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述人的悲惨命运
在近代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统治末期,亚述人由于信奉基督教,同亚美尼亚人一样,也遭到了屠杀。这一时期的奥斯曼帝国,宗教矛盾愈发尖锐 😢。许多亚述人被迫离开故土,开始流亡。小亚细亚地区(现在的土耳其)的亚述人数量锐减。这种迫害和战乱使得亚述人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开始了世界范围的大离散。目前,全世界约有300多万亚述人。
宗教与民族矛盾的根源
亚述人和亚美尼亚人的遭遇,深刻地反映了当时奥斯曼帝国境内复杂的宗教与民族矛盾。基督教徒在这个以伊斯兰教为主的帝国中,被视为异类。特别是在帝国走向衰落的过程中,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往往利用宗教矛盾来转移国内其他问题的焦点。例如,对亚美尼亚人和亚述人的屠杀,被部分极端分子视为一种「净化」帝国的行为,但实际上这只是加剧了社会的动荡与分裂 😡。
劳伦斯与普吕弗:一战中东战场的两位关键人物
劳伦斯的冷嘲热讽
1915年4月,地中海远征军出征之后,劳伦斯在萨沃伊饭店地图室的工作轻松了一些,他接受了一个新任务:编辑一份情报概要。这份工作对他来说似乎充满了乐趣,他在给朋友的信中用一种冷嘲热讽的态度描述道:「我们编辑一份绝对没有经过任何审查的日报,宗旨是为了教诲28位将军。」这种轻浮无礼的态度让他的一些上级非常恼火,但这也反映出劳伦斯对军事体制的不满。在他看来,在军事文化的世界里,守旧褊狭、追名逐利的野心家们追寻的是骑士爵位和勋章,下级不愿意质疑权威,于是无数人就将因此丧命 😲。
普吕弗的情报计划
与此同时,在德国军事代表团驻耶路撒冷的俄国朝圣者招待所内,库尔特·普吕弗也在为新的情报行动做准备。苏伊士运河攻势失败后,他对圣战大失所望。他认为土耳其军队最远只打到运河边,所以圣战的思想还没有得到检验。他很清楚,英属埃及是德国-土耳其联盟在中东的首要威胁,因此必须要展开一次新的攻势。普吕弗想到了一个非常狡黠的主意:犹太间谍。
犹太间谍计划的实施
普吕弗认为,犹太人组成的间谍网会很可靠,因为俄国犹太人长期以来对反犹的沙皇政权恨之入骨。他估计,按照「敌人的朋友也是敌人」的逻辑,巴勒斯坦或许有很多犹太人非常愿意打击沙皇俄国在该地区的盟友——英属埃及。最妙的是,这些间谍持有俄国护照,因此可以轻松地混上前往埃及的难民船,而不会引起任何怀疑 🤔。
普吕弗的计划还包括把情报人员送入敌国境内,并把他们或者他们的情报弄出来。1915年3月,意大利还是中立国,意大利各港口和埃及之间有着定期的海运交通。普吕弗的间谍们不会与土耳其联络或者返回土耳其,而是前往意大利,将情报交给德国驻罗马大使馆。然后,他们可以从陆路前往土耳其;或者,如果身份还没有暴露的话,返回埃及,再来一轮情报搜集工作。普吕弗对这个话题颇为得意,继续做出规定,间谍应当分成两个小组,一个小组全是男人,另一个全是女人。两个小组「应当努力窃取或伪造相关的(英国)文件。他们还应当努力结交有可能提供这些信息的人」。为了避免理解错误,普吕弗把这个「结交」解释得非常清楚:「尤其是,女特工应当年轻且有姿色,应努力与有影响力的人发生关系。这些人在亲密的软弱时刻可能会吐露对我们有用的信息。」
亚美尼亚人的悲剧与杰马勒帕夏的态度
大屠杀的爆发
安纳托利亚的亚美尼亚基督徒一直被君士坦丁堡的苏丹们视为基督教侵略者——尤其是奥斯曼帝国的不共戴天之敌俄国——潜在的第五纵队,所以亚美尼亚人长期以来经常遭到他们的土耳其和库尔德穆斯林邻居的屠杀。最近的一次大屠杀发生在19世纪90年代,导致至少5万名亚美尼亚人在几天之内丧命。奥斯曼政权在1914年11月发出的反对「基督教敌人」的圣战号召更是对这种历史遗留的敌意进一步煽风点火。亚美尼亚人除了种族和语言与土耳其人不同,光是人口众多这一点就足以被视为威胁,面对有可能星火燎原的新一轮反亚美尼亚怒潮,他们显得特别脆弱。这星星之火就是俄军向安纳托利亚东部的攻势,亚美尼亚人成了解释土耳其军队战场失利的绝佳替罪羊。于是,舞台搭好了:在君士坦丁堡政权的言辞中,在它的很多土耳其和库尔德臣民的想象中,安纳托利亚的约200万亚美尼亚人就是国境内的敌人 😭。
杰马勒帕夏的独特态度
然而,历史学家一致认为,杰马勒帕夏对驱逐亚美尼亚人的态度与其他青年土耳其党领导人迥然不同。6月,死亡行军的第一批幸存者开始慢慢进入叙利亚北部城市阿勒颇,这是一个中转站,他们将从此地前往最终的目的地——东面约100英里处的代尔祖尔「安置地带」。视察阿勒颇的杰马勒帕夏被自己看到的景象震惊了。他重申了3月发布的让他的军队保护亚美尼亚人的命令,并向君士坦丁堡游说,希望在关键地区——安纳托利亚——勒令军队服从这道命令。君士坦丁堡对他的恳求置若罔闻。尽管如此,杰马勒允许数千名亚美尼亚人留在阿勒颇,而不是继续他们的死亡行军。尽管叙利亚的饥荒和粮食短缺越来越严重,他还是命令增加政府向难民援助口粮的幅度。他的一连串新命令足以证明他对秩序和法规的热爱,但他似乎忽视了现实的残酷性,仿佛他统辖的是和平时期的瑞士的一个州,而不是一个遭受战争、饥饿和疾病蹂躏的贫困而四分五裂的地区 😔。
抗蝗灾项目中的合作与启示
亚伦森的努力
在巴勒斯坦的卡特拉村,亚伦·亚伦森遇到了一件意料之外的事情。一位阿拉伯老人走到他面前说:「我们很感激你。」这位农学家当晚在日记里写道:「阿拉伯人在20年前还不会这样和犹太人说话。我干的工作的确很艰苦,但是能迫使当地人向犹太人表示感激——哪怕他们口是心非——能让他们认识到,在这样的大灾害里,如果我们不帮助他们,他们就没有任何希望,再辛苦也值得了。」1915年春季,作为杰马勒抗蝗灾项目的领导人,亚伦森在巴勒斯坦灾区各地旅行,举行公开讲座,在田间开展研讨会,来探讨抗灾的最佳手段。在他的敦促下,杰马勒帕夏下令,每个男人、女人和小孩都必须搜集到6罗特尔(约40磅)的蝗虫卵,否则就要课以高额罚金。
危机中的启示
不论在何处,危机往往能揭露出社会的不平等和缺陷,巴勒斯坦的蝗灾也起到了这个作用。尽管杰马勒赋予亚伦森极大的权力,但他在努力推动各地官员和军官抗灾时,遇到的反应一般在冷漠和公然对抗之间。这表明,即使是在面临巨大灾难的时候,人们之间的隔阂和利益冲突仍然难以消除。然而,正是在这种危机中,一些积极的变化也开始显现,例如阿拉伯人对犹太人的态度有所转变,这或许为未来更广泛的合作奠定了基础 😊。
结语
从奥斯曼帝国末期亚述人和亚美尼亚人的悲惨命运,到一战中东战场上劳伦斯和普吕弗的种种行动,再到杰马勒帕夏在处理亚美尼亚人问题上的独特态度以及抗蝗灾项目中的合作与启示,这段历史展示了人类社会在面对复杂局势时的多面性。它既包含了残酷与无情,也有着希望与合作的曙光。通过对这段历史的回顾,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当今世界的诸多问题,并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为构建更加和谐的社会而努力 💪。
这段历史不仅是一段关于战争与苦难的记忆,更是一部关于人性、勇气与希望的史诗。无论是亚述人和亚美尼亚人的坚韧不拔,还是劳伦斯和普吕弗的智慧与谋略,亦或是杰马勒帕夏在困境中的挣扎与努力,都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思考素材。让我们铭记这段历史,珍惜当下的和平与繁荣,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