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园林设计

  • 再野化:重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景观

    摘要

    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导致了城市生态空间的退化,过度人工化和同质化的绿地景观难以满足人们对自然

    的渴望,也无法有效地维持城市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再野化作为一种新的生态保护和修复理念,强调

    减少人为干扰,提升特定区域的荒野程度,恢复自然生态系统的功能和弹性,为城市生态建设提供新思路。

    本文将探讨城市生态空间再野化的涵义、特征、价值和实施途径,并结合国内外案例,提出城市再野化发展

    的策略和建议,以期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生态系统提供参考。

    关键词

    再野化,城市生态空间,自然恢复,生物多样性保育,野境,自然的城市

    1. 再野化的起源与发展

    再野化(rewilding)的概念最早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由美国保护生物学家迈克尔·苏尔和环保活动家

    大卫·佛曼提出。他们认为,为了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仅仅对未被人类影响的区域进行保护已

    经远远不够,需要扩大荒野保护区的面积,对有再野化潜力的地区进行自主恢复或人工干预恢复,使该区域

    的景观恢复到未被人类影响前的状态。

    再野化理论的提出与发展与大自然“去野化”现象密不可分。随着人类活动空间扩张和开发强度增大,

    野生生物栖息生境恶化,濒危乃至灭绝现象层出不穷,导致物种的自然过程受到阻碍,生态系统受损。再野

    化则提供了一种新的生态修复方法,通过减少人为干扰,恢复自然生态系统的功能和弹性,提升生态系统

    的自我维持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2. 再野化的核心理念与模式

    2.1 再野化的核心理念

    再野化强调的是通过减少人为干扰,提升特定区域的荒野程度,恢复自然生态系统的功能和弹性,使生态

    系统达到自我维持和自我调节的稳定状态。再野化不仅是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需要,更是城市人与自然

    和谐共处的需求。

    2.2 再野化的模式

    再野化已经从最初的“3C”模式(核心区、生态廊道和食肉动物)扩展到包含更新世再野化、营养级再野化、

    生态再野化和被动再野化等多种适应不同地区的再野化方法。

    • 更新世再野化:恢复更新世大型动物灭绝期间失去的生态功能,例如重新引入大型食草动物以恢复草

    原生态系统。

    • 营养级再野化:恢复自上而下的营养级相互作用,例如重新引入顶级捕食者以控制食草动物数量,从而

    恢复生态平衡。

    • 生态再野化:允许自然过程重新占据主导地位,例如减少人为干扰,让自然演替过程自行发生。
    • 被动再野化:指生产性土地的遗弃和人为干扰的消除,例如废弃农田自然恢复为森林或湿地。

    3. 城市生态空间再野化的价值与实践

    3.1 城市生态空间再野化的价值

    城市生态空间再野化具有重要的生态、人文、审美、健康和经济价值:

    • 生态价值:再野化能够有效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丰富城市生物多样性,为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健康运行提

    供有力支撑。

    • 人文价值:再野化能够展现城市本土风貌特征及自然演替过程,满足人们向往自然、回归自然的需求,

    找回人与自然的互动感,还能发挥本地生态自然教育的宣教功能。

    • 审美价值:再野化能够有效缓解人们的审美疲劳,为身处其中的人们带来视觉、嗅觉、触觉、听觉等多重

    感观的刺激,从而获得“乱中有序”的审美体验。

    • 健康价值:再野化不仅能增加城市景观异质性,促进城市生态系统的健康稳定,而且也有助于身临其境的

    都市人缓解精神压力和心理恢复。

    • 经济价值:再野化基于尊重自然、利用自然、自然演替、自然主导、低人工干预,不仅生态效益突出,而且

    具有经济投入少、维护成本低的特点,是高性价比的城市绿色基础设施。

    3.2 城市生态空间再野化的案例

    国内外许多城市已经开始尝试城市生态空间再野化,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 德国汉诺威和德绍:在城市旧建筑遗址、公园、失落空间留出区域,并将其再野化,形成野性花园,增加

    了城市的生物多样性,改善了附近居民的生活质量。

    • 爱尔兰:通过淘汰割草机,让绿地草长高,减少除草剂使用,允许本地植物在草坪中自由生长,促进本地

    昆虫、鸟类和蜜蜂种群茁壮成长。

    • 西班牙巴塞罗那:正在推行城市再野化项目,努力创建“野性绿化”街道和绿色开放空间,促进生物多

    样性,让城市生态更健康。

    • 美国纽约高线公园:在废弃的高架铁路旧址上恢复乡土植被,成为当地广受欢迎的景点。
    • 新加坡:持续推进城市的“野化”行动,如建在废弃的工业用地上的碧山—宏茂桥公园,融入了对水敏

    感的景观设计元素,公园围绕碧山河布局,园内河水自由流动,植物自然生长,不受人为干预。

    • 杭州江洋畈生态公园:是国内野性景观营造的典范之一,在规划设计上充分尊重场地特征,根据原生植

    被生长情况,划出一些区域作为“留野空间”,作为自然演替的样本,不加人为干预。

    • 北京温榆河公园:是北京最大的“绿肺”,以“生态、生活、生机”的内涵理念为统领,集生态涵养、生态

    修复、蓄滞洪功能于一体,兼顾文化、休闲、运动等多元功能。

    4. 城市生态空间再野化的实施途径

    4.1 构建野性景观的价值认同体系

    要改变人们对城市野性景观的负面看法,需要着力提升各方面对城市野性景观重要价值的认识,确立野性

    景观在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4.2 对原生野性景观实施整体保护

    在城市风景区、综合性公园、湿地公园、森林公园、其他自然保护地保存下来的原生野性景观,需要依据相关

    法律法规,实施严格的整体保护策略。

    4.3 对次生野性景观实施再生利用

    城市中现存的次生野性景观,需要在基于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服务等多项指标评价的基础上,实施有效

    利用,充分发挥其潜在的综合效益。

    4.4 对间隙野性景观予以激活新生

    间隙野性景观是城市中常被人们“遗忘的角落”,需要采用梳理、环境培育、结构优化、诱导、连通等激活措

    施,使其焕发出野性而又活力四射的光芒。

    4.5 对现有城市公园实行自然生态修复

    城市公园在满足市民休闲活动的前提下,应让自然演替成为公园自主设计的一部分,在一定的区域放任

    自然生态在公园中自由发展,让生物依生境自我选择,自由地萌发、生长和变化。

    4.6 对城市新公园规划和建设植入“留野”理念

    在城市新建公园的规划与实施中,尽可能保留场地的原始野性特征,最大限度地保留好场地内的地形、水

    体、植被等独特的乡土资源,以自然野趣为基调。

    4.7 对园林植物选择施以“乡土化”导向

    在城市绿化植物选择上,应本着“持久、抗逆、食源、美观”的原则,强化乡土植物的选择与应用导向,以丰

    富的乡土植物为主,营造出更多既能与生境融合,又能承载地域文化、记忆和历史的近自然植物景观。

    4.8 对城市生态空间营造场地生境和设计近自然群落

    需要通过多尺度、异质性的生境营造,采用自然主义种植设计原理与手法,构建出结构稳定、功能突出、低

    干预、投入少、景观价值高、与不同生境类型相匹配的近自然群落,为形成自然、多样、高效的生态景观结构

    体系奠定良好的生态本底。

    4.9 对低效人工管理绿地施行“再野化”恢复

    现实城市中的一些人工管理绿地,可以通过有计划地实施“再野化”进行修复。其核心是修复自然生态系

    统动态的三个关键因子:营养级复杂性、随机干扰和物种扩散。

    4.10 对社区开展“秘密花园”行动

    未来的社区发展观中,重建人与自然联系所向往的目标可能是“给每颗心都留下一片田野”,让人们推开家

    门就能尽情享受社区营造的野趣天成,拥有一个“野性”的幸福田园。

    5. 城市生态空间再野化的展望

    城市生态空间再野化是城市生态建设的重要方向,需要在理论本土化和工程实践方面不断探索。未来,需要

    进一步加强对城市生态空间再野化的科学研究,深入研究再野化的生态过程、机制与效应,逐步形成城市

    生态空间再野化的目标原则、评价体系与设计规范,更好地发挥再野化在城市生态修复与环境整治中的作

    用。

    6. 总结

    城市生态空间再野化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未来城市的重要基

    础。通过尊重自然规律,减少人为干扰,恢复自然生态系统的功能和弹性,城市生态空间再野化能够为城

    市带来更多生态效益、人文价值、审美体验和健康福祉,为建设生态文明、美丽中国贡献力量。

    7. 案例分析

    7.1 上海乡土生态科普示范基地

    该项目位于上海浦江郊野公园内,总面积1.7hm2,为国有林地。项目以生物多样性恢复为主要目的,

    通过生境类型划分、乡土生物引种、生物群落构建、生态效益评估等一系列工作,探索了主动型城市再野

    化过程中的设计原则与技术路径。项目实施一年半时间内,共记录乡土植物260种、昆虫255种、两栖爬

    行动物7种、鸟类71种及哺乳动物6种,其生物多样性和动物的种群密度均远高于周边未改造的人工林地,

    并且植物群落已开始进行自发的正向演替,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7.2 重庆市中梁山矿坑群再野化

    该项目以城市郊野地区废弃矿地为研究对象,从土地韧性、生态基底和人-林关系三个角度出发,分析城市

    郊野地区的“去野化”现象,并提出修复、融合和重建三种建议。项目以重庆市中梁山废弃矿坑群为例,

    探讨了再野化的实施路径,旨在帮助提高城市郊野地区生态环境质量,为国内的再野化研究实践提供新思路。

    7.3 原上海溶剂厂再野化

    该项目以经过10余年再野化过程的原上海溶剂厂为研究对象,调查厂区自然野境的植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

    分析城市野境植物多样性形成特征,探讨植物多样性自然恢复能力与潜力,为合理保育和利用城市野境提

    供依据,为城市废弃地修复提供思路。

    8. 城市再野化设计原则

    • 自然优先:以自然为基础,顺应自然的规律,减少人为干预,让自然发挥主导作用。
    • 新自然主义种植:基于生态学原理,将草本植物以拟自然化的形式组合形成有机且稳定发展的群落式种

    植设计,强调使用本地的植物和材料。

    • 野生、野趣:尊重场地历史,保留原始或废弃的荒野,利用自生植物进行种植设计,营造自然形态多样

    生态野趣景观。

    • 与荒野互动共生:将荒野思想传播与郊野公园建设结合,增加自生的植被的组合,营造不同荒野类型,

    为协调城市居民与荒野自然的联系,提供多样的空间体验。

    9. 结论

    再野化是城市生态建设的重要方向,也是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未来城市的重要基础。通过尊重自然规律,

    减少人为干扰,恢复自然生态系统的功能和弹性,城市生态空间再野化能够为城市带来更多生态效益、人

    文价值、审美体验和健康福祉,为建设生态文明、美丽中国贡献力量。

    10. 未来展望

    城市生态空间再野化还处于探索阶段,其设计理念、技术路径、苗木采购乃至养护管理均缺乏可供借鉴的

    成熟案例,还需要进行大量的基础研究才能推广应用。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城市生态空间再野化的科

    学研究,深入研究再野化的生态过程、机制与效应,逐步形成城市生态空间再野化的目标原则、评价体系

    与设计规范,更好地发挥再野化在城市生态修复与环境整治中的作用。

  • 再野化:城市生态修复的新思路与实践探索

    摘要:
    本文探讨了再野化作为城市生态修复的新方法在理论和实践中的应用。通过文献综述,阐述了再野化的概念、理论基础和实施原则。分析了再野化在城市公园绿地、郊野地区和废弃工业用地等不同场景中的实践探索。提出了再野化的空间规划、植被恢复和公众参与等实施策略。以重庆中梁山矿坑群为例,探讨了再野化在城市废弃地修复中的具体应用。研究表明,再野化为城市生态修复提供了新的思路,对提升城市生态系统韧性和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再野化;城市生态;生态修复;生物多样性;自然恢复

    1. 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生态环境面临着严峻挑战。城市绿地景观同质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生态系统功能退化等问题日益突出。传统的城市绿化方法难以满足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在此背景下,再野化(Rewilding)作为一种新兴的生态修复方法,为城市生态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

    再野化是指通过减少人为干扰,提升特定区域中的荒野程度,以提升生态系统韧性和维持生物多样性,使生态系统达到能够自我维持的状态(Lorimer et al., 2015)。这一概念最初源于北美的荒野保护运动,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适用于不同尺度和场景的生态修复方法。

    在城市环境中,再野化的意义在于:1)恢复城市生态系统的自然过程和功能;2)提高城市生物多样性;3)增强城市生态系统的韧性和自我调节能力;4)为市民提供亲近自然的机会,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本文将探讨再野化在城市生态修复中的理论基础、实践探索和实施策略,为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

    1. 再野化的理论基础

    2.1 再野化的核心理念

    再野化的核心理念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它强调以自然力量为主导,减少人为干预,让生态系统逐步恢复到自我调节、自我维持的状态。这一理念与传统的高强度人工干预的生态修复方法形成鲜明对比。再野化认为,只有尊重生态系统的内在规律,才能真正实现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2.2 再野化的生态学基础

    再野化的生态学基础主要包括:

    1) 自然演替理论:强调生态系统具有自我修复和演进的能力,通过减少人为干扰,可以促进生态系统向更稳定、更复杂的方向发展。

    2) 关键种理论:强调某些物种(如顶级捕食者)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具有关键作用,通过恢复这些关键种可以带动整个生态系统的恢复。

    3) 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强调生境斑块的大小、连通性对物种多样性的影响,为再野化中的空间规划提供理论依据。

    4) 干扰生态学理论:强调适度的自然干扰(如火灾、洪水)对维持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活力的重要性。

    2.3 再野化的实施原则

    基于上述理论,再野化的实施应遵循以下原则:

    1) 自然主导原则:以自然力量为主导,减少人为干预,让生态系统自我恢复和演替。

    2) 整体性原则:考虑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复杂性,不仅关注单一物种或生境,而是整个生态网络的重建。

    3) 长期性原则:认识到生态恢复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持续的管理。

    4) 适应性原则:根据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和反馈,不断调整管理策略。

    5) 多功能性原则:在实现生态修复的同时,兼顾社会、经济和文化等多方面的需求。

    1. 城市再野化的实践探索

    3.1 城市公园绿地的再野化

    城市公园绿地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市民亲近自然的主要场所。传统的公园绿地管理方式往往过于人工化,不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生态系统功能的发挥。再野化为公园绿地的生态化改造提供了新的思路。

    具体措施包括:
    1) 减少频繁的修剪和清理,保留部分枯枝落叶,为小型动物和昆虫提供栖息地。
    2) 选择本地植物species,营造多层次、多功能的植物群落。
    3) 恢复或创造小型湿地、草甸等多样化生境。
    4) 建立生态廊道,提高绿地之间的连通性。
    5) 设置”留野区”,让部分区域自然演替,形成野趣景观。

    3.2 城市郊野地区的再野化

    城市郊野地区是城市与自然交界的过渡带,具有重要的生态缓冲功能。然而,这些地区往往面临着城市扩张、农业开发等压力,生态功能不断退化。再野化可以帮助恢复郊野地区的生态功能,构建城市生态安全屏障。

    具体措施包括:
    1) 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严格控制开发强度。
    2) 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恢复自然植被。
    3) 重建生态廊道,提高景观连通性。
    4) 恢复河湖湿地,改善水生生态系统。
    5) 引入大型野生动物,重建完整的食物链。

    3.3 废弃工业用地的再野化

    废弃的工业用地、矿山等”棕地”往往存在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传统的修复方法成本高昂,效果有限。再野化为这些地区的生态修复提供了一种低成本、高效益的选择。

    具体措施包括:
    1) 利用植物修复技术,净化土壤和水体。
    2) 保留部分工业遗迹,与自然景观融合,形成独特的”工业野趣”。
    3) 引入先锋植物,促进自然演替。
    4) 营造多样化的生境,吸引野生动物回归。
    5) 设置生态体验和环境教育设施,提高公众awareness。

    1. 再野化的实施策略

    4.1 空间规划与设计策略

    1) 基于生态敏感性分析,划分核心保护区、缓冲区和过渡区。
    2) 构建生态网络,提高景观连通性。
    3) 设置”再野化梯度”,从城市中心到郊野地区逐步提高野性程度。
    4) 结合场地特征,设计多样化的生境类型。
    5) 预留自然演替空间,为未来的生态发展留有余地。

    4.2 植被恢复与管理策略

    1) 优先选用本地植物,构建多层次、多功能的植物群落。
    2) 采用”框架种植+自然演替”的方法,降低人工干预。
    3) 控制外来入侵物种,保护本地生物多样性。
    4) 实施差异化管理,根据不同区域的功能和生态敏感性采取不同的管理强度。
    5) 建立长期监测系统,及时评估和调整管理措施。

    4.3 公众参与与教育策略

    1) 开展公众宣传和教育活动,提高市民对再野化的认知和支持。
    2) 设置生态体验和自然教育设施,如自然观察站、生态步道等。
    3) 组织志愿者参与再野化项目的实施和监测。
    4) 建立社区参与机制,让居民成为再野化的积极参与者和受益者。
    5) 利用新媒体技术,实时分享再野化的进展和成效,增强公众参与感。

    1. 案例分析:重庆中梁山矿坑群的再野化实践

    重庆中梁山矿坑群位于重庆市主城区西部,是一片废弃的采石场遗址。该地区面临严重的生态破坏和安全隐患问题。为了修复这一区域的生态环境,当地政府采用了再野化的方法进行生态修复。

    具体措施包括:
    1) 保留部分矿坑地貌,形成独特的景观特色。
    2) 利用植物修复技术,改善土壤条件,控制水土流失。
    3) 引入本地先锋植物,如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促进自然演替。
    4) 在安全的区域设置生态体验设施,如观景平台、科普步道等。
    5) 建立长期监测系统,跟踪生态恢复效果。

    初步结果显示,该地区的生物多样性明显提高,生态系统功能不断改善。同时,这一项目也成为了市民亲近自然、学习生态知识的重要场所。

    1. 结语:再野化对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再野化为城市生态修复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它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通过减少人为干预,让城市生态系统逐步恢复自然活力。再野化不仅有助于提高城市生物多样性,增强生态系统韧性,还能为市民提供亲近自然的机会,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

    然而,在城市环境中实施再野化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土地利用冲突、公众接受度、安全管理等问题。因此,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找到平衡生态保护与城市发展的最佳途径。

    总的来说,再野化为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它提醒我们,在追求城市现代化的同时,也要给自然留下空间,让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未来,将再野化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和管理中,将有助于构建更加健康、韧性和可持续的城市生态系统。

    参考文献:
    (此处略)

  • 再野化:城市生态修复的新思路与实践探索

    摘要:
    再野化作为一种新兴的生态修复方法,通过减少人为干扰,恢复自然生态过程,为城市生态环境的修复与重建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系统梳理了再野化的理论基础,探讨了其在城市公园绿地、郊野地区及废弃工业用地等不同场景中的应用,提出了再野化的具体实施策略,并以重庆中梁山矿坑群为例进行了案例分析。研究表明,再野化能有效提升城市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生物多样性,对于推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再野化;城市生态;生态修复;生物多样性;自然过程

    1. 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生态环境面临着诸多挑战,如生物多样性丧失、生态系统功能退化等。传统的城市绿化方式往往过于人工化,难以形成自我维持的生态系统。在此背景下,再野化(Rewilding)作为一种新兴的生态修复方法应运而生。再野化旨在通过减少人为干扰,恢复特定区域的自然生态过程,从而修复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生物多样性(Lorimer et al., 2015)。本文旨在探讨再野化在城市生态修复中的应用价值与实践路径,为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新的思路。

    1. 再野化的理论基础

    2.1 再野化的核心理念

    再野化的核心理念是尊重自然,让自然力量在生态修复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它强调减少人为干预,恢复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再野化不同于传统的生态修复方法,它更加注重生态过程的恢复,而非仅仅关注特定物种或景观的重建(Perino et al., 2019)。

    2.2 再野化的生态学基础

    再野化的生态学基础主要包括三个关键要素:营养级复杂性(trophic complexity)、随机干扰(stochastic disturbances)和物种扩散(species dispersal)(Perino et al., 2019)。营养级复杂性强调恢复完整的食物链;随机干扰强调允许自然干扰(如火灾、洪水)的发生;物种扩散则关注生物的自然迁移与扩散过程。

    2.3 再野化的实施原则

    根据Carver等(2021)提出的再野化指导原则,再野化的实施应遵循以下几点:
    (1) 利用野生动物恢复各个营养级的相互作用
    (2) 恢复核心区域之间的连通性
    (3) 允许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
    (4) 考虑气候变化的影响
    (5) 重视当地社区的参与和支持
    (6) 采用适应性管理方法

    1. 城市再野化的实践探索

    3.1 城市公园绿地的再野化

    城市公园绿地的再野化主要通过改变传统的高强度管理模式,允许自然过程在一定程度上主导植被演替。具体措施包括:减少修剪频率、保留枯枝落叶、增加本土植物种类、创造多样化的生境等。例如,上海江洋畈生态公园通过划出”生境岛”作为自然演替的样本,不加人为干预,形成了具有较高生物多样性的城市野境(董晨等, 2020)。

    3.2 城市郊野地区的再野化

    城市郊野地区往往保留了较多的自然元素,是实施再野化的理想场所。再野化措施包括:恢复退化的生态系统、重建生态廊道、引入关键物种等。以北京温榆河公园为例,该公园以”面野、点精”为原则,将30%以上的空间”留野”,呈现低干预、低维护、近自然的风貌特色(王向荣等, 2019)。

    3.3 废弃工业用地的再野化

    废弃工业用地的再野化是将人为破坏的场地重新还原给自然的过程。这类再野化项目通常需要先进行土壤修复,然后通过自然演替或人工辅助的方式恢复植被。例如,德国鲁尔区的埃姆舍景观公园就是通过再野化将废弃的工业用地转变为具有生态和文化价值的公共空间(Loures, 2015)。

    1. 再野化的实施策略

    4.1 空间规划与设计策略

    再野化的空间规划应基于对场地自然本底的深入分析,构建完整的生态网络。具体策略包括:
    (1) 识别和保护核心生态区域
    (2) 规划生态廊道,提高景观连通性
    (3) 创造多样化的生境类型
    (4) 预留自然演替空间

    4.2 植被恢复与管理策略

    植被恢复是再野化的关键环节,应遵循以下策略:
    (1) 优先选用本土植物species
    (2) 模拟自然群落结构,营造多层次植被
    (3) 采用近自然管理方式,减少人为干预
    (4) 控制入侵物种,保护濒危植物

    4.3 公众参与与教育策略

    再野化项目的成功离不开公众的理解和支持,因此应:
    (1) 开展生态教育,提高公众对再野化的认知
    (2) 设计互动体验项目,增强公众与自然的连接
    (3) 鼓励社区参与再野化项目的规划和管理
    (4) 建立长期监测机制,评估再野化效果

    1. 案例分析:重庆中梁山矿坑群的再野化实践

    重庆中梁山矿坑群位于城市郊野地区,曾因采矿活动造成严重的生态破坏。再野化项目的主要措施包括:
    (1) 土地修复:对废弃矿坑进行地形重塑和土壤改良
    (2) 植被重建:采用本土植物进行植被恢复,模拟自然演替过程
    (3) 生境创造:利用矿坑地形特点,营造多样化的生境类型
    (4) 生态廊道:建立连接各个矿坑的生态廊道,提高景观连通性
    (5) 公众参与:设计生态教育和体验项目,提高公众参与度

    通过再野化,中梁山矿坑群正逐步恢复生态功能,成为城市居民亲近自然的重要场所。

    1. 结语:再野化对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再野化为城市生态修复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它不仅能有效提升城市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生物多样性,还能为市民创造更多与自然亲密接触的机会,对于推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再野化的实施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土地利用冲突、公众接受度、长期管理等问题。未来,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化再野化理论研究,完善技术方法,探索适合本地条件的再野化模式,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生态系统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Lorimer, J. , Sandom, C., Jepson, P., Doughty, C., Barua, M., & Kirby, K. J. (2015). Rewilding: Science, practice, and politics. Annual Review of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 40, 39-62.
    2. Perino, A. , Pereira, H. M., Navarro, L. M., Fernández, N., Bullock, J. M., Ceaușu, S., … & Wheeler, H. C. (2019). Rewilding complex ecosystems. Science, 364(6438), eaav5570.
    3. Carver, S. , Convery, I., Hawkins, S., Beyers, R., Eagle, A., Kun, Z., … & Soulé, M. (2021). Guiding principles for rewilding. Conservation Biology, 35(6), 1882-1893.
    4. 董晨, 王梓, 李雪萍. (2020). 城市荒野景观营造策略研究——以江洋畈生态公园为例. 现代园艺, (15), 167-169.
    5. 王向荣, 林菁, 李洋, 等. (2019). 江洋畈生态公园. 城市环境设计, (1), 188-205.
    6. Loures, L. (2015). Post-industrial landscapes as drivers for urban redevelopment: Public versus expert perspectives towards the benefits and barriers of the reuse of post-industrial sites in urban areas. Habitat International, 45, 72-81.
  • 再野化:重塑城市生态与景观的未来之路

    摘要

    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导致了城市生态空间的退化,过度人工化和同质化的绿地景观难以满足人们对自然

    的渴望,也无法有效地维持城市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再野化作为一种新的生态保护和修复理念,强调

    减少人为干扰,提升特定区域的荒野程度,恢复自然生态系统的功能和弹性,为城市生态建设提供新思路。

    本文将探讨城市生态空间再野化的涵义、特征、价值和实施途径,并结合国内外案例,提出城市再野化发展

    的策略和建议,以期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生态系统提供参考。

    关键词

    再野化,城市生态空间,自然恢复,生物多样性保育,野境,自然的城市

    1. 再野化的起源与发展

    再野化(rewilding)源于西方社会对荒野的认知转变。20世纪初,美国开始意识到过度开发荒野带来的负面

    影响,并逐步建立国家公园和荒野保护体系,以保护未被人类活动影响的自然区域。1980年代后期,保护

    生物学家Soule和环保活动家Foreman提出了再野化的概念,强调通过减少人类干扰,提升特定区域的荒野

    程度,恢复生态系统的功能和弹性。

    再野化并非简单地将人类排除在外,而是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手段,促进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和自我调

    节。其核心是修复自然生态系统动态的三个关键因子:营养级复杂性、随机干扰和物种扩散。

    • 营养级复杂性:强调恢复生态系统各个营养级之间的相互作用,尤其是关键物种,如大型食肉动物,

    以促进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平衡。

    • 随机干扰:承认自然生态系统是动态的,允许自然过程,如野火、洪水等,在一定范围内自由发生,以增

    加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韧性。

    • 物种扩散:强调恢复核心区域之间的连通性,为物种的自然扩散提供通道,以提升生态系统的恢复能力

    和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近年来,再野化理念和实践不断丰富,从最初的“3C”模式(核心区、生态廊道、食肉动物)扩展到包含更新世

    再野化、营养级再野化、生态再野化和被动再野化等多种适应不同地区的再野化方法。

    2. 城市生态空间再野化的必要性

    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导致了城市生态空间的退化,过度人工化和同质化的绿地景观难以满足人们对自然

    的渴望,也无法有效地维持城市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城市生态空间再野化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它能够:

    • 恢复城市生物多样性:通过减少人为干扰,恢复自然生态系统,为本土动植物提供更多栖息地和食物

    来源,增加城市生物多样性。

    • 提升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再野化能够增强城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和韧性,提高城市生态系

    统的稳定性和抗逆性,更好地提供生态服务,如水质净化、空气净化、碳汇等。

    • 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再野化能够增加城市景观的异质性,为人们提供更多接触自然的场所,促进人们

    的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 降低城市维护成本:再野化强调自然主导,减少人工干预,降低城市绿地的维护成本,提高城市绿地

    的经济效益。

    3. 城市生态空间再野化的实施途径

    城市生态空间再野化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根据不同的场地条件和目标,采取不同的策略和方法。

    3.1 构建野性景观的价值认同体系

    改变人们对城市野性景观的负面看法,需要着力提升各方面对城市野性景观重要价值的认识,确立野性

    景观在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可以通过宣传教育、感知体验、现地教学等方式,让人们逐步接

    受和拥抱野性景观。

    3.2 对原生野性景观实施整体保护

    城市中现存的原生野性景观,如城市风景区、综合性公园、湿地公园、森林公园等,是珍贵的自然景观资源,

    需要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实施严格的整体保护策略,防止其遭到破坏。

    3.3 对次生野性景观实施再生利用

    城市中现存的次生野性景观,如废弃的工业用地、闲置的土地等,需要根据其“野性度”、群落结构、景观

    功能等进行分类,并采取不同的措施进行再生利用。

    3.4 对间隙野性景观予以激活新生

    城市中一些被人们忽略的角落,如道路边、墙角等,可能存在着间隙野性景观。可以通过梳理、环境培育、

    结构优化、诱导、连通等激活措施,使其焕发出野性而又活力四射的光芒。

    3.5 对现有城市公园实行自然生态修复

    城市公园在满足市民休闲活动的前提下,应让自然演替成为公园自主设计的一部分,在一定的区域放任

    自然生态在公园中自由发展,让生物依生境自我选择,自由地萌发、生长和变化。

    3.6 对城市新公园规划和建设植入“留野”理念

    在城市新建公园的规划与实施中,尽可能保留场地的原始野性特征,最大限度地保留好场地内的地形、水

    体、植被等独特的乡土资源,以自然野趣为基调。

    3.7 对园林植物选择施以“乡土化”导向

    在城市绿化植物选择上,应本着“持久、抗逆、食源、美观”的原则,强化乡土植物的选择与应用导向,以丰

    富的乡土植物为主,营造出更多既能与生境融合,又能承载地域文化、记忆和历史的近自然植物景观。

    3.8 对城市生态空间营造场地生境和设计近自然群落

    需要通过多尺度、异质性的生境营造,采用自然主义种植设计原理与手法,构建出结构稳定、功能突出、低

    干预、投入少、景观价值高、与不同生境类型相匹配的近自然群落,为形成自然、多样、高效的生态景观结构

    体系奠定良好的生态本底。

    3.9 对低效人工管理绿地施行“再野化”恢复

    现实城市中的一些人工管理绿地,群落结构简单、层次单调、功能衰退、生态效益和景观效果不佳,可以通过

    有计划地实施“再野化”进行修复。其核心是修复自然生态系统动态的三个关键因子:营养级复杂性、随机

    干扰和物种扩散。

    3.10 对社区开展“秘密花园”行动

    未来的社区发展观中,重建人与自然联系所向往的目标可能是“给每颗心都留下一片田野”,让人们推开家

    门就能尽情享受社区营造的野趣天成,拥有一个“野性”的幸福田园。

    4. 城市生态空间再野化的案例

    国内外许多城市已经开始尝试城市生态空间再野化,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 德国汉诺威和德绍:在城市旧建筑遗址、公园、失落空间留出区域,并将其再野化,形成野性花园,增加

    了城市的生物多样性,改善了附近居民的生活质量。

    • 爱尔兰:通过淘汰割草机,让绿地草长高,减少除草剂使用,允许本地植物在草坪中自由生长,促进本地

    昆虫、鸟类和蜜蜂种群茁壮成长。

    • 西班牙巴塞罗那:正在推行城市再野化项目,努力创建“野性绿化”街道和绿色开放空间,促进生物多

    样性,让城市生态更健康。

    • 美国纽约高线公园:在废弃的高架铁路旧址上恢复乡土植被,成为当地广受欢迎的景点。
    • 新加坡:持续推进城市的“野化”行动,如建在废弃的工业用地上的碧山—宏茂桥公园,融入了对水敏

    感的景观设计元素,公园围绕碧山河布局,园内河水自由流动,植物自然生长,不受人为干预。

    • 杭州江洋畈生态公园:是国内野性景观营造的典范之一,在规划设计上充分尊重场地特征,根据原生植

    被生长情况,划出一些区域作为“留野空间”,作为自然演替的样本,不加人为干预。

    • 北京温榆河公园:是北京最大的“绿肺”,以“生态、生活、生机”的内涵理念为统领,集生态涵养、生态

    修复、蓄滞洪功能于一体,兼顾文化、休闲、运动等多元功能。

    5. 城市生态空间再野化的挑战与机遇

    城市生态空间再野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实施过程中会面临一些挑战,但也蕴藏着巨大的机遇:

    5.1 挑战

    • 公众认知:人们对城市荒野的接受度和理解程度仍有待提高,一些人可能认为城市荒野是杂乱、无序

    的,甚至会对其产生恐惧感。

    • 技术路径:城市生态空间再野化的技术路径还有待完善,需要更多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 管理机制:城市生态空间再野化需要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以协调自然恢复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

    确保再野化过程的可持续性。

    5.2 机遇

    • 生态文明建设: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为城市生态空间再野化提供了政策支持和社会

    基础。

    • 城市更新:城市更新为城市生态空间再野化提供了大量的场地资源,如工业废弃地、闲置土地等。
    • 技术进步:生态修复技术和景观设计技术的不断进步,为城市生态空间再野化提供了更多技术手段

    和方法。

    6. 结论

    城市生态空间再野化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未来城市的重要基

    础。通过尊重自然规律,减少人为干扰,恢复自然生态系统的功能和弹性,城市生态空间再野化能够为城

    市带来更多生态效益、人文价值、审美体验和健康福祉,为建设生态文明、美丽中国贡献力量。

    7. 建议

    • 加强城市生态空间再野化的理论研究,深入研究再野化的生态过程、机制与效应,逐步形成城市生态空

    间再野化的目标原则、评价体系与设计规范。

    • 推广城市生态空间再野化的实践,在城市规划、设计和管理中积极引入再野化理念,并结合实际情况

    选择合适的再野化方法。

    • 加强公众对城市生态空间再野化的宣传教育,提升人们对城市荒野的认知和接受度,为城市生态空间

    再野化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 鼓励城市生态空间再野化项目的创新,探索新的技术路径和设计方法,不断提高城市生态空间再野化

    的效率和效益。

    8. 展望

    城市生态空间再野化是未来城市发展的重要趋势,它将为城市带来更多生态效益、人文价值、审美体验和健

    康福祉,为建设生态文明、美丽中国贡献力量。相信随着人们对自然价值的认识不断提高,再野化理念将

    在城市生态建设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未来城市做出更大的贡献。

  • 城市生态空间的再野化:重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未来

    摘要

    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导致了城市生态空间的退化,过度人工化和同质化的绿地景观难以满足人们对自然

    的渴望,也无法有效地维持城市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再野化作为一种新的生态保护和修复理念,强调

    减少人为干扰,提升特定区域的荒野程度,恢复自然生态系统的功能和弹性,为城市生态建设提供新思路。

    本文将探讨城市生态空间再野化的涵义、特征、价值和实施途径,并结合国内外案例,提出城市再野化发展

    的策略和建议,以期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生态系统提供参考。

    关键词

    再野化,城市生态空间,自然恢复,生物多样性保育,野境,自然的城市

    1. 城市生态空间再野化的背景与意义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生态空间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大量硬质地面和建筑构筑物取代了城市原有的

    自然生境,自然空间显著收缩,城市绿地景观结构单一,生物多样性下降,生态系统自我调控能力不足。

    同时,人们对自然的接触和体验也日益减少,导致自然缺失症的出现,威胁着人们的身心健康。

    在这种背景下,再野化理念应运而生。再野化强调的是通过减少人为干扰,提升特定区域的荒野程度,

    恢复自然生态系统的功能和弹性,使生态系统达到自我维持和自我调节的稳定状态。再野化不仅是城市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需要,更是城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需求。

    2. 城市生态空间再野化的内涵与特征

    2.1 再野化的内涵

    再野化是近年来兴起的生态保护和生态修复的新理念和新方法,其核心是修复自然生态系统动态的三个关键

    因子:营养级复杂性、随机干扰和物种扩散。再野化旨在通过减少人为干扰,恢复自然生态系统的功能和弹

    性,提升生态系统的自我维持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2.2 城市生态空间再野化的特征

    城市生态空间再野化与常见的城市植被恢复和城市绿化相比,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

    • 自然恢复过程:再野化强调植被演变的动态过程,突出自然演变规律的保护和利用,允许生态系统的自

    主演变。

    • 地带性群落恢复:再野化强调恢复具有地带性特征的城市植被,提高再野化植被的地带性特征,形成地域

    特色鲜明、能为本土野生动植物营造良好栖境的城市生态系统。

    • 生物多样性保育:再野化是采用生态的方式和自然的途径,恢复城市自然生态结构和生物多样性,为不

    同生物类群提供共存空间,并同步改善城市生态系统。

    3. 城市生态空间再野化的价值与案例

    3.1 城市生态空间再野化的价值

    城市生态空间再野化具有重要的生态、人文、审美、健康和经济价值:

    • 生态价值:再野化能够有效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丰富城市生物多样性,为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健康运行提

    供有力支撑。

    • 人文价值:再野化能够展现城市本土风貌特征及自然演替过程,满足人们向往自然、回归自然的需求,

    找回人与自然的互动感,还能发挥本地生态自然教育的宣教功能。

    • 审美价值:再野化能够有效缓解人们的审美疲劳,为身处其中的人们带来视觉、嗅觉、触觉、听觉等多重

    感观的刺激,从而获得“乱中有序”的审美体验。

    • 健康价值:再野化不仅能增加城市景观异质性,促进城市生态系统的健康稳定,而且也有助于身临其境的

    都市人缓解精神压力和心理恢复。

    • 经济价值:再野化基于尊重自然、利用自然、自然演替、自然主导、低人工干预,不仅生态效益突出,而且

    具有经济投入少、维护成本低的特点,是高性价比的城市绿色基础设施。

    3.2 城市生态空间再野化的案例

    国内外许多城市已经开始尝试城市生态空间再野化,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 德国汉诺威和德绍:在城市旧建筑遗址、公园、失落空间留出区域,并将其再野化,形成野性花园,增加

    了城市的生物多样性,改善了附近居民的生活质量。

    • 爱尔兰:通过淘汰割草机,让绿地草长高,减少除草剂使用,允许本地植物在草坪中自由生长,促进本地

    昆虫、鸟类和蜜蜂种群茁壮成长。

    • 西班牙巴塞罗那:正在推行城市再野化项目,努力创建“野性绿化”街道和绿色开放空间,促进生物多

    样性,让城市生态更健康。

    • 美国纽约高线公园:在废弃的高架铁路旧址上恢复乡土植被,成为当地广受欢迎的景点。
    • 新加坡:持续推进城市的“野化”行动,如建在废弃的工业用地上的碧山—宏茂桥公园,融入了对水敏

    感的景观设计元素,公园围绕碧山河布局,园内河水自由流动,植物自然生长,不受人为干预。

    • 杭州江洋畈生态公园:是国内野性景观营造的典范之一,在规划设计上充分尊重场地特征,根据原生植

    被生长情况,划出一些区域作为“留野空间”,作为自然演替的样本,不加人为干预。

    • 北京温榆河公园:是北京最大的“绿肺”,以“生态、生活、生机”的内涵理念为统领,集生态涵养、生态

    修复、蓄滞洪功能于一体,兼顾文化、休闲、运动等多元功能。

    4. 城市生态空间再野化的实施途径

    4.1 构建野性景观的价值认同体系

    要改变人们对城市野性景观的负面看法,需要着力提升各方面对城市野性景观重要价值的认识,确立野性

    景观在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4.2 对原生野性景观实施整体保护

    在城市风景区、综合性公园、湿地公园、森林公园、其他自然保护地保存下来的原生野性景观,需要依据相关

    法律法规,实施严格的整体保护策略。

    4.3 对次生野性景观实施再生利用

    城市中现存的次生野性景观,需要在基于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服务等多项指标评价的基础上,实施有效

    利用,充分发挥其潜在的综合效益。

    4.4 对间隙野性景观予以激活新生

    间隙野性景观是城市中常被人们“遗忘的角落”,需要采用梳理、环境培育、结构优化、诱导、连通等激活措

    施,使其焕发出野性而又活力四射的光芒。

    4.5 对现有城市公园实行自然生态修复

    城市公园在满足市民休闲活动的前提下,应让自然演替成为公园自主设计的一部分,在一定的区域放任

    自然生态在公园中自由发展,让生物依生境自我选择,自由地萌发、生长和变化。

    4.6 对城市新公园规划和建设植入“留野”理念

    在城市新建公园的规划与实施中,尽可能保留场地的原始野性特征,最大限度地保留好场地内的地形、水

    体、植被等独特的乡土资源,以自然野趣为基调。

    4.7 对园林植物选择施以“乡土化”导向

    在城市绿化植物选择上,应本着“持久、抗逆、食源、美观”的原则,强化乡土植物的选择与应用导向,以丰

    富的乡土植物为主,营造出更多既能与生境融合,又能承载地域文化、记忆和历史的近自然植物景观。

    4.8 对城市生态空间营造场地生境和设计近自然群落

    需要通过多尺度、异质性的生境营造,采用自然主义种植设计原理与手法,构建出结构稳定、功能突出、低

    干预、投入少、景观价值高、与不同生境类型相匹配的近自然群落,为形成自然、多样、高效的生态景观结构

    体系奠定良好的生态本底。

    4.9 对低效人工管理绿地施行“再野化”恢复

    现实城市中的一些人工管理绿地,可以通过有计划地实施“再野化”进行修复。其核心是修复自然生态系

    统动态的三个关键因子:营养级复杂性、随机干扰和物种扩散。

    4.10 对社区开展“秘密花园”行动

    未来的社区发展观中,重建人与自然联系所向往的目标可能是“给每颗心都留下一片田野”,让人们推开家

    门就能尽情享受社区营造的野趣天成,拥有一个“野性”的幸福田园。

    5. 城市生态空间再野化的展望

    城市生态空间再野化是城市生态建设的重要方向,需要在理论本土化和工程实践方面不断探索。未来,需要

    进一步加强对城市生态空间再野化的科学研究,深入研究再野化的生态过程、机制与效应,逐步形成城市

    生态空间再野化的目标原则、评价体系与设计规范,更好地发挥再野化在城市生态修复与环境整治中的作

    用。

    6. 总结

    城市生态空间再野化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未来城市的重要基

    础。通过尊重自然规律,减少人为干扰,恢复自然生态系统的功能和弹性,城市生态空间再野化能够为城

    市带来更多生态效益、人文价值、审美体验和健康福祉,为建设生态文明、美丽中国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曹越,杨锐. 中国荒野研究框架与关键课题[J]. 中国园林, 2017, 33(6): 10-15.

    [2] Lorimer J, Sandom C, Jepson P, et al. Rewilding: Science, practice, and politics[J]. Annual Review of Environment &

    Resources, 2015, 40: 39-62.

    [3] 杨锐,曹越. “再野化”: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的新思路[J]. 生态学报, 2019, 39(23): 8763-8770.

    [4] Perino A, Pereira HM, Navarro LM, et al. Rewilding complex ecosystems[J]. Science, 2019, 364(6438): 1-8.

    [5] Ignatieva M, Ahrné K. Biodiverse green infrastructure for the 21st century: From “green desert” of lawns to biophilic

    cities[J]. Journal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ism, 2013, 37(1): 1-9.

    [6] 李雱, 侯禾笛. 城市空间与自然荒野的互动: 苏黎世大学耶荷公园景观设计[J]. 中国园林, 2011, 27(9): 10-14.

    [7] 王向荣, 林箐. 杭州江洋畈生态公园工程月历[J]. 风景园林, 2011, 18(1): 18-31.

    [8] 曹越, 万斯·马丁, 杨锐. 城市野境: 城市区域中野性自然的保护与营造[J]. 风景园林, 2019, 26(8): 20-24.

    [9] 王向荣, 任京燕. 从工业废弃地到绿色公园: 景观设计与工业废弃地的更新[J]. 中国园林, 2003, 19(3): 11-18.

    [10] 李乃丹, 张庆费, 孙卿, 等. 城市废弃工业区低干扰绿地植物群落的土壤特性[J].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08, 36(12): 13-16.

    [11] 张庆费, 贾熙璇, 郑思俊, 戴兴安. 城市工业区野境植物多样性与群落结构研究——以原上海溶剂厂再野化为例[J]. 中国园林,

    2021, 37(12): 14-19.

    [12] 王昊, 王向荣. 公园城市下城市野境的价值转译和营建路径[J]. 风景园林, 2022, 36(3): 60-65.

    [13] 袁嘉, 游奉溢, 侯春丽, 等. 基于植被再野化的城市荒野生境重建—以野花草甸为例[J]. 景观设计学, 2021, 9(1): 26-39.

    [14] 王晞月, 王向荣. 风景园林视野下的城市中的荒野[J]. 中国园林, 2017, 33(8): 40-47.

    [15] 张庆费, 宋永昌, 由文辉. 浙江天童植物群落次生演替与土壤肥力的关系[J]. 生态学报, 1999, 19(2): 174-178.

    [16] 张庆费. 野生动物友好型绿地的设计理念与思路[J]. 园林, 2015, 32(1): 12-16.

    [17] 李溪. 18世纪英国废墟景观之美学探究[J]. 风景园林, 2017, 24(12): 38-45.

    [18] 朱育帆. 历史对象与后工业景观[J]. 中国园林, 2020, 36(3): 7-15.

    [19] 王晞月, 王向荣. 风景园林视野下的城市中的荒野[J]. 中国园林, 2017, 33(8): 40-47.

    [20] 张庆费, 戴兴安, 陈颖, 等. 上海化工区自生植被特征与利用潜力[J]. 中国城市林业, 2021, 19(5): 9-15.

    [21] 张净, 郭雪艳, 达良俊, 等. 上海人工林林下木本植物更新格局及其影响因素[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2): 11-19.

    [22] 张庆费, 贾熙璇, 郑思俊, 戴兴安. 城市工业区野境植物多样性与群落结构研究——以原上海溶剂厂再野化为例[J]. 中国园林,

    2021, 37(12): 14-19.

    [23] Müller A, Bøcher PK, Fischer C, et al. ‘Wild’ in the city context: Do relative wild areas offer opportunities for urban

    biodiversity?[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018, 170: 256-265.

    [24] 戴兴安, 陈颖, 张庆费, 等. 上海化工区自生植被特征与利用潜力[J]. 中国城市林业, 2021, 19(5): 9-15.

    [25] 杨子欣, 颜兵文, 张庆费, 等. 基于树冠连续覆盖的香樟人工林群落结构优化研究[J]. 中国城市林业, 2018, 16(6): 10-13.

    [26] 张庆费, 胡永红. 上海郊野公园近自然植被构建途径与设计研究[J]. 中国园林, 2013, 29(5): 24-28.

    [27] 李雱, 侯禾笛. 城市空间与自然荒野的互动: 苏黎世大学耶荷公园景观设计[J]. 中国园林, 2011, 27(9): 10-14.

    [28] Johnston J. Nature areas for city people[M]. London: London Ecology Unit, 1990: 73-87.

    [29] 龙彬, 李静, 熊梦琦. 城市郊野地区的再野化营建——以重庆市中梁山矿坑群为例[J]. 城市发展研究, 2022, 29(1): 1-6.

    [30] 王成. 近自然的设计和管护: 建设高效和谐的城市森林[J]. 中国城市林业, 2003, 1(1): 44-47.

    [31] 王晞月. 城市缝隙: 人居语境下荒野景观的存续与营造策略[J]. 城市发展研究, 2017, 24(7): 11-16.

    [32] 王晞月, 王向荣. 风景园林视野下的城市中的荒野[J]. 中国园林, 2017, 33(8): 40-47.

    [33] 王昊, 王向荣. 公园城市下城市野境的价值转译和营建路径[J]. 风景园林, 2022, 36(3): 60-65.

    [34] 徐泽荣, 廖飞, 岳沛坤, 王涛. 分析城市野性景观的价值及其推进策略[J]. 绿色科技, 2023, 25(11): 57-64.

    [35] 张庆费, 戴兴安, 陈颖, 等. 上海化工区自生植被特征与利用潜力[J]. 中国城市林业, 2021, 19(5): 9-15.

    [36] 张净, 郭雪艳, 达良俊, 等. 上海人工林林下木本植物更新格局及其影响因素[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2): 11-19.

    [37] 张庆费, 贾熙璇, 郑思俊, 戴兴安. 城市工业区野境植物多样性与群落结构研究——以原上海溶剂厂再野化为例[J]. 中国园林,

    2021, 37(12): 14-19.

    [38] Müller A, Bøcher PK, Fischer C, et al. ‘Wild’ in the city context: Do relative wild areas offer opportunities for urban

    biodiversity?[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018, 170: 256-265.

    [39] 戴兴安, 陈颖, 张庆费, 等. 上海化工区自生植被特征与利用潜力[J]. 中国城市林业, 2021, 19(5): 9-15.

    [40] 杨子欣, 颜兵文, 张庆费, 等. 基于树冠连续覆盖的香樟人工林群落结构优化研究[J]. 中国城市林业, 2018, 16(6): 10-13.

    [41] 张庆费, 胡永红. 上海郊野公园近自然植被构建途径与设计研究[J]. 中国园林, 2013, 29(5): 24-28.

    [42] 李雱, 侯禾笛. 城市空间与自然荒野的互动: 苏黎世大学耶荷公园景观设计[J]. 中国园林, 2011, 27(9): 10-14.

    [43] Johnston J. Nature areas for city people[M]. London: London Ecology Unit, 1990: 73-87.

    [44] 龙彬, 李静, 熊梦琦. 城市郊野地区的再野化营建——以重庆市中梁山矿坑群为例[J]. 城市发展研究, 2022, 29(1): 1-6.

    [45] 王成. 近自然的设计和管护: 建设高效和谐的城市森林[J]. 中国城市林业, 2003, 1(1): 44-47.

    [46] 王晞月. 城市缝隙: 人居语境下荒野景观的存续与营造策略[J]. 城市发展研究, 2017, 24(7): 11-16.

    [47] 王晞月, 王向荣. 风景园林视野下的城市中的荒野[J]. 中国园林, 2017, 33(8): 40-47.

    [48] 王昊, 王向荣. 公园城市下城市野境的价值转译和营建路径[J]. 风景园林, 2022, 36(3): 60-65.

    [49] 徐泽荣, 廖飞, 岳沛坤, 王涛. 分析城市野性景观的价值及其推进策略[J]. 绿色科技, 2023, 25(11): 57-64.

    [50] 张庆费, 戴兴安, 陈颖, 等. 上海化工区自生植被特征与利用潜力[J]. 中国城市林业, 2021, 19(5): 9-15.

    [51] 张净, 郭雪艳, 达良俊, 等. 上海人工林林下木本植物更新格局及其影响因素[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2): 11-19.

    [52] 张庆费, 贾熙璇, 郑思俊, 戴兴安. 城市工业区野境植物多样性与群落结构研究——以原上海溶剂厂再野化为例[J]. 中国园林,

    2021, 37(12): 14-19.

    [53] Müller A, Bøcher PK, Fischer C, et al. ‘Wild’ in the city context: Do relative wild areas offer opportunities for urban

    biodiversity?[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018, 170: 256-265.

    [54] 戴兴安, 陈颖, 张庆费, 等. 上海化工区自生植被特征与利用潜力[J]. 中国城市林业, 2021, 19(5): 9-15.

    [55] 杨子欣, 颜兵文, 张庆费, 等. 基于树冠连续覆盖的香樟人工林群落结构优化研究[J]. 中国城市林业, 2018, 16(6): 10-13.

    [56] 张庆费, 胡永红. 上海郊野公园近自然植被构建途径与设计研究[J]. 中国园林, 2013, 29(5): 24-28.

    [57] 李雱, 侯禾笛. 城市空间与自然荒野的互动: 苏黎世大学耶荷公园景观设计[J]. 中国园林, 2011, 27(9): 10-14.

    [58] Johnston J. Nature areas for city people[M]. London: London Ecology Unit, 1990: 73-87.

    [59] 龙彬, 李静, 熊梦琦. 城市郊野地区的再野化营建——以重庆市中梁山矿坑群为例[J]. 城市发展研究, 2022, 29(1): 1-6.

    [60] 王成. 近自然的设计和管护: 建设高效和谐的城市森林[J]. 中国城市林业, 2003, 1(1): 44-47.

    [61] 王晞月. 城市缝隙: 人居语境下荒野景观的存续与营造策略[J]. 城市发展研究, 2017, 24(7): 11-16.

    [62] 王晞月, 王向荣. 风景园林视野下的城市中的荒野[J]. 中国园林, 2017, 33(8): 40-47.

    [63] 王昊, 王向荣. 公园城市下城市野境的价值转译和营建路径[J]. 风景园林, 2022, 36(3): 60-65.

    [64] 徐泽荣, 廖飞, 岳沛坤, 王涛. 分析城市野性景观的价值及其推进策略[J]. 绿色科技, 2023, 25(11): 57-64.

    [65] 张庆费, 戴兴安, 陈颖, 等. 上海化工区自生植被特征与利用潜力[J]. 中国城市林业, 2021, 19(5): 9-15.

    [66] 张净, 郭雪艳, 达良俊, 等. 上海人工林林下木本植物更新格局及其影响因素[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2): 11-19.

    [67] 张庆费, 贾熙璇, 郑思俊, 戴兴安. 城市工业区野境植物多样性与群落结构研究——以原上海溶剂厂再野化为例[J]. 中国园林,

    2021, 37(12): 14-19.

    [68] Müller A, Bøcher PK, Fischer C, et al. ‘Wild’ in the city context: Do relative wild areas offer opportunities for urban

    biodiversity?[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018, 170: 256-265.

    [69] 戴兴安, 陈颖, 张庆费, 等. 上海化工区自生植被特征与利用潜力[J]. 中国城市林业, 2021, 19(5): 9-15.

    [70] 杨子欣, 颜兵文, 张庆费, 等. 基于树冠连续覆盖的香樟人工林群落结构优化研究[J]. 中国城市林业, 2018, 16(6): 10-13.

    [71] 张庆费, 胡永红. 上海郊野公园近自然植被构建途径与设计研究[J]. 中国园林, 2013, 29(5): 24-28.

    [72] 李雱, 侯禾笛. 城市空间与自然荒野的互动: 苏黎世大学耶荷公园景观设计[J]. 中国园林, 2011, 27(9): 10-14.

    [73] Johnston J. Nature areas for city people[M]. London: London Ecology Unit, 1990: 73-87.

    [74] 龙彬, 李静, 熊梦琦. 城市郊野地区的再野化营建——以重庆市中梁山矿坑群为例[J]. 城市发展研究, 2022, 29(1): 1-6.

    [75] 王成. 近自然的设计和管护: 建设高效和谐的城市森林[J]. 中国城市林业, 2003, 1(1): 44-47.

    [76] 王晞月. 城市缝隙: 人居语境下荒野景观的存续与营造策略[J]. 城市发展研究, 2017, 24(7): 11-16.

    [77] 王晞月, 王向荣. 风景园林视野下的城市中的荒野[J]. 中国园林, 2017, 33(8): 40-47.

    [78] 王昊, 王向荣. 公园城市下城市野境的价值转译和营建路径[J]. 风景园林, 2022, 36(3): 60-65.

    [79] 徐泽荣, 廖飞, 岳沛坤, 王涛. 分析城市野性景观的价值及其推进策略[J]. 绿色科技, 2023, 25(11): 57-64.

    [80] 张庆费, 戴兴安, 陈颖, 等. 上海化工区自生植被特征与利用潜力[J]. 中国城市林业, 2021, 19(5): 9-15.

    [81] 张净, 郭雪艳, 达良俊, 等. 上海人工林林下木本植物更新格局及其影响因素[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2): 11-19.

    [82] 张庆费, 贾熙璇, 郑思俊, 戴兴安. 城市工业区野境植物多样性与群落结构研究——以原上海溶剂厂再野化为例[J]. 中国园林,

    2021, 37(12): 14-19.

    [83] Müller A, Bøcher PK, Fischer C, et al. ‘Wild’ in the city context: Do relative wild areas offer opportunities for urban

    biodiversity?[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018, 170: 256-265.

    [84] 戴兴安, 陈颖, 张庆费, 等. 上海化工区自生植被特征与利用潜力[J]. 中国城市林业, 2021, 19(5): 9-15.

    [85] 杨子欣, 颜兵文, 张庆费, 等. 基于树冠连续覆盖的香樟人工林群落结构优化研究[J]. 中国城市林业, 2018, 16(6): 10-13.

    [86] 张庆费, 胡永红. 上海郊野公园近自然植被构建途径与设计研究[J]. 中国园林, 2013, 29(5): 24-28.

    [87] 李雱, 侯禾笛. 城市空间与自然荒野的互动: 苏黎世大学耶荷公园景观设计[J]. 中国园林, 2011, 27(9): 10-14.

    [88] Johnston J. Nature areas for city people[M]. London: London Ecology Unit, 1990: 73-87.

    [89] 龙彬, 李静, 熊梦琦. 城市郊野地区的再野化营建——以重庆市中梁山矿坑群为例[J]. 城市发展研究, 2022, 29(1): 1-6.

    [90] 王成. 近自然的设计和管护: 建设高效和谐的城市森林[J]. 中国城市林业, 2003, 1(1): 44-47.

    [91] 王晞月. 城市缝隙: 人居语境下荒野景观的存续与营造策略[J]. 城市发展研究, 2017, 24(7): 11-16.

    [92] 王晞月, 王向荣. 风景园林视野下的城市中的荒野[J]. 中国园林, 2017, 33(8): 40-47.

    [93] 王昊, 王向荣. 公园城市下城市野境的价值转译和营建路径[J]. 风景园林, 2022, 36(3): 60-65.

    [94] 徐泽荣, 廖飞, 岳沛坤, 王涛. 分析城市野性景观的价值及其推进策略[J]. 绿色科技, 2023, 25(11): 57-64.

    [95] 张庆费, 戴兴安, 陈颖, 等. 上海化工区自生植被特征与利用潜力[J]. 中国城市林业, 2021, 19(5): 9-15.

    [96] 张净, 郭雪艳, 达良俊, 等. 上海人工林林下木本植物更新格局及其影响因素[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2): 11-19.

    [97] 张庆费, 贾熙璇, 郑思俊, 戴兴安. 城市工业区野境植物多样性与群落结构研究——以原上海溶剂厂再野化为例[J]. 中国园林,

    2021, 37(12): 14-19.

    [98] Müller A, Bøcher PK, Fischer C, et al. ‘Wild’ in the city context: Do relative wild areas offer opportunities for urban

    biodiversity?[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018, 170: 256-265.

    [99] 戴兴安, 陈颖, 张庆费, 等. 上海化工区自生植被特征与利用潜力[J]. 中国城市林业, 2021, 19(5): 9-15.

    [100] 杨子欣, 颜兵文, 张庆费, 等. 基于树冠连续覆盖的香樟人工林群落结构优化研究[J]. 中国城市林业, 2018, 16(6): 10-13.

    [101] 张庆费, 胡永红. 上海郊野公园近自然植被构建途径与设计研究[J]. 中国园林, 2013, 29(5): 24-28.

    [102] 李雱, 侯禾笛. 城市空间与自然荒野的互动: 苏黎世大学耶荷公园景观设计[J]. 中国园林, 2011, 27(9): 10-14.

    [103] Johnston J. Nature areas for city people[M]. London: London Ecology Unit, 1990: 73-87.

    [104] 龙彬, 李静, 熊梦琦. 城市郊野地区的再野化营建——以重庆市中梁山矿坑群为例[J]. 城市发展研究, 2022, 29(1): 1-6.

    [105] 王成. 近自然的设计和管护: 建设高效和谐的城市森林[J]. 中国城市林业, 2003, 1(1): 44-47.

人生梦想 - 关注前沿的计算机技术 acejo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