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意识形态与战争意义

德军的作战动机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军士兵有着复杂的作战动机。1941年10月10日,赖歇瑙在一份总命令中阐明了德军士兵在东线的责任:对犹太—布尔什维克制度作战的主要目的是完全消灭其力量,根除欧洲文化圈内亚细亚的影响。部队必须担负起常规的纯军事任务以外的责任 😱。

东部战区的士兵不单要遵循战争规则作战,而且要支持无情的种族(völkisch)意识形态,为德意志民族及相关族裔遭受的一切兽行复仇。为此,士兵们必须充分理解严惩犹太劣等人的必要性。德军官兵相信自己是在为一个未来的乌托邦而战,尽管那只是个朦胧的理想;在未来的「新秩序」中,德意志种族的优越和对被打垮的敌人的统治将保证他们的家人和后代永享和平与繁荣 😇。

到了1941—1945年,这种朦胧的希望早已烟消云散,但战争仍然有其意义。德军顽抗到最后一刻主要是出于另一个意识形态信念,那就是「保卫帝国」。这四个字不仅涉及捍卫抽象的政治或地理实体,而且涵盖了对家人、家园、财产和文化之根的保卫。德军官兵非常明白己方犯下的罪行,特别是在东线作战时的累累恶行,所以他们继续作战的意义是不惜一切代价顶住红军的进攻,因为红军若是取胜,必然会进行报复,彻底摧毁他们珍视的一切。战争在意识形态上的意义,加之纪律、训练以及出色的领导,共同维持了德军坚持到最后、令人惊讶的高昂士气 💪。

轴心国盟友的士气问题

对德国的盟国来说,战争的意义远没有那么明朗,维持士气也远不那么容易。1941年,加入德军对苏侵略的有69万名外国兵,主要是罗马尼亚人。在以惨败告终的斯大林格勒攻势中,罗马尼亚、匈牙利、克罗地亚、斯洛伐克和意大利军队都投入了战斗。苏联在反攻中俘虏了近30万名非德国的轴心国部队官兵。希特勒对那些部队如此缺乏战斗精神既怒且鄙。的确,其他轴心国军队的斗志与德军相差甚远,原因可以理解。德国的盟国尽管也都仇恨苏联,但那种仇恨不足以激励它们的军队像德军一样全力投入战斗 😔。

德国那些盟国军队中的将士没有对某个未来社会或制度的憧憬,也不认为值得为之而战甚至献出生命。临阵脱逃司空见惯,士气低落十分普遍,指挥领导软弱无力。罗马尼亚军队装备低劣,兵员不足,军官把士兵看得猪狗不如。难怪许多士兵要强逼着才肯上战场。一名和他们打过仗、亲眼看到他们是多么不堪一击的前红军士兵问到了点子上:「罗马尼亚人没有一个真正的目标——他们到底为了什么作战?」在顿河作战的意大利士兵也经常纳闷自己为什么在这个地方打仗。他们远离家乡,条件艰苦,陷入了一场对他们毫无意义的战争。这样的部队没有斗志一点儿也不奇怪。一名苏联翻译问一个意大利中士,他所属的营为何一枪未发就投降了,那名中士回答说:「我们没有还击,因为我们觉得那是错误的。」 😢

大多数意大利士兵不想打仗。他们日益感到,墨索里尼把他们拖进了只有可憎的德国人能够从中得益的战争。对他们来说,战争没有清楚、有说服力的意识形态上的意义,因此他们缺乏作战的动力。他们不肯继续打这场毫无胜算的战争,而是宁愿投降保命,这是非常合理的选择。但是,意大利1943年9月宣布退出大战后,它的南北两部分别遭到盟军和德军的占领。在这个时候,意大利人显示出,他们为了直接影响到他们自己、他们的家人和他们的家园的意识形态问题,可以不屈不挠地顽强作战,无论是对占领者,还是对本国的敌人。这个意识形态问题是:战后的意大利将会变为什么样的国家?是回归法西斯主义,还是建立社会主义? 🤔

苏联红军的士气来源

苏联红军是一支庞大的多民族军队,对红军士兵来说,战争的意义完全不同。大多数士兵没有受过教育,生活条件原始落后。红军步兵的3/4是农民,有些来自边远农村的孩子参军前连电灯都没见过。他们大多数人不可能深入思考自己参加的这场战争的意义。许多人打仗肯定是因为他们不得不打仗,因为他们别无选择,因为不打仗是死路一条。但是,只靠恐惧不可能维持如此惊人的战斗力和士气,使红军从1941年崩溃的边缘力转乾坤,取得4年后的完胜 😲。

事实上,1941年夏天,随着德军连战连捷、势如破竹,红军的士气近乎瓦解。很多士兵开了小差,被抓回来的都难逃被枪毙的下场。但是,不停的宣传加上关于德国人残酷屠杀占领区老百姓的各种消息,以及红军奋勇力战、终于拒敌于莫斯科城门之外的英雄事迹终于使士气不再下跌。苏联战士和德军士兵一样,认为战争是有意义的,尽管他们说不清意义到底为何。意识形态在他们作战动机中的作用不可低估。他们的意识形态不一定与官方的一致,不过官方意识形态也开始把重点转向了爱国主义。1942年11月,红军发动了以斯大林格勒战役胜利告终的顿河大反攻,斯大林在大反攻开始的那天清晨对红军将士的讲话就采用了爱国主义的基调:「亲爱的将军们、士兵们,我的兄弟们,今天你们要发动进攻,你们的行动将决定我们国家的命运,决定它是继续巍然屹立还是灰飞烟灭。」一名目击者回忆他那天的情绪时说:「那些话说到了我的心坎里……我差点流出了眼泪……我感到精神振奋、斗志昂扬。」 😊

但爱国主义并非全部,而是和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的意识形态相辅相成的。红军部队受的是布尔什维克主义的教育。对于在莫斯科城外、斯大林格勒和库尔斯克浴血奋战的红军士兵来说,这是他们接受过的唯一教育。他们自孩提时代起就被灌输了对未来更新、更美好、属于全体人民的社会的向往。一个红军老兵承认自己曾梦见过「父亲般的」斯大林,他把斯大林的声音比作「上帝的声音」。他说,不管斯大林进行了何种镇压,「斯大林代表了未来,我们都是这样相信的」。现在,这个建立未来共产主义祖国的理想到了生死关头。共产主义的理想仍然可以实现,但首先必须消灭希特勒的法西斯军队,他们正在像鬣狗一样蹂躏苏联的土地、杀害苏联的公民、夷平苏联的城镇乡村。这个思想极为有力。当战局扭转,红军开始向第三帝国的边界挺进的时候,复仇之心更加大了它的力量。红军战士们坚信,他们打的是防御之战、正义之战,是不惜一切伤亡必须打赢的战争。这是强有力的作战动机。战争对他们有真正的意义 😁。

西欧盟军的作战动机

对西欧盟军的作战部队来说,战争无法归结为单一的意义。大战打响后,英国、法国和波兰结成的同盟很快因英联邦自治领的加入而得到了扩大。英国和法国的殖民地供应了大批部队,仅印度一国就派了250万人,主要部署于对日作战。法国的北非殖民地则为1942年法国重建军力提供了兵员基础。捷克人、比利时人、荷兰人和挪威人等许多其他欧洲人自大战伊始就和英国人一道,与波兰人和法国人并肩作战。美国和许多别的国家后来也在同盟国一边加入了大战。1942年,反对轴心国的联盟共有26个成员国,自称为「联合国」。各成员国军队的情况千差万别,有在欧洲作战的,日本参战后也有在远东作战的,还有在海上和空中作战的。境况如此不同的男女官兵对战争意义的理解必然有所不同。盟军的战士也并不比别人更能说清楚自己在为何而战。家信的内容通常只涉及军旅生活比较日常的方面,自己经历的那些最难忍的磨难、疼痛、恐惧和痛苦大多隐而不报,以免亲人牵挂。战友情谊至为重要,想与家人团聚的渴望极其普遍,但归根结底,生存是第一位的。然而,虽然在多数情况下没有明说,但是文化价值观和潜意识中的信念起到了维持士气的作用,使战士们感到这个仗值得打 😓。

对流亡的波兰人和总部设在英国的「自由法国」成员以及加入了盟军的其他欧洲国家的公民来说,他们为之奋斗的事业显而易见:把祖国从德国占领下解放出来。但是,在很长的时间内,自由法国的领导人戴高乐将军并不能代表多数法国公民。战争对国内和国外的法国人并非只有一种意义。对流亡的波兰人来说,战争也有不止一种意义。他们的事业不仅是打破德国的桎梏,而且随着战争的进展,日益发展为努力确保战后的波兰不致才出虎口,又落入苏联的统治之下 😫。

中立国的处境

在欧洲各交战国中,英国老百姓是最幸运的。可是,伦敦东区的居民,还有一些英国城市[包括考文垂(Coventry)、南安普敦(Southampton)、布里斯托(Bristol)、卡迪夫(Cardiff)、曼彻斯特(Manchester)、利物浦(Liverpool)、设菲尔德(Sheffield)、赫尔(Hull)、格拉斯哥(Glasgow)和北爱尔兰的贝尔法斯特(Belfast)]的居民一定不这样想,他们在1940年和1941年遭受了德国军机的狂轰滥炸,1944—1945年又受到德国V1和V2导弹的袭击。英国老百姓和其他国家的人民一样,粮食紧缺,工作超时,生活困苦,为远在前线打仗的亲人担惊受怕,轰炸区的人甚至无家可归。他们最怕邮递员敲门送来电报,报告丈夫、儿子、父亲、兄弟阵亡或失踪的消息,那种痛失亲人的感觉最难承受。妇女对战时的物资困难感受尤深。她们得在食品严格配给的情况下尽量安排好家里的膳食,丈夫出外打仗,她们要在家里照顾孩子,往往还要兼顾家务和长时间的在外工作。过去没有工作过或只料理过家务的妇女构成了英国从1939年到1943年之间增加的(50万名)劳动力的80% 😰。

瑞士与瑞典

瑞士人口的3/4讲德语,德国入侵是它的一大担忧,瑞士四面边界又都直接与轴心国接壤,所以它间接卷入冲突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德国和同盟国都多次侵犯瑞士领空,双方也都利用瑞士的银行系统。瑞士需要进口食品和燃料,所以必须与德国保持贸易联系。瑞士对德国出口精密仪器,帮助了德国的战争努力。瑞士银行为德国储存了大量黄金,其中大部分是从被占领的国家掠夺而来的,被用来向其他中立国购买重要的原材料以供军需。虽然同盟国全力施压,但是煤炭、钢铁、建材仍然源源不断地从德国通过瑞士运往意大利,大战初期还向意大利运去了武器和军事装备。另一方面,瑞士邻近德国,自然成为难民和逃脱的战俘的投奔之地。瑞士接受了几十万名军人和平民身份的难民,虽然并非总是心甘情愿。然而,它也拒绝了很多其他人,包括1/3以上想逃离纳粹迫害的犹太难民 😔。

瑞典的中立和瑞士一样受到了严重损害。英国的封锁沉重打击了瑞典的贸易,造成大战初期瑞典和它的主要贸易伙伴德国的贸易激增。从瑞典进口的高品位铁矿石对德国的钢铁生产意义重大。瑞典的滚珠轴承对德国的战争努力也十分重要(对英国的战时经济同样重要,所以对英出口绕过封锁照样进行)。瑞典煤炭奇缺,全靠从德国大量进口。后来瑞典实际上放弃了中立,允许德国的军队和武器装备过境。1941年德国发动对苏攻势之前,把部队经由瑞典运到了芬兰。共有200多万名德军士兵从德国取道瑞典去了挪威。数千辆满载武器装备的货车途经瑞典开往挪威和芬兰。然而,尤其是在大战晚期,瑞典接受了数千名难民(包括逃离丹麦和挪威的犹太人)。瑞典和瑞士一样,也给同盟国提供了重要的情报 😎。

伊比利亚半岛国家

伊比利亚半岛上的西班牙和葡萄牙虽然官方都保持中立,但对交战国的态度各不相同。葡萄牙是英国最老牌的盟友,虽然中立,但比较偏向同盟国而不是德国,特别是在战局不可逆转地变得不利于德国之后。具体来说,1943年,葡萄牙勉强同意让盟军使用亚速尔群岛(Azores)的空军基地,使穿越大西洋的同盟国船队得到了更强的保护。相比之下,虽然佛朗哥后来坚称,多亏他的英明领导,西班牙才得以置身于大战之外,其实他非常想加入轴心国一方,只是他的要价太高。他不仅觊觎法国在北非的土地,而且在食品和武器上狮子大开口,德国根本无法满足他的要求。佛朗哥没有改变意识形态上对轴心国的亲近。他向德国出口重要的原材料,允许德国潜艇在西班牙加油。西班牙有近两万名志愿军加入了德军的东线作战。但是,后来德国战败大局已定,由于同盟国的封锁,西班牙急需的粮食和其他物品的进口被阻断,引起民怨沸腾,佛朗哥才逐渐改变了调子,使西班牙的中立为同盟国所用 😅。

土耳其与爱尔兰

土耳其宣布中立,根本原因是想尽力避免卷入又一场劳民伤财的战争,因为地中海地区日益扩大的冲突离它太近。大战初期,土耳其从英国那里获得了4,000多万英镑的贷款用以购买武器装备,故而偏向同盟国,尽管它顶住了要它参战的各种压力。土耳其的立场和西班牙的中立一样,间接地帮助了同盟国在地中海和北非的作战。1941年,德国扩张的触角伸到土耳其国境的时候,土耳其和德国缔结了友好条约。这是预备万一德国战胜的自保之举。德国在1943年对土耳其施以高压,以确保它增加供应德国战时经济所需的铬铁矿石,不过土耳其仍然坚持中立。战局逆转、德国现出颓势后,土耳其又顶住同盟国的压力,继续维持了中立的态势。它坚决不肯卷入任何战斗,直到1945年2月23日才象征性地对德宣战 😌。

虽然爱尔兰民族主义者中间反英情绪高涨,但是爱尔兰的中立实际上倾向于支持同盟国。的确,爱尔兰不允许英国使用它的港口(那些港口到1938年才最终归属爱尔兰),结果大大加长了英美之间的航运距离,但是,英国船只可以在爱尔兰的船坞中维修。盟军可以使用爱尔兰的领空进行海岸巡逻。爱尔兰救起的盟军航空兵可以归队,救起的德军人员却要囚禁。在爱尔兰岛的防御这个涉及双方共同利益的问题上,爱尔兰和英国政府多有合作。另外,无论政府的官方立场如何,许多爱尔兰家庭都与自己在英国的亲戚保持着密切的关系。虽然爱尔兰是中立国,但是据统计有4.2万名爱尔兰公民自愿参战(其中数千人作为英军战士牺牲了生命),还有约20万人渡过爱尔兰海去英国为英国的战时经济效力。爱尔兰的中立有一个怪异的尾声:爱尔兰总理、争取独立斗争的元老埃蒙·德瓦莱拉(Éamon de Valera)在对罗斯福总统的逝世表示哀悼两周后,又和极少数人一起,在1945年希特勒的死讯传来后,向德国表示了正式哀悼 😳。

战争对各国人民的影响

在欧洲各交战国中,英国老百姓是最幸运的。可是,伦敦东区的居民,还有一些英国城市[包括考文垂(Coventry)、南安普敦(Southampton)、布里斯托(Bristol)、卡迪夫(Cardiff)、曼彻斯特(Manchester)、利物浦(Liverpool)、设菲尔德(Sheffield)、赫尔(Hull)、格拉斯哥(Glasgow)和北爱尔兰的贝尔法斯特(Belfast)]的居民一定不这样想,他们在1940年和1941年遭受了德国军机的狂轰滥炸,1944—1945年又受到德国V1和V2导弹的袭击。英国老百姓和其他国家的人民一样,粮食紧缺,工作超时,生活困苦,为远在前线打仗的亲人担惊受怕,轰炸区的人甚至无家可归。他们最怕邮递员敲门送来电报,报告丈夫、儿子、父亲、兄弟阵亡或失踪的消息,那种痛失亲人的感觉最难承受。妇女对战时的物资困难感受尤深。她们得在食品严格配给的情况下尽量安排好家里的膳食,丈夫出外打仗,她们要在家里照顾孩子,往往还要兼顾家务和长时间的在外工作。过去没有工作过或只料理过家务的妇女构成了英国从1939年到1943年之间增加的(50万名)劳动力的80% 😥。

英国平民的生活的确相当艰难,但还是远胜于几乎所有其他的欧洲国家。最关键的是,英国没有被占领,它的经济没有遭到德国占领者的无情压榨。老百姓没有被强迫送到德国工厂去做劳工,面对吉凶难卜的未来。英国大城市外的乡村地区没有遭到战争的实际破坏。即使在城市内,虽然炸弹把建筑物毁为一片瓦砾,但是遭轰炸的地区仍然相对有限。数千人因房屋被毁而无家可归,可比起欧洲大陆各地潮水般的难民来,实在是小巫见大巫。粮食配给大大降低了生活标准,但百姓的痛苦远比不上德国占领(加之同盟国的封锁)给其他国家人民造成的灾难 😭。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意识形态和战争意义是复杂而多元的,各个国家和群体都有各自独特的理解和表现。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深刻影响了战争的进程和结局,也成为后世研究和反思的重要内容 😊。

发表评论

Only people in my network can comment.
人生梦想 - 关注前沿的计算机技术 acejoy.com 🐾 步子哥の博客 🐾 背多分论坛 🐾 知差(chai)网 🐾 DeepracticeX 社区 🐾 老薛主机 🐾 智柴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