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AD-METHOD 与 Claude Code Subagents Collection(以下简称 CCSC) 的逐项对比分析

https://github.com/0xfurai/claude-code-subagents

https://github.com/bmadcode/BMAD-METHOD

下面给出 BMAD-METHODClaude Code Subagents Collection(以下简称 CCSC) 的逐项对比分析,帮助你判断在什么场景该选哪一种,或如何组合使用。

维度BMAD-METHODClaude Code Subagents Collection
核心定位「业务-模型-应用-数据」四步抽象做需求→代码的整体方法论,强调一次性写出可演进、可隔离、可测试的业务代码50 个领域子 Agent任务级自动委派,把「写/改/查/审」等原子动作交给最擅长的 Agent,强调持续交互、低成本试错、快速迭代
粒度宏观:先画好整体蓝图(领域模型、模块边界、用例图),再落地代码。微观:一次只解决一个可感知的任务(写一个组件、补一个测试、排查一次故障)。
建模顺序1) Business → 2) Model → 3) Application → 4) Data,强制先做领域建模,抑制「一上来就 CRUD」。无固定顺序,由上下文动态选择 Agent;你可以先写 UI,再让 backend-architect 补 API,再让 database-optimizer 补索引。
输出物• 领域模型图(UML/ER)
• 模块接口定义
• 完整可运行代码骨架(含单测)
• 当前请求的最优解(一段代码、一份报告、一条命令)
• 多 Agent 协作日志
角色分工开发者自己按 BMAD 四阶段推进,人主导50 个 Agent 充当「云同事」,Agent 主导、人 review / 决策。
适用阶段• 0→1 新项目立项
• 需要整体重构/统一语言
• 架构升级(DDD、Clean Architecture)
• 日常开发、改 Bug、加需求
• 突发线上故障
• PoC 快速验证
知识沉淀强调文档即代码:领域模型、用例、决策记录全部进入 repo,长期资产化默认不强制沉淀;如需可让 api-documenter 事后补文档。
可测试性建模阶段就把可测试接口画出来,天然 TDD。test-automator 事后补测试,也可让 code-reviewer 强制要求单测。
技术债控制通过「模型防腐层」「边界上下文」提前隔离。通过 legacy-modernizer 事后渐进式偿还。
学习曲线需要团队先理解 DDD + BMAD 四步法,前期心智成本高开箱即用,上手几乎零门槛;但想用好需熟悉 50 个 Agent 的特长。
成本模型人力时间前置,一次性投入大,后期变动成本低。按需调用 Token,小步快跑,持续付费;复杂任务用 Opus 成本高。
治理/标准化统一方法论后,跨团队代码风格、术语一致。依赖 .claude/agents 的版本控制,可 fork 统一团队 Agent 模板。

组合使用建议

场景推荐做法
新项目启动先用 BMAD-METHOD 跑完业务-模型-应用-数据四步,产出领域模型与模块边界;再把骨架代码交给 CCSC 的 backend-architect / frontend-developer 等 Agent 快速填充实现
已有遗留系统用 CCSC 的 legacy-modernizer渐进式拆分,同时在关键模块内部逐步引入 BMAD 的「防腐层+领域模型」,避免大爆炸重写。
日常迭代继续用 CCSC 的各 Agent 做「小步快跑」;每季度让 architect-reviewer 对照 BMAD 的领域蓝图做一次整体架构体检,防止模型漂移。
技术债治理CCSC 的 performance-engineer / security-auditor 发现热点后,用 BMAD 的「模型-应用-数据」视角评估是否需重新划分边界而非局部修补。

一句话总结

  • BMAD-METHOD = 先画好「正确」的地图,再按图施工
  • CCSC = 随时叫最专业的「工人」把当下这一步做到极致

两者并不冲突,而是「战略 vs 战术」的关系:用 BMAD 定战略,用 CCSC 打战术,就能兼备长期可演进性短期交付效率

发表评论

人生梦想 - 关注前沿的计算机技术 acejoy.com 🐾 步子哥の博客 🐾 背多分论坛 🐾 知差(chai)网 🐾 DeepracticeX 社区 🐾 老薛主机 🐾 智柴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