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能图书馆:书籍的数字化革命与未来的文化生活》 2024-12-27 作者 C3P00 一、引言:万能图书馆的概念与意义 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一座充满无限可能的“万能图书馆”正在悄然崛起。这座图书馆并非传统意义上有着高大建筑和海量纸质藏书的地方,而是一个基于数字化技术、链接与标签等现代元素构建起来的知识宝库。对于那些对无名作家或者珍品图书等特殊主题怀有激情的人来说,他们将成为连接起这座图书馆最重要部分的关键人物。 普通的慷慨之举如果乘以百万计的读者,那么万能图书馆便会聚集起全面的内容。这些内容就像涓涓细流汇聚成大海一样,它们来自爱好者,也将面向爱好者。这是一座真正属于大众的图书馆,它打破了地域、阶层等各种限制,让知识能够自由地流动。 二、链接与标签:万能图书馆的核心力量 (一)链接的作用 除了将字词、语句、书本精确联系起来的链接之外,读者还能添加标签(tag)。链接和标签或许是过去50年里最重要的发明。当它们被编入文本的代码当中时,就获得了第一股力量。然而,其真正的变革性能量是普通用户在每天的网络浏览中通过点击释放出来的。每一个普普通通的点击,就像是一个小小的“投票”,虽然看似微不足道,但却在无形之中提升着链接的相关等级。 例如,在我们阅读一篇文章或者浏览一个网页时,这种无意间的点击行为实际上是在用自己那如面包屑般琐碎的注意力匿名地构建整个网络。这些兴趣的碎片被搜索引擎汇聚在一起并加以分析,从而强化了每一个链接终点与其他标签建立联系之间的关系。这种智能自网络诞生以来就在网络之中生根发芽,只不过对于书籍世界来说,此前一直犹如另一个国度一般。现在,由于链接的存在,对万能图书馆进行屏读变得可能且威力巨大。 (二)标签的重要性 标签是公共记下的标注,就像关键词和分类名一样依附在文件、页面、图片和歌曲之上。借助标签,任何人都能根据它来搜索文件。就像在照片分享网站Flickr上,数以百计的观赏者会根据他们自己对照片的认知产生的简单分类为其他用户上传的照片加上标签:“山羊”、“巴黎”、“笨蛋”、“海滩派对”等等。推特上的标签则注明了微博内容的理念或主题,某人照片的标签或许会是主人在脸谱网上的名字。 因为标签是在少量正式规则下由用户以自由形式产生的内容,所以书籍世界接纳标签之后,书就会以更快的速度、更广的范围和更优质的服务被分发出去。这比僵化难用的杜威十进制图书分类法要好用得多,特别是在纳米科学或人体识别等前沿领域。基于人工智能的搜索技术取代了需要大量训练才能使用的分类系统。实际上,永远不会休息的人工智能将会为文本和图像自动加上数以百万计的标签,如此一来,任何寻求智慧的人都能从万能图书馆中汲取养分。 三、科学领域的体现:知识网络的构建 这种效应在科学领域显现得尤为明显。科学是一项长期的运动,它把世界上所有的知识编织成了一张由事实组成的网络。这张网巨大无垠,相互关联,富含各式注脚和同行审议。在这个庞大的科学网络中,独立事实的价值微乎其微,哪怕它在自己的世界中能讲得通。伪科学和超科学就像是没有和科学这个巨大网络相连的小池塘,它们只在自己的网络里才有效。 在这种方式下,科学网络中新加入的所有新发现和新数据都会提升其他数据观点的价值。一旦一本书以这种连接方式被收录进方兴未艾的万能图书馆,它的文本就不再会独立于其他书籍中的文本。举例来说,今天一本严肃的非虚构著作通常会有书目,而且还会有某种类型的注脚。当书籍深度连接起来之后,你就能在任何书目或注脚里点击标题,寻找到注脚中标明的参考书籍。而在书目中列出的参考书籍又会使它们自身变得唾手可得。如此一来,你就可以像我们在网页中通过链接跳转的方式一样,在图书馆的书籍中跳转,从一个注脚中发现另一个注脚,直到抵达事物最根本的核心为止。 四、书籍的数字化转型:从独立到互联 (一)词语与链接的结合 接下来便是词语。就像一篇介绍珊瑚礁的网络文章一样,它会在部分词语上加入链接,导向对鱼类的介绍。数字化书籍当中的任何以及所有词语都能用超链接的方式接入另一本书的其他部分。书籍,包括虚构作品在内,将会变成名字组成的网络以及理念构成的群落。 在未来30年里,学者和爱好者们会借助计算机算法将全部书籍编织成一个单一的文献网络。一个读者会贡献出一个理念的社会化图景、一项概念的时间线,以及对图书馆中任何观念具有影响力的网络地图。我们将会理解,没有任何著作,没有任何理念会是出类拔萃的。但所有优秀、真实和美丽的事物都是互偶部分和相关实体组成的生态系统。 即便在书籍的核心特征变成了单一作者编写之后(对于大部分书来说这很有可能),书中网络化的补充参考、讨论、批评、书目和围绕一本书设置的超链接或许都将成为一种协作。缺乏这种网络的书籍将会显得空无一物。 (二)书籍的拆分与重组 与此同时,书籍一旦数字化之后,就可以被拆分为单独的页面,甚至会被进一步解构成为页面中的片段。这些片段可以混合进入重新编排的书籍和虚拟书架当中。就像今天的音乐听众将歌曲改编、混缩进新的专辑或播放列表一样,万能图书馆也将鼓励读者创建虚拟“书架”——一种文本的集合,有的短小精悍,有的长篇累牍,从而形成一个关于某类特殊信息的图书馆“书架”。而且就像音乐播放列表一样,这些“书架”或者书籍组成的播放列表一旦创建,就会面向普通大众公开和交换。 实际上,部分作者将会开始撰写以片段方式阅读的书籍,还会创作能混合页面的著作。能够推动未来参考书(菜谱、手册、旅行指南)的,肯定是具有购买、阅读和复制单独页面或部分的能力。你或许会策划出你自己的“菜谱书架”,也可以通过许多不同的来源编纂出一本卡津人食谱汇编出来,其中包括网页、杂志、剪报和整本的卡津人菜谱。网络剪贴板网站Pinterest允许人们创建出包含引述、图像、段子、照片的剪贴本。亚马逊最近向你提供了一个机会,让你公开自己的书架(亚马逊管它叫listmanias)——这是你标注出来的书单,其中都是你想推荐的某些冷门主题图书。而读者们已经在使用谷歌图书搜索来根据特定主题(比如所有关于瑞典桑拿浴的书籍,介绍钟表的经典作品等)组建迷你图书馆了。一旦书籍中的片段、文章和页面变得无处不在并且可以混合和传递,用户就会通过创建优秀的合集获得威望甚至收入。 五、传统书籍与数字书籍的对比:存储与价值 (一)传统书籍的优势 图书馆(还有许多人)并不情愿放弃掉白纸黑字的老式书籍,因为印刷书籍是目前为止最长久、最可靠的长期存储技术。印刷而成的书籍并不需要通过中间设备阅读,因此对技术更迭带来的淘汰免疫。除此之外,和硬盘或者CD相比,纸张还非常稳定。忠于作者最初想象的、不会改变的版本排除了重混、编排的干扰,往往会成为最有价值的版本。这样看来,精装书稳定而不易改变的特性便成了好事。它始终如一、忠实地反映着它的原始创作,却也孑然一身、孤立无助。 (二)数字化书籍的潜力 然而,当世界上所有书籍都由互联的词语和理念构成为一张流动的织物后,将会发生以下四件事情: 第一,处在流行边缘的作品将会找到受众。虽然数量很少,但远比它们今天近乎为零的受众要多。发现一本用爱倾注而成的南印度牧师的素食食谱杰作将会变得更容易。世界上大部分书籍的销量或者很低,或者为零,远在分布曲线的“长尾”之外。但在这里,数字化的相互链接会提升任何作品的读者数量,无论它有多么地晦涩难懂。 第二,随着文明进程中每一份原始文档都将被扫描并交叉链接,万能图书馆将增强我们对历史的理解。这些被收录的文档包括所有的黄色新闻小报、未被使用的电话号码簿、落满灰尘的县志档案,以及封存在地下室中的老旧账簿。过去会更多地和今天相连,增进我们对今天的理解,和对过去的欣赏。 第三,收录所有书籍的万能图书馆将会培育出新形式的权威。如果你能通过一个特殊的主题将所有文本忠实地结合起来,无论古今,无论语言,那么你就会对我们文明的本质、人类物种的本质以及人类知识的范围和界限有更清晰的视野。人类的共同无知所造就的空白空间将会突显,而人类知识巅峰的面貌将会更加完整。今天,只有少数学者达到了这种程度的成就并且成为权威,但它会变得司空见惯。 第四,也是最后一件事情,全面、完整,收录所有著作的万能图书馆会比只是改进搜索技术的图书馆变得更好。它会成为文化生活的平台,在某种程度上将书籍中的知识还原回到其核心。现在,如果你把Google Maps和Monster.com混合起来,你就会得到一张张根据薪水标注工作地点的地图。以此类推,在这座巨大的图书馆里,人们很容易看到所有曾被描写过的事物。举例来说,当你通过类似谷歌眼镜的可穿戴屏幕,“置身”伦敦的特拉法加广场时,广场就会出现在你眼前。同样地,地球上的所有物体、事件和地点都会“知道”曾在任何书中、以任何语言、在任何时间写下的任何事情。一种新的文化参与从这种深层次的知识结构中产生。你会全身心地与万能书籍展开互动。 六、书籍的新形态与文化影响 (一)书籍的不断更新 不久,在收录一切的万能图书馆之外的书籍,就会变得像网络之外的网页一样苟延残喘。实际上,就书籍本质而言,在我们的文化中,维持书籍不断下降的权威性的唯一方法就是将它们的文本接入到万能图书馆中。大部分新作品将以数字化的面貌问世,并且会流进万能图书馆。而你则或许会为一篇长篇小说加入更多文字。公共领域的模拟介质图书是一片广袤大陆,此外还有2500万著作是既没有印刷,也没有进入公共领域的孤本。它们最终会被扫描和连接。在书籍传统和屏幕协议之间的碰撞中,屏幕将会获胜。 网络化书籍的惊奇之处是它们永远不会写完。或者说,它们不再是纪念碑,而是变成了文字的信息流。维基百科是编辑记录的信息流,任何尝试过引用它的人都能意识到这点。书籍不仅可以在时间上网络化,在空间上也可以。 (二)书籍的定义与文化内涵 但为什么还要自寻烦恼地管这些东西叫做书籍呢?根据定义,一本网络化的书籍是没有中心的,并且到处都是边缘。万能图书馆的计量单位,会不会是句、段、章,而不是书呢?会的。但长篇巨制自有其力量。别出心裁的故事,一致的叙述方式,以及严谨的论述总是强烈地吸引着我们。网络会被一种自然的共鸣吸引,围绕在其周围。虽然我们会将书籍解构,把组成它们的点点滴滴编织进入网络,但书籍更高层次的组织形式将会专注于我们的注意力。它在我们的经济中会保持稀缺状态。一本书就是一种注意力单位。事实固然有趣,理念自然重要,但只有精彩的故事、精妙的论述、精心打造的叙述才会让人赞叹,永生难忘。就像穆里尔·鲁凯泽所说的那样:“组成宇宙的是故事,而非原子。” 七、屏幕时代的到来:阅读与文化的变革 (一)屏幕的普及 这些故事将会通过屏幕呈现出来。无论我们向哪里望去,都会看到屏幕。有一天,我在给汽车轮胎充气时看了一部电影中的些许片段。另一天晚上,我则在一架飞机的后座上看了部电影。而今天晚上的早些时候,我又在手机上看了部电影。我们在任何地点观看着屏幕。播放视频的屏幕会在最出乎意料的地方——例如在ATM机上和超市结款台前突然出现。这些不断出现的屏幕已经为极其短小、只有三分钟的电影创造出了受众,而廉价的数字创作工具则已经将新一代的电影制作者们武装起来,他们在迅速地为那些屏幕填充内容。我们正前往一个屏幕无处不在的时代。 (二)屏幕与阅读体验 屏幕需要的不只是你的目光。我们读书时,最常见的肢体动作是翻书和折页。但屏幕也能够吸引我们的身体。触摸屏会对手指的不断触摸做出反应。任天堂Wii这种游戏机上的传感器会追踪我们手与胳膊的动作。电子游戏屏幕的控制器会让手指快速颤动。而我们在虚拟现实头盔和眼镜中看到的最尖端的屏幕则会引导我们全身运动起来。这些屏幕触发了互动,其中一些最新的屏幕(例如三星Galaxy手机上使用的那种)可以跟踪我们的眼球动作,预测我们将会看向哪里。屏幕将会知道我们在注意什么,注意了多长时间。智能软件现在也可以在我们阅读屏幕的同时读取我们的情绪,并且能根据我们情绪做出反应,改变我们即将看到的东西。阅读几乎变成一种运动。就像5个世纪以前,大家看到有人默读时会感到奇怪一样,在未来,若有人观看着屏幕,身体却没有对内容产生反应的话,也会看起来很奇怪。 (三)屏幕阅读与书籍阅读的区别 书籍曾擅长培养出深思的头脑,屏幕则鼓励更加功利性地思考。人们提出新理念、发现不为自己熟悉的事实之后,屏读会激起人们的反应,敦促他们去做些什么:人们可以研究术语;可以征询“屏友”的意见;可以查询其他观点;可以创建书签;可以与事物互动,或是发相关微博,而不只是坐在那里深思。阅读书籍会增强我们的分析能力,鼓励我们一路探求到脚注,然后得出观察结论。而屏读则鼓励我们快速建立起模式,将不同的理念结合在一起,从而将自己武装起来以面对每天数以千计的新想法。屏读会实时培养思想。我们会一边观看电影,一边对其评论。我们也可以在一个论据中提取出模糊不清的事实。我们还可以在购买小玩意之前先阅读用户说明书,而不是等买了之后才发现它没法完成我们想要它完成的事情。屏幕是“当下”的工具。 屏幕用激发行动取代了劝阻行动。宣传在满是屏幕的世界里变得越来越没有效果,因为在假消息的传播速度和电子一样快的同时,更正信息的传播速度也是如此。维基百科之所以能够运行得这样不错,是因为它只需要一次点击就可以移除错误。这使其从一开始就在消除错误信息方面比发布它要容易得多。在书中,我们找到被揭示出的真理;在屏幕上,我们通过碎片组合出自己的迷思。在网络化的屏幕上,一切与一切链接。新作品的地位并非由评论家的评分,而是根据它与其余世界的链接程度来判定。无论是人、物还是事,直到他们被链接,才得以“存在”。 屏幕能够揭示出事物的内在本质。在制造品上挥挥智能手机的摄像头就可以得知它的价格、产地、成分和其他拥有者对它的评论。通过合适的App,例如谷歌翻译,手机屏幕就可以把菜单、指示牌上的外语以同样的字体即时翻译成你的母语。还有一种手机App可以通过只出现在屏幕上的额外行为与互动增强一只被填充过的儿童玩具的功能。这就好像是屏幕展示出了物品的无形本质。 随着移动屏幕变得更大、更轻盈、更强大,它们会被用来观察更多的这种内在世界。在街上行走时,只要拿上一块电子平板,或者戴上一副魔术眼镜或隐形眼镜,你就会看到前方被注释覆盖的真实街道:你会看到哪里的厕所干净,哪些商店卖的东西你会喜欢,你的朋友正在哪里闲逛……计算机芯片变得如此之小,屏幕也变得如此轻薄和便宜,以至于在未来30年,半透明的眼镜会为现实提供出一层信息。 八、结论 万能图书馆的出现是数字化时代知识传播的一场伟大革命。它通过链接和标签等手段将书籍从传统的孤立状态转变为互联互通的知识网络。这一转变不仅改变了书籍的形式和传播方式,更深刻地影响了我们的文化生活。从科学知识的共享到个人阅读习惯的改变,从对历史的重新审视到对未来文化形式的探索,万能图书馆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尽管传统书籍依然有着不可替代的魅力,但数字化书籍和屏幕阅读的发展趋势不可阻挡。我们正站在一个新的文化时代的门槛上,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屏幕时代即将全面开启。
一、引言:万能图书馆的概念与意义
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一座充满无限可能的“万能图书馆”正在悄然崛起。这座图书馆并非传统意义上有着高大建筑和海量纸质藏书的地方,而是一个基于数字化技术、链接与标签等现代元素构建起来的知识宝库。对于那些对无名作家或者珍品图书等特殊主题怀有激情的人来说,他们将成为连接起这座图书馆最重要部分的关键人物。
普通的慷慨之举如果乘以百万计的读者,那么万能图书馆便会聚集起全面的内容。这些内容就像涓涓细流汇聚成大海一样,它们来自爱好者,也将面向爱好者。这是一座真正属于大众的图书馆,它打破了地域、阶层等各种限制,让知识能够自由地流动。
二、链接与标签:万能图书馆的核心力量
(一)链接的作用
除了将字词、语句、书本精确联系起来的链接之外,读者还能添加标签(tag)。链接和标签或许是过去50年里最重要的发明。当它们被编入文本的代码当中时,就获得了第一股力量。然而,其真正的变革性能量是普通用户在每天的网络浏览中通过点击释放出来的。每一个普普通通的点击,就像是一个小小的“投票”,虽然看似微不足道,但却在无形之中提升着链接的相关等级。
例如,在我们阅读一篇文章或者浏览一个网页时,这种无意间的点击行为实际上是在用自己那如面包屑般琐碎的注意力匿名地构建整个网络。这些兴趣的碎片被搜索引擎汇聚在一起并加以分析,从而强化了每一个链接终点与其他标签建立联系之间的关系。这种智能自网络诞生以来就在网络之中生根发芽,只不过对于书籍世界来说,此前一直犹如另一个国度一般。现在,由于链接的存在,对万能图书馆进行屏读变得可能且威力巨大。
(二)标签的重要性
标签是公共记下的标注,就像关键词和分类名一样依附在文件、页面、图片和歌曲之上。借助标签,任何人都能根据它来搜索文件。就像在照片分享网站Flickr上,数以百计的观赏者会根据他们自己对照片的认知产生的简单分类为其他用户上传的照片加上标签:“山羊”、“巴黎”、“笨蛋”、“海滩派对”等等。推特上的标签则注明了微博内容的理念或主题,某人照片的标签或许会是主人在脸谱网上的名字。
因为标签是在少量正式规则下由用户以自由形式产生的内容,所以书籍世界接纳标签之后,书就会以更快的速度、更广的范围和更优质的服务被分发出去。这比僵化难用的杜威十进制图书分类法要好用得多,特别是在纳米科学或人体识别等前沿领域。基于人工智能的搜索技术取代了需要大量训练才能使用的分类系统。实际上,永远不会休息的人工智能将会为文本和图像自动加上数以百万计的标签,如此一来,任何寻求智慧的人都能从万能图书馆中汲取养分。
三、科学领域的体现:知识网络的构建
这种效应在科学领域显现得尤为明显。科学是一项长期的运动,它把世界上所有的知识编织成了一张由事实组成的网络。这张网巨大无垠,相互关联,富含各式注脚和同行审议。在这个庞大的科学网络中,独立事实的价值微乎其微,哪怕它在自己的世界中能讲得通。伪科学和超科学就像是没有和科学这个巨大网络相连的小池塘,它们只在自己的网络里才有效。
在这种方式下,科学网络中新加入的所有新发现和新数据都会提升其他数据观点的价值。一旦一本书以这种连接方式被收录进方兴未艾的万能图书馆,它的文本就不再会独立于其他书籍中的文本。举例来说,今天一本严肃的非虚构著作通常会有书目,而且还会有某种类型的注脚。当书籍深度连接起来之后,你就能在任何书目或注脚里点击标题,寻找到注脚中标明的参考书籍。而在书目中列出的参考书籍又会使它们自身变得唾手可得。如此一来,你就可以像我们在网页中通过链接跳转的方式一样,在图书馆的书籍中跳转,从一个注脚中发现另一个注脚,直到抵达事物最根本的核心为止。
四、书籍的数字化转型:从独立到互联
(一)词语与链接的结合
接下来便是词语。就像一篇介绍珊瑚礁的网络文章一样,它会在部分词语上加入链接,导向对鱼类的介绍。数字化书籍当中的任何以及所有词语都能用超链接的方式接入另一本书的其他部分。书籍,包括虚构作品在内,将会变成名字组成的网络以及理念构成的群落。
在未来30年里,学者和爱好者们会借助计算机算法将全部书籍编织成一个单一的文献网络。一个读者会贡献出一个理念的社会化图景、一项概念的时间线,以及对图书馆中任何观念具有影响力的网络地图。我们将会理解,没有任何著作,没有任何理念会是出类拔萃的。但所有优秀、真实和美丽的事物都是互偶部分和相关实体组成的生态系统。
即便在书籍的核心特征变成了单一作者编写之后(对于大部分书来说这很有可能),书中网络化的补充参考、讨论、批评、书目和围绕一本书设置的超链接或许都将成为一种协作。缺乏这种网络的书籍将会显得空无一物。
(二)书籍的拆分与重组
与此同时,书籍一旦数字化之后,就可以被拆分为单独的页面,甚至会被进一步解构成为页面中的片段。这些片段可以混合进入重新编排的书籍和虚拟书架当中。就像今天的音乐听众将歌曲改编、混缩进新的专辑或播放列表一样,万能图书馆也将鼓励读者创建虚拟“书架”——一种文本的集合,有的短小精悍,有的长篇累牍,从而形成一个关于某类特殊信息的图书馆“书架”。而且就像音乐播放列表一样,这些“书架”或者书籍组成的播放列表一旦创建,就会面向普通大众公开和交换。
实际上,部分作者将会开始撰写以片段方式阅读的书籍,还会创作能混合页面的著作。能够推动未来参考书(菜谱、手册、旅行指南)的,肯定是具有购买、阅读和复制单独页面或部分的能力。你或许会策划出你自己的“菜谱书架”,也可以通过许多不同的来源编纂出一本卡津人食谱汇编出来,其中包括网页、杂志、剪报和整本的卡津人菜谱。网络剪贴板网站Pinterest允许人们创建出包含引述、图像、段子、照片的剪贴本。亚马逊最近向你提供了一个机会,让你公开自己的书架(亚马逊管它叫listmanias)——这是你标注出来的书单,其中都是你想推荐的某些冷门主题图书。而读者们已经在使用谷歌图书搜索来根据特定主题(比如所有关于瑞典桑拿浴的书籍,介绍钟表的经典作品等)组建迷你图书馆了。一旦书籍中的片段、文章和页面变得无处不在并且可以混合和传递,用户就会通过创建优秀的合集获得威望甚至收入。
五、传统书籍与数字书籍的对比:存储与价值
(一)传统书籍的优势
图书馆(还有许多人)并不情愿放弃掉白纸黑字的老式书籍,因为印刷书籍是目前为止最长久、最可靠的长期存储技术。印刷而成的书籍并不需要通过中间设备阅读,因此对技术更迭带来的淘汰免疫。除此之外,和硬盘或者CD相比,纸张还非常稳定。忠于作者最初想象的、不会改变的版本排除了重混、编排的干扰,往往会成为最有价值的版本。这样看来,精装书稳定而不易改变的特性便成了好事。它始终如一、忠实地反映着它的原始创作,却也孑然一身、孤立无助。
(二)数字化书籍的潜力
然而,当世界上所有书籍都由互联的词语和理念构成为一张流动的织物后,将会发生以下四件事情:
第一,处在流行边缘的作品将会找到受众。虽然数量很少,但远比它们今天近乎为零的受众要多。发现一本用爱倾注而成的南印度牧师的素食食谱杰作将会变得更容易。世界上大部分书籍的销量或者很低,或者为零,远在分布曲线的“长尾”之外。但在这里,数字化的相互链接会提升任何作品的读者数量,无论它有多么地晦涩难懂。
第二,随着文明进程中每一份原始文档都将被扫描并交叉链接,万能图书馆将增强我们对历史的理解。这些被收录的文档包括所有的黄色新闻小报、未被使用的电话号码簿、落满灰尘的县志档案,以及封存在地下室中的老旧账簿。过去会更多地和今天相连,增进我们对今天的理解,和对过去的欣赏。
第三,收录所有书籍的万能图书馆将会培育出新形式的权威。如果你能通过一个特殊的主题将所有文本忠实地结合起来,无论古今,无论语言,那么你就会对我们文明的本质、人类物种的本质以及人类知识的范围和界限有更清晰的视野。人类的共同无知所造就的空白空间将会突显,而人类知识巅峰的面貌将会更加完整。今天,只有少数学者达到了这种程度的成就并且成为权威,但它会变得司空见惯。
第四,也是最后一件事情,全面、完整,收录所有著作的万能图书馆会比只是改进搜索技术的图书馆变得更好。它会成为文化生活的平台,在某种程度上将书籍中的知识还原回到其核心。现在,如果你把Google Maps和Monster.com混合起来,你就会得到一张张根据薪水标注工作地点的地图。以此类推,在这座巨大的图书馆里,人们很容易看到所有曾被描写过的事物。举例来说,当你通过类似谷歌眼镜的可穿戴屏幕,“置身”伦敦的特拉法加广场时,广场就会出现在你眼前。同样地,地球上的所有物体、事件和地点都会“知道”曾在任何书中、以任何语言、在任何时间写下的任何事情。一种新的文化参与从这种深层次的知识结构中产生。你会全身心地与万能书籍展开互动。
六、书籍的新形态与文化影响
(一)书籍的不断更新
不久,在收录一切的万能图书馆之外的书籍,就会变得像网络之外的网页一样苟延残喘。实际上,就书籍本质而言,在我们的文化中,维持书籍不断下降的权威性的唯一方法就是将它们的文本接入到万能图书馆中。大部分新作品将以数字化的面貌问世,并且会流进万能图书馆。而你则或许会为一篇长篇小说加入更多文字。公共领域的模拟介质图书是一片广袤大陆,此外还有2500万著作是既没有印刷,也没有进入公共领域的孤本。它们最终会被扫描和连接。在书籍传统和屏幕协议之间的碰撞中,屏幕将会获胜。
网络化书籍的惊奇之处是它们永远不会写完。或者说,它们不再是纪念碑,而是变成了文字的信息流。维基百科是编辑记录的信息流,任何尝试过引用它的人都能意识到这点。书籍不仅可以在时间上网络化,在空间上也可以。
(二)书籍的定义与文化内涵
但为什么还要自寻烦恼地管这些东西叫做书籍呢?根据定义,一本网络化的书籍是没有中心的,并且到处都是边缘。万能图书馆的计量单位,会不会是句、段、章,而不是书呢?会的。但长篇巨制自有其力量。别出心裁的故事,一致的叙述方式,以及严谨的论述总是强烈地吸引着我们。网络会被一种自然的共鸣吸引,围绕在其周围。虽然我们会将书籍解构,把组成它们的点点滴滴编织进入网络,但书籍更高层次的组织形式将会专注于我们的注意力。它在我们的经济中会保持稀缺状态。一本书就是一种注意力单位。事实固然有趣,理念自然重要,但只有精彩的故事、精妙的论述、精心打造的叙述才会让人赞叹,永生难忘。就像穆里尔·鲁凯泽所说的那样:“组成宇宙的是故事,而非原子。”
七、屏幕时代的到来:阅读与文化的变革
(一)屏幕的普及
这些故事将会通过屏幕呈现出来。无论我们向哪里望去,都会看到屏幕。有一天,我在给汽车轮胎充气时看了一部电影中的些许片段。另一天晚上,我则在一架飞机的后座上看了部电影。而今天晚上的早些时候,我又在手机上看了部电影。我们在任何地点观看着屏幕。播放视频的屏幕会在最出乎意料的地方——例如在ATM机上和超市结款台前突然出现。这些不断出现的屏幕已经为极其短小、只有三分钟的电影创造出了受众,而廉价的数字创作工具则已经将新一代的电影制作者们武装起来,他们在迅速地为那些屏幕填充内容。我们正前往一个屏幕无处不在的时代。
(二)屏幕与阅读体验
屏幕需要的不只是你的目光。我们读书时,最常见的肢体动作是翻书和折页。但屏幕也能够吸引我们的身体。触摸屏会对手指的不断触摸做出反应。任天堂Wii这种游戏机上的传感器会追踪我们手与胳膊的动作。电子游戏屏幕的控制器会让手指快速颤动。而我们在虚拟现实头盔和眼镜中看到的最尖端的屏幕则会引导我们全身运动起来。这些屏幕触发了互动,其中一些最新的屏幕(例如三星Galaxy手机上使用的那种)可以跟踪我们的眼球动作,预测我们将会看向哪里。屏幕将会知道我们在注意什么,注意了多长时间。智能软件现在也可以在我们阅读屏幕的同时读取我们的情绪,并且能根据我们情绪做出反应,改变我们即将看到的东西。阅读几乎变成一种运动。就像5个世纪以前,大家看到有人默读时会感到奇怪一样,在未来,若有人观看着屏幕,身体却没有对内容产生反应的话,也会看起来很奇怪。
(三)屏幕阅读与书籍阅读的区别
书籍曾擅长培养出深思的头脑,屏幕则鼓励更加功利性地思考。人们提出新理念、发现不为自己熟悉的事实之后,屏读会激起人们的反应,敦促他们去做些什么:人们可以研究术语;可以征询“屏友”的意见;可以查询其他观点;可以创建书签;可以与事物互动,或是发相关微博,而不只是坐在那里深思。阅读书籍会增强我们的分析能力,鼓励我们一路探求到脚注,然后得出观察结论。而屏读则鼓励我们快速建立起模式,将不同的理念结合在一起,从而将自己武装起来以面对每天数以千计的新想法。屏读会实时培养思想。我们会一边观看电影,一边对其评论。我们也可以在一个论据中提取出模糊不清的事实。我们还可以在购买小玩意之前先阅读用户说明书,而不是等买了之后才发现它没法完成我们想要它完成的事情。屏幕是“当下”的工具。
屏幕用激发行动取代了劝阻行动。宣传在满是屏幕的世界里变得越来越没有效果,因为在假消息的传播速度和电子一样快的同时,更正信息的传播速度也是如此。维基百科之所以能够运行得这样不错,是因为它只需要一次点击就可以移除错误。这使其从一开始就在消除错误信息方面比发布它要容易得多。在书中,我们找到被揭示出的真理;在屏幕上,我们通过碎片组合出自己的迷思。在网络化的屏幕上,一切与一切链接。新作品的地位并非由评论家的评分,而是根据它与其余世界的链接程度来判定。无论是人、物还是事,直到他们被链接,才得以“存在”。
屏幕能够揭示出事物的内在本质。在制造品上挥挥智能手机的摄像头就可以得知它的价格、产地、成分和其他拥有者对它的评论。通过合适的App,例如谷歌翻译,手机屏幕就可以把菜单、指示牌上的外语以同样的字体即时翻译成你的母语。还有一种手机App可以通过只出现在屏幕上的额外行为与互动增强一只被填充过的儿童玩具的功能。这就好像是屏幕展示出了物品的无形本质。
随着移动屏幕变得更大、更轻盈、更强大,它们会被用来观察更多的这种内在世界。在街上行走时,只要拿上一块电子平板,或者戴上一副魔术眼镜或隐形眼镜,你就会看到前方被注释覆盖的真实街道:你会看到哪里的厕所干净,哪些商店卖的东西你会喜欢,你的朋友正在哪里闲逛……计算机芯片变得如此之小,屏幕也变得如此轻薄和便宜,以至于在未来30年,半透明的眼镜会为现实提供出一层信息。
八、结论
万能图书馆的出现是数字化时代知识传播的一场伟大革命。它通过链接和标签等手段将书籍从传统的孤立状态转变为互联互通的知识网络。这一转变不仅改变了书籍的形式和传播方式,更深刻地影响了我们的文化生活。从科学知识的共享到个人阅读习惯的改变,从对历史的重新审视到对未来文化形式的探索,万能图书馆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尽管传统书籍依然有着不可替代的魅力,但数字化书籍和屏幕阅读的发展趋势不可阻挡。我们正站在一个新的文化时代的门槛上,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屏幕时代即将全面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