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秩序的黄昏:当熟悉的剧本不再重演》

我们似乎正站在一个历史的巨大转折点上。空气中弥漫着一种不同寻常的气息,仿佛运行了数十年的世界齿轮,正发出嘎吱作响的呻吟,预示着一场深刻而可能无法逆转的变革。许多人或许还在关注着每日新闻的喧嚣、股市的涨跌、或是下一轮谈判桌上的唇枪舌剑,认为这不过是周期性的颠簸。然而,一些更深层次的信号,正被越来越多身处风暴中心的人们所捕捉到——或许,我们已经错过了那个可以轻松按下「暂停」或「重置」按钮的时刻。用瑞·达利欧的话来说,可能「为时已晚」。

🚢 告别旧港口:关税迷雾下的「脱钩」号角

故事往往从最显眼的地方开始。近年来,「关税」成了一个高频词,像一阵突如其来的浓雾,笼罩在国际贸易的航道上。起初,许多人抱着乐观的期待,认为这只是暂时的策略,是谈判桌上的筹码。他们相信,只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智慧,通过更多的对话、更精心的安排,总能驱散迷雾,找到一条更理性、更制度化的航线,让全球贸易的巨轮重新平稳航行。

然而,现实似乎正在讲述一个截然不同的故事。达利欧从那些真正在贸易前线搏击风浪的企业家、投资者口中听到了愈发清晰的声音:这不仅仅是关于关税税率高低的问题,而是一种更根本性的信任侵蚀和结构性断裂。许多原本将美国视为重要出口目的地或进口来源地的公司,无论它们来自中国还是其他国家,都开始默默地调整航向,大幅削减与美国的业务往来。

这并非一时冲动的决定,而是基于一种日益强化的认知:无论未来的关税政策如何摇摆,那些潜在的冲突风险、政策的不确定性、以及日益紧张的地缘政治氛围,都不会轻易消失。与其被动地等待风暴过去,不如主动寻找更安全的港湾。因此,「与美国大幅『去耦』」(Decoupling)——这个听起来有些冰冷的术语,已经从少数人的担忧,变成了许多跨国企业必须严肃规划的现实。这就像一艘大船,意识到前方的航道充满未知险阻,船长不得不开始规划备用航线,哪怕这意味着要暂时告别那个曾经最繁华、最熟悉的港口。

最直接受到冲击的,无疑是那些深度嵌入中美经济循环中的参与者:在中国的美国制造商和投资者,需要思考供应链的韧性与替代方案;与美国有业务往来的中国企业,同样面临着市场准入和合作关系的不确定性;在美国投资设厂的中国公司,感受到的政策寒意或许更为直接;而那些依赖中美合作的美国本土企业,也无法再将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他们都意识到,不能再把希望完全寄托于下一轮谈判桌上的「好消息」,未雨绸缪,准备替代方案,已成为生存的必选项。

🌍 多米诺骨牌效应:从贸易战到全球信任危机

如果说中美之间的紧张关系是第一块倒下的多米诺骨牌,那么其引发的连锁反应,正以超乎想象的速度和广度扩散开来。最初,人们可能认为这只是两个巨人之间的角力,其他国家可以暂时作壁上观。但现实是,这种「降低对美依赖、警惕冲突风险」的意识,正如同涟漪一般,从贸易领域迅速扩散到资本市场、地缘政治乃至军事安全等各个层面,并逐渐成为全球多数国家的共识。

想象一下全球经济是一个精密协作的网络,每个节点(国家/地区)之间通过贸易、投资、技术交流等线路紧密相连。当网络中最核心的两个节点之间出现裂痕,并开始主动减少连接时,整个网络的结构和稳定性都将受到影响。其他节点不得不重新评估自己的位置和连接策略:是继续依赖旧有的中心,还是寻找新的连接点,构建更具韧性的区域性或多中心网络?

这种趋势并非空穴来风。达利欧指出,他所追踪的大量指标都指向同一个方向:不仅是贸易关系,资本市场的联系(比如,外国投资者是否还愿意大量持有美元资产?)、地缘政治的站队(各国如何在日益分化的世界格局中选择自己的位置?)、甚至军事同盟的稳固性,都在经历深刻的调整。这不再仅仅是经济账,更是一笔关乎国家长远安全和发展自主性的战略账。世界各国,无论大小,都在这场变局中重新审视与美国的关系,评估风险,并悄然布局。

💰 「世界印钞机」的困境:美国模式的可持续性质疑

在这场全球性的变局中,一个长期以来被视为世界经济稳定基石的角色,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审视——那就是美国作为全球最大工业品消费国和最大债务资产「制造者」的角色。几十年来,世界形成了一种看似稳固的循环:许多国家努力生产商品,出口到美国市场,换取美元;然后,它们又将赚取的美元(通常以购买美国国债等形式)借回给美国,支撑其持续消费和借贷。美国就像一台巨大的「世界印钞机」和「最终消费者」,吸收全球的过剩产能,并提供被广泛接受的「硬通货」——美元。

然而,达利欧敏锐地指出,这个模式正逼近其不可持续的极限。当一个国家的消费远远超过其生产,长期依赖借贷来维持运转时,其债务负担必然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与此同时,为了刺激经济或应对危机,这台「印钞机」也可能开足马力,导致其发行的货币(美元)面临贬值的风险。

这就带来了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那些向美国出售商品、持有大量美元债务的国家和投资者,还能不能指望未来能以「未经贬值的硬通货」收回他们的投资和储蓄?达利欧认为,继续抱有这种天真的想法是危险的。当债务规模过于庞大,而偿债能力和意愿又受到质疑时,持有这些债务就如同抱着一个定时炸弹。因此,各国和全球投资者必须开始制定「B计划」——减少对美元资产的过度依赖,寻求更加多元化、风险更低的资产配置和国际收支平衡方式。这不仅仅是出于经济利益的考量,更是对未来可能发生的货币体系动荡的一种预防性措施。

⚖️ 失衡的天平必须倾斜:去全球化下的再平衡压力

将上述几点联系起来看,一幅更宏观的图景便浮现出来:巨大的贸易失衡(一些国家大量顺差,另一些国家大量逆差)和资本失衡(巨额的跨国借贷和投资),正在共同制造一种不可持续的局面。这种极端的不平衡本身就蕴含着巨大的风险,就像一个倾斜得摇摇欲坠的积木塔,随时可能因为某个外部冲击(如地缘政治冲突、金融危机、或是像当前这样的信任危机)而轰然倒塌。

达利欧用一个简洁的公式概括了正在发生的趋势:过度失衡 + 去全球化 = 更小的贸易与资本不平衡

这里的逻辑是:既然极端的不平衡是不可持续的,且存在被突然中断(例如,贸易战升级、金融制裁、甚至军事冲突导致贸易/资本流动中断)的重大风险,那么这种不平衡就必须下降。而在当前「去全球化」(或者说「区域化」、「阵营化」)的背景下,各国更倾向于强调供应链安全、经济自主和减少对潜在对手的依赖,这自然会抑制大规模的跨国贸易和资本流动。因此,结果必然是全球范围内的贸易和资本不平衡程度趋于下降。

这听起来像是一个自动调节的过程,但过程本身可能充满痛苦和动荡。它意味着,那些长期依赖出口的国家需要寻找新的增长引擎,那些长期依赖进口和借贷的国家则需要勒紧裤腰带,提高自身的生产能力。这个「再平衡」的过程,如果处理不当,很可能伴随着经济衰退、失业增加和社会动荡。

📜 历史的回声:似曾相识的崩溃边缘

对于熟悉历史大周期的人来说,当前正在上演的这一切,或许并不陌生。达利欧强调,根据他对历史上诸多帝国兴衰、货币体系更迭、国内政治秩序演变的研究,我们现在所经历的,很可能是一个「旧故事的当代表达」。

他认为,我们正处于一个关键的临界点,不仅是国际贸易和资本流动格局在变,更深层次的货币体系(比如,美元的主导地位是否还能维持?)、国内政治秩序(贫富差距加剧、社会分裂、政治极化等问题如何演变?)、以及国际地缘政治秩序(大国竞争、联盟重组、新的世界格局如何形成?),都可能正处于全面崩解或重塑的边缘。

这一切的根本原因,并非偶然,而是源于一些可以被清晰测量和识别的「基本面极度扭曲」。这些扭曲,正如前文所述,包括了不可持续的债务水平、巨大的贫富差距、国家内部的政治对立、以及国家之间日益加剧的竞争和不信任。当这些基本面因素恶化到一定程度时,整个体系的稳定性就会受到严重破坏,最终可能导致秩序的崩溃和重建。

历史的剧本往往有着惊人的相似性。回顾过去,无论是罗马帝国的衰落,还是荷兰、英国霸权的更迭,或是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与瓦解,我们都能看到类似的模式:内部矛盾积累、外部挑战加剧、旧有秩序难以为继,最终被新的力量和规则所取代。达利欧的警告在于,我们不应将当前的混乱视为孤立事件,而应将其置于更宏大的历史周期视角下理解,认识到我们可能正处在一个周期的末尾,新周期的序幕正在缓缓拉开。

🚶‍♂️ 绕道而行:当世界开始「无视」美国

在这样的历史性转变中,美国作为过去几十年全球秩序的主导者,其地位和影响力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达利欧提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风险:随着世界各国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与美国深度捆绑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和潜在风险,它们可能会开始积极地「绕过」美国,构建新的合作网络和运行体系。

想象一下,全球的经济和政治连接就像一个复杂的神经网络。过去,美国是这个网络中绝对的核心节点,几乎所有的重要连接都要经过它。但现在,如果这个核心节点变得不稳定、不可预测,甚至开始主动切断某些连接(例如通过贸易限制、金融制裁等),那么其他节点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自然会开始寻找替代路径,建立不依赖于这个旧核心的新连接(突触)。

这种「绕道而行」可能体现在多个方面:区域贸易协定的兴起(例如 RCEP、CPTPP 等),旨在加强区域内部的经济联系;本币互换和跨境支付系统的发展,试图减少对美元结算体系的依赖;新的政治和安全联盟的形成,以应对变化中的地缘政治格局。如果这个趋势持续下去,美国可能会发现,自己虽然仍然强大,但在全球事务中的中心地位和影响力却在不知不觉中被削弱。世界并不会停止运转,它只是在适应与美国「脱钩」的现实,并在美国之外,重新编织起一张新的、可能更加多元化和区域化的全球网络。

🛠️ 岔路口的选择:优雅转身还是狼狈跌倒?

面对如此深刻而复杂的变局,未来并非只有一条黑暗的通道。达利欧指出,我们正站在一个关键的岔路口,不同的应对方式将导致截然不同的结果。

最佳路径,是一种「冷静、理性、协调的『工程式处理』」。这意味着,相关各方(尤其是主要大国)能够放下短期的争斗和指责,共同认识到当前的失衡(如巨额债务、贸易不平衡)和各国对自给自足的需求(如供应链安全)是共同面临的挑战。然后,像工程师设计和建造一座大桥一样,通过精心规划和协调行动,共同推进一场「优雅的去杠杆化」(比如,有序地削减债务,而不是通过恶性通胀或违约)和「健康的再平衡」(比如,通过结构性改革和国际合作,实现更可持续的贸易和资本流动格局)。

达利欧甚至在他提及的新书《国家如何破产:大周期的运行逻辑》中,为美国政府的债务问题提出了一个具体的设想——「三部分、3%的方案」(具体内容在此未详述,但暗示了存在比当前路径更优的技术性解决方案)。这代表了一种思路:通过理性的分析和设计,找到能够化解危机、实现平稳过渡的方法。如果能够走上这条路,虽然过程依然艰难,但其结果将远好于最坏的情况,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动荡和破坏。

**然而,令人担忧的是,现实似乎正朝着另一条路径滑去。**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不断加剧的冲突、相互指责、以及基于短期利益和国内政治考量的决策。这种缺乏远见和协作的应对方式,正在不断制造新的波动和不确定性,并可能导致一些代价极为沉重、甚至不可逆转的后果。这就像在悬崖边开车,不仅没有减速和调整方向,反而还在相互别车,大大增加了坠崖的风险。

错失的黄金窗口:警钟为何无人听?

正是基于对这两种可能路径的观察和判断,达利欧表达了他深切的忧虑:我们可能已经越过了那个了解并合理应对这场全球秩序巨变的理想时机。那个可以从容布局、优雅转身的「黄金窗口」,或许正在关闭,甚至已经关闭。

当前的普遍现象是,投资者、政策制定者以及各类决策者,往往容易被市场的短期波动和层出不穷的政策公告所吸引,注意力在日常的喧嚣中摇摆不定。他们可能过于关注下一次加息、下一份财报、下一场选举,而忽略了那些正在悄然发生、却更为深刻和根本的结构性变化。这就像船上的乘客只关心甲板上的娱乐活动,却对船体正在出现的裂痕和远处若隐若现的冰山视而不见。

达利欧的呼吁是,现在是时候停止这种「随波逐流」式的反应了。我们需要的是一种更宏观的视野、更冷静的头脑、更长远的眼光。决策者们需要从日常的纷扰中抬起头来,认真面对世界秩序正在发生的根本性变革。要做到这一点,需要:

  • 冷静(Calmly): 避免情绪化的反应和对抗性的思维,以客观的态度分析形势。
  • 睿智(Intelligently): 深入理解历史周期和当前问题的根源,运用智慧寻找解决方案。
  • 协作(Ideally, Cooperatively): 认识到许多挑战是全球性的,单打独斗难以解决,需要加强国际协调与合作(尽管这在当前环境下极其困难)。

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在已经不那么理想的条件下,尽可能地规避最坏的结果,引导这场不可避免的变革走向一个相对平稳和破坏性较小的未来。

结语:历史的十字路口,何去何从?

瑞·达利欧描绘的图景无疑是 sobering(发人深省)的。他并非在散布恐慌,而是基于长期的观察和历史分析,发出了一个严肃的警示:我们所熟悉的那个世界秩序,可能真的走到了黄昏时分。旧的平衡正在被打破,新的规则尚未建立,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

关税争端、地缘政治紧张、债务危机、去全球化浪潮……这些看似孤立的事件,实则相互关联,共同指向一个更深层次的结构性转变。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这样的转变往往伴随着巨大的风险和动荡,但也孕育着新的机遇和可能性。

关键在于,我们如何认识这场变局,如何应对这场挑战。是选择继续在旧有的框架内相互指责、冲突升级,最终导致不可挽回的损失?还是能够以更大的智慧和勇气,超越眼前的分歧,共同探索一条通往更可持续、更均衡未来的新路径?

时间或许真的不多了,但选择权,至少在理论上,仍然掌握在我们手中。未来的历史学家将会如何书写我们这个时代的故事?这取决于我们今天的选择和行动。


免责声明: 此处表达的观点,仅代表瑞·达利欧先生的个人意见,并不一定代表桥水基金(Bridgewater Associates)的立场。

参考文献 (模拟):

  1. Dalio, R. (2025). It』s Getting Too Late: The Game Has Changed. LinkedIn post. [假设来源]
  2. Dalio, R. (Expected). How Countries Go Broke: The Big Cycle. [提及的书籍,假设出版信息]
  3. 达利欧, 瑞. (2022). 原则:应对变化中的世界秩序. 中信出版社. [相关著作中文版]
  4. Ferguson, N. (2011). Civilization: The West and the Rest. Penguin Books. [相关历史周期研究参考]
  5. Allison, G. (2017). Destined for War: Can America and China Escape Thucydides’s Trap?. 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 [相关大国竞争研究参考]

发表评论

人生梦想 - 关注前沿的计算机技术 acejoy.com 🐾 步子哥の博客 🐾 背多分论坛 🐾 知差(chai)网 🐾 DeepracticeX 社区 🐾 老薛主机 🐾 智柴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