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论的消亡与科学认知的缺口

1. 控制论的辉煌与衰落

在20世纪中叶,控制论(Cybernetics)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迅速崛起并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它不仅仅是一门技术学科,更是一种哲学思考的方式,探讨了系统、反馈、动态平衡等概念。控制论的先驱们提出了许多具有前瞻性的理论,如反馈式控制循环性因果机器的动态平衡政治博弈理论等。这些理念逐渐渗透到各个领域,成为现代社会的基础概念。

然而,令人困惑的是,尽管控制论的影响深远,但它却在20世纪末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为什么这样一门充满潜力的学科会在短短几十年内走向衰落?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许多学者和研究者。为了理解控制论的消亡,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1.1 资金枯竭与人工智能的崛起

控制论的衰落首先与资金问题密切相关。20世纪60年代,人工智能(AI)作为一个新兴领域,吸引了大量的政府和大学的资金支持。相比之下,控制论的研究经费则大幅减少。当时的人工智能研究虽然取得了不少进展,但最终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陷入了所谓的“AI寒冬”。与此同时,控制论的研究也因为缺乏资金支持而停滞不前。

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在于,人工智能被认为是解决复杂问题的关键,尤其是在军事和工业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因此,政府和企业纷纷将资源倾斜于人工智能,而忽视了控制论的其他潜在价值。结果是,许多有才华的年轻人纷纷涌入人工智能领域,导致控制论的研究人员逐渐减少,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1.2 批处理计算模式的限制

控制论的另一个挑战在于其对计算资源的需求。早期的控制论研究依赖于批处理计算模式,即计算机需要长时间运行才能完成复杂的模拟和实验。这种模式在当时的计算机环境下显得极为不便,尤其是当大学和研究机构仍然依赖于穿孔卡片和大型主机时,控制论的实验变得异常困难。

随着个人电脑的普及,尤其是苹果II型机的出现,年轻一代的研究者开始使用更灵活、更高效的计算工具进行实验。例如,克里斯·朗顿(Chris Langton)在苹果电脑上进行了他的人工生命实验,而多恩·法默(Doyne Farmer)和他的团队则通过组装电脑发现了混沌理论。这些创新者的成功进一步加剧了控制论的边缘化,因为传统的控制论研究方法已经无法跟上时代的步伐。

1.3 观察者悖论与自我反思

控制论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把观察者放进盒子里”,即将系统的观察者视为系统的一部分。这一思想最早由福瑞斯特(Jay Forrester)提出,他认为通过将观察者纳入更大的元系统中,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系统的运作机制。这一观点在家庭心理治疗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在实践中却引发了一系列问题。

具体来说,当观察者本身也成为系统的一部分时,如何确保观察的客观性和准确性成为一个难题。例如,临床治疗师在为病人录像时,可能会受到自己对录像内容的解读影响,进而影响治疗效果。这种“观察者悖论”使得控制论的研究变得更加复杂,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导致了研究的停滞。

2. 科学认知的缺口

控制论的消亡不仅仅是技术或资金问题,它还反映了科学知识体系中的一个缺口。这个缺口并非偶然,而是科学发展的必然结果。正如托马斯·库恩(Thomas Kuhn)在其著作《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所指出的,科学的进步往往伴随着旧理论的崩溃和新理论的崛起。在这个过程中,一些重要的问题可能被忽视,甚至被遗忘。

2.1 科学知识的分布不均

科学知识并不是均匀分布的。相反,它呈现出一种凹凸不平的结构:在某些领域,知识积累丰富,形成了一个个“山峰”;而在其他领域,则存在大片的“荒漠”,即我们对这些领域的了解非常有限。这种现象可以通过正反馈机制来解释:一点点的知识可以引发更多的发现,进而推动整个领域的快速发展。反之,无知的领域则容易被忽视,导致进一步的无知。

例如,在物理学中,牛顿的经典力学理论曾经统治了几个世纪,直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颠覆了这一传统。在相对论提出之前,牛顿定律被认为是完美的,没有人质疑惯性质量和引力质量是否相等。然而,正是爱因斯坦对这一现象的深入思考,最终导致了广义相对论的诞生。类似地,宇宙学家们在很长时间内忽略了宇宙动能和重力能之间的平衡问题,直到“宇宙膨胀”模型的出现,才意识到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2.2 异常事物与典范更替

库恩认为,科学的发展通常遵循一种典范更替的模式。在一个特定的科学领域中,科学家们会建立一套主导性的理论(即典范),并通过这套理论来解释新的事实。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无法用现有理论解释的异常事物开始出现。这些异常事物最初可能被忽视或被视为无关紧要,但当它们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引发一场科学革命,导致旧的理论被新的理论取代。

例如,南美洲和非洲大陆的地形契合度在20世纪初就被人们注意到,但当时的地质学家们并没有对此感到困扰。直到板块构造理论的提出,这一现象才被重新审视,并成为支持该理论的重要证据。同样,动物的利他行为在汉密尔顿提出适应性理论之前,并没有引起进化生物学家们的广泛关注。这表明,真正的异常事物往往是事后才被识别出来的,它们并不是引发科学变革的原因,而是变革的结果。

2.3 令人惊讶的琐碎小事

在科学史上,许多重要的发现都源于对看似微不足道的现象的深入思考。道格拉斯·霍夫施塔特(Douglas Hofstadter)曾指出,人类大脑具有一种强大的能力,即能够在看到某个物体时立即联想到其所属的类别。这种能力看似简单,但实际上却是心理学中最基本的问题之一。霍夫施塔特认为,正是这些看似琐碎的小事,往往蕴含着深刻的科学意义。

同样,本书中提到的许多问题——如“涌现”、“复杂性”等——虽然看似简单,但却难以给出明确的定义。这些问题之所以重要,正是因为它们揭示了我们对自然和机器运行方式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通过对这些“琐碎小事”的持续探索,我们或许能够找到新的科学突破点,推动科学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3. 未来的展望

控制论的消亡并不意味着它的思想已经完全消失。相反,许多控制论的核心概念——如反馈、自组织、复杂性等——已经融入到了现代科学和技术的各个领域。例如,人工智能复杂系统理论生态系统建模等领域的研究,都可以看作是对控制论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然而,我们也必须承认,科学认知的缺口依然存在。在未来,科学家们需要更加关注那些被忽视的领域,勇于挑战现有的理论框架,寻找新的突破点。正如库恩所言,科学的进步往往来自于对异常事物的认可和探索。只有当我们敢于面对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问题时,才有可能迎来下一次科学革命。


总结来说,控制论的消亡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资金、技术和思想等多个层面的因素。与此同时,科学认知的缺口提醒我们,科学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充满了曲折和不确定性。正是这些缺口的存在,促使我们不断探索未知,追求更深刻的理解。😊

参考文献

  • 库恩, T. (1962). 科学革命的结构.
  • 霍夫施塔特, D. (1979). 哥德尔、埃舍尔、巴赫:集异璧之大成.
  • 巴拉什, D. (1982). 生物社会学教科书.
  • 莱特曼, A. , & 金戈里奇, O. (1991). 异常事物何时出现?. Science, 254(5034), 983-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