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牙塔下的风暴:一场关于自由、权力和未来的殊死博弈 2025-06-17 作者 Steper 在美国东部时间的2025年5月22日,一纸来自国土安全部的命令,如同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瞬间在哈佛大学乃至全美的学术圈激起了滔天巨浪。部长克里斯蒂·诺姆宣布,哈佛大学在2025-2026学年的学生和交流访问者项目(SEVP)认证被终止。这道看似专业的术语背后,隐藏着一个冰冷而残酷的现实:哈佛,这座全球学子心中的学术殿堂,被暂停了招收国际学生的资格。 SEVP 是什么?SEVP (Student and Exchange Visitor Program) 是美国国土安全部下属的一个项目,负责管理和监督持 F. M 和 J 类签证的国际学生和交流访问学者。一所学校必须拥有 SEVP 认证,才能招收国际学生。失去这个认证,就等于对国际学生关上了大门。✅ 消息传来,恐慌如病毒般迅速蔓延。对于即将毕业的研究生林欣而言,这无异于晴天霹雳。她正在佛罗里达州享受着毕业前最后的悠闲时光,一周后,她本该意气风发地回到哈佛,参加属于她的毕业典礼。而现在,一纸禁令让她和无数同窗的未来,瞬间变得岌岌可危。 🌪️ 导火索:一纸禁令与一夜惊魂 在读研究生温汀的手机,在那一天变成了全家和朋友们的“热线”。电话铃声此起彼伏,从未停歇,每一个来电都充满了焦虑与关切。她彻夜难眠,脑海中充满了无数的“怎么办”。学生们像无头苍蝇一样,在各种信息群里交换着碎片化的消息,有人尝试联系大使馆,寻求庇护;有曾是律师的同学则自发组织起来,逐字逐句地拆解那份冰冷的官方文件,试图在字里行间找到一丝生机:转学的最后期限是什么时候?我们如何证明自己的合法身份? 最令人不安的是哈佛官方的沉默。在风暴席卷的最初24小时里,无论是公开媒体还是校内邮箱,都静悄悄的,没有任何来自校方的声音。这种“真空”状态,让本已惶恐的学生群体更加慌乱。 事实上,这场风暴并非毫无征兆。数月以来,特朗普政府与以哈佛为代表的美国精英高校之间的空气中,早已充满了火药味。冲突的根源,可以追溯到2023年末至2024年春季。随着新一轮巴以冲突的爆发,哈佛校园内涌现了大量反对以色列在加沙军事行动的抗议活动。这些活动,成为了政府与高校关系急剧恶化的起点。 温汀回忆道:“但学校给我们发过邮件,意思是并不支持我们去抗议。” 她在校园里所见的,更多是学生们以佩戴阿拉伯头巾等无声的方式表达立场。“其实大家都很忙,还有自己的研究要做。” 她补充说。这场风暴的吊诡之处在于,它以“反犹”为名,却将无数犹太裔留学生也卷入其中。“万一他们真的没有合法身份,他们应该去哪?被强行送回国吗?” 这个问题,无人能答。 ⚖️ 两种价值观的对撞:MAGA vs. 象牙塔 在温汀和许多学生看来,“反犹”更像是一个精心挑选的借口。真正的核心,是一场深刻的价值观对决。 2025年3月底,美国司法部新成立的“反犹主义特别工作组”便将矛头对准了哈佛,启动了对其合同与拨款的全面审查。4月11日,政府正式指控哈佛未能有效应对校园内的反犹主义骚扰,违反了《1964年民权法案》第六章,并开出了一系列堪称“结构性改造”的条件:取消所有多元、公平与包容(DEI)相关项目,并接受联邦政府对学校治理的直接监督。 DEI 项目是什么?DEI (Diversity, Equity, and Inclusion) 即多元、公平与包容,是许多美国高校和企业推行的一系列政策和项目,旨在促进不同背景(种族、性别、性取向等)的个体都能获得公平的机会和包容的环境。它被视为自由主义价值观在组织层面的体现。 哈佛以“侵犯学术自由与高校自治权”为由,断然拒绝。紧接着,惩罚接踵而至。4月15日,约22亿美元的联邦研究资助和6000万美元的合同资金被冻结。次日,国土安全部长诺姆更是在信中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哈佛提供所有持F-1签证国际学生的详细信息,特别是那些“涉及抗议或违法行为”的记录,并赤裸裸地威胁:若不配合,便撤销其SEVP认证。 这场冲突的本质,正如温汀所言,是“话语权的博弈”。一方是代表着“自由主义、多元、全球化”的精英高校,另一方则是高举“国家主义、保守主义、本土优先”和MAGA(让美国再次伟大)大旗的特朗普政府。“他们要定义美国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美国的根源价值是什么,未来应该向哪个方向走。” 这是一场关于美国灵魂的拉锯战。 🛡️ 哈佛的反击:“我们就是要跟他死磕” 在政府步步紧逼的压力下,司法系统成为了哈佛最后的防线。就在国土安全部禁令发布的同一天,加利福尼亚州奥克兰的联邦地区法院法官杰弗里·S·怀特,发布了一项全国范围的禁令,暂时阻止了政府在未经个别审查的情况下,大规模撤销国际学生合法身份的行动。 第二天,当学生们还在惊魂未定中时,他们终于明白了学校“沉默”的原因。一封长达72页的起诉书和一封鼓舞人心的邮件,同时出现在了他们的邮箱里。哈佛并未坐以待毙,而是在争分夺秒地铸造法律的盾牌。起诉书直指政府的行为是干预和报复,严重侵犯了学生的隐私权。 而那封邮件,则像一道光,照亮了笼罩在学生心头的阴霾: “亲爱的在校和未来的国际学生、学者和应届校友,首先,你们属于这里……感谢你们为哈佛以及这个国家所做的一切贡献。你们很重要,你们在哈佛的存在很重要。我们将为你们而战。” “我们就是要跟他死磕,就算死也要站着死。” 温汀读完邮件后,激动地对朋友说。她和同学们达成了一个共识:没有人考虑转学。哈佛随即向联邦法院申请了临时限制令,并成功获批在诉讼期间可以继续招收国际学生。林欣和她的同学们,总算得以“在黑暗闸门落下前毕业”。 然而,对于仍在读的国际学生来说,身份危机这把达摩克利斯之剑,依旧悬在头顶。 🥶 寒蝉效应:一场“胆小鬼游戏”的蔓延 哈佛的震荡波,迅速辐射至全美其他高校。在美国另一所名牌大学攻读法学博士的Oscar,几乎是第一时间就听闻了此事。“那谁真是疯了”,他感叹道。 Oscar早已察觉到校园气氛的微妙变化。2024年底,他的一位巴勒斯坦同学,从前热心于时事和各类活动,如今却变得沉默寡言,除了必要的学业交流,几乎“不多说一句话”。研究国际战争法和人权法的同僚们,更是“大气都不敢喘”。一位研究中东历史的学生甚至被导师告诫,关于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内容,不要触碰18世纪以后的历史。 寒蝉效应无处不在。从2025年3月开始,大量留美学生的签证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被吊销。Oscar细致地记录和分析了每一个他知道的案例,发现了一些令人心惊的“规律”:参加亲巴勒斯坦游行,几乎是精准打击的目标;在社交媒体上发表亲巴或反美言论,也难逃一劫;甚至一些中国学生,仅仅因为一次轻微的超速驾驶,被警察拦下登记后,就成了被“开刀”的对象。 到4月份,全美已有超过1500名留学生的签证被吊销。林欣的一位朋友就不幸中招,最终是在多方合力下,通过诉讼才得以恢复签证。更严峻的是,科研的命脉——经费,也正被紧紧扼住。5月中下旬,林欣得知,哈佛公卫学院和医学院几乎所有的老师都拿不到新的科研基金了。 这直接影响了她的博士申请之路。她所在的研究领域,约四成的项目经费缩减,导致“所有的学校都不怎么招博士了”。某藤校的生物统计系博士招录比达到了惊人的600:1;哈佛和波士顿大学甚至“可能只招了一个人”;有些学校则直接宣布暂停招生。投递了二十多份申请的林欣,最终一无所获。 这场对峙,被形象地比作一场“胆小鬼游戏”。政府手握“钱袋子”和“抓人”两张王牌,向高校极限施压。而高校则以学术自由和大学精神为旗帜,寸步不让。双方都赌上了声誉和未来,谁都输不起,谁也不愿先眨眼。芝加哥大学的法学教授布莱恩·莱特一语道破了高校的软肋:“这个国家没有哪所大学能在失去联邦资金的情况下生存下来。” 哥伦比亚大学、麻省理工学院、耶鲁大学等一众名校,都已在不同程度上感受到了这股寒意。 🏰 围城内外:挣扎、忍耐与憧憬 在这场宏大的博弈之下,是无数个体留学生日常的挣扎与忍耐。 互助,成为了他们之间一条隐秘而坚韧的纽带。哈佛的国际事务办公室开始发放宣传卡片,组织各种工作坊,教导学生如何进行自我保护、应对审讯,甚至是如何处理当街被执法部门带走的极端情况。 林欣每次入境美国,都会被带进一个被她称为“小黑屋”的房间,接受五分钟到半小时不等的盘问。问题五花八门,从联系方式、导师身份,到科研内容、家庭状况,乃至政治倾向。没有人知道被抽中的规律是什么,留学生们只能建立信息共享群,入境时尽量结伴而行,以防有人“音信全无”。为了避免这种不确定性,温汀在2025年的假期里,选择了待在美国,不敢离境,“怕出什么事,回不来。” Oscar也常常感到不公,但又好像“习惯了”。他学会了忍耐,或者说,保持沉默,不在社交媒体上发表任何可能被视为“敏感”的言论。 然而,这座风雨飘摇的“围城”,外面依然有人满怀憧憬地想要进来。23岁的吴亦晨,即将在2025年本科毕业。尽管她早已预感到特朗普上台会对国际学生不友好,飞涨的关税也让留学成本暴涨了三成,但在纠结之后,她依然选择了“咬咬牙去看看世界”,因为她不想“30岁的时候后悔”。 在她的朋友圈里,未来的蓝图似乎已经徐徐展开,充满了希望。她写道:“局势可能波涛汹涌,如蝴蝶扇动翅膀引起飓风。但我现在还没有感受,或许只是一点点而已。” 但她的同学,感受到的就不止“一点点”了。这位同学本已联系好一所顶尖名校的导师,却因科研资金被砍,被要求“带资进组”,最终只能退而求其次,选择了一所能提供经费但排名稍逊的学校。 留学美国,真正成了一座围城,“外面的人想进去,里面的人想出来。” 许多像林欣一样的学生,曾满怀憧憬而来,渴望感受顶尖的学术氛围,如今却觉得周遭“一团乱”,甚至“如果可能的话,想明天就拿证走人。” 🎢 政策过山车:一夜之间的戏剧性转折 就在所有人都以为这场拉锯战将持续很久时,局势却在半个月内,坐上了一趟令人目眩的过山车。 5月27日,打压政策全面扩大化。美国国务院宣布暂停外国生源学生的签证面试,并考虑对所有申请者进行社交媒体审查。白宫新闻秘书莱维特更是在电视节目中直言,总统更倾向于把纳税人的钱花在职业学校上,因为“美国更需要的是电工、水管工”。 然而,仅仅一周多后,风向标发生了180度大转弯。6月5日晚,特朗普在与中国领导人通电话后表示,两国经贸会谈成功,美方欢迎中国留学生来美学习。 紧接着,6月7日,据《华盛顿邮报》报道,美国国务院发出电报,指示全球使领馆恢复为哈佛大学的国际学生办理签证,撤销了仅仅两天前发出的拒绝指示。 这戏剧性的转折,让所有人始料未及。它暂时缓解了哈佛学生的燃眉之急,却也暴露了政策的极度不确定性。这场围绕象牙塔的激烈博弈,远未到终局。风暴暂时平息,但天空中的阴云并未散去。对于成千上万身处其中的留学生而言,他们的命运,依然与这场宏大的、关于美国未来的叙事紧紧捆绑在一起,充满了未知与变数。 参考文献 U. S. Department of Homeland Security. (2025). Order Regarding the SEVP Certification of Harvard University.✅ Harvard University. (2025). Complaint for Declaratory and Injunctive Relief, Harvard University v. U. S. Department of Homeland Security et al.✅ The Washington Post. (2025, June 7). State Department Reverses Course on Visas for Harvard International Students. 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 (2025). Federal Funding Freezes and the “Chilling Effect” on American Campuses. Associated Press. (2025, May 23). Universities Condemn Government Action on International Students.
在美国东部时间的2025年5月22日,一纸来自国土安全部的命令,如同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瞬间在哈佛大学乃至全美的学术圈激起了滔天巨浪。部长克里斯蒂·诺姆宣布,哈佛大学在2025-2026学年的学生和交流访问者项目(SEVP)认证被终止。这道看似专业的术语背后,隐藏着一个冰冷而残酷的现实:哈佛,这座全球学子心中的学术殿堂,被暂停了招收国际学生的资格。
消息传来,恐慌如病毒般迅速蔓延。对于即将毕业的研究生林欣而言,这无异于晴天霹雳。她正在佛罗里达州享受着毕业前最后的悠闲时光,一周后,她本该意气风发地回到哈佛,参加属于她的毕业典礼。而现在,一纸禁令让她和无数同窗的未来,瞬间变得岌岌可危。
🌪️ 导火索:一纸禁令与一夜惊魂
在读研究生温汀的手机,在那一天变成了全家和朋友们的“热线”。电话铃声此起彼伏,从未停歇,每一个来电都充满了焦虑与关切。她彻夜难眠,脑海中充满了无数的“怎么办”。学生们像无头苍蝇一样,在各种信息群里交换着碎片化的消息,有人尝试联系大使馆,寻求庇护;有曾是律师的同学则自发组织起来,逐字逐句地拆解那份冰冷的官方文件,试图在字里行间找到一丝生机:转学的最后期限是什么时候?我们如何证明自己的合法身份?
最令人不安的是哈佛官方的沉默。在风暴席卷的最初24小时里,无论是公开媒体还是校内邮箱,都静悄悄的,没有任何来自校方的声音。这种“真空”状态,让本已惶恐的学生群体更加慌乱。
事实上,这场风暴并非毫无征兆。数月以来,特朗普政府与以哈佛为代表的美国精英高校之间的空气中,早已充满了火药味。冲突的根源,可以追溯到2023年末至2024年春季。随着新一轮巴以冲突的爆发,哈佛校园内涌现了大量反对以色列在加沙军事行动的抗议活动。这些活动,成为了政府与高校关系急剧恶化的起点。
温汀回忆道:“但学校给我们发过邮件,意思是并不支持我们去抗议。” 她在校园里所见的,更多是学生们以佩戴阿拉伯头巾等无声的方式表达立场。“其实大家都很忙,还有自己的研究要做。” 她补充说。这场风暴的吊诡之处在于,它以“反犹”为名,却将无数犹太裔留学生也卷入其中。“万一他们真的没有合法身份,他们应该去哪?被强行送回国吗?” 这个问题,无人能答。
⚖️ 两种价值观的对撞:MAGA vs. 象牙塔
在温汀和许多学生看来,“反犹”更像是一个精心挑选的借口。真正的核心,是一场深刻的价值观对决。
2025年3月底,美国司法部新成立的“反犹主义特别工作组”便将矛头对准了哈佛,启动了对其合同与拨款的全面审查。4月11日,政府正式指控哈佛未能有效应对校园内的反犹主义骚扰,违反了《1964年民权法案》第六章,并开出了一系列堪称“结构性改造”的条件:取消所有多元、公平与包容(DEI)相关项目,并接受联邦政府对学校治理的直接监督。
哈佛以“侵犯学术自由与高校自治权”为由,断然拒绝。紧接着,惩罚接踵而至。4月15日,约22亿美元的联邦研究资助和6000万美元的合同资金被冻结。次日,国土安全部长诺姆更是在信中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哈佛提供所有持F-1签证国际学生的详细信息,特别是那些“涉及抗议或违法行为”的记录,并赤裸裸地威胁:若不配合,便撤销其SEVP认证。
这场冲突的本质,正如温汀所言,是“话语权的博弈”。一方是代表着“自由主义、多元、全球化”的精英高校,另一方则是高举“国家主义、保守主义、本土优先”和MAGA(让美国再次伟大)大旗的特朗普政府。“他们要定义美国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美国的根源价值是什么,未来应该向哪个方向走。” 这是一场关于美国灵魂的拉锯战。
🛡️ 哈佛的反击:“我们就是要跟他死磕”
在政府步步紧逼的压力下,司法系统成为了哈佛最后的防线。就在国土安全部禁令发布的同一天,加利福尼亚州奥克兰的联邦地区法院法官杰弗里·S·怀特,发布了一项全国范围的禁令,暂时阻止了政府在未经个别审查的情况下,大规模撤销国际学生合法身份的行动。
第二天,当学生们还在惊魂未定中时,他们终于明白了学校“沉默”的原因。一封长达72页的起诉书和一封鼓舞人心的邮件,同时出现在了他们的邮箱里。哈佛并未坐以待毙,而是在争分夺秒地铸造法律的盾牌。起诉书直指政府的行为是干预和报复,严重侵犯了学生的隐私权。
而那封邮件,则像一道光,照亮了笼罩在学生心头的阴霾:
“亲爱的在校和未来的国际学生、学者和应届校友,首先,你们属于这里……感谢你们为哈佛以及这个国家所做的一切贡献。你们很重要,你们在哈佛的存在很重要。我们将为你们而战。”
“我们就是要跟他死磕,就算死也要站着死。” 温汀读完邮件后,激动地对朋友说。她和同学们达成了一个共识:没有人考虑转学。哈佛随即向联邦法院申请了临时限制令,并成功获批在诉讼期间可以继续招收国际学生。林欣和她的同学们,总算得以“在黑暗闸门落下前毕业”。
然而,对于仍在读的国际学生来说,身份危机这把达摩克利斯之剑,依旧悬在头顶。
🥶 寒蝉效应:一场“胆小鬼游戏”的蔓延
哈佛的震荡波,迅速辐射至全美其他高校。在美国另一所名牌大学攻读法学博士的Oscar,几乎是第一时间就听闻了此事。“那谁真是疯了”,他感叹道。
Oscar早已察觉到校园气氛的微妙变化。2024年底,他的一位巴勒斯坦同学,从前热心于时事和各类活动,如今却变得沉默寡言,除了必要的学业交流,几乎“不多说一句话”。研究国际战争法和人权法的同僚们,更是“大气都不敢喘”。一位研究中东历史的学生甚至被导师告诫,关于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内容,不要触碰18世纪以后的历史。
寒蝉效应无处不在。从2025年3月开始,大量留美学生的签证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被吊销。Oscar细致地记录和分析了每一个他知道的案例,发现了一些令人心惊的“规律”:参加亲巴勒斯坦游行,几乎是精准打击的目标;在社交媒体上发表亲巴或反美言论,也难逃一劫;甚至一些中国学生,仅仅因为一次轻微的超速驾驶,被警察拦下登记后,就成了被“开刀”的对象。
到4月份,全美已有超过1500名留学生的签证被吊销。林欣的一位朋友就不幸中招,最终是在多方合力下,通过诉讼才得以恢复签证。更严峻的是,科研的命脉——经费,也正被紧紧扼住。5月中下旬,林欣得知,哈佛公卫学院和医学院几乎所有的老师都拿不到新的科研基金了。
这直接影响了她的博士申请之路。她所在的研究领域,约四成的项目经费缩减,导致“所有的学校都不怎么招博士了”。某藤校的生物统计系博士招录比达到了惊人的600:1;哈佛和波士顿大学甚至“可能只招了一个人”;有些学校则直接宣布暂停招生。投递了二十多份申请的林欣,最终一无所获。
这场对峙,被形象地比作一场“胆小鬼游戏”。政府手握“钱袋子”和“抓人”两张王牌,向高校极限施压。而高校则以学术自由和大学精神为旗帜,寸步不让。双方都赌上了声誉和未来,谁都输不起,谁也不愿先眨眼。芝加哥大学的法学教授布莱恩·莱特一语道破了高校的软肋:“这个国家没有哪所大学能在失去联邦资金的情况下生存下来。” 哥伦比亚大学、麻省理工学院、耶鲁大学等一众名校,都已在不同程度上感受到了这股寒意。
🏰 围城内外:挣扎、忍耐与憧憬
在这场宏大的博弈之下,是无数个体留学生日常的挣扎与忍耐。
互助,成为了他们之间一条隐秘而坚韧的纽带。哈佛的国际事务办公室开始发放宣传卡片,组织各种工作坊,教导学生如何进行自我保护、应对审讯,甚至是如何处理当街被执法部门带走的极端情况。
林欣每次入境美国,都会被带进一个被她称为“小黑屋”的房间,接受五分钟到半小时不等的盘问。问题五花八门,从联系方式、导师身份,到科研内容、家庭状况,乃至政治倾向。没有人知道被抽中的规律是什么,留学生们只能建立信息共享群,入境时尽量结伴而行,以防有人“音信全无”。为了避免这种不确定性,温汀在2025年的假期里,选择了待在美国,不敢离境,“怕出什么事,回不来。”
Oscar也常常感到不公,但又好像“习惯了”。他学会了忍耐,或者说,保持沉默,不在社交媒体上发表任何可能被视为“敏感”的言论。
然而,这座风雨飘摇的“围城”,外面依然有人满怀憧憬地想要进来。23岁的吴亦晨,即将在2025年本科毕业。尽管她早已预感到特朗普上台会对国际学生不友好,飞涨的关税也让留学成本暴涨了三成,但在纠结之后,她依然选择了“咬咬牙去看看世界”,因为她不想“30岁的时候后悔”。
在她的朋友圈里,未来的蓝图似乎已经徐徐展开,充满了希望。她写道:“局势可能波涛汹涌,如蝴蝶扇动翅膀引起飓风。但我现在还没有感受,或许只是一点点而已。”
但她的同学,感受到的就不止“一点点”了。这位同学本已联系好一所顶尖名校的导师,却因科研资金被砍,被要求“带资进组”,最终只能退而求其次,选择了一所能提供经费但排名稍逊的学校。
留学美国,真正成了一座围城,“外面的人想进去,里面的人想出来。” 许多像林欣一样的学生,曾满怀憧憬而来,渴望感受顶尖的学术氛围,如今却觉得周遭“一团乱”,甚至“如果可能的话,想明天就拿证走人。”
🎢 政策过山车:一夜之间的戏剧性转折
就在所有人都以为这场拉锯战将持续很久时,局势却在半个月内,坐上了一趟令人目眩的过山车。
5月27日,打压政策全面扩大化。美国国务院宣布暂停外国生源学生的签证面试,并考虑对所有申请者进行社交媒体审查。白宫新闻秘书莱维特更是在电视节目中直言,总统更倾向于把纳税人的钱花在职业学校上,因为“美国更需要的是电工、水管工”。
然而,仅仅一周多后,风向标发生了180度大转弯。6月5日晚,特朗普在与中国领导人通电话后表示,两国经贸会谈成功,美方欢迎中国留学生来美学习。
紧接着,6月7日,据《华盛顿邮报》报道,美国国务院发出电报,指示全球使领馆恢复为哈佛大学的国际学生办理签证,撤销了仅仅两天前发出的拒绝指示。
这戏剧性的转折,让所有人始料未及。它暂时缓解了哈佛学生的燃眉之急,却也暴露了政策的极度不确定性。这场围绕象牙塔的激烈博弈,远未到终局。风暴暂时平息,但天空中的阴云并未散去。对于成千上万身处其中的留学生而言,他们的命运,依然与这场宏大的、关于美国未来的叙事紧紧捆绑在一起,充满了未知与变数。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