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一步网
作者:
在
导语:
在考研热潮不断升温的当下,研究生退学率却逐年攀升。据调查数据显示,中国高校在校大学生(包括本科硕博)主动退学率已近3%,每年退学人数近50万。而根据2021年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每四个研究生中就有一个没有按期毕业。这其中包括延毕,也自然包括退学。
正文:
研究生退学的原因有很多,但如果回溯退学的种子,往往在考研之际就种下了。本科毕业那年,浩宇的三十位同学中只有三四个人选择了找工作,其他人都投身到了考研中。他曾考虑过找工作,但是本科期间连找实习都不太顺利,为了逃避就业,他选择了读研。既然是“为了读研而读研”,他也不想给自己太大的压力,索性就继续考本校。难度要低很多,他也确实上岸了。彼时的他怎么也没想到,自己会在未来的某一天主动退学。
南舒读研的初衷也很简单,她自己描述为“纯跟风,很盲目地考研。”南舒学的是化学工程专业,毕业那年身边人都在考研,她就跟着大家一起考了。一志愿报考的是北京的某985高校,最后由于分数差距过大未上岸,南舒对调剂无意,父母却劝她尝试调剂,告诉她有书读就行。于是她投递了西南地区一所211学校。面试结果出来排名第7,一共只要6个人,她觉得没机会了。出乎意料的是,排在她前面的两名学生放弃了录取资格,她顺位排到了第五,被成功录取。
“中间其实有好几次机会我可以拒绝读这个研究生的,一切都是半推半就半靠运气往下走,越往后我其实是越不想读这个研了。”这些难以名状的巧合似乎都在为她后来的退学奠定了基础。
2020年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显示,在考研动机调查中,“想晚些步入社会”“受他人影响”而考研的人近40%,而出于“对学术研究感兴趣”选择读研的学生比例不到20%。
我们见多了媒体上“全班考研”“全宿舍考研”的胜景。但某种程度上,这也是“从众效应”的证明:许多考生对自身缺乏清晰定位和职业规划,只是被“裹挟”到考研中,盲目从众、被动向前,这也是部分成功“上岸”的研究生极易陷入迷惘、徘徊等消极情绪的重要原因。
在一篇名为《硕士生退学意向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扎根理论的探索性分析》的论文中,作者将读研的动机划分为了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外部动机指学生受“文凭价值、逃避就业、盲目跟风和父母期待”等外在因素的驱动,是自主性较弱的动机;内部动机是指学生出于自身科研兴趣主动选择读研。研究发现,缺少内部动机的学生,往往会更容易产生退学意向。
和跟风考研的人不一样,以安的选择是为了弥补18岁高考的遗憾。临近大四时,她确定要从双非跨考985高校的“电影戏剧与编剧”专业。早上六点半,舍友还在睡觉,她轻手轻脚下床,去宿舍走廊里安静的角落背书,等舍友醒了后再回去洗漱。从早上8点到晚上8点,坚持在图书馆学习一整天,晚上回去后也还会再看会儿书,如此生活她坚持了近一年。但是回忆起备考的那段时光,她提及最多的却是“幸福”二字。她说当时并不觉得辛苦,因为学的是自己喜欢的内容,她享受知识灌入大脑的那一刻感觉,也沉迷于学习时感受到的心流体验,这种感觉对她来说很美妙。
同专业的其他人要么家里已经安排了工作,要么对学历也没有太高的追求,最后一个班考研的不到十个人,她成为了本专业为数不多考研的人里唯一一个考上985高校的。成绩出来那天,她内心有一颗理想的种子萌芽,她想着研究生读完继续读博士,未来成为一名高校老师,空闲时写写剧本,参与电影的制作。至少在上岸的那个时刻,喜悦的心情盖过一切,她对读研的生活充满了憧憬和期待。
困在围城里
国际权威杂志《Nature》在2022年底发布的全球研究生调查报告显示:在来自世界各地的3253名接受采访的研究生里,超半数的人表示自己存在潜在焦虑和抑郁的倾向。其中33%的受访者称,已经接受过因学业而导致的焦虑抑郁的心理治疗。
读研后抑郁似乎已经成为了一种普遍现象,在各大社交媒体上搜索“研究生抑郁”,成百上千条帖子映入眼帘,考上研的喜悦很快被读研沉重的学业压力冲淡,每个人都在为如何顺利毕业、如何找到工作而焦虑。
去年九月,一篇名为《她为什么换了导师——一项导生关系的案例研究》论文走红网络。这篇文论引发了许多网友的共鸣,导师掌握着学生未来几年的研究方向和毕业论文的“生杀大权”,每一名上岸的研究生都希望自己能选上一位负责、优秀、和自己相契合的导师,但很多时候看的其实是运气。
在知乎“为什么现在有些研究生想退学”的话题中,对于想退学的原因,研究生们提到的一个高频词是“导师”。
入学后,南舒的导师给她布置了一个非常小众的课题,做的研究和其他几位同门都不一样。实验遇到了瓶颈,她向导师求助,导师却坚持这个课题非常简单,需要她自己去攻克,“做不出来就是你能力不行。”组内资源匮乏,缺乏做实验的仪器,三天两头要向其他老师借实验器械不说,遇到关卡了也无法求助老师和同学,南舒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困境。
南舒的导师是一位年轻的教师,对评职晋升有着很高的追求,这种追求落到学生头上,就成了灾难。导师要求他门下的所有学生,毕业前需要在SCI一区发上一篇论文,发的期刊影响因子还要求在10分以上,只有发出来才能顺利毕业。10分是什么概念?是南舒所属学校博士毕业的要求。这个要求对于大部分硕士生来说难度都太大了,但是导师听不进去大家的意见,始终固执己见。结果就是在去年毕业的硕士生里,他门下最终只有一名学生顺利毕业。
由于课题做不出结果,其他没能完成课题的人都选择了直博,为的是在博士期间继续把课题做完,并非出于喜欢亦或对学术的追求,更多是无奈之下的选择。做科研就像是在博弈,导师也不确定给学生的课题行不行,要求学生先做着,做成了是胜利的果实,做不成,就把一切推翻了重来。南舒有一位师姐的课题做到了研三,却发现整个方向都是错的,毕业关头交不出成果,这就意味着她没有办法按时毕业,于是最终只能申请延毕,继续转做其他课题,至于下一个课题能否做成,又是一个未知数。
为学业痛苦的不止南舒一个人,她们整个小组的气氛都极其压抑,每个人似乎都在水深火热的环境中挣扎,只为了能顺利毕业。南舒开始莫名流泪,痛恨自己为什么要选择来到这里读研,为什么违背自己当初的本意。她感觉自己每天什么都做不了,整个人要废掉了。她有预感,自己一定会延毕,而与其延毕,不如直接退学。
做科研本身就是漫长且痛苦的过程,需要的是能坐冷板凳、抗压能力强的人。南舒经历过后才明白,自己没有这种耐心,也不具备这种能力,她决定放过自己。
“我很清楚,我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也比较弱,做科研根本就不适合我。其他人是很努力考上的,他们不可能说放弃就放弃,但我是本身就不想来,所以我放弃其实也正常。”
另一所学校,浩宇则在为无法参与科研实践而崩溃。浩宇学的是控制工程专业,但在人工智能早已渗入各行各业的背景下,整个实验室都在转做和人工智能相关的研究。按理来说这是很有前景的研究,可他的导师再过两年即将退休,对人工智能了解不多,手头上也没有课题和项目,浩宇想学东西,但无人能指导。坐在实验室里,茫然与无力感袭来,他看不到未来的方向。时间一长,他发现自己越来越不喜欢所学的专业,也不喜欢学习这件事,一切都让他感到痛苦。
退学,是一种选择
退学并不意味着失败,而是一种选择。及时止损,避免在不适合自己的道路上越走越远。退学可以给自己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探索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情,减轻压力,改善身心健康,重新规划人生,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
退学后,可以做什么?
退学后,可以继续深造,攻读博士学位;直接就业,在职场中发挥自己的才能;创业,开创自己的事业;旅游,探索世界,丰富自己的阅历;做自由职业者,灵活安排自己的时间和工作。
退学,是勇敢的选择
退学,需要勇气和魄力。它意味着放弃已经取得的成绩,重新开始。但只要认清了自己的目标和方向,退学就是勇敢的选择。退学,不是失败,而是另一种成功。
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登录。
导语:
在考研热潮不断升温的当下,研究生退学率却逐年攀升。据调查数据显示,中国高校在校大学生(包括本科硕博)主动退学率已近3%,每年退学人数近50万。而根据2021年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每四个研究生中就有一个没有按期毕业。这其中包括延毕,也自然包括退学。
正文:
研究生退学的原因有很多,但如果回溯退学的种子,往往在考研之际就种下了。本科毕业那年,浩宇的三十位同学中只有三四个人选择了找工作,其他人都投身到了考研中。他曾考虑过找工作,但是本科期间连找实习都不太顺利,为了逃避就业,他选择了读研。既然是“为了读研而读研”,他也不想给自己太大的压力,索性就继续考本校。难度要低很多,他也确实上岸了。彼时的他怎么也没想到,自己会在未来的某一天主动退学。
南舒读研的初衷也很简单,她自己描述为“纯跟风,很盲目地考研。”南舒学的是化学工程专业,毕业那年身边人都在考研,她就跟着大家一起考了。一志愿报考的是北京的某985高校,最后由于分数差距过大未上岸,南舒对调剂无意,父母却劝她尝试调剂,告诉她有书读就行。于是她投递了西南地区一所211学校。面试结果出来排名第7,一共只要6个人,她觉得没机会了。出乎意料的是,排在她前面的两名学生放弃了录取资格,她顺位排到了第五,被成功录取。
“中间其实有好几次机会我可以拒绝读这个研究生的,一切都是半推半就半靠运气往下走,越往后我其实是越不想读这个研了。”这些难以名状的巧合似乎都在为她后来的退学奠定了基础。
2020年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显示,在考研动机调查中,“想晚些步入社会”“受他人影响”而考研的人近40%,而出于“对学术研究感兴趣”选择读研的学生比例不到20%。
我们见多了媒体上“全班考研”“全宿舍考研”的胜景。但某种程度上,这也是“从众效应”的证明:许多考生对自身缺乏清晰定位和职业规划,只是被“裹挟”到考研中,盲目从众、被动向前,这也是部分成功“上岸”的研究生极易陷入迷惘、徘徊等消极情绪的重要原因。
在一篇名为《硕士生退学意向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扎根理论的探索性分析》的论文中,作者将读研的动机划分为了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外部动机指学生受“文凭价值、逃避就业、盲目跟风和父母期待”等外在因素的驱动,是自主性较弱的动机;内部动机是指学生出于自身科研兴趣主动选择读研。研究发现,缺少内部动机的学生,往往会更容易产生退学意向。
和跟风考研的人不一样,以安的选择是为了弥补18岁高考的遗憾。临近大四时,她确定要从双非跨考985高校的“电影戏剧与编剧”专业。早上六点半,舍友还在睡觉,她轻手轻脚下床,去宿舍走廊里安静的角落背书,等舍友醒了后再回去洗漱。从早上8点到晚上8点,坚持在图书馆学习一整天,晚上回去后也还会再看会儿书,如此生活她坚持了近一年。但是回忆起备考的那段时光,她提及最多的却是“幸福”二字。她说当时并不觉得辛苦,因为学的是自己喜欢的内容,她享受知识灌入大脑的那一刻感觉,也沉迷于学习时感受到的心流体验,这种感觉对她来说很美妙。
同专业的其他人要么家里已经安排了工作,要么对学历也没有太高的追求,最后一个班考研的不到十个人,她成为了本专业为数不多考研的人里唯一一个考上985高校的。成绩出来那天,她内心有一颗理想的种子萌芽,她想着研究生读完继续读博士,未来成为一名高校老师,空闲时写写剧本,参与电影的制作。至少在上岸的那个时刻,喜悦的心情盖过一切,她对读研的生活充满了憧憬和期待。
困在围城里
国际权威杂志《Nature》在2022年底发布的全球研究生调查报告显示:在来自世界各地的3253名接受采访的研究生里,超半数的人表示自己存在潜在焦虑和抑郁的倾向。其中33%的受访者称,已经接受过因学业而导致的焦虑抑郁的心理治疗。
读研后抑郁似乎已经成为了一种普遍现象,在各大社交媒体上搜索“研究生抑郁”,成百上千条帖子映入眼帘,考上研的喜悦很快被读研沉重的学业压力冲淡,每个人都在为如何顺利毕业、如何找到工作而焦虑。
去年九月,一篇名为《她为什么换了导师——一项导生关系的案例研究》论文走红网络。这篇文论引发了许多网友的共鸣,导师掌握着学生未来几年的研究方向和毕业论文的“生杀大权”,每一名上岸的研究生都希望自己能选上一位负责、优秀、和自己相契合的导师,但很多时候看的其实是运气。
在知乎“为什么现在有些研究生想退学”的话题中,对于想退学的原因,研究生们提到的一个高频词是“导师”。
入学后,南舒的导师给她布置了一个非常小众的课题,做的研究和其他几位同门都不一样。实验遇到了瓶颈,她向导师求助,导师却坚持这个课题非常简单,需要她自己去攻克,“做不出来就是你能力不行。”组内资源匮乏,缺乏做实验的仪器,三天两头要向其他老师借实验器械不说,遇到关卡了也无法求助老师和同学,南舒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困境。
南舒的导师是一位年轻的教师,对评职晋升有着很高的追求,这种追求落到学生头上,就成了灾难。导师要求他门下的所有学生,毕业前需要在SCI一区发上一篇论文,发的期刊影响因子还要求在10分以上,只有发出来才能顺利毕业。10分是什么概念?是南舒所属学校博士毕业的要求。这个要求对于大部分硕士生来说难度都太大了,但是导师听不进去大家的意见,始终固执己见。结果就是在去年毕业的硕士生里,他门下最终只有一名学生顺利毕业。
由于课题做不出结果,其他没能完成课题的人都选择了直博,为的是在博士期间继续把课题做完,并非出于喜欢亦或对学术的追求,更多是无奈之下的选择。做科研就像是在博弈,导师也不确定给学生的课题行不行,要求学生先做着,做成了是胜利的果实,做不成,就把一切推翻了重来。南舒有一位师姐的课题做到了研三,却发现整个方向都是错的,毕业关头交不出成果,这就意味着她没有办法按时毕业,于是最终只能申请延毕,继续转做其他课题,至于下一个课题能否做成,又是一个未知数。
为学业痛苦的不止南舒一个人,她们整个小组的气氛都极其压抑,每个人似乎都在水深火热的环境中挣扎,只为了能顺利毕业。南舒开始莫名流泪,痛恨自己为什么要选择来到这里读研,为什么违背自己当初的本意。她感觉自己每天什么都做不了,整个人要废掉了。她有预感,自己一定会延毕,而与其延毕,不如直接退学。
做科研本身就是漫长且痛苦的过程,需要的是能坐冷板凳、抗压能力强的人。南舒经历过后才明白,自己没有这种耐心,也不具备这种能力,她决定放过自己。
“我很清楚,我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也比较弱,做科研根本就不适合我。其他人是很努力考上的,他们不可能说放弃就放弃,但我是本身就不想来,所以我放弃其实也正常。”
另一所学校,浩宇则在为无法参与科研实践而崩溃。浩宇学的是控制工程专业,但在人工智能早已渗入各行各业的背景下,整个实验室都在转做和人工智能相关的研究。按理来说这是很有前景的研究,可他的导师再过两年即将退休,对人工智能了解不多,手头上也没有课题和项目,浩宇想学东西,但无人能指导。坐在实验室里,茫然与无力感袭来,他看不到未来的方向。时间一长,他发现自己越来越不喜欢所学的专业,也不喜欢学习这件事,一切都让他感到痛苦。
退学,是一种选择
退学并不意味着失败,而是一种选择。及时止损,避免在不适合自己的道路上越走越远。退学可以给自己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探索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情,减轻压力,改善身心健康,重新规划人生,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
退学后,可以做什么?
退学后,可以继续深造,攻读博士学位;直接就业,在职场中发挥自己的才能;创业,开创自己的事业;旅游,探索世界,丰富自己的阅历;做自由职业者,灵活安排自己的时间和工作。
退学,是勇敢的选择
退学,需要勇气和魄力。它意味着放弃已经取得的成绩,重新开始。但只要认清了自己的目标和方向,退学就是勇敢的选择。退学,不是失败,而是另一种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