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充满变数的时代,人类对未来的预测愈发显得困难。从技术奇点(technological singularity)到超自然现象的探索,我们正站在科学与神秘主义的交汇点上。本文将深入探讨技术奇点的概念及其潜在影响,同时结合沃伦夫妇的「捉鬼」经历,揭示科学怀疑论在面对未知时的重要性。让我们一起踏上这段旅程,探索未来的无限可能和超自然现象的真相。
技术奇点:毁灭性的变化与不可预测性
奇点的定义与起源
奇点一词在不同领域有不同的解释。在数学中,它是无法定义的一个点,或者该点具有异常的性质。引力奇点(gravitational singularity)指的是一个密度无限大,并且能够产生无穷潮汐力的点。而技术奇点则预示着一次毁灭性的变化,其规模将十分惊人,但人们却无法对其做出准确的预言。
这一概念的雏形之一,来自著名数学家约翰·冯·诺依曼于1958年的言论。他的朋友斯塔尼斯拉夫·乌拉姆曾引述他的思想:「我们有过一次关于科技加速发展以及人类生活方式发生变革的对话:仿佛我们正在接近人类发展史上的某个『本质奇点』,一旦越过该奇点,我们目前已知的人类活动将不再延续下去。」 🌟
另一位最早提出奇点概念的科学家是欧文·约翰·古德。他指出,「所谓『超智能』(ultraintelligence)机器,是指该机器所展现的智能水平,已经远远超过地球上最聪明的人类。既然机器设计也是智能的体现,那么一台『超智能』机器设计出来的机器应该比人类的更好。可以想见,未来会出现『智能爆炸』现象,这一点毫无疑问。」
智能爆炸的可能性
要想达成这一目标,关键在于实现所谓的「强人工智能」。它不一定要比人类聪明,但至少也要和人类旗鼓相当。以此为出发点,只要加快它的运算能力,就能够使它的智力超越人类。原先人工智能与人类可谓半斤八两,完成一项任务可能要花上整整10年。但如果有了超级人工智能(ASI),同样的任务也许一个星期就能搞定。
如果上述任务是提升人工智能自己的思维能力,改变或重组其认知基础,会出现什么情况呢?很明显,和最高不过博士学位的人类相比,可供纯数字化智能选择的自我成长途径要多得多。此前我们讨论过大脑「超频」的问题,那么同样地,如果给人造的「前额叶皮层」添加数百万数字化的神经元呢?既然神经连接组表示几百万亿个神经元互相连接,从而构成人类目前的大脑,那么如果我们把连接数量再加一倍呢?无论你选择哪种方式,都很可能产生比最聪慧的人类大脑还要高级的智能。当我们开始跨出这一步时,实际上已经点燃了智能爆炸的导火索。
预测视野的缩小
一旦我刚才说的成为现实,这种递归式的自我改善会很快创造出两倍于人类智能的「头脑」,再往后就是10倍。随着超级人工智能变成现实,这会导致意想不到的洞见的出现以及范式转换,于是人类的「预测视野」也会不断缩小。到了2018年,对于不久的将来(比如15年或者20年之内)会出现(或可能出现)什么样的技术进步,我们能够猜个八九不离十。尽管不敢打包票,但我个人相当确信,到那时路面上会有相当一部分是无人驾驶汽车。但是同样的20年之内,我们无论如何也做不到驾车高速飞向月球。
能够不断自我完善的智能机器越强大,我们可预测的范围就越狭窄。在很短的时间内,我们就会感到预测1年后的科技发展变得毫无意义,接着就剩下6个月,再往后……说不定只能预测几个小时之后的事……最终怎么样?不敢想。假如哪天我们觉得对未来做任何预测都失去了意义,所谓技术奇点就算真正诞生了。
超级人工智能的影响
可能的好处
雷·库兹韦尔曾经将奇点形容为「速度飞快而又影响深远的技术更迭,代表着与过往的历史彻底决裂」。如果让比人类大脑聪明千百倍的智能主宰一切,我们还能指望什么成就或发现?要想和过去一样预测未来,我们就得变得和人工智能一样强大才行。
超级人工智能对任何生命都会予以尊重和保护。它可以与人类携手,在许多领域改善我们的生活。它可以帮我们治疗疾病,大大延长我们的寿命,帮助我们殖民整个太阳系,甚至只要我们愿意,它可以让我们也拥有超级智能。所有这些超级智能带来的好处,在尼尔·阿舍所著的科幻小说中都成了现实(顺便向读者强烈推荐他的小说)。📚
潜在的风险
与之相对的另一端则不容乐观。如果真有一台机器比人类聪明一百万倍,它「看」我们人类就好比《星际迷航:无限太空》中那架超级飞行器遇见了柯克船长和他的部下。如果运气好,它会完全不把我们这些肮脏的「碳化物」当回事——当然更有可能的是让我们全军覆没。要破除对超级人工智能乌托邦式的幻想,相应的事例数不胜数,在此不一一赘述。
制造感知能力的智能机器的可能性
我们可以人为(或者通过数字化等非生物方式)制造有感知能力的智能机器吗?有些人并不认同这一前提。我把它称为「令人恶心的生物学沙文主义」。宇宙中可能存在无数类型的智能,而且绝不可能只能通过人脑或者电化学类的方式得以展现。不少思维理论方面的专家相信,大脑的组织及自身交互反应比材料基质更为重要,这是一种功能主义的观点。许多非生物类的基质也能够对所谓的「思维」产生积极影响。
想想看,假如把你大脑内的每个神经元都一个接一个地改成电子数控装置,并能够精确还原神经元的输入和输出功能,会发生什么情况?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你的大脑就彻底丧失了生物属性。假设该技术本身没有问题,那么在大脑接受改造的过程中,你的意识会不会在某一刻开始减弱,甚至完全消失?你会不会从此成为一具哲学僵尸,举手投足与一般人无异,但却体会不到喜怒哀乐?
是否还存在某种完全不为人知(或尚未得到线索)的神经科学机制,而基于这些机制只有生物神经元能够产生某些思维认知的附带现象?
伦理与实践的考量
超级人工智能的伦理问题
我们已经意识到,超级人工智能可能会给人类带来生存风险,因此不应该把魔鬼从瓶子里面放出来。过去10年的经验告诉我们,现阶段的人工智能即便应用范围狭窄,也尚未产生自我意识,但是已经能够做出许多非凡的成绩。况且,以它们的能力而言,这点成绩实在不值一提。打造「心智成熟」的机器人和机械设备完全没有必要。让机器的智力接近或超过人类,然后把它们当作奴隶看待,似乎也有违日常伦理。
如果将实验室与外界网络隔开,并使用安全隔离网闸技术防止意外逃窜,我们大可放心地研发具有综合自我意识的人工智能。但是,让几千个机器人都拥有自我意识似乎也没必要——它们随时可能变得怒气冲冲,然后成为彻头彻尾的「终结者」。
商业与技术的发展
另外,过去10年间,商界对人工智能取得的各项研发成果和进展始终抱有浓厚的兴趣。在全球范围内,人们正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投资于人工智能领域,至今也没有衰退的迹象。由于能够将人类极限提升至不可思议的程度,随着时间的推移,超级人工智能必将获得更多人的认可,并会越来越受世人瞩目。在面临全球化激烈竞争的当今社会,确保该技术绝对安全(将其隔绝在无菌实验室内)恐怕只能是一厢情愿的想法,但确实是一个棘手的难题。
技术发展的挑战与前景
技术发展的困难
也许人工智能实现的可能并不大,同时也会相当困难,因为这意味着我们要超越自身的极限。这仿佛成了该领域的「第二十二条军规」:为了实现人工智能,我们得首先拥有超过人类智慧的智能技术。放眼整个宇宙,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目前已知的结构功能最为复杂的物质当属人类大脑。更糟的是,为了仿造大脑,人们恐怕首先要对自己的大脑有充分的了解。问题是,我们能做到这一点吗?这难道不会违背基本逻辑吗?还好,这是一种「稻草人」式的逻辑。与其从零开始,凭空设计一个大脑,还不如对现有的大脑进行复制。后者才是完成目标最为合理的方案。
用尽可能无损和高分辨率的方法扫描大脑,并用计算机平台把结果模拟出来,这就是目前颇有市场的所谓「大脑仿真学」(brain emulation)。它有可能制造出类似人脑的数字大脑,而且无须我们对脑部科学有更加深刻的理解。诚然,这里面的原理极其复杂,目前我们也没有这样精密的扫描技术和计算机设备。于是问题变成了:我们能最终掌握上述必要的软硬件技术吗?答案是毋庸置疑的。以我们现有的技术水平来看,扫描和计算能力还有极大的发展空间。
计算素的假说
例如,曾经有人提出过「计算素」(computronium)的假说。这是一种基础物质,能够在物理定律允许的范围内,被用来进行最大密度和最高效率的运算。根据物理学家塞思·劳埃德的估算,这种神奇的物质每秒计算量高达5乘以10的50次方。相对于人类研发的拥有最高算力的超级计算机(截至2017年),这一数值足足高了35个数量级!当然,我们可以对此一笑置之。实际上,每秒10的50次方恐怕永远都实现不了。另外,有人认为单一排列形式的计算素,能够满足所有类型的计算需求(比如平行计算和串行计算),这种看法是不明智的。但是,只要能实现最大理论值的哪怕极小一部分,都比我们现有的技术要强得多,用来模拟大脑思维活动也绰绰有余。
所以你看,我骨子里是个技术乐天派。我敢说,只要利用得当,未来人工智能将大有可为。但即便如此,我还是得本着科学怀疑的态度,做好「尽职调查」。
科学怀疑论与沃伦夫妇的捉鬼记
科学怀疑论的重要性
面对如此复杂的技术问题,我们其实无法对其未来做出预测,也无法认定现在看似繁荣的技术,将来还会继续无限地发扬光大。也许超级人工智能(往大了说就是「奇点」)就像我们曾设想的下个世纪的空中汽车和喷气式背包,好像离我们有50年的距离,却总是遥遥无期。
然而,我个人并不这么认为,因为我一向对技术发展持乐观态度。同时,作为一名科学怀疑论者,我不得不承认我们尚不知晓答案。未来很不确定,时刻会有惊喜。
沃伦夫妇的捉鬼经历
初步接触
人们普遍相信世界上存在超自然的力量,这也是人之常情。由于文化背景彼此有差异,生活地域也不尽相同,所以人们对超自然伟力的具体崇拜方式也各不一样。在新英格兰地区,人们认为鬼魂是真实的存在——至少「捉鬼」的人如假包换。可以想见,趁着我们都还年轻(那时我们都是宣扬科学怀疑论的积极分子),新英格兰科学怀疑论者协会组成了调查小组(成员包括我的两位兄弟以及好友佩里,当然还有我,后来换成了埃文),开始了人生第一次针对所谓「幽灵猎手」的真相调查。
既然接触到该地区的「捉鬼」行当,我们就不得不提艾德·沃伦和洛兰·沃伦(Lorraine Warren)夫妇。两人同为新英格兰地区德高望重的「捉鬼」达人。无论什么样的鬼怪、幽灵和恶魔,还是被恶灵控制了的人、地方或事物,都逃不出他俩的手掌心(如今艾德已经去世了)。
博物馆参观
我们首先来到了沃伦夫妇那独一无二的博物馆,并以此作为调查的开端。博物馆位于夫妇俩住宅的地下室,号称是全康涅狄格州「鬼气」最重的地方。其实,博物馆的展品本身就能够说明那些「证据」是多么不靠谱——都是表面文章,没有实质内容。在参观过程中,艾德·沃伦告诫我们不要触摸大厅内的任何物品,否则很容易受到「蛊惑」。如果真的不小心沾到了什么(在那么狭小的空间内,要避开一切是几乎不可能的),我们必须如实地告诉他,他好在我们离开之前,对四周的气场来一番「净化」。博物馆主要陈列着与夫妇俩40年来「捉鬼」相关的各种物品,它们杂乱无章地堆放在一起,包括图画、面具、雕像和许多书籍。
批判性思考
与其他伪科学一样,那些专家也大言不惭地声称,「捉鬼」是一门合情合理的科学。沃伦夫妇把他们成立的机构命名为「新英格兰地区精神研究协会」(the New England Society for Psychic Research,简称NESPR),实际上,这是一家徒具虚名的「研究」机构,但是在网上依然可以找到它,洛兰也照样四处宣扬他们的「捉鬼故事」。协会的官网甚至不无骄傲地宣称:「让种种灵异现象接受主流科学界的严格拷问,使其不再隐匿于黑暗之中,这是我们的使命。」
但调查结果却显示,他们对怎么真正搞科学研究一无所知,或者说连最起码的「严谨」标准都做不到。协会成员根本不打算寻求真相(不管真相到底如何),只是一味企图证明他们之前一再宣称的理论——所谓灵异现象并不是幻觉。
结语:科学与未知的对话
无论是技术奇点还是超自然现象,都提醒我们在面对未知时保持谦逊和批判的态度。正如科学怀疑论者所倡导的那样,我们需要对每一个声称的现象进行严格的检验,而不是轻易接受未经验证的说法。在这个过程中,科学方法是我们最有力的工具,它帮助我们区分事实与虚构,引导我们走向真理的光明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