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教育与考试

  • 疯狂的保研:在竞争中迷失的大学生活

    疯狂的保研:在竞争中迷失的大学生活

    🌀 引言:保研节的狂欢与焦虑

    每年九月的最后一天,大学校园内总弥漫着一种奇特的气氛,仿佛是节日的狂欢,然而这背后却是无数学子的焦虑与挣扎。林梦洁,一名211大学的文科生,正处于这个充满竞争与压力的漩涡中。她的朋友圈被一个个保研成功的消息刷屏,而她自己则在羡慕与嫉妒中,感受到未来的迷茫与无助。保研,已经成为了本科生毕业后的首要选择,然而在这场“卷王战争”中,胜利的背后,却是无尽的焦虑与痛苦。

    📊 保研的无形规则:加分与竞争的游戏

    在这场保研的竞争中,林梦洁意识到,保研不仅仅是学习成绩的比拼,更是一场涉及科研、竞赛、社会实践等多维度的较量。绩点的高低只是其中一项,其他的维度却复杂得多,规则更是每年都在变动,毫无透明可言。为了在这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她不得不选择“上水课”,甚至在社交活动中频频出彩,以此来提高自己的“简历分数”。

    graph TD; A[加分策略] –> B[上水课]; A –> C[参加竞赛]; A –> D[社会实践]; B –> E[绩点提升]; C –> F[竞赛奖项]; D –> G[实践经验];

    💔 心理负担:从高考到保研的无尽焦虑

    回想起高三时的班会,林梦洁听到学长提及“保研”时的满怀憧憬,然而在经历了大学生活的“卷王战争”后,她却感到无比的疲惫。每一个选择都得权衡,每一项活动都得计算,仿佛她的大学生活彻底被“简历思维”所控制。她自我剥夺了许多享受生活的机会,只为了在竞争中争取那微薄的优势。与此同时,身边的同学也在为了加分而不惜一切代价,甚至有人为了提高综合测评分数而选择献血,这种现象在她看来,既可笑又令人心痛。

    🔥 竞争的极端化:举报与背刺的游戏

    竞争达到疯狂的地步,室友间的背刺与举报成为了常态。林梦洁在宿舍中目睹了无数次同学们为了保研资格而互相揭发,一场看似光鲜的保研背后,其实埋藏着无数的暗流与斗争。正如她所说,这种氛围让她感受到一种深深的无奈与绝望。

    🎭 自我迷失:从“好学生”到“优秀机器”

    在无休止的竞争中,林梦洁逐渐迷失了自我。她的兴趣爱好被压抑,所有的生活都围绕着保研转动。她开始怀疑自己努力的意义,曾经的快乐似乎都被无情的现实吞噬。她不仅是为了自己的未来而战,更是为了那些来自家人、老师的期望而拼命。

    🌌 结语:反思与选择的岔路口

    保研节的狂欢在林梦洁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然而她所付出的努力与代价,是否真的值得?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努力着,然而真正的赢家又是谁呢?或许,在未来的某一天,她会重新审视这段经历,找到属于自己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燕清. 疯狂的保研:举报同学,献血加分,规则盲盒. 凤凰网.
  • 🏫 外国人学校的“隐秘通道”:我们都想进,但能进吗?

    🏫 外国人学校的“隐秘通道”:我们都想进,但能进吗?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关于“外国人学校不招中国人”的话题可谓是沸沸扬扬,讨论得如火如荼。很多网友义愤填膺,觉得这简直是对中国孩子的“教育歧视”。但在这场“谁能进,谁不能进”的大戏中,真实的情况又如何呢?让我们一探究竟。

    🌍 教育部的“定心丸”

    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这个“不招中国人”的说法是教育部的要求。听上去似乎有些无奈,但这并不妨碍某些“特例”的存在。实际上,有时候政策就像一面镜子,反射出社会经济的复杂性。

    🌟 小小国际生的“大梦想”

    你还记得之前一个po主的全英文采访视频吗?那个在上海美国人国际学校的小男孩,流利的英语、清晰的未来规划,简直让人羡慕得想立刻去报名。你瞧,那个男孩已经为自己设定了去加州伯克利学习音乐的目标,感觉他的人生已经被“偷走”了。

    但仔细一想,这个男孩其实是个中国人,只是拿了外籍身份罢了。有人可能会问:“那不还是不招中国籍吗?”对,这就是政策的微妙之处。

    👩‍🎓 “我也是可以的”

    在同一个视频中,还有一位女生是中国内地户口。她的表现同样出色,典型的中国孩子,家长给她报了各种课程,语言能力甚至超过了许多外国同学。她自信地说:“都说这里只有外国人能进来,那我就是中国户口,我照样进来了呀。”

    这让我想起了“硬卷”这个词,似乎是对她成长道路的真实写照。家长的投资与孩子的努力交织在一起,成就了她的优异表现。

    💰 学费与价值的再思考

    说到学费,许多人会觉得30万一年看上去很贵,然而在有钱人眼中,这或许是“相当便宜”的。如果你曾陪同外援考察外国人学校,你会发现那里的环境与国内学校的国际部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我曾在广州足球队工作,陪外援考察多所外国人学校。负责人热情介绍的升学率与教育质量,着实让我感到震惊。这些学校的孩子家庭背景普遍较高,很多都是外派管理层或外交人员的后代。这样的环境造就了更高的教育质量。

    🎓 我们的“努力”与“运气”

    每每看到那些知名大学的招生海报,心理难免一阵感慨。我考大学时可真是拼尽全力,几乎废寝忘食。而那些孩子似乎只需轻松一笑,就能进入众多名校的视野。这种热情洋溢的招生海报,在我老家的学校可从未见过。

    🤔 你能进得去吗?

    好吧,明面上这些学校不收中国人,听上去确实让人气愤。但如果我告诉你,实际上也有一些中国人能够运作进去,你是否觉得自己会有机会呢?或者说,如果政策放开了,你的孩子能不能进去?

    现实是,你的孩子连市里最好的公立幼儿园都未必能进,这是否让你感到无奈?

    🛤️ 结语:教育的路,谁在主导?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教育资源的获取往往与个人背景、家庭经济状况紧密相连。虽然政策在不断变化,但在这条路上,公平与机会似乎总是追逐着那些有背景、有资源的人。

    所以,面对“外国人学校不招中国人”的现象,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来看待。每个人的成长道路都是独特的,或许这正是教育的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外国人学校招生政策的相关文件
    2. 上海美国人国际学校官方网站
    3. 广州足球队外援子女教育调查报告
    4. 海外教育市场分析报告
    5. 国际学校与国内教育的比较研究

    希望这篇文章能为你提供一些新的视角,关于教育的路,我们每个人都在探索与前行。

    以下是一些实行免费教育的国家名单:

    实行全民免费教育的国家

    1. 斯洛文尼亚:斯洛文尼亚实行从小学到大学的全民免费公立教育制度,并且自进入学校的第一天起,学生就开始学习外语。
    2. 挪威:挪威对国民提供从小学到大学的免费教育,并且对国际学生也提供免费的高等教育。
    3. 芬兰:芬兰对本国学生提供从幼儿园到博士的免费教育,国际学生如果选择芬兰语或瑞典语教学也可以享受免费教育。
    4. 德国:德国的公立大学对本地和国际学生都提供免学费教育。
    5. 瑞典:瑞典对欧盟国家的学生提供免学费的高等教育,国际学生可以免费注册博士课程。
    6. 丹麦:丹麦的公立大学对欧盟成员国公民和瑞士公民提供免费教育。
    7. 捷克共和国:捷克共和国的公立和国立高等院校对国际学生免收学费。

    部分免费教育的国家

    1. 法国:法国的公立大学对欧盟国家学生提供免学费教育,国际学生学费较低。
    2. 奥地利:奥地利对欧盟/欧洲经济区成员国的学生提供两个学期的免费大学学费。
    3. 比利时:比利时的公立大学对欧盟国家学生免收学费。
    4. 希腊:希腊对所有公民和某些特定外国人提供免费教育。
    5. 新加坡:新加坡的高等教育对本地学生免费,国际学生需要支付学费。

    其他提供免费教育的国家

    1. 瑞士:瑞士提供免费医疗和教育。
    2. 文莱:文莱提供免费医疗和教育。
    3. 朝鲜:朝鲜提供免费医疗、教育、住房、工作和养老等福利。
    4. 老挝:老挝提供免费教育和医疗。
    5. 越南:越南提供免费教育,医疗政策较好。
    6. 古巴:古巴提供免费医疗、教育和住房等福利。
      这些国家在免费教育方面有着不同的政策,有些国家提供从小学到大学的全面免费教育,而有些国家则对特定阶段或特定群体提供免费教育。希望这些信息对您有所帮助!
  • 外包式儿童陪伴师:高薪背后的隐忧

    月入四万的“外包父母”,正掏空孩子的童年-虎嗅网 (huxiu.com)


    近些年,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工作压力的增大,越来越多的家长选择将育儿工作外包给所谓的“儿童成长陪伴师”。这种现象尤其在北上广深等大城市中愈发普遍。然而,这种外包育儿的模式真的能解决家长们的育儿难题吗?还是说它反而在无意间掏空了孩子们的童年?

    外包式儿童陪伴师:高薪背后的隐忧

    “儿童成长陪伴师”这个听起来颇为高大上的职业,其实就是代替家长陪伴孩子,监督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从帮助孩子完成作业到接送孩子参加各种培训班,这些陪伴师几乎包办了家长的所有职责。根据虎嗅网的报道,这些陪伴师的月薪可以高达四万元,市场需求也异常火爆。

    然而,问题也随之而来。首先,这个行业并没有被官方认定,自然缺乏相关的行业规范,服务质量参差不齐。陪伴师的资质也良莠不齐,有些只是换了个马甲的补课老师,实际提供的服务并不值那么高的费用。

    家长角色的缺位

    家长们选择外包陪伴,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工作忙碌,无法抽出时间陪伴孩子。然而,真正的亲子关系需要的是家长的亲身参与和情感支持,而不是靠外人来完成。长期依赖外包,只会导致亲子关系的疏离。当孩子遇到青春期叛逆、厌学等问题时,家长和孩子之间缺乏沟通和了解,最终只能再次依赖外部的“专家”来解决问题。

    赵菊英式教育:短期见效的陷阱

    “网红”家庭教育专家赵菊英,以其极端的教育方式吸引了不少家长的关注。她通过砸烂孩子的玩具,来逼迫孩子形成所谓的“梦想”。这种“羞辱惩罚式”教育不仅无法真正解决问题,反而容易引发孩子的极端反抗和对家长的仇恨。

    赵菊英的“成功”并非个例,而是反映了家长们在教育上的焦虑和急功近利的心态。他们希望通过短期的努力和金钱的投入,迅速把孩子培养成“学霸”,但这种方法忽视了孩子作为独立个体的需求和感受。

    真正的亲子关系:不可外包的责任

    家庭教育的核心在于情感交流和价值观的传递,这是任何外聘的专家和陪伴师都无法替代的。家长们与其花钱买陪伴,不如多花时间学习如何真正成为一个好父母。我们不是孩子一出生就自动会当爹妈了,需要不断学习和成长。

    孩子的情感需求是随着年龄增长而不断上升的,家长们需要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给予足够的关注和支持。如果家长只是通过花钱来解决问题,最终只会导致亲子关系的疏离,甚至可能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长期的负面影响。

    结语

    短期内,外包育儿看似能够解决家长们的时间和精力问题,但却忽视了亲子关系中的核心:爱与陪伴。真正的亲子关系需要家长的亲身参与和无条件的接纳与理解。希望每一位家长都能意识到,育儿不是一场可以外包的任务,而是一段需要用心经营的旅程。

    让我们一同反思,在忙碌的生活中,如何找到平衡点,给予孩子真正需要的陪伴和支持。

    祝愿每一位家长和孩子都能在爱与理解中共同成长。

    (原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格致君,作者:格致君的后花园,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虎嗅网。)

  • 研究生退学潮:及时止损,还是另谋出路?

    导语:

    在考研热潮不断升温的当下,研究生退学率却逐年攀升。据调查数据显示,中国高校在校大学生(包括本科硕博)主动退学率已近3%,每年退学人数近50万。而根据2021年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每四个研究生中就有一个没有按期毕业。这其中包括延毕,也自然包括退学。

    正文:

    研究生退学的原因有很多,但如果回溯退学的种子,往往在考研之际就种下了。本科毕业那年,浩宇的三十位同学中只有三四个人选择了找工作,其他人都投身到了考研中。他曾考虑过找工作,但是本科期间连找实习都不太顺利,为了逃避就业,他选择了读研。既然是“为了读研而读研”,他也不想给自己太大的压力,索性就继续考本校。难度要低很多,他也确实上岸了。彼时的他怎么也没想到,自己会在未来的某一天主动退学。

    南舒读研的初衷也很简单,她自己描述为“纯跟风,很盲目地考研。”南舒学的是化学工程专业,毕业那年身边人都在考研,她就跟着大家一起考了。一志愿报考的是北京的某985高校,最后由于分数差距过大未上岸,南舒对调剂无意,父母却劝她尝试调剂,告诉她有书读就行。于是她投递了西南地区一所211学校。面试结果出来排名第7,一共只要6个人,她觉得没机会了。出乎意料的是,排在她前面的两名学生放弃了录取资格,她顺位排到了第五,被成功录取。

    “中间其实有好几次机会我可以拒绝读这个研究生的,一切都是半推半就半靠运气往下走,越往后我其实是越不想读这个研了。”这些难以名状的巧合似乎都在为她后来的退学奠定了基础。

    2020年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显示,在考研动机调查中,“想晚些步入社会”“受他人影响”而考研的人近40%,而出于“对学术研究感兴趣”选择读研的学生比例不到20%。

    我们见多了媒体上“全班考研”“全宿舍考研”的胜景。但某种程度上,这也是“从众效应”的证明:许多考生对自身缺乏清晰定位和职业规划,只是被“裹挟”到考研中,盲目从众、被动向前,这也是部分成功“上岸”的研究生极易陷入迷惘、徘徊等消极情绪的重要原因。

    在一篇名为《硕士生退学意向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扎根理论的探索性分析》的论文中,作者将读研的动机划分为了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外部动机指学生受“文凭价值、逃避就业、盲目跟风和父母期待”等外在因素的驱动,是自主性较弱的动机;内部动机是指学生出于自身科研兴趣主动选择读研。研究发现,缺少内部动机的学生,往往会更容易产生退学意向。

    和跟风考研的人不一样,以安的选择是为了弥补18岁高考的遗憾。临近大四时,她确定要从双非跨考985高校的“电影戏剧与编剧”专业。早上六点半,舍友还在睡觉,她轻手轻脚下床,去宿舍走廊里安静的角落背书,等舍友醒了后再回去洗漱。从早上8点到晚上8点,坚持在图书馆学习一整天,晚上回去后也还会再看会儿书,如此生活她坚持了近一年。但是回忆起备考的那段时光,她提及最多的却是“幸福”二字。她说当时并不觉得辛苦,因为学的是自己喜欢的内容,她享受知识灌入大脑的那一刻感觉,也沉迷于学习时感受到的心流体验,这种感觉对她来说很美妙。

    同专业的其他人要么家里已经安排了工作,要么对学历也没有太高的追求,最后一个班考研的不到十个人,她成为了本专业为数不多考研的人里唯一一个考上985高校的。成绩出来那天,她内心有一颗理想的种子萌芽,她想着研究生读完继续读博士,未来成为一名高校老师,空闲时写写剧本,参与电影的制作。至少在上岸的那个时刻,喜悦的心情盖过一切,她对读研的生活充满了憧憬和期待。

    困在围城里

    国际权威杂志《Nature》在2022年底发布的全球研究生调查报告显示:在来自世界各地的3253名接受采访的研究生里,超半数的人表示自己存在潜在焦虑和抑郁的倾向。其中33%的受访者称,已经接受过因学业而导致的焦虑抑郁的心理治疗。

    读研后抑郁似乎已经成为了一种普遍现象,在各大社交媒体上搜索“研究生抑郁”,成百上千条帖子映入眼帘,考上研的喜悦很快被读研沉重的学业压力冲淡,每个人都在为如何顺利毕业、如何找到工作而焦虑。

    去年九月,一篇名为《她为什么换了导师——一项导生关系的案例研究》论文走红网络。这篇文论引发了许多网友的共鸣,导师掌握着学生未来几年的研究方向和毕业论文的“生杀大权”,每一名上岸的研究生都希望自己能选上一位负责、优秀、和自己相契合的导师,但很多时候看的其实是运气。

    在知乎“为什么现在有些研究生想退学”的话题中,对于想退学的原因,研究生们提到的一个高频词是“导师”。

    入学后,南舒的导师给她布置了一个非常小众的课题,做的研究和其他几位同门都不一样。实验遇到了瓶颈,她向导师求助,导师却坚持这个课题非常简单,需要她自己去攻克,“做不出来就是你能力不行。”组内资源匮乏,缺乏做实验的仪器,三天两头要向其他老师借实验器械不说,遇到关卡了也无法求助老师和同学,南舒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困境。

    南舒的导师是一位年轻的教师,对评职晋升有着很高的追求,这种追求落到学生头上,就成了灾难。导师要求他门下的所有学生,毕业前需要在SCI一区发上一篇论文,发的期刊影响因子还要求在10分以上,只有发出来才能顺利毕业。10分是什么概念?是南舒所属学校博士毕业的要求。这个要求对于大部分硕士生来说难度都太大了,但是导师听不进去大家的意见,始终固执己见。结果就是在去年毕业的硕士生里,他门下最终只有一名学生顺利毕业。

    由于课题做不出结果,其他没能完成课题的人都选择了直博,为的是在博士期间继续把课题做完,并非出于喜欢亦或对学术的追求,更多是无奈之下的选择。做科研就像是在博弈,导师也不确定给学生的课题行不行,要求学生先做着,做成了是胜利的果实,做不成,就把一切推翻了重来。南舒有一位师姐的课题做到了研三,却发现整个方向都是错的,毕业关头交不出成果,这就意味着她没有办法按时毕业,于是最终只能申请延毕,继续转做其他课题,至于下一个课题能否做成,又是一个未知数。

    为学业痛苦的不止南舒一个人,她们整个小组的气氛都极其压抑,每个人似乎都在水深火热的环境中挣扎,只为了能顺利毕业。南舒开始莫名流泪,痛恨自己为什么要选择来到这里读研,为什么违背自己当初的本意。她感觉自己每天什么都做不了,整个人要废掉了。她有预感,自己一定会延毕,而与其延毕,不如直接退学。

    做科研本身就是漫长且痛苦的过程,需要的是能坐冷板凳、抗压能力强的人。南舒经历过后才明白,自己没有这种耐心,也不具备这种能力,她决定放过自己。

    “我很清楚,我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也比较弱,做科研根本就不适合我。其他人是很努力考上的,他们不可能说放弃就放弃,但我是本身就不想来,所以我放弃其实也正常。”

    另一所学校,浩宇则在为无法参与科研实践而崩溃。浩宇学的是控制工程专业,但在人工智能早已渗入各行各业的背景下,整个实验室都在转做和人工智能相关的研究。按理来说这是很有前景的研究,可他的导师再过两年即将退休,对人工智能了解不多,手头上也没有课题和项目,浩宇想学东西,但无人能指导。坐在实验室里,茫然与无力感袭来,他看不到未来的方向。时间一长,他发现自己越来越不喜欢所学的专业,也不喜欢学习这件事,一切都让他感到痛苦。

    退学,是一种选择

    退学并不意味着失败,而是一种选择。及时止损,避免在不适合自己的道路上越走越远。退学可以给自己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探索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情,减轻压力,改善身心健康,重新规划人生,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

    退学后,可以做什么?

    退学后,可以继续深造,攻读博士学位;直接就业,在职场中发挥自己的才能;创业,开创自己的事业;旅游,探索世界,丰富自己的阅历;做自由职业者,灵活安排自己的时间和工作。

    退学,是勇敢的选择

    退学,需要勇气和魄力。它意味着放弃已经取得的成绩,重新开始。但只要认清了自己的目标和方向,退学就是勇敢的选择。退学,不是失败,而是另一种成功。

  • 从“上岸”到“退潮”:中国研究生退学的背后

    樱花树下,她的名字闪耀在“荣誉校友”的宣传栏上,那是她考研成功的证明,也是母校的骄傲。然而,鲜有人知,她已悄然退学,离开了象牙塔,踏上了另一条人生路。

    这并非个例。近年来,中国研究生退学现象日益引发关注。据统计,每年近50万研究生选择主动退学,相当于每四个研究生中就有一个未能按期毕业。在“考研热”的当下,这股“退学潮”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是什么让这些曾经挤破头“上岸”的年轻人,最终选择离开象牙塔?

    迷茫的起点:跟风考研,目标何在?

    许多学生考研的初衷并非出于对学术的热爱,而是为了逃避就业压力或随波逐流。浩宇便是其中之一。本科毕业时,眼看周围同学纷纷加入考研大军,他也选择了这条看似“安全”的道路。然而,入学后,他发现自己对所学专业毫无兴趣,导师也无法提供有效的指导,迷茫和焦虑逐渐吞噬了他的学习热情。

    导师之殇:学业压力下的“最后一根稻草”

    导师在研究生生涯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然而,一些导师过于严苛的要求、不合理的课题设置,以及对学生缺乏关心和指导,都可能成为压垮学生的“最后一根稻草”。南舒的导师便是如此。他要求学生在SCI一区发表高影响因子论文才能毕业,这对于硕士生来说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巨大的学业压力和导师的漠视,让南舒最终选择了退学。

    内卷之困:学术竞争背后的心理危机

    研究生阶段的学术竞争激烈,许多学生为了发表论文、争取奖学金而拼命内卷。这种高压环境容易导致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以安在跨专业考研成功后,却因导师的偏见和否定而备受打击,最终患上抑郁症,不得不选择退学。

    退学的背后,是年轻人对人生选择的重新思考。 他们不再盲目追求高学历,而是开始关注自身兴趣和职业发展方向。退学并非失败,而是一种及时止损,是勇敢追寻内心真正渴望的体现。

    面对这股“退学潮”,高校和社会也应有所反思。 高校应加强对研究生心理健康的关注,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导师应转变观念,尊重学生的选择,给予更多关心和指导;社会应营造更加包容的氛围,尊重多元化的职业发展路径。

    “上岸”并非终点,“退潮”也并非失败。 愿每一位年轻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勇敢追寻心中的梦想。

人生梦想 - 关注前沿的计算机技术 acejoy.com 🐾 步子哥の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