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AI

  • 梯度流:从数学到魔法的奇幻旅程

    导言:梯度流的神奇世界

    在数学和机器学习的广袤世界中,有一个神秘的概念被称为“梯度流(Gradient Flow)”。如果你对梯度下降法有一定了解,那么你应该知道它是寻找函数最小值的强大工具。而梯度流,则是将这个寻找最小值的过程中的各个点连接起来,形成一条随时间变化的轨迹。本文将带你深入探讨这个奇妙的概念,并进一步扩展到概率空间,揭示出“Wasserstein梯度流”的神秘面纱。

    梯度下降:从山顶到山谷的滑梯

    1.1 梯度下降的基本原理

    假设我们站在一座山顶,想要找到最低谷的那一点。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可以使用梯度下降法。这个方法的核心在于,我们总是沿着当前点的负梯度方向前进,因为负梯度方向是局部下降最快的方向。具体的迭代公式如下:

    xt+1 = xt − α∇xf(xt)

    在这个公式中,xt表示当前的位置,α是学习率,∇xf(xt)是函数在xt点的梯度。如果函数f(x)是凸的,梯度下降通常能够找到最小值。即使函数不是凸的,梯度下降也能让我们接近一个极小值点。

    1.2 梯度流的定义

    如果我们将学习率α记作Δt,并考虑当Δt趋近于0时的极限情况,那么梯度下降的迭代公式将变为一个常微分方程(ODE):

    dxt/dt = −∇xf(xt)

    求解这个ODE得到的轨迹,就是所谓的“梯度流”。换句话说,梯度流是梯度下降在寻找最小值过程中的轨迹。

    最速方向:为什么要选择梯度下降

    2.1 局部最快下降方向

    为什么梯度下降法如此受欢迎?一个常见的说法是“梯度的负方向是局部下降最快的方向”。这个说法虽然没错,但有些不够严谨。因为“最快”涉及到定量比较,只有先确定比较的指标,才能确定“最”的结果。

    2.2 约束优化视角

    在欧氏空间中,梯度的负方向是局部下降最快的方向。然而,如果我们换一个模长的定义,或者换一个约束条件,结果可能就会不同。因此,从优化的角度来看,梯度下降法对应的优化目标是:

    xt+1 = argminx ||x - xt||^2 / (2α) + f(x)

    这意味着我们将约束条件转化为一个惩罚项,从而简化了优化过程。

    泛函与概率空间:从函数到密度函数

    3.1 泛函的引入

    普通的多元函数输入一个向量,输出一个标量。而泛函则是输入一个函数,输出一个标量。例如,定积分运算:

    I[f] = ∫ba f(x) dx

    在这里,I[f]就是一个泛函。我们将关注的泛函定义域为全体概率密度函数的集合,即研究输入一个概率密度、输出一个标量的泛函。

    3.2 Wasserstein梯度流的引入

    假设我们有一个泛函F[q],想要计算它的最小值。模仿梯度下降的思路,我们可以沿着它的负方向进行迭代。对于概率分布来说,性态比较好的距离是Wasserstein距离。我们可以将欧氏距离替换为Wasserstein距离,最终得到:

    ∂qt(x)/∂t = ∇x ⋅ (qt(x) ∇x δF[qt(x)] / δqt(x))

    这就是“Wasserstein梯度流”,其中δF[q]/δqF[q]的变分导数。

    应用与示例:从理论到实践

    4.1 f散度的应用

    例如,对于f散度,我们可以得到:

    ∂qt(x)/∂t = ∇x ⋅ (qt(x) ∇x(f(rt(x)) − rt(x) f'(rt(x))))

    其中,rt(x) = p(x) / qt(x)。这一公式可以帮助我们通过ODE从分布qt中采样。

    4.2 逆KL散度的应用

    另一个简单的例子是逆KL散度,当我们使用负对数作为函数f时,得到:

    ∂qt(x)/∂t = -∇x ⋅ (qt(x) ∇x log(p(x) / qt(x)))

    这正好是一个Fokker-Planck方程,对应的随机微分方程(SDE)为:

    dx = ∇x log(p(x)) dt + √2 dw

    这意味着,如果我们知道log(p(x)),那么就可以用上式实现从p(x)中采样。

    文章小结

    本文介绍了从梯度下降法到梯度流的概念,并进一步扩展到概率空间,引入了Wasserstein梯度流的概念。我们讨论了这些概念与连续性方程、Fokker-Planck方程和ODE/SDE采样之间的联系。通过这些讨论,我们不仅揭示了数学优化中的一些核心原理,还展示了这些原理在概率密度函数优化中的应用。希望这次奇幻旅程让你对梯度流有了更深的理解!


    如果你对优化算法和深度学习有更多兴趣,可以参考以下资源:

    • 《从动力学角度看优化算法(一):从SGD到动量加速》
    • 《从动力学角度看优化算法(三):一个更整体的视角》
    • 《从Wasserstein距离、对偶理论到WGAN》

    愿你在数学与机器学习的世界中探索得愉快,发现更多的奇妙与乐趣!

  • 梯度流与Wasserstein梯度流:从山顶滑雪到概率风景线

    大家好!今天我们要聊一聊一个有趣的概念,叫做“梯度流(Gradient Flow)”。别紧张,这不是物理课,而是数学和机器学习的世界。简单来说,梯度流就是我们用梯度下降法寻找最小值的过程中,每个点连成的一条轨迹,就像你在山顶滑雪,每个滑下的轨迹都是梯度流。在这篇文章的后半部分,我们将探讨如何将梯度流的概念扩展到概率空间,变成“Wasserstein梯度流”。这将为我们理解连续性方程和Fokker-Planck方程等内容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

    梯度下降:从山顶到山谷

    假设我们要寻找一个光滑函数的最小值。常见的做法是梯度下降(Gradient Descent),就像从山顶滑雪一样,沿着山坡的斜度(即梯度)往下滑。如果这个山坡是光滑且凹的(数学术语叫凸的),那么你通常能顺利滑到山谷;如果山坡崎岖不平,你可能会卡在某个小山谷里,但能下滑到某个低谷也算不错了。

    如果我们把滑雪的步长记为“Δt”,滑雪的轨迹记为“xt”,当步长趋近于0时,这个滑雪过程就变成了一条连续的轨迹,这条轨迹就是所谓的“梯度流”。这意味着,只要你沿着梯度方向滑动,即使步长很小,你总能往让目标函数值变小的方向前进。

    最速方向:滑雪的最佳路线

    为什么要用梯度下降?一个主流说法是“梯度的负方向是局部下降最快的方向”。这就好比在滑雪时,你选择坡度最大、速度最快的路线。然而,这个说法有点不严谨,因为没说明前提条件——在欧氏空间中,梯度的负方向才是局部下降最快的方向。如果换一种度量方式,结果可能就不一样了。

    优化视角:从滑雪到滑翔机

    我们还可以将梯度下降的目标推广到更复杂的优化场景中。比如,自然梯度下降(Natural Gradient Descent)使用的是KL散度作为正则项。想象一下,你不仅要从山顶滑到山谷,还要避开雪崩和岩石,这就需要更复杂的导航技巧。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得到更精确的轨迹。

    泛函入门:从滑雪到概率风景线

    “泛函”这个词听起来有点吓人,但其实它只是输入一个函数,输出一个标量的运算,比如定积分。我们可以将这个概念推广到概率密度函数的集合中,也就是说,输入一个概率密度函数,输出一个标量。

    概率之流:从滑雪到漂流

    假如我们有一个泛函F[q],想要计算它的最小值,那么可以模仿梯度下降的思路,沿着它的负方向进行迭代。在概率空间中,我们可以使用Wasserstein距离来替代欧氏距离,这样就得到了“Wasserstein梯度流”。

    尽管求解这些数学公式可能有点复杂,但最终的结果是,我们可以通过这种方法来理解和求解连续性方程和Fokker-Planck方程。这就像是从滑雪转换成漂流,通过水流的方向来找到最优的路径。

    总结:从山顶滑雪到概率漂流

    今天,我们探讨了梯度流和Wasserstein梯度流的概念,从简单的梯度下降到复杂的概率空间优化。通过这种视角,我们不仅更好地理解了连续性方程和Fokker-Planck方程,还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希望通过这篇文章,大家不仅学到了知识,还能感受到数学和机器学习的奇妙之处。就像滑雪和漂流一样,掌握了技巧,你就能在这片知识的海洋中自由穿梭。下次再见!

人生梦想 - 关注前沿的计算机技术 acejoy.com 🐾 步子哥の博客 🐾 背多分论坛 🐾 知差(chai)网
快取状态: No
内存使用量: 9.0962 MB
资料库查询次数: 12
页面产生时间: 0.522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