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循环变深:Transformer的「思考体操」与推理新境界 🌀

「深度是推理的灵魂,但参数未必是。」

在ICLR 2025大会上,一篇由Google Research团队和芝加哥丰田技术研究所的研究者联合发表的论文《Reasoning with Latent Thoughts: On the Power of Looped Transformers》(以下简称「循环Transformer」)引发了学术圈的热烈讨论。这篇论文提出了一个颠覆性的观点:在许多推理任务中,深度比参数更重要,而循环Transformer可以用更少的参数实现更深的推理能力。

如果你对Transformer模型的深度、参数规模以及推理能力之间的关系感兴趣,或者想知道如何用「循环」这种看似简单的操作解决复杂问题,那么这篇文章就是为你准备的。


🌟 核心问题:推理需要深度还是参数?

近年来,大型语言模型(LLMs)在数学、逻辑推理、编程等任务上表现出色,这一切似乎都离不开「参数规模」的爆炸式增长。然而,论文作者却提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

「推理问题真的需要更多的参数吗?还是说,我们只是需要更深的模型?」

他们的答案是:深度才是推理的关键,而循环Transformer能够在参数固定的情况下,通过「循环」实现更大的深度,从而高效完成推理任务。


🧠 循环Transformer的核心思想

论文的核心概念是循环Transformer,即通过重复使用同一组参数(「循环」),在模型的深度上实现指数级的扩展。具体来说,一个具有 kkk 层的Transformer模型,通过循环 LLL 次,可以达到等效于 kLkLkL 层的深度,而参数数量却保持不变。

核心主张

  1. 推理需要深度,但不一定需要更多参数。
    • 循环Transformer在许多推理任务中表现出色,甚至可以媲美那些参数规模更大的非循环模型。
  2. 循环模型对推理任务有天然的偏好。
    • 尽管循环模型在语言建模的困惑度(perplexity)上可能不如非循环模型,但在需要推理的下游任务中表现更优。
  3. 循环Transformer可以模拟「链式推理」(Chain-of-Thought, CoT)。
    • 循环模型在每次循环中生成「潜在思维」(latent thoughts),从而实现类似CoT推理的效果。

🔍 实验揭秘:循环模型的推理魔力

为了验证循环Transformer的推理能力,论文作者设计了一系列实验,涵盖了从简单的加法问题到复杂的数学推理任务。

1. n元加法问题

  • 任务描述:给定 nnn 个三位数,模型需要计算它们的和。
  • 实验结果
    • 一个1层模型循环12次(即 1⊗121 \otimes 121⊗12)的表现,几乎等同于一个12层非循环模型(即 12⊗112 \otimes 112⊗1),但参数量仅为后者的1/12。
    • 结论:加法问题主要依赖深度,而非参数数量。

2. p-hop归纳问题

  • 任务描述:模型需要在一段序列中进行多步回溯推理(类似于阅读理解中的多层嵌套问题)。
  • 实验结果
    • 循环模型(如 1⊗61 \otimes 61⊗6)在准确率上接近甚至超过了深度更大的非循环模型(如 6⊗16 \otimes 16⊗1)。
    • 结论:循环机制非常适合这种需要多步推理的任务。

3. i-GSM数学推理问题

  • 任务描述:解决复杂的数学依赖图问题(类似于小学数学题,但以符号形式表示)。
  • 实验结果
    • 循环模型(如 4⊗64 \otimes 64⊗6)在准确率上与非循环模型(如 24⊗124 \otimes 124⊗1)相当,但参数量仅为后者的1/6。
    • 结论:即使是复杂的数学推理问题,循环模型依然能以更少的参数实现高效推理。

🔗 循环与链式推理:潜在思维的秘密

论文进一步揭示了循环Transformer与链式推理(Chain-of-Thought, CoT)之间的深刻联系:

  1. 链式推理的本质:模型在推理过程中生成多个中间「思维」(thought tokens),逐步接近最终答案。
  2. 循环模型的优势:相比于每次生成一个思维的链式推理,循环模型可以在每次循环中生成多个「潜在思维」(latent thoughts),从而更高效地完成推理任务。

类比:如果说链式推理是「逐字写日记」,那么循环Transformer就是「用脑内速记法快速整理思路」。

论文通过理论证明,循环Transformer可以通过适当的掩码机制(masking),完全模拟链式推理的过程。这为循环模型在推理任务中的应用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


📈 深度的力量:循环模型的推理标尺

论文还揭示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推理任务的表现与模型的「有效深度」呈对数关系。换句话说,增加模型的深度(无论是通过增加层数还是循环次数)都会显著提升推理性能,但收益会逐渐递减。

  • 实验发现
    • 在数学推理和开放式问答任务中,循环模型的性能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而显著提升。
    • 对于某些任务(如简单推理原语),循环模型的深度扩展效果甚至超过了非循环模型。

金句总结:循环模型的推理能力「深」不可测,但参数却「浅」得可爱。


💡 启发与未来:循环模型的潜力

论文最后提出了一些令人兴奋的未来研究方向:

  1. 推理与记忆的二分法:循环模型在推理任务中表现优异,但在记忆任务(如封闭式问答)中表现稍逊。这种推理与记忆的分野值得进一步探索。
  2. 循环正则化:论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循环的正则化方法,通过鼓励模型的层间相似性,进一步提升推理性能。
  3. 多模态推理:未来可以探索循环模型在多模态推理(如图像与文本结合)中的应用潜力。
  4. 推理的数学本质:推理问题的形式化定义仍然是一个开放问题。循环模型的成功或许能为这一领域提供新的视角。

🎯 总结:循环,让Transformer更「深」刻

这篇论文为Transformer模型的设计和优化提供了全新的思路:通过循环实现深度扩展,不仅可以显著提升推理能力,还能在参数效率上取得突破。这种方法不仅具有理论上的优雅性,更在实际任务中展现了强大的实用性。

一句话总结:循环Transformer就像是「用一根笔画出无限深的思维迷宫」。

如果你对推理任务的优化感兴趣,或者正在寻找高效的模型设计方案,不妨深入研究这篇论文。循环的力量,或许正是未来Transformer模型推理能力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Saunshi, N. , Dikkala, N., Li, Z., Kumar, S., & Reddi, S. J. (2025). Reasoning with Latent Thoughts: On the Power of Looped Transformers. ICLR 2025.

发表评论

人生梦想 - 关注前沿的计算机技术 acejoy.com 🐾 步子哥の博客 🐾 背多分论坛 🐾 知差(chai)网 🐾 DeepracticeX 社区 🐾 老薛主机 🐾 智柴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