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雾中的财富密码:你为何「被牛马」?揭开收割时代的隐秘叙事

我们生活的时代,充满了光怪陆离的经济现象和令人困惑的个体遭遇。一位不到三十岁的年轻人,曾是复旦附中和复旦大学的天之骄子,本应意气风发,却在毕业数年后,于经济的潮汐中感受到了刺骨的寒意。他发现自己陷入了「996」的泥沼,辛勤耕耘却望不见上升的阶梯,房价虽有所松动,但「上车」依旧是遥不可及的梦。这种从云端跌落的巨大反差,让他感觉自己仿佛一头蒙眼拉磨的「牛马」,徒劳地消耗着生命。他将这一切归咎于不幸遭遇的「通缩时代」。然而,我们是否真的应该让「时代」来背这口沉重的锅?或许,真正的症结,隐藏在那些被主流舆论精心编织的错误叙事之中。这些叙事如同迷魂汤,让真正的收割者在幕后悄然取走你的劳动果实,却巧妙地将你的怨气引向了无辜的「通缩」。若不能洞悉这一切,我们便可能在不知不觉中,踏上那条被预设的「牛马之路」——一条许多前辈精英也不慎失足的轨迹。

牛马 (Niú mǎ): 网络流行语,字面意思是牛和马,常用于自嘲或指代那些辛勤劳动、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如同牲畜般被驱使的人。

996: 指一种工作制度,即早上9点上班,晚上9点下班,每周工作6天。这种工作模式因其超长的工作时间而备受争议。

💸 通缩的「锅」,牛马不背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点:无论是通货膨胀还是通货紧缩,其本身并不会直接决定一个人是否沦为「牛马」。让我们来做个简单的思想实验。

什么是通货紧缩?从消费者的角度看,是物价的普遍下跌。比如,一个香喷喷的肉包子,昨天卖3元,今天只卖2元了。听起来不错,对吧?但别急,我们换个视角。对于包子铺老板而言,这意味着他每卖出一个包子,收入就从3元降到了2元。所以,通缩对于生产者来说,是收入的减少。

假设整个社会的物价都下跌了10%,那么可以合理推断,所有生产者的名义收入也相应下跌了10%。但与此同时,由于物价下跌了10%,你手中货币的购买力实际上提升了大约10%(这是一个简化的说法,实际购买力提升幅度取决于具体的物价篮子)。这么一来一回,名义收入的减少和货币购买力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相互抵消了。你的实际生活水平,理论上并不会有太大变化。

通货膨胀的道理亦然。如果物价普涨10%,你的名义收入也随之上涨10%,那么你的实际购买力同样保持相对稳定。这背后的经济学原理在于,货币本质上只是一种交换媒介。一个人是感到富裕还是贫穷,关键并不在于他账户里有多少数字,而在于他与他人进行劳动交换的比率。

举个例子,假设我的时薪是快递员的3倍,这意味着我工作1小时所创造的价值,可以交换快递员工作3小时所创造的价值。在这种1:3的劳动交换比率下,我自然会感到相对富裕,而快递员则可能感到相对拮据。这种贫富的相对感受,与我银行账户里金额的绝对数字没有直接关系,自然也与宏观的通胀或通缩没有必然的联系。

如果我们剥离货币这层面纱,经济的本质其实就是劳动时间的交换。在一个封闭系统内,如果A的劳动收入相对于B上涨得更快,这通常意味着两件事:第一,A生产的商品或服务,其价格上涨速度超过了B的收入上涨速度;第二,B生产的商品或服务,其价格上涨速度慢于A的收入上涨速度。简单来说,当你发现自己的工资条纹丝不动,但楼下的牛肉面却悄悄涨价时,几乎必然存在另一些人,他们的感受可能是「物价没怎么变,但我的收入增加了」。在不考虑生产力进步的前提下,这本质上是一场零和游戏。

📈 GDP增长了,为何我们更「卷」了?

上述分析似乎描绘了一个静态的画面。但我们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变量——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GDP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生产效率的提升。这意味着,同样的劳动时间,可以创造出更多的产品和服务。

想象一下,如果一个社会的GDP在过去二十多年里增长了10倍(这大致相当于每年10%的增速持续25年),这意味着整个社会的生产效率有了极大的飞跃。按照这个逻辑,即使我们能换取到的他人劳动时间总量不变,但由于对方的生产效率也提升了,我们能换到的具体产品数量应该也增长了10倍。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生产力已经如此发达,为何我们中的许多人,尤其是那些身处大城市、拥有高学历的年轻人,依然感觉自己深陷「996」的循环,甚至比父辈们工作得更辛苦,感受到的压力更大呢?理论上,我们完全可以将工作时间大幅缩短,比如实行「993」(每周工作三天,每天9小时),剩下的四天尽情享受生活。即便劳动产出因此减半,在10倍GDP增长的背景下,我们的实际产出和生活水平,依然可以达到90年代初的5倍之多,这大致相当于2010年前后的生活水准。这听起来是不是更符合「发达」的图景?

我谨慎地怀疑,这种「996式」的牛马困境,并非生产力不足的必然结果,而更像是一种被巧妙引导和塑造的「货币饥渴症」。

内卷 (Nèijuǎn): 原指一种社会或文化模式在某一发展阶段达到一种确定的形式后,便停滞不前或无法转化为另一种高级模式的现象。现常用来指代非理性的内部竞争或「被自愿」的过度付出。

🇯🇵 东瀛镜鉴:谁制造了「货币饥渴」?

「货币饥渴」,这个词听起来有些抽象。让我用一段亲身经历来阐释。

大学毕业后,我曾在日本工作过一段时间。初到东瀛,首要任务便是开设一个银行账户。然而,我惊讶地发现,日本的银行,在周末是雷打不动地关门谢客的。我向当地的同事请教此事,他们露出了理所当然的表情:「您周末需要双休,银行的职员们自然也需要双休呀。」 我不甘心地追问:「难道就没有银行为了竞争优势,督促员工周末加班,来吸引那些工作日不便请假的客户吗?」 同事摇摇头,告诉我:「首先,很少有人愿意为了那点加班费牺牲宝贵的休假时间;其次,如果真有银行这么做,恐怕会引起社会的负面舆论,得不偿失。」

在日本生活的日子里,我还观察到许多类似的现象。比如,街头巷尾很少见到起早贪黑的早餐摊贩——这意味着鲜少有人愿意长期在凌晨四五点就起床备料、出摊。再比如,旅游景区的商店和交通服务,并不会因为游客众多就无限延长营业时间,往往到了傍晚便早早收摊。这些细节汇聚在一起,勾勒出一个画面:在日本,即便你腰缠万贯,能够用金钱购买到的服务也是有边界和限度的。我想,在欧洲一些富裕国家,情况也大抵如此。

后来我回到国内,在上海与不少有过多国旅居经验的朋友闲聊,大家几乎一致认为,上海的服务体验在全球范围内都堪称顶级。例如,在上海,即便是在凌晨一点,你依然可以轻松点到一份热气腾腾的烧烤外卖,并且会有外卖员风雨无阻地为你送上门。但在东京或巴黎,这样的场景恐怕是难以想象的。

这种极致服务的背后,揭示了一个略显残酷的真相:上海之所以能用金钱购买到如此便捷的服务,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服务的提供者们相对「贫穷」,他们迫切需要通过提供劳动来换取金钱。这引出了一个更深层次的洞察:对于富人而言,他们最大的资产或许并非银行账户里的数字,而是社会上存在足够多的「穷人」。只有当社会上存在大量对货币极度渴望、对赚钱充满热忱的人,金钱才能发挥其强大的驱动力,驱使他们提供各种服务,甚至不惜「当牛做马」。

从这个视角出发,如果说因为我们国家整体发展水平尚有差距,许多人为了改善生活、摆脱贫困而愿意提供极致服务,这尚且可以理解。但是,对于文章开头提到的那位复旦毕业生,他无疑是教育体系金字塔尖的佼佼者,为何也会陷入「996」式的牛马处境,感受到强烈的「货币饥渴」呢?

这其中的奥秘,一旦我们切换到「收割者」的视角,便会豁然开朗。

🎭 叙事的魔力:品牌、钻石与看不见的镰刀

古斯塔夫·勒庞在其名著《乌合之众》中曾言:「影响民众想象力的,并不是事实本身,而是它们发生和引起注意的方式……掌握了影响群众想象力的艺术,也就掌握了统治他们的艺术。」 这句话精辟地概括了「收割者」的运作逻辑:他们精心编织故事,而被收割者则深信不疑这些故事。

当你渴望成功,他们便会预先为你定义好「成功」的标准。而当你沿着他们铺设的道路,奋力奔向那个被定义的「成功」时,往往就一头撞上了他们早已埋伏好的锋利镰刀。

以我分析茅台财报的经历为例。当我了解到,市场上售价动辄两三千元的飞天茅台,其生产成本竟然不足百元时,我才恍然大悟什么是「品牌溢价」。所谓的品牌,在某些情况下,就是一种精心构建的叙事。他们用相当于1个人月劳动生产出来的产品,通过品牌故事的加持,成功地交换走了你可能需要付出20个月劳动才能获得的等价物。你多付出的那19个月的劳动价值,并没有消失,而是转化为了茅台股东们年终的丰厚分红,支撑起其令人咋舌的股价。

同理,他们可以将一颗化学成分与石墨无异的碳结晶体——钻石,定义为「爱情的永恒象征」,让你心甘情愿地为这份「象征意义」支付远超其本身价值的价码。他们可以把一些原本你可能并不欣赏的东西,通过舆论的塑造,定义为「高级审美」、「时尚潮流」,让你在追逐这些标签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奉上自己的劳动。

这一切操作的核心目的,都是为了更高效地「白嫖」和收割你的劳动成果。

白嫖 (Báipiáo): 网络用语,原指不付出任何代价而获得性服务,后引申为不付出任何成本或代价而获得某种利益、资源或服务。

当你始终需要用10份、20份甚至更多的自身劳动,去交换他们那仅需1份劳动即可产出的商品或服务时,即便整个社会的GDP增长了10倍,这份增长的红利又与你有多大关系呢?你依然会被迫在工作岗位上延续「996」式的超额产出,才能勉强维持他们所定义的「体面生活」。而你的对手盘,则在另一端轻松地享受着你贡献的高毛利率,这些高毛利率支撑着他们的市值,固化着他们的财富。

请记住一个朴素的道理:当一个故事、一种叙事被官方或资本不遗余力地大力宣传时,其背后往往隐藏着不为人知的动机和那把闪着寒光的镰刀。

🏦 债务的迷宫:印钞、通胀与未来的赌局

然而,以上所说的品牌溢价、审美定义等,还不是「收割」的最高境界。因为这些手段,充其量只能「抢劫」你过去的劳动存量。而出卖故事的巅峰之作,在于收割你的未来,让你深陷债务的泥潭,从而造成对货币一生一世的饥渴。

在这方面,流传最广、也最具迷惑性的故事,莫过于关于「印钞」和「通货膨胀」的通用叙事。这类叙事往往告诉你:央行在疯狂印钞,钱越来越不值钱,你的存款正在被通货膨胀稀释,再不投资,你就会被时代抛弃!

这种说法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让你辛辛苦苦积攒下一点劳动结余后,也不敢停歇,生怕被「通胀猛虎」吞噬。于是,你急匆匆地将积蓄投入股市、楼市,殊不知,这所谓的「投资」,恰恰可能是他们收割你未来的决定性战场。

他们通常不会告诉你的是,所谓「印钞」其实具有「反身性」。而这种反身性,必然会形成周期,这正是他们镰刀最喜欢埋伏的狩猎场。

反身性 (Fǎnxēn xìng): 由乔治·索罗斯推广的概论,指认知与现实之间存在一个双向反馈环路,人们的认知会影响现实事件,而现实事件反过来又会影响人们的认知。在金融市场中,投资者的预期会影响市场价格,而市场价格的变化又会反过来影响投资者的预期。

这是什么意思呢?让我们来解析一下。

面向普通大众的「印钞」叙事,通常指的是央行「开动印钞机」,导致市场上钞票泛滥,从而推高房价和物价。在这种叙事中,印出来的钞票仿佛是泼出去的水,是物理存在的,不会再被消灭。

但真实的货币创造过程,远比这复杂。在现代信用货币体系下,货币的产生必然与债务的产生相伴相生,并且两者在很大程度上是同生同灭的。

举个例子:当你向你的亲戚朋友借1万元现金时,结果是你亲戚的银行账户里少了1万元,而你的口袋里多了1万元。整个过程中,社会上的货币总量并没有增加。但是,当你向银行申请一笔1万元的贷款时,情况就大不相同了。银行在批准你的贷款后,会在你的账户里记上一笔1万元的存款(这就是新增的货币),同时,你也就背负了1万元的债务。银行创造这笔货币的上限,受到「货币乘数」的制约,而货币乘数的极限,又被「存款准备金率」的倒数所决定。因此,降低存款准备金率(降准),从货币供给的角度看,常被解读为「放水」,因为它提升了商业银行创造货币的理论上限。

货币乘数 (Huòbì chéngshù): 指中央银行的基础货币投放量(如通过降准释放的资金)能够通过商业银行的存贷款活动派生出倍增的货币供应量的能力。
存款准备金率 (Cúnkuǎn zhǔnbèi jīn lǜ): 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

关键在于,当任何一笔由债务创造出来的货币诞生的第一天起,其创造者(即借债者)就立即开始了消灭这笔货币(通过偿还债务)的漫长征程。这就是「印钞」的反身性。居民借债,通常是为了进行大额支付(比如购买房产、汽车等)。借债行为创造了新的货币流入市场,可能在短期内推高资产价格,形成一定的通胀压力。但紧接着,借债者就必须为了偿还这笔债务而努力工作、储蓄。而「还债」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新增货币与对应债务共同消亡的过程。

这种机制必然导致一个结果:大规模借债时期,货币被大量创造,容易形成通货膨胀的预期和现象;而当进入大规模还债时期,货币被逐渐消灭,则容易形成通货紧缩的压力。当市场上借债和还债的行为大致均衡时,债务和货币规模可能会像庞氏结构一样滚动发展。然而,当一个社会的人口结构发生重大变化,比如「婴儿潮」一代进入青壮年,购房、购车需求旺盛,整个社会就可能进入一个集体的「借债周期」,表现为通胀压力。反过来,当这批「婴儿潮」人群步入中老年,开始集中偿还债务,并且后续的新生代由于出生率断崖式下跌,无法形成足够规模的新增借债人群来对冲时,整个社会就可能转入一个集体的「还债周期」,表现为通缩压力。这正是日本在过去几十年所经历的「失去的几十年」背后的重要逻辑之一。

🎣 谁在周期游戏中全身而退?

那么,有没有人可以不完全受这种「印钞反身性」的束缚呢?答案是肯定的。

除了政府部门可以通过「借新还旧」的方式不断延续杠杆、维持债务规模外,在居民部门,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人:

第一类是真正的「收割者」。他们深谙货币与债务的周期性规律。他们在通胀预期升温、资产价格上涨的初期,通过买入资产、增持债务,其目的并不仅仅是享受资产升值,更重要的是在通胀过程中稀释储蓄者的存款价值,并通过债务杠杆吸取社会财富。当周期转换的临界点(通常是资产价格泡沫的顶点)来临时,他们会果断地卖出资产,将手中的债务巧妙地转嫁给那些后知后觉的接盘者。简单来说,收割者持有债务,本质上是为了在合适的时机进行「债务转移」,他们极少会用自己辛勤的劳动去偿还这些用于投机的债务。

第二类则是最容易受到伤害的「韭菜」。

韭菜 (Jiǔcài): 网络用语,常用来比喻在资本市场或某些商业活动中,被反复收割的普通投资者或消费者,因其割了还会再长出来,生命力顽强。

他们往往轻信了收割者们精心编织的关于「货币永远超发」、「房价永远上涨」的叙事,对货币创造和消灭的内在机制一无所知,或者知之甚少。因此,即便在经济周期已经悄然发生逆转的拐点,他们依然可能成为扩张债务、高位接盘的「勇士」。最终的结果,往往是在随之而来的通缩期或资产价格下行期,遭遇资产价值大幅缩水甚至被强制平仓的惨烈结局。

关于这一点,笔者曾在去年(指文章写作时间的去年,约2023年)2月观察到京沪等地房价达到周期性顶点时,特意撰文提示过卖房的风险。其核心逻辑在于,在他人大规模扩张资产负债表(扩表)之前,你先去扩表,这可以称之为「抄底」;而在他人扩表的高潮期甚至末期,你才匆忙跟进扩表,这就很可能沦为「接盘」。反之亦然,在他人大规模收缩资产负债表(缩表)之前,你提前缩表,这叫「高位套现」;若在他人纷纷缩表之后,你才被迫缩表,那往往只能「贱卖资产」了。

在通胀与通缩、居民扩表与缩表的周期转换之中,那些不明真相、缺乏周期认知的「韭菜」,一旦做出错误的判断,其结果可能是过去多年辛勤劳动的积累,连同被提前透支的未来劳动(通过债务),一同被无情收割。他们由此沦为一生都要为偿还债务而奔波劳碌的可怜人,成为终其一生的「货币饥渴者」。

如果深究这些可怜人为何会被收割,根源往往在于他们渴望通过所谓的「金融操盘」和「债务扩张」来实现阶层跃升或快速致富,却恰恰缺乏对经济周期和金融风险的深刻认知。正是因为收割者们预先定义了「成功」的模样(通常与拥有大量货币或昂贵资产挂钩),当这些可怜人通过大举借债,自以为正昂首阔步地奔向那个「成功」的彼岸时,却不幸地踏入了早已布设好的陷阱,被那把无形的镰刀割得体无完肤。

于是,一个终生的「货币饥渴者」,就这样被「创造」了出来。他们成为了那些索取极致服务的富裕阶层最稳定、最廉价的劳动提供者。

🧭 打破枷锁:夺回你的人生叙事权

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我们观察到,当居民部门纷纷选择缩减债务、消灭货币时,政府部门正在通过增加举债来对冲这种紧缩效应。这使得广义货币供应量(M2)虽然增速持续下滑,但依然在艰难地维持着正增长。从稳定宏观经济的角度看,这无疑是必要且及时的举措。我们也在持续关注央行资产负债表以及企业和居民部门债务增速的变化,以便更好地进行周期判断,趋利避害,防止自己不幸成为周期转换的牺牲品。

M2 (Guǎngyì huòbì gōngyìng liàng): 广义货币供应量,是衡量一国货币供应总量的重要指标,通常包括流通中的现金、企业和居民的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储蓄存款等。

然而,这些宏观层面的分析并非本文想要传达的最终重点。在文章的结尾,我真正想说的是,许多人之所以会陷入被收割的困境,根源在于他们深深地陷入了由他人(主要是收割者)所构建的关于「成功」、「阶层跃升」或「财富自由」的叙事之中。

从更本质的层面来看,「成功」与「失败」本身就是被人为定义的。一个人选择享受生活,体验世界的多姿多彩,追求内心的宁静与满足,并不必然比另一个人选择拼尽全力、996不休、赚取巨额财富的人生更「失败」。你想「躺平」享受片刻的安宁,你想沉浸在游戏世界中获得乐趣,只要这是你内心的真实选择,就尽情去享受它。

躺平 (Tǎng píng): 网络流行语,指年轻人面对现实压力,选择一种低欲望、不追求、不反抗、不作为的「佛系」生活态度。

关键在于,不要轻易陷入被他人定义的「成功」标准或「阶层跃升」的焦虑叙事之中。一旦你将自己的人生目标完全锚定在他人设定好的某种确定性(比如必须买大房子、开豪车、达到某个社会地位才算成功),这种外部的、单一的价值体系就可能给你带来无尽的痛苦和焦虑。而这种痛苦和焦虑,正是那种隐秘收割在你精神世界的折射。

你,也只有你,才应该拥有对自己人生的最终叙事权。当你开始构建并遵循自己独立的价值体系和人生叙事时,你才有可能活在一个更真实、更从容、也更属于自己的道路上。这或许才是打破「牛马」宿命,走向真正自由的开始。


发表评论

人生梦想 - 关注前沿的计算机技术 acejoy.com 🐾 步子哥の博客 🐾 背多分论坛 🐾 知差(chai)网 🐾 DeepracticeX 社区 🐾 老薛主机 🐾 智柴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