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河的回响:「印度化」——所有帝国的终极宿命?》

在刚刚过去的几年里,一场席卷全球的疫情像一面棱镜,折射出各国社会百态。当我们还在为国内一些地方的应对措施扼腕叹息时,大洋彼岸的西方世界却上演了一幕幕令人瞠目结舌的「反智剧」。呼吸道传染病当前,戴不戴口罩、该不该聚集,这些在我们看来理所当然的防疫常识,竟然成了欧美社会激烈辩论的焦点。即便是疫情最严峻的时刻,美国街头依然有人「为自由聚集」,警察驱散不绝。曾经被视为权威标杆的美国 CDC 和时任总统特朗普,在防疫政策上反复横跳,一会儿「口罩无用」,一会儿「口罩必需」,而民众对此似乎波澜不惊,仿佛早已习惯了这种「大场面」。

这种迟钝、隔阂、各自为政的景象,不禁让人联想起另一个古老而复杂的国度——印度。于是,一个新词悄然浮现:「印度化」。起初,这或许只是对美国乱象的一种调侃,但渐渐地,人们发现,这个「幸福温暖的大家庭」成员似乎越来越多。这不禁引人深思:难道「印度化」是所有国家,尤其是昔日帝国,都难以逃脱的黄昏景象吗?

🤔 「印度化」:一个帝国晚期的素描

那么,究竟什么是「印度化」?根据观察,它大致呈现出以下几个鲜明特征:

  1. 阶层固化如种姓:上层社会与下层社会之间仿佛存在一道无形的壁垒,彼此通婚困难,社会流动性极低,宛如现代版的种姓制度。
  2. 精英与大众的割裂:社会结构呈现出金字塔尖的极少数(约 2%)世界级精英,中间层(约 10%)的「正常人」,以及数量庞大的、对周遭世界懵懵懂懂的「糊涂蛋」。他们生活在同一片土地,却似乎互不相干,缺乏共同的社会责任感。
  3. 教育的双轨制:少数上层精英子女接受着最顶尖的精英教育,而大部分底层民众则被置于一种「自由放养」式的随机教育环境中,自生自灭。整个社会弥漫着一种奇特的「自由」——你可以做任何你想做的事,只要不打扰别人;但同样,当你陷入困境时,也无人问津。
  4. 弥漫的宿命感与反智:社会整体,尤其是底层,往往笼罩在浓厚的宗教或宿命论氛围中,人们普遍抱有一种「认命」的心态。反智主义盛行,对基本的科学常识也常常嗤之以鼻。
  5. 政府的「散装」状态:政府内部缺乏协调,各部门、各层级之间各自为政,效率低下,难以形成合力。

熟悉历史的朋友可能会惊呼:这不就是古罗马、拜占庭、奥斯曼、大英帝国,乃至我们的大唐、大明、大清王朝晚期的写照吗?是的,历史似乎在不断重复。「印度化」并非印度的专利,而是许多帝国或大国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普遍呈现出的一种衰败迹象。

有人可能会问:印度本身尚未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为何却早早显现出这种「晚期症状」?这恰恰点明了问题的关键。与中国、美国等经历过彻底社会革命的国家不同,印度并非在「一张白纸」上建立现代国家。英国殖民统治数百年,并未试图改造印度根深蒂固的社会结构和文化传统。封建糟粕、宗教迷信等「牛鬼蛇神」被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当英国人撤离,现代印度几乎是无缝对接了殖民地时期的遗产,上层结构、社会关系、乃至深入人心的种姓观念(虽然名义上废除)都未曾经历彻底的洗礼。它就像一个从未经历青春期便步入老年的躯体,自然显得老态龙钟。试想,如果我们的国家是从晚清直接过渡到现代,恐怕景象也与印度相差无几。

那么,为什么这么多国家,无论古今,无论东西,最终都似乎走向了「印度化」的道路?原因纷繁复杂,但其中一条主线至关重要,那就是——财政

💰 国家的钱袋子:财政——看不见的帝国基石

「几乎所有大国的崩溃,都是财政的崩溃。」 这句话并非危言耸听。财政,这个看似枯燥的词汇,其重要性远超普通人的想象。即便是像达利欧这样的投资巨擘,也更倾向于研究各国的财政问题而非单纯的经济学理论,因为财政往往是解开国家兴衰密码的钥匙。

让我们以罗马帝国为例,看看一个国家的财政是如何运转的。罗马需要做什么?

  • 边境防御:在北方边境与蛮族作战,防止他们入侵劫掠,这是帝国存续的根本。
  • 国内治安:维持社会秩序,否则人人自危,商业凋敝,社会基础动摇。
  • 基础设施:修建道路桥梁,降低物流成本,促进境内贸易;兴修水利,保障城市供水;建立垃圾处理系统,避免环境恶化(想想唐朝长安因水源污染而衰落的教训)。
  • 官僚体系:维持一个有效的政府机构,处理公共事务,从婚姻登记到司法审判。
  • 公共服务(后期):发展到后来,国家还需要承担义务教育、资助科研、派遣海军保护海外商路等更多责任。

所有这些,都需要钱。而国家本身并不直接创造财富,它的钱从哪里来?答案是:税收

征税是一门高深的艺术,税率过高,会扼杀生产和交易的积极性;税率过低,政府则囊中羞涩,无法履行上述职责。一旦政府无力修桥补路、抵抗外敌,那么等待民众的,可能就是向蛮族缴纳更沉重的「保护费」,甚至付出妻女的代价。

一个国家的财政健康状况,往往与其发展阶段息息相关。初创时期的国家,通常百废待兴,民众普遍贫困,政府税基薄弱,日子过得紧巴巴。想想伊丽莎白时代的英国,海军不过是几十条舢板,只能靠「皇家海盗」补贴家用;美国财政部成立之初,国库里只有一堆借条,联邦法院甚至挤在半地下室办公。如果一个国家从一开始就未能实现经济起飞,那它可能一诞生就陷入了「印度化」的困境,这在许多非洲国家屡见不鲜。

然而,一旦国家步入正轨,经济蓬勃发展,政府税收随之增加。有了钱,政府就能投资基建、扩张军备、开拓疆土(比如美国早期分地、购地、抢地),进一步促进经济繁荣,形成良性循环。此时,虽然社会也存在贫富差距,但通常差距不大,且有较多的上升通道(如获得土地)。

但诡异之处在于,当国家发展到鼎盛时期,经济规模空前庞大,按理说政府应该更有钱才对。可历史和现实却反复上演同一幕:大多数国家到了后期,反而陷入了财政困境,税收捉襟见肘,债台高筑。 从盛唐到晚明,从奥斯曼到罗马,再到今天的美国,无一例外。这又是为什么呢?

📉 钱怎么就不够了?财政崩溃的幽灵

国家越发达,政府越缺钱?这听起来有悖常理,但细究起来,逻辑却并不复杂。

1. 越滚越大的开支雪球

随着时间的推移,政府的支出项目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

  • 社会福利负担:人口老龄化加剧,养老、医疗等开支急剧上升。
  • 基础设施维护:早期建设的大量基础设施逐渐老化,维护成本高昂。
  • 官僚体系膨胀:几乎所有国家都难以避免公务员队伍的持续扩张。
  • 全球干预成本:成为强国后,维护全球利益、保护商道、参与战争等「吞金兽」项目耗资巨大。
  • 灾难应对:任何一次大型天灾人祸,都需要巨额财政投入。

这些刚性支出不断累加,使得政府花钱的地方越来越多。

2. 日渐萎缩的有效税基

与支出膨胀相对的,是政府收税能力的相对下降,甚至绝对下降。核心原因在于:财富的加速集中

这是一个几乎所有国家、所有朝代都无法逃脱的规律。财富越来越向极少数人手中聚集。以美国为例,顶尖的 400 位富豪拥有的财富,甚至超过了底层 1.85 亿国民的总和。

但问题是,这些巨富缴纳的税款,与他们拥有的财富相称吗?答案是否定的。他们缴纳的税款比例,往往远低于普通中产阶级。特朗普被指责不公布纳税记录,可能纳税额接近于零;他反过来指责亚马逊的贝索斯不纳税——这背后反映的是同一个现实:巨富阶层拥有无数种方法来规避税收。他们可以聘请顶尖的律师和会计师团队,利用复杂的法律漏洞;可以将资产转移到避税天堂;更重要的是,他们可以通过影响政策来为自己量身定做减税方案。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因为政府并非抽象的存在,它是由具体的人组成的。随着国家发展,各种强大的利益集团——工商集团、土地集团、金融集团、军工集团等等——会逐渐将其代理人送入政府高层。这些人自然会不遗余力地推动有利于自身阶层的税收政策。减税法案层出不穷,最终结果往往是,真正承担国家税收重负的,变成了日益萎缩的中产阶级和工薪阶层。

历史的回声:

  • 罗马帝国:元老院由贵族和大地产主把持,他们自然不会通过损害自身利益的税法,这也是格拉古兄弟改革试图触及却最终失败的核心问题。
  • 明朝:初期通过科举尚能平衡各方利益。但越到后期,经济发达的江南地区,富商子弟凭借更优越的教育资源(请得起更多老师,有更多时间精力读书),在科举中占据绝对优势。大量江南富户出身的官员进入朝廷,逐渐把持朝政,形成了强大的利益集团(如东林党),阻碍改革,最终导致党争不断,财政枯竭。
  • 大英帝国:后期议会同样充斥着金融寡头和世袭政治家族(如丘吉尔家族)。英国一度依靠强大的贸易地位征收高额贸易税(关税)来维持,但随着贸易霸权旁落,帝国财政也就难以为继。
  • 大清王朝:晚清同样面临严重的财政危机,税收严重不足,甚至在鸦片战争时捉襟见肘。战败后,英国人「好心」地指导清政府如何征收关税,这才为大清续命了七十年。后来的蒋介石政权,同样难以从江浙财阀手中收到足够的税,主要依靠关税维持。

3. 技术进步与灾难应对的双重考验

投资家达利欧等人的研究指出,所有帝国的兴衰,都与两件大事息息相关:技术进步灾难处理

  • 技术进步:可以创造新的财富增长点,扩大税基。例如,互联网产业的发展就为现代国家提供了新的税收来源。
  • 灾难处理:则是对国家财政韧性和组织能力的「大考」。达利欧研究了包括明、清、荷兰、西班牙、英国、美国在内的六个强权,发现前五个最终都在灾难的冲击下逐步崩溃。原因就在于,到了帝国晚期,财政往往已是苟延残喘,一旦遭遇重大灾难(如战争、瘟疫、饥荒),便无力应对,最终导致体系崩溃。他认为,当下的美国也正处于这种面对灾难束手束脚的下行通道中。

印度的例子同样印证了这一点。尽管印度常自诩为「有声有色的大国」,但其财政状况实则一塌糊涂。巨额的外债(高达 1.4 万亿美元,这与内债不同,是需要刚性兑付的,风险极高)使其财政极其脆弱。在这样的背景下,遭遇新冠疫情这样的全球性灾难,其应对失据、社会混乱,几乎是必然的结果。当然,印度自有其「解决之道」——比如,将试图进入贫民窟检测的医务人员赶走,从而在数据上「控制」疫情。这种「鸵鸟政策」式的「解决技巧」,恰恰是财政无力、治理失效的体现。

相比之下,此次疫情中欧美表现相对稳健的是德国。德国之所以能「头铁」,很大程度上因为它避开了上述诸多「晚期症状」的坑:财政稳健(甚至有盈余),基础教育扎实,国民科学素养相对较高,制造业基础雄厚。作为一个「年轻」的国家(与新中国类似,建国仅七十余年),德国尚能维持一定的运转效率。当然,德国也有其问题,例如被指责通过欧元体系「吸血」南欧国家。

其他国家和朝代的命运则大同小异。明朝为何亡得如此惨烈?晚明经济总量远超开国之初,但国家税收却相差无几。北方边患严重(对后金用兵),内部又遭遇大规模瘟疫和饥荒,政府只能不断向早已不堪重负的农民加税,最终引爆了农民起义的火药桶。讽刺的是,明朝倾全国之力也无法抵挡后金,而清朝入关后,仅凭一个北直隶地区的税收,就足以支撑其平定天下的军事行动。这背后,正是国家财政能力和动员能力的巨大差异。奥斯曼帝国晚期、大英帝国晚期,乃至今日的美国,都在重演相似的故事:富豪不纳税、不承担社会责任,重负压垮中产,国家面对危机时左支右绌,令人不禁怀疑:这还是那个曾经的世界霸主吗?

🍂 财政枯竭的连锁反应:从课堂到街角

当国家的钱袋子瘪了下去,一系列「印度化」的症状便会接踵而至,弥漫到社会的各个角落。政府相互扯皮、推诿塞责,民众也变得越来越困惑、越来越反智。

1. 🎓 教育的两极:精英的象牙塔与大众的「快乐」

财政困境对教育的影响尤为深远,它直接塑造了下一代国民的素质,并固化了社会阶层。

  • 精英教育的「内卷」:上层社会有足够的财力为子女提供最优质的教育资源——天价的私立学校、一对一的辅导、丰富的课外活动、乃至通过家族传承和巨额捐赠铺就的「名校捷径」。他们可以像明朝江南富商那样,一个孩子请三个老师,确保子女在教育竞赛中遥遥领先。特朗普家族人丁兴旺,也从侧面反映了上层阶级并无生育焦虑。
  • 公立教育的「放羊」:对于占人口大多数的中下层民众,他们依赖的是国家提供的义务教育。但政府财政紧张,必然导致公立教育投入不足。教师工资待遇不高、社会地位不升,工作积极性自然受挫。久而久之,许多地方的公立学校就演变成了所谓的「快乐教育」——既然无法保证教学质量,那就让孩子们在无知中「快乐」成长吧。这导致许多美国孩子到了初中,其知识水平甚至不如中国的小学二年级学生。一些费尽心机移民的华人家长,眼看孩子在「快乐教育」中日益「放羊」,又无力负担顶级私校,甚至不得不将孩子送回中国接受基础教育。

这种教育上的双轨制持续几十年,后果是灾难性的。它不仅造成了上下层之间巨大的知识鸿沟和认知隔阂,更可怕的是,它在批量制造「糊涂蛋」。当一个社会中,只有少数精英接受了严格的思维训练和知识教育,而大部分人连基本的科学常识、逻辑思辨能力、甚至阅读理解能力都严重匮乏时,「印度化」就真的降临了。

看看社交媒体上(尤其是推特这类充斥着大量欧美和印度网民的平台)那些令人啼笑皆非的反智言论吧:

  • 「比尔·盖茨在搞人口清洗!」
  • 「5G 基站导致了新冠病毒传播!」 (甚至有人真的去烧基站)
  • 「疫苗是比尔·盖茨用来给人类植入芯片/下毒的阴谋!」
  • 对福奇博士(美国顶级传染病专家)和比尔·盖茨发出死亡威胁。
  • 有人声称自己被「脑控」,引来一群人好奇围观「被脑控是种什么体验?」

这些言论背后,是基础教育的失败和批判性思维的缺失。相比之下,中国的义务教育虽然也有诸多待改进之处,但至少在普及基本科学常识(如进化论)、基本历史地理知识、基本数学素养,以及建立「有病要治」、「防疫要隔离」、「疫苗是好东西」等基本共识方面,做得相对扎实。而在许多「印度化」倾向的国家,除了「我们都不太喜欢中国」之外,几乎在任何议题上都难以形成社会共识。

当一个人在学校里被「放羊」到中学毕业,他的大脑很可能就是一团浆糊:注意力只能集中几十秒,无法阅读超过一段的长文,除了刷短视频什么也干不了,甚至连基本的加减乘除都算不清楚。这样的认知水平,即便机会摆在面前,也难以抓住。将一个人培养成废物或许不可避免,但当一个社会将 80% 的人都培养成这样时,这个国家的未来也就可想而知了。

2. 👮‍♂️ 治安的裂痕:谁在守护谁?

财政紧张,同样会迅速反映在社会治安上。

  • 警力的不均:国家没钱充分保障警察系统运转,警力资源便会向能够提供更多税收或额外赞助的富裕社区倾斜。这在中国是难以想象的(同一个城市内,治安水平通常不会因小区贫富而天差地别),但在许多国家却是常态。巴西、阿根廷、美国,甚至印度,都是富人区戒备森严、岁月静好,而贫民区则警力不足、犯罪率高企。在印度,警察对底层民众挥舞藤条如同驱赶牲畜,但在富人区却温文尔雅。
  • 富人的迁离与城市空心化:由于治安恶化和公共服务质量下降,有能力的富人会选择搬离市中心,迁往环境更好、更安全的郊区或封闭式社区。他们不再为城市纳税,导致城市财政进一步恶化,公共服务更差,治安更乱,形成恶性循环。这就是为什么美国有多个城市(如底特律)濒临破产,市中心区域衰败破旧,宛如第三世界;而驱车到郊外的富人区,却又是另一番光鲜亮丽、恍若隔世的景象。
  • 基础设施的失修:政府没钱,道路、桥梁、管网等公共基础设施的维护自然跟不上。去过欧美国家的人常常会有这样的感受:很多设施看起来都很有「历史感」,年久失修,主干道上一个大坑可能很久都没人管。纽约州州长曾在疫情期间公开抱怨,为了从中国购买呼吸机,州财政都快要破产了——这并非夸张,而是许多发达国家地方政府财政窘迫的真实写照。

「三百年大限」:历史的周期律魔咒?

如此看来,「印度化」似乎成了一种难以避免的宿命?我们常说的「富不过三代」,难道在国家层面,也存在一个类似的「三百年大限」魔咒?(西方语境下更常提「250 年周期」)

从财政的角度看,答案似乎是悲观的。无论是中国的历朝历代,还是西方历史上的各大帝国,在经历了大约两百多年的发展后,几乎无一例外地会陷入「财政陷阱」:财富高度集中,税基严重侵蚀,政府入不敷出,债务越滚越高,最终导致社会矛盾激化,国家机器运转失灵。

桥水基金(达利欧创立)和高盛等机构的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欧洲的贵族家族可以延续千年,但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永葆昌盛超过三个世纪。即便是「日不落帝国」英国,从光荣革命(1688 年)算起,到二战后彻底衰落,也恰好是 250 多年。这个周期,往往与债务周期和财富分配周期高度相关。

核心症结在于,没有任何一种已知的政治制度,能够有效解决财富向少数人手中无限集中的问题,并确保他们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纳税)。 至于被许多人奉若神明的「民主」,在解决这个问题上同样显得苍白无力。事实上,纵观历史,绝大多数西方国家都是在成为强国之后才逐渐走向民主化的,而非因为民主才变强。反倒有不少国家在「民主化」之后国力衰退,陷入混乱(当然,这并非否定民主本身的价值,而是指出它并非解决所有问题的万灵药,尤其是在处理深层经济结构和社会公平问题上)。

达利欧在接受采访时反复强调,美国当前这种极端的财富分化是「非常非常危险的」,它扼杀了「美国梦」,撕裂了社会共识,并直接导致了国家财政危机。这也是为什么他(以及巴菲特、比尔·盖茨等少数富豪)近年来不断呼吁要对富人加税,甚至提出「造反税」的概念——即富人通过缴纳更多税款,来避免社会动荡引发的更大损失。然而,在整个富豪阶层中,他们终究是少数,更多的是像贝索斯和特朗普那样,想方设法避税、减税。

现代国家还有一个古代帝国没有的「法宝」——印钞机。当财政出现危机时,政府可以通过超发货币来暂时缓解压力。但这种「放水」并非均匀地洒向每个人,它更像是往你头上浇了一盆水——脑袋湿透了,脚底板可能还是干的。超发的货币往往优先流入资产市场,进一步推高资产价格,使得拥有资产的富人财富暴增,而依赖工资收入的普通人则被甩得更远。结果是,印钞不仅没能解决财政问题,反而进一步加剧了贫富分化,使得税基更加脆弱,财政状况更加恶化。

贫富分化加剧 -> 政府税收能力下降 -> 公共服务(尤其是教育)投入不足 -> 教育差距拉大 -> 社会阶层固化、反智主义蔓延 -> …… 这似乎构成了一个难以打破的恶性循环。

🇨🇳 镜鉴与前路:中国的挑战与机遇

分析至此,我们并非仅仅在隔岸观火。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印度化」的幽灵,对正处于上升期的中国而言,同样是一个需要时刻警惕的警钟。

不可否认,今日之中国,依然是世界上最具生机与活力的国家之一。走过数十个国家后,这种感受尤为强烈。中国民众普遍拥有强烈的改变命运、创造财富的愿望,国民基础素质相对较高,整个社会依然保持着昂扬向上的态势。

对于未来,达利欧的观点值得参考。他认为,美国糟糕的财政和债务状况最终会拖垮这个国家,但这可能还需要几十年的时间。而中国,尽管面临挑战,但凭借其独特的优势——强大的社会组织和动员能力、民众的团结与坚韧(吃苦耐劳是宝贵品质,不应被污名化)、精英阶层的责任感与奉献精神(疫情中尤为凸显)、以及行之有效的教育和人才选拔机制(能够在巨大的人口基数中选拔人才,这是许多国家不具备的)——很有可能找到克服困难、持续发展的道路。

至于「中国何时超越美国」的讨论,其实意义不大,也无需过于激进。美国两百多年的积累,尤其是在顶尖人才储备和科技创新方面,依然拥有巨大优势,其头部地位在未来几十年内恐怕难以撼动。

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专注于自身的发展。正如文中所述,中国目前可能正处于类似美国一战后的位置——实力(竞争力)上来了,但国际地位和认可度还没跟上,甚至可能面临更多的疑虑和敌意。 但这些问题,最终需要靠持续的发展来解决。偏见和疑虑,并非一朝一夕形成,也非一朝一夕能消除。纠结于别人是否喜欢你,意义不大。国际关系的核心是利益,而非情感。国家之间,哪怕互看不顺眼(如俄罗斯与土耳其这对世仇),只要有共同利益,生意照样要做。成年人的世界,利益往往超越好恶。

眼前的困难和挑战确实不少,但放在更宏大的历史视野下,只要我们自己不犯颠覆性的错误,中国的国运就有希望延续下去。哪些是需要警惕的「坑」?

  • 避免教育「放羊化」:绝不能主动削弱基础教育,降低国民整体素质,那是自毁长城。
  • 警惕经济「脱实向虚」:过度依赖金融业和虚拟经济,而忽视实体经济和制造业的根基,可能导致产业空心化,步入一些老牌帝国的后尘。

只要我们能保持战略定力,坚持艰苦奋斗,持续推动科技进步,不断完善治理体系,努力促进社会公平(尤其是抑制财富过度集中和阶层固化),那么,「印度化」的阴影,或许就并非无法驱散的宿命。中国的未来,依然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


参考文献:

  1. 九边. (日期不详). 为什么全世界都在「印度化」?. [微信公众号文章链接,如原文提供]
  2. Dalio, R. (2021). Principles for Dealing with the Changing World Order: Why Nations Succeed and Fail. Simon & Schuster.
  3. 黄仁宇. (1981). 万历十五年. 中华书局. (作为研究明朝财政与社会问题的经典)
  4. Acemoglu, D. , & Robinson, J. A. (2012). Why Nations Fail: The Origins of Power, Prosperity, and Poverty. Crown Business. (探讨制度与国家兴衰的关系)
  5. Turchin, P. (2016). Ages of Discord: A Structural-Demographic Analysis of American History. Beresta Books. (关于历史周期和财富分配不均的研究)

发表评论

人生梦想 - 关注前沿的计算机技术 acejoy.com 🐾 步子哥の博客 🐾 背多分论坛 🐾 知差(chai)网 🐾 DeepracticeX 社区 🐾 老薛主机 🐾 智柴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