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一步网
作者:
在
在那个充满诗意与烟火气的时代,城市中的人们过着丰富多彩的生活。穷书生们常常聚在一起谈论诗文,他们用优美的辞藻描绘春天的美好,那些“春暖花开”的句子如同清风般拂过行人的心间。而市井小民则更关注身边的奇闻轶事,他们的笑声和谈话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生动的市井画卷😊。
对于一直被禁锢在家中的女孩们来说,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可以走出家门,呼吸新鲜空气。她们通常会借着烧香敬佛的理由来享受春天的惬意。富家女子出行时多乘坐小车或轿子,当时的风俗规定男性一般不坐轿子,只有女性才享有此特权。这些娇羞的小姐们总是偷偷地掀开车窗一角,好奇地打量外面的世界。若不幸被人无意中看见,便会迅速放下帘子,躲在车里满脸通红😳。
相比之下,普通人家的女子则少了许多束缚。虽然按照礼教规范,她们一般不会主动与陌生男子交谈,但她们可以毫无顾忌地行走在春风之中,尽情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在这个世界里,有一种特别的女子——歌妓,她们既可以在车中缓缓而行,又可以大胆地掀开车窗欣赏风景。她们中有些人独自前往寺庙烧香礼佛,祈求来生能有更平等的命运;也有些人陪伴年轻公子出游,短暂地享受人生。石越看到这些歌妓时,不禁想起了那位泪眼盈盈的楚云儿,心中泛起淡淡的牵挂🤔。
石越的一声叹息引起了朋友们的注意。李敦敏听后误以为他在感怀身世,于是笑着开导道:“四季轮回变换,草木虽无情却能历经寒冬再焕生机。以你的大才,岂会不明白顺天知命的道理?如果因为身世而自暴自弃,那绝非智者所为。”柴贵友也附和道:“大丈夫生于天地之间,拥有经天纬地之才,不应轻易放弃。凡事都应往乐观的方向想。”
石越起初觉得朋友们的关心有些好笑,但看到他们关切的表情时,内心涌上一股感动之情,同时也感到些许惭愧。他意识到自己正在欺骗这些真心关怀自己的人。尽管如此,他仍然选择保持沉默,将这份谎言继续下去。
随着一行人走到五丈河边,他们惊讶地发现河岸边亭台楼阁林立,绵延数十里。原来这些都是朝廷勋贵、宦官们的别墅。桑充国感慨地说:“富者广厦千万,贫者无立锥之地,只能寄人篱下,世间不公若此。”唐棣则满怀豪情地说:“理想世界当是居者有其屋,我们若能同心协力,辅佐圣王贤相,三代之治未必不可复现。”
众人正值春风得意之时,听到唐棣的话无不点头称是。大家有意无意地寻找慷慨激昂的话题,希望能让石越重新考虑进入朝廷施展抱负的可能性。
当晚回到桑府,桑俞楚递给石越一封来自苏轼的信。信中写道:“孟春犹寒,不知你近况如何。听说你因自伤身世而拒绝参加茂材科考试,只愿终老于泉林。我对此深感不解。古之隐者各有原因,或因君主无道,或因执政无道,或处于乱世,或身处太平之世。然而当今圣主在位,日夜渴望贤士大夫共治天下。以你的才华,正当报效国家之时,怎能选择隐退?伦常之理中,君臣关系重于父母,大义重于私情,怎能因一时的身世之痛而自我放弃?孔子十七岁双亲皆亡,但他从未自弃,你又为何要这样做呢?古人云‘自古雄才多磨难’,孟子也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你的遭遇固然令人同情,但也不应就此自弃。”
石越默默地收起信件,对桑俞楚说道:“伯父不必担心,我自有打算。”桑俞楚那冷峻的面容上没有任何表情变化,他只是淡淡地说:“子明,你做事我很放心。即使不当官也没什么要紧,富家翁少不了你的。”
这几句平淡的话语让石越心头一热。自从穿越到这个时代以来,他感受到了许多人与人之间的善良情感。现代社会中除了亲人和极少数朋友外,谁还会真正关心你的想法?更多时候人们考虑的是自身利益。而桑俞楚的话语让他感受到了一种家的温暖🏠。
就在石越沉浸在这些温情思绪中准备回房时,突然听到有人叫他:“石大哥。”原来是桑梓儿来找他了。
“梓儿,找我有什么事吗?”石越一向把桑梓儿当作妹妹般疼爱。
“我想问你一个问题。”桑梓儿倚靠在柱子上,垂着眼帘问道。
“你说吧。”石越微笑着回应。
“我听说大家都在说你不想当官,是真的吗?”
“差不多吧。”石越回答道。
“可是我觉得石大哥胸中很有抱负,比唐毅夫和我哥都要强。如果不当官,怎么才能施展抱负呢?”桑梓儿认真地说道。
石越一时语塞,只好笑道:“小女孩不要管太多。”
“我已经不小了,今年十四岁了!”桑梓儿抗议道。
“好吧,大女孩也不要管这么多。现在正是学画的好季节,好好回去研墨调琴吧。”石越试图转移话题。
“我正好画了一幅画送给你。”桑梓儿狡黠一笑,从背后拿出一幅画。石越展开细看,画中是一位书生在月下舞剑,那身影正是他自己。旁边还题有一句诗:“欲吐草茅忧国志,谁能唤起赞皇公”。这是他曾吟诵过的诗句,桑梓儿巧妙地将其用在这里,表达了对他的鼓励之意👍。
石越用身世作为借口拒绝参加茂材科征诏的事情很快传遍大街小巷,成为士子们热议的话题之一。有人赞赏他的高风亮节,有人认为他沽名钓誉,还有人替他惋惜,认为这样一位才华横溢之人不应错过为朝廷效力的机会。与此同时,王安礼、曾布等人也写信劝他节哀顺变,不要回避为国家效力的责任。
面对这些纷至沓来的意见,石越内心十分矛盾。一方面,他需要坚持这场戏以维护自己的声誉;另一方面,他又深感内疚,尤其是欺骗了那些真正关心自己的长辈和朋友。为了缓解内心的道德压力,他经常引用马基雅维里的名言来给自己打气:“如果诚实会严重损害到一个君主的利益的话,那么君主就应当毫不犹豫地撒谎。”然而,石越并不是一个习惯于撒谎的人。
在这样的困扰之下,他几乎无意识地乘马车去了碧月轩。见到楚云儿后,他一句话也没说,只是静静地坐在她对面喝酒。楚云儿知道关于石越的各种流言,当他进来时,她心里既高兴又不敢表现出来。两人就这样默默地坐着,一个喝酒,一个抚琴,没有交谈一句。直到天完全黑下来,石越才起身轻声说道:“谢谢你,楚姑娘。”然后转身离去,留下楚云儿一个人发呆🤔。
熙宁三年四月,本应是一个春暖花开的季节,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个季节却是个多事之秋。在朝廷内部,王安石开始对御史台的异议分子进行大清洗,一大批台谏官员被赶出了朝廷。而在民间,刚刚出版《论语正义》并拒绝赴茂材制科考试的石越再次刊发了一部惊世之作——《疑古文尚书伪作论》。
这本书的内容基于石越出色的记忆力,综合了阎若璩《古文尚书疏证》和惠栋《古文尚书考》的考据成果,证明东晋梅本《古文尚书》是晋人的伪造作品。不仅如此,书中还直接攻击《今文尚书》,指出除了《西周书》之外的部分也都是后人伪造的。作为儒家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尚书》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这部著作引发了巨大的争议。石越考证的细致精确使得《古文尚书》的伪作几乎成为无法辩驳的事实,士林不得不接受这一结论。然而,对《今文尚书》的质疑则证据不足,遭到了许多批评。其中最激烈的反对者是陈元凤,他的反驳主要集中于对石越人品的责难,在学术上并无太大意义。相反,石越对《今文尚书》某些部分是否为伪作并未给出定论,因此吸引了多位著名学者为其辩护。
《疑古文尚书伪作论》的出版引发了一场广泛的学术讨论,其直接影响便是朝廷宣布考试不再涉及《古文尚书》。至于今文经与古文经的争论,则重新点燃战火,这是石越始料未及的结果。
四月下旬,石越的第一部真正意义上原创作品《三代之治》出版。这本书不到五万字,是一部乌托邦式的著作,以复兴上古三代(尧、舜、禹)的名义描述了一个理想化的世界,涵盖了社会、文化、政治制度等多个方面。书中反映了石越与苏轼讨论过的民主议会思想,核心观点是天子受命于民而非受命于天,得民意者方能治理天下,并指出天子最可倚重的不是士大夫而是老百姓。
通过攻击《尚书》的真实性,石越首先空洞化了对三代的记载,然后提出了自己对上古三代的解释,借此抢占对儒家经典的制高点。接着,他借助对儒家经典的重新解读完成了对儒家学说内部的改革。这种做法类似于汉武帝时代的文化变革,经学经过两晋之变在唐代复兴后逐渐被诗赋取代,五代时期士风沦丧,宋代迟早需要一种新的学说占据思想界的主导地位。此时,石越趁古文运动达到最后辉煌之际加入竞争,试图以一系列新说争夺思想界的王座。
在《三代之治》的序言中,石越提出了“复古、朴实、求是”三大原则,继承古文运动的精神。他主张文章应学习西汉风格,做人或为文都应追求朴实无华,反对浮华之风。他还大胆呼吁皇帝不要加长而无实的尊号,这一点恰好符合赵顼的心意,因为他一生都没有给自己加过任何尊号。
这本书一经出版便被抢购一空,汴京城的读书人争相阅读。随之而来的议论更是超过了之前的《疑古文尚书伪作论》。由于后者是一部考证书籍,能够从中找出问题进行辩论的大多是高水平人物;而《三代之治》则主要是一部空想的理想社会著作,只要是有思考能力的人都可以对其发表看法💬。
皇帝赵顼认真询问王安石:“石越的《三代之治》是否可以施行于世?”王安石谨慎回答:“这并非我所能确定之事。书中论述确有迂阔之处,比如提出恢复耕者有其田的想法,自井田制崩溃以来历代无人能实现;又如广泛设立学校,州县立学已属不易,全国普及所需费用几何?这些都是石越未曾深入思考的问题。然而其意图良好,亦未必全无可用之处。”
另一位大臣在赵顼提到议会制度时愤怒地说:“这是石越想要离间君王与士大夫的关系,其用心实在可诛。”这让年轻的皇帝感到愕然,他说:“不过讨论是非罢了,何必如此激动?”
无论是新党还是旧党,都没有人试图阻碍新一轮的征召。新党成员看到了一位包含改革思想的年轻人正在崛起,尽管他已经通过曾布向王安石表明中立态度,但这并未引起王安石的不满。旧党一方,司马光等人欣赏石越的才学和不愿当官的人品;苏轼与他有不错的私交;其他一些元老大臣看重的是石越以北方人自居的身份——这些大臣普遍相信北方人比南方人更值得信任!况且石越还得到了司马光等人的推荐,大家对他自然更加友好。
五月,皇帝的使者再次来到桑府,重演了三月的一幕。尽管诏书比上次更加恳切,对石越的评价更高,但他依然用同样的理由拒绝了。有趣的是,这次使者临走前说的话竟然和上次那位一模一样,甚至连口袋里的一贯铜钱也是相同的。
苏轼和王安礼不约而同地来到桑府劝说石越出山,结果发现他的态度非常坚定。为了应付这两位说客,石不得已拿出了几部正在撰写的书稿请他们指正。
看过之后,王安礼疑惑地问道:“子明,这些所谓的奇技淫巧之说虽然精妙,但对世道人心有何作用?”苏轼也注视着石越,显然两人有着同样的疑问。
石越笑着背诵了一段经典:“伏羲造琴瑟,芒作纲,芒氏作罗,女娲作笙簧……”这是《作篇》中讲述上古圣贤发明创造的故事。他接着说道:“如果奇技淫巧无用,那么伏羲、女娲、黄帝、舜、禹等古之圣人为何都有发明?这是圣人之事,哪里是奇技淫巧?《周礼》中惟《冬官》不存,所以当今之人认为这类事情不过是小人之学,君子对此甚为轻视,我以为这就是今不如古的原因。”
尽管觉得石越的说法有点牵强,但《世本》中确实有这样一篇内容,讲古之圣人发明创造的事迹。如果按照石越的观点来看,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两人虽然都是辩才无碍之人,但一时竟找不到反驳的地方。
王安礼温和一笑说道:“子明真是语不惊人死不休啊。不过也真让人难以反驳。只是把工匠之事当成圣人之事,恐怕士子们不太服气。而且这些东西甚至不属于工匠之事,而是杂学。”
苏轼爽朗大笑:“杂学便杂学,古之君子于经典之外,骑射博物、天文算术无所不通。今日或许也有身兼数家之学的人。只是像子明这般博学,似乎天文地理无所不通,又如此年轻,真是所谓生而知之者。”
石越给王安礼、苏轼看的书稿后来被称为“石学”之始,也被一些人称为“杂学”。这几本书分别是《算术初步》、《几何初步》、《地理初步》、《逻辑初步》,加上之后的《物理初步》、《化学初步》、《生物初步》,统称为“石学七书”,陆续在六月份出版。
这些书的内容相对浅显,但它们的珍贵之处在于提出了理论要点,并且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对科学技术进行理论性总结与归纳的作品。当时宋代的技术积累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各种技术发明令人惊叹,例如火药兵器种类繁多。然而,缺乏的是科学理论的出现,这可以说是中华文明的一个先天缺陷,也可以说是历史没有给予中华文明这个机会。无论如何,石越揭示了通往现代科学的大门,并告诉了中国人如何制造开启这扇门的钥匙。
“石学七书”的意义就在于此。它促使中国的科学家们不再仅仅专注于解决一个个具体的技术问题,而是开始总结发现科学理论,再以理论指导技术创新。这是一条全新的道路。
学习过“石学七书”的普通人可能只是了解了一些杂学知识,看似无用,但对于那些已经在科学领域达到一定高度的人来说,无疑让他们豁然开朗。石越作为一个文科生,开创了这一伟大的学术篇章📚。
综上所述,石越不仅是一位卓越的思想家,更是一个时代变革的推动者。他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挑战传统观念,引领社会向着更加开放和进步的方向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他也经历了内心的挣扎与成长,最终成为了那个时代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登录。
第一章:繁华都市中的众生相
在那个充满诗意与烟火气的时代,城市中的人们过着丰富多彩的生活。穷书生们常常聚在一起谈论诗文,他们用优美的辞藻描绘春天的美好,那些“春暖花开”的句子如同清风般拂过行人的心间。而市井小民则更关注身边的奇闻轶事,他们的笑声和谈话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生动的市井画卷😊。
对于一直被禁锢在家中的女孩们来说,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可以走出家门,呼吸新鲜空气。她们通常会借着烧香敬佛的理由来享受春天的惬意。富家女子出行时多乘坐小车或轿子,当时的风俗规定男性一般不坐轿子,只有女性才享有此特权。这些娇羞的小姐们总是偷偷地掀开车窗一角,好奇地打量外面的世界。若不幸被人无意中看见,便会迅速放下帘子,躲在车里满脸通红😳。
相比之下,普通人家的女子则少了许多束缚。虽然按照礼教规范,她们一般不会主动与陌生男子交谈,但她们可以毫无顾忌地行走在春风之中,尽情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在这个世界里,有一种特别的女子——歌妓,她们既可以在车中缓缓而行,又可以大胆地掀开车窗欣赏风景。她们中有些人独自前往寺庙烧香礼佛,祈求来生能有更平等的命运;也有些人陪伴年轻公子出游,短暂地享受人生。石越看到这些歌妓时,不禁想起了那位泪眼盈盈的楚云儿,心中泛起淡淡的牵挂🤔。
第二章:友情与劝慰
石越的一声叹息引起了朋友们的注意。李敦敏听后误以为他在感怀身世,于是笑着开导道:“四季轮回变换,草木虽无情却能历经寒冬再焕生机。以你的大才,岂会不明白顺天知命的道理?如果因为身世而自暴自弃,那绝非智者所为。”柴贵友也附和道:“大丈夫生于天地之间,拥有经天纬地之才,不应轻易放弃。凡事都应往乐观的方向想。”
石越起初觉得朋友们的关心有些好笑,但看到他们关切的表情时,内心涌上一股感动之情,同时也感到些许惭愧。他意识到自己正在欺骗这些真心关怀自己的人。尽管如此,他仍然选择保持沉默,将这份谎言继续下去。
随着一行人走到五丈河边,他们惊讶地发现河岸边亭台楼阁林立,绵延数十里。原来这些都是朝廷勋贵、宦官们的别墅。桑充国感慨地说:“富者广厦千万,贫者无立锥之地,只能寄人篱下,世间不公若此。”唐棣则满怀豪情地说:“理想世界当是居者有其屋,我们若能同心协力,辅佐圣王贤相,三代之治未必不可复现。”
众人正值春风得意之时,听到唐棣的话无不点头称是。大家有意无意地寻找慷慨激昂的话题,希望能让石越重新考虑进入朝廷施展抱负的可能性。
第三章:来自苏轼的信
当晚回到桑府,桑俞楚递给石越一封来自苏轼的信。信中写道:“孟春犹寒,不知你近况如何。听说你因自伤身世而拒绝参加茂材科考试,只愿终老于泉林。我对此深感不解。古之隐者各有原因,或因君主无道,或因执政无道,或处于乱世,或身处太平之世。然而当今圣主在位,日夜渴望贤士大夫共治天下。以你的才华,正当报效国家之时,怎能选择隐退?伦常之理中,君臣关系重于父母,大义重于私情,怎能因一时的身世之痛而自我放弃?孔子十七岁双亲皆亡,但他从未自弃,你又为何要这样做呢?古人云‘自古雄才多磨难’,孟子也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你的遭遇固然令人同情,但也不应就此自弃。”
石越默默地收起信件,对桑俞楚说道:“伯父不必担心,我自有打算。”桑俞楚那冷峻的面容上没有任何表情变化,他只是淡淡地说:“子明,你做事我很放心。即使不当官也没什么要紧,富家翁少不了你的。”
这几句平淡的话语让石越心头一热。自从穿越到这个时代以来,他感受到了许多人与人之间的善良情感。现代社会中除了亲人和极少数朋友外,谁还会真正关心你的想法?更多时候人们考虑的是自身利益。而桑俞楚的话语让他感受到了一种家的温暖🏠。
就在石越沉浸在这些温情思绪中准备回房时,突然听到有人叫他:“石大哥。”原来是桑梓儿来找他了。
“梓儿,找我有什么事吗?”石越一向把桑梓儿当作妹妹般疼爱。
“我想问你一个问题。”桑梓儿倚靠在柱子上,垂着眼帘问道。
“你说吧。”石越微笑着回应。
“我听说大家都在说你不想当官,是真的吗?”
“差不多吧。”石越回答道。
“可是我觉得石大哥胸中很有抱负,比唐毅夫和我哥都要强。如果不当官,怎么才能施展抱负呢?”桑梓儿认真地说道。
石越一时语塞,只好笑道:“小女孩不要管太多。”
“我已经不小了,今年十四岁了!”桑梓儿抗议道。
“好吧,大女孩也不要管这么多。现在正是学画的好季节,好好回去研墨调琴吧。”石越试图转移话题。
“我正好画了一幅画送给你。”桑梓儿狡黠一笑,从背后拿出一幅画。石越展开细看,画中是一位书生在月下舞剑,那身影正是他自己。旁边还题有一句诗:“欲吐草茅忧国志,谁能唤起赞皇公”。这是他曾吟诵过的诗句,桑梓儿巧妙地将其用在这里,表达了对他的鼓励之意👍。
第四章:学术风暴与政治风波
石越用身世作为借口拒绝参加茂材科征诏的事情很快传遍大街小巷,成为士子们热议的话题之一。有人赞赏他的高风亮节,有人认为他沽名钓誉,还有人替他惋惜,认为这样一位才华横溢之人不应错过为朝廷效力的机会。与此同时,王安礼、曾布等人也写信劝他节哀顺变,不要回避为国家效力的责任。
面对这些纷至沓来的意见,石越内心十分矛盾。一方面,他需要坚持这场戏以维护自己的声誉;另一方面,他又深感内疚,尤其是欺骗了那些真正关心自己的长辈和朋友。为了缓解内心的道德压力,他经常引用马基雅维里的名言来给自己打气:“如果诚实会严重损害到一个君主的利益的话,那么君主就应当毫不犹豫地撒谎。”然而,石越并不是一个习惯于撒谎的人。
在这样的困扰之下,他几乎无意识地乘马车去了碧月轩。见到楚云儿后,他一句话也没说,只是静静地坐在她对面喝酒。楚云儿知道关于石越的各种流言,当他进来时,她心里既高兴又不敢表现出来。两人就这样默默地坐着,一个喝酒,一个抚琴,没有交谈一句。直到天完全黑下来,石越才起身轻声说道:“谢谢你,楚姑娘。”然后转身离去,留下楚云儿一个人发呆🤔。
四月的学术风暴
熙宁三年四月,本应是一个春暖花开的季节,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个季节却是个多事之秋。在朝廷内部,王安石开始对御史台的异议分子进行大清洗,一大批台谏官员被赶出了朝廷。而在民间,刚刚出版《论语正义》并拒绝赴茂材制科考试的石越再次刊发了一部惊世之作——《疑古文尚书伪作论》。
这本书的内容基于石越出色的记忆力,综合了阎若璩《古文尚书疏证》和惠栋《古文尚书考》的考据成果,证明东晋梅本《古文尚书》是晋人的伪造作品。不仅如此,书中还直接攻击《今文尚书》,指出除了《西周书》之外的部分也都是后人伪造的。作为儒家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尚书》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这部著作引发了巨大的争议。石越考证的细致精确使得《古文尚书》的伪作几乎成为无法辩驳的事实,士林不得不接受这一结论。然而,对《今文尚书》的质疑则证据不足,遭到了许多批评。其中最激烈的反对者是陈元凤,他的反驳主要集中于对石越人品的责难,在学术上并无太大意义。相反,石越对《今文尚书》某些部分是否为伪作并未给出定论,因此吸引了多位著名学者为其辩护。
《疑古文尚书伪作论》的出版引发了一场广泛的学术讨论,其直接影响便是朝廷宣布考试不再涉及《古文尚书》。至于今文经与古文经的争论,则重新点燃战火,这是石越始料未及的结果。
《三代之治》的问世
四月下旬,石越的第一部真正意义上原创作品《三代之治》出版。这本书不到五万字,是一部乌托邦式的著作,以复兴上古三代(尧、舜、禹)的名义描述了一个理想化的世界,涵盖了社会、文化、政治制度等多个方面。书中反映了石越与苏轼讨论过的民主议会思想,核心观点是天子受命于民而非受命于天,得民意者方能治理天下,并指出天子最可倚重的不是士大夫而是老百姓。
通过攻击《尚书》的真实性,石越首先空洞化了对三代的记载,然后提出了自己对上古三代的解释,借此抢占对儒家经典的制高点。接着,他借助对儒家经典的重新解读完成了对儒家学说内部的改革。这种做法类似于汉武帝时代的文化变革,经学经过两晋之变在唐代复兴后逐渐被诗赋取代,五代时期士风沦丧,宋代迟早需要一种新的学说占据思想界的主导地位。此时,石越趁古文运动达到最后辉煌之际加入竞争,试图以一系列新说争夺思想界的王座。
在《三代之治》的序言中,石越提出了“复古、朴实、求是”三大原则,继承古文运动的精神。他主张文章应学习西汉风格,做人或为文都应追求朴实无华,反对浮华之风。他还大胆呼吁皇帝不要加长而无实的尊号,这一点恰好符合赵顼的心意,因为他一生都没有给自己加过任何尊号。
这本书一经出版便被抢购一空,汴京城的读书人争相阅读。随之而来的议论更是超过了之前的《疑古文尚书伪作论》。由于后者是一部考证书籍,能够从中找出问题进行辩论的大多是高水平人物;而《三代之治》则主要是一部空想的理想社会著作,只要是有思考能力的人都可以对其发表看法💬。
政治反应
皇帝赵顼认真询问王安石:“石越的《三代之治》是否可以施行于世?”王安石谨慎回答:“这并非我所能确定之事。书中论述确有迂阔之处,比如提出恢复耕者有其田的想法,自井田制崩溃以来历代无人能实现;又如广泛设立学校,州县立学已属不易,全国普及所需费用几何?这些都是石越未曾深入思考的问题。然而其意图良好,亦未必全无可用之处。”
另一位大臣在赵顼提到议会制度时愤怒地说:“这是石越想要离间君王与士大夫的关系,其用心实在可诛。”这让年轻的皇帝感到愕然,他说:“不过讨论是非罢了,何必如此激动?”
无论是新党还是旧党,都没有人试图阻碍新一轮的征召。新党成员看到了一位包含改革思想的年轻人正在崛起,尽管他已经通过曾布向王安石表明中立态度,但这并未引起王安石的不满。旧党一方,司马光等人欣赏石越的才学和不愿当官的人品;苏轼与他有不错的私交;其他一些元老大臣看重的是石越以北方人自居的身份——这些大臣普遍相信北方人比南方人更值得信任!况且石越还得到了司马光等人的推荐,大家对他自然更加友好。
再次拒绝征召
五月,皇帝的使者再次来到桑府,重演了三月的一幕。尽管诏书比上次更加恳切,对石越的评价更高,但他依然用同样的理由拒绝了。有趣的是,这次使者临走前说的话竟然和上次那位一模一样,甚至连口袋里的一贯铜钱也是相同的。
苏轼和王安礼不约而同地来到桑府劝说石越出山,结果发现他的态度非常坚定。为了应付这两位说客,石不得已拿出了几部正在撰写的书稿请他们指正。
看过之后,王安礼疑惑地问道:“子明,这些所谓的奇技淫巧之说虽然精妙,但对世道人心有何作用?”苏轼也注视着石越,显然两人有着同样的疑问。
石越笑着背诵了一段经典:“伏羲造琴瑟,芒作纲,芒氏作罗,女娲作笙簧……”这是《作篇》中讲述上古圣贤发明创造的故事。他接着说道:“如果奇技淫巧无用,那么伏羲、女娲、黄帝、舜、禹等古之圣人为何都有发明?这是圣人之事,哪里是奇技淫巧?《周礼》中惟《冬官》不存,所以当今之人认为这类事情不过是小人之学,君子对此甚为轻视,我以为这就是今不如古的原因。”
尽管觉得石越的说法有点牵强,但《世本》中确实有这样一篇内容,讲古之圣人发明创造的事迹。如果按照石越的观点来看,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两人虽然都是辩才无碍之人,但一时竟找不到反驳的地方。
王安礼温和一笑说道:“子明真是语不惊人死不休啊。不过也真让人难以反驳。只是把工匠之事当成圣人之事,恐怕士子们不太服气。而且这些东西甚至不属于工匠之事,而是杂学。”
苏轼爽朗大笑:“杂学便杂学,古之君子于经典之外,骑射博物、天文算术无所不通。今日或许也有身兼数家之学的人。只是像子明这般博学,似乎天文地理无所不通,又如此年轻,真是所谓生而知之者。”
“石学七书”的诞生
石越给王安礼、苏轼看的书稿后来被称为“石学”之始,也被一些人称为“杂学”。这几本书分别是《算术初步》、《几何初步》、《地理初步》、《逻辑初步》,加上之后的《物理初步》、《化学初步》、《生物初步》,统称为“石学七书”,陆续在六月份出版。
这些书的内容相对浅显,但它们的珍贵之处在于提出了理论要点,并且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对科学技术进行理论性总结与归纳的作品。当时宋代的技术积累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各种技术发明令人惊叹,例如火药兵器种类繁多。然而,缺乏的是科学理论的出现,这可以说是中华文明的一个先天缺陷,也可以说是历史没有给予中华文明这个机会。无论如何,石越揭示了通往现代科学的大门,并告诉了中国人如何制造开启这扇门的钥匙。
“石学七书”的意义就在于此。它促使中国的科学家们不再仅仅专注于解决一个个具体的技术问题,而是开始总结发现科学理论,再以理论指导技术创新。这是一条全新的道路。
学习过“石学七书”的普通人可能只是了解了一些杂学知识,看似无用,但对于那些已经在科学领域达到一定高度的人来说,无疑让他们豁然开朗。石越作为一个文科生,开创了这一伟大的学术篇章📚。
综上所述,石越不仅是一位卓越的思想家,更是一个时代变革的推动者。他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挑战传统观念,引领社会向着更加开放和进步的方向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他也经历了内心的挣扎与成长,最终成为了那个时代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