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心智的机器:马克·波林与生存研究实验室

引言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机器不仅仅是冰冷的金属和电线的组合,它们正逐渐展现出某种自主性。马克·波林(Mark Pauline)和他的团队——生存研究实验室(SRL),通过一系列令人惊叹的机械表演,探索了机器与人类、艺术与技术之间的复杂关系。这些表演不仅仅是视觉上的震撼,更是对未来机器社会的一种深刻思考。本文将深入探讨波林的作品及其背后的思想,分析他如何通过机器表达对控制与自治的哲学思考。


1. 波林的背景与创作理念

1.1 从少年犯到艺术家

马克·波林早年的生活充满了叛逆与冒险。他曾是一名“有创意的汪达尔式街头打砸者”,用偷来的乙炔枪割掉口香糖贩卖机的大罐子,深夜里用喷漆改写广告牌上的文字。这些行为虽然看似破坏性,但其中蕴含着一种对规则的挑战和对自由的追求。波林的这种反叛精神在他的机械作品中得到了延续,他试图通过机器打破传统艺术的界限,创造出一种全新的机械美学

1.2 机械与生物的融合

波林的发明物不仅复杂庞大,还带有明显的生物属性。他的机器们装备着由活塞驱动的下颚、蒸汽铲车般的胳膊,仿佛是来自未来的机械恐龙。这些机器并非为了实用而设计,而是为了展示机器的自主性和生命感。例如,“回转利嘴机”通过两个缀满鲨鱼状利齿的铁环疯狂旋转,模仿生物的咀嚼动作;“拱拱虫”则像一只巨大的昆虫,一拱一拱地前行,虽然低效但极具生物特征。

波林的创作理念源于他对有机体与机器趋合的探索。他认为,未来的机器不仅仅应该是冷冰冰的工具,而应该具备某种生命特质,能够与环境互动,甚至拥有自己的意志。这种思想在他的一次实验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他将一只小豚鼠锁在一个满是开关的小座舱里,充当蟹形机器的驾驶员。尽管这一做法引发了争议,但波林的初衷是为了探究有机体与机器结合的可能性


2. 生存研究实验室的表演艺术

2.1 机器的狂欢

波林的表演不仅仅是机械展示,更是一场机器的狂欢。每年,他都会带着他的“机器家族”举办几次大型演出,最著名的是1991年在旧金山闹市区举办的机器马戏。那晚,数千名观众聚集在一个废弃的停车场,观看十多个巨型机器人在聚光灯下展开激烈的角斗。这些机器通过液压软管、齿轮和电缆保持平衡,仿佛被注入了生命,碾压、翻腾、跳跃、冲撞,展现出了惊人的动态美感

波林的表演风格接近于受控的无政府状态。他故意让机器们处于一种近乎失控的状态,彼此互相撕扯、碾压,最终化为一堆破烂。这种表演形式打破了传统的艺术规范,展现了机器的野性和不可预测性。波林认为,观众的生活过于安全,缺乏天敌,因此他希望通过这些机器表演,给文明社会带来一些掠食者的威胁,激发人们对未知的恐惧和敬畏。

2.2 火焰与闪电的交响曲

波林的表演不仅仅是机械的碰撞,还融入了火焰、闪电等元素,营造出一种末日般的氛围。一台改装过的商用草地撒水车喷出炽热的橘红云团,未完全燃烧的呛人烟气弥漫在空气中;“螺丝锥投石机”四处乱窜,投射五十磅重的爆破火焰弹;“喷火器”吐出长达五十英尺的亮黄火舌,烘烤着由二十架钢琴叠起的塔楼。波林甚至可以通过无线遥控手柄操控火龙,将火焰喷向观众,制造出一种紧张刺激的效果。

此外,他还推出了四只新宠物:一台便携式闪电机,喷吐出九英尺长的蓝色闪电;一只由喷气机引擎发动的汽笛,发出一百二十分贝的尖锐声音;一门电磁轨道炮,发射时速二百英里的热熔铁疙瘩;还有一门远程视在人机一体加农炮,操控者通过虚拟视镜调整炮口方向,发射塞满雷管炸药和混凝土的啤酒罐。这些机器不仅展示了强大的破坏力,也体现了波林对力量与美的独特理解


3. 机器的自治与未来的思考

3.1 从控制到自治

波林的最终目标是让机器们实现自治。他希望通过不断改进机器的设计,赋予它们更多的自主性,使它们能够在没有人类干预的情况下做出决策和行动。然而,实现这一目标并不容易。波林坦言:“让机器做出些自治的行为确实很难。”这涉及到复杂的人工智能控制系统感知技术的发展。

波林的机器表演可以看作是对控制与自治关系的一种隐喻。在他的表演中,机器们虽然看似处于失控状态,但实际上仍然受到一定的人为控制。波林通过无线遥控手柄、传感器和其他技术手段,确保机器们不会对观众造成真正的伤害。这种可控的无政府状态反映了他对未来机器社会的思考:未来的机器可能会拥有一定程度的自治能力,但仍然需要人类的监督和引导,以避免不可控的局面。

3.2 机器的伦理问题

随着机器的自治性不断增强,一个重要的问题是:机器是否应该拥有道德和伦理意识? 波林的表演中,机器们的行为往往是破坏性的,甚至带有暴力色彩。这种行为引发了人们对机器伦理的思考。如果未来的机器能够像人类一样做出决策,那么它们是否应该遵循一定的道德准则?如果机器犯下了错误,谁应该为此负责?

这些问题并没有简单的答案。波林的作品虽然充满了暴力和破坏,但他并不是为了宣扬暴力,而是为了引发人们对机器与人类关系的深思。他希望通过这些表演,提醒人们在未来的技术发展中,不仅要关注机器的功能和效率,还要考虑它们的伦理和社会影响


4. 结语

马克·波林和他的生存研究实验室通过一系列令人惊叹的机械表演,探索了机器与人类、艺术与技术之间的复杂关系。他的作品不仅仅是视觉上的震撼,更是对未来机器社会的一种深刻思考。波林通过对机器的自治性的追求,提出了关于控制与自由力量与美伦理与责任等一系列哲学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关乎技术的发展,更关乎我们对未来世界的想象和选择。

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波林的作品提醒我们:机器不仅是工具,它们也可能是伙伴,甚至是对手。未来的机器社会将如何发展,取决于我们今天的思考和行动。让我们共同迎接这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新时代,探索机器与人类共存的无限可能。 🤖💡✨


参考文献

  • 波林,M. (1991). 机器马戏. 旧金山.
  • 波林,M. (1979). 机器做爱. 欧洲巡回演出.
  • 波林,M. (1980s). 无用的机械行为. 欧洲巡回演出.
  • 黄光明,D. Z. (1996). 贝尔实验室的工作经历. 台湾交通大学应用数学系.
  • 堵丁柱,D. Z. (1990). 吉尔伯特-波雷克猜想的证明. 普林斯顿大学.

发表评论

人生梦想 - 关注前沿的计算机技术 acejo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