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AI

  • 智能辅导系统的新革命:基于层次任务网络的教学框架

    在当今这个信息化迅速发展的时代,教育技术的进步为个性化学习提供了新的可能性。智能辅导系统(Intelligent Tutoring Systems, ITS)作为教育技术的一部分,一直在不断演化,以更好地适应学习者的需求。最近,乔治亚理工学院与德雷塞尔大学的研究团队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智能辅导框架——基于层次任务网络(Hierarchical Task Networks, HTN)的辅导系统,这一系统的创新之处在于其对知识的层次性组织和适应性教学的能力,为智能辅导领域带来了革命性的进步。

    1. 智能辅导系统的现状与挑战

    智能辅导系统利用人工智能技术,通过模拟一对一辅导的过程,提供定制化的学习经验。目前,智能辅导系统主要依赖于规则基础(rule-based)和约束基础(constraint-based)的教学模型,这些系统能够根据学生的表现提供反馈和指导。然而,这些模型往往在处理知识的细粒度层面上存在限制,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学习路径设计。

    2. 基于层次任务网络的智能辅导系统

    层次任务网络(HTN)是一种在自动化规划领域广泛使用的技术,它通过对任务的层次性分解,能够模拟人类的思维过程。将HTN技术应用于智能辅导系统中,可以使系统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提供不同层次的指导,更精准地适应学生的学习需要。

    研究团队提出的HTN-based tutors系统,不仅继承了智能辅导系统在个性化教学上的优势,还通过层次化的知识组织方式,使得系统能够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例如,对于初学者,系统可以提供详细的步骤分解,帮助他们理解复杂问题;对于已经掌握一定知识的学生,系统则可以减少提示,鼓励他们独立思考。

    3. 系统的适应性教学功能

    HTN-based tutors的一个关键创新是其“适应性教学”(adaptive scaffolding)功能。通过动态调整教学的支持程度,系统可以在学生掌握知诈的过程中逐渐减少帮助,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种从低粒度到高粒度的过渡,不仅可以减轻学生的认知负担,还可以根据他们的实际表现提供合适的挑战,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

    4. 实际应用前景

    HTN-based tutors系统的提出,为智能辅导技术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这种基于任务层次的教学模型,不仅适用于数学或编程等特定领域的学习,也可以扩展到语言学习、科学教育等多个领域。未来,这种系统可能成为在线教育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更多的学生提供高效、个性化的学习体验。

    5. 结论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进步,智能辅导系统正变得越来越智能化、个性化。HTN-based tutors系统的开发,不仅展示了层次任务网络在教育领域的巨大潜力,也为解决智能辅导系统中现有的挑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这一技术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将极大推动教育技术的发展,帮助学生以更有效的方式学习和成长。

    通过这种深入而通俗的解析,我们可以看到,HTN-based tutors不仅是一次技术上的革新,更是智能教育应用领域一次质的飞跃。这种新型的教学系统预示着未来教育的无限可能性,值得我们持续关注和期待。


    HTN-Based Tutors: A New Intelligent Tutoring Framework Based on Hierarchical Task Networks

    https://papers.cool/arxiv/2405.14716

    Authors: Momin N. Siddiqui ; Adit Gupta ; Jennifer M. Reddig ; Christopher J. Maclellan

    Summary: Intelligent tutors have shown success in delivering a personalized and adaptive learning experience. However, there exist challenges regarding the granularity of knowledge in existing frameworks and the resulting instructions they can provide. To address these issues, we propose HTN-based tutors, a new intelligent tutoring framework that represents expert models using Hierarchical Task Networks (HTNs). Like other tutoring frameworks, it allows flexible encoding of different problem-solving strategies while providing the additional benefit of a hierarchical knowledge organization. We leverage the latter to create tutors that can adapt the granularity of their scaffolding. This organization also aligns well with the compositional nature of skills.


    Q: 这篇论文试图解决什么问题?

    A: 这篇论文提出了一种新的智能辅导框架——基于分层任务网络(Hierarchical Task Networks, HTN)的辅导(HTN-based tutors),旨在解决现有智能辅导系统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包括:

    1. 知识粒度的挑战:现有框架在知识表示的粒度上存在限制,这影响了它们能够提供的指导指令的详细程度和适应性。
    2. 适应性支撑(Adaptive Scaffolding)的缺乏:大多数智能辅导系统中的指导粒度是静态的,作为一个用户界面的特性,而不是编码在认知模型中,这限制了基于学习者技能水平的动态调整能力。
    3. 技能的组合性和层次性:现有系统中,用户需要习得的每个技能都是独立和离散地表示的,这没有很好地捕捉到技能的组合性和层次性。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论文提出的HTN-based tutors框架采用分层任务网络来表示专家模型,允许灵活编码不同的问题解决策略,同时提供层次化知识组织的额外好处。这种组织方式与技能的组合性质相一致,使得辅导系统能够根据学习者的进步调整其支撑的粒度,从而减少新手的认知负荷,同时挑战高级学习者。

    Q: 有哪些相关研究?

    A: 这篇论文提到了多个与智能辅导系统(Intelligent Tutoring Systems, ITSs)相关的研究领域和具体研究。以下是一些关键的相关研究和它们的贡献:

    1. 智能辅导系统的有效性:论文引用了多项随机对照试验,证明了智能辅导系统在提高学生学习成果方面的有效性。例如,论文[7]、[19]。
    2. 辅导框架:论文讨论了几种智能辅导的框架,包括基于约束的辅导(Constraint-Based Tutoring, CBM)[18]、示例追踪辅导(Example-Tracing Tutoring)[3]和基于规则的辅导(Rule-Based Tutoring)[2]。这些框架使用不同的方法来指定领域原则和问题解决行为。
    3. 指导粒度:论文探讨了智能辅导中的指导粒度问题,即系统在每一步中处理的推理量[24]。论文[15]、[20]讨论了支撑应当如何随着学习者熟练度的提高而逐渐减少。
    4. 技能的组合性和层次性:论文[11]讨论了技能的组合性和层次性,强调了技能是如何在组合层次结构中相互构建的。
    5. 分层任务网络(HTN):论文提到了HTN在自动化规划中的应用,以及它们如何通过方法和操作符将抽象任务分解为具体、可管理的任务[16]。
    6. 模型追踪:论文[5]讨论了模型追踪技术,这是一种根据学生在问题上观察到的行为推断其心理操作的技术。
    7. 知识追踪:论文[8]介绍了知识追踪的概念,这是一种建模程序性知识获取的方法。
    8. 自适应辅导:论文[4]、[6]等讨论了自适应辅导的概念,包括个性化的练习序列和上下文相关的提示。
    9. 策略识别:论文提到了策略识别的重要性,即识别并提供反馈给学生关于他们所使用的问题解决策略。
    10. 教育技术:论文[1]、[13]、[21]等提到了一些具体的教育技术平台和工具,如AI-ALOE、Cognitive Tutor/MATHia、ASSISTments等。

    这些研究为HTN-based tutors框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帮助设计出能够提供个性化和适应性学习的智能辅导系统。

    Q: 论文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A: 论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分层任务网络(HTN)的智能辅导系统框架,来解决现有智能辅导系统中的粒度问题和适应性支撑的缺乏。以下是论文提出的解决方案的关键点:

    1. 采用HTN表示专家模型:通过使用HTN,系统能够以层次化的方式表示知识,这有助于更好地捕捉技能的组合性和层次性。
    2. 层次化知识组织:HTN的层次化方法允许系统灵活地编码不同的问题解决策略,并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调整支撑的粒度。
    3. 适应性支撑:论文提出了一种能够根据学生技能水平动态调整步骤粒度的系统,这种适应性支撑可以减少新手的认知负荷,同时挑战更高级的学习者。
    4. 模型追踪与HTN:通过HTN模型追踪,系统可以实时推断学生的心理操作,并提供基于学生推断状态的上下文反馈。
    5. 任务、操作符、方法和公理:在HTN框架中,任务通过操作符或方法来执行。操作符代表原始行为,而方法代表非原始行为,它们可以分解任务为更简单的子任务。
    6. 状态和工作记忆:系统使用短期工作记忆来表示系统状态,通过事实(logical predicates)来描述问题的细节、预期的支撑和用户对每个技能的专业知识。
    7. 技能的层次性和组合性:HTN-based tutors框架通过层次化的任务分解,捕捉了技能的关键特性,即技能是相互构建的。
    8. 认知模型框架:提出了一个能够提供适应性支撑的认知模型框架,与学习者的进步保持一致,以减少新手的认知负荷并挑战高级学习者。
    9. 示例和实现:论文通过一个简化的分数加法问题的HTN表示,展示了如何根据不同技能水平的学生提供不同粒度的辅导。
    10. 讨论和未来工作:论文讨论了适应性支撑的概念,并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包括测试和大规模部署HTN-based tutors,以及评估适应性支撑对学习效果的影响。

    通过这些方法,论文旨在提供一个更个性化、适应性更强的智能辅导系统,能够根据学生的熟练程度提供不同层次的支撑,并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学习复杂主题。

    Q: 论文做了哪些实验?

    A: 根据提供的论文内容,论文本身并没有明确提到进行了具体的实验。然而,论文中提到了未来计划进行的实验设计,以评估提出的HTN-based tutors框架的有效性。以下是论文中提到的未来实验计划:

    1. 适应性支撑的实验:为了回答适应性支撑是否能够改善学生学习的问题,计划进行控制实验。学生将随机分配到三个组之一:
      • 使用具有静态支撑的HTN-based tutor。
      • 使用具有适应性支撑的HTN-based tutor。
      • 没有辅导的对照组。
      实验的有效性将通过前测和后测的学习增益来评估。
    2. 适应性粒度策略的实验:为了确定适应性粒度的最佳策略,计划进行另一项实验,其中有两个处理组:
      • 一个组的粒度遵循U形曲线(开始大,然后减小,再增大)。
      • 另一个组的粒度遵循S形曲线(开始小,然后增大)。
      同样,实验的结果将通过前测和后测来评估。

    这些实验的目的是为了评估HTN-based tutors在提供个性化和适应性学习支持方面的效果,并与现有的智能辅导系统进行比较。实验结果将有助于理解适应性支撑如何影响学习成果,并为智能辅导系统的设计提供实证支持。

    Q: 有什么可以进一步探索的点?

    A: 根据论文内容,以下是一些可以进一步探索的点:

    1. 适应性支撑的效果评估:通过实验验证适应性支撑是否能够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成果。
    2. 最佳适应性粒度策略:探索和确定适应性粒度调整的最佳策略,比如U形曲线与S形曲线的比较。
    3. 大规模部署的集成测试:将HTN-based tutors框架集成到现有的教育平台中,进行大规模的测试和评估。
    4. 技能的层次性和组合性:深入研究如何更好地表示和利用技能的层次性和组合性,以提高学习效率。
    5. 策略识别与反馈:研究如何通过策略识别提供更有效的反馈,以促进学生的元认知发展。
    6. 认知模型的进一步发展:探索如何进一步完善和扩展HTN-based tutors的认知模型,以适应更广泛的学科和学习场景。
    7. 用户界面和交互设计:研究如何优化用户界面和交互设计,以更好地适应不同学习者的需求和偏好。
    8. 数据驱动的个性化学习路径:利用学习者的数据来定制个性化的学习路径和教学策略。
    9. 跨学科应用:探索HTN-based tutors框架在不同学科和领域中的应用潜力。
    10. 学习者动机和情感的影响:研究适应性支撑和个性化学习如何影响学习者的动机和情感状态。
    11. 技术集成和互操作性:研究如何将HTN-based tutors与其他教育技术工具和平台集成,以实现更好的互操作性和功能扩展。
    12. 长期影响和持续学习:评估HTN-based tutors在长期内对学习者技能发展和知识保持的影响。

    这些探索点可以帮助研究者和开发者更好地理解和改进基于HTN的智能辅导系统,以提供更有效的教育支持和提高学习者的学习能力。

    Q: 总结一下论文的主要内容

    A: 这篇论文提出了一种新的智能辅导系统框架——基于分层任务网络(HTN)的辅导(HTN-based tutors),旨在解决现有智能辅导系统中的一些问题,如知识粒度的挑战、适应性支撑的缺乏以及技能的组合性和层次性。以下是论文的主要内容总结:

    1. 背景介绍:智能辅导系统(ITSs)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提供个性化和适应性学习体验。现有框架如基于约束的辅导、示例追踪辅导和基于规则的辅导等,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2. 问题识别:现有系统中,指导粒度通常是静态的,不能根据学习者的技能水平动态调整。此外,技能的表示往往没有很好地捕捉到它们的组合性和层次性。
    3. HTN-based tutors框架:提出了一种新的框架,使用HTN来表示专家模型,允许灵活编码不同的问题解决策略,并提供层次化知识组织的好处。
    4. 框架组件
      • 状态:系统使用短期工作记忆来表示状态。
      • 专家模型:包含任务、操作符、方法和公理,用于存储问题解决策略。
    5. 模型追踪与HTN:利用HTN进行模型追踪,实时推断学生的心理操作,并提供上下文反馈。
    6. 适应性支撑:通过HTN的层次化任务分解,实现根据学习者技能水平动态调整支撑粒度的功能。
    7. 示例:论文通过一个简化的分数加法问题,展示了如何根据不同技能水平的学生提供不同粒度的辅导。
    8. 讨论
      • 适应性支撑:讨论了如何通过调整粒度来提供适应性支撑。
      • 策略识别:讨论了如何通过策略识别提供反馈,以促进学生的元认知发展。
    9. 局限性与未来工作:尽管HTN-based tutors显示出潜力,但尚未在大规模部署中进行测试。未来的工作包括评估适应性支撑的效果和确定最佳适应性粒度策略。
    10. 结论:HTN-based tutors提供了更好的个性化辅导,通过适应性支撑功能,能够更好地满足学习者的需求。
    11. 致谢:项目由国家科学基金会资助。
    12. 参考文献:列出了与智能辅导系统相关的研究文献。

    论文的核心贡献是提出了一个能够提供适应性支撑的新框架,并通过层次化的知识组织更好地模拟和支持学习者的技能发展。

  • 人工智能的记忆进化:HippoRAG模型的启示

    在自然界中,哺乳动物的大脑经过数百万年的进化,形成了能够存储海量世界知识并持续整合新经验的长期记忆系统。这种记忆系统让人类能够在复杂的决策和推理过程中有效利用积累的知识。然而,尽管近年来大型语言模型(LLMs)取得了显著的发展,它们在记忆更新和知识整合方面仍存在明显的不足。针对这一问题,俄亥俄州立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的研究团队提出了一种新的解决方案——HippoRAG模型,该模型深受人类海马体记忆索引理论的启发。

    海马体记忆索引理论简介

    海马体记忆索引理论是解释人类长期记忆如何工作的一个成熟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类的长期记忆包括模式分离和模式完成两个主要功能。模式分离确保不同的感知体验能够被唯一标识,而模式完成则允许从部分线索中检索完整记忆。这一过程涉及到新皮层、海马体和视网膜下核的复杂交互。

    HippoRAG模型的创新之处

    HippoRAG模型通过模拟人脑的记忆处理过程,尤其是海马体索引的功能,来增强大型语言模型的长期记忆能力。具体来说,该模型首先使用LLM将文本信息转化为无架构的知识图谱,模拟新皮层的处理功能。接着,通过个性化PageRank算法,模拟海马体的模式完成过程,实现跨文本的信息整合。

    实验成果和应用前景

    在多跳问答任务的测试中,HippoRAG模型显著优于现有的RAG方法,单步检索性能比迭代检索快6到13倍,成本降低10到30倍。此外,该模型还能处理现有方法难以解决的新型场景问题,展示了其在知识整合和长期记忆方面的巨大潜力。

    未来展望

    尽管HippoRAG模型已展示出强大的潜力,但仍有进一步优化的空间。未来的研究可以通过针对性的组件微调,提高模型处理实际应用时的有效性和可靠性。此外,随着模型规模的扩大,验证其可扩展性和效率也是重要的研究方向。

    通过深入探索和利用人类记忆机制的原理,HippoRAG模型不仅为大型语言模型提供了一种新的长期记忆解决方案,也为未来AI技术的发展打开了新的可能性,使其在处理复杂的知识整合任务时更加高效和精准。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有理由期待AI在未来能更好地模拟甚至超越人类的记忆和推理能力。


    HippoRAG: Neurobiologically Inspired Long-Term Memory for Large Language Models

    https://github.com/OSU-NLP-Group/HippoRAG

    Authors: Bernal Jiménez Gutiérrez ; Yiheng Shu ; Yu Gu ; Michihiro Yasunaga ; Yu Su

    Summary: In order to thrive in hostile and ever-changing natural environments, mammalian brains evolved to store large amounts of knowledge about the world and continually integrate new information while avoiding catastrophic forgetting. Despite the impressive accomplishments, large language models (LLMs), even with retrieval-augmented generation (RAG), still struggle to efficiently and effectively integrate a large amount of new experiences after pre-training. In this work, we introduce HippoRAG, a novel retrieval framework inspired by the hippocampal indexing theory of human long-term memory to enable deeper and more efficient knowledge integration over new experiences. HippoRAG synergistically orchestrates LLMs, knowledge graphs, and the Personalized PageRank algorithm to mimic the different roles of neocortex and hippocampus in human memory. We compare HippoRAG with existing RAG methods on multi-hop question answering and show that our method outperforms the state-of-the-art methods remarkably, by up to 20%. Single-step retrieval with HippoRAG achieves comparable or better performance than iterative retrieval like IRCoT while being 10-30 times cheaper and 6-13 times faster, and integrating HippoRAG into IRCoT brings further substantial gains. Finally, we show that our method can tackle new types of scenarios that are out of reach of existing methods. Code and data are available at https://github.com/OSU-NLP-Group/HippoRAG.


    Q: 这篇论文试图解决什么问题?

    A: 这篇论文介绍了一个名为HippoRAG的新型检索框架,旨在解决大型语言模型(LLMs)在预训练后如何有效地整合大量新经验的问题。尽管大型语言模型在近年来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它们仍然缺乏一种能够持续更新的长期记忆系统,这限制了它们在处理需要跨段落整合知识的任务时的表现。HippoRAG框架受到人类长期记忆的海马索引理论的启发,通过模仿人类记忆的模型,使得LLMs能够更深入、更高效地整合新经验。

    具体来说,HippoRAG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解决现有问题:

    1. 海马索引理论的启发:借鉴人类大脑中海马体和新皮层的相互作用,通过构建一个类似海马索引的知识图谱(KG),来实现知识的模式分离和补全。
    2. 单步多跳检索:HippoRAG能够在单次检索中执行多跳推理,这与现有的迭代检索方法相比,能够更有效地整合跨段落的信息。
    3. 成本和效率:相比于迭代检索方法,HippoRAG在在线检索过程中更为经济且速度更快,这对于服务最终用户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
    4. 新场景的适应性:HippoRAG展示了其在处理现有方法难以触及的新类型场景下的潜力,例如路径发现多跳问题(path-finding multi-hop questions)。

    总的来说,HippoRAG试图提供一个更接近人类记忆机制的解决方案,以提高大型语言模型在处理复杂任务时的性能和效率。

    Q: 有哪些相关研究?

    A: HippoRAG的研究与以下几类相关领域和工作有联系:

    1. 长期记忆和知识整合:研究如何让大型语言模型(LLMs)能够像人类大脑一样存储和更新知识,特别是在处理需要跨多个信息源整合知识的任务时。
    2. 检索增强生成(RAG):RAG方法作为LLMs的长期记忆系统,允许模型通过检索来更新知识。HippoRAG是在现有RAG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改进,以提高知识整合的效率和效果。
    3. 海马记忆索引理论:HippoRAG的设计受到人类长期记忆的海马索引理论的启发,该理论解释了人类大脑如何处理和存储信息。
    4. 知识图谱(KG):HippoRAG使用知识图谱作为其“人工海马索引”,通过构建和查询KG来实现知识的模式分离和补全。
    5. 个性化PageRank(PPR)算法:HippoRAG利用PPR算法在知识图谱中进行有效的图搜索,以识别和检索相关信息。
    6. 多跳问题解答(Multi-hop QA):HippoRAG在多跳问题解答任务上进行了评估,这类任务需要模型能够跨多个步骤或信息源整合知识。
    7. 大型语言模型(LLMs):HippoRAG与LLMs协同工作,利用LLMs的强大能力来处理感知输入并生成知识图谱。
    8. 信息检索(IR):HippoRAG的方法与信息检索领域的技术有关,尤其是在处理大规模文本数据集时的检索效率和准确性。
    9. 认知科学:HippoRAG的设计考虑到了人类记忆和认知过程,尝试将这些原理应用于人工智能系统。
    10. 图神经网络(GNN):虽然HippoRAG本身没有直接使用GNN,但其在知识图谱上的操作和搜索可能与GNN在图结构数据上的应用有关。
    11. 自然语言处理(NLP):HippoRAG的研究与NLP领域的任务和挑战紧密相关,特别是在理解和生成自然语言方面。
    12. 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AI):HippoRAG作为一个AI系统,涉及到机器学习的各种技术和方法,用于提高模型的性能和适应性。

    这些相关研究和领域为HippoRAG提供了理论基础、技术方法和应用场景。通过结合这些研究成果,HippoRAG旨在创建一个更加高效和有效的长期记忆系统,以支持复杂的AI任务。

    Q: 论文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A: 论文通过提出一个名为HippoRAG的新型检索框架来解决大型语言模型(LLMs)在整合新经验时遇到的挑战。HippoRAG的设计灵感来源于人类长期记忆的海马索引理论,具体解决方法包括以下几个关键步骤:

    1. 离线索引(Offline Indexing)
      • 使用一个经过指令调整的大型语言模型(LLM)作为人工新皮层,通过开放式信息提取(OpenIE)从文档语料库中提取知识图谱(KG)三元组。
      • 构建一个模式无关的知识图谱,该图谱在整个文档语料库中逐段构建,以实现更细粒度的模式分离。
      • 使用检索编码器(retrieval encoders)为KG中的相似但不完全相同的名词短语添加额外的边缘,以帮助下游的模式补全。
    2. 在线检索(Online Retrieval)
      • LLM基于新查询提取一组显著的命名实体,称为查询命名实体。
      • 这些查询命名实体被编码并通过检索编码器与KG中的节点链接,这些选定的节点称为查询节点。
      • 使用个性化PageRank(PPR)算法在KG上运行,以查询节点作为种子,整合跨段落的信息进行检索。
      • PPR算法使得HippoRAG能够在单次检索步骤中探索KG路径并识别相关子图,执行多跳推理。
    3. 节点特异性(Node Specificity)
      • 引入节点特异性作为神经生物学上合理的改进检索的方法,它只需要局部信号,与人类大脑利用逆文档频率(IDF)进行检索的方式相似。
    4. 实验验证
      • 在多跳问题解答(QA)基准测试中评估HippoRAG的性能,包括MuSiQue和2WikiMultiHopQA数据集。
      • 通过与现有RAG方法的比较,展示了HippoRAG在性能上的显著提升,例如在2WikiMultiHopQA数据集上实现了高达20%的性能提升。
    5. 成本和效率分析
      • 证明了HippoRAG在在线检索过程中的成本效益和速度优势,相比于迭代检索方法如IRCoT,HippoRAG的速度提高了6到13倍,成本降低了10到30倍。
    6. 新场景的适应性
      • 展示了HippoRAG在处理现有方法难以触及的新类型场景下的潜力,例如路径发现多跳问题。

    通过这些方法,HippoRAG能够有效地模拟人类大脑中新皮层和海马体在记忆形成和检索中的作用,使得大型语言模型能够更有效地整合和检索知识,提高了处理复杂任务的能力。

    Q: 论文做了哪些实验?

    A: 论文中进行了一系列实验来评估HippoRAG框架的性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数据集:实验主要在两个具有挑战性的多跳问题解答(QA)基准数据集上进行评估,分别是MuSiQue和2WikiMultiHopQA。此外,为了完整性,还包括了HotpotQA数据集,尽管它对多跳推理的测试较弱。
    2. 基线比较:HippoRAG与多种强大的、广泛使用的检索方法进行了比较,包括BM25、Contriever、GTR、ColBERTv2等。此外,还包括了两种最近的LLM增强基线Propositionizer和RAPTOR,以及多步检索方法IRCoT。
    3. 指标:使用recall@2和recall@5(R@2和R@5)来衡量检索性能,同时使用精确匹配(Exact Match, EM)和F1分数来衡量QA性能。
    4. 实现细节:默认情况下,使用GPT-3.5-turbo-1106作为LLM L. 使用Contriever或ColBERTv2作为检索器M。通过MuSiQue训练数据的100个样本来调整HippoRAG的两个超参数:同义词阈值τ设为0.8,PPR阻尼因子设为0.5。
    5. 单步检索结果:HippoRAG在MuSiQue和2WikiMultiHopQA数据集上的表现超过了所有其他方法,并在HotpotQA数据集上取得了有竞争力的表现。
    6. 多步检索结果:实验表明IRCoT和HippoRAG是互补的。将HippoRAG作为IRCoT的检索器,可以在所有三个数据集上带来显著的性能提升。
    7. 问题解答结果:报告了HippoRAG、ColBERTv2和IRCoT的QA结果,以及IRCoT使用HippoRAG作为检索器的结果。改进的检索性能在单步和多步设置中都带来了整体性能的显著提升。
    8. 效率和成本分析:HippoRAG在在线检索方面的效率和成本效益得到了验证,与迭代检索方法IRCoT相比,HippoRAG的速度提高了6到13倍,成本降低了10到30倍。
    9. 案例研究:通过案例研究展示了HippoRAG在处理现有方法难以触及的新类型场景(如路径发现多跳问题)下的潜力。
    10. 错误分析:对HippoRAG在MuSiQue数据集上的错误进行了分析,主要归因于命名实体识别(NER)的限制、开放式信息提取(OpenIE)的错误以及个性化PageRank(PPR)算法的失败。
    11. 消融研究:对HippoRAG的不同组件进行了消融研究,包括使用不同的OpenIE方法、PPR的替代品、节点特异性和基于同义词的边缘。

    这些实验结果表明,HippoRAG在多跳QA任务中表现出色,并且在效率和成本方面具有显著优势,证明了其作为LLMs长期记忆的潜力。

    Q: 有什么可以进一步探索的点?

    A: 尽管HippoRAG已经展示了其在多跳问题解答和知识整合方面的优势,但仍有一些潜在的改进方向和未来工作可以探索:

    1. 组件微调:目前HippoRAG使用的组件都是现成的,没有经过特定的额外训练。对这些组件进行特定的微调可能会进一步提高方法的实用性和性能。
    2. 命名实体识别(NER)和开放式信息提取(OpenIE)的改进:错误分析表明,NER和OpenIE的错误是系统出错的主要原因。通过改进这些组件,可以减少整体错误率。
    3. 图搜索算法的优化:虽然个性化PageRank(PPR)算法在HippoRAG中表现良好,但可能存在其他更有效的图搜索算法,可以进一步提高检索性能。
    4. 处理大规模知识图谱:随着知识图谱规模的增长,需要验证HippoRAG的可扩展性和效率。这可能需要更高效的数据结构和算法来处理大型图。
    5. 上下文与概念的平衡:HippoRAG在概念提取方面表现出色,但有时会忽略上下文信息。研究如何在概念和上下文之间取得更好的平衡,可以提高模型在复杂任务中的性能。
    6. 集成学习:通过集成学习的方法,结合HippoRAG和其他检索方法,可能会进一步提高性能,尤其是在处理不确定性和多样性的查询时。
    7. 跨领域适应性:探索HippoRAG在不同领域和任务中的适应性和性能,以及如何调整模型以适应不同的应用场景。
    8. 用户交互和可解释性:提高系统的可解释性,让用户更好地理解HippoRAG的决策过程,这有助于建立用户信任并提高系统的可用性。
    9. 实时更新和增量学习:研究如何让HippoRAG能够实时更新其知识图谱,以适应不断变化的信息环境。
    10. 多模态数据的整合:考虑将HippoRAG扩展到多模态数据集,如结合文本、图像和其他类型的知识。
    11. 鲁棒性和泛化能力:进一步提高模型的鲁棒性和泛化能力,使其能够处理更广泛的输入和更复杂的查询。
    12. 资源和效率的权衡:研究如何在资源消耗和系统性能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特别是在大规模部署时。

    这些探索点可以帮助HippoRAG在未来的研究和应用中实现更广泛的用途,并解决更复杂的问题。

    Q: 总结一下论文的主要内容

    A: 这篇论文介绍了HippoRAG,这是一个新颖的检索框架,旨在为大型语言模型(LLMs)提供长期记忆能力。HippoRAG的设计理念受到人类长期记忆的海马索引理论的启发,通过模仿人类大脑中新皮层和海马体的相互作用,以更深入和高效的方式整合新知识。以下是论文的主要内容总结:

    1. 问题背景:尽管LLMs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它们在整合新知识以避免灾难性遗忘方面仍存在挑战。
    2. HippoRAG框架:提出了一个结合了LLMs、知识图谱(KG)和个性化PageRank(PPR)算法的检索框架,以模拟人类记忆中不同脑区的角色。
    3. 海马记忆索引理论:论文简要介绍了这一理论,它解释了人类长期记忆如何通过新皮层和海马体的互动来实现模式分离和补全。
    4. 方法概述
      • 离线索引:使用LLM进行开放式信息提取,构建知识图谱作为人工海马索引。
      • 在线检索:通过LLM提取查询中的命名实体,并使用PPR算法在KG中进行检索,以实现跨段落的信息整合。
    5. 实验结果:HippoRAG在多跳问题解答任务上表现优异,相较于现有RAG方法显著提高了性能,尤其是在MuSiQue和2WikiMultiHopQA数据集上。
    6. 性能比较:HippoRAG在单步和多步检索设置中的性能均优于现有方法,同时具有成本效益和速度优势。
    7. 案例研究:展示了HippoRAG在处理现有方法难以解决的新类型场景(如路径发现多跳问题)的潜力。
    8. 方法优势:HippoRAG能够执行单步多跳检索,这是其相较于传统RAG方法的一个主要优势。
    9. 未来工作:论文讨论了HippoRAG的局限性,并提出了未来工作的方向,包括组件微调、算法优化和扩展到多模态数据集等。
    10. 结论:HippoRAG作为一个基于神经生物学原理的方法,为LLMs提供了一个强大的长期记忆框架,同时保持了与参数记忆相比的优势。

    论文通过HippoRAG提出了一种创新的解决方案,以克服现有RAG系统在知识整合方面的限制,为构建更高效、更接近人类记忆的AI系统提供了新的思路。

  • 从显式思考链到隐式思考链:逐步学习内化思考步骤

    在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中,语言模型已经成为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尤其是在处理复杂推理任务时。传统的方法中,模型在给出最终答案前,会生成一系列显式的思考步骤,这一过程被称为“思考链”(Chain-of-Thought, CoT)。然而,这种显式的思考过程不仅计算量大,而且速度慢。那么,有没有可能让模型学会在不显式表达这些步骤的情况下,内部完成这些逻辑推理呢?

    最近,一篇由Yuntian Deng、Yejin Choi和Stuart Shieber共同完成的研究论文提出了一种名为“逐步内化”(Stepwise Internalization)的方法,旨在训练模型逐步内化这些思考链步骤,从而简化推理过程,同时保持高性能。这一研究不仅开辟了新的思路,也为未来AI的发展提供了可能的方向。

    显式思考链的挑战与局限

    在处理复杂的推理任务时,如多位数乘法或者数学文字题,模型通常需要生成一系列逻辑步骤来逐步接近最终答案。这种方法虽然能够提高答案的准确性,但它需要大量的计算资源,特别是当推理链较长时。此外,这种显式的中间步骤生成方式并不符合语言模型的内在计算优势。

    内化思考链的潜力

    Deng等人的研究提出,通过训练模型逐渐去除中间的思考步骤,并对模型进行微调,可以使模型学会内部处理这些逻辑步骤。这种方法开始于一个已经训练好进行显式思考链推理的模型,通过逐步移除中间步骤,并对模型进行微调,最终实现完全的隐式思考链推理。

    “逐步内化”方法的实现

    研究中提出的“逐步内化”方法是通过多阶段训练来实现的。在每一个阶段,模型被训练来预测越来越少的思考链令牌(token),直至完全不需要它们。这一过程不仅提高了模型的推理速度,还维持了较高的准确率。例如,在处理9×9的乘法问题时,使用“逐步内化”方法的GPT-2小模型能够达到99%的准确率,而标准训练方法甚至无法处理超过4×4的乘法问题。

    实验结果与未来应用

    该研究的实验结果表明,通过“逐步内化”方法训练的模型在多个较大的语言模型上也显示出了良好的效果,如Mistral 7B模型在GSM8K数据集上的表现超过了50%的准确率,且不需要生成任何中间步骤,这一表现优于直接生成答案的GPT-4模型。

    这项研究不仅展示了通过内化思考链来提高语言模型处理复杂推理任务的潜力,还为未来在更广泛的任务和多样化的思考链跟踪上探索其有效性提供了基础。随着计算资源的进一步发展和优化,我们有理由相信,内化思考链的方法将在未来的人工智能应用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From Explicit CoT to Implicit CoT: Learning to Internalize CoT Step by Step

    https://papers.cool/arxiv/2405.14838

    Authors: Yuntian Deng ; Yejin Choi ; Stuart Shieber

    Summary: When leveraging language models for reasoning tasks, generating explicit chain-of-thought (CoT) steps often proves essential for achieving high accuracy in final outputs. In this paper, we investigate if models can be taught to internalize these CoT steps. To this end, we propose a simple yet effective method for internalizing CoT steps: starting with a model trained for explicit CoT reasoning, we gradually remove the intermediate steps and finetune the model. This process allows the model to internalize the intermediate reasoning steps, thus simplifying the reasoning process while maintaining high performance. Our approach enables a GPT-2 Small model to solve 9-by-9 multiplication with up to 99% accuracy, whereas standard training cannot solve beyond 4-by-4 multiplication. Furthermore, our method proves effective on larger language models, such as Mistral 7B, achieving over 50% accuracy on GSM8K without producing any intermediate steps.


    Q: 这篇论文试图解决什么问题?

    A: 这篇论文探讨了如何让语言模型(LMs)在执行复杂推理任务时,能够内化推理过程中的显式链式思考(Chain-of-Thought, CoT)步骤。具体来说,论文提出了一种名为“逐步内化”(Stepwise Internalization)的方法,旨在通过逐步移除推理过程中的中间步骤并微调模型,使模型能够将这些中间推理步骤内化到其隐藏状态中。这样做的目的是简化推理过程,同时保持高性能,从而解决显式链式思考在计算成本和与语言模型内在计算优势不匹配的问题。

    具体来说,论文的主要贡献包括:

    1. 提出了一种简单的方法——逐步内化(Stepwise Internalization),用于隐式链式思考推理。
    2. 展示了通过逐步内化方法内化中间隐藏状态的有效性。
    3. 提供了实证结果,证明了使用逐步内化训练的模型在不同推理任务和模型规模上具有优越的性能。

    这种方法旨在替代传统的显式CoT方法,通过简化推理步骤,提高推理速度,同时保持或提高推理的准确性。论文通过在多位数乘法和小学数学问题等推理任务上的实验,展示了逐步内化方法的有效性。

    Q: 有哪些相关研究?

    A: 论文中提到了与逐步内化(Stepwise Internalization)方法相关的一些研究工作,具体包括:

    1. No CoT方法:这些研究关注于训练语言模型解决算术任务而不输出中间步骤。例如,MathGLM [20] 展示了通过大量训练数据,包括不同位数的算术任务示例,即使是具有2亿参数的语言模型(LM)也能解决多位数的算术任务而不使用任何中间步骤。
    2. ICoT-KD(Implicit CoT via Knowledge Distillation):由Deng等人 [6] 提出,该方法允许在训练期间使用CoT,但在生成期间不使用,并通过对显式CoT推理的教师模型进行知识蒸馏来实现隐式CoT推理。
    3. Context Distillation [18]:该方法训练模型在有或没有草稿纸的情况下产生相同的输出。逐步内化的每一阶段可以看作是一种上下文蒸馏,其中一个CoT标记被蒸馏到模型的内部状态中。
    4. Searchformer [12]:该方法首先训练一个变换器来模仿A*搜索,然后通过采样更短的搜索轨迹来微调它。这使得模型可以使用比训练期间提供的更少的步骤执行搜索。
    5. 使用填充标记(Filler Tokens):Pfau等人 [15] 展示了使用填充标记作为CoT标记的替代方法,可以提高语言模型的表达能力。
    6. 其他相关工作:包括对Transformer语言模型在组合性方面的限制的研究 [7],以及关于训练动态的潜在状态模型 [9]。

    这些相关工作为逐步内化方法提供了背景和对比,展示了在不输出中间步骤的情况下如何提高语言模型的推理能力,以及如何通过不同的技术和方法来实现这一目标。逐步内化方法与这些相关工作相比,提供了一种更简单且更有效的方式来实现隐式链式思考推理。

    Q: 论文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A: 论文通过提出一种名为**逐步内化(Stepwise Internalization)**的方法来解决如何让语言模型内化推理过程中的显式链式思考(CoT)步骤的问题。具体解决步骤如下:

    1. 起始阶段:首先使用一个已经训练好用于显式CoT推理的模型。这意味着模型已经能够生成一系列中间推理步骤,并最终得出答案。
    2. 逐步移除中间步骤:从显式CoT推理开始,逐步移除推理过程中的中间步骤。这是通过在训练过程中逐渐减少输出的CoT标记数量来实现的。
    3. 微调模型:每当移除一部分中间步骤后,就对模型进行微调,以适应新的设置。这个过程迫使模型将被移除的推理步骤内化到其隐藏状态中。
    4. 优化技术:为了应对训练过程中的不稳定性,论文引入了两种技术:
      • 重置优化器:每当移除一个CoT标记后,重置优化器的状态,以避免由于损失函数突变导致的优化器状态问题。
      • 移除平滑(Removal Smoothing):在移除CoT标记的数量上添加一个小的随机偏移量,使得模型以小概率在某一步骤中移除多于计划的标记数量,这有助于平滑过渡到下一阶段的训练。
    5. 最终目标:通过这个过程,最终实现一个模型,它能够在不产生任何显式中间步骤的情况下,直接从输入预测到最终输出,即实现了隐式的CoT推理。
    6. 评估与比较:论文通过在多位数乘法和小学数学问题等推理任务上的实验,展示了逐步内化方法的有效性,并与现有的No CoT、Explicit CoT和ICoT-KD等方法进行了比较。

    通过这种方法,论文成功地展示了如何训练一个模型,使其在不依赖显式中间步骤的情况下,依然能够保持高准确率地解决复杂推理任务。此外,这种方法还提供了在推理速度和准确性之间进行权衡的可能性,使其在需要高性能和低延迟的应用场景中具有潜在价值。

    Q: 论文做了哪些实验?

    A: 论文中进行了以下实验来评估逐步内化(Stepwise Internalization, ICoT-SI)方法的有效性:

    1. 多位数乘法任务:评估了ICoT-SI方法在处理4×4、5×5、7×7和9×9乘法问题上的性能。这些任务是从BIG-bench [3]中选取的,并扩展到了更大的乘法问题。
    2. 小学数学问题:使用了GSM8K数据集 [5] 来评估ICoT-SI方法在解决小学数学问题上的效果。这个数据集包含了小学水平的数学文字问题。
    3. 基线比较:将ICoT-SI方法与其他几个基线进行了比较,包括没有使用链式思考(No CoT)的模型、显式链式思考(Explicit CoT)的模型,以及通过知识蒸馏实现隐式链式思考(ICoT-KD)的方法。
    4. 不同模型规模:为了验证ICoT-SI方法的通用性和有效性,论文还在不同规模的预训练模型上进行了实验,包括GPT-2 [16]、Phi-3 3.8B [1]和Mistral-7B [10]。
    5. 推理速度与准确性的权衡:ICoT-SI方法允许通过内化不同数量的CoT标记来权衡推理速度和准确性。论文展示了在11×11乘法任务中,随着更多CoT标记被内化,准确性和速度之间的权衡。
    6. 消融研究:进行了消融实验来分析ICoT-SI方法中不同组件的影响,包括移除平滑(Removal Smoothing)、优化器重置(Optimizer Reset)、移除方向(Removal Side)和每个时期移除的标记数量(Number of tokens removed per epoch)。
    7. 训练动态的稳定性:论文还探讨了使用较大∆值时训练动态的不稳定性问题,并展示了在不同随机种子下的训练结果。

    这些实验结果表明,ICoT-SI方法在多位数乘法和小学数学问题上都取得了显著的性能提升,并且在不牺牲准确性的情况下显著提高了推理速度。此外,消融研究进一步证实了ICoT-SI方法中各个组件的重要性。

    Q: 有什么可以进一步探索的点?

    A: 论文在最后部分提出了一些未来工作的方向,可以进一步探索的点包括:

    1. 内部过程探测:随着模型逐步内化每个推理步骤,探测模型的内部过程可能有助于洞察学习机制。
    2. 混合模式方法开发:结合隐式和显式链式思考推理的方法可能会提供两者的优势,平衡准确性、延迟和可解释性,以满足用户偏好。
    3. 扩展到更大模型和更广泛的训练/预训练设置:将逐步内化扩展到更大的模型和更广泛的训练或预训练设置中,可能会进一步提高其在更广泛推理任务中的有效性。
    4. 训练成本:论文指出,逐步内化方法由于需要在移除每组CoT标记时进行微调,因此训练成本较高。未来的工作可以探索降低训练成本的方法。
    5. 训练不稳定性:论文中提到,使用较大的∆值可能会导致训练过程中的不稳定性。未来的研究可以致力于识别和解决这些不稳定动态,例如通过早期重启训练。
    6. 模型可解释性:使用逐步内化方法训练的模型会丢失可解释的中间步骤。未来的工作可以探索如何使用探测技术来解释这些模型的内部隐藏状态,或者如何结合隐式和显式CoT训练以提供在可解释性和延迟之间的灵活性。
    7. 推理准确性:尽管显式CoT在准确性上仍然优于逐步内化方法,但逐步内化方法提供了在延迟和准确性之间进行权衡的可能性。未来的研究可以探索如何进一步提高隐式CoT方法的准确性。
    8. 更广泛的任务和数据集:论文中的实验主要集中在特定的推理任务上。未来的工作可以探索逐步内化方法在更广泛的任务和数据集上的效用。
    9. 优化技术:论文中提到了一些优化技术,如移除平滑和优化器重置,这些技术有助于稳定训练。未来的研究可以探索更多的优化技术,以进一步提高训练过程的稳定性和效率。
    10. 模型架构的改进:研究是否可以通过对模型架构的改进来增强模型内化CoT步骤的能力,例如通过调整模型的深度或宽度。

    这些探索点都旨在提高逐步内化方法的性能,降低其成本,增强其稳定性,并扩大其应用范围。

    Q: 总结一下论文的主要内容

    A: 这篇论文提出了一种名为**逐步内化(Stepwise Internalization)**的新方法,旨在改善语言模型在执行复杂推理任务时的表现。以下是论文的主要内容总结:

    1. 问题背景:在复杂推理任务中,生成显式的链式思考(CoT)步骤对于获得高精度的最终输出至关重要。然而,显式推理过程可能计算成本高昂,并且可能不符合语言模型的内在计算优势。
    2. 研究目标:探索模型是否可以内化CoT步骤,即在不生成显式中间步骤的情况下,通过模型的隐藏状态进行推理。
    3. 逐步内化方法:提出了一种逐步内化CoT步骤的方法,从训练显式CoT推理的模型开始,逐步移除中间步骤并微调模型,迫使模型内化推理过程。
    4. 实验设计:在多位数乘法和小学数学问题等推理任务上进行了实验,使用了GPT-2 Small、Phi-3 3.8B和Mistral 7B等不同规模的模型。
    5. 实验结果
      • GPT-2 Small模型通过逐步内化能够解决9×9乘法问题,准确度高达99%,而标准训练无法解决超过4×4的乘法。
      • 在GSM8K数据集上,Mistral 7B模型实现了超过50%的准确度,且没有产生任何中间步骤,优于未采用CoT推理的GPT-4模型。
    6. 方法优势:与显式CoT方法相比,逐步内化在保持类似准确度的同时,推理速度提高了11倍。
    7. 分析
      • 探讨了准确性与速度之间的权衡,表明逐步内化可以根据特定应用的需求,在两者之间进行优化。
      • 进行了消融研究,分析了移除平滑、优化器重置等技术对训练稳定性的影响。
    8. 相关工作:与No CoT方法、ICoT-KD、Context Distillation和Searchformer等相关工作进行了对比。
    9. 局限性:讨论了训练成本、训练不稳定性、模型可解释性和推理准确性等方面的局限性。
    10. 未来工作:提出了进一步探索的潜在方向,如内部过程探测、混合模式方法开发、扩展到更大模型和更广泛的训练设置等。
    11. 结论:逐步内化是一种有效的隐式CoT推理方法,提供了准确性和速度之间的良好权衡,适用于需要高性能和低延迟的任务。

    论文通过提出和验证逐步内化方法,为提高语言模型在复杂推理任务中的表现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并展示了其在多个任务和模型规模上的成功应用。


    从显式思考链到隐式思考链:逐步学习内化思考步骤

    在学习和思考的过程中,我们通常会经历从显式思考链到隐式思考链的转变。这个过程可以帮助我们逐步学习和内化思考步骤,从而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效率。

    1. 显式思考链:
    • 显式思考链是指我们在思考和解决问题时,通过明确的步骤和推理过程来达到最终答案的方法。这种思考链通常需要我们有意识地思考每个步骤,并将它们逐步连接起来。
    • 通过特定提示或训练,我们可以让语言模型在给出最终答案之前,先产生一连串的推理步骤,这种方法被称为链式思考推理[1]
    • 显式思考链的优点是它与人类解题方式相似,但它可能没有充分发挥出语言模型的计算能力。
    1. 隐式思考链:
    • 隐式思考链是指通过语言模型内部的隐藏状态进行推理的一种思考方式。与显式思考链不同,隐式思考链不需要逐步阐述每个中间步骤,而是通过模型不同层级的隐藏状态进行推理[1]
    • 在隐式思考链中,我们可以利用知识蒸馏技术,通过训练一个模拟器来预测教师模型在推理过程中产生的隐藏状态。然后,在推断阶段,我们可以利用这个预测的状态序列来帮助学生模型直接产出最终答案[1]
    • 隐式思考链的优点是它能够解决那些没有显式思维链条无法解决的问题,并且在速度上与直接给出答案而不进行任何推理的速度相当[1]

    通过逐步学习和内化思考步骤,我们可以从显式思考链过渡到隐式思考链,从而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效率。隐式思考链的方法可以通过知识蒸馏实现,通过训练一个模拟器来预测教师模型的隐藏状态,并将这些预测状态应用于学生模型的推理过程中[1]


    Learn more:

    1. 通过知识蒸馏实现的隐式思维链推理 [译] | 宝玉的分享
    2. 野中郁次郎:知识转化的4种模式
    3. 2. 提示学习&思维链 | 动手学大模型 Dive into LLMs

    在研究中,通过知识蒸馏实现的隐式思维链推理是一种不同于传统的推理方式。它不是直接输出每个推理步骤,而是通过语言模型内部的隐藏状态进行隐式推理[1]。下面是一个隐式思考链在解决问题时的例子:

    假设我们有一个语言模型,需要解决一个数学问题:计算两个多位数的乘积。传统的方法是通过链式思考推理,模型会被训练或引导去详细阐述解决问题的中间步骤,然后给出最终答案。但是,通过隐式思维链推理的方法,模型不再需要逐步阐释每一个中间环节来得出解答。

    在隐式思维链推理中,我们首先训练一个教师模型,该模型接受过显式思维链推理的训练。然后,我们提取教师模型在推理过程中产生的跨 transformer 层的内部状态。接下来,我们使用知识蒸馏技术,训练一个能够预测教师隐藏状态的模拟器。这个模拟器可以直接跨越多个处理层次,无需再走教师推理的每一步。最后,我们将这个模拟器与能够根据这个模拟过程给出最终答案的学生模型结合在一起。通过对整个系统进行端到端的优化,让学生模型能够发展出与教师不同的推理方式。

    通过这种隐式思维链推理的方法,我们可以解决那些没有显式思维链条就无法解决的问题,并且其速度与直接给出答案而不进行任何推理的速度相当[1]


    Learn more:

    1. 通过知识蒸馏实现的隐式思维链推理 [译] | 宝玉的分享
    2. 大模型“涌现”的思维链,究竟是一种什么能力?澎湃号·湃客澎湃新闻-The Paper
    3. 基于大模型思维链(Chain-of-Thought)技术的定制化思维链提示和定向刺激提示的心理咨询场景定向ai智能应用-腾讯云开发者社区-腾讯云

  • Bitune:双向指令调优技术及其在大型语言模型中的应用

    在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中,语言模型的进步尤为引人注目。特别是在自然语言处理领域,大型语言模型(LLMs)已经成为了不可或缺的工具,广泛应用于各种与人类交互密切的场景,如智能助手、医疗诊断、游戏对话生成以及编程辅助等。然而,尽管这些模型在生成文本方面表现出色,它们在理解和执行具体指令方面仍面临挑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研究人员提出了“指令调优”(Instruction-Tuning,简称IT)技术,通过对模型进行微调,使其更好地理解和响应用户指令。

    双向注意力机制的引入

    传统的LLMs,如GPT和Llama,主要采用单向(因果)注意力机制,这意味着在生成每个词时,模型只能利用之前的词。这种设计虽然简化了模型的预测流程,但也限制了信息的全面利用,因为在很多情况下,理解一个词的含义需要考虑其后文的上下文信息。相比之下,双向注意力机制允许模型同时考虑词的前文和后文,这在BERT等模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并显示出卓越的性能。

    然而,直接在LLMs中应用双向注意力机制并非易事,因为这可能会破坏模型的生成性能。为了克服这一挑战,研究团队提出了一种新的方法——Bitune,它巧妙地将因果注意力和双向注意力结合起来,既保留了模型生成文本的能力,又增强了其处理指令的效果。

    Bitune:结合双向和因果注意力

    Bitune技术的核心在于同时使用双向和因果注意力来处理输入指令,并通过两组独立的参数来实现这一过程。在Bitune的工作机制中,首先使用双向注意力解析输入指令,获取全面的上下文特征;然后,再通过因果注意力生成响应,确保生成过程的连贯性。这两种特征被有效地整合,并通过可学习的混合系数加以调整,最终用于生成模型的输出。

    实验与应用

    在多项下游任务中,Bitune展示了其卓越的性能。研究团队在包括常识推理、算术和语言理解在内的多种任务上测试了Bitune,结果显示,与传统的LLMs相比,Bitune在零样本(zero-shot)场景下取得了显著的性能提升。此外,通过一系列的消融实验,研究人员进一步验证了Bitune中每个组件的重要性,证明了该技术对不同参数高效微调方法的通用性。

    结论与展望

    Bitune的成功不仅提高了预训练解码器仅模型在指令理解和执行方面的能力,还为未来语言模型的发展方向提供了新的思路。通过深入探索和优化双向和因果注意力的结合方式,我们有理由相信,LLMs的应用范围和效能将进一步扩展,为人机交互带来更自然和有效的体验。

    在人工智能技术持续进步的今天,Bitune的提出不仅是对现有技术的一次重要优化,也预示着未来智能系统在处理复杂人类语言时更大的可能性。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期待看到更多基于此类先进技术的应用实例,不断推动智能对话系统向更高水平发展。


     Bitune: Bidirectional Instruction-Tuning


    Q: 这篇论文试图解决什么问题?

    A: 这篇论文介绍了一种名为Bitune的方法,旨在解决预训练的解码器仅大型语言模型(LLMs)在遵循指令和回答问题方面的性能问题。具体来说,Bitune通过在提示(prompt)上应用因果(causal)和双向(bidirectional)注意力,来获取更好的查询或指令的表示。这通过引入两组参数实现,这些参数采用参数高效的微调(parameter-efficient finetuning,PEFT)技术进行调整。然后,这些因果和双向特征被结合成一个加权平均值,该平均值具有可训练的系数,并随后用于生成新标记(tokens)。

    论文的主要贡献包括:

    1. 提出了一种新颖的方法Bitune,该方法通过改善预训练解码器仅LLMs在问答场景中的性能。
    2. 在多个下游任务上评估了该方法,并显示了与基线相比的一致性改进。
    3. 进行了广泛的消融研究,调查了该方法的每个组成部分的必要性,并展示了该方法对不同PEFT技术的不可知性(agnosticism)。

    总的来说,Bitune方法试图通过重新引入双向注意力,并将其与因果注意力结合起来,以改善大型语言模型在理解和执行指令方面的性能,特别是在解码器仅模型架构中,这些模型在预训练阶段之后通常专注于生成性能。

    Q: 有哪些相关研究?

    A: 论文中提到了以下相关研究:

    1. Prefix Language Modeling: 这种方法允许解码器仅模型在前缀(指令)中处理双向上下文,同时保持输出序列的因果生成。Prefix-LM架构由Liu等人(2018)引入,并由Raffel等人(2020)进一步探索和普及。
    2. UniLM: Dong等人(2019)提出了UniLM,它在三种类型的语言建模任务上训练单一的Transformer网络:单向、双向和序列到序列预测。UniLM使用特定的自注意力掩码来控制预测所依赖的上下文。
    3. UL2: Tay等人(2023)引入了一种称为“Mixture of Denoisers”的预训练目标,它结合了包括prefix-LM方法在内的各种去噪策略。
    4. XLNet: Yang等人(2019)提出了XLNet,它允许非因果词序,通过允许使用随机排列与下一个词预测目标结合使用。
    5. LLM2Vec: BehnamGhader等人(2024)展示了如何通过启用双向注意力、训练模型进行掩蔽标记预测,并应用无监督对比学习,将预训练的因果语言模型有效地转换为类似BERT的编码器。
    6. Repetition Improves Language Model Embeddings: Springer等人(2024)展示了通过重复输入,可以改善自回归模型中标记嵌入的质量,从而包含后续标记的信息。

    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模型预训练方面,而Bitune方法则是针对预训练后的微调阶段,特别是在指令调优(instruction-tuning)方面的改进。通过这些相关工作,Bitune方法试图结合前人研究的优势,提出一种新的微调方法,以提高解码器仅大型语言模型在特定任务上的性能。

    Q: 论文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A: 论文提出的Bitune方法通过以下步骤解决预训练解码器仅大型语言模型(LLMs)在遵循指令和回答问题方面的性能问题:

    1. 引入双向注意力:Bitune在解码器仅架构中重新引入双向注意力机制,这允许模型在处理指令时考虑整个上下文,而不仅仅是之前的词。这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指令的含义和上下文。
    2. 两组参数:为了实现双向和因果注意力的结合,Bitune引入了两组参数,分别用于处理指令的双向特征和因果特征。
    3. 参数高效的微调(PEFT):为了在大型模型中实用,Bitune采用了参数高效的微调技术,如Low-Rank Adaptation(LoRA)。这允许模型在不显著增加参数数量的情况下,适应新任务。
    4. 特征的加权平均:通过可训练的混合系数,将因果特征和双向特征结合起来,形成加权平均的特征表示。这使得模型能够根据任务的需要,动态调整两种特征的平衡。
    5. 保持自回归生成过程:尽管在提取特征时使用了双向注意力,但Bitune保持了模型的自回归生成过程,确保了生成新标记时的因果性。
    6. 实验验证:论文通过在多个下游任务上的实验,验证了Bitune方法的有效性。这些任务包括常识推理、算术和语言理解等。实验结果表明,Bitune在多个模型和任务上都取得了一致的性能提升。
    7. 消融研究:为了进一步理解各个组件的作用,论文还进行了消融研究,展示了每个部分对整体性能的贡献,并证明了Bitune方法对不同的PEFT技术具有通用性。

    通过这些步骤,Bitune方法旨在提高预训练解码器仅LLMs在遵循指令和回答问题方面的性能,特别是在零样本(zero-shot)场景下的表现。

    Q: 论文做了哪些实验?

    A: 论文中进行了以下实验来评估Bitune方法的有效性:

    1. 指令调优(Instruction-Tuning)
      • 在一个指令-回答对数据集上训练预训练的语言模型,并在多个下游任务上进行零样本评估。
      • 使用了一个清洁过的UltraFeedback数据集的子集,该数据集包含由各种LLMs生成的指令和相应的回答。
      • 选择了不同规模的预训练解码器仅语言模型,包括Gemma 2B和7B. Llama2 7B、Llama3 8B和Phi-2模型。
    2. 下游任务训练(Downstream Task Training)
      • 验证Bitune是否增强了模型在单一任务范围内的能力。
      • 模型不是通过指令调优,而是分别针对每个评估任务使用相应的训练集进行训练。
      • 使用了PIQA、ARC、CSQA、SIQA和GSM8K等任务。
    3. 消融研究(Ablation Study)
      • 通过移除Bitune方法中的选定部分,来验证每个组件的必要性。
      • 测试了不同的变体,包括Naive Bidir、No Mixing、Only Causal和Shared Weights。
      • 在Gemma-2B和Llama3-8B两个模型上进行了消融研究。
    4. 不同PEFT方法的组合
      • 验证了不同参数高效微调(PEFT)方法对Bitune性能的影响。
      • 比较了Bitune与LoRA、DoRA和IA3等PEFT技术的组合。
    5. 混合系数的初始化
      • 评估了混合系数θ的初始值对性能和训练动态的影响。
      • 测试了不同的初始值,包括0.1、0.01和0.001。
    6. 第二遍注意力掩码
      • 测试了在指令上应用不同注意力掩码的选项,包括因果、反因果和双向注意力掩码。
    7. GSM8K样本
      • 展示了Llama3-8B模型在UltraFeedback数据集上通过LoRA和Bitune指令调优后的GSM8K基准测试的前20个问题的回答样本。

    这些实验旨在全面评估Bitune方法在不同设置和条件下的性能,以及其对现有PEFT方法的兼容性。通过这些实验,论文证明了Bitune能够在多种任务和模型规模上提高性能,并且具有很好的通用性和灵活性。

    Q: 有什么可以进一步探索的点?

    A: 尽管Bitune方法在提高预训练解码器仅大型语言模型(LLMs)的性能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仍有许多潜在的研究方向可以进一步探索:

    1. 模型架构的改进:研究不同的模型架构和变体,以进一步提高Bitune方法的性能和效率。
    2. 更广泛的任务和数据集:在更广泛的任务类型和数据集上测试Bitune,以评估其泛化能力和适应性。
    3. 参数高效的微调(PEFT)技术的创新:开发新的PEFT技术,以减少参数数量并提高训练效率。
    4. 混合系数的动态调整:探索更复杂的机制来动态调整混合系数,可能基于任务的特定需求或模型的中间表示。
    5. 并行化和加速:研究如何并行化Bitune的训练过程,以减少训练时间和提高计算效率。
    6. 多模态任务的适应性:将Bitune方法扩展到多模态任务,例如结合文本、图像和声音的理解。
    7. 长期依赖和记忆机制:研究如何在Bitune框架中更好地处理长期依赖关系,并改进模型的记忆机制。
    8. 鲁棒性和泛化能力的提高:探索提高模型在面对对抗性攻击、噪声和分布偏移时的鲁棒性和泛化能力。
    9. 解释性和可视化:提高模型的可解释性,并通过可视化工具帮助研究人员和用户理解模型的决策过程。
    10. 实际应用场景的集成:将Bitune集成到实际应用中,例如聊天机器人、虚拟助手、教育工具等,并根据反馈进行优化。
    11. 跨语言和跨文化的能力:评估和提高模型在处理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数据时的能力。
    12. 社会和伦理影响:研究Bitune在不同社会和伦理背景下的应用,确保技术的发展符合社会价值观和伦理标准。

    这些探索点可以帮助研究者和开发者更好地理解和改进Bitune方法,同时也为大型语言模型的应用开辟新的可能性。

    Q: 总结一下论文的主要内容

    A: 这篇论文介绍了一种名为Bitune的新方法,旨在改善预训练的解码器仅大型语言模型(LLMs)在遵循指令和回答问题方面的性能。以下是论文的主要内容总结:

    1. 问题背景:大型语言模型(LLMs)在多种实际场景中应用广泛,精确遵循指令和回答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然而,现有的解码器仅模型架构,如GPT和Llama,主要关注生成性能,而忽略了双向注意力在特征表示上的优势。
    2. Bitune方法: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作者提出了Bitune方法,它通过在指令上应用因果和双向注意力来获取更好的特征表示。这种方法引入了两组参数,并采用了参数高效的微调(PEFT)技术。
    3. 方法细节
      • 在指令调优阶段,模型首先通过因果和双向注意力处理指令,生成两组特征(KV缓存)。
      • 这两组特征通过可训练的混合系数进行加权平均,形成最终用于生成回答的特征表示。
      • Bitune保持了自回归生成过程的因果性,即使在特征提取阶段使用了双向注意力。
    4. 实验验证
      • 作者在多个下游任务上评估了Bitune方法,包括常识推理、算术和语言理解任务。
      • 实验结果显示,Bitune在多个模型上相较于基线(如LoRA微调方法)取得了一致的性能提升。
      • 消融研究进一步验证了方法中每个组件的作用和PEFT技术的通用性。
    5. 贡献
      • 提出了Bitune这一新颖的微调方法,改善了解码器仅LLMs在问答场景中的表现。
      • 在多个任务上展示了Bitune的性能提升,并证明了其对不同PEFT技术的通用性。
      • 进行了消融研究,深入理解了方法的每个组成部分。
    6. 相关工作:论文还讨论了与Bitune相关的其他研究工作,如Prefix Language Modeling、UniLM、UL2、XLNet等,这些工作主要集中在模型预训练阶段。
    7. 结论与未来工作:作者指出Bitune是首个利用指令-回答结构的IT数据集提出新微调方法的工作,并认为这是一个有前景且关键的研究方向,未来有很多空间可以进一步探索。

    总的来说,Bitune方法通过结合因果和双向注意力,有效地提高了预训练解码器仅LLMs在遵循指令和回答问题方面的性能,为未来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 人工智能如何模拟人类思维:跨领域映射研究揭示的启示

    在人类的认知科学中,理解抽象和具体概念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议题。最近,由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的研究团队进行的一项研究,探索了大型语言模型(LLMs)在处理跨领域映射任务时显示出的人类思维模式,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来理解人工智能如何模拟人类的思维过程。

    1. 研究背景与动机

    跨领域映射是指将一个概念从一个领域映射到另一个领域的任务。例如,如果问“如果医生是一种颜色,他会是什么颜色?”这种看似奇特的问题实际上是用来探索人们如何通过映射不同类别及其推理过程来表达具体和抽象概念的。

    大型语言模型(LLMs),如GPT和BERT,已经在生成类人文本和处理复杂任务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它们在以人类可以理解的方式解释或呈现自己的行为方面仍面临挑战。这项研究利用跨领域映射任务来评估这些语言模型的概念化和推理能力。

    2. 研究方法与过程

    研究团队从心理学领域借鉴了跨领域映射的任务,并对几种大型语言模型进行了行为研究。研究中,研究者将人类数据用于启发模型,通过跨领域映射任务来测试模型,并对模型的响应进行了分析。

    实验设置包括选择几个大型语言模型,并使用一系列预定义的模板来引导这些模型生成响应。通过这种方式,研究团队能够评估模型在这一任务上的表现,并将其与人类行为进行比较。

    3. 实验结果与发现

    研究结果显示,模型在跨领域映射任务上的表现与人类非常相似,这表明它们在概念表示上与人类有着相似之处。例如,大多数模型都能提供有效的解释,并采用与人类相似的推理路径。

    此外,研究还发现,模型在解释它们的预测时具有一定的能力,这些解释的类别与人类的解释类别分布相似,表明模型在其表示中依赖于与人类类似的相似性类型。

    4. 深入分析与启示

    这项研究不仅揭示了大型语言模型在概念化测试中与人类的行为对齐,还通过模型的行为提供了进一步的认知心理学见解。这种跨领域对齐的能力指出,即使是基于文本的模型也能在没有直接感知输入的情况下,通过文本学习到感知相关的知识。

    5. 结论与未来方向

    这项研究表明,大型语言模型在理解和处理抽象概念方面具有惊人的能力,这些模型不仅可以用作文本生成工具,还可以作为认知模型来研究人类语言和思维。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索这些模型在更广泛的心理和认知任务中的应用,以及它们如何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的思维过程。

    通过这样的研究,我们不仅能够改进人工智能模型,还能够通过模拟和理解人类的思维方式,探索人类智能的本质。

    [PDF] A Nurse is Blue and Elephant is Rugby: Cross Domain Alignment in Large Language Models Reveal Human-like Patterns | Semantic Scholar

  • 图像与语言的奇妙联系

    我们人类总是试图从大脑中抽象出概念,并通过语言和符号来表达。我们用”椅子”这个词指代所有有腿、有座位、能坐的家具,而看到一幅鲜花图画时会想到”美丽”。但是,我们如何在心中构建这些概念的?不同概念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奇妙的联系?

    最近,一项有趣的心理学实验给出了一些启示。研究人员让参与者在两个看似毫不相关的概念域之间建立联系,比如把职业映射到颜色。结果发现,人们常常以一致且可预测的方式进行映射。例如,医生经常被映射成白色,显然是因为医生穿白大褂。

    令人惊讶的是,人工智能模型竟然也展现出了类似的行为!研究人员对多个大型语言模型进行了同样的实验,发现它们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复现人类的映射模式。更有意思的是,一些模型甚至比普通人更接近人群的平均映射结果。

    但AI模型为什么会与人类如此一致呢?通过让模型解释自己的映射过程,研究人员发现它们主要依赖感知相似性、词语关联、共同中介等因素来建立跨域联系,这与人类如出一辙。例如,鼓被映射到雷声,是因为二者声音相似;足球映射到菠萝,是因为它们外形相似。

    这项研究初步揭示了人类与AI在概念表征方面的共性。尽管语言模型只接受过文本训练,但它们似乎能从语言中学到感知知识,形成结构化的概念体系。这或许意味着,人类思维的某些基本特征已经融入了当前的AI系统。

    不过,机器是否真的拥有概念化能力,仍有待进一步研究。但这一发现无疑加深了我们对AI内在机制的认识,为构建更加智能、更加人性化的AI系统指明了方向。人工智能正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在可预见的未来,或许会诞生出一个崭新的”机器心智”。到那时,人类与AI之间的界限,也许会变得愈发模糊。

    [PDF] A Nurse is Blue and Elephant is Rugby: Cross Domain Alignment in Large Language Models Reveal Human-like Patterns | Semantic Scholar

  • 当护士变成蓝色,大象变成橄榄球:大型语言模型的跨领域比对揭示人类般的模式

    近年来,大型语言模型(LLMs)在生成人类般的文本和处理需要推理的复杂任务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然而,它们解释自身行为或以人类可理解的方式呈现其行为的能力仍然是一个挑战。由于 LLMs 与人类的互动方式与人类非常相似,研究人员开始通过比较它们的行为来评估它们的理解和推理能力,并从认知心理学、心理语言学和神经科学等领域汲取灵感。

    本文将借鉴一项新兴的心理学任务——跨领域比对,来评估 LLMs 的概念化和推理能力。这项任务要求参与者将一个语义领域的概念映射到另一个语义领域(例如,将“医生”映射到“颜色”,将“钢琴”映射到“动物”)。有趣的是,研究发现,人们在进行这些看似随意的映射时,会遵循一些可预测的模式,依赖于感知相似性或词语联想等特定类型的相似性。例如,”鼓”通常被映射到”雷声”,这显然是由于它们在感官上的相似性,因为它们都发出类似的声音。

    本文通过一项行为研究,将跨领域比对任务应用于评估 LLMs 的概念化和推理能力。研究人员使用人类参与者在认知实验中收集的数据,提示多个 LLMs 进行跨领域比对,并分析其在群体和个体层面的反应。此外,他们还评估了模型对其预测的推理能力,通过分析和分类模型对这些映射的解释。

    实验结果表明,LLMs 与人类在映射和解释方面存在一些相似之处,表明模型的概念表征与人类类似。这种相似性不仅体现在模型表征中,也体现在它们的行为中。此外,模型大多提供了有效的解释,并采用了与人类相似的推理路径。

    实验设计

    研究人员使用了 LL23 在其实验中收集的人类跨领域比对数据。数据包含 12 个领域,从中选择了 32 个领域对。对于每个领域对,研究人员构建了 2-3 个形式为“如果一个 x(源项目)是一个 y(目标领域),它会是什么 y?”的语句(例如,“如果一个医生(源项目)是一个颜色(目标领域),它会是什么颜色?”)。最终,研究人员获得了 75 个语句,每个语句都由 20 个参与者回答。

    研究人员选择了七个强大的 LLMs,包括 Flan 语言模型和 Llama-chat 语言模型的变体,以及 Mistral-7B. 这些模型被称为“指令遵循 LLMs”,属于专门训练用于遵循指令的语言模型类别——这在我们研究的语境中是一个重要的特征。

    实验结果

    研究人员发现,LLMs 在群体层面上的跨领域比对性能显著高于随机猜测。一些 LLMs 在个体层面上的比对结果甚至超过了群体层面上的最流行映射,表明它们的行为更接近于“典型”的人类行为,而不是随机参与者。

    解释分析

    研究人员还提示模型解释其映射结果。他们使用为人类确定的相似性类别(例如,感知相似性)来训练一个分类器,根据这些类别对模型的解释进行分类。结果表明,模型的解释类别分布与人类非常相似,表明它们在概念表征中依赖于类似类型的相似性。此外,对模型解释进行定性分析表明,它们能够为跨领域映射提供简洁的论据。

    结论

    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LLMs 在跨领域比对任务中表现出与人类相似的行为模式,并能够对这些映射进行推理。这表明,LLMs 可能与人类一样,依赖于感知相似性等因素来进行概念化和推理。

    未来方向

    研究人员计划进一步研究这些发现的意义,并探讨 LLMs 与人类之间的这种比对是否更深层次,即,这些测试与人类个性和认知模式之间的行为关联是否也能在 LLMs 中观察到。鉴于 LLMs 表现出的令人印象深刻的能力,一些研究将它们视为认知模型,甚至神经模型。本文的研究为这种观点提供了实证基础,有助于了解这种观点的优缺点。

    本文的研究结果为我们理解 LLMs 的能力提供了新的视角,并为未来研究提供了方向。

  • G-DIG: 基于梯度的机器翻译高质量、多样化指令微调数据选择方法

    摘要

    大型语言模型 (LLM) 在通用场景中展现出卓越的能力,而指令微调使其能够在各种任务中与人类意图保持一致。然而,指令数据的多样性和质量仍然是指令微调的两大挑战。为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梯度的新方法 G-DIG,用于自动选择高质量、多样化的指令微调数据,以应用于机器翻译任务。

    核心创新:

    • 分析单个训练样本在训练过程中对模型的影响。
    • 利用影响函数和少量高质量种子数据集,选择对模型产生积极影响的训练样本作为高质量样本。
    • 通过对梯度进行聚类和重采样,最大限度地提高训练数据对模型影响的多样性。

    实验结果:

    在 WMT22 和 FLORES 翻译任务上的大量实验证明了该方法的优越性,深入分析进一步验证了其有效性和泛化能力。

    主要内容:

    1. 引言
    • 指令微调对于提升大型语言模型在特定任务上的表现至关重要。
    • 指令数据的多样性和质量是指令微调成功的关键因素。
    • 现有方法大多依赖外部模型来判断质量或多样性,忽略了 LLM 本身的模型行为和强大能力。
    1. 相关工作
    • 回顾了 LLM 在机器翻译中的应用,包括上下文翻译样本选择、提示优化和解码策略。
    • 总结了训练数据质量和多样性在指令微调中的重要性,并分析了现有自动选择高质量指令方法的不足。
    • 介绍了基于梯度的数据选择方法,特别是影响函数在识别错误训练数据和追踪事实知识方面的应用。
    1. 方法
    • 高质量数据选择:
      • 使用人工标注的小规模高质量翻译数据作为种子数据。
      • 利用影响函数 (IF) 量化训练样本对测试样本的影响。
      • 选择对种子数据产生积极影响的训练样本作为高质量数据。
    • 多样化数据选择:
      • 使用梯度相似性评估训练数据的整体多样性。
      • 对训练样本的梯度进行 K 均值聚类,以获得不同的模式。
      • 从聚类结果中均匀采样,以确保训练数据的多样性。
    1. 实验设置
    • 数据集: WMT22 和 FLORES 翻译数据集。
    • 模型: Baichuan2-7B 和 Llama2-7B.
    • 评估指标: BLEU、BLEURT 和 COMET。
    • 基线模型: 随机选择、奖励模型选择、Bayling-13B. BigTranslate-13B、TIM。
    1. 实验结果
    • G-DIG 在不同数量的训练数据上均优于随机选择基线。
    • G-DIG 优于基线模型,并取得了与 SOTA 模型相当的结果。
    • 人工评估表明,与随机基线相比,G-DIG 能够更好地调整模型。
    • 多样性增强模块在训练数据较少时效果更为显著。
    • G-DIG 选择的文本具有高度的平行性和准确性。
    1. 结论
    • G-DIG 是一种有效的选择高质量、多样化 LLM 微调数据的方法,可以显著提高机器翻译性能。

    局限性:

    • 计算影响函数的计算成本较高。

    伦理考量:

    • 所有数据源均为公开可用,不涉及隐私问题。
    • 所有人工评估均由专业翻译人员完成,并支付市场工资。

    简要总结

    本文提出了一种名为 G-DIG 的方法,用于选择高质量和多样化的训练数据,以改进机器翻译模型。G-DIG 利用梯度信息来识别对模型性能有积极影响的训练样本,并通过聚类和重采样技术来确保数据的多样性。实验结果表明,G-DIG 在各种翻译任务中均优于基线方法,并取得了与最先进模型相当的结果。


    export.arxiv.org/pdf/2405.12915


    Q: 这篇论文试图解决什么问题?

    A: 这篇论文试图解决大型语言模型(Large Language Models,LLMs)在指令微调(instruction finetuning)过程中面临的两个主要挑战:指令数据的多样性(Diversity)和质量(Quality)。具体来说,论文提出了一个名为G-DIG(Gradient-based DIverse and hiGh-quality Instruction Data Selection)的新颖方法,用于自动选择高质量的、多样化的指令微调数据,以提高机器翻译的性能。

    在指令微调中,尽管已有研究提出通过收集大量的指令数据来提升LLMs的表现,但这些方法往往依赖于另一个模型来评估数据的质量和多样性,而忽视了LLMs本身的内在行为和强大能力。为了解决这一问题,G-DIG方法利用影响函数(Influence Function)这一基于梯度的方法来量化个别训练样本对模型的影响,并通过以下两个步骤来选择数据:

    1. 高质量数据选择:通过影响分数来衡量每个训练样本对测试实例的响应质量,并选择对高质量种子数据集(由人工创建的一小部分高质量数据)产生积极影响的训练样本作为高质量数据。
    2. 增强数据多样性:通过聚类梯度并重新采样,最大化训练数据对模型的不同影响,以增强训练数据的多样性。

    通过在WMT22和FLORES翻译任务上的广泛实验,论文证明了G-DIG方法的有效性和泛化能力。

    Q: 有哪些相关研究?

    A: 这篇论文提到了多个与大型语言模型(LLMs)在机器翻译任务中的指令微调(instruction finetuning)相关的研究。以下是一些主要的相关研究领域和具体工作:

    1. LLMs在机器翻译中的应用
      • 研究了强大的LLMs(如GPT-4)在机器翻译任务上的进步,以及如何充分利用LLMs的翻译能力。
    2. 指令微调数据的质量和多样性
      • 探讨了指令微调数据的质量和多样性对LLMs性能的影响,并提出了一些方法来自动选择高质量的、多样化的训练数据。
    3. 基于梯度的数据选择
      • 研究了如何使用影响函数和梯度信息来选择高质量的微调数据,并展示了这种方法在选择高质量数据方面的潜力。
    4. 特定工作
      • Xu et al. (2023):提出首先在单语数据上微调模型,然后在高质量的平行数据上进行微调。
      • Li et al. (2024b):通过多语言指令微调训练模型,以激发翻译能力。
      • Li et al. (2024a):提出通过一种修补机制从更大的模型中创建高质量的指令微调数据。
      • Chen et al. (2023b):通过添加全局指令表示来提高模型对指令的理解,并通过对过度翻译和遗漏翻译结果与正确翻译进行比较,提高模型的忠实度。
      • Zeng et al. (2023b):提出了一种新的框架,使用比较示例来教导LLMs学习翻译。
    5. 其他方法
      • Cao et al. (2023):提出通过结合几个语言指标使用线性模型来评估每个指令的质量。
      • Du et al. (2023):提出了一种综合方法,基于奖励模型得分和语义多样性来选择高质量和多样化的指令。

    这些研究为本文提出的G-DIG方法提供了背景和对比,同时也展示了在LLMs指令微调领域中,如何通过不同方法来提高翻译质量和模型性能。

    Q: 论文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A: 论文通过提出一个名为G-DIG(Gradient-based DIverse and hiGh-quality Instruction Data Selection)的新方法来解决大型语言模型(LLMs)在机器翻译中的指令微调数据的多样性和质量问题。G-DIG方法包括两个主要组成部分:

    1. 高质量数据选择(High-quality Data Selection)
      • 利用**影响函数(Influence Function, IF)**来量化个别训练样本对模型行为的影响。
      • 通过人工创建一个小的高质量种子数据集(seed data),作为评估训练数据质量的标准。
      • 选择那些对种子数据产生积极影响的训练样本作为高质量数据。
    2. 增强数据多样性(Enhancing Diversity)
      • 使用梯度相似性来评估训练数据的多样性。
      • 通过梯度聚类算法(如K-means)对训练样本的梯度进行聚类,以区分不同的影响模式。
      • 从聚类结果中均匀采样,以确保训练数据的多样性。

    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 步骤1:计算影响分数,通过影响函数计算候选池中样本对种子数据的影响。
    • 步骤2:选择具有所有正影响的训练样本作为高质量数据。
    • 步骤3:对选定的高质量数据进行梯度聚类,以区分不同的影响,并重新采样以获得高质量和多样化的微调数据。

    此外,论文还采用了一些技术手段来提高计算效率和减少内存消耗,例如使用Kronecker-Factored Approximate Curvature (KFAC) 来近似Hessian矩阵,以及使用随机投影来降低梯度的维度。

    通过这些方法,G-DIG旨在直接利用模型梯度,捕捉模型通过学习算法获得的行为,并将其反馈到训练数据的选择中,而不是依赖外部模型来判断质量和多样性。论文通过在WMT22和FLORES翻译任务上的广泛实验,证明了G-DIG方法的有效性和泛化能力。

    Q: 论文做了哪些实验?

    A: 论文中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来验证G-DIG方法的有效性。以下是实验的主要设置和结果:

    1. 实验设置
      • 数据集:在中文到英文(Zh ⇒ En)和德文到英文(De ⇒ En)的翻译任务上进行实验。
      • 候选池:收集了大量候选数据集,并手动构建了两个小的种子数据集。
      • 模型:使用了Baichuan2-7B和Llama2-7B这两种大型语言模型(LLMs)。
      • 微调设置:微调过程持续3个epoch,初始学习率为1e-5,全局批量大小为64。
      • 评估:使用BLEU、BLEURT和COMET等自动评估指标。
    2. 实验结果
      • 主要结果:G-DIG模型在不同数量的选定训练数据(从1k到64k)上,不仅超过了基线选择方法,还达到了与现有最佳模型(SOTA)相当的性能。
      • 与基线和SOTA模型的比较:G-DIG在多个评估指标上超越了随机选择模型,并在某些情况下与SOTA模型如TIM-7B. Bayling-13B、BigTranslate-13B和NLLB-54B等性能相当或更优。
      • 人类评估:进行了人类评估,结果显示G-DIG方法使模型的翻译质量更好,平均得分更高,且在中文到英文和德文到英文的翻译中,G-DIG子集模型的翻译质量更常被评为优于随机子集模型。
    3. 分析
      • 高质量数据选择模块的优越性:G-DIG w/o Diversity(不增强数据多样性的G-DIG)与基于奖励模型的方法相比,显示出更好的性能。
      • 多样性增强模块的改进:G-DIG在训练数据多样性方面优于基于嵌入的方法。
      • 选定数据的质量:展示了G-DIG和随机选择训练数据的并行文本示例,G-DIG选择的数据在目标文本空间中准确、连贯,并且在源文本方面自然、格式和语法正确。
    4. 超参数讨论
      • 讨论了G-DIG方法中的两个主要超参数:种子数据集的大小和K-means聚类的数量。
    5. 统计分析
      • 对实验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使用t-test来比较G-DIG与随机基线的结果,并提供了p值。

    这些实验结果和分析强调了数据选择在LLMs指令微调中的重要性,并证明了G-DIG方法在提高翻译性能方面的有效性和泛化能力。

    Q: 有什么可以进一步探索的点?

    A: 论文提出了G-DIG方法,并在机器翻译任务上进行了实验验证。尽管取得了积极的结果,但仍有一些可以进一步探索的点:

    1. 计算成本:影响函数(Influence Function)的计算成本可能很高,尤其是在大型语言模型上。未来的工作可以探索减少计算成本的方法,例如通过优化算法或利用更高效的硬件。
    2. 超参数调整:论文中提到了两个主要的超参数:种子数据集的大小和K-means聚类的数量。进一步研究这些超参数的最佳设置,以及它们如何影响不同语言对和任务的性能,可能是有价值的。
    3. 多样性和质量的平衡:虽然G-DIG旨在同时提高数据的多样性和质量,但找到两者之间的最佳平衡可能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这可能包括开发更精细的度量标准或调整方法来平衡这两个因素。
    4. 跨领域应用:论文中的实验主要集中在机器翻译任务上。探索G-DIG方法在其他领域(如文本摘要、问答系统等)的应用,可能会揭示新的可能性和挑战。
    5. 模型泛化能力:研究G-DIG选择的数据如何影响模型在未见过的数据上的泛化能力,以及如何改进方法以提高模型的鲁棒性。
    6. 人类评估的扩展:虽然进行了人类评估,但扩展这些评估以包括更多样本和评估者,以及在不同的语言对和任务中进行评估,可能会提供更深入的见解。
    7. 集成其他选择标准:考虑将G-DIG与其他数据选择标准(如任务相关性、数据难度等)结合起来,以进一步优化微调数据集。
    8. 实时应用:研究如何将G-DIG方法应用于实时系统,以及如何根据用户反馈动态调整数据选择策略。
    9. 可解释性和透明度:提高数据选择过程的可解释性和透明度,帮助用户和研究人员理解模型是如何从大量候选数据中做出选择的。
    10. 伦理和社会影响:进一步探讨使用G-DIG方法可能带来的伦理和社会影响,确保所选数据集的公平性和无偏见性。

    这些探索点可以帮助推动LLMs指令微调领域的研究,提高模型性能,同时确保数据选择过程的效率和公正性。

    Q: 总结一下论文的主要内容

    A: 这篇论文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问题陈述:论文指出,在大型语言模型(LLMs)的指令微调过程中,指令数据的多样性和质量是两个主要挑战。
    2. 方法介绍:为了解决这些挑战,论文提出了一种名为G-DIG(Gradient-based DIverse and hiGh-quality Instruction Data Selection)的新方法,用于自动选择高质量的、多样化的指令微调数据。
    3. 关键创新
      • 使用**影响函数(Influence Function)**来量化个别训练样本对模型的影响,并选择对模型有积极影响的样本作为高质量数据。
      • 通过梯度聚类和重采样来增强训练数据的多样性。
    4. 实验设计:论文在中文到英文(Zh ⇒ En)和德文到英文(De ⇒ En)的翻译任务上进行了实验,使用了Baichuan2-7B和Llama2-7B这两种大型语言模型。
    5. 实验结果:G-DIG方法在不同数量的选定训练数据上,不仅超过了基线选择方法,还达到了与现有最佳模型(SOTA)相当的性能。此外,人类评估结果显示G-DIG方法能够更好地对齐模型,提高翻译质量。
    6. 分析与讨论
      • 对G-DIG的高质量数据选择模块和多样性增强模块进行了深入分析,证明了这些模块的有效性。
      • 讨论了G-DIG方法中的两个主要超参数:种子数据集的大小和K-means聚类的数量。
    7. 结论与局限性
      • 论文总结了G-DIG方法能够提高LLMs在机器翻译任务上的性能,并更好地对齐模型。
      • 指出了影响函数计算成本高的问题,并提出了未来工作的方向。
    8. 伦理考虑:论文提到所有数据来源都是公开的,不涉及隐私问题,并且所有人类评估都支付了市场工资。

    这篇论文通过提出G-DIG方法,为大型语言模型的指令微调数据选择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并在实验中证明了其有效性。

  • 在工程上,”Chain of Thought” (COT) 并不是简单地让大语言模型(LLM)多看几遍题目来回答

    在工程上,”Chain of Thought” (COT) 并不是简单地让大语言模型(LLM)多看几遍题目并综合之前的回答做最终回复。相反,COT 是一种引导模型逐步推理和回答问题的方法,目的是通过明确和详细的推理步骤来提高模型的回答质量和准确性。

    Chain of Thought 的核心思想

    COT 的核心思想是通过引导模型逐步推理,模拟人类解决复杂问题时的思考过程。它包括以下几个关键点:

    1. 分步推理:将复杂问题分解为一系列小步骤,每一步都清晰地推导出下一步的结果。这种方法有助于模型在每个小步骤上进行更准确的计算和推理。
    2. 过程透明:在回答问题时,模型不仅给出最终答案,还提供详细的推理过程。这使得模型的推理过程更加透明,便于检查和验证。
    3. 提高准确性:通过逐步推理,模型可以更好地处理复杂任务,相比直接生成最终答案,分步推理可以减少错误的累积,提高最终答案的准确性。

    COT 的实现方式

    实现 COT 通常包括以下步骤:

    1. 明确问题:首先明确问题的要求,确定需要解决的具体任务。
    2. 分解步骤:将复杂问题分解为若干个简单的子问题或步骤,每一步都明确具体的操作或推理过程。
    3. 逐步推理:模型按照分解的步骤逐步进行推理,每一步都给出对应的结果。
    4. 综合答案:最后将各个步骤的结果综合起来,得到最终答案。

    示例

    下面是一个简单的例子,展示了如何使用 COT 来解决一个数学问题:

    问题:计算 123 和 456 的和。

    传统方法

    123 + 456 = 579

    COT 方法

    1. 首先计算个位数的和:3 + 6 = 9
    2. 然后计算十位数的和:2 + 5 = 7
    3. 最后计算百位数的和:1 + 4 = 5
    最终答案是:579

    工程实现中的注意事项

    在工程实现中,COT 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提示设计:设计合适的提示(prompts)以引导模型进行分步推理。提示应当清晰、详细,能够逐步引导模型完成每一步的推理。
    2. 模型训练:使用带有 COT 的训练数据对模型进行训练,使其学会分步推理的方式。这可以通过监督学习或使用带有详细推理步骤的示例进行强化学习。
    3. 评估和验证:对模型的推理过程进行评估和验证,确保每一步的推理都是正确的,从而保证最终答案的准确性。

    结论

    COT 在工程上是一种通过分步推理来提高大语言模型回答质量的方法,而不是简单地重复多次回答然后综合结果。它通过明确和详细的推理步骤,帮助模型更好地理解和解决复杂问题,从而提高回答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 赋予大模型道德决策能力:Skin-in-the-Game框架

    在人工智能蓬勃发展的今天,大型语言模型(LLMs)在总结、算术推理和问答等任务中展现了卓越的能力。然而,当涉及到多方利益相关者的道德推理和伦理决策时,这些模型往往举步维艰。最近提出的“Skin-in-the-Game”(SKIG)框架旨在通过一种全新的方法,提升LLMs在道德推理方面的能力。

    道德决策的挑战

    随着Vaswani等人(2017)和Radford等人(2018)开发的LLMs变得越来越复杂,其应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大。从教育(Kung等,2023)到优化(Li等,2023),这些模型已经革新了各个领域。尽管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在伦理决策领域仍面临重大挑战。这是因为人类价值观和伦理观念的复杂性,受文化和社会偏见(Fraser等,2022)的影响,构成了独特的难题。

    SKIG框架

    由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和亚马逊的研究人员提出的SKIG框架,通过模拟决策对多方利益相关者的影响,旨在提升LLMs的道德推理能力。该框架的核心概念是“Skin-in-the-Game”,即通过让模型承担其决策的结果,促进更加负责任和道德的选择。受到Taleb和Sandis(2013)的启发,该框架结合了共情练习和风险评估,从而模拟问责机制,提升决策能力。

    SKIG的工作原理

    在SKIG框架中,LLMs被用来基于给定的情境和潜在的行动方案,探索不同的决策情景。模型被引导去设想自己是情境中的每一个利益相关者,模拟其行动的问责性。这种视角的转变显著提高了模型的表现,在各种道德推理基准测试中提升幅度高达70%。这些改进在不同类型的LLMs中都表现出一致性,包括专有模型和开源模型。

    SKIG的关键组成部分

    1. 模拟问责:通过模拟决策的后果,LLMs被引导去考虑对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影响,从而加深对伦理影响的理解。
    2. 共情练习:该框架包含一些练习,使LLMs能够与不同的利益相关者产生共情,提升其道德推理能力。
    3. 风险评估:通过评估不同决策的潜在风险,LLMs能够做出更加明智和道德的选择。

    相关工作和贡献

    道德在LLMs中的研究引起了广泛关注,各种方法侧重于通过微调(Ganguli等,2022)或提示(Bang等,2022)将这些模型与人类价值观对齐。SKIG框架补充了这些方法,通过增加在各种情景下分析决策对利益相关者影响的关键维度。

    结论

    Skin-in-the-Game框架在提升LLMs道德决策能力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通过模拟问责机制和培养共情能力,SKIG解决了AI道德推理的固有挑战。随着LLMs的不断发展,像SKIG这样的框架将在确保这些模型做出负责任和道德的选择方面发挥关键作用,最终惠及整个社会。


    “身临其境”:通过大语言模型中的多方利益相关者协调进行决策 (中文分析)

    这篇论文介绍了 SKIG(Skin-in-the-Game,身临其境),这是一个旨在增强大型语言模型 (LLM) 道德推理能力的新框架。其核心思想是通过促使 LLM 从多个利益相关者的角度考虑其决定的后果,来模拟一种问责制。

    以下是该论文关键方面的细分:

    1. 问题陈述:

    • LLM 在摘要、推理和问答等任务中表现出色,但在道德和伦理决策方面却步履维艰,尤其是在涉及多个利益相关者的复杂场景中。
    • 现有方法主要侧重于通过微调或提示将 LLM 与人类价值观保持一致,但缺乏探索决策后果和模拟问责制的稳健机制。

    2. 解决方案:SKIG 框架

    • 受“身临其境”概念的启发,SKIG 旨在让 LLM 更加了解与其决策相关的潜在风险和回报。
    • 关键组成部分:
      • 情景生成器:根据给定的情况和潜在行动探索多种可能的情景。
      • 利益相关者识别和换位思考:识别所有涉及的利益相关者,并促使 LLM 体验每个利益相关者的视角,从而模拟问责制。
      • 动机分析:分析行动背后的动机,以符合社会规范并促进现实情景的生成。
      • 后果探索:检查每个情景中行动对每个利益相关者的潜在后果。
      • 风险评估:评估最佳情况和最坏情况的后果及其可能性,从而 nuanced 地理解潜在的风险和收益。
      • 结果总结:总结每个情景的关键结果,以帮助做出明智的决策。

    3. 理论基础:

    • 该论文将道德决策制定视为一个优化问题,其中 LLM 旨在最大化代表所有利益相关者效用的综合福利函数。
    • 它为 SKIG 的泛化性能提供了理论保证,强调了 LLM 准确模拟情景分布的能力和所用模拟次数的重要性。

    4. 实验和结果:

    • 该论文在各种道德推理基准测试中评估了 SKIG,包括 MMLU 道德情景、道德故事、ETHICS 常识道德和社会化学 101。
    • SKIG 在不同的 LLM 中始终优于基线方法,如标准提示、零样本 CoT 和思想实验,包括专有模型(TEXT-ADA、TEXT-BABBAGE、TEXT-CURIE、TEXT-DAVINCI、GPT-3.5 TURBO、GPT-4)和开源模型(MISTRAL-7B. 。
    • 消融研究证明了 SKIG 框架中每个组件的重要性,其中换位思考和风险评估对性能的提高贡献最大。

    5. 主要贡献:

    • 引入了 SKIG,这是一个通过模拟问责制和多方利益相关者视角来增强 LLM 道德推理能力的新框架。
    • 对 SKIG 的泛化能力进行了理论分析。
    • 在各种道德推理基准测试中证明了相对于现有方法的显著性能改进。

    6. 局限性和未来工作:

    • 该论文承认了与 LLM 情景生成和评估过程中潜在偏差相关的局限性。
    • 未来的工作可以探索减轻这些偏差并进一步增强框架处理复杂道德困境的能力的方法。

    总的来说,这篇论文提出了一种解决 LLM 在道德推理方面局限性的有希望的方法。通过模拟问责制并鼓励多方利益相关者视角,SKIG 为开发更道德、更负责任的 AI 系统提供了一个有价值的框架。

人生梦想 - 关注前沿的计算机技术 acejo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