命线、保护我们自己的生命线的最佳机会。」利德尔·哈特认为,英军总参谋部同意了法国人的无理要求,就成了「犯罪的同谋」,他说的「犯罪」是指,在埃及的英军现在别无办法,只能等待敌人再一次进攻苏伊士运河,随后向土耳其战线最固若金汤的点——巴勒斯坦南部的狭窄战线——发动自己的攻势,这种方法最终将给英军带来伤亡5万人的惨重代价。

劳伦斯的情感变化与个人经历

对法国的态度转变

令劳伦斯和他在开罗的情报机构的同袍们无比震惊的是,亚历山大勒塔计划再次被粉碎,后来再也没有被认真提起过。1915年2月,这个计划第一次被撤销时,劳伦斯曾悲愤地向家人说,法国才是英国在叙利亚的真正敌人。1915年11月,计划第二次瓦解之后,他心中产生了对法国的憎恶,他将会对法国在该地区的所有行动都抱有深刻的不信任。

家庭悲剧

萨拉·劳伦斯在儿子弗兰克阵亡之后,曾责备次子「内德」的一个让她非常难过的错误:内德在1914年底动身前往埃及之前没有去弗兰克的新兵训练营看望他。T. E.劳伦斯对母亲批评的回应的逻辑非常实事求是,几乎到了变态的地步。「我没有去向弗兰克道别,」他解释道,「因为他不愿意让我去看他,我知道我再见到他的机会很少了,那样的话,我们最好还是不道别。」

1915年3月,劳伦斯得知,他的弟弟威尔乘坐的船从印度返回英国,要途经苏伊士运河。他的反应与对弗兰克阵亡的反应大不相同。自威尔在1913年拜访卡尔基米什以来,劳伦斯还没有见过他,于是暂且搁置了在萨沃伊饭店的工作,骑上他的胜利牌摩托车,狂奔80英里前往弟弟的船停靠的苏伊士港。

但就在他抵达那里之前,运河沿线发生了一场小规模战斗,威尔的船延误了。兄弟俩没能见面,只能在岸上和船上之间短暂地通了一次电话。当晚,劳伦斯再次跨上摩托车,返回开罗工作。

威尔志愿担任皇家飞行军团的航空观察员,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危险、死亡率最高的兵种之一。1915年10月23日,威尔乘坐的飞机在法国上空被击落,他殒命长空,遗体踪迹全无。他享年只有26岁,在前线待了还不到一星期。

仅仅五个月内就有两个弟弟阵亡,这让劳伦斯在感情上愈加内敛。在随后几个月内,他的家信越来越少,写的也越来越简短。他在给父母的信中很快就不再提及弗兰克,而当时除了一个隐晦的暗指,甚至根本没有承认威尔的死亡。在12月的一封家信中,他写道:

我今天早上写了这么寥寥几笔,因为我很吃惊地发现,今天已经是圣诞节了。恐怕你们在今天不会开心了。但你们还有鲍勃和阿尼,很多人还不如你们幸运。振作精神,希冀未来。这里一切照常,只是昨天下了场瓢泼大雨,最近比较凉快。

结论

计划失败的影响

亚历山大勒塔计划的失败不仅是军事上的挫折,更是国际政治博弈的结果。法国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坚决反对这一计划,最终迫使英国放弃了这一战略构想。这一事件深刻影响了劳伦斯对法国的看法,也为未来的中东局势埋下了伏笔。

劳伦斯的遗产

劳伦斯在这一过程中所展现的智慧与勇气,以及他对家庭的深厚情感,使他成为了一个复杂的英雄形象。他的故事不仅是一部军事史,更是一部人性的史诗。通过对这段历史的回顾,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那个时代的复杂性与多样性。

对未来的启示

今天的中东局势依然充满挑战,各国之间的博弈仍在继续。亚历山大勒塔计划的教训提醒我们,军事决策不仅仅关乎战术与战略,更涉及国际关系的微妙平衡。只有在充分考虑各方利益的基础上,才能做出更为明智的选择。


以上就是关于亚历山大勒塔计划的详细分析。希望这篇长文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那段历史的复杂性。如果您有任何疑问或建议,请随时留言讨论!😊

发表评论

人生梦想 - 关注前沿的计算机技术 acejoy.com 🐾 步子哥の博客 🐾 背多分论坛 🐾 知差(chai)网 🐾 DeepracticeX 社区 🐾 老薛主机 🐾 智柴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