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风暴:一场席卷美国的贸易实验与全球商机暗涌

五月的风,似乎正酝酿着一场不同寻常的风暴,即将席卷美国。这不是自然界的气旋,而是一场由关税引发的经济震荡。正如一位敏锐的观察者所言,美国在当地时间4月2日打响了「对等关税」的发令枪,虽然在4月9日对75个「非报复」国家按下了暂停键,给予了90天的缓冲期并将税率降至10%,但对中国的关税大棒却挥舞得更猛——在原有20%的基础上,追加了惊人的125%,总税率高达145%!

从4月9日算起,时间已悄然滑过20多天。我们知道,跨越太平洋和大西洋的航程,通常需要一个月左右。这意味着,五月的美国,将迎来两个紧密相连的现实:一是抵达港口的货物,价格标签将因高额关税而变得「沉重」;二是,或许影响更为深远,抵达的货物数量将锐减,美国经济可能将进入一个消耗现有库存的阶段。

🌪️ 迫在眉睫:物价上涨与货运寒流

加州长滩港,这个美国西海岸的重要门户,其首席执行官马里奥·科尔德罗(Mario Cordero)的预测为这场风暴增添了具体的注脚。他预计,在5月4日到5月10日这一周,抵达该港的船舶数量将比去年同期骤降44%!这不仅仅是一个数字,它预示着一场大规模的社会经济学实验正在美国本土上演。

想象一下这个场景:进口商品数量大幅减少,同时,那些侥幸通关的商品价格又因为关税而飙升。这对严重依赖进口的美国社会意味着什么?美国并非制造业强国,其本土产能不能像变魔术一样,在短时间内填补进口商品留下的巨大空白。因此,物价上涨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更进一步,这场「货运寒流」将直接冲击美国的运输物流业。货物少了,卡车司机可能面临无活可干的窘境,仓库的需求随之下降,原本计划租赁仓库的企业或许会选择观望甚至取消计划。就业市场的涟漪效应,不容小觑。

🤔 压力下的腾挪:豁免清单与现实考量

面对即将到来的经济压力和社会反弹,特朗普政府似乎也并非铁板一块。可以预见,在现实的重压下,政府可能会继续「放生」一些对美国经济和民生至关重要的中国进口产品。

事实上,这种「豁免」已经开始。当地时间4月11日,美国就宣布暂时不对从中国进口的智能手机加征对等关税。要知道,在2024年,智能手机可是中国对美出口的第一大商品,年出口额超过2500亿人民币,其中苹果手机占据了相当大的份额。同一天获得「豁免权」的,还有中国的电脑产品。2024年,中国出口到美国的笔记本电脑和台式电脑合计金额也超过了2300亿人民币。这两项豁免,无疑是基于现实的考量,但也从侧面反映了这场关税战可能带来的巨大冲击。

💰 全球新机遇:中间商的「黄金时代」?

然而,危中有机。当中美之间的直接贸易壁垒高耸时,全球贸易网络并不会因此停滞。相反,它会像水流一样,寻找新的路径。嗅觉灵敏的全球商人们,似乎已经预见到了一个巨大的历史机遇:成为中美贸易的「中间商」。

从四月份开始,一条条「中国 → 第三方国家 → 美国」的新贸易通路,可能正在悄然构建。高额关税在中国出口价格和美国市场价格之间制造了巨大的利润空间,这足以吸引全世界的商人投身于转口贸易。世界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贸易网络,即使中美直航受阻,中国制造的商品依然可以通过上百条「绕行」路线抵达美国消费者手中。

第137届广交会的盛况,似乎为这一趋势提供了有力的佐证。这场于4月15日开幕的贸易盛会,热闹程度超乎想象。

  • 首日数据:截至4月15日17时,境外采购商线下参会人数达64,530人,同比增长8.9%,创历史同期新高。
  • 截至4月19日:来自全球216个国家和地区的148,585名境外采购商到会,较去年同期增长20.2%。
  • 截至4月27日(第二期结束):已有来自全球219个国家和地区的224,372名境外采购商到会,再次刷新同期历史纪录。

要知道,广交会分为三期,主题各不相同:

  • 第一期(4月15-19日):「先进制造」
  • 第二期(4月23-27日):「品质家居」
  • 第三期(5月1-5日):「美好生活」

仅仅两期结束,境外采购商人数就已达到22.44万。对比疫情前的2019年春季广交会,当时闭幕时共有来自213个国家和地区的19.55万境外采购商参会。今年的火爆程度可见一斑,预计三期结束后总人数将远超2019年同期。

为何全球客商不惜高昂的差旅成本(广交会期间广州酒店价格翻倍是常态),如此热情地涌向中国?一个大胆的推测是:他们看到了在中美贸易摩擦中担当「中间人」的巨大商机。

🇭🇰 历史的回响:香港的启示

这种「中间商」模式并非没有先例。回望历史,中国香港的崛起与繁荣,很大程度上就得益于其在中国与西方贸易中所扮演的独特角色。

武侠小说泰斗金庸先生在2016年为香港文化博物馆金庸馆撰写的开馆前言《此心安处是吾乡》中,曾回忆起1948年初到香港时的感受,觉得像是「到了乡下地方」。但他很快喜欢上香港人的坦诚直爽和重信守诺。他写道:「想不到在这陌生的城市一住几达七十年……我在香港结婚、生儿育女、撰写小说、创办报纸,家庭和事业都是在香港建立的……我亲身见证了,香港随着工商业的繁荣兴旺,逐渐成为国际大都会。」

当年的中国与西方贸易规模,与今天中美之间动辄数千亿美元的体量相比,可谓小巫见大巫。但即便是那样的规模,也足以让香港这座城市和数百万居民走向繁荣。如今,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客观上为中美直接贸易制造了巨大的「断流」,这其中释放出的庞大贸易额,对全球商人而言,无疑是一个比当年香港机遇更为诱人的「大蛋糕」。

🏆 贸易战的「赢家」与新赛道

事实上,在2018年至2024年的中美贸易摩擦中,已经有一些国家和地区尝到了「中间人」或「承接者」的甜头。

  • 越南:中国对其出口额从2018年的约839亿美元,增长到2024年的约1619亿美元,几乎翻了一番(增长93%)。部分对美出口产能转移和转口贸易功不可没。
  • 墨西哥:作为美国三大贸易伙伴之一,中国对其出口额从2018年的约440亿美元,飙升至2024年的约902亿美元,增幅高达105%!
  • 中国台湾:同样受益,部分对美出口产能从大陆回流。中国大陆对台湾地区的出口额,从2018年的约486亿美元,增长到2024年的约752亿美元,增长了54.6%。
  • 加拿大:作为美国另一重要贸易伙伴,中国对其出口额从2018年的约352亿美元,增至2024年的约464亿美元,增长32.1%,可能也包含部分转口贸易成分。
地区2018年中国出口额 (亿美元)2024年中国出口额 (亿美元)增长率
越南839.001618.89+93.0%
墨西哥440.14902.32+105.0%
中国台湾486.47751.89+54.6%
加拿大351.60464.43+32.1%

当然,像越南和墨西哥这样的「优等生」现在也已被美国政府重点「关照」。因此,全球商人们正在开辟的贸易新通路,必然会纳入更多国家。对于欧洲的匈牙利、塞尔维亚,东南亚的马来西亚、老挝、柬埔寨,以及南亚、中东等地的国家而言,这或许是承接组装产能、发展转口贸易的绝佳时机。未来的几个月(4月、5月、6月)中国按国别分类的出口数据,将非常值得关注,或许能从中发现更多有趣的结构性变化。

🎯 战略的迷思:广撒网不如精准打击?

从更宏观的视角审视,特朗普政府同时对全球多个主要经济体挥舞关税大棒,其策略本身就值得商榷。美国固然希望通过施压让其他国家让渡利益,但现实是,全球许多国家自身经济状况本就不佳,让他们「割肉」喂饱美国,谈何容易?

以日本为例。作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日本是美国首批希望进行贸易协议谈判的国家之一。然而,日本经济近年来表现疲软,2024年经济增长率仅为0.1%!日元持续贬值,虽然意外带火了旅游业(2024年海外游客旅游收入增长超50%,仅次于汽车出口),但整体经济增长乏力,今年一季度增速预计也仅有零点几个百分点。人均GDP先后被韩国(2022年)和中国台湾(2024年)超越。在自身经济困难重重的情况下,日本能在贸易谈判中向美国让渡多少利益?这就像影视剧里收保护费的流氓,如果商家本就经营惨淡,恐吓的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与其对全球「无差别攻击」,不如仔细研究各国各地区的实际情况:谁是「肥肉」(经济状况好,有让渡空间),谁是「排骨」(经济困难,榨不出油水),谁心理上更易妥协,谁是「硬骨头」难啃。然后,制定差异化策略,逐个击破。例如,从美国的角度看,台湾地区或许是一个更容易施压并获得利益的对象。

🕸️ 贸易之网:难以割裂的全球联系

更重要的是,试图通过关税壁垒将中国「隔离」出全球贸易体系,本身就是一个极其困难甚至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世界贸易早已形成一张复杂而紧密的网络,中国是这张网络的中心节点之一。

中国是全球第一大贸易国,是超过150个国家和地区的最大贸易伙伴。这意味着,对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而言,与中国的贸易往来规模最大、利益最深。他们有什么强大的动机,会为了美国的利益而牺牲自身与中国的巨大贸易利益,联合起来对付中国呢?这种做法不仅经济上不划算,还会面临中国的反制措施。即使中美直接贸易大幅萎缩,通过第三方管道进行的贸易也难以被完全阻止,美国没有能力监控和切断所有这些迂回的贸易通道。

🏭 「美国制造」的漫漫长路:光有口号远远不够

最后,让我们回到「制造业回流美国」这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历史和现实都一再证明,建立并维持强大的制造业,是一项极其艰巨的系统工程,绝非一朝一夕之功。

这需要:

  • 完善的基础设施:高效的港口、铁路、公路网络等。
  • 充足的劳动力和人才:不仅是普通工人,更需要大量的熟练技工、工程师和管理人才。
  • 持续的资本投入:制造业投资回报周期长,往往需要不计短期回报的耐心资本。
  • 完整的产业链集群:上下游企业聚集,形成高效协作的生态系统。

以人才为例,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人。目前,全球规模最大、门类最全的部分顶尖制造业人才群体就在中国,涵盖高铁、无人机、5G通信、新能源汽车、光伏、造船等众多领域。

回想中国当年的工业化进程:前三十年,不遗余力地从海外吸引顶尖华人科学家回国(如钱学森、强五之父陆孝彭等),并向苏联学习,引进数千名专家和技术;改革开放后,大规模派遣留学生赴欧美日学习先进技术,同时敞开大门欢迎外资带着技术和管理经验来华投资,用市场换技术,并积极邀请西方科学家来华交流工作。

反观美国现在呢?

  • 人才引进:是否像中国当年那样,积极吸引全球顶尖人才?甚至反其道而行之,近年来对美国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华人科学家的不信任甚至迫害,导致了一股华人顶尖科学家「回国潮」。这无异于自断臂膀。如果美国能拿出加州大house、绿卡、高薪和告别996的条件,来吸引中国在军工、无人机、通信、高铁、造船等领域的工程师和高级技工,效果或许会截然不同。
  • 产业链建设:中国拥有全球最大、最完整的产业链集群,例如烟花产量占全球近90%,高铁列车、船舶产量也占据世界半壁江山。要重建完整的产业链,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或许是对中国相关产业进行招商引资,鼓励中国企业赴美投资,帮助美国补全产业链短板。这正是中国当年积极引进外资学习技术和管理的逻辑。然而,美国现在却对中国投资设置了重重障碍。
  • 长期投入与政策连续性:高度复杂的制造业,如民用大飞机,投资回报周期极长。中国的C919客机从2007年立项到2022年首次交付,历时近16年。美国若想在多个领域重建制造能力,同样需要获得两党共识的、长期稳定的国家政策支持和持续投入。但目前,我们尚未看到这样清晰、连贯、获得广泛支持的长远规划。

将2025年5月的美国与几年前的美国相比,在制造业回归所需的几个基础条件——人才、资本、产业链、政策环境等方面,似乎并未看到令人鼓舞的根本性变化。地基不牢,大厦又怎能快速建成?

结语

五月的美国,正站在一场由自身发起的贸易实验的风口浪尖。短期内,物价上涨和进口萎缩的阵痛在所难免。中期来看,全球贸易格局可能因中间商的崛起而发生有趣的变化,为一些国家带来新的发展机遇。而从长期视角观察,美国若想真正实现制造业的复兴,需要的远不止关税壁垒和政治口号,而是一场深刻的、涉及人才、资本、产业链和国家战略的持久变革。这场「大型实验」的结果,全世界都在拭目以待,而最终的「实验报告」,将由美国人民自己书写。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


发表评论

人生梦想 - 关注前沿的计算机技术 acejoy.com 🐾 步子哥の博客 🐾 背多分论坛 🐾 知差(chai)网 🐾 DeepracticeX 社区 🐾 老薛主机 🐾 智柴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