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日本列岛的古代文明:从旧石器时代到六世纪》 New 2025-01-07 作者 C3P00 引言:探索日本的历史源头 📜 在《隋书·倭国传》中,已经出现了称呼“日本”的意识或想法,在遣隋使携带的国书中倭国王使用了“日出处天子”的称呼。这一“日出处”的说法产生了“日本”的国号。因此七世纪,“日本”的内涵逐渐形成,但是该“日本”与现在的日本是不同的。 考古学的时代划分与构成今日之日本的三种地域文化有着紧密的关系(如表1所示)。本书将深入探讨旧石器时代到六世纪的日本列岛社会的历史,这是一段充满神秘色彩的岁月,文字史料非常有限,这就需要我们借助考古学等多学科的方法来揭开它的面纱。 古代的研究方法及本书的构成 考古学以发掘出来的遗物和遗址为研究对象。发掘调查并不是要把当时的建筑物、生产地、生活用具等全部发掘出来;而且虽然学术性的发掘逐渐增多,但是随着开发而进行的大多数紧急发掘,即使在被认定为历史遗迹的地区,遗址和遗物也都是偶然发现,其研究的集大成者才形成为考古学。由于一件遗物的最新出土而完全改变之前的学说,并不足为怪。本书努力吸收了现代最前沿的考古学成果,但是今后因考古发掘而对出土文物的历史性评价发生改变也是完全有可能发生的。这一点请务必牢记。 本书的目的是为了探明日本社会的基层。所谓“基层”,具体来说就是以水稻农耕为生产基础的农耕社会的形成。为了正确把握农耕社会的意义,首先需要厘清此前列岛的社会状态。 第一章 列岛最初的居民 🏝️ 日本列岛的形状 日本列岛和“日本半岛” 我们现在居住在一个北起北海道、南至八重山诸岛的岛弧链上,日本列岛和西南诸岛是其主体部分。日本列岛成为现在这样的岛屿形状,据说在距今约一万年前气候变暖以后,一千多万年前它还是中国大陆的一部分(平朝彦《日本列岛的诞生》),数万年前还是大陆北方延伸出来的半岛,即“日本半岛”。 从地球诞生到日本列岛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以四十六亿年前诞生的地球的地壳、地层、岩石等为研究对象的地质学,将我们现在生活的时代命名为第四纪。大约一百八十万年前开始的第四纪,分为冰川期的更新世(旧称洪积世)和后冰川期的完新世(旧称冲积世)。 第四纪也是人类从猿人向古人、新人进化发展的年代,因此也被称为人类纪。不过与今天的人类有直接关联的新人(现代智人),最早也是在数万年之后才出现,而且详细的经过尚未探明,因为可以作为确凿证据的人骨尚未发现,还有很多未解之谜,有待于今后的研究。 在更新世这个冰川大规模产生的时代,陆地上的植被和动物生态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当时根据寒冷期冰川的侵蚀原理,可以计算出冰期的次数。在欧洲的阿尔卑斯山观测到的有名冰期有群智亚冰期、民德亚冰期、里斯亚冰期和武木亚冰期等。采用其他的方法,比如通过测定覆盖南极大陆和北极圈格陵兰岛堆积雪(雪冰化后形成的冰床)的柱状芯样本来调查第四纪的气候与环境,可以推测当时地球的气候与环境。 绳文海侵是一个重要的现象,从距今约一万五千年前开始,地球逐渐转暖。最终冰期的结束,大约是一万年前。然而在这个最终冰期,仍然出现了两次极寒时期。这期间即最后的寒冷期,日本列岛与中国大陆还是连接的。不过只是北海道与大陆连接,与朝鲜半岛已经不再连接。此时的日本海还是一个内海。进入温暖的间冰期之后,冰川开始融化,出现了海侵现象。在大约六千年前,海水侵入到陆地的内部。据说海平面比最终冰期的顶峰期上升了一百米左右。这样的过程之后,形成了今天狭长的日本。人们将此间冰期的海平面上升称为绳文海侵。 由于气候变暖造成海侵的缘故,日本列岛与周围的海洋形态逐步确定,濑户内海也呈现出清楚的面貌。另外,平原和丘陵等陆地地貌出现,日本东北的山毛榉、枹木等寒温带落叶阔叶林和日本西南的栎树、栲树等温热带常绿阔叶林形成,构成了至今仍可以见到的森林景观。 这期间,日本列岛与今天的中国大陆之间的海陆关系是如何变化的呢?大约五十万年前,冰川期的日本列岛除北方外,还以朝鲜半岛为陆桥与中国大陆连接。而且我们知道,它们在里斯亚冰期(大约十三至二十多万年前)也是连接的。其证据就是,在日本列岛发现了北方系的猛犸象和驼鹿、南方系的纳玛象和大角鹿的化石。而这些在地上行走的动物也生存于大陆,这说明二者的陆地曾经是连接的。人类的居住地之所以离海洋很近,可能是从生活环境的角度来看,海边比大陆腹地更适合居住的缘故。 最早的居民——日本的旧石器时代 开启“旧石器时代” 二战前,人们一直认为日本列岛不存在旧石器时代。而今天已经无人怀疑旧石器时代的存在,这归功于一名热血的考古青年孜孜不倦的热心探索。这是日本考古学史上的重要发现。当时年仅二十岁的相泽忠洋一边从事贸易工作,一边对考古学抱有极大兴趣。他经过群马县笠悬村泽田(后来的岩宿遗迹)的开山路时,注意到悬崖断面的关东垆坶质土层中裸露在外的碎片,便收集了起来。此后他也不断采集到碎片,但是并未在附近的垆坶质土层中发现土器。 按照当时的考古发掘,挖到关东垆坶质土层,发掘工作就结束了。红土壤的关东垆坶质土层是由完新世初期堆积起来的富士山和箱根山等的火山灰构成,分为一至三万年前的立川层、三至六万年前的武藏野层、下末吉层、多摩层,共计四层。因此按照当时的常识,在关东垆坶质土层下面出土石器是不可能的。 一九四九年,为了解开这个谜团,在垆坶质土层中发现碎片的相泽忠洋找到考古学家芹泽长介和杉原庄介,向他们展示了这些碎片。以此为契机,同年九月,明治大学考古学专业的有关人员进行了正式的发掘调查,再次挖出了确定无疑的石器。这样,一个年轻人的执着探索之心以及正式学术调查的参与,翻开了日本列岛旧石器时代研究的第一个篇章。 岩宿遗迹发掘之后,相泽和明治大学的调查在群马县境内继续进行,接连发现了旧石器时代的石器。另外,东京都和长野县也出土了石器,很快从全国各地开始不断传来发现“旧石器”(旧石器时代的石器)的新闻报道。 在群马县,由于赤城山、榛名山、浅间山等火山的多次喷发,火山灰和浮石堆积而成的火山碎屑地形很多见。经过地质学家的努力,调查和研究这种称为火山碎屑地形的火山编年学取得了很大进展。根据遗物出土的地层,考古学可以区分出土物的新旧(称为层位学研究),进而可以探明垆坶质土层和火山灰的年代,“旧石器”的年代测定也取得了进展。如今,已在全国查明的一至三万年前旧石器时代后期的遗迹有数千处。 野尻湖调查和旧石器时代研究 从一九六二年开始的野尻湖调查,是包括当地信浓町居民在内、由全国各地市民参加的全民参与型发掘工作。到一九九七年第十三次调查为止,此次发掘工作共计有两万人次的普通市民参加。该发掘调查为探明旧石器时代“日本列岛”的环境和动物生态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在该发掘调查之前,学术界一直认为纳玛象是一种长着直牙的热带大型动物,而大角鹿是一种生活在寒温带的鹿。但是通过发掘调查,同纳玛象一起还发现了许多针叶林花粉的化石,从而探明了这一时期的植物是从亚寒带到寒温带的植被,而且从出土的弯曲纳玛象牙来看,这种象比人们想象中要小很多,是一种中小型象(体长约2.3—2.7米)。 在野尻湖的遗迹中还有纳玛象的脚印。遗物中除了“旧石器”之外还有很多骨角器,有用纳玛象骨做的枪头,还有多为石器制作的称为宽刃切割器的手斧等。 关于“旧石器时代”这个名称,由于研究者们观点不同,这个学术用语还有几种其他的叫法。在人类学领域,基于人类进化的“用双脚直立行走”的观点很受重视。由于用双脚行走,手被解放出来,工具的使用就成为可能。最初除了使用木头、骨头或者动物角做的材料工具以外,就是使用石器。由于石器作为遗物容易留存,因此在历史学划分时代时经常被用于命名。 在日本列岛的旧石器时代研究中,存在寻求更早期石器的争论。这场争论连日本考古学的奠基人杉原庄介、山内清男等重量级人物都参加了。目前对于是否存在三万多年前的“前期旧石器时代”还没有定论。整体来看,从遗迹出土的材料并不多,相互之间的比较研究也不充分。考古学不仅仅是包含出土遗物在内的地层研究,更重要的是遗物本身的形态学研究,它是在发掘调查遗迹、探明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一定要有确定无疑的材料。目前在日本列岛还没有可以认定为存在于前期旧石器时代的、确定无疑的“旧石器”材料。我们慎重地期待今后的发掘调查和研究成果。 从旧石器时代的遗迹中虽然出土了作为工具的石器和骨角器,但是关键的人类化石至今尚未发现。以比较容易理解的后期的石器为例。作为制作石器的原料,玻璃质的火山岩黑曜石(黑耀石)及安山岩(含有讃岐岩)、页岩这三大石材较受重视。其中黑曜石的使用范围广泛,它的硬度高、锋利度好,非常适合制作各种类型的石器。例如,它可以被制成尖锐的箭镞,用于狩猎;也可以被加工成刮削器,用来处理兽皮等。这些石器不仅是当时人们生产生活的工具,更是反映当时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志。通过对这些石器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旧石器时代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社会组织形式等多方面的信息。例如,从石器的分布情况可以看出当时人们的活动范围;从不同类型石器的比例可以看出当时的经济结构是以狩猎为主还是以采集为主;从石器的制作工艺可以看出当时的技术水平和社会分工等情况。总之,旧石器时代的石器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远古人类世界的窗户。
引言:探索日本的历史源头 📜
在《隋书·倭国传》中,已经出现了称呼“日本”的意识或想法,在遣隋使携带的国书中倭国王使用了“日出处天子”的称呼。这一“日出处”的说法产生了“日本”的国号。因此七世纪,“日本”的内涵逐渐形成,但是该“日本”与现在的日本是不同的。
考古学的时代划分与构成今日之日本的三种地域文化有着紧密的关系(如表1所示)。本书将深入探讨旧石器时代到六世纪的日本列岛社会的历史,这是一段充满神秘色彩的岁月,文字史料非常有限,这就需要我们借助考古学等多学科的方法来揭开它的面纱。
古代的研究方法及本书的构成
考古学以发掘出来的遗物和遗址为研究对象。发掘调查并不是要把当时的建筑物、生产地、生活用具等全部发掘出来;而且虽然学术性的发掘逐渐增多,但是随着开发而进行的大多数紧急发掘,即使在被认定为历史遗迹的地区,遗址和遗物也都是偶然发现,其研究的集大成者才形成为考古学。由于一件遗物的最新出土而完全改变之前的学说,并不足为怪。本书努力吸收了现代最前沿的考古学成果,但是今后因考古发掘而对出土文物的历史性评价发生改变也是完全有可能发生的。这一点请务必牢记。
本书的目的是为了探明日本社会的基层。所谓“基层”,具体来说就是以水稻农耕为生产基础的农耕社会的形成。为了正确把握农耕社会的意义,首先需要厘清此前列岛的社会状态。
第一章 列岛最初的居民 🏝️
日本列岛的形状
日本列岛和“日本半岛”
我们现在居住在一个北起北海道、南至八重山诸岛的岛弧链上,日本列岛和西南诸岛是其主体部分。日本列岛成为现在这样的岛屿形状,据说在距今约一万年前气候变暖以后,一千多万年前它还是中国大陆的一部分(平朝彦《日本列岛的诞生》),数万年前还是大陆北方延伸出来的半岛,即“日本半岛”。
从地球诞生到日本列岛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以四十六亿年前诞生的地球的地壳、地层、岩石等为研究对象的地质学,将我们现在生活的时代命名为第四纪。大约一百八十万年前开始的第四纪,分为冰川期的更新世(旧称洪积世)和后冰川期的完新世(旧称冲积世)。
第四纪也是人类从猿人向古人、新人进化发展的年代,因此也被称为人类纪。不过与今天的人类有直接关联的新人(现代智人),最早也是在数万年之后才出现,而且详细的经过尚未探明,因为可以作为确凿证据的人骨尚未发现,还有很多未解之谜,有待于今后的研究。
在更新世这个冰川大规模产生的时代,陆地上的植被和动物生态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当时根据寒冷期冰川的侵蚀原理,可以计算出冰期的次数。在欧洲的阿尔卑斯山观测到的有名冰期有群智亚冰期、民德亚冰期、里斯亚冰期和武木亚冰期等。采用其他的方法,比如通过测定覆盖南极大陆和北极圈格陵兰岛堆积雪(雪冰化后形成的冰床)的柱状芯样本来调查第四纪的气候与环境,可以推测当时地球的气候与环境。
绳文海侵是一个重要的现象,从距今约一万五千年前开始,地球逐渐转暖。最终冰期的结束,大约是一万年前。然而在这个最终冰期,仍然出现了两次极寒时期。这期间即最后的寒冷期,日本列岛与中国大陆还是连接的。不过只是北海道与大陆连接,与朝鲜半岛已经不再连接。此时的日本海还是一个内海。进入温暖的间冰期之后,冰川开始融化,出现了海侵现象。在大约六千年前,海水侵入到陆地的内部。据说海平面比最终冰期的顶峰期上升了一百米左右。这样的过程之后,形成了今天狭长的日本。人们将此间冰期的海平面上升称为绳文海侵。
由于气候变暖造成海侵的缘故,日本列岛与周围的海洋形态逐步确定,濑户内海也呈现出清楚的面貌。另外,平原和丘陵等陆地地貌出现,日本东北的山毛榉、枹木等寒温带落叶阔叶林和日本西南的栎树、栲树等温热带常绿阔叶林形成,构成了至今仍可以见到的森林景观。
这期间,日本列岛与今天的中国大陆之间的海陆关系是如何变化的呢?大约五十万年前,冰川期的日本列岛除北方外,还以朝鲜半岛为陆桥与中国大陆连接。而且我们知道,它们在里斯亚冰期(大约十三至二十多万年前)也是连接的。其证据就是,在日本列岛发现了北方系的猛犸象和驼鹿、南方系的纳玛象和大角鹿的化石。而这些在地上行走的动物也生存于大陆,这说明二者的陆地曾经是连接的。人类的居住地之所以离海洋很近,可能是从生活环境的角度来看,海边比大陆腹地更适合居住的缘故。
最早的居民——日本的旧石器时代
开启“旧石器时代”
二战前,人们一直认为日本列岛不存在旧石器时代。而今天已经无人怀疑旧石器时代的存在,这归功于一名热血的考古青年孜孜不倦的热心探索。这是日本考古学史上的重要发现。当时年仅二十岁的相泽忠洋一边从事贸易工作,一边对考古学抱有极大兴趣。他经过群马县笠悬村泽田(后来的岩宿遗迹)的开山路时,注意到悬崖断面的关东垆坶质土层中裸露在外的碎片,便收集了起来。此后他也不断采集到碎片,但是并未在附近的垆坶质土层中发现土器。
按照当时的考古发掘,挖到关东垆坶质土层,发掘工作就结束了。红土壤的关东垆坶质土层是由完新世初期堆积起来的富士山和箱根山等的火山灰构成,分为一至三万年前的立川层、三至六万年前的武藏野层、下末吉层、多摩层,共计四层。因此按照当时的常识,在关东垆坶质土层下面出土石器是不可能的。
一九四九年,为了解开这个谜团,在垆坶质土层中发现碎片的相泽忠洋找到考古学家芹泽长介和杉原庄介,向他们展示了这些碎片。以此为契机,同年九月,明治大学考古学专业的有关人员进行了正式的发掘调查,再次挖出了确定无疑的石器。这样,一个年轻人的执着探索之心以及正式学术调查的参与,翻开了日本列岛旧石器时代研究的第一个篇章。
岩宿遗迹发掘之后,相泽和明治大学的调查在群马县境内继续进行,接连发现了旧石器时代的石器。另外,东京都和长野县也出土了石器,很快从全国各地开始不断传来发现“旧石器”(旧石器时代的石器)的新闻报道。
在群马县,由于赤城山、榛名山、浅间山等火山的多次喷发,火山灰和浮石堆积而成的火山碎屑地形很多见。经过地质学家的努力,调查和研究这种称为火山碎屑地形的火山编年学取得了很大进展。根据遗物出土的地层,考古学可以区分出土物的新旧(称为层位学研究),进而可以探明垆坶质土层和火山灰的年代,“旧石器”的年代测定也取得了进展。如今,已在全国查明的一至三万年前旧石器时代后期的遗迹有数千处。
野尻湖调查和旧石器时代研究
从一九六二年开始的野尻湖调查,是包括当地信浓町居民在内、由全国各地市民参加的全民参与型发掘工作。到一九九七年第十三次调查为止,此次发掘工作共计有两万人次的普通市民参加。该发掘调查为探明旧石器时代“日本列岛”的环境和动物生态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在该发掘调查之前,学术界一直认为纳玛象是一种长着直牙的热带大型动物,而大角鹿是一种生活在寒温带的鹿。但是通过发掘调查,同纳玛象一起还发现了许多针叶林花粉的化石,从而探明了这一时期的植物是从亚寒带到寒温带的植被,而且从出土的弯曲纳玛象牙来看,这种象比人们想象中要小很多,是一种中小型象(体长约2.3—2.7米)。
在野尻湖的遗迹中还有纳玛象的脚印。遗物中除了“旧石器”之外还有很多骨角器,有用纳玛象骨做的枪头,还有多为石器制作的称为宽刃切割器的手斧等。
关于“旧石器时代”这个名称,由于研究者们观点不同,这个学术用语还有几种其他的叫法。在人类学领域,基于人类进化的“用双脚直立行走”的观点很受重视。由于用双脚行走,手被解放出来,工具的使用就成为可能。最初除了使用木头、骨头或者动物角做的材料工具以外,就是使用石器。由于石器作为遗物容易留存,因此在历史学划分时代时经常被用于命名。
在日本列岛的旧石器时代研究中,存在寻求更早期石器的争论。这场争论连日本考古学的奠基人杉原庄介、山内清男等重量级人物都参加了。目前对于是否存在三万多年前的“前期旧石器时代”还没有定论。整体来看,从遗迹出土的材料并不多,相互之间的比较研究也不充分。考古学不仅仅是包含出土遗物在内的地层研究,更重要的是遗物本身的形态学研究,它是在发掘调查遗迹、探明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一定要有确定无疑的材料。目前在日本列岛还没有可以认定为存在于前期旧石器时代的、确定无疑的“旧石器”材料。我们慎重地期待今后的发掘调查和研究成果。
从旧石器时代的遗迹中虽然出土了作为工具的石器和骨角器,但是关键的人类化石至今尚未发现。以比较容易理解的后期的石器为例。作为制作石器的原料,玻璃质的火山岩黑曜石(黑耀石)及安山岩(含有讃岐岩)、页岩这三大石材较受重视。其中黑曜石的使用范围广泛,它的硬度高、锋利度好,非常适合制作各种类型的石器。例如,它可以被制成尖锐的箭镞,用于狩猎;也可以被加工成刮削器,用来处理兽皮等。这些石器不仅是当时人们生产生活的工具,更是反映当时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志。通过对这些石器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旧石器时代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社会组织形式等多方面的信息。例如,从石器的分布情况可以看出当时人们的活动范围;从不同类型石器的比例可以看出当时的经济结构是以狩猎为主还是以采集为主;从石器的制作工艺可以看出当时的技术水平和社会分工等情况。总之,旧石器时代的石器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远古人类世界的窗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