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春光明媚的周五,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春季会议吸引着全球金融界的目光时,一场不那么公开却暗流涌动的会议正在白宫悄然上演。主角并非总统本人,而是他倚重的经济顾问斯蒂芬·米兰(Stephen Miran)。他的任务艰巨——面对一群来自顶级对冲基金和主流投资机构的「金融巨鳄」,试图平息他们因特朗普政府潜在经济政策引发的日益增长的忧虑。然而,这场精心安排的「安抚会」,最终却成了一场理论与现实的尴尬碰撞,甚至让这位顾问陷入了「语无伦次」的境地。
🤝 风暴前夜:一场试图安抚市场的闭门会议
想象一下这个场景:由金融巨头花旗集团(Citigroup)召集,会议室里坐满了来自 Balyasny、Tudor、Citadel 等知名对冲基金,以及像 PGIM 和贝莱德(BlackRock)这样管理着万亿资产的巨型公司的代表。他们不是来听空洞的政治宣传的,他们是来寻求答案的——关于关税、关于美元、关于美国这个传统「避风港」的未来。
空气中弥漫着紧张与审视。毕竟,就在不久前,特朗普政府关于「对等关税」的言论已经在市场上掀起了不小的波澜。投资者们如同惊弓之鸟,迫切需要来自政策核心圈的确定性。米兰,这位被寄予厚望的顾问,此刻正站在聚光灯下,试图扮演那个「定心丸」的角色。
🤯 「语无伦次」:当理论遭遇现实的拷问
然而,事与愿违。据两位与会者透露,米兰在解释关税政策和市场影响时,显得「语无伦次」(incoherent)。面对一群浸淫市场多年、对数字和风险极其敏感的专业人士,那些或许在政治集会上能赢得掌声的「官方套话」显得苍白无力。
「当你面对一群知识渊博的听众时,那些官方套话很快就被拆穿了。」一位与会者如此评价。另一位更是直言不讳地表示,米兰显得「能力不足」(out of his depth)。这不仅仅是对个人能力的评价,更反映了华尔街对当时政府经济政策构想的深度疑虑和不信任。米兰在问答环节中显然有些措手不及,这表明理论构想与复杂的市场现实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
📜 「海湖庄园协议」:一份重塑世界的蓝图?
要理解这场会议的深层背景,就不得不提米兰在加入特朗普政府前所描绘的一幅宏大蓝图——他在一篇题为《重组全球贸易体系的用户指南》(User’s Guide to Restructuring the Global Trading System)的文章中,鼓吹所谓的「海湖庄园协议」(Mar-a-Lago Accord)构想。
这听起来像一部经济惊悚小说的标题,其内容也确实颇具颠覆性。米兰的核心观点是,美元作为全球主导储备货币的地位,实际上给美国带来了「负担」(burden)。因此,他主张通过一系列大胆的操作来「重塑」全球经济秩序,使其更紧密地围绕美国的贸易和地缘政治利益运转。
这份蓝图的关键要素包括:
- 战略性关税:不仅仅是为了贸易平衡,更是一种地缘政治工具。
- 美元贬值:主动削弱美元的强势地位,减轻所谓的「负担」。
- 债务与安全捆绑:将持有美国国债的国家(美债持有者)与资助美国国防开支的安排更紧密地联系起来,作为换取美国安全保障的「对价」。
- 潜在的其他措施:可能还涉及债务重组、设立主权财富基金、重新分配国防开支等一系列复杂操作。
米兰甚至提出,其他国家要么应该默默接受美国对其出口商品征收的关税而不进行报复,要么更直接地——「向(美国)财政部签发支票,帮助我们资助全球公共产品」(这里的「全球公共产品」很大程度上指的是美国的军事安全保障)。
这些想法,在传统经济学家和债券投资者看来,无疑是石破天惊,甚至是离经叛道的。主动让本国货币贬值?将国家信用与军事安全直接挂钩?这挑战了数十年来建立的国际金融秩序的基础。
📉 市场的脉搏:关税阴影下的震荡与忧虑
理论的翅膀再绚丽,终究要接受现实的风雨考验。特朗普政府在 4 月 2 日宣布的所谓「对等关税」威胁,就像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立刻在美国乃至全球的股票和债券市场引发了剧烈波动。
市场的反应是直接而残酷的。虽然特朗普随后宣布将这些关税措施暂停 90 天,试图给市场一些喘息空间,美国 10 年期国债收益率也确实从 4 月 11 日 4.59% 的高点有所回落(降至 4.17%),但这并未完全驱散投资者心中的阴霾。
许多金融界的资深人士指出,两个关键指标发出了警报信号:
- 长期债券价格下跌:这通常意味着投资者对未来的经济增长和通胀预期感到悲观,或者对发行者的信用风险感到担忧。对于美国国债这种被视为全球最安全资产之一的债券来说,价格持续下跌尤其值得关注。
- 美元贬值:虽然米兰的理论主张削弱美元,但市场自发的、由担忧驱动的贬值,却可能侵蚀美元的国际信誉和购买力。
这些市场信号汇聚成一个令人不安的结论:美国作为全球资本「避风港」(safe haven)的传统角色,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投资者开始怀疑,在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和潜在的激进货币政策下,美国资产是否还像以前那样安全可靠。
🤔 理论的退潮?顾问立场微妙转变
面对市场的剧烈反应和投资者的强烈质疑,米兰似乎也在调整自己的姿态。报道指出,在最近与投资者的会面中(包括上周五这场不成功的会议),米兰开始有意识地与他在 2024 年那篇论文中提出的更为激进的观点「保持距离」。
这或许是一种策略性的退让。在会议上,他试图淡化关税的冲击,重复着政府的立场,即关税对贸易伙伴造成的伤害将大于对美国消费者的影响。他还辩称,关税的主要目的并非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尽管额外的税收可能是一个「附带收益」。
然而,这种解释显然未能平息金融巨头们的担忧。他们更关心的是政策的可预测性、对全球供应链的冲击以及对美国自身经济的潜在反噬。米兰的辩解,在他们看来,更像是为一项充满风险的政策寻找合理性,而不是真正解决问题的方案。
✨ 一线希望?来自财政部的不同声音
有趣的是,就在米兰努力为关税政策辩护的同时,另一位政府高官——财政部长贝森特(Beisent,请注意:原文未明确财政部长姓名,此处使用代称,实际应核实具体人名)却在另一场闭门会议中传递了不同的信号。
据报道,贝森特向与会者表示,当前的关税僵局是「不可持续的」(unsustainable),并预计在不久的将来,紧张形势将会有所缓和。这番话如同给焦虑的市场注入了一剂镇定剂,当天美国股市应声上涨,三大股指涨幅均超过 2.5%。
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边是经济顾问试图推销激进构想却遭遇冷遇,另一边是财政部长暗示政策可能软化并受到市场欢迎。这不仅反映了政府内部可能存在不同的声音和政策考量,也凸显了市场对于「稳定」和「可预测性」的极度渴望。
🧭 十字路口的迷思:政策、市场与未来的不确定性
这场发生在白宫的闭门会议,如同一面棱镜,折射出特朗普政府时期经济政策的诸多复杂面向:大胆甚至激进的理论构想、与传统金融秩序的潜在冲突、市场参与者的深度忧虑,以及政策制定本身可能存在的不确定性。
「海湖庄园协议」的幽灵,似乎仍在华盛顿和华尔街上空盘旋。米兰的理论是否会被彻底搁置?特朗普政府的贸易和货币政策将走向何方?美国经济的「避风港」地位是否会因此动摇?
这些问题,在那场「语无伦次」的会议之后,不仅没有得到解答,反而变得更加扑朔迷离。市场参与者们只能在政策的钟摆和市场的波动中,继续寻找方向。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当宏大的经济构想与冰冷的市场现实相遇时,其过程往往充满了戏剧性的冲突和难以预料的结局。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