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园林设计

  • 荒野思想下郊野公园再野化研究——以江安河公园为例

    摘要

    近年来,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飞速发展,城市向周边乡村田野无序扩张的趋势日益明显,导致景观机械化、生物量减少、物种多样性和栖息地丧失等生态问题。在全球生态修复的背景下,源于荒野思想的再野化自然修复理念引起了国际关注。本研究以郊野公园为对象,探索城市范围内再野化的可行性及方法,并以成都江安河公园为例进行实证研究。

    研究内容:

    1. 文献综述: 通过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发现再野化和郊野公园都与荒野思想密切相关。然而,由于国内外对荒野认知的差异,二者间的潜在联系尚未得到充分重视。本研究将荒野思想作为切入点,结合相关理论,探讨郊野公园作为再野化基址的可能性,为中国郊野公园引入再野化提供理论依据。
    2. 案例分析: 研究国内外再野化的城市景观体系及荒野思想下郊野公园营建案例,分析郊野公园再野化的景观形式和生态效益,归纳郊野公园再野化营建要点:自然主导的生态修复、人与自然互动共存的体系、荒野思想的表达与传递机制。
    3. 策略研究: 结合中国实际情况,提出郊野公园再野化三项基本原则:“自然”优先、过程性、理解共存;以及三项实施策略:郊野公园再野化条件分析、郊野公园再野化场地设计、管理维护再野化进程。
    4. 实践验证: 以江安河公园为案例进行实证研究,通过区域再野化条件分析、再野化要素提取、再野化场地构建及公园管理措施拟定等实际操作,验证郊野公园再野化理论框架的可行性。

    关键词: 荒野;荒野思想;再野化;郊野公园;景观设计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 城市扩张与生态问题: 中国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建成区面积不断扩大,导致城市向周边乡村郊野扩张,对土地资源和自然资源的侵占日益严重,引发景观机械化、生物量减少、物种多样性和栖息地下降等生态问题。
    • 野性的消逝: 城市景观演变过程中,人工景观逐渐占据主导地位,自然野性景观逐渐消失。人造物的质量持续增长,而生物量不断下降,物种结构发生改变,物种栖息地不断萎缩。
    • 生态修复新思路: 生态问题日益严峻,亟需可持续的生态修复与管理新理念和新方法。再野化作为一种新兴的生态保护修复方法,利用自然力量恢复区域野性,为生态保护和生态系统修复提供新思路。

    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 研究目的:
      • 探讨郊野公园作为再野化基址的可行性,为城市生态修复和保护提供新思路。
      • 将再野化理念融入郊野公园营建,构建再野化场地,通过动态演替的荒野景观为郊野公园游憩创造更多可能性。
    • 研究意义:
      • 通过再野化应用,将荒野思想的生态整体主义、自然主导演替、非人类中心主义等理念融入郊野公园营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维持和激发城市绿地的生态保育潜力。
      • 提升国民荒野认知,深化中国本土荒野思想及研究体系,为风景园林专业的研究实践开拓新思路,为解决城市无序扩张和自然资源流失等问题提供新方法。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 荒野思想研究:
      • 国外:荒野思想经历了从消极认知到积极探索的转变,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研究涵盖生态、哲学、美学、文化等多个领域。
      • 国内:荒野研究起步较晚,早期集中于人文领域,近年来逐渐转向自然科学领域,并开始关注再野化和城市荒野等概念。
    • 郊野公园研究:
      • 国外:实践经验丰富,但相关研究文献较少,注重原生景观保护和游憩管理。
      • 国内:起步较晚,但理论研究发展迅速,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郊野公园规划设计理念和运营管理体系。

    1.4 研究内容

    • 荒野思想、郊野公园、再野化等核心概念界定。
    • 国内外再野化应用和郊野公园营建案例分析。
    • 郊野公园再野化原则及策略研究。
    • 江安河公园再野化实证研究。

    1.5 研究方法

    • 文献综述法
    • 综合分析法
    • 实地调研法
    • 归纳总结法
    • 地理空间技术分析法

    1.6 技术路线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与反思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 荒野: 大面积的、保留自然原貌或被轻微改变的区域,保存着自然的特征和影响力,没有永久或明显的人类聚居点,该区域被保护和管理,以保存其自然状态。
    • 荒野思想: 强调荒野作为一种观念或意识,对荒野实质及与荒野关联的其他事物施加意志作用,是荒野人文概念与荒野物质形态交叉产生的思想体系。
    • 再野化: 在人为干扰之后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塑造过程,通过修复“自然过程”,使生态系统恢复完整或接近完整的食物网,成为可持续且具有韧性的生态系统。
    • 城市荒野: 城市中自然林地、湿地、无人管理的田园、河流廊道、被遗弃的场地或棕地等自然区域。
    • 郊野公园: 位于城市近郊或远郊地区,以原生和生产性景观为主,拥有良好的自然基础、生态环境以及人文特征,并以郊野休闲、风景区植被抚育、科普教育为主要功能的开放性公共空间。

    2.2 基础理论研究

    • 环境伦理学: 将伦理学的范畴从人类扩大到非人类世界,倡导“大自然也具有天赋权利”,为荒野哲学观和非人类中心主义提供理论思辨。
    • 荒野思想与自然的认识体系: 荒野思想的发展历程体现了西方人对自然认知的转变过程。四类自然的提出 (原始自然、生产的自然、美学的自然、自我修复的自然) 将荒野思想中人与自然的二分关系整合重塑,为“城市荒野”、“再野化”等概念提供认知基础。
    • 再野化与生态修复: 再野化是一种基于历史面向未来的生态修复方式,强调减少人为干扰,提高区域荒野程度,使生态系统达到自我更迭的自然稳固状态。
    • 潜生植被理论: 指在没有人为干预的情况下,区域会自然演替形成预期稳定的植被群落。该理论为再野化应用提供基础支撑。

    2.3 郊野公园再野化理论研析

    • 再野化宏观机遇: 全球生态系统完整性持续下降,再野化可以有效缓解这一趋势,提升生物多样性,为解决生态问题提供新思路。
    • 中西方荒野认知的差异: 中西方对荒野的认知存在差异,导致对荒野的关注点和研究方向不同。中国可以借鉴西方经验,结合本土实际,发展再野化实践。
    • 中国郊野公园再野化契机: 中国郊野公园建设可以作为再野化实践的试点,将再野化理念融入郊野公园营建,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存。

    第三章 基于荒野思想的郊野公园再野化研究

    3.1 再野化的城市景观体系研究

    • 从荒野地到城市荒野景观: 再野化最初应用于大型荒野地修复,现已扩展到城市区域,城市荒野的出现打破了“城市-荒野”的二元对立观念。
    • 再野化的景观形式: 再野化景观强调自然主导,呈现动态演变的特征,例如德国柏林萨基兰德自然公园、杭州江洋畈生态公园。
    • 再野化的生态发展: 再野化可以有效提升生物多样性,恢复生态系统功能,例如萨基兰德自然公园物种多样性显著增加,新加坡碧山宏茂桥公园物种多样性增长 30%。

    3.2 郊野公园营建中的荒野思想研究

    • 郊野公园基础构成要素: 原生和生产性景观营造、基础服务设施与活动场所构建、科普教育系统打造。
    • 郊野公园实践的荒野思想分析: 以英国桑顿郊野公园为例,分析其景观营造、设施建设、活动策划等方面的荒野思想体现。
    • 郊野公园的荒野思想植入要点: 公园用地规划、区域自然条件、极少的人工开发、郊野活动。

    3.3 郊野公园再野化研究

    • 再野化修复思路与应用模型: 再野化强调自然做功,通过减少人为干扰,恢复区域野性。经典 3Cs 模型 (核心、廊道、食肉动物) 和新 3Cs 模型 (核心、连通性、共生) 为再野化实践提供指导。
    • 郊野公园再野化影响分析: 再野化可以提升郊野公园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存。
    • 郊野公园再野化营建要点: 自然主导生态修复的土地、人与自然互动共存的体系、荒野思想表达传递的机制。
    • 郊野公园再野化实践研究: 以南昌红土遗址公园为例,分析其再野化设计理念和实践成果。

    第四章 荒野思想下郊野公园再野化原则及策略

    4.1 基本原则

    • “自然”优先: 以保护自然野性和生态系统为前提,最大程度保留和恢复自然要素。
    • 过程性: 再野化是一个持续的自然演变过程,需要长期监测和管理。
    • 理解共存: 通过科普教育和互动体验,提升公众对荒野的理解和认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存。

    4.2 郊野公园再野化条件分析

    • 地理空间宏观分析: 利用中国荒野地图,结合区域地形、人口密度、土地利用等数据,初步筛选再野化目标区域。
    • 场地再野化数据调研: 通过实地调研,获取更精确的土壤、植被、动物、水系等数据,分析场地再野化潜力。
    • 荒野发展可持续性研究: 评估目标区域发展成大面积荒野地的潜力,以及与周边区域的连通性。

    4.3 郊野公园再野化场地设计

    • 边界: 设置物理和生物边界,将荒野核心区与人类活动区分开,保护荒野生态系统。
    • 取舍: 保留场地原有自然要素,拆除不必要的人工设施,减少人为干预。
    • 引种: 针对生态受损区域,引入关键种或新物种,恢复生态系统功能。
    • 互动: 构建人与自然互动的平台,通过体验和参与,提升公众对荒野的理解和认知。

    4.4 管理维护再野化进程

    • 严格保护策略: 对荒野核心区进行严格保护,禁止或限制人类活动。
    • 区域限行机制: 对公园其他区域实施限行机制,引导游客行为,减少对荒野的影响。
    • 再野化监测系统: 建立长期监测系统,评估再野化效果,并根据反馈调整管理措施。

    第五章 江安河公园再野化实证研究

    5.1 区域再野化条件分析

    • 地理信息技术分析: 利用地形分析、人口聚集强度分析、地表覆盖物分析、历史影像对比等方法,评估江安河公园再野化潜力。
    • 荒野资源数据调研: 对江安河公园的地理环境、动物、植被等资源进行调查,分析其荒野属性。
    • 总体可持续发展研究: 分析城市规划发展趋势、空间发展潜力,以及再野化研究的可行性。

    5.2 再野化要素提取

    • 核心区构成要素: 确定核心荒野区和荒野游憩区,保留和修复场地原有自然要素。
    • 共存范式的纽带: 利用江安河作为城市生态与荒野生态的衔接枢纽,构建人与自然互动共存的体系。
    • 演变中的微型荒野: 挖掘城市中的微型荒野,引导其演变成自然主导的荒野生态系统。

    5.3 再野化场地构建

    • 设置界限: 利用江安河作为天然界限,分隔人类活动区与荒野核心区。
    • 现状的保留与舍弃: 保留场地原有地形地貌、植被群落等自然要素,拆除不必要的人工设施。
    • 划定生态修复试验区: 设置引种试验区和河道引种试验区,通过人工引种,恢复生态系统功能。
    • 构建共生互动平台: 设置郊野田园、核心荒野互动区等,促进人与自然的互动和共存。

    5.4 方案设计与表达

    • 规划思路: 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为目标,通过功能分区、景观营造、游线设计等手段,展示再野化的演变过程。
    • 总体设计: 将公园划分为核心荒野区、荒野游憩区、水景观赏区、公园游憩区四个区域,构建再野化 3Cs 体系。
    • 详细策略:
      • 塘床景观带: 引种峨眉山基带植被,构建城市景观、仿自然景观、荒野景观的梯度对比。
      • 荒野田园: 保留和修复农田景观,营造观赏和游憩功能兼顾的郊野田园风光。
      • 核心荒野: 严格保护,让其自然演替,展示动态的荒野景观。
      • 树生廊桥: 连接核心荒野区与公园游憩区,促进物种交流和互动。
      • 密林生境: 设置可进入和不可进入生境岛,展示城市生态向荒野生态的转变过程。

    5.5 公园管理措施

    • 再野化数据监控: 建立长期监测系统,评估再野化效果,并根据反馈调整管理措施。
    • 管理进入与禁入: 对核心荒野区实施严格保护,禁止或限制人类活动,对其他区域引导游客行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存。
    • 组织公共性活动: 通过科普教育、志愿服务、研学旅行等活动,提升公众对荒野的理解和认知,促进再野化实践的可持续发展。

    结论

    本研究以荒野思想为指导,探索了郊野公园再野化的可行性及方法,并以江安河公园为例进行实证研究,验证了郊野公园再野化理论框架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郊野公园再野化可以有效提升城市绿地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和郊野公园发展提供新思路。

    研究展望

    • 深入研究荒野思想和再野化理论,完善郊野公园再野化理论框架。
    • 开展更多郊野公园再野化实践,积累经验,探索不同类型郊野公园的再野化模式。
    • 加强再野化监测和评估,建立长期数据积累机制,为再野化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 推广荒野思想和再野化理念,提升公众对荒野的理解和认知,促进再野化实践的社会支持。

    参考文献 (略)

    致谢 (略)

    补充说明:

    • 文中对江安河公园的再野化设计方案仅供参考,实际建设方案应以政府规划为准。
    • 再野化是一个新兴的生态修复理念,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才能更好地应用于中国城市绿地建设。
  • 再野化:城市生态修复的新思路与实践探索

    摘要: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生态系统面临着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功能退化等严峻挑战。再野化(Rewilding)作为一种新兴的生态修复理念,旨在通过减少人为干预,恢复自然过程,重建自我维持和自我调节的生态系统,为解决城市生态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回顾了再野化的概念、理论基础和实施原则,探讨了城市再野化的实践探索,并结合案例分析,提出了城市再野化的实施策略,以期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生态系统提供参考。

    关键词: 再野化;城市生态修复;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服务;公众参与

    1. 引言

    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对城市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传统的城市绿化建设模式往往以人工干预为主,导致城市生态系统结构单一、功能退化、生物多样性下降,难以满足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需求。近年来,再野化作为一种新兴的生态修复理念,在全球范围内兴起,并逐渐应用于城市生态修复实践。再野化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通过减少人为干预,恢复自然过程,重建自我维持和自我调节的生态系统,为解决城市生态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2. 再野化的理论基础

    2.1 再野化的概念与内涵

    再野化是指通过减少人为干扰,恢复特定区域的自然过程,从而修复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生物多样性的一种生态修复方法。它强调自然力量在生态恢复中的主导作用,旨在重建一个能够自我维持和自我调节的生态系统。再野化并非完全“放任不管”,而是根据生态学原理,对生态系统进行适度引导和管理,以促进其恢复和发展。

    2.2 再野化的生态学基础

    再野化基于一系列生态学理论,主要包括:

    • 自然演替理论: 强调生态系统具有自我恢复和演化的能力,再野化旨在通过减少人为干扰,促进自然演替过程,使生态系统逐步恢复到较为自然的状态。
    • 关键种理论: 强调某些物种对生态系统功能和结构具有重要影响,再野化可以通过引入或保护关键种,以促进生态系统恢复和稳定。
    • 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 强调生境斑块的大小、形状和连通性对物种多样性的影响,再野化可以通过构建生态网络,提升生境斑块的连通性,以促进物种迁徙和基因交流。
    • 干扰生态学: 强调适度干扰对维持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活力的重要性,再野化可以通过模拟自然干扰,如火烧、洪水等,以促进生态系统更新和演替。

    2.3 再野化的实施原则

    根据 Carver 等人 (2021) 提出的再野化指导原则,再野化的实施应遵循以下几个关键原则:

    • 恢复核心区域之间的连通性: 通过构建生态廊道,连接破碎化的生境斑块,促进物种迁徙和基因交流。
    • 恢复自我维持和有弹性的生态系统: 减少人为干预,促进自然演替,使生态系统能够自我维持和自我调节。
    • 考虑生态系统的动态特性: 认识到生态系统是动态变化的,允许自然干扰和演替过程的发生。
    • 预测气候变化的影响: 在规划和实施再野化项目时,应考虑气候变化的影响,选择适应未来气候条件的物种和管理措施。
    • 加强与当地社区的交流合作: 再野化项目的成功离不开当地社区的支持和参与,应充分考虑社区的需求和利益。
    • 强调以生态为中心,尽可能减少人为干预: 再野化应以生态系统恢复为目标,而非以人类需求为中心,应尽可能减少人为干预,让自然做功。

    3. 城市再野化的实践探索

    城市再野化是将再野化理念应用于城市生态修复的一种实践,旨在通过恢复自然过程,重建城市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生物多样性,提升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为城市居民提供更优质的生态环境和生活体验。

    3.1 城市公园绿地的再野化

    城市公园绿地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施再野化的重要场所。通过减少人工干预,允许植被自然生长和演替,引入本地物种,营造多样化的生境,可以显著提升城市公园绿地的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例如,纽约高线公园将废弃的高架铁路改造为线性公园,通过种植本土植物,营造多样化的生境,吸引了众多野生动物,成为城市再野化的典范。

    3.2 城市郊野地区的再野化

    城市郊野地区往往保留了较多的自然元素,是实施大尺度再野化的理想场所。通过恢复森林、草地、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可以提升区域的生态服务功能,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并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娱乐和环境教育机会。例如,重庆市中梁山矿坑群的再野化项目,通过地形重塑、土壤改良、植被重建等措施,将废弃矿坑改造为城市郊野公园,实现了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生物多样性的提升。

    3.3 废弃工业用地的再野化

    废弃的工业用地为城市再野化提供了独特的机会。通过再野化,这些曾经被污染和破坏的场地可以转变为富有生机的城市野境。例如,上海原溶剂厂再野化项目,通过自然恢复和适度引导,形成了独特的城市野生植物群落,吸引了多种野生动物,成为城市棕地再利用的成功案例。

    4. 城市再野化的实施策略

    4.1 空间规划与设计策略

    • 构建城市生态网络: 将城市中的公园绿地、郊野公园、废弃地等生态空间连接起来,形成完整的生态网络,促进物种迁徙和基因交流。
    • 划定再野化核心区、缓冲区和过渡区: 根据场地条件和再野化目标,对再野化区域进行功能分区,实施差异化管理。
    • 保留和利用场地原有的自然要素: 充分利用场地原有的地形、水系、植被等自然要素,减少人工改造,降低建设成本。
    • 设计多样化的生境类型: 根据不同物种的需求,营造多样化的生境类型,如草地、林地、湿地等,以提升生物多样性。

    4.2 植被恢复与管理策略

    • 优先选用本地植物物种: 本地植物物种适应性强,维护成本低,有利于恢复自然生态系统。
    • 采用近自然的植被配置方式: 模仿自然群落结构,营造多层次、多物种的植物群落,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
    • 减少人工管理强度: 允许自然演替和适度干扰,减少修剪、施肥、喷药等人工干预措施,降低维护成本。
    • 建立长期监测机制: 对再野化区域进行长期监测,评估再野化效果,并根据监测结果调整管理措施。

    4.3 公众参与与教育策略

    • 开展再野化理念的公众教育: 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提升公众对再野化的认知和理解,增强公众对野性景观的接受度。
    • 设计生态体验和自然教育项目: 在再野化区域开展生态体验和自然教育活动,让公众亲近自然,了解自然,增强公众的生态意识。
    • 鼓励公众参与再野化项目的规划、实施和监测过程: 让公众参与再野化项目的决策和管理,提升公众的参与感和责任感。
    • 培养“社区生态修复师”: 鼓励社区居民参与再野化项目的实施和管理,提升社区的自我管理能力。

    5. 案例分析:重庆中梁山矿坑群的再野化实践

    重庆市中梁山矿坑群再野化项目是一个典型的城市郊野地区生态修复案例。该项目位于重庆市主城区西侧,占地面积约 10 平方公里,曾是大型露天煤矿,经过长期开采,形成了众多废弃矿坑,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自 2018 年起,重庆市启动了中梁山矿坑群生态修复工程,以再野化理念为指导,通过地形重塑、土壤改良、植被重建、水系恢复等措施,将废弃矿坑改造为城市郊野公园,取得了显著成效。

    5.1 主要措施

    • 地形重塑: 对废弃矿坑进行填埋和地形重塑,恢复山体自然形态,构建多样化的地形地貌。
    • 土壤改良: 采用客土回填、生物改良等技术,改善土壤理化性质,为植物生长创造条件。
    • 植被重建: 优先选用乡土植物,构建多层次、多物种的植物群落,恢复自然植被景观。
    • 水系恢复: 利用矿坑汇水,构建湿地、溪流等水体景观,提升区域水生态环境。
    • 生态监测: 建立长期生态监测系统,对再野化区域进行动态监测,评估再野化效果。

    5.2 成效与经验

    经过几年的努力,中梁山矿坑群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生物多样性明显提升,成为市民休闲娱乐和环境教育的重要场所。该项目的成功经验主要体现在:

    • 坚持再野化理念,尊重自然规律: 项目规划和实施过程中,充分考虑场地自然条件和生态过程,减少人工干预,让自然做功。
    • 科学规划设计,构建生态网络: 通过地形重塑、水系恢复、植被重建等措施,构建了完整的生态网络,提升了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 多方参与,共建共享: 政府、企业、社区居民等多方参与项目规划、建设和管理,形成了共建共享的良好机制。

    6. 结语

    再野化作为一种新兴的生态修复理念,为解决城市生态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城市再野化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通过减少人为干预,恢复自然过程,重建自我维持和自我调节的生态系统,可以有效提升城市生态系统的健康性和稳定性,为城市居民提供更优质的生态环境和生活体验。

    未来,随着再野化理念的深入发展和实践经验的积累,再野化将在城市生态修复和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我们需要加强再野化理论研究,探索不同类型城市空间的再野化模式,制定科学合理的再野化实施方案,并鼓励公众参与,形成政府、企业、社区居民共同参与的再野化治理体系,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城市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 Carver S, Convery I, Hawkins S, et al. Guiding principles for rewilding. Conservation Biology, 2021, 35(6): 1882-1893.
    • 杨锐, 曹越. “再野化”: 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的新思路. 生态学报, 2019, 39(23): 8763-8770.
    • 张庆费. 城市生态空间再野化及其实施途径探讨. 中国城市林业, 2022, 20(6): 10-14, 40.
    • 龙彬, 李静, 熊梦琦. 城市郊野地区的再野化营建——以重庆市中梁山矿坑群为例. 中国园林, 2023.
    • 徐泽荣, 廖飞, 岳沛坤, 王涛. 城市野性景观的价值及其推进策略探析. 绿色科技, 2023, 25(11): 57-64.
    • 魏方, 陈鲁, 昝鹏, 曹旭卿, 张宁. 机器与自然之间——后工业景观再野化的公众感知研究. 中国园林, 2022, 38(8): 36-41.
人生梦想 - 关注前沿的计算机技术 acejoy.com 🐾 步子哥の博客 🐾 背多分论坛 🐾 知差(chai)网
快取状态: No
内存使用量: 9.1913 MB
资料库查询次数: 2
页面产生时间: 0.149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