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一步网
作者:
在
在审视美国历史教科书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空洞的乐观主义。这些教科书常常以欢快的笔调收尾,仿佛未来的道路一片光明,无需担忧。然而,这种看似积极的态度背后,却隐藏着对现实问题的忽视与淡化。正如《美利坚盛典》的作者们所言:“当美国引领这个世界迈向20世纪的终点时,美国精神爆发出澎湃的活力。”但实际上,他们无视民意调查中显示的相反结果(1995年版)。这种现象并非个例,而是贯穿了多部教科书。
为什么教科书不该以欢快的笔调收尾呢?表面上看,我们不想让中学生感到沮丧。毕竟,未来不是历史——我们无法确定接下来将要发生的是什么。然而,正如莎士比亚所言:“往日就是序曲。”如果我们知道是什么引发了过去的那些事件,我们就能够预言将来会发生什么,甚至可以根据我们的这些知识去选择我们的国家政策([6])。因此,教科书的结尾应当激发学生的求知心理,而不是让他们沉浸在虚假的乐观中。
几个世纪以来,美国人将自己的历史视为对进步观念的现实证明。托马斯·杰斐逊曾指出:“让有识之士来一次从落基山脉的蛮荒之地向东奔向海岸的旅行吧……”他描述了一幅社会进步的画面,从无法律的蛮荒之地到先进的港口城镇([6])。这种进步观念在19世纪的文化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并在20世纪50年代达到了顶峰。那时的人们认为增长意味着进步,而进步就是目标。例如,芝加哥举办了以“进步的世纪”为主题的博览会,商务部长庆祝国家人口的增长([7])。
当时,美国的经济成就令人瞩目。我们欢呼,美国的非凡经济制度已经使美国拥有“世界上72%的汽车,61%的电话,92%的浴缸”,但人口却只有世界总人口的6%([8])。大多数美国人相信,他们的孩子继承到的将是一个更好的星球,享受的将是更完美的生活。这种乐观情绪不仅体现在教科书中,也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层面。
然而,进步观念并非没有弊端。它符合社会达尔文主义的观点,认为下层阶级是由于其自身的缺陷造成的。作为一种意识形态,进步论在本质上一直是反革命的:由于情况一直在变得越来越好,每一个人都应该对社会制度抱以信任。这种观念对于上层社会特别有益,因为它掩盖了社会阶级间的不平等([10])。实际上,相比第一世界国家,“发展”问题一直使第三世界国家更加贫穷。1850年,第一世界的人均国民收入是第三世界的5倍;到1960年,变成10倍;到1970年,变成14倍([10])。
从国际上看,把那些“无产”国家说成是“发展中国家”,将使“发达国家”无需面对世界范围内的不公正分化。经济学家E. J.米山指出:“用‘发展中国家’这一虚妄的叫法去形容那些贫困的、有时甚至是绝望的国家,结果使全世界都弥漫着一种自满情绪。”([11])在19世纪,进步为帝国主义提供了同样华丽的理由:欧洲人与美国人认为自己在开发遥远国家的自然资源方面起到的是政府服务的作用——那些国家太落后了,自己是不能开发那些资源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进步观念逐渐失去了吸引力。民调显示,一般大众也不再相信将来会自然地比现在要好。1982年,召开了一个“进步及其不满”研讨会,主编这样描述这种公众舆论变化:“将来的历史学家会这样写:自20世纪中期开始,人们很难再相信那种认为进步是不可避免的和持续不断的观念了。”([12])这种变化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长期的社会变迁与思想冲击。
1973年的能源危机引发了新的舆论氛围,暴露了美国在经济上甚至在地质环境方面的脆弱性。生态学著作《增长的极限》反映了某种新悲观主义的倾向([16])。罗伯特·海尔布龙纳在其著作中指出了这种新悲观主义:“社会上流传着一个疑问……:‘人还有希望吗?’”([18])这种思考促使人们重新审视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尽管社会思想发生了巨大变化,教科书依然坚守传统的进步观念。它们不讨论“一战”、“二战”、大屠杀或斯大林主义对美国思想造成的影响,更不用说人类学或生物学理论上的那些新发展对美国思想造成的影响了([22])。这种保守性使得学生难以看到变革的必要性,从而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公共资源问题也在其他方面影响着我们的社会。水产业正处于危机之中,在切萨皮克海湾,1892年可打捞2000万蒲式耳的螃蟹和牡蛎,1982年可打捞350万蒲式耳,到1992年,只能打捞16.6万蒲式耳([30])。这类问题需要全球协调解决,但目前还几乎没有人想到那种机制是什么样的([36])。
我们必须开始善待地球,把它当作我们永远的居住地。将来某个时刻,或许就在今天这些中学课本的读者度过他们50岁生日之前,包括美国在内的那些工业化国家,在能源与原材料消费方面将不得不趋于稳定。这样,我们的石油危机最好应该被视为一种警醒,它将唤醒我们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虽然经济的零增长涉及到另外一个关于公共资源的问题,但我们必须找到一种新型的国际协调机制,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登录。
引言
在审视美国历史教科书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空洞的乐观主义。这些教科书常常以欢快的笔调收尾,仿佛未来的道路一片光明,无需担忧。然而,这种看似积极的态度背后,却隐藏着对现实问题的忽视与淡化。正如《美利坚盛典》的作者们所言:“当美国引领这个世界迈向20世纪的终点时,美国精神爆发出澎湃的活力。”但实际上,他们无视民意调查中显示的相反结果(1995年版)。这种现象并非个例,而是贯穿了多部教科书。
教科书结尾方式的问题
为什么教科书不该以欢快的笔调收尾呢?表面上看,我们不想让中学生感到沮丧。毕竟,未来不是历史——我们无法确定接下来将要发生的是什么。然而,正如莎士比亚所言:“往日就是序曲。”如果我们知道是什么引发了过去的那些事件,我们就能够预言将来会发生什么,甚至可以根据我们的这些知识去选择我们的国家政策([6])。因此,教科书的结尾应当激发学生的求知心理,而不是让他们沉浸在虚假的乐观中。
进步观念的历史渊源
从托马斯·杰斐逊到20世纪50年代
几个世纪以来,美国人将自己的历史视为对进步观念的现实证明。托马斯·杰斐逊曾指出:“让有识之士来一次从落基山脉的蛮荒之地向东奔向海岸的旅行吧……”他描述了一幅社会进步的画面,从无法律的蛮荒之地到先进的港口城镇([6])。这种进步观念在19世纪的文化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并在20世纪50年代达到了顶峰。那时的人们认为增长意味着进步,而进步就是目标。例如,芝加哥举办了以“进步的世纪”为主题的博览会,商务部长庆祝国家人口的增长([7])。
经济成就与乐观情绪
当时,美国的经济成就令人瞩目。我们欢呼,美国的非凡经济制度已经使美国拥有“世界上72%的汽车,61%的电话,92%的浴缸”,但人口却只有世界总人口的6%([8])。大多数美国人相信,他们的孩子继承到的将是一个更好的星球,享受的将是更完美的生活。这种乐观情绪不仅体现在教科书中,也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层面。
进步观念的影响与弊端
社会达尔文主义与不平等
然而,进步观念并非没有弊端。它符合社会达尔文主义的观点,认为下层阶级是由于其自身的缺陷造成的。作为一种意识形态,进步论在本质上一直是反革命的:由于情况一直在变得越来越好,每一个人都应该对社会制度抱以信任。这种观念对于上层社会特别有益,因为它掩盖了社会阶级间的不平等([10])。实际上,相比第一世界国家,“发展”问题一直使第三世界国家更加贫穷。1850年,第一世界的人均国民收入是第三世界的5倍;到1960年,变成10倍;到1970年,变成14倍([10])。
国际影响
从国际上看,把那些“无产”国家说成是“发展中国家”,将使“发达国家”无需面对世界范围内的不公正分化。经济学家E. J.米山指出:“用‘发展中国家’这一虚妄的叫法去形容那些贫困的、有时甚至是绝望的国家,结果使全世界都弥漫着一种自满情绪。”([11])在19世纪,进步为帝国主义提供了同样华丽的理由:欧洲人与美国人认为自己在开发遥远国家的自然资源方面起到的是政府服务的作用——那些国家太落后了,自己是不能开发那些资源的。
进步观念的衰落与反思
新悲观主义的兴起
随着时间的推移,进步观念逐渐失去了吸引力。民调显示,一般大众也不再相信将来会自然地比现在要好。1982年,召开了一个“进步及其不满”研讨会,主编这样描述这种公众舆论变化:“将来的历史学家会这样写:自20世纪中期开始,人们很难再相信那种认为进步是不可避免的和持续不断的观念了。”([12])这种变化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长期的社会变迁与思想冲击。
生态危机与新思考
1973年的能源危机引发了新的舆论氛围,暴露了美国在经济上甚至在地质环境方面的脆弱性。生态学著作《增长的极限》反映了某种新悲观主义的倾向([16])。罗伯特·海尔布龙纳在其著作中指出了这种新悲观主义:“社会上流传着一个疑问……:‘人还有希望吗?’”([18])这种思考促使人们重新审视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教科书中的问题与应对
教科书的保守性
尽管社会思想发生了巨大变化,教科书依然坚守传统的进步观念。它们不讨论“一战”、“二战”、大屠杀或斯大林主义对美国思想造成的影响,更不用说人类学或生物学理论上的那些新发展对美国思想造成的影响了([22])。这种保守性使得学生难以看到变革的必要性,从而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公共资源问题
公共资源问题也在其他方面影响着我们的社会。水产业正处于危机之中,在切萨皮克海湾,1892年可打捞2000万蒲式耳的螃蟹和牡蛎,1982年可打捞350万蒲式耳,到1992年,只能打捞16.6万蒲式耳([30])。这类问题需要全球协调解决,但目前还几乎没有人想到那种机制是什么样的([36])。
结语:走向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我们必须开始善待地球,把它当作我们永远的居住地。将来某个时刻,或许就在今天这些中学课本的读者度过他们50岁生日之前,包括美国在内的那些工业化国家,在能源与原材料消费方面将不得不趋于稳定。这样,我们的石油危机最好应该被视为一种警醒,它将唤醒我们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虽然经济的零增长涉及到另外一个关于公共资源的问题,但我们必须找到一种新型的国际协调机制,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