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一步网
作者:
在
在镰仓时代,佛像制作变得更加活跃。其中,运庆和快庆是两个非常典型的代表人物。
快庆受到重源的影响,给自己取名为“安阿弥陀佛”。他创作了许多阿弥陀如来像。这一时期,佛像制作不仅仅是艺术创作,更是一种宗教信仰的表达方式。阿弥陀如来像是净土宗信仰的重要象征,对于信众来说,这些佛像是他们心灵寄托的所在。当人们看到这些栩栩如生的佛像时,仿佛能感受到阿弥陀佛的慈悲力量笼罩着自己,给予自己无尽的安慰和希望 😇。
运庆则与北条氏及三浦氏等幕府有着密切的往来,并且为东国寺院制作了很多佛像。从兴福寺北圆堂的弥勒如来像开始,运庆一生中制作了众多佛像。这些佛像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对当时佛教文化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例如,东大寺南大门的仁王像就是两人合作的成果。仁王像以其威严庄重的形象矗立在那里,守护着寺庙,也成为了当地民众心中的信仰图腾 🛕。
除了这两位大师,与他们关系密切的兴福寺学僧贞庆也有着独特的贡献。他在笠置遁世隐居之后,呼吁民众信仰弥勒与释迦如来佛。出身纪伊国汤浅党的武士明惠,则通过建立高山寺,精进学问,进行宗教改革。他的这些努力,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佛教思想在不同阶层之间的传播,让更多的民众有机会接触到佛教的教义和文化内涵 📚。
法然是站在镰仓时代宗教改革前端的重要人物。他出生于美作藩国的一个武士之家。九岁时父亲因夜袭被杀,这一悲惨的经历促使他登上比叡山出家。然而,他对那里的生活并不满意,于是到比叡山的黑谷别所遁世,取名法然房源空。
法然通过别所的修行,强烈主张专修念佛的信仰。这种信仰强调只要一心念佛就可以得到解脱。在此之前,虽然入世说法圣僧空也及永观等人也曾经提出过类似的主张,但法然比他们更加彻底。他根据中国善导的《观无量寿经疏》开创了净土宗。以东山吉水为基础,经过不断推广,净土宗逐渐吸引了许多贵族和武士的皈依,比如九条兼实与熊谷直实等人。
然而,随着法然《选择本愿念佛集》的成书和教法普及,他也面临着诸多批评。慈圆就曾表示,法然的只须念“阿弥陀佛”、毋需做其他佛法修行的主张,助长了无知愚昧的“尼、入道”等修道之人的气焰。尽管如此,净土宗还是凭借着其独特的魅力继续发展。它能够广泛流传的原因之一在于强调念佛这种作善(积累善行)行为可以得到救助的方便性。另一个原因是念佛如同“能声”(悦耳之声),具有艺术性质。就像《法然上人绘卷》中描述的那样:“经常协调四十八人的能声,进行一日或七日念佛”,这种形式既能让信众沉浸在美妙的声音之中,又能加深他们对佛法的理解和信仰。
在法然门下出现了许多弟子,他们将教法推广到了日本各地。例如亲鸾,他出身于贵族日野家,在比叡山出家后成为法然的弟子。在法然被流放的同时,他也被流放到越后,但他并没有放弃传教活动,而是持续在东国进行传教,贯彻修行“绝对他力”与“坏人正机”等思想,著有《教行信证》,开创了净土真宗。还有弁长,他出生于筑前武士之家,在京都成为法然弟子后,以筑后的善导寺为中心在九州岛一带说道传教,建立了镇西派。另外,证空也早早地成为法然的弟子,法然死后,他在西山的善峰寺为据点进行传教活动,被称为西山派。他发掘并广泛流传了《当麻曼陀罗》中的净土宗教法,还制作了很多模仿《当麻曼陀罗》的图像奉纳于各地寺院。
虽然净土宗在发展过程中遭遇了一些挫折,例如一二二七年被镇压,一些重要人物被流放,甚至发生法然坟墓被盗挖的事件。但是,这些都没有阻止净土宗的扩张,反而让它更深入地渗透到朝廷内部,因为它的教法在不断地成熟和完善。
持佛是指对佛像的信仰。从念诵阿弥陀佛信仰的念佛开始,扩大到一心祈求观音菩萨、地藏菩萨、弥勒菩萨及释迦如来等诸佛。简单地说,通过制作佛像,皈依佛陀,念颂诸佛功德的真言,获得解脱、得到救助。在笠置,贞庆着力宣扬弥勒菩萨的信仰。而由奝然从中国带回安置在京都嵯峨清凉寺的释迦如来像,也引发了各地制作同样形式的释迦如来像的风潮。这些佛像成为了信徒们精神上的依托,无论是在家中供奉的小型佛像,还是寺庙里高大的佛像,都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解脱轮回的渴望 🙏。
相对地,持经是指对经典的信仰。包括抄写佛经的写经、埋于经冢的埋经,以及背诵佛经的读经等。例如,平氏一门为了祈求发展,在安艺国的严岛神社供奉《法华经》等佛经;后白河法皇因经常背诵《法华经》而被称为“法华持者”;赖朝被称为“法华八轴的持者”。此外,后来日莲提倡的法华宗也是基于此持经的法门。持经的行为不仅仅是一种宗教仪式,更是信徒们深入学习佛法教义的方式。通过反复书写、诵读经典,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佛教的思想精髓,从而将其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 💖。
除了《法华经》,在南都还流传着兴福寺法相宗经典《唯识论》的信仰,在比叡山延历寺则流行天台宗的重要经典《摩诃止观》的信仰。这些经典各自有着不同的思想体系,但都在镰仓时代的佛教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古事谈》这本说话集中,充分显示出了这些宗教运动的广泛流传。故事中的僧人虽然面临困境,但仍然坚守自己的信仰,这也反映了当时民众对宗教信仰的执着程度。
新信仰的流传与镰仓这个新世界的扩展有着紧密的联系。法然的净土宗以京都为中心流传时,荣西将禅宗推广到了关东地区。荣西两次远渡大陆,在那里坐禅开悟,接触源自达摩的禅宗,并将其带回日本。起初他在九州岛传教,不久转到京都,著有《兴禅护国论》。当他发现禅宗在京都不易被接受时,便从京都转至镰仓,接受北条政子与将军的皈依。
尽管北条等人对禅宗的信仰没有给荣西的推广活动带来太大的帮助,但荣西作为传递大陆新文化和京都文化的僧人身份得到了幕府的认可。饮茶习惯也被当作其中一环广为流传。随着时间的推移,幕府机要人员也相继皈依,禅宗逐渐被京都一带接受。再加上它符合各地武士的精神风范,禅宗迅速地流传开来。
相对于净土宗祈求阿弥陀佛的绝对救助的他力教法,禅宗自力开悟往生的教法更符合借由自我力量解决事物问题的时代趋势,因而迅速流传开来。在“源平之乱”中,因“以仁王之乱”自杀的源赖政祈求往生的辞世和歌体现了当时人们对于生死的看法。到了镰仓后期,自杀武士们受禅宗影响,改用汉诗吟咏辞世诗歌。这种转变反映了禅宗思想对武士阶层的深刻影响。武士们在战场上面临着生死考验,禅宗的教法让他们能够在面对死亡时保持一种平静和超脱的心态,同时也鼓励他们在生活中积极进取,不断提升自己的修为和能力 ⚔️。
引领中世社会的武士据点是庄园和公有领地。“馆”一般沿小河建在地基稳固的台地上,四周围绕着护城河,通过对周边土地进行开发,将其纳入支配与统治范围。护城河及周边被称为“堀内”,在这里,武士利用庄园领主与国司赋予的特权,将统治范围扩大到农民的田地和房屋。镰仓幕府把这种领主视为“开发领主”,并通过御家人进行统治。
从描绘一遍一生的绘卷《一遍圣绘》中可以看到筑前武士馆的景象。一遍出身于“承久之乱”中加入院方落败的伊予豪族河野氏,受净土宗西山派的影响游走各地时,以发放念佛牌及舞蹈念佛等方式推动念佛,最终开创了时宗。由于他到过各地武士馆,所以武士馆的样貌在绘卷中被真实地呈现出来。在武士馆中,主人会招待客人、举办酒宴,馆内还有专门的持佛堂用于供奉佛像。马厩和马场则是展示武勇与武艺的地方,武士们在这里训练骑射等技能。竹子种植在馆内的一侧,可以在紧急时刻作为武器使用。馆的正面有坚固的板墙和配备弓箭和盾牌的箭楼门,沟渠环绕在馆的周围,保护着馆内的安全。
生活在杀生与文明中的武士有着复杂的一面。《男衾三郎绘词》这部绘卷就很好地展示了这一点。绘卷中描绘了武藏国吉见二郎与男衾三郎兄弟强烈的对比。哥哥喜爱风花雪月,过着优雅的风流生活;弟弟则专注于兵道,每天进行骑悍马、拉强弓大箭的武艺训练。武士的战斗集团以家督为中心,由嫡子、庶子、女婿、乌帽子子等家人构成,因此平时的武艺训练绝对不能懈怠。
武士的孩子们从小就接受严格的教育。他们的教育从七岁开始,一般是寺院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结合。以曾我兄弟为例,哥哥在家里长大,弟弟则在箱根山当差打杂中成长。在寺院里,孩子们可以学习管弦乐曲艺能和读书写字能力。寺院不仅是宗教机构,也是文化与教育的中心。为了教导和取悦寺童,寺院还会制作很多绘卷作品,如著名的《鸟兽戏画》。孩子们在生活中看着父母亲工作,或者在和亲戚、邻居交流中成长。财产由父母转让,子女共同继承,可分割继承的财产不论男女都可以继承,但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字书写能力来保护土地转让的权利。当权利受到侵害时,必须带着相关文件向幕府控诉取回,这就更加凸显了文字书写能力的重要性。
在镰仓时代,村落是社会的基本单元。村民们主要依靠农业生产维持生计。他们居住在分散的农舍中,围绕着农田形成一个个小的聚落。这些村落往往有着自己的传统习俗和组织形式。村民们相互协作,共同应对自然灾害和外敌入侵。例如,在遇到饥荒时,村民们会互相帮助,共享有限的食物资源;在遭受盗贼袭击时,他们会团结起来保卫家园。同时,村落也会定期举行祭祀活动,祈求神灵保佑丰收和平安。这些祭祀活动不仅是宗教仪式,也是村民们社交互动的重要场合,增进了彼此之间的感情和凝聚力 👫。
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村落逐渐发展成为小型的商业中心。集市贸易开始兴起,村民们可以在市场上交换农产品、手工艺品等物品。这不仅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也加强了不同村落之间的联系。在备前国福冈市集的热闹光景中(如《一遍圣绘》所示),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商品琳琅满目,商人们热情地招呼顾客,村民们兴高采烈地购买自己需要的东西。这种商业活动为乡村带来了新的活力和发展机遇,也为城市的进一步繁荣奠定了基础 🏞️。
总之,镰仓时代是一个充满变革和发展的时代。无论是佛教文化的发展、武士阶层的崛起,还是村落和都市社会的变化,都反映了当时社会各个方面的独特风貌和内在联系。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深入了解,我们能够更好地把握那个时代的脉搏,感受历史的魅力。
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登录。
一、佛像制作与宗教改革中的重要人物
在镰仓时代,佛像制作变得更加活跃。其中,运庆和快庆是两个非常典型的代表人物。
(一)快庆及其作品
快庆受到重源的影响,给自己取名为“安阿弥陀佛”。他创作了许多阿弥陀如来像。这一时期,佛像制作不仅仅是艺术创作,更是一种宗教信仰的表达方式。阿弥陀如来像是净土宗信仰的重要象征,对于信众来说,这些佛像是他们心灵寄托的所在。当人们看到这些栩栩如生的佛像时,仿佛能感受到阿弥陀佛的慈悲力量笼罩着自己,给予自己无尽的安慰和希望 😇。
(二)运庆的成就
运庆则与北条氏及三浦氏等幕府有着密切的往来,并且为东国寺院制作了很多佛像。从兴福寺北圆堂的弥勒如来像开始,运庆一生中制作了众多佛像。这些佛像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对当时佛教文化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例如,东大寺南大门的仁王像就是两人合作的成果。仁王像以其威严庄重的形象矗立在那里,守护着寺庙,也成为了当地民众心中的信仰图腾 🛕。
除了这两位大师,与他们关系密切的兴福寺学僧贞庆也有着独特的贡献。他在笠置遁世隐居之后,呼吁民众信仰弥勒与释迦如来佛。出身纪伊国汤浅党的武士明惠,则通过建立高山寺,精进学问,进行宗教改革。他的这些努力,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佛教思想在不同阶层之间的传播,让更多的民众有机会接触到佛教的教义和文化内涵 📚。
二、法然与净土宗的发展
(一)法然的生平与主张
法然是站在镰仓时代宗教改革前端的重要人物。他出生于美作藩国的一个武士之家。九岁时父亲因夜袭被杀,这一悲惨的经历促使他登上比叡山出家。然而,他对那里的生活并不满意,于是到比叡山的黑谷别所遁世,取名法然房源空。
法然通过别所的修行,强烈主张专修念佛的信仰。这种信仰强调只要一心念佛就可以得到解脱。在此之前,虽然入世说法圣僧空也及永观等人也曾经提出过类似的主张,但法然比他们更加彻底。他根据中国善导的《观无量寿经疏》开创了净土宗。以东山吉水为基础,经过不断推广,净土宗逐渐吸引了许多贵族和武士的皈依,比如九条兼实与熊谷直实等人。
(二)净土宗的挑战与传播
然而,随着法然《选择本愿念佛集》的成书和教法普及,他也面临着诸多批评。慈圆就曾表示,法然的只须念“阿弥陀佛”、毋需做其他佛法修行的主张,助长了无知愚昧的“尼、入道”等修道之人的气焰。尽管如此,净土宗还是凭借着其独特的魅力继续发展。它能够广泛流传的原因之一在于强调念佛这种作善(积累善行)行为可以得到救助的方便性。另一个原因是念佛如同“能声”(悦耳之声),具有艺术性质。就像《法然上人绘卷》中描述的那样:“经常协调四十八人的能声,进行一日或七日念佛”,这种形式既能让信众沉浸在美妙的声音之中,又能加深他们对佛法的理解和信仰。
在法然门下出现了许多弟子,他们将教法推广到了日本各地。例如亲鸾,他出身于贵族日野家,在比叡山出家后成为法然的弟子。在法然被流放的同时,他也被流放到越后,但他并没有放弃传教活动,而是持续在东国进行传教,贯彻修行“绝对他力”与“坏人正机”等思想,著有《教行信证》,开创了净土真宗。还有弁长,他出生于筑前武士之家,在京都成为法然弟子后,以筑后的善导寺为中心在九州岛一带说道传教,建立了镇西派。另外,证空也早早地成为法然的弟子,法然死后,他在西山的善峰寺为据点进行传教活动,被称为西山派。他发掘并广泛流传了《当麻曼陀罗》中的净土宗教法,还制作了很多模仿《当麻曼陀罗》的图像奉纳于各地寺院。
虽然净土宗在发展过程中遭遇了一些挫折,例如一二二七年被镇压,一些重要人物被流放,甚至发生法然坟墓被盗挖的事件。但是,这些都没有阻止净土宗的扩张,反而让它更深入地渗透到朝廷内部,因为它的教法在不断地成熟和完善。
三、持佛与持经:镰仓佛教的独特信仰
(一)持佛的内涵
持佛是指对佛像的信仰。从念诵阿弥陀佛信仰的念佛开始,扩大到一心祈求观音菩萨、地藏菩萨、弥勒菩萨及释迦如来等诸佛。简单地说,通过制作佛像,皈依佛陀,念颂诸佛功德的真言,获得解脱、得到救助。在笠置,贞庆着力宣扬弥勒菩萨的信仰。而由奝然从中国带回安置在京都嵯峨清凉寺的释迦如来像,也引发了各地制作同样形式的释迦如来像的风潮。这些佛像成为了信徒们精神上的依托,无论是在家中供奉的小型佛像,还是寺庙里高大的佛像,都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解脱轮回的渴望 🙏。
(二)持经的意义
相对地,持经是指对经典的信仰。包括抄写佛经的写经、埋于经冢的埋经,以及背诵佛经的读经等。例如,平氏一门为了祈求发展,在安艺国的严岛神社供奉《法华经》等佛经;后白河法皇因经常背诵《法华经》而被称为“法华持者”;赖朝被称为“法华八轴的持者”。此外,后来日莲提倡的法华宗也是基于此持经的法门。持经的行为不仅仅是一种宗教仪式,更是信徒们深入学习佛法教义的方式。通过反复书写、诵读经典,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佛教的思想精髓,从而将其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 💖。
除了《法华经》,在南都还流传着兴福寺法相宗经典《唯识论》的信仰,在比叡山延历寺则流行天台宗的重要经典《摩诃止观》的信仰。这些经典各自有着不同的思想体系,但都在镰仓时代的佛教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古事谈》这本说话集中,充分显示出了这些宗教运动的广泛流传。故事中的僧人虽然面临困境,但仍然坚守自己的信仰,这也反映了当时民众对宗教信仰的执着程度。
四、禅宗的扩展与武士文化
(一)荣西与禅宗的传播
新信仰的流传与镰仓这个新世界的扩展有着紧密的联系。法然的净土宗以京都为中心流传时,荣西将禅宗推广到了关东地区。荣西两次远渡大陆,在那里坐禅开悟,接触源自达摩的禅宗,并将其带回日本。起初他在九州岛传教,不久转到京都,著有《兴禅护国论》。当他发现禅宗在京都不易被接受时,便从京都转至镰仓,接受北条政子与将军的皈依。
尽管北条等人对禅宗的信仰没有给荣西的推广活动带来太大的帮助,但荣西作为传递大陆新文化和京都文化的僧人身份得到了幕府的认可。饮茶习惯也被当作其中一环广为流传。随着时间的推移,幕府机要人员也相继皈依,禅宗逐渐被京都一带接受。再加上它符合各地武士的精神风范,禅宗迅速地流传开来。
(二)禅宗与武士精神
相对于净土宗祈求阿弥陀佛的绝对救助的他力教法,禅宗自力开悟往生的教法更符合借由自我力量解决事物问题的时代趋势,因而迅速流传开来。在“源平之乱”中,因“以仁王之乱”自杀的源赖政祈求往生的辞世和歌体现了当时人们对于生死的看法。到了镰仓后期,自杀武士们受禅宗影响,改用汉诗吟咏辞世诗歌。这种转变反映了禅宗思想对武士阶层的深刻影响。武士们在战场上面临着生死考验,禅宗的教法让他们能够在面对死亡时保持一种平静和超脱的心态,同时也鼓励他们在生活中积极进取,不断提升自己的修为和能力 ⚔️。
五、村落、都市社会与武士
(一)开发领主的壮大
引领中世社会的武士据点是庄园和公有领地。“馆”一般沿小河建在地基稳固的台地上,四周围绕着护城河,通过对周边土地进行开发,将其纳入支配与统治范围。护城河及周边被称为“堀内”,在这里,武士利用庄园领主与国司赋予的特权,将统治范围扩大到农民的田地和房屋。镰仓幕府把这种领主视为“开发领主”,并通过御家人进行统治。
从描绘一遍一生的绘卷《一遍圣绘》中可以看到筑前武士馆的景象。一遍出身于“承久之乱”中加入院方落败的伊予豪族河野氏,受净土宗西山派的影响游走各地时,以发放念佛牌及舞蹈念佛等方式推动念佛,最终开创了时宗。由于他到过各地武士馆,所以武士馆的样貌在绘卷中被真实地呈现出来。在武士馆中,主人会招待客人、举办酒宴,馆内还有专门的持佛堂用于供奉佛像。马厩和马场则是展示武勇与武艺的地方,武士们在这里训练骑射等技能。竹子种植在馆内的一侧,可以在紧急时刻作为武器使用。馆的正面有坚固的板墙和配备弓箭和盾牌的箭楼门,沟渠环绕在馆的周围,保护着馆内的安全。
(二)武士的生活与教育
生活在杀生与文明中的武士有着复杂的一面。《男衾三郎绘词》这部绘卷就很好地展示了这一点。绘卷中描绘了武藏国吉见二郎与男衾三郎兄弟强烈的对比。哥哥喜爱风花雪月,过着优雅的风流生活;弟弟则专注于兵道,每天进行骑悍马、拉强弓大箭的武艺训练。武士的战斗集团以家督为中心,由嫡子、庶子、女婿、乌帽子子等家人构成,因此平时的武艺训练绝对不能懈怠。
武士的孩子们从小就接受严格的教育。他们的教育从七岁开始,一般是寺院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结合。以曾我兄弟为例,哥哥在家里长大,弟弟则在箱根山当差打杂中成长。在寺院里,孩子们可以学习管弦乐曲艺能和读书写字能力。寺院不仅是宗教机构,也是文化与教育的中心。为了教导和取悦寺童,寺院还会制作很多绘卷作品,如著名的《鸟兽戏画》。孩子们在生活中看着父母亲工作,或者在和亲戚、邻居交流中成长。财产由父母转让,子女共同继承,可分割继承的财产不论男女都可以继承,但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字书写能力来保护土地转让的权利。当权利受到侵害时,必须带着相关文件向幕府控诉取回,这就更加凸显了文字书写能力的重要性。
六、村落的社会结构与发展
在镰仓时代,村落是社会的基本单元。村民们主要依靠农业生产维持生计。他们居住在分散的农舍中,围绕着农田形成一个个小的聚落。这些村落往往有着自己的传统习俗和组织形式。村民们相互协作,共同应对自然灾害和外敌入侵。例如,在遇到饥荒时,村民们会互相帮助,共享有限的食物资源;在遭受盗贼袭击时,他们会团结起来保卫家园。同时,村落也会定期举行祭祀活动,祈求神灵保佑丰收和平安。这些祭祀活动不仅是宗教仪式,也是村民们社交互动的重要场合,增进了彼此之间的感情和凝聚力 👫。
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村落逐渐发展成为小型的商业中心。集市贸易开始兴起,村民们可以在市场上交换农产品、手工艺品等物品。这不仅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也加强了不同村落之间的联系。在备前国福冈市集的热闹光景中(如《一遍圣绘》所示),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商品琳琅满目,商人们热情地招呼顾客,村民们兴高采烈地购买自己需要的东西。这种商业活动为乡村带来了新的活力和发展机遇,也为城市的进一步繁荣奠定了基础 🏞️。
总之,镰仓时代是一个充满变革和发展的时代。无论是佛教文化的发展、武士阶层的崛起,还是村落和都市社会的变化,都反映了当时社会各个方面的独特风貌和内在联系。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深入了解,我们能够更好地把握那个时代的脉搏,感受历史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