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一步网
作者:
在
摘 要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飞速发展,由城市向周边乡村田野无序扩张的趋势愈发明显。尤其是对
土地资源和自然资源的侵占,因此直接或间接产生了诸如景观机械化、总体生物量减少、野生物种多样
性和栖息地下降等弊病,最终导致越来越严重的生态问题。解决生态危机已经成为如今全人类的重大议
题,在生态修复大背景下,由荒野思想衍生的再野化自然修复新思路引起了国际关注,本研究旨在用风
景园林规划与设计的方式解决背景提出的问题,以郊野公园为研究对象探寻城市范围内再野化的方法
与可行性,研究内容如下:
(1)通过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的整理和分析,发现再野化和郊野公园概念的产生都与荒野思想有一定渊
源,由于国内外荒野认知的不同,二者间的潜在关系没有被发掘和重视。荒野思想认为城市与荒野并非简
单二元对立,而是有着连续图谱式的再野化关联,郊野公园如今在我国被划入城市绿地,将荒野思想作
为契合点,结合相关理论基础对郊野公园作为再野化基址进行研析,为我国郊野公园引进再野化提供理
论支撑。
(2)对国内外再野化的城市景观体系及荒野思想下郊野公园营建案例进行研究,根据相关实践对郊野公
园再野化的景观形式与生态成效做出理论分析,通过研究郊野公园营建与再野化应用的相互联系、相互作
用及相互影响,以此归纳出郊野公园再野化的营建要点:自然主导生态修复的土地、人与自然互动共存的
体系、荒野思想表达传递的机制。
(3)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对郊野公园再野化进行扩展研究,提出三项基本原则:“自然”优先、过程性、理解
共存;三项实施策略:郊野公园再野化条件分析、郊野公园再野化场地设计、管理维护再野化进程。
(4)依据郊野公园再野化的原则及策略,对江安河公园进行项目实证,通过区域再野化条件分析、再野化
要素提取、再野化场地构建及公园管理措施拟定等实际操作,做出相关探讨并验证了郊野公园再野化理
论框架的可行性。
本文是基于荒野思想的研究和思考,将郊野公园作为对象探究了国内再野化应用的新思路,希望本研
究从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角度探析的郊野公园再野化思路与应用方法,除了能为今后国内再野化引进与
郊野公园营建提供参考,还能为风景园林学科解决社会问题启获更多的思路,我国在倡导生态文明建设
的今天或能因此开发更多途径。
关键词:荒野;荒野思想;再野化;郊野公园;景观设计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飞速发展,城市向周边乡村田野的无序扩张趋势愈发明显。尤其
是对于土地资源和自然资源的侵占,直接或间接产生了诸如景观机械化、总体生物量减少、野生物种多
样性和栖息地下降等问题,最终导致越来越严重的生态问题。解决生态危机已经成为如今全人类的重
大议题,在生态修复的大背景下,由荒野思想衍生的再野化自然修复新思路引起了国际关注。
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本研究旨在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的方式解决城市化带来的生态问题,以郊野公园为研究对象探
寻城市范围内再野化的方法与可行性,研究内容如下:
生都与荒野思想有一定渊源。由于国内外荒野认知的不同,二者间的潜在关系没有被发掘和重视。
荒野思想认为城市与荒野并非简单二元对立,而是有着连续图谱式的再野化关联,郊野公园如今在
我国被划入城市绿地,将荒野思想作为契合点,结合相关理论基础对郊野公园作为再野化基址进行
研析,为我国郊野公园引进再野化提供理论支撑。
园营建案例进行研究,通过研究郊野公园营建与再野化应用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及相互影响,以此
归纳出郊野公园再野化的营建要点:自然主导生态修复的土地、人与自然互动共存的体系、荒野思想
表达传递的机制。
本原则:“自然”优先、过程性、理解共存;三项实施策略:郊野公园再野化条件分析、郊野公园再野化
场地设计、管理维护再野化进程。
目实证,通过区域再野化条件分析、再野化要素提取、再野化场地构建及公园管理措施拟定等实际操
作,做出相关探讨并验证了郊野公园再野化理论框架的可行性。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1.3.1 荒野思想相关研究进展
慢转变。学者们从环境哲学、环境伦理学、环境文学、环境美学、风景园林学等角度对荒野进行了研
究,但总体而言,国内的荒野研究是落后于实践需求的。
和敬畏,转向肯定的过程是由于侵略与探索未知并因此受益。美国荒野保护法(the Wilderness Act)
的颁布后,荒野正式开启国际重视、多元化发展的新篇章。
1.3.2 郊野公园相关研究进展
还未拥有成熟的理论指导就探索建设郊野公园,暴露出许多弊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重视理
论研究并提出相关策略,逐渐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郊野公园规划设计理念和运营管理体系。
市与乡村之间未被过度开发的自然土地、防止城市持续扩张及人口边缘化流动造成区域生态破坏,同
时满足区域保护与游憩需求而建设的公园体系。
1.3.3 研究评述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整理,发现再野化作为荒野相关研究的现代化思想产物,如今成为生态修复的
新思路受到国际社会高度重视,与荒野思想多领域结合的作用密切相关。英国郊野公园最早的提出与
荒野思想存在一定的关系,国内外郊野公园营建方式的差异也是由于荒野认知不同,尤其是这些实践
中所体现的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资源利用的观念与态度,是国内需要且有必要引进和学习的。荒野思想
下,再野化与郊野公园之间存在一定目的性与价值性相通,且这些通性是目前我国风景园林学科研究
欠缺的,强调生态保护和生态文明发展的今天,利用好其间的通性并进行深入的研究,为风景园林学
科在景观与生态交织的领域及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方面做出一定的贡献。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作用,是荒野人文概念与荒野物质形态交叉产生的思想体系。
过程,通过修复“自然过程”,使没有人工干扰情况下自发形成的生物群落修复所有营养级上完整或
接近完整的食物网,让其成为可持续且具有韧性的生态系统。
地等。
拥有良好的自然基础、生态环境以及人文特征,并以郊野休闲、风景区植被抚育、科普教育为主要功
能的开放性公共空间。
2.2 基础理论研究
一部分,介于伦理学、环境科学之间。它考虑将传统伦理学的范畴从单纯的包括人类的范围扩大到包括
非人类的世界。
要对自然的定义进行一些思考。自然作为名词形容“天然、非人为的”东西,与最初的荒野概念有着
千丝万缕的关系。但随着研究和认识的深入,自然广泛的含义逐渐被描述在人类的生产、生活、生态
当中,并因此构成了相对完整的自然的认识体系。
态,但其实该词拥有更为复杂的历史渊源并被赋予诸多思想与内涵。再野化现为生态系统管理中的一个
发展中的概念,旨在用高于历史基准的视角,恢复区域生态退化的环境潜力,凭借自然的力量再造和重
组出稳定的生态系统。
况下,在环境约束条件下自然演替所形成的预期稳定植被群落。
2.3 郊野公园再野化理论研析
低的状态,加强保护措施只能稍微挽回一些指数,而全球再野化的应用将极大程度反转这种趋态。
其中涵盖的浪漫主义情节要远超过实体的生态价值体现,荒野的思想通常伴随着自然的理念交织在类
似于《山海经》等文学作品之中,这种不褒不贬的态度促使荒野概念在历史中飘忽淡然。西方国家对于
荒野的认知经历了一个否定到肯定的过程,否定是源于对未知事物的恐惧和敬畏,转向肯定的过程是由于
侵略与探索未知并因此受益。
想更加亲和自然本身。再野化的提出基于荒野的保护修复实践,随着荒野思想的深入与荒野相关研究的
发展,再野化这种生态修复的思路适用于更多的场合。
3. 基于荒野思想的郊野公园再野化研究
3.1 再野化的城市景观体系研究
型荒野地修复与保护,在相关法律的制约下荒野地依然保持一定的原始生态环境,生态问题主要源于荒
野游憩与野生动物捕杀引起的连带反应,关键种引入成为了早期再野化的核心方法。美国黄石公园引
入狼的实践是经典 3Cs 模型最好的体现,通过重新引入狼这种肉食动物完善区域营养级串联,致使公
园生态系统逐渐恢复到健康状态,体现了再野化的积极思路。
的城市区域,其强调在人为干扰(一般指重大人为干扰)之后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塑造过程,而过程中动
植物群落演变的动态场景,是再野化物理景观的主要表现形式。
性的恢复方面。潜生植被理论指在没有人为干预的情况下,区域会自然演替形成预期稳定的植被群落,
而这些植被群落与其他要素将构成再野化后的新型生态系统。
3.2 郊野公园营建中的荒野思想研究
环境、城市生活压力引发居民的乡村游憩诉求等,为寻求解决这些矛盾的方法,英国郊野公园实践的成
功逐渐引起其他国家的学习和研究。郊野公园被各国引用于城市规划的范围,综合国内外研究和实
践来看,郊野公园的营建要素可以囊括为景观营造、游憩策划、教育科普三个方面。
游憩策划、教育科普等方面都体现了荒野思想,即以自然为主导,减少人工干预,保护场地原有的自然
特征。
荒野思想植入的要点,包括公园用地规划、区域自然条件、极少的人工开发、郊野活动等。
3.3 郊野公园再野化研究
程(再次)发生,再野化强调的自然做功与适当人工干预并不矛盾,其目标是通过引导让区域返回自
主的野性状态。
定的荒野思想,但是郊野公园依然是为了服务城市居民游憩构建的场所,人为活动对场地的干预必须
是要考虑的问题。
导生态修复的土地、人与自然互动共存的体系、荒野思想表达传递的机制。
体现了再野化的思想:保留场地核心马尾松林以及红土地貌原状,对西侧植被长势不好的区域通过人
工整治和引种使区域生态恢复态可供多物种演替的条件,适当的人工干预促使人与自然共存范式。
4. 荒野思想下郊野公园再野化原则及策略
4.1 基本原则
做出更大贡献。
场地长期存在的固有动力的一种推动方式。
系结合,用实践提升人们对于荒野的理解。
4.2 郊野公园再野化条件分析
占据荒野连续谱有利位置,再野化的引入实践具有典型性。
据支撑以研究场地的再野化策略。
定的基址范围内建设郊野公园或者对郊野公园进行改造,应确定是否有条件供自然演替的荒野扩张,
或者周边是否有同样发展潜力的区域可搭建供生物联结互动的荒野网络。
4.3 郊野公园再野化场地设计
不受外界干扰的区域,以及区域中可供不同因素(如地形地貌、微气候、土壤微生物)相互作用的边
界等。
地现状自然野性和生态持续演替的一种途径。
调恢复区域自我管护的自然状态。
与自然的互动应该是共赢的。
4.4 管理维护再野化进程
其自然做功。
与到再野化的过程当中去。
应性分析、修复评估、统计对标等工作,探索城市再野化长期实践的体制机制。
5. 江安河公园再野化实证研究
5.1 区域再野化条件分析
物分析、历史影像对比等分析,初步论证了目标基址在地理区位以及空间环境等要素上满足公园再野
化需求。
进一步分析郊野公园的再野化实践需求以及可利用资源情况。
了江安河公园的再野化研究范围。
5.2 再野化要素提取
地功能为主的荒野游憩区和以植被群落为主的荒野核心区。
与荒野生态衔接的枢纽,这为实现人与自然共存范式转变提供了重要途径。
设中,荒野依然凭借顽强的韧性与生命力从夹缝中迸发出来,随着时间流逝逐渐返回完整的生态系统。
5.3 再野化场地构建
降低人为活动对河道造成的影响。
手段,在尽量不动用土方的基础上稍加改造,以最小化地人为干预来实现场所要素的重组需求,呈现
最纯粹的自然景观。
种,以不影响荒野核心区的生态系统平衡为前提,动态监测引种情况,根据演替过程筛选、调整甚至
取消引进物种策略。
最快捷的方式,通过设置特殊的区域及装置,满足游客与野生动植物的互动。
5.4 方案设计与表达
慢转变的可持续过程,江安河公园的再野化设计沿袭了 3Cs 体系的思路,预建设一处即可供人类游玩
又能满足荒野持续演替发展的再野化人类与自然共存基址。
态修复的场地,旨在通过公园场地塑造为区域生物多样性恢复创造条件。
化 3Cs 体系,围绕荒野核心搭建自然、景观、人类之间不同的衔接要素,为区域持续发展成最终的再
野化共存范式打下基础。
野受到重视也是因为没有人类干预的场地产生了意料之外的自然景观。
到相对闭合的一个过度,象征着再野化连续谱中生物完整性逐渐提升的过程。
5.5 公园管理措施
主性、动态性和不可预测性,再野化数据监控是对现状恢复效果的总结、也是对未来生物多样性发展的
参照。
保护机制,以保留自然的属性供野生生物发展和演替。
实践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6. 结论
本研究从荒野思想的角度入手,研究我国郊野公园营建中如何通过理论框架指导郊野公园“再野化”
的基址选取、场地设计和管理措施,通过实证研究对我国今后郊野公园的再野化设计提供建议及理论
支撑。
再野化的关键是理解荒野,构建我国荒野体系是生态文明发展的未来趋势。
初步尝试,实证分析多以拍照和文字记录为主,不能完全展示再野化的成效以及动态的景观效果。
7. 参考文献
(略)
8. 附录
9. 作者简介
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登录。
摘 要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飞速发展,由城市向周边乡村田野无序扩张的趋势愈发明显。尤其是对
土地资源和自然资源的侵占,因此直接或间接产生了诸如景观机械化、总体生物量减少、野生物种多样
性和栖息地下降等弊病,最终导致越来越严重的生态问题。解决生态危机已经成为如今全人类的重大议
题,在生态修复大背景下,由荒野思想衍生的再野化自然修复新思路引起了国际关注,本研究旨在用风
景园林规划与设计的方式解决背景提出的问题,以郊野公园为研究对象探寻城市范围内再野化的方法
与可行性,研究内容如下:
(1)通过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的整理和分析,发现再野化和郊野公园概念的产生都与荒野思想有一定渊
源,由于国内外荒野认知的不同,二者间的潜在关系没有被发掘和重视。荒野思想认为城市与荒野并非简
单二元对立,而是有着连续图谱式的再野化关联,郊野公园如今在我国被划入城市绿地,将荒野思想作
为契合点,结合相关理论基础对郊野公园作为再野化基址进行研析,为我国郊野公园引进再野化提供理
论支撑。
(2)对国内外再野化的城市景观体系及荒野思想下郊野公园营建案例进行研究,根据相关实践对郊野公
园再野化的景观形式与生态成效做出理论分析,通过研究郊野公园营建与再野化应用的相互联系、相互作
用及相互影响,以此归纳出郊野公园再野化的营建要点:自然主导生态修复的土地、人与自然互动共存的
体系、荒野思想表达传递的机制。
(3)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对郊野公园再野化进行扩展研究,提出三项基本原则:“自然”优先、过程性、理解
共存;三项实施策略:郊野公园再野化条件分析、郊野公园再野化场地设计、管理维护再野化进程。
(4)依据郊野公园再野化的原则及策略,对江安河公园进行项目实证,通过区域再野化条件分析、再野化
要素提取、再野化场地构建及公园管理措施拟定等实际操作,做出相关探讨并验证了郊野公园再野化理
论框架的可行性。
本文是基于荒野思想的研究和思考,将郊野公园作为对象探究了国内再野化应用的新思路,希望本研
究从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角度探析的郊野公园再野化思路与应用方法,除了能为今后国内再野化引进与
郊野公园营建提供参考,还能为风景园林学科解决社会问题启获更多的思路,我国在倡导生态文明建设
的今天或能因此开发更多途径。
关键词:荒野;荒野思想;再野化;郊野公园;景观设计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飞速发展,城市向周边乡村田野的无序扩张趋势愈发明显。尤其
是对于土地资源和自然资源的侵占,直接或间接产生了诸如景观机械化、总体生物量减少、野生物种多
样性和栖息地下降等问题,最终导致越来越严重的生态问题。解决生态危机已经成为如今全人类的重
大议题,在生态修复的大背景下,由荒野思想衍生的再野化自然修复新思路引起了国际关注。
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本研究旨在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的方式解决城市化带来的生态问题,以郊野公园为研究对象探
寻城市范围内再野化的方法与可行性,研究内容如下:
生都与荒野思想有一定渊源。由于国内外荒野认知的不同,二者间的潜在关系没有被发掘和重视。
荒野思想认为城市与荒野并非简单二元对立,而是有着连续图谱式的再野化关联,郊野公园如今在
我国被划入城市绿地,将荒野思想作为契合点,结合相关理论基础对郊野公园作为再野化基址进行
研析,为我国郊野公园引进再野化提供理论支撑。
园营建案例进行研究,通过研究郊野公园营建与再野化应用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及相互影响,以此
归纳出郊野公园再野化的营建要点:自然主导生态修复的土地、人与自然互动共存的体系、荒野思想
表达传递的机制。
本原则:“自然”优先、过程性、理解共存;三项实施策略:郊野公园再野化条件分析、郊野公园再野化
场地设计、管理维护再野化进程。
目实证,通过区域再野化条件分析、再野化要素提取、再野化场地构建及公园管理措施拟定等实际操
作,做出相关探讨并验证了郊野公园再野化理论框架的可行性。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1.3.1 荒野思想相关研究进展
慢转变。学者们从环境哲学、环境伦理学、环境文学、环境美学、风景园林学等角度对荒野进行了研
究,但总体而言,国内的荒野研究是落后于实践需求的。
和敬畏,转向肯定的过程是由于侵略与探索未知并因此受益。美国荒野保护法(the Wilderness Act)
的颁布后,荒野正式开启国际重视、多元化发展的新篇章。
1.3.2 郊野公园相关研究进展
还未拥有成熟的理论指导就探索建设郊野公园,暴露出许多弊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重视理
论研究并提出相关策略,逐渐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郊野公园规划设计理念和运营管理体系。
市与乡村之间未被过度开发的自然土地、防止城市持续扩张及人口边缘化流动造成区域生态破坏,同
时满足区域保护与游憩需求而建设的公园体系。
1.3.3 研究评述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整理,发现再野化作为荒野相关研究的现代化思想产物,如今成为生态修复的
新思路受到国际社会高度重视,与荒野思想多领域结合的作用密切相关。英国郊野公园最早的提出与
荒野思想存在一定的关系,国内外郊野公园营建方式的差异也是由于荒野认知不同,尤其是这些实践
中所体现的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资源利用的观念与态度,是国内需要且有必要引进和学习的。荒野思想
下,再野化与郊野公园之间存在一定目的性与价值性相通,且这些通性是目前我国风景园林学科研究
欠缺的,强调生态保护和生态文明发展的今天,利用好其间的通性并进行深入的研究,为风景园林学
科在景观与生态交织的领域及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方面做出一定的贡献。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作用,是荒野人文概念与荒野物质形态交叉产生的思想体系。
过程,通过修复“自然过程”,使没有人工干扰情况下自发形成的生物群落修复所有营养级上完整或
接近完整的食物网,让其成为可持续且具有韧性的生态系统。
地等。
拥有良好的自然基础、生态环境以及人文特征,并以郊野休闲、风景区植被抚育、科普教育为主要功
能的开放性公共空间。
2.2 基础理论研究
一部分,介于伦理学、环境科学之间。它考虑将传统伦理学的范畴从单纯的包括人类的范围扩大到包括
非人类的世界。
要对自然的定义进行一些思考。自然作为名词形容“天然、非人为的”东西,与最初的荒野概念有着
千丝万缕的关系。但随着研究和认识的深入,自然广泛的含义逐渐被描述在人类的生产、生活、生态
当中,并因此构成了相对完整的自然的认识体系。
态,但其实该词拥有更为复杂的历史渊源并被赋予诸多思想与内涵。再野化现为生态系统管理中的一个
发展中的概念,旨在用高于历史基准的视角,恢复区域生态退化的环境潜力,凭借自然的力量再造和重
组出稳定的生态系统。
况下,在环境约束条件下自然演替所形成的预期稳定植被群落。
2.3 郊野公园再野化理论研析
低的状态,加强保护措施只能稍微挽回一些指数,而全球再野化的应用将极大程度反转这种趋态。
其中涵盖的浪漫主义情节要远超过实体的生态价值体现,荒野的思想通常伴随着自然的理念交织在类
似于《山海经》等文学作品之中,这种不褒不贬的态度促使荒野概念在历史中飘忽淡然。西方国家对于
荒野的认知经历了一个否定到肯定的过程,否定是源于对未知事物的恐惧和敬畏,转向肯定的过程是由于
侵略与探索未知并因此受益。
想更加亲和自然本身。再野化的提出基于荒野的保护修复实践,随着荒野思想的深入与荒野相关研究的
发展,再野化这种生态修复的思路适用于更多的场合。
3. 基于荒野思想的郊野公园再野化研究
3.1 再野化的城市景观体系研究
型荒野地修复与保护,在相关法律的制约下荒野地依然保持一定的原始生态环境,生态问题主要源于荒
野游憩与野生动物捕杀引起的连带反应,关键种引入成为了早期再野化的核心方法。美国黄石公园引
入狼的实践是经典 3Cs 模型最好的体现,通过重新引入狼这种肉食动物完善区域营养级串联,致使公
园生态系统逐渐恢复到健康状态,体现了再野化的积极思路。
的城市区域,其强调在人为干扰(一般指重大人为干扰)之后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塑造过程,而过程中动
植物群落演变的动态场景,是再野化物理景观的主要表现形式。
性的恢复方面。潜生植被理论指在没有人为干预的情况下,区域会自然演替形成预期稳定的植被群落,
而这些植被群落与其他要素将构成再野化后的新型生态系统。
3.2 郊野公园营建中的荒野思想研究
环境、城市生活压力引发居民的乡村游憩诉求等,为寻求解决这些矛盾的方法,英国郊野公园实践的成
功逐渐引起其他国家的学习和研究。郊野公园被各国引用于城市规划的范围,综合国内外研究和实
践来看,郊野公园的营建要素可以囊括为景观营造、游憩策划、教育科普三个方面。
游憩策划、教育科普等方面都体现了荒野思想,即以自然为主导,减少人工干预,保护场地原有的自然
特征。
荒野思想植入的要点,包括公园用地规划、区域自然条件、极少的人工开发、郊野活动等。
3.3 郊野公园再野化研究
程(再次)发生,再野化强调的自然做功与适当人工干预并不矛盾,其目标是通过引导让区域返回自
主的野性状态。
定的荒野思想,但是郊野公园依然是为了服务城市居民游憩构建的场所,人为活动对场地的干预必须
是要考虑的问题。
导生态修复的土地、人与自然互动共存的体系、荒野思想表达传递的机制。
体现了再野化的思想:保留场地核心马尾松林以及红土地貌原状,对西侧植被长势不好的区域通过人
工整治和引种使区域生态恢复态可供多物种演替的条件,适当的人工干预促使人与自然共存范式。
4. 荒野思想下郊野公园再野化原则及策略
4.1 基本原则
做出更大贡献。
场地长期存在的固有动力的一种推动方式。
系结合,用实践提升人们对于荒野的理解。
4.2 郊野公园再野化条件分析
占据荒野连续谱有利位置,再野化的引入实践具有典型性。
据支撑以研究场地的再野化策略。
定的基址范围内建设郊野公园或者对郊野公园进行改造,应确定是否有条件供自然演替的荒野扩张,
或者周边是否有同样发展潜力的区域可搭建供生物联结互动的荒野网络。
4.3 郊野公园再野化场地设计
不受外界干扰的区域,以及区域中可供不同因素(如地形地貌、微气候、土壤微生物)相互作用的边
界等。
地现状自然野性和生态持续演替的一种途径。
调恢复区域自我管护的自然状态。
与自然的互动应该是共赢的。
4.4 管理维护再野化进程
其自然做功。
与到再野化的过程当中去。
应性分析、修复评估、统计对标等工作,探索城市再野化长期实践的体制机制。
5. 江安河公园再野化实证研究
5.1 区域再野化条件分析
物分析、历史影像对比等分析,初步论证了目标基址在地理区位以及空间环境等要素上满足公园再野
化需求。
进一步分析郊野公园的再野化实践需求以及可利用资源情况。
了江安河公园的再野化研究范围。
5.2 再野化要素提取
地功能为主的荒野游憩区和以植被群落为主的荒野核心区。
与荒野生态衔接的枢纽,这为实现人与自然共存范式转变提供了重要途径。
设中,荒野依然凭借顽强的韧性与生命力从夹缝中迸发出来,随着时间流逝逐渐返回完整的生态系统。
5.3 再野化场地构建
降低人为活动对河道造成的影响。
手段,在尽量不动用土方的基础上稍加改造,以最小化地人为干预来实现场所要素的重组需求,呈现
最纯粹的自然景观。
种,以不影响荒野核心区的生态系统平衡为前提,动态监测引种情况,根据演替过程筛选、调整甚至
取消引进物种策略。
最快捷的方式,通过设置特殊的区域及装置,满足游客与野生动植物的互动。
5.4 方案设计与表达
慢转变的可持续过程,江安河公园的再野化设计沿袭了 3Cs 体系的思路,预建设一处即可供人类游玩
又能满足荒野持续演替发展的再野化人类与自然共存基址。
态修复的场地,旨在通过公园场地塑造为区域生物多样性恢复创造条件。
化 3Cs 体系,围绕荒野核心搭建自然、景观、人类之间不同的衔接要素,为区域持续发展成最终的再
野化共存范式打下基础。
野受到重视也是因为没有人类干预的场地产生了意料之外的自然景观。
到相对闭合的一个过度,象征着再野化连续谱中生物完整性逐渐提升的过程。
5.5 公园管理措施
主性、动态性和不可预测性,再野化数据监控是对现状恢复效果的总结、也是对未来生物多样性发展的
参照。
保护机制,以保留自然的属性供野生生物发展和演替。
实践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6. 结论
本研究从荒野思想的角度入手,研究我国郊野公园营建中如何通过理论框架指导郊野公园“再野化”
的基址选取、场地设计和管理措施,通过实证研究对我国今后郊野公园的再野化设计提供建议及理论
支撑。
再野化的关键是理解荒野,构建我国荒野体系是生态文明发展的未来趋势。
初步尝试,实证分析多以拍照和文字记录为主,不能完全展示再野化的成效以及动态的景观效果。
7. 参考文献
(略)
8. 附录
(略)
9. 作者简介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