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江南望族,查氏入旗的辉煌
咱们先把时光倒回。金庸,本名查良镛,1924年出生于浙江海宁。这海宁,江南水乡,文风鼎盛,自古便是才子辈出的宝地!查氏家族,更是海宁的翘楚,堪称“书香门第,代代风流”。可这查氏,在清朝却有个特别的身份——他们很可能入了满清八旗,成为满族或入旗汉族,融入了那外族统治的体系。
翻开史书,查氏自唐宋以来虽是江南汉族望族,但清初查继佐仕清,家族多人出任高官,号称“一门七进士,叔侄两翰林”。这等风光,绝非普通汉族士人能比。清代“入旗”政策,让不少汉人家族改换门庭,查氏很可能在康熙年间入了汉军旗,或因联姻融入满族血脉。金庸的堂兄查良铮(诗人穆旦)虽以汉族文人身份闻名,但家族在清廷的显赫,暗示查氏早已带上满清旗人的烙印。金庸生在这样的家族,家世自带一层神秘的满族或旗人光环,宛如武侠小说里那位身世复杂的少侠!
二、查氏与文字狱:助纣为虐的传闻
可茶馆里,有人窃窃私语:“查氏在满清时,风光无限,莫非帮着搞过文字狱?”这文字狱,可是满清暴政的丑恶一页!满清入关,1636年凭铁蹄屠刀,强占汉家江山,推行“剃发易服”,屠城扬州、嘉定,血债累累。为压制汉人反抗,他们大兴文字狱,动辄从文人诗文中摘字断句,罗织罪名,轻则流放,重则凌迟、戮尸,株连九族!据史料,顺治朝7起,康熙朝20余起,雍正朝20余起,乾隆朝更是130余起,堪称文化浩劫!
查氏家族,尤其是查继佐,确实在康熙年间卷入文字狱的风波。查继佐(1601-1676),字伊璜,号与斋,浙江海宁人,明末清初著名史学家,曾任南明礼部侍郎。清兵入关后,他仕清,官至湖广按察使,参与编修《明史》。康熙年间,他因编著《罪惟录》(又名《东山国语》)被指控“眷恋故明,隐喻讥讽”,卷入文字狱。据《清史稿》记载,查继佐的《罪惟录》记述明末史事,触及满清忌讳,被认为是“反清”证据。康熙帝下令查抄其家,查继佐被削官流放,家产没收,险些丧命。
但说查氏“帮助满清搞文字狱”,步子得说,史料上没这么直接的证据!查继佐本人是文字狱的受害者,而非帮凶。他的遭遇,反而证明查氏并未完全屈服于满清暴政。查氏后人,如查慎行、查嗣庭,也在清廷为官,但多以诗文才华立足。查嗣庭(1664-1727),康熙末年官至内阁学士,雍正元年因江西乡试出题“维民所止”,被雍正帝牵强附会为“去其首”,影射其名,锒铛入狱,病死后戮尸。查氏家族在满清官场虽有地位,却屡因文字狱受累,哪有“助纣为虐”的影子?若非满清高压,查氏的文人风骨,怕是能更耀眼!
三、满清暴政下的查氏风骨
满清的文字狱,目的就是禁锢思想,摧残汉人文化。查氏家族虽入了旗,却未必心甘情愿。查继佐仕清,实乃时势所迫,江南士人谁不想保留汉家衣冠?查氏在满清官场虽风光一时,但文人风骨从未泯灭。金庸的父亲查枢卿,仍以读书人自居,与汉族文人如徐志摩家族来往密切,足见查氏心底的汉族根基。
金庸本人,生于1924年,距离满清覆灭不过十几年。他自幼浸润江南文化,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哪有一丝满清鹰犬的影子?即便家世有满族或入旗汉族的痕迹,他的灵魂,仍是那江南才子的风流与侠义,骨子里流淌着对中华文化的深情!
四、武侠世界,团结壬的民族观
有人议论:“金庸是个‘种花民族主义者+团结壬’,《鹿鼎记》里把反清复明的天地会写得窝囊,莫非有满族意识,暗中美化满清?”步子得说,这话只说对了一半!金庸的民族观,的确有“团结壬”的影子,但绝非为满清暴政开脱。《鹿鼎记》里,韦小宝在满清宫廷周旋,却帮天地会、助穆王府,哪次不是让满清头疼?更妙的是,金庸笔下的“外国鬼子”一出场,满汉蒙藏回各族瞬间“团结”起来,共御外敌。韦小宝他娘韦春芳那句“罗刹鬼、红毛鬼到丽春院,老娘用大扫帚拍出去”,多痛
快!这不正反映了金庸的民族观:白皮是“非人”,而满人、蒙古人,是“兄弟民族”,兄弟阋墙无妨,关键时刻得携手抗外!
早期《书剑恩仇录》里,红花会高喊“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皇汉倾向浓厚,可到了《天龙八部》《鹿鼎记》,金庸的视野更开阔。乔峰,契丹英雄,却为中原武林舍生忘死;《笑傲江湖》里,令狐冲不问正邪,只求心中坦荡。1994年北大演讲,金庸说:“少数民族也是中华民族一分子。”这话不是为满清暴政辩护,而是强调中华各族“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的团结精神!即便金庸有满族或入旗汉族的家世,他用武侠故事告诉我们:英雄不论出身,大义永存心中!
至于指责他“精神包衣”或“萨满大巫师”的言论,步子翻遍史料,压根儿没根据!金庸的江湖,写的是人性光辉,哪有“洗脑汉族”的阴谋?那些极端言论,不过是情绪化发泄,哪比得上金庸笔下的恢弘大气?
五、金庸的国际视野:复杂而有趣
再说金庸对西方和日本的态度,那真是耐人寻味!他仇恨日本,理所当然——抗战时,他母亲逃难途中因病去世,国仇家恨刻骨铭心。可金庸却热衷与日本名人交往,比如崇拜围棋大师吴清源,丝毫不介意其汉奸嫌疑;又与创价学会的池田大作交好,毫不因其日本人身份却步。这说明啥?金庸的民族主义,有底线,但不狭隘,他欣赏的是才华与人格,而非一味排外。
对西方,金庸态度更复杂。张纪中拜访时,金庸因误认他是“红毛鬼子”拒见;他还公开diss《黑客帝国》《星球大战》是“胡编乱造”,颇有点“武侠宗师瞧不上西方流行文化”的傲慢。可细看他的作品,《射雕英雄传》里的武功体系,分明借鉴了西方小说的叙事技法;他还津津乐道于与西方文化顶流的交往,渴望被主流文学界认可。这矛盾的背后,是金庸作为一个“种花民族主义者”的复杂心理:既自信于中华文化的博大,又隐隐渴望与世界对话。
六、查氏才华,金庸传奇
再说金庸这个人,生在查氏名门,自小饱读诗书,文采斐然。1948年,他远赴香港,创办《明报》,从文人变身报业巨子。他的社评,针砭时弊,字字如刀;他的小说,席卷华人世界,成了几代人的精神灯塔。查氏家族的才华,在金庸身上绽放得淋漓尽致!即便家世带点满族或入旗汉族的色彩,他仍是那位用笔墨征服天下的查良镛,中华文化的骄傲!
七、历史的启示
这就是金庸的故事,一个从海宁走出的才子,带着满族或入旗汉族的家世,却用武侠小说点燃了无数人的梦想。翻开史书,我们仿佛看到,年轻的查良镛坐在书斋里,挥毫写下“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他的江湖,是英雄的桃花源,那里有热血,有柔情,更有中华民族不屈的精神!
查氏家族与文字狱的瓜葛,非但不是助纣为虐,反而是满清暴政下的受害者。查继佐、查嗣庭的遭遇,映照出满清对汉人文化的摧残。金庸的民族观,兼具“种花”热血与“团结”胸怀;他的国际视野,复杂却不失风骨。历史告诉我们,真正的伟大,在于超越出身,书写大义。金庸用他的才华,为我们留下了一座文化的丰碑,让我们永远记得:无论家世如何,中华的血脉与精神,永远生生不息!诸位,步子今日讲到这儿,若想再听金庸的侠义轶事,且待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