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1世纪初,人口增长率的变化正在深刻地影响着全球的政治格局和社会发展。格里布地区及其他地方的人口增长率虽然已达到顶峰并开始下降,但其绝对增长数量仍然巨大。这种变化将对整个21世纪上半叶产生深远的影响。穆斯林人口中年轻人口的比例异常高,十几岁和二十几岁的人口激增尤为显著(图5.2)。值得注意的是,这个年龄组的大多数人生活在城市,并且至少接受过中等教育。这一现象不仅反映了人口规模的增长,还涉及社会动员的重要转变。
年轻人口激增的政治后果 🌍
一、青年人作为反抗与变革的核心力量
历史上,青年人一直是反抗、不稳定、改革和革命的主要推动者。例如,「基督教新教改革」被广泛认为是历史上杰出的青年运动之一。杰克·戈德斯通的研究表明,人口增长是17世纪中叶和18世纪末欧亚大陆两次革命浪潮的关键因素(注35)。西方国家在18世纪末期经历的「民主革命时代」,也恰逢青年人口的显著扩张。到了20世纪20年代,随着年轻人比例再次上升,法西斯主义和其他极端主义运动获得了大量支持者(注36)。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生的一代人,在20世纪60年代通过示威和反抗活动展现了他们的政治影响力。
伊斯兰青年在伊斯兰教复兴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从20世纪70年代起,主要穆斯林国家的青年人口比例大幅增加,超过总人口的20%。这种趋势在一些国家已经达到顶峰,而在其他国家则预计将在未来几十年内达到高峰(表5.1)。例如,伊朗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的年轻人比例达到了20%,这与1979年的伊朗革命几乎同时发生。同样地,阿尔及利亚在20世纪90年代初的年轻人比例也达到了类似水平,这正是伊斯兰拯救阵线赢得选举胜利的时期。
二、穆斯林青年人口的地理差异 🗺️
尽管整体趋势明显,但在不同地区之间仍存在显著差异。波斯尼亚和阿尔巴尼亚的年轻人比例预计将在世纪之交急剧下降,而海湾国家的青年人口激增将持续更长时间。沙特阿拉伯王储阿卜杜拉曾指出,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在青年人中的兴起是对该国的最大威胁(注37)。根据预测,这种威胁可能会延续至21世纪。
三、经济与社会压力
快速增长的人口需要更多的资源,这对人口密集的社会构成了巨大的挑战。在一些阿拉伯国家,如阿尔及利亚、埃及、摩洛哥、叙利亚和突尼斯,寻找工作的青年人数量将在2010年左右达到峰值。与1990年相比,这些国家进入就业市场的劳动力将显著增加。例如,突尼斯预计将增长30%,阿尔及利亚、埃及和摩洛哥约为50%,而叙利亚可能超过100%。此外,识字率的迅速提高导致了有文化的年轻一代与缺乏文化的老一代之间的鸿沟,这可能导致「知识和力量之间的分离」,从而使政治系统处于紧张状态。
经济增长与宗教复兴的交汇点 💼
任何社会都无法无限期地维持两位数的经济增长。亚洲经济的繁荣预计将在21世纪初趋于稳定。日本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经历了经济增长率的大幅下降,其他「经济奇迹」国家的增长率也将逐渐接近综合经济中的「正常水平」。与此同时,宗教复兴或文化运动也不会无限期持续下去。如果为其提供人力支持的人口推动力在21世纪前20到30年内减弱,那么伊斯兰复兴运动很可能会平息或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四、伊斯兰复兴的遗产 🕊️
伊斯兰复兴运动将留下重要的遗产。穆斯林将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他们共同的身份以及区别于非穆斯林的地方。新一代领导人虽然不一定是原教旨主义者,但将比他们的前辈更加信奉伊斯兰教。本土化将得到加强,复兴运动将在社会内外留下一个由伊斯兰主义组织构成的网络。然而,复兴运动也可能揭示出伊斯兰教并非解决社会公正、政治压制、经济落后和军事弱小等问题的有效方法。这种失败可能会导致对充当政治角色的伊斯兰教的广泛幻灭,并促使人们寻求替代方案。
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的经济发展如果继续下去,它们可能提供一种「伊斯兰模式」,与西方和亚洲的模式竞争。无论结果如何,未来几十年亚洲经济的增长将对西方主导的现有国际秩序产生深远影响。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还将改变各文明之间的力量对比。
文化认同与全球政治重构 🎯
五、结盟的文化基础
全球政治正沿着文化的界线重新构建。冷战期间,意识形态和超级大国关系决定了结盟模式;而现在,文化和文明成为关键因素。一个国家的文化认同越来越成为其结盟或对抗的主要依据。在新的世界秩序中,「你是谁?」的问题取代了「你站在哪一方?」的问题。
1. 欧洲的转变
冷战结束后,奥地利、芬兰和瑞典等文化上属于西方一部分的国家重新加入了欧洲联盟。波兰、匈牙利、捷克共和国和斯洛伐克等前华沙条约成员国也在逐步融入欧洲联盟和北约。然而,土耳其作为一个穆斯林国家,很难获得加入欧洲联盟的支持。这种基于文化的结盟模式同样体现在巴尔干地区的重组中。
2. 巴尔干的宗教轴心
冷战期间,希腊和土耳其同属北约成员,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则是华沙条约成员国。如今,东正教和伊斯兰教的文化界线重新定义了该地区的结盟模式。希腊总理提到,「巴尔干战争使东正教联盟的纽带显现出来。」塞尔维亚的主要反对党领导人呼吁建立包括塞尔维亚、保加利亚和希腊在内的东正教国家的新巴尔干联盟,以抵抗伊斯兰的侵犯。
3. 其他地区的文化结盟
在苏联境内,东正教国家如白俄罗斯、摩尔多瓦和乌克兰倾向于俄罗斯,而穆斯林共和国则努力发展与穆斯林邻国的联系。印度和巴基斯坦在克什米尔问题上的冲突加剧,同时印度国内也出现了穆斯林和印度教原教旨主义者之间的新矛盾。东亚地区,台湾、香港、新加坡和东南亚华人团体与中国大陆的关系日益紧密。朝鲜和韩国虽犹豫不决,但仍朝着统一的方向迈进。
六、文化共性与冲突 🌟
为什么文化共性能促进合作和凝聚力,而文化差异却加剧分裂和冲突?以下是几个主要原因:
- 文化认同的重要性增强:现代化带来的社会经济变化使得人们对更有意义的认同需求增加。非西方社会能力和力量的提升也刺激了本土认同和文化的复兴。
- 认同的界定依赖于「他者」:任何层面的认同只能通过与其他群体的对比来定义。相同文明的国家之间通常遵循不同的交往原则,对待「像我们」的人与「野蛮人」的方式截然不同。
- 语言和行为的障碍: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困难源于语言和文明行为的差异,以及对其他民族设想、动机和社会行为的不熟悉。
- 不可妥协的文化问题:物质利益的分歧可以通过谈判和妥协解决,但文化问题往往没有中间立场。例如,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关于阿约提亚寺庙或清真寺的争议无法通过双方各建一个来解决。
- 冲突的普遍性:为了确定自我和找到动力,人们需要敌人。一个冲突的解决往往会引发新的冲突,而当代世界的「他们」越来越可能是不同文明的人。
结论:文明秩序的形成 🌐
随着冷战的结束,基于文化的新型认同和不同文化集团之间的冲突模式逐渐显现。共同的文化促进了具有相似文化的国家或集团之间的合作,这在区域经济联盟的形成中尤为明显。然而,成功的合作往往依赖于成员国之间的信任,而这种信任最容易从共同的价值观和文化中产生。因此,未来的全球政治秩序将越来越多地围绕文明界线展开,文化和经济的合作将成为塑造这一秩序的关键力量。
以上内容结合了人口动态、经济趋势、宗教复兴和文化认同等多个维度,全面分析了21世纪初期全球政治格局的变化及其背后的原因。通过深入探讨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当前世界正在经历的重大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