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AI

  • 利用大型语言模型提升客户支持服务的创新方法

    作者:Dean Wyatte, Fatemeh Tahmasbi, Ming Li, Thomas Markovich

    大型语言模型(Large Language Models,LLMs)在生成多样化查询的合理答案方面表现出色,代表了机器学习模型的一次重大飞跃。然而,这些模型在客户支持应用中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例如容易产生幻觉(hallucination)和数据泄露风险。本文将探讨如何通过将语言建模任务重新定义为判别性分类任务,来利用LLMs增强客户支持服务。

    问题背景与研究目标

    尽管LLMs在生成多样化查询的合理答案方面表现出色,但它们的短期应用在客户支持中面临挑战。幻觉答案和数据泄露风险使得它们的直接应用受到限制。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系统,将语言建模任务重新定义为判别性分类任务,帮助客服代表选择最佳的模板回复。

    方法论:两阶段训练流程

    为了有效利用LLMs来增强客户支持服务,本文提出了一个两阶段训练流程:

    领域适应性预训练(Domain Adaptive Pre-training)

    首先,使用预训练的LLM,并在目标领域的数据上继续预训练。本文使用了Cash App客户支持记录的数据进行预训练,这有助于模型学习特定领域的语言和上下文。

    判别性微调(Discriminative Fine-tuning)

    在领域适应的基础上,添加一个新的线性层,并在标记了客服代表模板回复选择的较小数据集上进行端到端的微调,以产生最终的分类器。

    数据集准备与模型选择

    数据集准备

    本文使用Cash App客户支持记录构建数据集,并进行了处理以去除个人识别信息(PII),确保数据安全和隐私。

    模型选择

    选用了基于GPTNeoX架构的Pythia系列LLMs,这些模型在预训练阶段已经学习了大量的通用网络数据。

    实验设计与结果

    离线训练和评估(Offline Training and Evaluation)

    通过不同的指标(如FLOPs、语言模型损失、分类损失等)来评估模型在不同规模下的性能和效率。分析了模型大小、训练数据量与模型性能之间的关系。

    在线案例研究(Online Case Study)

    在实际的客户支持系统中部署模型,以评估模型在现实世界中的有效性。通过将预测结果从随机选择的2%的客服交互中移除,来衡量系统对客服代表选择模板的影响。

    A/B测试与响应时间节省分析

    对模型的不同版本进行A/B测试,以评估模型更新对客服效率指标的影响。评估模型预测对客服代表选择正确模板所需时间的影响,并与没有使用模板的情况进行了比较。

    实际部署考虑

    本文讨论了将这些模型投入生产时的实际考虑,包括模型的更新策略、延迟要求和业务指标的影响。研究了模型大小、延迟和准确性之间的权衡,并提出了针对不同需求的模型参数调整建议。

    未来研究方向

    本文在最后一部分提出了一些可能的未来研究方向和可以进一步探索的点:

    • 模型大小与准确性的关系:研究不同大小的模型在特定任务上的表现。
    • 领域适应的扩展性:探索在不同领域和不同规模的数据集上进行领域适应的效果。
    • 判别性微调的策略:研究不同的判别性微调方法,提高模型的分类性能。
    • 安全性和可靠性:研究如何提高模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特别是在客户支持等敏感应用中。
    • 计算效率:研究如何优化模型的计算效率,减少延迟。
    • 模型更新和维护:探索更有效的模型更新策略,以适应不断变化的业务需求和数据分布。
    • 跨领域应用:研究如何将该系统扩展到其他领域,例如医疗、法律或金融服务。
    • 用户交互和体验:研究如何改进用户界面和交互设计,提高客户支持代表使用LLM辅助系统的效率和满意度。
    • 模型解释性:提高模型的可解释性,增强对模型的信任。
    • 多模态数据处理:将文本数据与其他类型的数据(如语音、图像等)结合起来,以丰富模型的输入并提高其性能。

    结论

    通过重新定义语言建模任务为判别性分类任务,本文提出了一种利用LLMs增强客户支持服务的创新方法。通过领域适应性预训练和判别性微调,模型在特定任务上的性能得到了显著提升,同时避免了幻觉和数据泄露的风险。未来的研究方向为进一步提升LLMs在客户支持和其他领域的应用效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Scaling Laws for Discriminative Classification in Large Language Models

    https://papers.cool/arxiv/2405.15765

    Authors: Dean Wyatte ; Fatemeh Tahmasbi ; Ming Li ; Thomas Markovich

    Summary: Modern large language models (LLMs) represent a paradigm shift in what can plausibly be expected of machine learning models. The fact that LLMs can effectively generate sensible answers to a diverse range of queries suggests that they would be useful in customer support applications. While powerful, LLMs have been observed to be prone to hallucination which unfortunately makes their near term use in customer support applications challenging. To address this issue we present a system that allows us to use an LLM to augment our customer support advocates by re-framing the language modeling task as a discriminative classification task. In this framing, we seek to present the top-K best template responses for a customer support advocate to use when responding to a customer. We present the result of both offline and online experiments where we observed offline gains and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online lifts for our experimental system. Along the way, we present observed scaling curves for validation loss and top-K accuracy, resulted from model parameter ablation studies. We close by discussing the space of trade-offs with respect to model size, latency, and accuracy as well as and suggesting future applications to explore.

  • 重温SSM(一):线性系统和HiPPO矩阵

    引言

    前几天,我看了几篇介绍SSM(State Space Model)的文章,才发现自己从未认真了解过SSM,于是决定深入学习相关内容,并记录下我的学习所得。SSM的概念由来已久,但我们这里特指的是深度学习中的SSM。一般认为它的开篇之作是2021年的S4,而SSM最新的变体大概是去年的Mamba。

    SSM的背景与发展

    SSM在深度学习中的应用起源于S4,但在S4之前有一篇重要的奠基之作《HiPPO: Recurrent Memory with Optimal Polynomial Projections》(简称HiPPO)。本文将从HiPPO开始,深入探讨其基本形式、数学推导及其在SSM中的应用。

    基本形式

    对于已经对SSM有所了解的读者,可能知道SSM建模所用的是线性ODE系统:
    [
    \begin{aligned}
    x'(t) =&\, A x(t) + B u(t) \
    y(t) =&\, C x(t) + D u(t)
    \end{aligned}
    ]
    其中 (u(t) \in \mathbb{R}^{d_i}, x(t) \in \mathbb{R}^{d}, y(t) \in \mathbb{R}^{d_o}, A \in \mathbb{R}^{d \times d}, B \in \mathbb{R}^{d \times d_i}, C \in \mathbb{R}^{d_o \times d}, D \in \mathbb{R}^{d_o \times d_i})。

    线性系统的选择

    线性系统之所以被选择,是因为它们既足够简单,也足够复杂。简单是指线性化是复杂系统的基本近似,而复杂是指即便简单的线性系统也可以拟合异常复杂的函数。

    HiPPO的贡献

    HiPPO的贡献在于当我们试图用正交基去逼近一个动态更新的函数时,其结果自然而然地成为了线性系统。HiPPO不仅证明了线性系统能够逼近复杂函数,还告诉我们如何去逼近,甚至近似程度如何。

    邻近窗口计算与勒让德多项式

    通过选取勒让德多项式为基函数,HiPPO在处理实时信号的邻近窗口时,推导出了一个线性ODE系统。这一推导过程展示了线性系统在记忆和逼近动态函数方面的强大能力。

    应用与理论意义

    HiPPO的理论框架为后来的诸多SSM提供了基础,特别是在深度学习模型中。SSM的应用不仅限于解决复杂的动态系统问题,还展示了其在处理大规模数据和长序列记忆方面的潜力。

    总结

    本文以尽可能简单的方式重复了HiPPO的主要推导,通过适当的记忆假设,自下而上地导出了线性ODE系统,并且针对勒让德多项式的情形求出了相应的解析解。HiPPO的结果被诸多SSM使用,成为SSM的重要奠基之作。

    参考文献

    • 《HiPPO: Recurrent Memory with Optimal Polynomial Projections》

    以上内容是对SSM和HiPPO矩阵的简要介绍和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链接:

  • 深入解读 DeepSeek-V2 语言模型中的多头潜在注意力机制 (MLA)

    在最新的 DeepSeek-V2 语言模型中,多头潜在注意力机制 (Multi-head Latent Attention, MLA) 作为一种创新架构,被设计用来保证高效的推理过程。本文将详细介绍 MLA 的关键特性及其在 DeepSeek-V2 中的应用和优势。

    高效的推理过程

    MLA 通过将 Key-Value (KV) 缓存压缩到一个潜在向量中,显著减少了推理过程中所需的内存和计算资源。这种压缩大大降低了内存占用和计算需求,从而实现更快、更高效的处理 [1]

    Key-Value (KV) 缓存压缩

    在注意力机制中,KV 缓存是一个重要组件,负责存储输入序列中不同 token 之间的关系信息。MLA 将这个缓存压缩成一个潜在向量,显著减小其大小和内存占用 [1]

    稀疏计算

    MLA 是 DeepSeekMoE 架构的一部分,该架构通过稀疏计算实现经济高效的强大语言模型训练。这意味着每个 token 仅激活模型参数的一个子集,从而减少了训练过程中的整体计算需求 [1]

    提升的性能

    与其前身 DeepSeek 67B 相比,采用 MLA 的 DeepSeek-V2 实现了显著更强的性能。尽管仅激活了 21B 的参数,DeepSeek-V2 及其聊天版本仍在开源模型中达到了顶级性能 [1]

    结论

    总的来说,MLA 是一种通过将 Key-Value 缓存压缩到潜在向量中来保证高效推理的创新架构。它显著减少了内存和计算需求,带来了更快、更高效的处理过程。采用 MLA 的 DeepSeek-V2 在降低训练成本和提高生成吞吐量的同时,仍实现了强大的性能 [1]


    了解更多:

    1. [2405.04434] DeepSeek-V2: A Strong, Economical, and Efficient Mixture-of-Experts Language Model
    2. [2405.04434] DeepSeek-V2: A Strong, Economical, and Efficient Mixture-of-Experts Language Model
    3. Transformers Explained Visually (Part 3): Multi-head Attention, deep dive | by Ketan Doshi | Towards Data Science
  • AI教父Hinton与神童创业家Hellermark的对话:人工智能的未来与挑战

    近日,27岁的天才创始人Joel Hellermark与“AI教父”Geoffery Hinton进行了一次深度对话。Hinton在采访中回忆了自己的人工智能生涯,讨论了神经网络、Scaling Law、多模态学习、模拟计算和人工智能伦理安全等多个话题,并且聊到了他的得意门生Ilya Sutskever(前段时间离职的OpenAI首席科学家)。

    神秘人物:Geoffery Hinton

    受访者Hinton是人工智能领域的传奇人物,而采访者Joel Hellermark也颇有背景。他自幼在东京长大,13岁开始编码,14岁创立了一家视频推荐公司。19岁时,他创办了人工智能研究实验室Sana,并在2023年成功筹集了8000万美元的融资。Hellermark坚信学习的力量,因此他没有选择上大学,而是通过斯坦福公开课程自学编程,创办Sana的目标就是“改变教育”。

    从研究大脑到编程

    开始编程的故事

    Hellermark:你是怎么开始编程的?

    Hinton:我从英国刚到卡内基梅隆大学的时候。1982年,我前往卡内基梅隆大学担任计算机科学系教授,直至1987年。在英国的研究单位时,每晚六点钟大家都会去酒吧喝一杯。但到了卡内基梅隆几周后,我还没交到多少朋友。所以在某个周六晚上,我决定去实验室编写一些程序,因为实验室里有一台Lisp机器,家里没有。

    剑桥时期的回忆

    Hellermark:能不能把我们带回剑桥时期,试图理解人脑的经历?

    Hinton:非常令人失望。我为了研究大脑,先是去学习生理学,但实际上他们只教了我们神经元如何传导动作电位……这非常有趣,但不是大脑工作的原理。于是我又转向了哲学,因为我以为他们会告诉我心灵是如何运作的,结果也是非常令人失望。最终,我选择到爱丁堡学习人工智能。

    影响深远的书籍和导师

    关键的启发

    Hellermark:你还记得是什么激起了你对人工智能的兴趣吗?

    Hinton:是唐纳德·赫布(Donald Hebb)的一本书,里面介绍了如何学习神经网络中的连接强度。早期我还读过约翰·冯·诺伊曼(John von Neumann)的一本书,书里介绍了大脑的计算方式以及大脑计算与普通计算机的区别。

    导师和合作伙伴

    Hellermark:你还记得以前经历过的合作吗?

    Hinton:我在卡内基梅隆大学时曾与泰伦斯·塞诺夫斯基(Terry Sinofsky)有过许多交流,我们共同研究玻尔兹曼机。还有彼得·布朗(Peter Brown),他是一位非常优秀的统计学家,在IBM从事语音识别工作。他启发我采用“隐藏层”这一概念来描述神经网络中的中间层。

    凭直觉思考的天才:Ilya Sutskever

    初次见面

    Hellermark:请带我们回忆你的另一位学生Ilya Sutskever。

    Hinton:我当时在办公室编程,突然有人急促地敲门,是Ilya。他告诉我,比起暑期炸薯条的工作,他更渴望能在我的实验室工作。所以我给了他一篇关于反向传播的论文阅读,约定一周后再见面。他回来后说:“我没看懂。”但他的直觉非常敏锐,对事物有独特的看法。

    合作与交流

    Hellermark:你们俩是如何交流的?你们各自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Hinton:非常有趣。我们曾试图用数据制作复杂的地图,Ilya对反复修改代码感到厌烦。一天早上,他告诉我已经搞定了编写接口的工作,这种高效的工作方式让我印象深刻。

    规模与创造力:GPT-4的未来

    模型的训练与预测

    Hellermark:可以为我们科普一下这些模型是如何训练来预测下一个单词的吗?

    Hinton:我制作了第一个使用嵌入和反向传播的神经网络语言模型。为了准确预测下一个词,模型必须理解上下文。随着模型规模的扩大,即使没有特别设计用于推理的组件,它们也展现出了推理的能力,并且随着规模继续增长,它们的推理能力也将随之增强。

    GPT-4的创造力

    Hellermark:你认为AI模型的创造力会如何发展?

    Hinton:GPT-4在规模扩大后,将会变得非常有创造力。它的创造力甚至会超过人类,因为它能够在表面上截然不同的事物之间看到类比。

    未来的应用与挑战

    医疗保健与新材料领域

    Hellermark:你认为未来最有前景的应用是什么?

    Hinton:我认为医疗保健是一个重要的领域,我们希望AI在这些领域变得更好。还有一个应用是在新工程领域开发新材料,例如太阳能电池板或超导材料。

    道德与安全

    Hellermark:你是否担心AI的发展会带来负面影响?

    Hinton:我确实担心不良分子利用AI做坏事,比如制造杀人机器人、操纵公众舆论、进行大规模监视等。

    总结

    Hinton和Hellermark的对话中,探讨了许多关于人工智能发展的核心问题。从神经网络的基础研究到大规模模型的应用,再到AI的伦理与安全,每一个话题都引发了深刻的思考。Hinton的智慧和远见,不仅推动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也为我们理解未来的AI世界提供了宝贵的见解。


  •  AI时代,教父Hinton谈创新思维与超越人类的未来

    前言:
    最近,27岁的天才创业家Joel Hellermark与人工智能教父Geoffery Hinton进行了一次深入采访。Hinton在对话中回顾了自己的人工智能研究历程,并就神经网络、算力扩展、多模态学习、模拟计算等前沿话题进行了分享。他还谈及了自己的得意门生Ilya Sutskever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杰出表现。

    正文:
    一、从研究大脑到投身人工智能
    Hinton从英国来到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后,凭借对大脑工作原理的好奇,开始投身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他先后接触过唐纳德·赫布和约翰·冯·诺依曼的著作,深受启发。Hinton认为大脑的学习方式必然与传统的逻辑推理不同,因此必须探寻神经网络中连接权重调整的奥秘。

    二、与合作伙伴的心灵相通
    Hinton回忆与泰伦斯·塞诺夫斯基、彼得·布朗等人的合作经历,他们一起探索了玻尔兹曼机等前沿技术,产生了许多有趣的研究成果。Hinton认为,与聪明的学生合作交流是最令人兴奋的,因为他们往往能提出突破性的想法。

    三、Ilya Sutskever:凭直觉思考的天才
    Hinton特别提到了自己的得意门生Ilya Sutskever。Sutskever对人工智能充满热情,在反向传播算法上提出了独到见解。Hinton认为,Sutskever的直觉非常敏锐,常能发现问题的本质。在两人的合作中,Sutskever总能提出启发式的想法,推动研究不断前进。

    四、数据规模与计算能力推动进步
    Hinton承认,早期他和团队曾低估了数据规模和计算能力的重要性。Ilya Sutskever很早就认识到,扩大模型规模是提升性能的关键。事实也证明,即使没有特殊设计,仅靠海量数据和计算能力,人工智能模型也能展现出推理能力。

    五、多模态学习与创造力提升
    Hinton认为,多模态输入(如图像、视频、音频等)可以丰富模型对世界的理解,提升其创造力。因为这种学习方式更贴近人类的感知方式。他设想,未来的人工智能系统将能够从多角度理解同一事物,从而产生与人类不同的创新。

    结语:
    Hinton的故事生动诠释了人工智能的发展轨迹,以及从单一算法到海量数据驱动的转变。他的经历也启示我们,保持好奇心和开放心态,不断探索,才是推动科技进步的关键所在。当下,人工智能正在重塑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我们应该以积极、理性的态度拥抱这个时代的机遇与挑战。

  • 知识编辑:弥补LLMs的不足

    在当前的人工智能研究领域,将大型语言模型(LLMs)的能力应用于解决复杂的强化学习问题是一个前沿且具有挑战性的课题。大型语言模型,如GPT系列、BERT等,已经在自然语言处理领域证明了其强大的信息处理和生成能力。这些模型通过在大规模数据上的预训练,能够捕捉到丰富的语言结构和知识。然而,当这些模型被直接应用于传统的强化学习任务时,如OpenAI Gym中的控制任务或Atari游戏,它们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和问题。

    大模型在强化学习中的应用挑战

    尽管LLMs在语言理解和生成方面表现出色,但它们在直接处理强化学习任务时往往表现出不确定性。这主要是因为强化学习的环境具有高度的动态性和不确定性,这与LLMs通常处理的更为静态的语言数据存在本质区别。在强化学习中,智能体需要根据与环境的交互不断调整其行为策略,这要求模型具备高度的适应性和决策能力。

    此外,虽然LLMs能够通过精细的提示工程(prompt engineering)来引导模型完成特定的任务,但这种方法依赖于大量的手工调整和试验,且其成功往往受限于模型对提示的敏感性和解释能力。这种方法的效率低下且可扩展性有限,难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强化学习环境。

    知识编辑技术的潜力

    为了克服这些挑战,研究人员开始探索知识编辑技术,即通过修改模型的内部知识表示来直接提高LLMs在特定任务上的性能。这种方法的核心思想是在不重新训练整个模型的前提下,通过精确的修改来增强模型的任务相关能力。

    1. 外部知识依赖:这一方法侧重于通过外部输入来动态调整模型的行为。具体来说,可以在模型接收输入之前提供相关的背景信息或示例,帮助模型建立起对特定任务的初步理解。
    2. 外部知识注入: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将任务相关的知识直接注入到模型的某些部分。例如,可以通过修改模型的某些权重或参数,使其更好地适应特定的决策环境。
    3. 内在知识编辑:这是一种更深入的编辑方法,它涉及到对模型内部表示的直接修改。这包括调整模型中负责存储和处理知识的部分,如神经网络中的特定神经元或层,以优化模型对特定任务的响应。

    实践中的实现

    实现知识编辑技术需要对LLMs的内部工作机制有深入的理解。例如,研究人员需要确定哪些部分的模型是存储和处理特定类型知识的,以及如何通过技术手段进行精确的修改。此外,还需要开发有效的算法来自动化这一过程,减少人工干预,并确保编辑操作不会破坏模型在其他任务上的性能。

    最终,通过知识编辑技术,我们可以朝着创建更加智能和适应性强的语言模型迈进,这些模型不仅能够处理复杂的语言任务,还能有效地解决强化学习中的序列决策问题。这将大大扩展LLMs的应用范围,使其在游戏、机器人控制以及其他需要复杂决策的领域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当今的人工智能研究领域中,如何有效地更新和优化大型语言模型(LLMs)已成为一个重要议题。下面我们将探讨四种主要的技术路线:参数高效的微调(PET)、知识增强(knowledge augmentation)、持续学习(continual learning)、以及机器遗忘(machine unlearning),这些技术路线在提升模型性能及其应用的可适应性方面起着关键作用。

    参数高效的微调(PET)

    参数高效的微调旨在通过只调整模型极小部分的参数来提升模型在特定任务上的表现,从而减少计算资源的消耗。这一技术的实现方式主要有三种:基于加法的方法、基于规范的方法和基于重参数化的方法。

    1. 基于加法的方法:这种方法通过引入额外的可训练模块或参数来实现,这些模块或参数在原始模型中并不存在。典型的方法包括基于适配器的微调和基于提示的微调。例如,Adapter方法通过在Transformer层之间插入小型神经网络模块来增强模型的能力;而Prefix-tuning方法则是在模型输入的前缀部分添加可训练的上下文。
    2. 基于规范的方法:这种方法仅微调模型的一部分固有参数,如Bitfit方法仅对模型的偏差部分进行调整,而不改变模型的内部结构。
    3. 基于重参数化的方法:如LoRA方法,通过对自注意力模块中权重的增量矩阵进行低秩分解,达到优化效果。

    知识增强

    知识增强主要是针对LLMs在处理未知问题(如分布外或垂直细分领域问题)时的不足。检索增强生成(RAG)是一种流行的知识增强方法,它通过结合检索到的相关信息来增强模型的输出。RAG的核心思想是在模型的输入、中间层或输出端集成外部检索到的知识,从而提升模型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持续学习

    持续学习是指模型在学习新任务的同时,能够保持对旧任务的记忆。这一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平衡模型的稳定性和可塑性,以及如何设计能够适应任务间和任务内分布变化的学习系统。持续学习的方法可以分为基于正则化、基于回放、基于表示、基于优化和基于架构的方法,每种方法都试图以不同的方式来缓解灾难性遗忘的问题。

    机器遗忘

    机器遗忘涉及到从模型中删除特定信息的需求,这通常是由于法律法规如GDPR或CCPA的要求。有效的机器遗忘方法需要能够在不重新训练整个模型的情况下,迅速准确地从模型中移除特定数据的影响。这一领域的方法通常分为两类:数据重组和模型操作。

    这些技术路线各有其独特的优势和挑战。在实际应用中,通常需要根据具体需求和场景来选择合适的技术组合,以达到最佳的性能和效率。通过不断的研究和实验,这些技术有望为未来的人工智能发展提供更多可能性和灵活性。


    知识编辑:弥补LLMs的不足

    为了提高LLMs的准确性和适应性,研究者们开发了“知识编辑”技术。知识编辑的目的是在不重新训练整个模型的情况下,快速准确地修改模型中的特定知识。这种技术包括三个基本操作:知识插入、知识修改和知识擦除。

    1. 知识插入:向模型中添加新的知识,扩展其识别和处理的信息范围。
    2. 知识修改:更新模型中已有的过时或错误信息,提高信息的准确性。
    3. 知识擦除:从模型中删除不再需要或不正确的信息,减少误导性或有害的内容。

    知识编辑的实现方法

    知识编辑的实现通常分为三个阶段:识别、关联和掌握阶段。

    • 识别阶段:这一阶段涉及到向模型展示新知识,帮助模型初步识别需要编辑的信息。
    • 关联阶段:在这一阶段,新知识将与模型中已有的知识形成联系,通过技术手段如增加参数或替换输出,实现知识的融合。
    • 掌握阶段:最后阶段是模型通过内部参数的调整,彻底掌握并准确应用这些编辑后的知识。

    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方法和技术挑战,例如在掌握阶段,如何避免模型在经过编辑后发生灾难性遗忘(catastrophic forgetting)是一个关键问题。此外,知识编辑的过程需要考虑到编辑的精确性和避免对模型其他功能的干扰。

    未来展望

    尽管知识编辑为提高LLMs的实用性和准确性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手段,但这一领域仍处于发展阶段。目前,如何高效地实现知识编辑,以及如何处理由此可能引起的模型行为改变,都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此外,随着技术的进步,未来可能会有更多创新的编辑方法出现,帮助我们更好地利用这些强大的语言模型。

    知识编辑不仅提升了LLMs的功能,也为人工智能的应用开辟了新的可能性。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技术的发展,我们有理由期待在未来,这些模型能更加智能和精准地服务于各种复杂的应用场景。


    在当前的人工智能发展阶段,模型操纵技术已成为推动大语言模型(LLMs)应用和优化的重要手段。以下是几种主要的模型操纵方法,它们通过不同的机制实现对模型知识的控制和转移。

    1. 知识蒸馏与迁移

    知识蒸馏是一个有效的模型操纵技术,它允许从大型模型中提取关键知识并迁移到较小的模型中。这种方法不仅可以提高模型的运行效率,还能在资源有限的环境中部署先进的AI技术。例如,PKT技术通过分析模型中的知识神经元块,实现了从大模型到小模型的知识迁移,这对于模型的简化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2. 子网络修剪

    另一种模型操纵技术是通过修剪关键子网络来消除模型对特定知识的依赖。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减轻模型的计算负担,还可以根据需要去除不必要或过时的信息。例如,Bayazit等人的研究通过修剪LLMs中的关键子网络,有效地移除了模型中的目标知识,从而避免了模型对特定信息的过度依赖。

    3. 权重投影

    在分析模型权重时,将不同模型的权重投影到同一嵌入空间中,可以实现模型间的知识连接和迁移。这种方法为模型间的信息共享和扩展提供了可能,使得不同模型之间可以通过共享嵌入空间更高效地交换和利用知识。

    应用实例:人工智能内容生成

    除了文本生成,LLMs的应用已扩展到多模态领域,如图像和声音。这些模型通过知识编辑技术能够更精准地控制生成内容的质量和相关性。例如,ReFACT技术通过编辑模型中的事实知识来提高图像生成的准确性和质量,这对于创造高质量的AI生成内容具有重要意义。

    可信人工智能

    知识编辑还可以用于构建更安全、更可信的AI系统。通过编辑模型中的知识,可以消除不安全特征,如有毒语言、偏见或不当内容。这不仅提高了模型的社会责任感,也增强了公众对AI系统的信任。

    结论

    通过这些高级的模型操纵技术,我们能够更有效地控制和优化大语言模型的行为和性能。无论是在提高模型效率、精确控制内容生成还是构建可信AI方面,这些技术都展现出巨大的潜力和价值。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我们期待这些方法能够为AI的应用和发展带来更多的创新和突破。

  • 打破不可能三角:WISE如何重新定义大语言模型的知识记忆

    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大语言模型(LLMs)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然而,随着世界知识的不断更新,这些模型也需要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以纠正错误的回答和应对新兴的事实。这就引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模型的记忆如何管理和更新?本文将介绍一项名为WISE的创新方法,旨在解决大语言模型的知识记忆问题。

    大语言模型的挑战

    大语言模型在扩展参数数量和计算能力方面展现出了惊人的智能潜力。然而,这些模型在实际应用中仍然会犯错,例如产生幻觉、不准确的回答以及偏见等问题。同时,世界的知识是不断变化的,因此模型在预训练期间所学的知识可能已经过时。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研究人员提出了“终身模型编辑”的概念,即在不需要重新训练或微调的情况下,持续地更新模型的知识。这种方法不仅能够节省大量的计算成本,还能确保模型能够及时响应最新的知识和事实。

    不可能三角:可靠性、泛化性和局部性

    有效的终身模型编辑方法需要满足以下三个特性:

    1. 可靠性:模型在进行一系列编辑后,能够记住当前和之前的所有编辑。
    2. 局部性:编辑操作不会影响与编辑内容无关的预训练知识。
    3. 泛化性:模型不仅仅是记住查询和目标对,而是能够理解并泛化这些知识。

    然而,现有的方法在这三个特性上往往无法同时满足。这被称为“终身编辑的不可能三角”。

    现有方法的局限性

    现有的方法主要分为两类:编辑长期记忆和编辑工作记忆。长期记忆是指直接编辑模型的参数,这种方法容易与预训练的知识产生冲突,导致局部性差。工作记忆是指通过检索机制在推理时替换模型的表示,而不改变模型参数。这种方法虽然在可靠性和局部性上表现较好,但在泛化性上表现不佳,因为检索机制难以让模型理解和泛化编辑内容。

    WISE:桥接长期记忆与工作记忆的创新方案

    WISE(智慧编辑)通过引入双重参数记忆机制,克服了上述不可能三角。它包括主记忆(存储预训练知识)和侧记忆(存储编辑知识)。具体来说,WISE设计了以下组件:

    1. 侧记忆设计:侧记忆是从模型的某层前馈网络(FFN)中复制出来的一部分,用于存储编辑流。通过这种方式,编辑操作只影响侧记忆,不会改变主记忆,从而避免了知识冲突。
    2. 记忆路由机制:类似于检索机制,WISE通过一个路由组件来决定在推理时是使用主记忆还是侧记忆。
    3. 知识分片与合并:为了避免知识遗忘,WISE将侧记忆分成多个子空间进行编辑,然后通过模型合并技术将这些子空间合并成一个共同的侧记忆。

    实验与结果

    通过在GPT、LLaMA和Mistral等主流大语言模型上的广泛实验,WISE在问答、幻觉和分布外数据集上的表现优于现有的模型编辑方法。实验结果表明,WISE能够在终身模型编辑中更好地同时实现可靠性、泛化性和局部性,打破了不可能三角。

    结语

    WISE的出现为大语言模型的终身编辑带来了新的希望。它通过巧妙的记忆管理和编辑机制,不仅解决了长期记忆与工作记忆之间的矛盾,还为模型的持续进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WISE及其衍生技术将在更多应用场景中发挥重要作用。


    WISE: Rethinking the Knowledge Memory for Lifelong Model Editing of Large Language Models

    https://papers.cool/arxiv/2405.14768

    Authors: Peng Wang ; Zexi Li ; Ningyu Zhang ; Ziwen Xu ; Yunzhi Yao ; Yong Jiang ; Pengjun Xie ; Fei Huang ; Huajun Chen

    Summary: Large language models (LLMs) need knowledge updates to meet the ever-growing world facts and correct the hallucinated responses, facilitating the methods of lifelong model editing. Where the updated knowledge resides in memories is a fundamental question for model editing. In this paper, we find that editing either long-term memory (direct model parameters) or working memory (non-parametric knowledge of neural network activations/representations by retrieval) will result in an impossible triangle — reliability, generalization, and locality can not be realized together in the lifelong editing settings. For long-term memory, directly editing the parameters will cause conflicts with irrelevant pretrained knowledge or previous edits (poor reliability and locality). For working memory, retrieval-based activations can hardly make the model understand the edits and generalize (poor generalization). Therefore, we propose WISE to bridge the gap between memories. In WISE, we design a dual parametric memory scheme, which consists of the main memory for the pretrained knowledge and a side memory for the edited knowledge. We only edit the knowledge in the side memory and train a router to decide which memory to go through when given a query. For continual editing, we devise a knowledge-sharding mechanism where different sets of edits reside in distinct subspaces of parameters, and are subsequently merged into a shared memory without conflicts. Extensive experiments show that WISE can outperform previous model editing methods and overcome the impossible triangle under lifelong model editing of question answering, hallucination, and out-of-distribution settings across trending LLM architectures, e.g., GPT, LLaMA, and Mistral. Code will be released at https://github.com/zjunlp/EasyEdit.


    Q: 这篇论文试图解决什么问题?

    A: 这篇论文试图解决大型语言模型(Large Language Models, LLMs)在持续更新知识以适应不断变化的世界知识和纠正错误响应(例如幻觉、偏见和事实衰减)时面临的挑战。具体来说,论文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在模型编辑(model editing)过程中有效地更新知识,以实现以下目标:

    1. 可靠性(Reliability):模型能够在连续编辑后记住当前和之前的编辑。
    2. 局部性(Locality):模型编辑不会影响与编辑知识无关的预训练知识。
    3. 泛化性(Generalization):模型不仅仅是记忆查询-目标对,而应该能够在给定相同知识的不同形式查询时理解和泛化。

    论文指出,在现有的模型编辑方法中,很难同时实现上述三个目标,这构成了一个“不可能三角”。作者通过提出WISE(Wise Editor)系统,旨在弥合长期记忆(模型参数)和工作记忆(通过检索得到的神经网络激活/表示)之间的差距,打破这一不可能三角,实现更有效的终生模型编辑。

    Q: 有哪些相关研究?

    A: 这篇论文提到了多个与大型语言模型(LLMs)的知识和记忆更新相关的研究工作。以下是一些主要的相关研究:

    1. 长期记忆与工作记忆:论文讨论了LLMs中的长期记忆(存储在模型参数中)和工作记忆(存储在神经元激活中)的概念,并引用了相关研究来支持这一分类。
    2. 模型编辑:论文提到了几种模型编辑方法,包括:
      • ROME:使用MLP(多层感知器)作为关键-值存储,通过最小二乘近似进行编辑。
      • MEMIT:扩展了ROME,支持多层编辑,允许同时更新成百上千的事实。
      • FT-EWC:使用弹性权重巩固(Elastic Weight Consolidation)来减轻灾难性遗忘。
      • MEND:使用超网络(hypernetworks)来转换梯度,以实现更泛化的编辑。
      • SERAC/DEFER:使用额外的小模型来存储编辑知识,并通过一个范围分类器和反事实模型进行检索和生成。
      • GRACE:使用离散的键-值码本,在推理时检索并替换隐藏层的激活。
    3. 记忆增强:论文讨论了一些旨在增强LLMs记忆能力的研究,例如:
      • MemoryLLM:提出一种具有可更新记忆的LLM架构。
      • SPALM:结合了工作记忆和长期记忆的存储模块。
      • Memoria:一种类似于人类顺序处理的Hebbian记忆架构。
    4. 知识注入:论文探讨了如何通过不同的方法向LLMs注入或更新知识,包括原位学习(in-context learning)和检索增强生成(retrieval-augmented generation)。
    5. 模型融合:论文提到了一些模型融合技术,这些技术研究如何将不同模型的知识聚合到一个模型中,例如:
      • TIES-Merging:一种解决干扰并合并模型参数的方法。
      • MergeKit:一个用于合并大型语言模型的工具包。
    6. 持续学习:论文讨论了持续学习领域中的一些方法,这些方法旨在解决深度学习模型在学习新知识时遭受的灾难性遗忘问题。
    7. 其他:论文还提到了一些其他与LLMs的编辑、记忆和知识更新相关的研究。

    这些研究为理解LLMs的记忆机制、改进模型编辑方法以及解决知识更新中的挑战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论文通过综合这些研究成果,提出了WISE系统,旨在克服现有方法的局限性,实现更有效的终生模型编辑。

    Q: 论文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A: 论文通过提出WISE(Wise Editor)系统来解决大型语言模型(LLMs)在持续知识更新和模型编辑中遇到的挑战。WISE系统的设计包含以下几个关键组件和策略:

    1. 双参数记忆方案:WISE引入了一个主记忆(main memory)和一个侧记忆(side memory)。主记忆用于存储预训练知识,而侧记忆用于存储编辑后的知识。
    2. 记忆路由机制:WISE训练了一个路由器(router),在给定查询时决定通过哪个记忆(主记忆或侧记忆)进行处理。这类似于基于检索的方法,允许模型在处理与编辑相关的查询时使用侧记忆,而在处理不相关的查询时使用主记忆。
    3. 知识分割与合并:为了持续编辑,WISE设计了一种知识分割机制,将不同的编辑集合存储在参数的不同子空间中。这些子空间随后通过一种称为Ties-Merge的模型合并技术合并到一个共享的侧记忆中,避免了冲突。
    4. 侧记忆设计:侧记忆被初始化为LLM的某个FFN(Feed-Forward Network)层的副本,专门用于存储编辑流。这种方法避免了直接在原始参数上进行编辑,从而减少了对预训练知识的干扰。
    5. 路由激活指示:为了在推理时确定使用主记忆还是侧记忆,WISE引入了一个基于激活的路由指示器。这个指示器基于输入查询的激活值来决定使用哪个记忆。
    6. 随机梯度掩码:在知识分割过程中,WISE使用随机梯度掩码来编辑侧记忆的不同子空间。这些掩码是二进制的,其中一部分参数被随机选择进行更新,而其余参数保持不变。
    7. Ties-Merge合并技术:为了合并不同子空间的知识,WISE采用了Ties-Merge技术,该技术通过修剪冗余参数、选择参数的符号以及计算具有相同正确符号的参数的不相交平均值来解决冲突。

    通过这些设计和策略,WISE旨在实现在LLMs的终生模型编辑中的高可靠性、局部性和泛化性,克服了现有方法难以同时实现这三个目标的“不可能三角”问题。论文通过在不同的LLM架构(如GPT、LLaMA和Mistral)上进行广泛的实验,验证了WISE在问答、幻觉和分布外设置下的有效性。

    Q: 论文做了哪些实验?

    A: 论文中进行了一系列实验来验证WISE(Wise Editor)系统在终生模型编辑中的有效性。以下是实验的主要设置和结果:

    1. 实验设置
      • 数据集:使用了ZsRE(闭卷问答任务)、SelfCheckGPT(幻觉检测)、Temporal(分布外泛化)等数据集。
      • 模型:选择了流行的自回归大型语言模型LLaMA-2-7B. Mistral-7B和GPT-J-6B进行评估。
      • 基线:与多种现有的模型编辑和持续学习方法进行了比较,包括FT-L. FT-EWC、ROME、MEMIT、MEND、SERAC/DEFER和GRACE。
    2. 评估指标
      • 可靠性(Reliability):模型在编辑后能够正确预测编辑查询的能力。
      • 泛化性(Generalization):模型对不同形式查询的理解和泛化能力。
      • 局部性(Locality):模型编辑不会影响与编辑无关的预训练知识。
    3. 主要结果
      • WISE在多个任务和长期编辑序列后的表现优于现有方法。
      • 直接编辑长期记忆的方法(如ROME、MEMIT等)与之前的预训练知识产生冲突,导致局部性差。
      • 基于检索的工作记忆修改激活的方法(如GRACE、DEFER等)在多样化查询中泛化能力不足。
    4. 分布外评估
      • 使用Temporal数据集测试了模型编辑方法在新兴实体上的分布外泛化能力。WISE在处理分布外泛化任务时表现优异。
    5. 进一步分析
      • 路由激活的可视化:展示了WISE的记忆路由模块在不同编辑次数下的激活值,证明了其在保持编辑局部性和防止预训练分布发生大的变化方面的效果。
      • 侧记忆的定位分析:分析了在不同阶段的解码器层中编辑的效果,发现中后层是理想的侧记忆层。
      • ρ和k的分析:研究了WISE中重要的超参数——掩码比例ρ和子空间数量k,发现存在一个固有的合并锚点和合并冲突之间的权衡。
      • 扩展到3K次编辑:将连续编辑次数扩展到3K. 发现WISE系列在高可扩展性方面保持了高性能。
    6. 推理时间分析
      • 分析了WISE在不同编辑次数下的推理时间,发现WISE-Merge引入了恒定的推理延迟,而WISE-Retrieve由于引入了检索路由,随着编辑次数的增加,推理时间有所增加。

    通过这些实验,论文证明了WISE在大型语言模型的终生编辑中实现了高可靠性、局部性和泛化性,克服了现有技术的局限。

    Q: 有什么可以进一步探索的点?

    A: 尽管WISE在终生模型编辑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仍有一些潜在的探索方向可以进一步改进和扩展其能力:

    1. 侧记忆检索的改进:如文中所述,侧记忆检索的准确性有待提高。可以通过更精细的激活管理或增强侧记忆之间的特异性来改进检索过程。
    2. 编辑指令的优化:在某些情况下,WISE在处理特定编辑指令时可能会出现错误。研究如何优化编辑指令以提高模型的准确性和一致性可能是一个有价值的方向。
    3. 跨领域编辑能力:WISE在单一数据集上的性能较好,但在跨领域编辑时可能会遇到挑战。探索如何使WISE能够更好地处理不同领域的知识编辑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4. 知识锚点的作用:文中提到知识锚点在模型合并中的重要性。进一步研究如何利用知识锚点来提高模型的泛化能力和稳定性值得深入探讨。
    5. 计算成本的优化:虽然WISE在计算成本方面表现出了较好的效率,但随着编辑次数的增加,如何更有效地管理计算资源仍然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点。
    6. 模型泛化性的进一步提升:尽管WISE在某些任务上表现出了良好的泛化能力,但在某些情况下,如文中所述的一般化失败案例,模型的泛化性仍有提升空间。
    7. 模型解释性:提高模型编辑过程的可解释性,帮助研究人员和用户理解模型是如何进行知识更新和决策的,这对于建立信任和透明度至关重要。
    8. 安全性和伦理考量:随着技术的发展,确保模型编辑过程符合伦理标准并防止滥用是非常重要的。研究如何设计安全防护措施和伦理指导原则是一个关键议题。
    9. 多模态编辑能力:当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本编辑上,未来可以探索如何将WISE扩展到多模态场景,例如结合图像、视频和文本进行知识编辑。
    10. 实时编辑和增量学习:研究如何使WISE能够支持实时编辑和增量学习,这对于动态环境中的知识更新尤为重要。
    11. 与其他记忆增强技术的集成:考虑将WISE与其他记忆增强技术(如增强工作记忆或长期记忆的方法)结合,以进一步提升LLMs的记忆和编辑能力。
    12. 社区和开源协作:鼓励社区参与和开源协作,以便集思广益,共同推动终生模型编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这些探索点不仅可以推动WISE技术的进步,还可能对整个大型语言模型编辑和持续学习领域产生深远影响。

    Q: 总结一下论文的主要内容

    A: 这篇论文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 问题识别:论文指出大型语言模型(LLMs)在持续更新知识和纠正错误响应时面临挑战。现有的模型编辑方法难以同时实现可靠性、局部性和泛化性,构成了一个“不可能三角”。
    2. WISE系统: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论文提出了WISE(Wise Editor)系统。WISE采用双参数记忆方案,包括主记忆和侧记忆,并通过路由器决定在给定查询时使用哪个记忆。
    3. 知识分割与合并:WISE引入了知识分割机制,将编辑知识存储在不同的参数子空间中,并通过Ties-Merge技术合并这些子空间,避免了知识冲突。
    4. 侧记忆设计:侧记忆被初始化为LLM的某个FFN层的副本,专门用于存储编辑流,避免了直接在原始参数上进行编辑。
    5. 路由激活指示:WISE使用基于激活的路由指示器来决定在推理时使用主记忆还是侧记忆。
    6. 实验验证:论文通过在问答、幻觉检测和分布外泛化等任务上的实验,验证了WISE在不同LLM架构(如GPT、LLaMA和Mistral)上的有效性。
    7. 分析与讨论:论文对WISE的路由激活、侧记忆定位、超参数选择等进行了深入分析,并讨论了如何改进检索准确性和模型泛化能力。
    8. 结论:WISE成功克服了现有终生模型编辑方法的局限,实现了高可靠性、局部性和泛化性的统一,为大型语言模型的知识更新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
    9. 未来工作:论文提出了一些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包括改进侧记忆检索、优化编辑指令、提高跨领域编辑能力和模型泛化性等。

    整体而言,这篇论文在终生模型编辑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提出了一种创新的解决方案,并对其进行了全面的评估和分析。

  • 大型语言模型如何应对长篇数学文本问题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大型语言模型(LLMs)在解决数学问题方面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然而,当前的研究大多集中在那些背景简短的问题上。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往往涉及复杂的叙述和背景,这对大型语言模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将探讨LLMs在解决长篇数学文本问题(MWPs)方面的能力,并介绍一种名为E-GSM的新数据集及相关研究成果。

    背景介绍

    数学文本问题(MWPs)是以自然语言形式呈现的数学问题,需要精细的推理能力来解决。传统的数学问题数据集,如GSM8K. 通常包含简短的叙述,只有几句话。然而,这种设置与现实世界中的情况存在差异。现实中的数学问题往往有更长的背景,这可能会对数学推理过程产生影响。研究表明,长篇背景可能会阻碍而不是促进数学推理过程。

    研究目的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讨LLMs在解决长篇数学文本问题(CoLeG,即Context Length Generalizability)的能力。为此,我们构建了一个名为Extended Grade-School Math(E-GSM)的数据集,这个数据集包含了从GSM8K扩展而来的长篇数学问题。我们还提出了两种新的指标来评估LLMs在解决这些问题时的效率和韧性。

    研究方法

    数据集构建

    E-GSM数据集的构建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初始数据选择:从GSM8K测试集中选择问题。
    2. 文本扩展:使用GPT-4-turbo模型通过2-shot示例法对原始问题进行扩展。
    3. 质量控制:通过人工评估和启发式方法确保扩展问题的质量。

    我们通过多轮扩展逐步增加问题的长度,最终获得了一个包含多个扩展轮次问题的综合数据集。

    评估方法

    我们使用七个专有LLMs和20个开源LLMs,以及三种最先进的零样本提示技术对E-GSM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LLMs在长篇数学文本问题上的表现较弱,尤其是在处理更长的背景时。

    解决方案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针对专有LLMs和开源LLMs分别提出了不同的策略:

    1. 专有LLMs:我们开发了一种名为条件检索指令(CoRe)的新提示技术。这种技术鼓励LLMs首先检索问题条件,然后应用不同的推理模块。
    2. 开源LLMs:我们建议在微调过程中将扩展作为辅助任务,并发布了包含65K条链式推理数据的微调数据集。

    研究结果

    我们的实验结果表明,这些策略在E-GSM及其他多个MWP基准测试上都表现出了显著的效果和较强的泛化能力。具体来说,CoRe和扩展微调任务不仅提高了LLMs在E-GSM上的准确性,还展示了其在其他数学问题基准测试中的广泛适用性。

    结论

    LLMs在解决长篇数学文本问题上的能力对于其在现实世界应用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们的研究表明,长篇数学问题会显著降低LLMs的数学推理能力。通过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我们不仅改善了LLMs在长篇数学问题上的表现,也为未来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方向和方法。

    本研究为LLMs在复杂、真实世界应用中的使用铺平了道路,提供了实用的解决方案,并为模型泛化能力和训练方法的进一步探索开辟了新的途径。


    本文参考了《Can LLMs Solve Longer Math Word Problems Better?》一文中的研究成果,旨在为读者提供关于大型语言模型在解决长篇数学文本问题方面最新进展的深入洞见。希望通过这篇文章,您能对这一前沿领域有更清晰的认识。

    Can LLMs Solve longer Math Word Problems Better?

    https://papers.cool/arxiv/2405.14804

    Authors: Xin Xu ; Tong Xiao ; Zitong Chao ; Zhenya Huang ; Can Yang ; Yang Wang

    Summary: Math Word Problems (MWPs) are crucial for evaluating the capability of Large Language Models (LLMs), with current research primarily focusing on questions with concise contexts. However, as real-world math problems often involve complex circumstances, LLMs’ ability to solve long MWPs is vital for their applications in these scenarios, yet remains under-explored. This study pioneers the exploration of Context Length Generalizability (CoLeG), the ability of LLMs to solve long MWPs. We introduce Extended Grade-School Math (E-GSM), a collection of MWPs with lengthy narratives. Two novel metrics are proposed to assess the efficacy and resilience of LLMs in solving these problems. Our examination of existing zero-shot prompting techniques and both proprietary and open-source LLMs reveals a general deficiency in CoLeG. To alleviate these challenges, we propose distinct approaches for different categories of LLMs. For proprietary LLMs, a new instructional prompt is proposed to mitigate the influence of long context. For open-source LLMs, a new data augmentation task is developed to improve CoLeG. Our comprehensive results demonstr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our proposed methods, showing not only improved performance on E-GSM but also generalizability across several other MWP benchmarks. Our findings pave the way for future research in employing LLMs for complex, real-world applications, offering practical solutions to current limitations and opening avenues for further exploration of model generalizability and training methodologies.

  • 人工智能与教育:Ken Koedinger教授论智能辅导系统

    前国防部长唐纳德·拉姆斯菲尔德曾说过:“我们不清楚我们不知道的是什么。”这句话揭示了一个深刻的困境,即“未知的未知”,这是军方和数据科学家都熟悉的概念。

    同样的原则也适用于教育领域。卡内基·梅隆大学的人机交互和心理学教授肯·科丁格(Ken Koedinger)认为,这种不确定性动摇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他指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表现不佳,因为他们往往无法判断自己是否真正掌握了知识,或者是否还需要更多的训练。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科丁格教授提倡使用人工智能(AI)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而不是替代教师。他认为,智能辅导系统可以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课程设计,避免重复学习已掌握的内容,同时收集数据来完善学习系统。

    1. 你知道什么时候该学习吗?

    在哈佛大学的演讲中,科丁格教授向应用计算科学研究所的50位与会者提出了一个问题:“你知道你什么时候该学习吗?”

    这个问题的回答往往是两极分化的,而科丁格教授认为,正确答案是“不知道”。研究表明,学生通常无法准确判断自己是否需要学习,他们自认为的学习状态实际上可能是一种错觉。

    喜欢 vs. 学会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学生们常常认为喜欢某一课程就意味着能够学得更好。然而,科丁格教授的研究表明,喜欢与学会之间的相关性很低。使用AI软件检测学生参与情况的结果显示,那些自称喜欢课程的学生可能会关注错误的内容,而那些看起来困惑的学生可能正处于有效的学习过程中。

    科丁格教授指出,学生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无法将他们所知与实际掌握的知识区分开来。而教师们则往往高估了学生的理解能力。例如,在学习高中代数问题时,教师们认为方程式是学生最容易解决的形式,但学生实际上在基本的数学词汇上就遇到了困难。

    2. “以数据开始和结束”

    智能辅导系统,特别是其生成的数据,可能有助于弥补认知上的差距。科丁格教授讲述了卡内基·梅隆大学开发的智能辅导系统Cognitive Tutor及其背后的项目。

    Cognitive Tutor基于机器生成的认知模型和表现模型,已经存在了几十年。认知模型基于解决问题所需的技能、如何获得这些技能、问题管理规则以及学生可能犯的错误等。

    认知模型的算法

    认知模型使用两种算法来测量性能:

    1. 模型跟踪算法:通过跟踪学生的个人表现提供动态帮助,找出学生困惑的知识点以及困惑的原因。
    2. 贝叶斯知识跟踪算法:通过追踪学生所学知识点,评估学生的掌握情况。

    所有智能辅导系统的模型都产生数据,这对教育研究和改善学习系统至关重要。科丁格教授指出,这些改进是在一个以数据开始和结束的连续循环中进行的。研究人员使用A/B测试法(称为“体内测试”)进行随机、可控的实验,评估改进效果。

    数据还可以揭示学生的学习方式,通过生成学习曲线,映射学生的错误率,为改进提供依据。智能辅导系统产生的数据可以帮助教育者将广泛的话题拆分为具体的、细微的小问题来解决。

    科丁格教授举例说,类似于网球运动员在发球有问题时,找出具体原因并有针对性地练习,教育工作者也可以通过数据发现学生具体的学习问题,并在这些点上进行反复练习。


    科丁格教授主张通过数据驱动的智能辅导系统,不仅能够实现个性化教学,还能通过持续的数据反馈和改进,显著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卡内基·梅隆大学的人机交互和心理学教授肯·科丁格(Ken Koedinger)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观点:学生常常不知道他们真正掌握了什么。他引用前国防部长唐纳德·拉姆斯菲尔德的名言“未知的未知”来说明这一点,这种困境在教育中尤为显著。

    主要观点概括:

    1. 学生的学习自我评估往往不准确
      • 学生通常无法判断自己是否真正掌握了知识,容易陷入自我误导的学习状态。
      • 喜欢某一课程并不等同于学会该课程,学生可能会把注意力集中在错误的内容上。
    2. 教师的认知偏差
      • 教师们往往高估了学生的理解能力,低估了学生在基础知识上的困难。
      • 专家们对自己的知识缺乏意识,无法准确评估学生的困惑点。
    3. 智能辅导系统的作用
      • 通过AI和数据驱动的智能辅导系统,可以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课程设计,避免重复学习已掌握的内容。
      • 这些系统生成的数据可以帮助教育者识别学生的具体问题,并提供针对性的练习。

    补充说明和重点:

    科丁格教授提倡的智能辅导系统,如Cognitive Tutor,利用认知模型和表现模型,通过模型跟踪算法和贝叶斯知识跟踪算法,动态地评估学生的表现。这种方法不仅能识别学生困惑的知识点,还能了解学生困惑的原因,从而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帮助。

    数据在这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持续的数据反馈,教育者可以进行“体内测试”(A/B测试),评估和改进教学方法。数据还可以揭示学生的学习方式,生成学习曲线,帮助教育者将复杂的学习任务拆分为具体的小问题进行解决。

    例如,在网球训练中,如果发现运动员发球有问题,通过数据分析可以找出特定的原因,如扔球的方式,然后进行针对性的练习。同样,智能辅导系统可以通过数据发现学生的具体学习问题,进行精细化的教学调整。

    Ken Koedinger教授的观点强调,通过数据驱动的智能辅导系统,不仅可以实现个性化教学,还能通过持续的数据反馈和改进,显著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这种方法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为教育领域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 探索分布式Q学习:多智能体系统的前沿技术

    在人工智能领域,强化学习技术因其在复杂决策过程中显示出的卓越能力而备受瞩目。特别是,多智能体强化学习(MARL)技术,它涉及多个智能体在共享环境中通过合作或竞争来优化性能,近年来已经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将深入探讨Han-Dong Lim和Donghwan Lee的研究成果——”A Finite-Time Analysis of Distributed Q-Learning”,这是一篇关于分布式Q学习的重要论文,为我们解锁了多智能体系统中的一些关键问题。

    分布式Q学习的挑战

    在传统的Q学习中,一个中心化的智能体学习并更新其策略,以达到最优决策。然而,当涉及到多个智能体时,中心化方法会遭遇到严重的限制,如计算资源的巨大需求和隐私问题等。分布式Q学习通过允许智能体仅与其邻近的智能体进行通信来解决这一问题,从而在提高隐私保护和系统扩展性的同时,还能有效地处理信息。

    理论进展和实际应用

    Han-Dong Lim和Donghwan Lee的研究提供了分布式Q学习在有限时间内的分析,这是理解和优化这些算法的关键。他们的工作不仅展示了在不访问中心奖励函数的条件下,智能体如何协作解决序贯决策问题,而且还提出了一种新的样本复杂性结果,为算法的效率和效果提供了量化的度量。

    他们的研究还特别强调了使用表格方法来存储状态-动作值,这对于处理具有高维状态空间的实际应用尤为重要。此外,通过模拟Q学习过程中的切换系统,提供了对分布式Q学习算法的新洞见,这一点在自动驾驶车辆、机器人协作等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样本复杂性的新视角

    在他们的论文中,作者详细分析了分布式Q学习算法的样本复杂性,即算法达到一定性能标准所需的样本数量。这对于开发更高效的学习算法具有重要意义。他们的分析显示,即使在没有强假设的情况下,分布式Q学习也能在表格设置中实现有效的学习。

    前景与挑战

    尽管分布式Q学习展示了巨大的潜力,但在实际应用中仍面临诸多挑战。例如,如何设计出能够快速适应动态环境变化的算法,以及如何处理来自不同智能体的冲突信息等。此外,安全性和稳定性也是部署此类系统时必须考虑的关键因素。

    结论

    Han-Dong Lim和Donghwan Lee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深入了解和应用分布式Q学习的理论基础和实用框架。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我们期待在未来看到更多关于分布式强化学习的创新应用,尤其是在需要多智能体协作的复杂环境中。分布式Q学习不仅仅是一个理论模型,它还为处理现实世界中的复杂系统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工具。


    A finite time analysis of distributed Q-learning

    https://papers.cool/arxiv/2405.14078

    Authors: Han-Dong Lim ; Donghwan Lee

    Summary: Multi-agent reinforcement learning (MARL) has witnessed a remarkable surge in interest, fueled by the empirical success achieved in applications of single-agent reinforcement learning (RL). In this study, we consider a distributed Q-learning scenario, wherein a number of agents cooperatively solve a sequential decision making problem without access to the central reward function which is an average of the local rewards. In particular, we study finite-time analysis of a distributed Q-learning algorithm, and provide a new sample complexity result of $\tilde{\mathcal{O}}\left( \min\left\{\frac{1}{\epsilon^2}\frac{t_{\text{mix}}}{(1-\gamma)^6 d_{\min}^4 } ,\frac{1}{\epsilon}\frac{\sqrt{|\gS||\gA|}}{(1-\sigma_2(\boldsymbol{W}))(1-\gamma)^4 d_{\min}^3} \right\}\right)$ under tabular lookup


    Q: 这篇论文试图解决什么问题?

    A: 这篇论文研究了分布式Q学习(Distributed Q-Learning)的场景,特别是在多智能体强化学习(Multi-agent Reinforcement Learning, MARL)中的一个具体问题。在这种场景中,多个智能体需要共同解决一个顺序决策问题,但它们不能访问中央奖励函数,而是只能访问局部奖励。这些智能体通过与邻近智能体通信来协作,但受限于只能与邻居智能体共享学习参数,没有中央协调器。

    论文的主要贡献包括:

    1. 提供了分布式Q学习算法在有限时间内的样本复杂性(sample complexity)分析,并给出了一个新的样本复杂性结果。这个结果考虑了马尔可夫观测模型(Markovian observation model),并且在没有强假设的条件下,提供了一个针对表格查找设置(tabular lookup setting)的样本复杂性界限。
    2. 论文还提供了独立同分布(independent and identically distributed, i.i.d.)观测模型下的样本复杂性结果。
    3. 分析依赖于Q学习的切换系统建模(switched system modeling),为分布式Q学习算法提供了新的解释性见解。
    4. 论文还讨论了分布式Q学习算法在不同观测模型下的性能,包括i.i.d.观测模型和马尔可夫观测模型,并提供了相应的误差分析。

    总的来说,这篇论文试图解决的是在分布式环境中,多个智能体如何在只有局部信息和通信限制的情况下,通过协作学习来解决共同的顺序决策问题,并提供了算法的非渐近(non-asymptotic)行为分析。

    Q: 有哪些相关研究?

    A: 论文中提到了以下相关研究:

    1. 多智能体强化学习 (MARL): 论文引用了多篇关于MARL的研究,包括Sunehag et al., 2017; Rashid et al., 2020; Zhang et al., 2018b; Dou et al., 2022等,这些研究涉及算法进展和理论调查。
    2. 分布式学习: 论文讨论了分布式学习范式,特别是在没有中央奖励函数的情况下,智能体如何通过局部信息和邻居间的通信来协作解决问题。相关研究包括Tan, 1993; Claus and Boutilier, 1998; Littman, 2001; Mathkar and Borkar, 2016等。
    3. 分布式时间差分 (TD) 学习: 论文提到了分布式TD学习的相关工作,如Doan et al., 2019; Sun et al., 2020; Wang et al., 2020; Lim and Lee, 2023等。
    4. Q学习: 作为单智能体强化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算法,Q学习的相关研究包括Watkins and Dayan, 1992; Even-Dar et al., 2003; Chen et al., 2021; Lee et al., 2023; Li et al., 2024等。
    5. 分布式Q学习: 论文特别关注分布式Q学习的研究,包括Kar et al., 2013; Zeng et al., 2022b; Heredia et al., 2020等,这些研究探讨了分布式Q学习算法的渐近收敛性和有限时间性能。
    6. 分布式优化和控制: 论文中提到了分布式优化和控制在分布式学习中的应用,相关文献包括Nedic and Ozdaglar, 2009; Wang and Elia, 2010; Pu and Nedi´c, 2021等。
    7. 演员-评论家算法 (Actor-Critic Algorithm): 论文讨论了演员-评论家算法在分布式设置中的扩展,相关研究包括Zhang et al., 2018a,b; Zhang and Zavlanos, 2019; Suttle et al., 2020; Zeng et al., 2022a等。
    8. 处理动作空间指数级增长: 论文还提到了处理动作空间指数级增长的研究,如Lin et al., 2021; Qu et al., 2022; Zhang et al., 2023; Gu et al., 2024等。

    这些研究为理解分布式Q学习算法的理论基础和实际应用提供了背景和参考。

    Q: 论文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A: 论文通过以下步骤解决了分布式Q学习中的多智能体顺序决策问题:

    1. 算法描述:首先,论文描述了一个分布式Q学习算法,该算法允许多个智能体在没有中央奖励信号的情况下,通过与邻居智能体的通信来更新它们的Q值估计。
    2. 切换系统建模:论文采用切换系统(switched system)建模方法来分析分布式Q学习算法的非渐近行为。这种方法允许研究者考虑智能体在不同时间步骤下的状态变化。
    3. 误差分析:论文对分布式Q学习算法的误差进行了分解,将其分为共识误差(consensus error)和最优性误差(optimality error)。共识误差衡量智能体间的Q值估计差异,而最优性误差衡量智能体的Q值估计与真实最优Q值的差异。
    4. 共识误差分析:论文利用切换系统理论来分析共识误差,并证明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共识误差会以一定的速率衰减。
    5. 最优性误差分析:论文通过构建上下界比较系统(lower and upper comparison systems)来分析最优性误差,并利用Azuma-Hoeffding不等式和集中不等式来限制由随机性引起的误差。
    6. 样本复杂性结果:论文提供了分布式Q学习算法在马尔可夫观测模型下的样本复杂性结果,这是衡量算法性能的关键指标。
    7. 算法比较:论文将提出的分布式Q学习算法与现有的相关工作进行了比较,展示了其在样本复杂性、算法假设和步长选择等方面的优势。
    8. 实验验证:虽然文档中没有明确提到实验验证,但通常这类研究会通过模拟实验来验证理论分析的正确性和算法的有效性。

    通过这些步骤,论文不仅提供了对分布式Q学习算法的理论分析,还为理解和改进这类算法在实际多智能体强化学习任务中的应用提供了基础。

    Q: 论文做了哪些实验?

    A: 在提供的文档内容中,并没有提到具体的实验细节或实验结果。通常在学术论文中,实验部分会详细描述实验设置、实验过程、使用的参数、实验结果以及对结果的分析。然而,根据这篇论文的内容摘要和介绍,我们可以推测可能的实验方向:

    1. 算法实现:作者可能实现了所提出的分布式Q学习算法,并在多智能体环境中进行了测试。
    2. 性能比较:实验可能包括与现有分布式强化学习算法的性能比较,以展示新算法的优势。
    3. 样本复杂性验证:作者可能通过实验来验证理论分析中得到的样本复杂性结果,即算法在有限的样本下达到特定性能所需的样本数量。
    4. 参数敏感性分析:实验可能探讨了算法性能对关键参数(如学习率、折扣因子等)的敏感性。
    5. 不同环境的测试:作者可能在不同的多智能体环境中测试了算法,以评估其泛化能力和适应性。
    6. 通信限制的影响:考虑到分布式设置中智能体间的通信限制,实验可能研究了不同通信模式和通信频率对算法性能的影响。
    7. 隐私保护和可扩展性:实验可能还包括对分布式学习在隐私保护和可扩展性方面的优势进行验证。
    8. 收敛性和稳定性分析:实验可能评估了算法的收敛性和在不同条件下的稳定性。

    为了获取论文中具体的实验细节和结果,需要查看论文的完整版本,特别是实验部分的描述。如果论文已经被发表或预印本可用,建议查阅论文的相应章节以获取详细信息。

    Q: 有什么可以进一步探索的点?

    A: 根据论文内容,以下是一些可以进一步探索的点:

    1. 算法改进:研究如何改进分布式Q学习算法,以提高其在更复杂环境中的性能和效率。
    2. 收敛性分析:深入研究算法的收敛性,特别是在非马尔可夫环境或更一般化的多智能体设置中。
    3. 通信限制:探索在更严格的通信限制下,如何设计有效的分布式学习策略,以保持算法的性能。
    4. 隐私保护:研究如何在不牺牲算法性能的前提下,增强分布式学习中的隐私保护。
    5. 可扩展性:研究算法的可扩展性,特别是在智能体数量增加时,如何保持或提高算法效率。
    6. 实际应用:将分布式Q学习算法应用于实际问题,如自动驾驶、机器人协作等,以验证其在现实世界中的有效性。
    7. 算法泛化:研究如何将分布式Q学习算法泛化到其他类型的强化学习问题,例如连续动作空间或部分可观测环境。
    8. 理论分析:进一步细化和完善理论分析,以更好地理解算法的行为和性能。
    9. 算法比较:与其他分布式强化学习算法进行比较,以确定在不同场景下的最佳算法。
    10. 实验验证:通过更多的实验验证理论分析的正确性,并探索算法在不同参数设置下的表现。
    11. 计算效率:研究如何优化算法的计算效率,特别是在大规模多智能体系统中。
    12. 异构智能体:考虑智能体之间可能存在的异构性,研究如何设计算法以适应不同智能体的能力。
    13. 动态环境:研究算法在动态变化的环境中的表现,以及如何适应环境的变化。
    14. 多目标学习:探索在多目标强化学习设置中应用分布式Q学习算法的可能性。
    15. 算法鲁棒性:研究算法对于模型不确定性和噪声的鲁棒性。

    这些探索点可以帮助研究者更深入地理解分布式Q学习算法,并推动其在多智能体强化学习领域的应用。

    Q: 总结一下论文的主要内容

    A: 这篇论文的主要内容可以总结如下:

    1. 问题背景:论文研究了多智能体强化学习(MARL)中的分布式Q学习问题,特别是在智能体无法访问中央奖励信号的情况下,如何通过局部信息和与邻近智能体的通信来共同解决顺序决策问题。
    2. 算法介绍:论文提出了一个分布式Q学习算法,该算法允许多个智能体在没有中央协调器的情况下,通过交换信息来更新它们的Q值估计。
    3. 理论分析:论文对分布式Q学习算法进行了有限时间分析,提供了算法的样本复杂性结果。这包括了马尔可夫观测模型下的误差分析和独立同分布(i.i.d.)观测模型下的分析。
    4. 切换系统建模:论文采用了切换系统建模方法来分析分布式Q学习算法的非渐近行为,提供了对算法动态行为的新见解。
    5. 误差分解:论文将算法的总误差分解为共识误差和最优性误差,分别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6. 共识误差分析:论文利用切换系统理论来分析共识误差,并证明了其随着时间的推移以一定的速率衰减。
    7. 最优性误差分析:论文构建了上下界比较系统来分析最优性误差,并利用Azuma-Hoeffding不等式来限制由随机性引起的误差。
    8. 样本复杂性结果:论文给出了分布式Q学习算法在不同观测模型下的样本复杂性结果,这是衡量算法性能的关键指标。
    9. 相关工作比较:论文将提出的分布式Q学习算法与现有的相关工作进行了比较,展示了其在样本复杂性、算法假设和步长选择等方面的优势。
    10. 未来工作:论文讨论了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包括改进算法以提高性能、扩展算法以适应更复杂的环境等。
    11. 实验验证:虽然文档中没有提供具体的实验细节,但通常这类研究会通过模拟实验来验证理论分析的正确性和算法的有效性。

    论文通过理论分析和算法设计,为分布式多智能体强化学习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决方案,并为理解和改进这类算法在实际应用中的表现提供了理论基础。

人生梦想 - 关注前沿的计算机技术 acejo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