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设中的类荒野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摘要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文深入研究了荒野景观思想,结合我国当前的生态文明建设政策,探索出一条能够缓解城市生态问题的景观设计新思路——类荒野景观。

原生荒野景观拥有健全、完整的生态系统,其内部循环及调节能力是人工景观无法比拟的。类荒野作为荒野的先锋景观,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场地恢复自然活力,带动城市绿色发展,缓解城市生态问题。通过对荒野景观中自然性能的分析,本文研究了类荒野景观的设计手法,即人工模拟荒野建造生态环境,使场地在时间作用下能够从类荒野景观过渡为自然的荒野景观,完成从“前荒野时代”到“后荒野时代”的转变,最终成为缓解城市生态问题的主要驱动力。

本文首先梳理了国内外学者对荒野景观及再野化概念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定义了类荒野景观的概念。其次,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案例的对比分析,结合我国城市的实际情况,探讨了城市建设中类荒野景观的价值作用和自然景观在城市景观中的生态效益。最后,以河北省邢台平乡南湖公园为例,将类荒野景观设计手法应用于实际项目中,并对设计方案进行了详细阐述。

研究表明,类荒野景观可以在空间上与周边环境融合,在时间上稳定向荒野景观演变。类荒野景观规划设计在还原土地自由的同时,能够较好地缓解城市中的生态问题,带动周边绿地健康发展,为今后城市建设中的景观设计提供了新思路。

关键词: 城市景观; 荒野景观; 类荒野; 原发性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飞速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资源紧张、生物资源濒危、水生态破坏、大气污染、生态系统退化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生态建设,提出了一系列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等,体现出新时代中国对生态环境的重视,也反映出生态建设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美好环境的要求也不断加强。人们开始呼吁回归自然,回归野趣,城市景观也因此被赋予了更高的精神内涵,即视觉美、内涵美、野性美。开启一种全新的审美意识——荒野审美,势必会成为现代城市居民审美主流。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本文旨在借鉴国内外学者对荒野景观理念的研究及实践,通过相关案例剖析,探索类荒野景观要素的设计手法,并以南湖公园为例进行规划设计,为城市中场地进行再野化形成类荒野景观的项目设计方案提供指导。

1.2.2 研究意义

(1) 基于生命的伦理意义:从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阐述了保护生态环境、修复荒野景观的必要性,强调人类应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子孙后代留下更多野性自然生态区域。

(2) 基于地域的文化意义:强调地域景观的独特性,呼吁在景观建设中重视本土文化,避免景观同质化。类荒野景观能够体现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变进程,彰显城市风貌,树立良好的城市形象。

(3) 基于生态的景观意义:阐述了荒野景观的生态服务功能,强调其低干预、低维护、可持续的特性。类荒野景观能够缓解城市生态问题,促进城市良性运行,是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绿色基础。

1.3 相关概念

1.3.1 荒野景观

荒野景观是指大片未经耕种和开发的土地,无人居住或仅有野生动物活动的区域,其引申义也指植物的混合、交杂、无序的状态。

1.3.2 再野化

再野化是一种新兴的生态保护修复方法,旨在通过减少人类干扰,增强指定区域中荒野程度,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维持生物多样性,使生态系统达到能够自我维系的状。

1.3.3 城市荒野

城市荒野是指城市中自然占据主导位置的土地,能够在人力干预之外进行演替活动,演替的主要动力来源于土地及其内部生命物种。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外荒野景观建设研究

国外对荒野景观的研究和实践起步较早,以美国为例,其荒野景观发展经历了从生态文学到荒野保护运动,再到国家层面颁布法律进行保护的漫长过程。

1.4.2 国内研究进程

国内对荒野景观的研究相对较晚,近年来,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荒野景观进行了阐述和研究,并提出了一些本土化的概念和实践方法。

1.5 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对比分析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法和实地调研法进行研究。

1.6 技术路线

本文的技术路线为:确定选题并收集资料→题目概述→相关概念概述→国内外现状分析→案例分析→经验总结→类荒野景观的营造→南湖公园规划设计→方案总结→未来发展。

2 类荒野景观及理论基础研究

2.1 类荒野景观

2.1.1 类荒野景观理念

类荒野景观是荒野景观的次生概念,是人类模拟荒野生态功能建造的具有发展潜力的景观。类荒野景观的营造需要经历场地野化和时间演化两个过程,最终形成具有场地历史记录和地域性的自然荒野景观。

2.1.2 类荒野景观类型

根据景观形成过程中人类干预程度的不同,可以将类荒野景观分为映像的荒野、片段的荒野、再现的荒野以及标本的荒野四种类型。

2.1.3 类荒野景观特征

类荒野景观具有地域性与自然性、低干预与低维护、稳定性和波动性等特征。

2.1.4 类荒野景观价值

类荒野景观具有生态价值、经济价值、人文价值和社会服务价值。

2.2 城市景观

2.2.1 城市景观概念

城市景观是指在人类聚集环境中固有的和人类创造的景观,包括人工景观和自然景观。

2.2.2 城市景观特征

城市景观具有复合性、历时性和地方性等特征。

2.2.3 城市自然景观之路

在全球信息化和经济一体化的大环境之下,城市景观风貌差异化降低,个性和特色的体现变得越来越薄弱。因此,在城市建设中,要重视自然景观的营造,恢复地方景观,展现地域自然景观文化。

2.3 相关理论基础

类荒野景观的营造需要生态学、恢复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支持。

2.4 城市中类荒野景观营造的可行性

在城市中营造类荒野景观是可行的,能够解决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缓解城市压力,满足城市居民对自然的精神依赖,提高市民自然生态意识和审美认知。

3 相关案例分析

3.1 国外相关案例

本文分析了苏黎世大学耶荷公园、纽约高线公园和美国黄石公园狼的引入三个案例,总结了国外在荒野景观保护和再野化实践方面的经验。

3.2 国内相关案例

本文分析了哈尔滨群力雨洪公园、杭州江洋畈公园和北京长沟泉国家湿地公园岛屿设计三个案例,总结了国内在自然景观保护和开发策略方面的经验。

3.3 存在问题分析

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本文总结了当前类荒野景观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鸟类及其他生物栖息地、场地内建筑的生态性、场地节点的功能性和人类增益性干预等。

3.4 本章小结

在荒野思想指导下的类荒野景观建设是对自然景观的恢复及重建过程,对社会、城市和自然都具有积极意义,能够解决人工建造景观中的大工程、重维护、耗资源等问题,还能缓解、改善城市中的环境问题。

4 城市中类荒野景观规划设计手法研究

4.1 类荒野景观在城市建设中的设计目标与定位

4.1.1 指导思想

荒野保护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十分重要的环保理论和景观保护实践。类荒野景观的营造要以荒野思想为指导,促进城市与自然的融合,平衡人、城市与自然三者关系。

4.1.2 发展目标

类荒野景观的营造要分阶段进行,从前荒野时代到荒野时代,再到后荒野时代,最终实现城市与荒野景观的和谐共生。

4.1.3 设计定位

类荒野景观是丰富物种多样性和完善城市生态系统的有效解决办法,其设计定位为:展现自然过程的动态景观,具有生态功能和科普、休闲功能的场所。

4.2 荒野景观思想指导下的类荒野规划设计原则

类荒野景观的规划设计要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地域性原则、功能多样性原则和过程性原则。

4.3 类荒野景观场地规划设计

4.3.1 场址选择

类荒野景观的场地选择要考虑交通条件、与城市的距离等因素,以保证城市人群能够便捷抵达。

4.3.2 功能划分

类荒野景观的功能分区要根据生态的功能价值进行划分,分为生态核心区、观赏区、边缘区和入口景观区。

4.4 景观元素设计手法

4.4.1 生物生境规划设计

(1) 鸟类生物生境营造:要从栖息地的稳定、筑巢材料的可取性和生存食物的供给三个方面入手,营造适宜鸟类生存的生境环境。

(2) 其他生物生境营造:要根据小型哺乳动物、昆虫等生物的生存需求,营造多样化的生境环境。

4.4.2 软质景观规划设计

(1) 水体规划设计:要注重水环境和驳岸设计,营造水陆交界带,为水生动植物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

(2) 地形塑造:要根据场地实际情况,适当地形塑造,营造微地形,打造稳定的生态环境。

(3) 植物规划设计:要注重乡土树种的使用,营造多层次的植物景观,体现自然野趣之美。

4.4.3 硬质景观规划设计

(1) 道路及铺装规划设计:要选择环保、耐腐蚀的材料进行铺装,尽量减少对场地的破坏。

(2) 景观建筑规划设计:要提倡生态建筑,选择可循环材料,达到生态关怀。

(3) 景观小品与设施规划设计:要做到风格统一,贴近自然,满足使用功能和地域文化展现的需求。

5 类荒野景观的应用——以河北省邢台平乡南湖公园为例

5.1 场地基本概况

5.1.1 区位分析

南湖公园位于河北省邢台市平乡县城南部,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

5.1.2 资源概况

平乡县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为类荒野景观的营造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5.1.3 场地分析

场地地形总体平整,有2处水坑,场地西侧有下沉部分,内部有树林和农田肌理。

5.2 设计理念和定位

5.2.1 设计理念

南湖公园的规划设计以“心中有梦,林中有声”为设计目标,以“原自然、轻干扰、重科普”为规划设计理念。

5.2.2 设计定位

南湖公园的设计定位为:展现自然过程的动态景观,具有生态功能和科普、休闲功能的场所。

5.2.3 发展定位

南湖公园的建设将带动周边绿地发展,促进区域内类荒野景观的联通。

5.3 景观规划设计依据

南湖公园的规划设计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范标准。

5.4 总体规划设计方案

5.4.1 总体布局

南湖公园总占地面积23.2公顷,划分为入口景观区域、生态核心区、观赏区和边缘区。

5.4.2 功能分区

根据类荒野景观设计原则,结合项目规划设计理念和发展定位,将场地分为四个功能分区:入口景观区域、生态核心区、观赏区和边缘区。

5.4.3 交通组织

场地内部交通组织分为四个级别:一级道路、二级道路、三级道路和架高观光廊桥。

5.4.4 景观格局

整体方案呈“一环、二心、多节点”的景观格局。

5.4.5 竖向设计

场地整体呈现出西低东高的走势,以降低城市交通对公园的影响,并增加地形的丰富度。

5.5 分区规划设计

5.5.1 入口景观区

入口景观区包括北侧的主要出入口和南侧的次要出入口,主要景观节点有入口景观草地、生态建筑、阳光剪影和休憩廊架等。

5.5.2 生态核心区

生态核心区为场地的中心区域,景观主要包括跌水景观、环水岛、亲水场地和高架观景平台等。

5.5.3 观赏区

观赏区位于生态核心区东西两侧,景观主要包括花田、林地、农田肌理、观鸟瞭望塔、休憩廊架等。

5.5.4 边缘区

边缘区主要为场地外围区域,景观主要包括山丘景观、小湿地水体景观、林地景观等。

5.6 专项规划设计

5.6.1 水处理和驳岸设计

水体净化顺序为:沉淀池→曝气池→植物净化。驳岸设计主要包括卵石、山石驳岸和自然原型驳岸三种形式。

5.6.2 湿地环境设计

湿地环境设计要根据场地湿地类型,逐步引进合适的动植物品种,形成完整的生态系统。

5.6.3 道路铺装材质

园区主干道采用塑胶和透水性沥青生态铺装,二级路采用透水混凝土,三级路采用透水砖、陶土砖和石块碎拼等铺装形式。

5.6.4 标识系统

园区标识牌主要材料为当地的木材,表面刷涂金属色油漆,主色采用比较沉稳的色调。

5.7 经济技术指标

南湖公园的经济技术指标符合相关规范标准。

6 结语

6.1 结论

本文通过对荒野景观和类荒野景观的深入研究,提出了类荒野景观的营造策略,并以南湖公园为例进行了设计实践,证明了类荒野景观在城市建设中的可行性。

6.2 主要创新点

本文的创新点在于:

(1) 将城市中类荒野景观定义为再现的荒野,并探析了类荒野景观的设计手法。

(2) 提出了可行的类荒野景观构成要素的营建策略,指导城市中的类荒野景观建设实践。

6.3 展望

荒野思想为城市景观建设提供了新思路,带来了新的景观体验。类荒野景观的具体设计实践涉及较多学科的理论支持,需要多学科理论支撑和更加严密的实践研究。希望本文能够为后续学者在城市景观和国内类荒野景观建设方面的研究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0 0 投票数
Article Rating
订阅评论
提醒
0 评论
最多投票
最新 最旧
内联反馈
查看所有评论
0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请您发表评论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