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被指标绑架的教育叙事

🌅 序幕:一盏暖灯下,说漏了嘴的真心话

几盏暖灯,一桌茶点,几位事业有成的中老年前辈,围坐着聊教育。表面上是经验传授,实际上是一代人对另一代人的「世界观导出」。

有人说到高校专业设置,说到了「国家导向」,话锋一转,语气笃定而自然:

「我们培养大学生,核心得跟着国家导向走,国家需要什么就培养什么。哪怕这专业就业差、挣不到钱,专业也得办,还得鼓励优秀学生去学、去深造。」

这一句,像一根冰冷的针,扎破了暖灯营造出的温情气氛。你几乎是下意识地反驳:

「这就是典型的——不把人当人看的思维。」

这一刻的急切,不是为了赢一场辩论,而是为了给自己立一个「警戒线」——将这种让人本能起鸡皮疙瘩的逻辑,钉在记忆最显眼的地方,提醒自己:以后,绝不能习以为常。

从这里,我们顺着这根线往下拉,会看到一整套已经深深嵌入教育系统的价值观:人的感受可以被忽略,个体的幸福可以让位,兴趣、热爱、自我价值,都可以给「国家需要」「学校指标」甚至「家长期望」让路。这,才是真正让人不安的地方。


📊 一、教育的异化:当「人」在指标中消失

在中国的教育现场,有一个细思极恐的变化:评价体系里,「人」悄无声息地消失了。

🎯 大学:从「青年成长」到「论文、升学、就业」的工厂

一所大学好不好,本该先问两个问题:

  • 学生在这里的四年,是否大体是幸福的?
  • 他们是否逐渐找到了自我价值和人生方向?

但现在更常见的,是一串冰冷的KPI:

  • 一年发了多少篇核心论文?
  • 有多少学生被选调到「艰苦边远地区」?
  • 升学率和就业率达标了没有?

学生不再被视为「在探索自我道路的人」,而更像是给学校「科研产出」和「就业率报表」添砖加瓦的单位。人成了点燃他人业绩的燃料。

🎓 中学:孩子被等价成「985、清北率」

往前推到初高中,画面就更加熟悉了:学校的荣誉、老师的奖金,几乎全部系在那几个数字上——

  • 今年清北录取多少人?
  • 985、211的比例是多少?

这些冰冷的统计,直接变成了老师的压力、家长的焦虑、学生的噩梦。孩子的青春被压扁成一张成绩单,他的创造性、好奇心、情绪、关系,统统要为那几所高校的名号让道。

在这张「无形的大网」中,每一个人都在配合那套「不把人当人看」的规则:
人不再是目的,而是成为了实现某种指标的工具。

🏠 家庭与社会的合谋:一句「我是为你好」封死回旋余地

学校系统的功利化,本就让人窒息,而更压抑的是:家庭和社会很快就与之完成了合谋。

  • 家长把「好好学习」变成检验孩子服从性的标尺。
    「不听话」「不懂事」,常常只是「不按照我设计的人生走」。
  • 一句「我都是为你好」,就像一把万能钥匙,合法化了所有对孩子兴趣与感受的忽视。
  • 教培机构则踩着「内卷」的浪潮,把「赢在起跑线上」的焦虑精准输送给每个家庭,在广告里制造危机感,却从不问一句:
    「孩子究竟还快不快乐?」

那些被推着跑的孩子,表面上是「越来越优秀」,
内心却往往越来越疲惫,越来越麻木。

在这张巨大的合谋之网中,人作为「目的」的价值被淡化到了几乎不可见
个人的喜怒哀乐、理想追求、人生选择,被视为「次要矛盾」;
「先满足指标、先符合要求」成了压倒一切的铁律。


🎭 二、双重标准:对别人讲奉献,对自己谋算得清清楚楚

这套逻辑最荒诞的地方,并不只在于它「冷酷」,还在于它带着赤裸裸的双重标准

对别人,讲「为国家奉献」;
对自己,算「收益最大化」。

🧱 话语层面:大义凌然地要求别人牺牲

你在那场谈话里听到的,是一个典型的版本:

  • 「国家需要什么,就培养什么。」
  • 「哪怕专业就业差、挣不到钱,也得办,还要鼓励优秀学生去学。」

这些话听上去充满了「宏大叙事」的正义感,仿佛个体牺牲自己,是天经地义的美德
而且说这话的人,往往位置不低、资历不浅,声音显得格外有分量。

但问题是——他们默默为别人安排的牺牲,自己是否愿意承担?

🧮 行动层面:国家的钱是自己的,别人的人生也是自己的

你只要往现实里看两眼,就会发现惊人的对比:

  • 口口声声「为国家需要干事业」的人,有的人
    一转身就开始研究:科研经费怎么套用?项目怎么「做大做全」才能多批点钱?
    国家资源成了自己和身边圈子肥沃的土壤。
  • 对普通年轻人说:「不要太功利!要看大局!」
    到了给自己孩子选专业时,却早早安排进金融、计算机等高薪领域。
  • 在公开场合歌颂「扎根艰苦地区的奉献精神」,
    自己却在北上广深抢着占据最好的教育、医疗与城市资源,
    享受一切能享受的便利。

说白了,他们不是「不把人当人看」,而是:

不把「别人」当人看,只把自己和自己人当人看。

🧨 结果:一场全民参与的「精致利己主义」演出

在这种双重标准下,社会呈现出一种极其诡异的状态:

  • 表面上,大家都在演「集体主义」:
    口号喊得震天响,「国家」「社会」「奉献」挂在嘴边。
  • 实际上,许多人在心底里盘算的,是
    「怎么让自己的生活更安全、更舒适、更有资源」。

这就造就了一个:

表面团结一致,私下明争暗斗;
面子上声势浩大,内里极度空心

的社会氛围。

当真诚被消耗完,只剩下两样东西在疯长:
精致的利己,和礼貌的虚伪。


🧨 三、代价:被毁掉的年轻人,被扭曲的教育

所有双标、所有冷酷,最后都要有人付出代价。
而付出代价的,往往是最无辜、也最柔软的那一群——年轻人。

😔 被压到抑郁的孩子:人生刚开始,就只剩「任务」

你可能也见过这样一些孩子:

  • 刚上高中,天天背着沉重的书包和父母的期望,
    成绩稍一波动,就被当成「态度不好」「不用功」。
  • 渐渐地,他开始睡不好觉,对任何事提不起兴趣。
    以前喜欢画画、喜欢运动的那双眼睛,慢慢变得空洞。
  • 再后来,他被确诊为抑郁症,
    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对世界关上了门。

这一切的起点,只是那句听起来无比正当的话:

「你得为自己的未来负责。」

可是在一个几乎不给孩子选择权、不给试错空间的系统中,
这个「负责」,更接近于「为别人设计好的人生负责」。

🥀 被安排的专业:读完才发现自己「不属于这里」

还有很多人,在大学阶段经历的是另一种撕裂:

  • 高考填报志愿时,父母、老师、亲戚七嘴八舌:
    「这个专业好就业」「这个铁饭碗」「女生适合这个」……
  • 「热爱」「兴趣」「想做什么样的人」,在志愿表上几乎找不到位置。
  • 四年下来,他(她)读完了一个自己从未真心想学的专业,
    毕业进入一个完全不感兴趣的行业。

每天上班如上刑,
却又被现实裹挟着往前推。
既没勇气转行,又没热情坚持。

他们不是「能力不行」,而是根本不知道自己是谁,想去哪里。

💔 感情与亲密关系:在「服从性教育」中长大的人,怎么去爱?

更隐蔽、也更少被看见的,是情感层面的后遗症。

在一个从小强调「听话」「服从」「别给家里添麻烦」的环境中长大,
很多人:

  • 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感受,
    只会压抑、讨好,或者冷漠。
  • 对亲密关系抱有恐惧:
    总觉得亲近会带来控制、剥夺和失去自我。
  • 有人甚至选择不婚不育,
    不是简单的「躺平」,而是发自内心地不想「复制这种人生给下一代」。

教育如果长期只教「怎么做一个听话的工具人」,
它毁掉的,不仅是一个人的职业生涯,
更是一个人爱与被爱的能力。

🧊 教育的本质被偷梁换柱:从「自我启蒙」到「适配需求」

真正的教育,本应该是什么?

  • 是帮助一个人认识自己、理解自己,从而更好地走向世界;
  • 是让人逐渐拥有判断力、选择权,而不是仅仅习得「怎么听话」。

可在这套「不把人当人看」的逻辑里,教育被改造为:

把人打造成满足某种「客观需要」的产品。

  • 国家需要什么行业,就往那里输送「专业人才」;
  • 学校需要什么数据,就朝那个方向「调教学生」。

至于这一切,对个人是否真有意义?
是否真的符合他作为「一个人」的完整性?
往往没人真正在乎。


🧩 四、回到常识:社会是人的总和,不是指标的合集

马克思那句被引用无数次的话——

「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不少人只记住了「社会关系」,却忘了**「人」才是起点**。

🧱 逻辑的颠倒:把抽象的「社会」当老大,把具体的人当零件

在很多决策者和话语掌控者的心里,逻辑往往是这样倒过来的:

  • 「国家」「社会」「集体利益」
    被想象成一个高高在上的、抽象却神圣的存在。
  • 具体的个人,则被当成实现这个抽象目标的「零件」:
    这颗螺丝用来发论文,那颗螺丝用来填艰苦地区,那一批螺丝去读冷门专业。

但他们忘了——

「国家」本身并不会感到幸福或痛苦;
只有一个个具体的人,会笑、会哭、会受伤、会成长。

当一个系统为了维护自己设定的「宏大目标」,
可以轻易地要求无数个体「牺牲自我、压抑感受」,
这个系统就已经偏离了它存在的正当性。

🌱 真正合理的顺序:先有人,再有社会;先有幸福的个体,才有健康的共同体

一个健康的社会,应当反过来:

  • 社会的制度与导向,
    是为了尽可能多地让人活得更体面、更自由、更有尊严。
  • 「国家需要」「社会发展」,
    需要以「个体不被当作纯粹工具」为底线。

换句话说:

没有一个个相对幸福、完整的人,
再宏大的「国家蓝图」,
都只是一堆没有温度的数字。


🌈 五、回归初心:让教育重新「把人当人看」

如果我们承认:
教育的终极目的,不是生产「适配某种需求的零件」,
而是成就一个个有血有肉、有自我的人
那么,至少有几条底线需要重新立起来。

🎨 1. 尊重孩子的兴趣,而不是只问「值不值钱」

  • 一个孩子如果真心热爱某个领域,
    哪怕那不是热门专业、不是「高薪赛道」,
    也应该得到基本的尊重和支持。

热爱,往往是一个人长期投入、持续精进的最好燃料。
而一个只凭「热门程度」选的专业,
很容易在行业起伏中,把人一起摔下去。

🧑‍🎓 2. 认可多元价值,而不是唯「名校论」

  • 考不上985、清北,不意味着「没出息」;
  • 选择高职、专科、技工学校,也不该自动被视作「失败」。

一个社会如果只承认极少数通道的「成功」,
那绝大多数人,只会被迫活在羞耻感和自我怀疑里。

🧭 3. 给年轻人试错空间,而不是「一步走错,终身遗憾」

  • 专业可以转,方向可以换,城市可以变;
  • 有时「走弯路」,恰恰是理解自己最重要的一部分。

真正成熟的教育与社会,不是让人「一次选对」,
而是让人「有机会不断修正」。

🤝 4. 既把别人当人看,也把自己当人看

这句话看似简单,其实是对整个社会心理结构的矫正:

  • 把别人当人看——
    不用「国家需要」「家庭荣誉」去绑架他人的人生选择,
    尊重他人的边界与意愿,即便你「自认为是为他好」。
  • 把自己当人看——
    不再无条件牺牲自己的热爱和感受,
    不再为了迎合别人的期待而长期违背内心。

只有在真正「彼此互相作为人」地对待时,
社会才有可能孕育出真正的美德:
不是被要求的奉献,而是自愿的责任;
不是被压出来的服从,而是基于理解的选择。


🧪 六、如果不改变:教育只会制造两种「失败的产物」

如果这一套「只讲指标、不谈人性」的教育逻辑不被反思、不被修正,
它最终会源源不断地产出两种人:

  1. 被压到失去自我的工具人
    • 他们习惯了听命,忘记了思考;
    • 不再问「我是谁,我要什么」,只会问「别人要我做什么」;
    • 看上去「很听话,很稳妥」,
      实际上内心空心、焦虑、没安全感。
  2. 看透双标后,选择「我也来利己」的人
    • 他们发现,「奉献」往往只是拿来要求普通人的;
    • 于是顺势学会那一套:表面讲大义,内心只算得失;
    • 成为更加精致、更加聪明的利己主义者。

这两种人,都不是我们真正想要的未来公民。

前者没能力承担真正的公共责任,
后者有能力,却早就学会只为自己负责。


🌻 尾声:愿教育,终有一天不再拿「国家需要」压住人的脸

一个社会当然需要各种专业、各种岗位;
国家当然有「产业结构」和「战略方向」。

但这一切,不该以**「不把人当人看」**为代价。

真正理想的教育图景,或许应当是这样的:

  • 它不是培养「符合标准的人」,
    而是帮助每一个人成为相对完整的人
  • 它不是要求个人为抽象的社会无条件牺牲,
    而是让社会因为更多具体个体的幸福与丰盛,
    自然而然地变得更美好、更有创造力。

当有一天,我们再听到「国家需要什么,就培养什么」时,
会立刻加上一句:

「前提是——别把人当工具。
先问问那个具体的人:
你愿不愿意?你喜不喜欢?你想不想要这样的未来?」

那一天,也许才是教育真正回到初心的开始。

发表评论

Only people in my network can comment.
人生梦想 - 关注前沿的计算机技术 acejoy.com 🐾 步子哥の博客 🐾 背多分论坛 🐾 知差(chai)网 🐾 DeepracticeX 社区 🐾 老薛主机 🐾 智柴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