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AI

  • 教授大型语言模型表达自信心:SaySelf

    摘要

    大型语言模型(LLMs)经常会生成不准确或虚构的信息,并且通常在面对陌生问题时无法表达其不确定性,这限制了它们的广泛应用。以往的工作通过直接或自一致提示,或构建特定数据集进行监督微调来引导LLMs表达自信心。基于提示的方法表现较差,而基于训练的方法仅限于二进制或不准确的群体级别的置信度估计。在这项工作中,我们提出了先进的SaySelf训练框架,教会LLMs表达更准确细粒度的置信度估计。此外,除了置信度分数,SaySelf还引导LLMs生成自我反思的论证,清晰地识别其参数知识中的差距并解释其不确定性。这是通过使用LLMs自动总结特定知识中的不确定性的自然语言实现的。总结是基于对多个抽样推理链中的不一致性的分析,并利用得到的数据进行监督微调。此外,我们使用精心设计的奖励函数进行强化学习,来校准置信度估计,激励LLMs提供准确、高置信度的预测,并惩罚错误输出中的过度自信。在内部分布和外部分布的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证明了SaySelf在减少置信度校准误差和保持任务性能方面的有效性。我们展示了生成的自我反思论证是合理的,并且可以进一步提高校准性能。

    引言

    大型语言模型(LLMs)在推理和生成有效回答方面展现出了显著的能力,然而它们经常生成不受其训练数据或输入支持的信息(即幻觉),并且通常在面对陌生问题时不愿意表达其不确定性。因此,准确获取LLMs的可靠置信度估计至关重要。以往的工作主要包括基于提示和基于训练的方法来引导LLMs表达置信度。基于提示的方法使用特定提示来生成置信度分数,或者多次提示LLMs生成答案,并使用一致性水平作为置信度指标,但这些方法在置信度校准性能上表现较差或会导致额外的推理延迟。基于训练的方法构建了用于微调的专门数据集,鼓励LLMs表达不确定性。然而,这些方法经常提供次优或二进制的置信度估计,无法准确反映模型的置信度水平。在这项工作中,我们提出SaySelf,一种训练框架,用于教导LLMs生成更准确和细粒度的置信度估计。重要的是,SaySelf不仅限于以往的置信度引导,还使LLMs能够生成自我反思的论证,指出其知识差距并解释其置信度估计。我们通过使用LLMs自动总结多个抽样推理链中的不一致性来实现这一目标,并以第一人称的自然语言表达特定知识的不确定性。为了实现准确的置信度估计,我们使用精心设计的奖励函数进行强化学习,激励LLMs生成准确、高置信度的预测,并惩罚错误输出### SaySelf框架

    SaySelf框架由两个关键阶段组成:监督微调来自任务监督的强化学习

    监督微调阶段

    在监督微调阶段,我们的目标是构建一个包含问题、推理链、自我反思论证和置信度估计的监督数据集D. 我们通过从LLMs中抽样多个推理链来构建此数据集。然后,我们对抽样的推理链进行聚类,选择每个簇中的一个实例作为代表。为了得到置信度估计c,我们首先使用HotpotQA中的标注答案检查每个簇中的选定实例的正确性。然后,根据每个簇中的推理链的大小Sc计算置信度估计:c = round(Sc / N × 10),其中Sc是推理链的大小,N是抽样次数。

    为了得到自我反思论证r,我们指示LLMs仔细分析和比较所有选定的推理链,重点关注提供的知识事实的不一致性。然后,我们要求LLMs从第一人称的角度用自然语言总结“为什么LLMs不确定”。总结即是自我反思论证r。我们在附录A中提供了用于生成自我反思论证的提示。

    通过监督微调,我们使用D对LLMs进行微调。目标函数如下:

    max Θ Σ(q, s, r, c')∈D log P(s|q; Θ) + log P(r|s, q; Θ) + log P(c'|s, r, q; Θ)

    其中Θ表示LLMs的参数,c’是置信度估计c的自然语言表达。

    来自任务监督的强化学习阶段

    由于监督微调的性质,模型往往会产生相同的置信度水平,例如正确答案的置信度较低,错误答案的置信度较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使用强化学习进一步校准LLMs的置信度估计,并鼓励模型生成更准确、区分度更高的值。在采样阶段,LLMs被要求生成答案、自我反思论证和置信度水平。为了优化模型,我们根据与标准答案的对比评估生成的答案,并设计了一个奖励函数。奖励函数考虑了答案的准确性和置信度。为了鼓励模型产生更多区分度的值,奖励函数具有二次输出。

    我们使用Proximal Policy Optimization(PPO)算法对LLMs进行训练,根据定义的奖励函数进行优化。

    实验结果

    我们在多个数据集上进行了实验,包括HotpotQA、TruthfulQA、StrategyQA、FEVER、HaluEval和ParaRel。我们衡量了置信度校准性能、任务性能以及自我反思论证的准确性。

    实验结果表明,SaySelf在减少置信度校准误差、提高置信度区分度和保持任务性能方面显著优于基线方法。与其他基线方法相比,SaySelf在各方面的表现都有显著提升。

    结论

    本文提出了SaySelf框架,用于从LLMs中获取更准确和细粒度的置信度估计和自我反思论证。SaySelf通过监督微调和基于任务的强化学习两个阶段实现。我们的实验结果验证了SaySelf在减少置信度校准误

  • 探索SaySelf:让大型语言模型表达信心的自我反思方法

    在当今人工智能领域,大型语言模型(LLMs)已经展现出令人惊叹的推理和生成有效响应的能力。然而,它们在生成不准确或虚构信息(即“幻觉”)方面也存在显著问题,且通常无法明确表达它们的信心水平。这大大限制了它们的应用范围。那么,有没有一种方法可以让这些模型更准确地表达信心,并提供自我反思的理由呢?本文将带您探索一种全新的训练框架——SaySelf,它旨在解决这一问题。

    1. 了解SaySelf的背景

    大型语言模型在面对陌生问题时,常常会生成虚构信息,而无法准确传达其信心水平。之前的研究尝试通过直接提示或自一致性提示等方法来引导模型表达信心,但这些方法的效果并不理想。此外,构建专门的数据集进行监督微调的方法也存在局限性,通常只能生成二元或不准确的组级信心估计。

    先前方法的局限性

    • 提示法:通过特定的提示语句引导模型生成信心分数,或使用答案一致性作为信心指标。然而,这些方法在校准性能方面表现不佳,且显著增加了推理时间。
    • 训练法:构建专门的数据集进行微调,鼓励模型表达信心。然而,这些方法通常只能提供二元或不准确的组级信心估计,无法准确反映模型的信心水平。

    2. SaySelf的创新之处

    SaySelf不仅仅是一个训练框架,它还教会模型生成更精细的信心估计,并通过自我反思的理由解释其不确定性。

    自我反思的理由

    SaySelf通过自动总结模型在特定知识上的不确定性,生成自我反思的理由。这一过程基于对多个推理链条不一致性的分析,生成的数据用于监督微调。具体步骤如下:

    1. 生成数据集:使用现有的LLM(如GPT-4)自动生成特定知识上的不确定性总结。
    2. 推理链抽样:针对每个问题,从模型中抽样多个推理链。
    3. 语义聚类:根据语义相似性对这些推理链进行聚类,并保留每个聚类中的一个实例。
    4. 总结不确定性:指示GPT-4分析不同聚类中的实例,总结这些实例在特定知识上的不确定性。

    强化学习的作用

    为了校准信心估计,SaySelf采用了一种精心设计的奖励函数,通过强化学习激励模型生成准确的高信心预测,并对错误输出中的过度自信进行惩罚。

    3. 实验结果与应用

    在多个数据集上的表现

    实验结果表明,SaySelf在多个数据集(包括分布内和分布外的数据集)上显著降低了信心校准误差,并保持了任务性能。此外,生成的自我反思理由合理,可以进一步改进校准性能。

    应用前景

    SaySelf的研究成果不仅对相关学术研究具有影响,还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广泛的潜力,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1. 提高AI的可信度:明确的信心表达和解释可以从模型对齐的角度提高AI的可信度。
    2. 改进模型交互:自我反思的理由可以指导模型进行后续步骤,如调用外部工具或提出澄清问题,以提升互动和性能。
    3. 主动学习算法:一旦模型经过SaySelf的训练,主动学习算法有望得到进一步发展,增强模型与人类的互动,实现持续学习。

    4. 结语

    SaySelf为大型语言模型的信心表达和不确定性解释提供了一种创新的方法。通过监督微调和强化学习的结合,SaySelf不仅提高了模型的信心校准精度,还生成了有助于理解模型内部不确定性的自我反思理由。未来,SaySelf有望在提高AI的可信度和互动性能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Xu, T. , Wu, S., Diao, S., Liu, X., Wang, X., Chen, Y., & Gao, J. (2024). SaySelf: Teaching LLMs to Express Confidence with Self-Reflective Rationales. arXiv preprint arXiv:2405.20974. 链接

    通过这篇文章,希望您能对SaySelf这一创新的训练框架有更深入的了解,并期待它在未来的广泛应用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 教会大语言模型表达自信:自我反思性解释的应用

    摘要: 大型语言模型(LLM)在回答问题时,经常会生成不准确或捏造的信息,并且通常无法表明其置信度,这限制了它们的广泛应用。本文将介绍一种名为 SaySelf 的全新训练框架,它能够教会 LLM 表达更准确、更细粒度的置信度估计,并生成自我反思性解释,以明确识别其参数知识中的差距并解释其不确定性。

    一、LLM 的困境:幻觉与不确定性

    大型语言模型(LLM)虽然在推理和生成方面表现出色,但它们也经常会生成不准确或捏造的信息,我们称之为“幻觉”。更糟糕的是,当面对不熟悉的问题时,LLM 通常无法表达其不确定性。

    “LLMs’ hallucination refers to instances where these models generate information that is not supported by their training data or the input provided.”

    现有的 LLM 置信度获取方法主要分为基于提示和基于训练两种。基于提示的方法使用特定提示引导 LLM 生成置信度分数,或使用答案一致性作为置信度指标,但这些方法的校准性能较差,或会显著增加推理延迟。基于训练的方法则开发专门的数据集进行微调,鼓励 LLM 表达置信度,但这些方法通常只能提供次优或二元置信度估计,无法准确反映模型的置信度水平。

    二、SaySelf:教会 LLM 表达自信

    SaySelf 是一种训练框架,旨在教会 LLM 生成更准确、更细粒度的置信度估计,并生成自我反思性解释,以明确识别其参数知识中的差距并解释其不确定性。

    2.1 监督微调:构建包含自我反思性解释的数据集

    SaySelf 的第一步是构建一个包含自我反思性解释和置信度估计的模型特定数据集。

    1. 多重采样: 对于每个问题,SaySelf 会从 LLM 中采样多个推理链和答案。
    2. 聚类分析: 对采样的答案进行聚类,识别出具有代表性的答案簇,并从每个簇中随机选择一个答案。
    3. 置信度估计: 根据答案簇的大小计算置信度估计值。
    4. 自我反思性解释生成: 指导 GPT-4 分析和比较所有选定的答案,并从第一人称的角度总结 LLM 不确定的原因,生成自我反思性解释。

    2.2 强化学习:校准置信度估计

    为了进一步校准 LLM 的置信度估计,SaySelf 使用强化学习,并设计了一个奖励函数,鼓励模型对准确的答案给出高置信度,并惩罚对错误答案的过度自信。

    三、SaySelf 的优势

    实验结果表明,SaySelf 能够显著降低置信度校准误差,并保持任务性能。此外,生成的自我反思性解释能够有效地捕捉内部不确定性,并可以进一步提高校准性能。

    四、未来展望

    SaySelf 的研究成果有望对相关学术研究和现实应用产生积极影响,例如:

    • 提高人工智能的可信度
    • 指导 LLM 执行后续步骤,例如调用外部工具或提出澄清问题
    • 推动主动学习算法的发展,增强 LLM 与人类的交互,促进持续学习

    参考文献

    [1] Xu, Tianyang, et al. “SaySelf: Teaching LLMs to Express Confidence with Self-Reflective Rationales.” arXiv preprint arXiv:2405.20974 (2024).

    注意: 本文仅对原文进行了部分内容的概述,建议读者阅读原文以获取更全面、准确的信息。


    Q: 这篇论文试图解决什么问题?

    A: 这篇论文试图解决大型语言模型(LLMs)在生成回答时存在的两个主要问题: 1. **生成不准确或编造信息**:大型语言模型在回答问题时经常会产生不准确或无中生有(hallucination)的信息。 2. **缺乏置信度指示**:这些模型通常在面对不熟悉的问题时,无法准确表达它们的不确定性或置信度。 论文中提到,这些问题限制了大型语言模型的更广泛应用。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论文提出了一个名为SaySelf的框架,旨在教导LLMs生成更准确和细粒度的置信度估计,并通过自我反思的理由(self-reflective rationales)清晰地识别它们在参数知识方面的不足,并解释它们的不确定性。这是通过使用LLM自动以自然语言总结特定知识的不确定性来实现的,该总结基于对多个采样推理链的不一致性分析,然后利用生成的数据进行有监督的微调(fine-tuning)。此外,论文还采用了强化学习(reinforcement learning)和精心设计的奖励函数来校准置信度估计,激励LLMs提供准确、高置信度的预测,并对错误的输出过度自信进行惩罚。

    Q: 有哪些相关研究?

    A: 论文中提到了与大型语言模型(LLMs)相关的几个研究领域,包括: 1. **LLMs的幻觉(Hallucination)和不确定性表达**: – 研究了LLMs产生幻觉的原因。 – 开发了检测或减轻幻觉的方法。 – 探讨了LLMs在无法解决问题时不愿表达不确定性的问题。 2. **LLMs的置信度引出(Confidence Elicitation)**: – 提示(Prompting)基础方法:使用特定提示引导LLMs生成置信度分数,或使用答案的一致性作为置信度的指标。 – 训练(Training)基础方法:构建专门数据集进行有监督的微调,鼓励LLMs表达不确定性。 3. **LLMs的可解释性(Explainability)**: – 研究了为LLMs生成自然语言解释的方法,以解释模型的决策过程。 – 探讨了使用思维链(Chain-of-Thought)作为自然语言解释的方法。 具体地,论文中提到了一些具体的工作,例如: – **幻觉和不确定性**:研究了LLMs在处理未知问题时倾向于编造信息的问题,并追溯到了监督指令微调(SFT)阶段的问题。 – **置信度引出**:研究了如何为包含多个标记的LLM生成答案的准确置信度估计,包括提示基础和训练基础的方法。 – **可解释性**:研究了如何为LLMs提供自然语言解释,包括训练LLMs使用真实标签和人类注释的解释作为有效的增强监督。 这些相关研究为SaySelf框架的开发提供了背景和基础,帮助解决了LLMs在置信度估计和自我反思理由生成方面的挑战。

    Q: 论文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A: 论文提出了一个名为SaySelf的框架,通过以下两个主要阶段来解决大型语言模型(LLMs)在生成回答时的准确性和置信度表达问题: ### 1. 有监督的微调(Supervised Fine-Tuning) 在这个阶段,目标是构建一个特定于模型的数据集,其中包含自我反思的理由(self-reflective rationales)和置信度估计。具体步骤包括: – **多次采样**:对于每个问题,从LLMs采样多个推理链。 – **聚类**:基于语义相似性对采样响应进行聚类,并保留每个聚类的代表性实例。 – **置信度估计**:根据代表性响应的一致性计算置信度估计值。 – **自我反思理由生成**:使用GPT-4分析选定实例,并从第一人称的角度以自然语言总结特定知识的不确定性。 ### 2. 基于任务监督的强化学习(Reinforcement Learning from Task Supervision) 为了进一步提高置信度估计的准确性并鼓励模型产生更准确和差异化的值,使用强化学习进一步校准LLMs的细粒度置信度估计。具体步骤包括: – **采样**:在采样阶段,LLMs被提示生成回答、自我反思理由和置信度级别。 – **奖励函数**:设计了一个考虑答案准确性和模型置信度的奖励函数,以鼓励模型在正确样本中保持高置信度,同时对错误响应中的过度自信进行惩罚。 – **优化**:使用近端策略优化(PPO)算法根据定义的奖励函数训练LLMs。 通过这两个阶段,SaySelf框架旨在教导LLMs生成更准确和细粒度的置信度估计,并提供自我反思的理由,以清晰地识别它们在参数知识方面的不足,并解释它们的不确定性。实验结果表明,SaySelf在减少置信度校准误差和保持任务性能方面是有效的,并且生成的自我反思理由是合理的,可以进一步有助于校准。

    Q: 论文做了哪些实验?

    A: 论文中进行了以下实验来评估SaySelf框架的有效性: 1. **评估数据集**:使用了多个知识密集型的问答任务数据集进行评估,包括: – HotpotQA:多跳推理问答对数据集。 – TruthfulQA:测试模型是否生成真实答案的数据集。 – StrategyQA:需要多跳推理的是非题数据集。 – FEVER:评估模型对Wikipedia文档中陈述的事实性验证能力的数据集。 – HaluEval:评估模型幻觉率的数据集。 – ParaRel:衡量模型理解释义关系事实性能的数据集。 2. **评估指标**:从三个方面衡量了不同方法的表现: – 置信度校准性能:使用ECE(预期校准误差)和AUROC(曲线下面积)指标。 – 任务性能:在数据集的测试集上测量准确性。 – 生成的自我反思理由的忠实度:通过采样多个响应并聚类,然后使用熟练的LLM(GPT-4)来评估提供的理由是否能够忠实地表达采样响应中展示的不确定性。 3. **基线比较**:与以下方法进行了比较: – 直接提示置信度提取(DP)。 – 基于自我一致性的置信度估计(SC)。 – R-Tuning:直接训练LLMs生成二元置信度估计。 – 基于分组的置信度估计进行校准训练(GCE)。 4. **主要实验结果**: – SaySelf在减少校准误差(ECE)和提高正确与错误响应之间置信度区分(AUROC)方面显著优于所有基线方法。 – 在任务性能方面,SaySelf能够总体上保持原始任务性能,表明置信度估计的任务不与原始任务冲突。 5. **自我反思理由的忠实度评估**: – SaySelf能够生成更合理的自我反思理由,这些理由通过多个采样响应中的不一致性来指示LLMs内部的不确定性。 6. **消融研究**:为了验证SaySelf中的设计选择,进行了消融研究,包括: – 没有强化学习的SaySelf(w/o RL)。 – 没有自我反思理由和置信度估计的SaySelf(w/o R & CE)。 – 没有自我反思理由的SaySelf(w/o R. 。 – 验证了定义的奖励函数的有效性。 7. **案例研究**:通过案例研究来更好地理解SaySelf方法,选择了两个问题,并提示通过SaySelf训练的LLMs生成自我反思理由。 这些实验结果表明,SaySelf框架能够有效地提高LLMs的置信度估计准确性,并生成有助于提高系统可靠性的自我反思理由。

    Q: 有什么可以进一步探索的点?

    A: 论文提出的SaySelf框架在提高大型语言模型(LLMs)置信度估计的准确性和生成自我反思理由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然而,仍有许多潜在的研究方向可以进一步探索: 1. **更复杂的奖励函数**:当前的奖励函数可能还有改进的空间。研究更复杂的奖励机制,考虑更多的因素,如置信度分布的平滑性或模型在面对不同类型的问题时的行为。 2. **更广泛的数据集**:尽管SaySelf在多个数据集上进行了测试,但扩展到更多样化的数据集,特别是那些涉及不同领域或语言的数据集,可能会揭示新的挑战和改进机会。 3. **模型的可解释性**:虽然SaySelf生成了自我反思理由,但进一步提高模型的可解释性,例如通过可视化技术或更详细的解释,可能会帮助用户更好地理解模型的决策过程。 4. **模型的健壮性**:研究SaySelf在面对对抗性攻击或数据污染时的健壮性,并开发相应的防御机制。 5. **实时应用**:探索SaySelf在实时应用中的可行性,例如聊天机器人或在线助手,以及如何优化模型以满足实时性能要求。 6. **用户研究**:进行用户研究以了解人们如何感知和解释由SaySelf生成的置信度估计和自我反思理由,以及这些信息如何影响用户对模型的信任和满意度。 7. **多模态输入**:将SaySelf扩展到处理多模态输入(如图像、视频和文本),这可能会增加模型需要处理的信息复杂性。 8. **跨领域适应性**:研究SaySelf在不同领域(如医疗、法律或金融)的适应性和如何调整框架以满足特定领域的需求。 9. **模型的自我改进**:探索如何利用自我反思理由来指导模型的自我改进,例如通过主动学习或增强学习策略。 10. **伦理和偏见**:研究SaySelf在处理敏感话题时的伦理问题和潜在偏见,并开发减轻这些问题的方法。 这些探索点可以帮助进一步推动LLMs在置信度估计和可解释性方面的发展,并提高它们在各种应用中的实用性和可靠性。

    Q: 总结一下论文的主要内容

    A: 这篇论文的核心内容是提出了一个名为SaySelf的框架,旨在解决大型语言模型(LLMs)在生成回答时存在的两个主要问题:生成不准确或编造的信息,以及缺乏对不确定性的表达。SaySelf框架通过以下两个主要阶段来提高LLMs的置信度估计准确性,并生成自我反思的理由: 1. **有监督的微调(Supervised Fine-Tuning)**: – 通过多次采样LLMs生成的推理链,并对这些响应进行聚类,挑选出代表性的响应。 – 基于聚类结果,计算置信度估计,并利用GPT-4分析不一致性,生成自我反思理由。 – 使用这些数据进行有监督的微调,训练LLMs生成更准确的置信度估计和自我反思理由。 2. **基于任务监督的强化学习(Reinforcement Learning from Task Supervision)**: – 使用强化学习进一步校准LLMs的置信度估计,通过设计一个奖励函数来激励模型在正确答案上给出高置信度,同时对错误答案的过度自信进行惩罚。 – 采用近端策略优化(PPO)算法进行训练。 论文通过一系列实验验证了SaySelf框架的有效性,包括在多个知识密集型问答任务数据集上评估置信度校准性能、任务性能和自我反思理由的忠实度。实验结果表明,SaySelf能够在减少置信度校准误差的同时保持任务性能,并生成合理的自我反思理由。 此外,论文还进行了消融研究来验证SaySelf各个组成部分的有效性,并提供了案例研究来展示SaySelf生成的自我反思理由如何捕捉LLMs内部的不确定性。 最后,论文讨论了SaySelf对学术研究和实际应用的潜在影响,例如提高AI系统的可信度、指导LLMs进行更好的交互和性能提升,以及在训练协议中促进LLMs与人类的持续学习。论文的代码也已经公开,供进一步研究和应用。


  • Analysis of “SaySelf: Teaching LLMs to Express Confidence with Self-Reflective Rationales”

    This paper introduces SaySelf, a novel framework designed to address the limitations of Large Language Models (LLMs) in expressing confidence and acknowledging uncertainty. The key contributions and findings are:

    Problem: LLMs often generate inaccurate information (hallucination) and struggle to convey their confidence levels, limiting their reliability and trustworthiness.

    Proposed Solution: SaySelf

    SaySelf is a two-stage training framework that aims to equip LLMs with the ability to express fine-grained confidence estimates and generate self-reflective rationales explaining their uncertainty.

    Stage 1: Supervised Fine-Tuning

    1. Multiple Sampling and Clustering: For each question, SaySelf samples multiple responses from a vanilla LLM and clusters them based on semantic similarity using an instruction-finetuned text embedding model (Instructor).
    2. Confidence Estimation: The confidence score for a response is calculated based on the size of its cluster, reflecting the consistency among different reasoning paths.
    3. Rationale Generation: GPT-4 analyzes the inconsistencies in the selected responses from different clusters and summarizes the uncertainties in natural language from a first-person perspective, generating the self-reflective rationale.
    4. Dataset Creation & Fine-tuning: This process creates a dataset comprising questions, answers, confidence estimates, and self-reflective rationales. The vanilla LLM is then fine-tuned on this dataset.

    Stage 2: Reinforcement Learning from Task Supervision

    1. Reward Function: A reward function is designed to encourage accurate, high-confidence predictions and penalize overconfidence in incorrect answers.
    2. Calibration with PPO: Proximal Policy Optimization (PPO) algorithm is employed to further calibrate the LLM’s confidence estimates based on the reward function.

    Evaluation:

    The paper evaluates SaySelf on various knowledge-intensive question-answering datasets, including HotpotQA, TruthfulQA, StrategyQA, FEVER, HaluEval, and ParaRel.

    Key Findings:

    • Improved Calibration: SaySelf significantly reduces the confidence calibration error (ECE) and achieves higher AUROC scores compared to baseline methods, indicating a stronger correlation between expressed confidence and actual performance.
    • Maintained Task Performance: SaySelf maintains comparable or even slightly improved task accuracy compared to baselines, demonstrating that confidence elicitation does not compromise the LLM’s ability to answer questions correctly.
    • Faithful Rationales: The generated self-reflective rationales are found to be faithful and effectively capture the LLM’s internal uncertainties.

    Strengths:

    • Novel Approach: SaySelf introduces a novel combination of supervised fine-tuning and reinforcement learning to address both confidence elicitation and rationale generation.
    • Fine-grained Confidence: Unlike previous methods that often produce binary or coarse-grained confidence estimates, SaySelf enables LLMs to express more nuanced confidence levels.
    • Self-Reflection: The generation of self-reflective rationales provides valuable insights into the LLM’s reasoning process and the sources of its uncertainty.

    Limitations:

    • Dependence on GPT-4: The rationale generation process relies on GPT-4, which might limit the scalability and accessibility of the framework.
    • Computational Cost: The multi-step sampling and clustering process, along with the reinforcement learning stage, can be computationally expensive.

    Impact and Future Directions:

    SaySelf has the potential to significantly enhance the trustworthiness and reliability of LLMs by enabling them to express confidence and provide explanations for their uncertainty. This can lead to:

    • Improved Human-AI Collaboration: More reliable confidence estimates can facilitate better human-AI collaboration by allowing users to appropriately interpret and rely on LLM-generated outputs.
    • Targeted Knowledge Acquisition: Self-reflective rationales can highlight areas where the LLM lacks knowledge, guiding future training efforts and enabling more efficient knowledge acquisition.
    • Enhanced Explainability: The ability to generate self-reflective rationales contributes to the explainability of LLMs, fostering trust and transparency in their decision-making process.

    Overall, SaySelf represents a significant step towards developing more reliable, transparent, and trustworthy LLMs. Future research can explore alternative methods for rationale generation, reduce computational costs, and investigate the application of SaySelf in different domains and tasks.

  • 解密 Llama:探秘大型语言模型的训练之道 – 损失函数篇

    大型语言模型 (LLM) 如 Llama,凭借其强大的文本生成能力,在聊天机器人、机器翻译、代码生成等领域掀起了一场技术革命。而这卓越性能的背后,离不开精心设计的训练过程,其中损失函数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引导着模型不断优化,最终达到令人惊叹的效果。

    1. 损失函数:指引模型学习的方向

    试想一下,训练 LLM 就像教孩子学习写作。我们会给孩子看大量的文章,并告诉他们哪些写得好,哪些写得不好,以及如何改进。在这个过程中,评价文章好坏的标准就是损失函数。

    对于 LLM 来说,损失函数的目标是衡量模型预测的文本序列与真实文本序列之间的差异。损失函数的值越小,说明模型预测得越准确,反之则说明模型需要进一步调整。

    2. Llama 的利器:交叉熵损失函数

    Llama 主要使用交叉熵损失函数 (Cross-Entropy Loss) 进行训练。

    2.1 交叉熵:信息论与概率的邂逅

    交叉熵的概念源于信息论,用于衡量两个概率分布之间的差异。在 LLM 中,这两个概率分布分别代表:

    • 模型预测的文本序列概率分布: 给定上下文,模型预测下一个词的概率。
    • 真实文本序列概率分布: 在训练数据中,下一个词的真实概率。

    2.2 以公式阐述本质

    假设我们要预测一句话的下一个词,模型预测的概率分布为 [0.1, 0.2, 0.3, 0.4],而真实概率分布为 [0, 0, 1, 0],这意味着真实的下一个词是第四个词。交叉熵损失函数的计算公式如下:

    Cross-Entropy Loss = - (0 * log(0.1) + 0 * log(0.2) + 1 * log(0.3) + 0 * log(0.4)) 
                         = - log(0.3)

    可以看出,交叉熵损失函数鼓励模型预测的概率分布尽可能接近真实概率分布。

    3. 优化算法:雕琢模型的利器

    仅仅定义损失函数还不够,还需要选择合适的优化算法来最小化损失函数。Llama 通常使用** Adam 优化器**,它结合了 Momentum 和 RMSprop 两种优化算法的优点,能够高效地更新模型参数,使其朝着损失函数减小的方向调整。

    4. 总结

    损失函数是 LLM 训练的核心,它引导着模型学习语言的规律,最终生成流畅自然的文本。Llama 使用交叉熵损失函数和 Adam 优化器,在海量文本数据上进行训练,最终成就了其强大的文本生成能力。


    Llama 损失函数大揭秘:除了交叉熵,还有哪些独门秘籍?

    虽然交叉熵损失函数是训练 Llama 的主要功臣,但为了进一步提升模型的性能,Llama 还融合了其他一些损失函数,它们各自拥有独特的优势,协同作用,才最终造就了 Llama 的强大能力。

    1. 交叉熵损失函数:老朋友的新花样

    在深入探讨其他损失函数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交叉熵损失函数,并介绍它在 Llama 中的一些特殊用法。

    • 标签平滑 (Label Smoothing): 为了避免模型过度自信,将真实标签的概率分布稍微 “平滑” 一些,例如将 [0, 0, 1, 0] 变为 [0.05, 0.05, 0.9, 0.05],这样可以鼓励模型探索更多可能性,提升泛化能力。

    2. 其他损失函数:各显神通

    除了交叉熵损失函数,Llama 还可能使用以下损失函数:

    2.1 ELECTRA 式预训练损失函数

    • 灵感来源: 借鉴了 ELECTRA 模型的预训练任务,将一部分词语替换成 “假” 词,让模型判断每个词是真是假。
    • 优势: 可以帮助模型更好地理解词语之间的关系,提升模型对语言结构的理解能力。

    2.2 句子顺序预测 (SOP) 损失函数

    • 灵感来源: 将多个句子打乱顺序,让模型预测正确的顺序。
    • 优势: 可以提升模型对长文本的理解和推理能力,例如理解段落结构、文章逻辑等。

    2.3 掩码语言模型 (MLM) 损失函数

    • 灵感来源: 类似 BERT 模型的预训练任务,将一部分词语遮盖住,让模型根据上下文预测被遮盖的词语。
    • 优势: 可以帮助模型更好地理解词语的语义信息,提升模型的语言表达能力。

    3. 损失函数的组合:1+1>2

    Llama 通常会将上述损失函数进行组合使用,例如将交叉熵损失函数与 ELECTRA 式预训练损失函数结合,或者将交叉熵损失函数与句子顺序预测损失函数结合。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充分发挥不同损失函数的优势,使模型在多个方面都得到提升。

    4. 总结

    损失函数是 LLM 训练的关键,它决定了模型学习的方向和目标。Llama 不仅使用了交叉熵损失函数,还融合了其他一些损失函数,例如 ELECTRA 式预训练损失函数、句子顺序预测损失函数等,并通过组合使用的方式,进一步提升了模型的性能。


    Llama 损失函数大协同:多目标如何炼成最强模型?

    Llama 就像一位太极高手,能够将多种损失函数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发挥出 “1+1>2” 的效果。那么,这些损失函数是如何组合使用的呢?它们之间又是如何协同工作的呢?

    1. 线性组合:简单直接,灵活可控

    最常见的组合方式是将不同的损失函数进行线性组合,例如:

    Total Loss = w1 * Cross-Entropy Loss + w2 * ELECTRA Loss + w3 * SOP Loss

    其中,w1w2w3 分别代表不同损失函数的权重,可以通过调整这些权重来控制不同损失函数对模型训练的影响程度。

    • 优势: 简单直接,易于实现和调试。
    • 挑战: 需要根据具体任务和数据集 carefully 地调整权重,才能找到最佳的组合方案。

    2. 多任务学习:一石二鸟,效率提升

    另一种常见的组合方式是将不同的损失函数应用于不同的预训练任务,例如:

    • 使用交叉熵损失函数训练模型预测下一个词语 (语言模型任务)。
    • 同时使用 ELECTRA 损失函数训练模型判断词语的真假 (判别任务)。

    这种方式相当于让模型同时学习多个任务,可以更充分地利用数据,提高训练效率。

    • 优势: 可以同时提升模型在多个任务上的表现。
    • 挑战: 需要设计合理的预训练任务,并协调好不同任务之间的关系,避免任务之间的冲突或干扰。

    3. 协同工作:相辅相成,共同进步

    不同的损失函数之间并不是孤立的,它们在训练过程中会相互影响,共同促进模型的学习。

    • 交叉熵损失函数 负责 “打基础”,引导模型学习基本的语言模型能力,例如预测下一个词语、理解词语之间的关系等。
    • ELECTRA 损失函数 帮助模型 “更上一层楼”,提升模型对词语语义的理解能力,例如区分同义词、反义词等。
    • 句子顺序预测损失函数 则帮助模型 “看得更远”,提升模型对长文本的理解和推理能力。

    这些损失函数相互配合,共同提升模型在语言理解、生成、推理等方面的能力。

    4. 总结

    Llama 通过线性组合、多任务学习等方式,将多种损失函数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并通过合理的权重分配和任务设计,使它们协同工作,最终训练出强大的语言模型。这种多损失函数组合策略也为其他大型语言模型的训练提供了宝贵经验。


    解码 Llama 损失函数:多任务学习的启示录

    Llama 的损失函数组合策略,为提升语言模型在不同任务上的表现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其核心在于多任务学习的巧妙应用。

    1. 多任务学习:一石多鸟,全面提升

    传统的语言模型训练往往局限于单一任务,例如仅关注预测下一个词语。而 Llama 则打破了这种局限,通过融合多种损失函数,将多个相关任务融入到预训练过程中,实现了 “一石多鸟” 的效果:

    • 提升模型的泛化能力: 多任务学习迫使模型学习更通用的语言表征,而不是过度拟合单一任务,从而提升了模型在面对新任务时的适应能力。
    • 增强模型的鲁棒性: 多个任务的训练数据可以相互补充,弥补单一任务数据的不足,使得模型更加健壮,对噪声数据更加不敏感。
    • 提高训练效率: 多个任务共享相同的模型参数和训练过程,相比于分别训练多个模型,可以显著节省时间和计算资源。

    2. 启示一:巧妙选择任务,相辅相成

    并非所有任务都适合组合在一起进行训练。选择合适的任务组合至关重要,理想情况下,这些任务应该:

    • 相互关联: 例如,预测下一个词语的任务可以帮助模型学习语言的语法结构,而判断词语真假的任务则可以帮助模型理解词语的语义信息,两者相辅相成。
    • 难度递进: 可以先从简单的任务开始,逐步引入更复杂的任务,例如先训练模型预测下一个词语,再训练模型生成完整的句子,最后训练模型完成问答等更具挑战性的任务。

    3. 启示二:权衡利弊,灵活调整

    不同的任务对模型性能的提升效果可能有所不同,因此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调整不同损失函数的权重,以及不同任务的训练数据比例。例如:

    • 对于数据量较少的任务: 可以适当提高其损失函数的权重,或者增加其训练数据的比例,以保证模型在该任务上也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 对于难度较高的任务: 可以先用其他任务进行预训练,然后再针对该任务进行微调,以帮助模型更快更好地学习该任务。

    4. 总结

    Llama 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多任务学习是提升语言模型性能的有效途径。通过巧妙地选择任务组合、灵活地调整训练策略,我们可以充分发挥多任务学习的优势,训练出更加强大、更具泛化能力的语言模型,使其在各种自然语言处理任务中大放异彩。


    多任务学习的平衡艺术:如何在重要性和难度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

    在多任务学习中,如何平衡不同任务的重要性及难度,就像走钢丝一样,需要技巧和策略,才能确保模型在各个任务上都能取得良好的表现,最终达到 “全面发展” 的目标。

    1. 评估重要性:以目标为导向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多任务学习的目标是什么?是为了提升模型在某个特定任务上的表现,还是希望模型在多个任务上都能达到均衡的水准?

    • 以特定任务为主导: 如果目标是提升模型在某个特定任务上的表现,那么就应该优先考虑与该任务密切相关的其他任务,并为这些任务分配更高的权重,或者使用更多的数据进行训练。
    • 追求均衡发展: 如果目标是让模型在多个任务上都达到均衡的水准,那么就需要根据任务的重要性进行权衡,例如,可以为更重要的任务分配更高的权重,或者使用更多的数据进行训练。

    2. 评估难度: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除了重要性之外,还需要考虑不同任务的难度。如果将一个非常简单的任务和一个非常困难的任务放在一起训练,那么模型很可能会偏向于学习简单的任务,而忽略了困难的任务。

    • 难度分级: 可以根据任务的难度进行分级,例如将简单的任务放在前面,困难的任务放在后面,或者将难度相近的任务放在一起训练。
    • 课程学习: 可以借鉴课程学习的思想,先训练简单的任务,再逐步引入更难的任务,例如先训练模型预测下一个词语,再训练模型生成完整的句子,最后训练模型完成问答等更具挑战性的任务。

    3. 动态调整: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

    在实际训练过程中,我们还需要根据模型的表现情况,动态地调整不同任务的权重和训练策略。

    • 监控指标: 需要密切关注模型在各个任务上的表现,例如准确率、召回率、F1 值等,以及模型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上的损失函数值。
    • 动态调整: 如果发现模型在某个任务上的表现不佳,可以尝试提高该任务的权重,或者使用更多的数据进行训练。反之,如果发现模型在某个任务上的表现已经足够好,可以尝试降低该任务的权重,或者减少该任务的训练数据,将更多的资源分配给其他任务。

    4. 总结

    在多任务学习中,平衡不同任务的重要性及难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尝试和调整,才能找到最佳的平衡点。 通过合理地设计任务组合、灵活地调整训练策略,我们可以充分发挥多任务学习的优势,训练出更加强大、更具泛化能力的模型。

  • Llama训练过程中,如何制定 损失函数

    在训练语言模型(如LLaMA)时,损失函数(Loss Function)的选择和制定非常重要。损失函数用于衡量模型的预测与实际目标之间的差异,并指导模型参数的更新,以提高模型的性能。对于语言模型,通常使用交叉熵损失函数(Cross Entropy Loss),但具体的实现可以根据不同的任务和需求进行调整。

    以下是制定损失函数的一般步骤和考虑因素:

    1. 选择适当的损失函数
      • 对于语言建模任务,通常使用交叉熵损失函数。交叉熵损失函数可以有效地处理分类问题,并且适合处理语言模型中的下一个单词预测任务。
      import torch.nn as nn criterion = nn.CrossEntropyLoss()
    2. 处理输入和输出
      • 确保模型的输出和目标标签的形状匹配。通常,模型的输出是一个大小为 [batch_size, seq_len, vocab_size] 的张量,而目标是 [batch_size, seq_len] 的张量。
      # 模型输出 logits 和目标标签 targets logits = model(input_ids) # [batch_size, seq_len, vocab_size] targets = target_ids # [batch_size, seq_len] # 调整形状以匹配交叉熵损失函数的需求 logits = logits.view(-1, logits.size(-1)) # [batch_size * seq_len, vocab_size] targets = targets.view(-1) # [batch_size * seq_len]
    3. 计算损失
      • 使用交叉熵损失函数计算损失值。注意,这里需要确保 logits 和 targets 的形状是兼容的。
      loss = criterion(logits, targets)
    4. 考虑掩码(Masking)
      • 对于变长序列输入,可能需要掩码来忽略填充部分(padding tokens)的损失。这样可以避免模型在填充部分上学习无关的信息。
      attention_mask = (input_ids != pad_token_id).float() # 生成掩码 loss = criterion(logits, targets) loss = (loss * attention_mask.view(-1)).sum() / attention_mask.sum()
    5. 优化器和反向传播
      • 定义优化器并通过反向传播更新模型参数。
      optimizer = torch.optim.Adam(model.parameters(), lr=learning_rate) optimizer.zero_grad() loss.backward() optimizer.step()

    示例代码

    下面是一个简化的示例代码片段,展示了如何在训练循环中计算交叉熵损失:

    import torch
    import torch.nn as nn
    import torch.optim as optim
    
    # 假设我们有一个简单的语言模型
    class SimpleLanguageModel(nn.Module):
        def __init__(self, vocab_size, embed_size, hidden_size):
            super(SimpleLanguageModel, self).__init__()
            self.embedding = nn.Embedding(vocab_size, embed_size)
            self.rnn = nn.GRU(embed_size, hidden_size, batch_first=True)
            self.fc = nn.Linear(hidden_size, vocab_size)
    
        def forward(self, input_ids):
            x = self.embedding(input_ids)
            x, _ = self.rnn(x)
            logits = self.fc(x)
            return logits
    
    # 超参数
    vocab_size = 30522
    embed_size = 768
    hidden_size = 768
    learning_rate = 1e-4
    
    # 初始化模型和损失函数
    model = SimpleLanguageModel(vocab_size, embed_size, hidden_size)
    criterion = nn.CrossEntropyLoss()
    optimizer = optim.Adam(model.parameters(), lr=learning_rate)
    
    # 假设我们有一个批次的数据
    input_ids = torch.tensor([[101, 2003, 1037, 2742, 102], [101, 2023, 2003, 1037, 2742, 102]])
    target_ids = torch.tensor([[2003, 1037, 2742, 102, 0], [2023, 2003, 1037, 2742, 102, 0]])
    pad_token_id = 0
    
    # 前向传播
    logits = model(input_ids)
    
    # 计算损失
    logits = logits.view(-1, logits.size(-1))
    targets = target_ids.view(-1)
    loss = criterion(logits, targets)
    
    # 反向传播和优化
    optimizer.zero_grad()
    loss.backward()
    optimizer.step()
    
    print(f'Loss: {loss.item()}')

    上述步骤和示例代码展示了如何在语言模型(如LLaMA)的训练过程中制定和计算损失函数。接下来,我们可以进一步优化和扩展这个流程,考虑更多实际训练中的细节。

    进一步优化和扩展

    1. 使用掩码来处理填充部分
      • 在实际的训练数据中,输入序列的长度可能不一致,因此需要使用掩码来忽略填充部分的损失。
    # 生成掩码
    attention_mask = (input_ids != pad_token_id).float()  # [batch_size, seq_len]
    
    # 调整形状
    logits = logits.view(-1, logits.size(-1))  # [batch_size * seq_len, vocab_size]
    targets = target_ids.view(-1)              # [batch_size * seq_len]
    attention_mask = attention_mask.view(-1)   # [batch_size * seq_len]
    
    # 计算损失并应用掩码
    loss = criterion(logits, targets)
    loss = (loss * attention_mask).sum() / attention_mask.sum()
    1. 梯度裁剪(Gradient Clipping)
      • 为了防止梯度爆炸问题,可以对梯度进行裁剪。
      torch.nn.utils.clip_grad_norm_(model.parameters(), max_norm=1.0)
    2. 学习率调度器(Learning Rate Scheduler)
      • 使用学习率调度器来动态调整学习率,有助于提升模型的训练效果。
      scheduler = torch.optim.lr_scheduler.StepLR(optimizer, step_size=1000, gamma=0.1)
    3. 批量处理
      • 使用数据加载器和批处理来提高训练效率。
    from torch.utils.data import DataLoader, TensorDataset
    
    # 创建数据集和数据加载器
    dataset = TensorDataset(input_ids, target_ids)
    dataloader = DataLoader(dataset, batch_size=2, shuffle=True)
    
    # 训练循环
    for epoch in range(num_epochs):
        for batch in dataloader:
            input_ids, target_ids = batch
    
            # 前向传播
            logits = model(input_ids)
    
            # 计算损失
            logits = logits.view(-1, logits.size(-1))
            targets = target_ids.view(-1)
            attention_mask = (input_ids != pad_token_id).float().view(-1)
            loss = criterion(logits, targets)
            loss = (loss * attention_mask).sum() / attention_mask.sum()
    
            # 反向传播和优化
            optimizer.zero_grad()
            loss.backward()
            torch.nn.utils.clip_grad_norm_(model.parameters(), max_norm=1.0)
            optimizer.step()
        
        scheduler.step()
    
        print(f'Epoch {epoch + 1}, Loss: {loss.item()}')

    总结

    在训练语言模型(如LLaMA)时,制定损失函数的关键步骤包括选择适当的损失函数(通常为交叉熵损失),确保输入和输出形状匹配,考虑掩码来处理填充部分,以及使用优化器和反向传播来更新模型参数。进一步优化可以包括梯度裁剪、学习率调度器和有效的批量处理等方法。

    通过这些步骤和优化技巧,可以有效地训练语言模型,使其在语言生成任务中表现出色。

  • 自我精炼:让语言模型更懂你

    引言

    在人工智能的世界里,语言模型(LLMs)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它们通过深度学习技术,能够理解、生成和处理自然语言。然而,如何让这些模型更贴近人类的思维和偏好,一直是研究者们追求的目标。近期,一种名为“直接策略优化”(Direct Policy Optimization, DPO)的方法引起了广泛关注,它通过简化的训练流程,试图让语言模型更懂人心。但DPO方法也存在不足,它没有充分考虑正面和负面反馈的相对质量,可能导致次优的训练结果。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研究者们提出了一种新的方法——自我精炼。

    什么是自我精炼?

    自我精炼是一种利用语言模型内部知识来评估和提升模型性能的技术。它通过设计一种精细化的函数,来估计正面和负面响应的质量。这种方法不需要额外的标注数据,而是依靠模型自身的能力来进行自我提升。

    从DPO到自我精炼

    DPO方法通过直接优化策略来提高模型性能,但它并没有区分不同响应的相对质量。自我精炼方法通过引入一个调整函数,来优化DPO的损失函数,使其能够更好地区分正面和负面响应。

    实验验证

    研究者们在多个评估者上进行了实验,结果表明自我精炼方法能够有效提升模型性能。无论是在多轮对话还是在单轮对话中,自我精炼的模型都展现出了优越的表现。

    自我精炼的实践应用

    写作助手

    想象一下,你正在撰写一篇关于自然选择的文章。使用自我精炼的语言模型,可以生成更加详尽和准确的内容,比如解释自然选择如何促进物种的进化和适应。

    客户服务

    在客户服务领域,自我精炼的语言模型可以帮助快速生成诚恳且具有说服力的道歉信,向客户解释订单延迟的原因,并保证问题已得到解决。

    探索世界

    自我精炼的语言模型也能提供有趣的信息,比如解释为什么有人会选择使用纸质地图而不是依赖GPS设备,或者解释地球上每天发生的闪电次数。

    结论

    自我精炼方法通过利用语言模型的内在知识,提升了模型对人类偏好的对齐能力。这一方法不仅能够提高模型的性能,还能够减少训练时间和资源消耗。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语言模型将更加智能,更能够理解并满足我们的需求。


    Q: 这篇论文试图解决什么问题?

    A: 这篇论文探讨了如何通过直接策略优化(Direct Policy Optimization, DPO)改进大型语言模型(Large Language Models, LLMs)的行为与人类偏好的一致性。DPO是一种替代传统基于强化学习的人类反馈(Reinforcement Learning from Human Feedback, RLHF)的方法,它避免了额外训练和存储奖励模型的需要。然而,DPO并没有考虑正面和负面响应的相对质量,可能导致次优的训练结果。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论文提出了一种利用LLMs内部知识来评估响应质量并帮助优化损失函数的方法。具体来说,论文的主要贡献包括:

    1. 设计了一个基于LLMs知识的精细化函数,用于估计正面和负面响应的质量。
    2. 证明了在温和的假设下,构建的精细化函数可以帮助自优化损失函数。
    3. 利用精细化函数,提出了基于DPO及其变体身份策略优化(Identity Policy Optimization, IPO)的两种新方法。

    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自精细化方法能够改进经过微调的模型的性能,与DPO和IPO相比有所提高。

    Q: 有哪些相关研究?

    A: 在这篇论文中,提到了若干与直接策略优化(DPO)和强化学习从人类反馈(RLHF)相关的研究。以下是一些主要的相关研究:

    1. Amini et al. [3] 和 Zhou et al. [53] 提出了使用分数函数来自我精细化目标的方法。这需要一个理想的奖励或分数函数,可能并不总是可行的。
    2. Cui et al. [16] 和 Tunstall et al. [43] 使用GPT-4来通过评分选择高质量的响应对。这需要一个强大的LLM来有效地过滤数据集,这也可能并不总是实际的。
    3. Self-Alignment 相关的研究,如 self-judgment [27; 46; 40; 29; 50] 和 self-improving [30; 2; 11; 10; 9],这些研究利用LLM的内在知识来提高对齐能力,避免了额外的人工注释数据的需求。
    4. Bradley-Terry Reward Model [8; 13],这是一个用于评估响应性能的奖励函数模型。
    5. Direct Preference Optimization (DPO) [3],这是一种直接优化策略的方法,它用策略本身取代了奖励模型。
    6. Identity Policy Optimisation (IPO) [4],这是DPO的一个变体,它优化偏好概率而不是奖励。
    7. Open LLM Leaderboard [6],这是一个评估LLM性能的平台。
    8. Pytorch FSDP [51],这是一个用于扩展全参数数据并行的库。
    9. MT-Bench [52] 和 Vicuna-Bench [12],这两个是用于评估LLM性能的基准测试集。
    10. Zephyr [43],这是一个直接蒸馏LM对齐的研究。
    11. 其他,如 Raft [17],Kto [18],Ultrafeedback [16] 等,这些研究提供了不同的方法和技术来改进LLM的对齐和性能。

    这些研究为本文提出的自精细化方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验背景。通过结合这些现有研究的成果,本文的方法旨在提高LLMs的训练效果,使其更好地符合人类的偏好和期望。

    Q: 论文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A: 论文通过以下几个步骤解决大型语言模型(LLMs)与人类偏好对齐的问题:

    1. 设计精细化函数(Refinement Function)
      • 利用LLM的内在知识,设计一个精细化函数 (\Delta(y^-, y^+; x)),用于估计正面和负面响应的相对质量。
    2. 假设前提
      • 假设LLM能够构建一个与真实奖励函数对齐的奖励模型 (r),即对于任意 (y^+ \succ y^-),有 (r(y^+|x) > r(y^-|x))。
      • 假设添加提示(prompt)不会改变正面和负面响应之间的偏好关系。
    3. 通过提示(Prompting)实现 (\Delta)
      • 通过将查询 (x) 与提示 (p) 连接,形成增强的查询 (p \oplus x),以提高LLM性能。
      • 使用精细化函数 (\Delta_\pi(y^-, y^+; x)),该函数依赖于LLM (\pi)。
    4. 与DPO和IPO的整合
      • 将精细化函数整合到DPO和IPO的目标函数中,以调整优化过程,使得更高质量的正面响应更有可能被选择。
      • 对于DPO,构建了Self-refined DPO (Sr-DPO)算法。
      • 对于IPO,构建了Self-refined IPO (Sr-IPO)算法。
    5. 算法实现
      • 提供了Sr-DPO和Sr-IPO的具体算法实现,包括数据集的采样、梯度更新等步骤。
    6. 实验验证
      • 在多个数据集上进行实验,包括MT-Bench、Vicuna-Bench和Open-LLM Leaderboard,以验证所提出方法的有效性。
      • 使用不同的评估者(如GPT-4)来评估模型性能,并与现有的DPO和IPO方法进行比较。

    通过这些步骤,论文展示了如何通过利用LLM的内在知识来提高模型对人类偏好的对齐程度,从而解决DPO方法在考虑正面和负面响应相对质量方面的不足。

    Q: 论文做了哪些实验?

    A: 论文中进行了以下实验来验证所提出方法的有效性:

    1. 数据集:实验使用了三个广泛使用的基准数据集进行评估:
      • MT-Bench:一个多轮次问题集合,涵盖写作、角色扮演、信息提取、推理、数学、编程等多个领域。
      • Vicuna-Bench:一个单轮次问题集合,包括写作、角色扮演、通用、费米问题、反事实、编程、数学和知识领域。
      • Open-LLM Leaderboard:包含多个子数据集,涉及常识推理、多任务语言理解、人类虚假陈述模仿和数学问题解决等领域。
    2. 基线比较:选择了两种广泛采用的直接对齐基线方法进行比较:
      • DPO(Direct Policy Optimization)
      • IPO(Identity Policy Optimization)
    3. 性能指标:使用了以下性能指标来衡量不同方法的效果:
      • 平均边际(Average Marginal):衡量正面和负面响应之间的差距。
      • 准确率(Accuracy):衡量正面响应的奖励大于负面响应的元组数量。
      • 增强输入的准确率(Accuracy for prompt-augmented tuples):衡量输入通过提示增强后的准确率。
    4. 实验设置
      • 对于MT-Bench和Vicuna-Bench,使用了Pythia 2.8B作为预训练的LLM,并进行了监督式微调(SFT)和直接对齐。
      • 对于Open-LLM Leaderboard,使用了zephyr-7b-sft-full作为基础模型,并直接进行大规模多样化偏好数据集Ultra-feedback的直接对齐。
    5. 实验结果
      • 在MT-Bench和Vicuna-Bench上,Sr-DPO和Sr-IPO在赢/平/输率上均优于DPO和IPO。
      • 在Open-LLM Leaderboard上,Sr-DPO在多个子数据集上展现出卓越的性能,并且在所有六个数据集上一致优于DPO。
    6. 参数影响分析
      • 分析了参数λ对Sr-DPO和Sr-IPO性能的影响,发现λ的值对赢率有显著影响。
      • 研究了训练元组数量对性能的影响,发现Sr-DPO和Sr-IPO能够从更多的训练数据中受益。
    7. 相关性分析
      • 计算了边际与GPT-4评分之间的相关性,以评估Sr-DPO和Sr-IPO在评估正面和负面响应质量方面的准确性。
    8. 训练时间
      • 比较了Sr-DPO和Sr-IPO与DPO和IPO在训练时间上的差异。

    通过这些实验,论文证明了所提出的自精细化方法在多个方面改进了现有直接对齐方法的性能,并且在不同数据集和评估者上都表现出了鲁棒性。

    Q: 有什么可以进一步探索的点?

    A: 尽管这篇论文提出了一种有效的自我精细化方法来改进大型语言模型(LLMs)的对齐,但仍有一些潜在的研究方向可以进一步探索:

    1. 在线策略基础的直接对齐:论文提到,尚未将其方法与在线策略基础的直接对齐相结合。探索这种方法可能有助于提高模型在实时环境中的性能。
    2. 更广泛的数据集和领域:虽然论文在多个数据集上进行了实验,但扩展到更多领域和类型的数据集可以进一步验证方法的泛化能力。
    3. 不同的提示策略:研究不同的提示(prompting)策略,以确定哪些类型的提示对LLMs的性能提升最有效。
    4. 超参数调整:深入研究λ和其他超参数的选择,以优化模型性能。
    5. 模型解释性:提高模型的解释性,以便更好地理解模型如何做出决策,以及如何改进精细化函数。
    6. 模型鲁棒性:研究模型在面对对抗性攻击或噪声数据时的鲁棒性,并探索提高鲁棒性的方法。
    7. 多任务学习:探索将自我精细化方法应用于多任务学习环境,以提高模型在多个任务上的性能。
    8. 人类偏好的多样性:研究如何使模型更好地处理和整合来自不同背景和文化的人的多样化偏好。
    9. 模型的可扩展性:研究如何将这些方法扩展到更大的模型架构,以及如何优化大规模训练过程。
    10. 伦理和社会影响:深入探讨模型对齐过程中的伦理问题,以及如何确保模型的决策过程符合社会价值观。
    11. 跨模态对齐:将文本模型与视觉或其他模态的数据结合,以实现跨模态的对齐和理解。
    12. 实时应用:研究如何将这些方法应用于需要实时反馈和适应的应用程序,例如聊天机器人或交互式系统。

    这些探索点可以帮助研究者们进一步提高LLMs的性能,扩大其应用范围,并确保其决策过程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Q: 总结一下论文的主要内容

    A: 这篇论文的核心内容是提出并验证了一种新的方法,用于改进大型语言模型(LLMs)与人类偏好的对齐。主要贡献和方法包括:

    1. 问题识别:指出现有的直接策略优化(DPO)方法在训练LLMs时,没有考虑到正面和负面响应的相对质量,可能导致次优的训练结果。
    2. 精细化函数设计:利用LLMs的内在知识,设计了一个精细化函数 (\Delta(y^-, y^+; x)) 来评估正面和负面响应的质量。
    3. 理论假设:提出了两个关键假设,一是LLM能够构建与真实奖励函数对齐的奖励模型;二是添加特定提示不会改变响应的偏好关系。
    4. 通过提示实现 (\Delta):通过在查询中加入提示来增强LLM的性能,并据此定义了一个新的精细化函数 (\Delta_\pi(y^-, y^+; x))。
    5. 与DPO和IPO的整合:将精细化函数整合到DPO和IPO中,提出了Self-refined DPO (Sr-DPO)和Self-refined IPO (Sr-IPO)两种新方法。
    6. 实验验证:在多个数据集上进行了实验,包括MT-Bench、Vicuna-Bench和Open-LLM Leaderboard,并与DPO和IPO方法进行了比较。
    7. 性能提升:实验结果表明,Sr-DPO和Sr-IPO在多个指标上优于基线方法,包括赢率、准确率和边际。
    8. 参数影响分析:研究了参数λ和训练元组数量对模型性能的影响。
    9. 相关性分析:分析了模型输出与人类评估者(如GPT-4)评分之间的相关性。
    10. 训练时间:评估了Sr-DPO和Sr-IPO方法的训练时间,并与DPO和IPO进行了比较。
    11. 结论:提出了利用LLMs内在知识来优化损失函数的新方法,并证明了其在提高模型对齐人类偏好方面的有效性。
    12. 未来工作:论文最后指出了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如在线策略基础的直接对齐等。

    整体而言,这篇论文为改进LLMs的训练和对齐提供了有价值的见解和方法,并通过实验验证了其有效性。

  • 代码预训练:提升语言模型实体追踪能力的新途径

    引言:语言模型的新突破

    在人工智能领域,语言模型的能力一直在不断进化。最近,一项引人注目的研究表明,通过在代码上预训练语言模型,能够显著提升模型对自然语言中实体状态变化的追踪能力。这项研究不仅为我们揭示了语言模型的新潜力,也为未来的智能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实验探索:代码与数学的双重奏

    研究者们通过一系列系统实验,比较了在基础模型上进一步训练的模型,这些模型除了基础数据外,还额外训练了大量的代码数据。实验结果表明,经过代码训练的模型在实体追踪任务上的表现明显优于基础模型。与此同时,研究者们也探讨了数学训练和对齐调整(alignment tuning)对模型性能的影响,但发现这两种方法并没有带来一致的性能提升。

    实体追踪的重要性

    实体追踪是理解长文本和进行规划等关键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在解析一个食谱时,智能体需要追踪不同实体(如食材)的变化。以往的研究表明,一些基于Transformer的大型语言模型(如GPT-3.5)展现出了非平凡的实体追踪能力,而GPT-3等模型则似乎缺乏这种能力。

    代码训练的魔力

    代码训练为何能提升实体追踪能力呢?研究者们推测,这可能是因为在编写代码时,正确地追踪变量的状态非常重要。这种程序化的输入可能比纯自然语言文本提供了更强的训练信号。通过实验,研究者们发现,即使是较小的模型,经过代码训练后,在处理影响盒子状态的操作数量较少的情况下,性能也有了显著提升。

    数学训练与对齐调整的探索

    尽管代码训练表现出色,但数学训练和对齐调整的效果则不那么明显。数学训练可能在某些情况下提供边际效益,但并不一致。对齐调整则根据不同的模型和训练方式表现出不同的效果,有时甚至不如未调整的模型。

    结论与未来展望

    这项研究为理解如何通过代码预训练提升语言模型的性能提供了新的视角。未来的研究将进一步探索代码训练是如何赋予模型实体追踪和其他推理能力的。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有理由相信,语言模型将变得更加智能,更好地服务于人类。

    参考文献

    1. Kim, N. , & Schuster, S. (2023). Entity Tracking in Language Models. In ACL.
    2. Madaan, A. , et al. (2022). Language Models of Code are Few-Shot Commonsense Learners. In EMNLP.
    3. Muennighoff, N. , et al. (2023). Scaling Data-Constrained Language Models. In NeurIPS.
    4. Prakash, N. , et al. (2024). FineTuning Enhances Existing Mechanisms: A Case Study on Entity Tracking. In ICLR.
    5. Razeghi, Y. , et al. (2024). Backtracking Mathematical Reasoning of Language Models to the Pretraining Data. In The Second Tiny Papers Track at ICLR 2024.
    6. Toshniwal, S. , et al. (2024). OpenMathInstruct-1: A 1.8 Million Math Instruction Tuning Dataset. arXiv:2402.10176.
    7. Touvron, H. , et al. (2023). LLaMA: Open and efficient foundation language models. arXiv:2302.13971.
    8. Yang, K. , et al. (2024). If LLM Is the Wizard, Then Code Is the Wand: A Survey on How Code Empowers Large Language Models to Serve as Intelligent Agents. arXiv:2401.00812.

    Q: 这篇论文试图解决什么问题?

    A: 这篇论文探讨了预训练语言模型时加入代码数据是否能提升模型追踪话语实体状态变化的能力。具体来说,论文的主要目标是系统性地测试以下假设:

    1. 代码预训练对实体追踪能力的影响:研究者们通过比较基础模型与在这些基础模型上进一步训练并加入额外代码数据的模型之间的实体追踪性能,来评估代码预训练是否能够提升语言模型的实体追踪能力。
    2. 数学训练的影响:论文还探讨了另一种高度结构化数据类型——数学训练对实体追踪能力的影响。
    3. 对齐调整(Alignment Tuning)的效果:研究者们检查了对齐调整(一种提高模型在交互设置中可用性的重要步骤)对实体追踪能力的影响。

    通过这些实验,论文发现,与基础模型相比,额外经过大量代码训练的模型在实体追踪任务上表现更好。然而,数学训练和对齐调整并没有在各种模型家族中显示出一致的益处。

    Q: 有哪些相关研究?

    A: 论文中提到了以下相关研究,它们探讨了将代码包含在预训练数据中对大型语言模型(LLMs)的影响:

    1. 代码预训练与通用推理能力:一些研究声称,在预训练数据中添加代码可以提高LLMs的通用推理能力。例如,Madaan et al. (2022) 观察到,像Codex这样的经过代码预训练的模型在ProPara任务上的表现优于主要在语言数据上训练的模型。Sap et al. (2022) 发现GPT-3.5在对象追踪任务上的表现优于GPT-3。Muennighoff et al. (2023) 发现,在预训练数据中添加代码可以提高在bAbI任务上的表现。
    2. 数学训练与实体追踪:Prakash et al. (2024) 观察到,对算术任务进行微调的基础模型在简化版的实体追踪任务上的表现有所提高,这表明除了代码之外,一般结构化数据也可能有助于语言模型发展实体追踪能力。
    3. 代码预训练与特定任务表现:一些研究已经观察到,经过代码预训练的模型在特定任务上的表现有所提高,例如在常识推理(Madaan et al., 2022)、思维链推理(Wei et al., 2022b)、数学问题解决(Razeghi et al., 2024)和实体追踪任务(Muennighoff et al., 2023)。

    这些研究为本文提出的假设提供了背景和支持,即代码预训练可能对提高语言模型在实体追踪等推理任务上的表现有积极影响。

    Q: 论文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A: 论文通过以下步骤解决提出的问题:

    1. 实验设计:研究者设计了一系列实验来比较基础模型和在这些模型上继续训练并加入额外代码数据的模型。实验还包括了对数学训练和对齐调整的影响进行测试。
    2. 模型选择:选择了一些已知仅在预训练数据上有所不同的模型对,以确保比较的公正性。例如,比较了(Llama 2, Code Llama)、(DeepSeek, DeepSeek-Coder)和(Gemma, CodeGemma)等模型对。
    3. 评估设置:采用了Kim & Schuster (2023)提出的“盒子任务”来测试模型的实体追踪能力。在这个任务中,模型需要根据对七个盒子内容的描述以及随后的状态改变操作来报告每个盒子的内容。
    4. 实验执行:执行了三个主要实验:
      • 实验1:测试代码预训练对实体追踪能力的影响。
      • 实验2:测试数学预训练对实体追踪能力的影响。
      • 实验3:测试对齐调整对实体追踪能力的影响。
    5. 结果分析:分析了实验结果,发现额外的代码训练可以一致地提高模型的实体追踪能力,而数学训练和对齐调整的效果则不明显。
    6. 讨论与未来工作:基于实验结果,论文讨论了可能的原因,并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例如深入研究代码训练如何赋予模型实体追踪和其他推理能力。
    7. 局限性说明:论文也讨论了实验设计中的潜在局限性,并计划在未来的研究中通过受控训练实验来解决这些问题。

    通过这些步骤,论文提供了对代码预训练、数学训练和对齐调整对语言模型实体追踪能力影响的系统性评估。

    Q: 论文做了哪些实验?

    A: 论文中进行了三个主要实验来评估代码预训练、数学训练和对齐调整对语言模型实体追踪能力的影响。以下是每个实验的概述:

    实验1:代码预训练的影响

    • 目的:测试在基础模型上继续训练并加入额外代码数据是否能够提高实体追踪能力。
    • 模型对比:比较了以下模型对:(Llama 2, Code Llama)、(DeepSeek, DeepSeek-Coder)、(Gemma, CodeGemma)。第二项模型在每对中是通过在第一项模型上继续训练额外的代码数据得到的。
    • 结果:发现对于Llama 2 13B和70B模型以及DeepSeek模型,经过代码训练的模型在非平凡实体追踪案例中一致优于基础模型。

    实验2:数学预训练的影响

    • 目的:评估数学训练是否能够提高实体追踪性能。
    • 模型对比:比较了以下模型对:(Code Llama, Llemma)、(DeepSeek-Coder, DeepSeek-Math)、(Llama, FLoat)、(Mistral, OpenMathMistral)。第二项模型在每对中是通过在第一项模型上训练额外的数学数据得到的。
    • 结果:数学训练的提升效果不明显,且在某些情况下,基础模型的性能优于数学训练后的模型。

    实验3:对齐调整的影响

    • 目的:探索对齐调整对实体追踪能力的影响。
    • 模型对比:比较了以下模型对:(Llama 2, Llama 2-Chat)、(Code Llama, Code Llama-Instruct)、(Gemma, Gemma-Instruct)、(CodeGemma, CodeGemma-Instruct)、(DeepSeek, DeepSeek-Chat)、(DeepSeek-Coder, DeepSeek-Coder-Instruct)。这些模型对中,第二项模型是通过对第一项模型进行对齐调整得到的。
    • 结果:对齐调整对基础模型和代码模型的影响不同,基础模型通常从对齐调整中受益,而代码模型的受益则更为复杂。

    每个实验都使用了“盒子任务”来评估模型的实体追踪能力,该任务要求模型根据对盒子内容的描述和随后的状态改变操作来报告每个盒子的内容。实验结果被细分为针对目标盒子的操作数量,以区分需要追踪状态变化的非平凡案例和简单的复制初始状态描述的平凡案例。

    Q: 有什么可以进一步探索的点?

    A: 论文在讨论部分提出了一些未来研究的方向,以下是可以进一步探索的关键点:

    1. 代码训练对模型能力的影响:研究者提出需要进一步调查代码训练如何赋予模型实体追踪以及其他推理能力。这可能涉及深入分析代码数据在预训练过程中的具体作用和影响。
    2. 数学训练与实体追踪:尽管论文中的实验没有发现数学训练对实体追踪能力有显著提升,但这一领域仍值得进一步研究。未来的工作可以探索不同类型的数学数据和训练方法是否能够带来更好的结果。
    3. 对齐调整的优化:论文指出对齐调整对基础模型和代码模型的影响不同。未来的研究可以探索如何更有效地利用对齐调整来提高模型性能,特别是对于不同规模和类型的模型。
    4. 训练数据的质量和数量:论文提到了训练数据规模可能对模型性能有影响,但具体的数据质量和数量的影响尚未充分研究。未来的工作可以更细致地分析这些因素。
    5. 不同模型架构的比较:论文主要关注了几种特定的模型家族。未来的研究可以探索其他模型架构,并比较它们在实体追踪任务上的表现。
    6. 实体追踪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实体追踪能力在许多自然语言处理任务中都非常重要。未来的研究可以探索如何将实体追踪技术应用于更广泛的领域,如信息抽取、问答系统、文本摘要等。
    7. 模型的可解释性和透明度:提高模型的可解释性和透明度,以便更好地理解模型是如何学习和做出决策的,这在学术界和工业界都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8. 跨语言的实体追踪能力:论文主要关注了英语语言模型。未来的研究可以考虑跨语言的实体追踪能力,探索模型在处理不同语言时的表现和挑战。

    这些探索点可以帮助研究者更深入地理解语言模型的能力和局限性,并推动自然语言处理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Q: 总结一下论文的主要内容

    A: 这篇论文的主要内容可以总结如下:

    1. 研究目的:论文旨在系统性地测试预训练语言模型时加入代码数据是否能够提高模型追踪话语实体状态变化的能力。
    2. 实验设计:研究者们设计了一系列实验,比较了基础模型与在这些模型上进一步训练并加入额外代码数据的模型之间的实体追踪性能。
    3. 模型选择:选择了几对模型,包括Llama 2、DeepSeek、Gemma等,以及它们的变体,这些变体在预训练数据上有所不同,特别是是否包含代码数据。
    4. 评估方法:使用了“盒子任务”来评估模型的实体追踪能力,该任务要求模型根据对盒子内容的描述和随后的状态改变操作来报告每个盒子的内容。
    5. 实验结果
      • 代码预训练的影响:发现额外的代码训练可以提高模型的实体追踪能力,尤其是在较大规模的模型上。
      • 数学预训练的影响:数学训练对实体追踪能力的提升效果不明显,且在某些情况下,基础模型的性能优于数学训练后的模型。
      • 对齐调整的影响:对齐调整对基础模型和代码模型的影响不同,基础模型通常从对齐调整中受益,而代码模型的受益则更为复杂。
    6. 结论:论文得出的主要结论是,代码预训练能够一致地提高模型的实体追踪能力,而数学训练和对齐调整的效果则不明显。
    7. 未来工作:论文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包括深入研究代码训练如何赋予模型实体追踪和其他推理能力,以及探索如何更有效地利用对齐调整来提高模型性能。
    8. 局限性:论文也讨论了实验设计中的潜在局限性,并计划在未来的研究中通过受控训练实验来解决这些问题。

    整体而言,这篇论文提供了对代码预训练、数学训练和对齐调整对语言模型实体追踪能力影响的系统性评估,并为未来的研究方向提供了指导。

  • 苹果公司近期开发了一种名为ReALM(Reference Resolution As Language Modeling)的系统

    苹果公司最近在人工智能领域取得了新的研究进展,他们发布了一种名为ReALM的人工智能系统,该系统具有优于GPT-4的视觉元素解析能力。这项研究成果被认为是苹果在AI大语言模型上的重要突破。

    ReALM是苹果研究人员开发的一种人工智能系统,它能够理解屏幕上的实体以及对话和背景上下文中的模糊引用,从而实现与语音助手更自然的交互。该系统利用大型语言模型将参考解析的复杂任务转换为纯语言建模问题,从而实现了显著的性能提升[1]

    为了处理基于屏幕的引用,ReALM的一个关键创新在于使用已解析的屏幕字符及其位置来重建屏显,以生成捕获视觉布局的文本表示。研究人员证明,这种方法与专门用于参考解析的微调语言模型相结合,可以在该任务上优于GPT-4[1]

    苹果的研究人员团队指出,能够理解上下文,包括参考文献,对于对话助理来说至关重要。他们展示了ReALM在不同类型的参考中对现有系统的巨大改进,最小的模型在屏幕参考上获得了超过5%的绝对增益,而较大模型的性能更是远远优于GPT-4[1]

    尽管ReALM在解析屏幕上的视觉元素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研究人员也指出,依赖屏幕自动解析仍然存在局限性。处理更复杂的视觉参考可能需要结合计算机视觉和多模态技术[1]

    这项研究的发布表明苹果公司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投资和研究将继续推进,以使其语音助手Siri和其他产品更加熟悉和情境感知。苹果公司正在努力缩小与竞争对手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差距,以保持其在市场上的竞争力[2]


    Learn more:

    1. 苹果大模型新进展:发布 ReALM,视觉元素解析能力优于 GPT-4_手机新浪网
    2. 苹果大模型新进展:发布 ReALM,视觉元素解析能力优于 GPT-4-CSDN博客
    3. 苹果研究人员称其设备端模型 ReALM 性能优于 GPT-4,可大幅提升 Siri 智能程度 – IT之家

  • 五月AI领域人物与项目盘点

    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些在五月份遇到的有趣人物和项目。这些项目和人物在AI领域里都各自有着独特的光芒和成就。

    AIPPT

    AIPPT是一个在国外已经火了一年的产品,而它在国内的火爆和盈利能力,说明它做对了几个非常巧妙的点。它通过卖会员,一个月能有400万的收入,在AI工具产品里找不到第二个。虽然AI在这个产品中只占了20%,但剩下的编辑器和模板库的功夫,让这个赛道相对干净,大公司看不上,也不会做太细。AIPPT正在出海,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

    One2X

    One2X是由两位朋友新成立的公司,他们的产品方向是文字转视频工具,目标是找到下一个视频消费形态,颠覆字节。他们的小目标是先赚钱养活自己,同时他们对AI产品和算法的理解是业界顶流。有归藏老师作为产品顾问,也拿到了顶级VC的投资,值得后续持续关注。

    Folotoy

    Folotoy是王乐要做的99块钱的AI玩具,目的是让大模型+玩具能普及到每个孩子。他们的团队不到10个人,已经能够交付AI硬件,并且产品已经卖到中东和美国。他们的硬件迭代速度比一些软件公司还快,是一个快速成长的团队。

    阅览室

    Junyu的阅览室有着“让认真阅读的人在互联网上有栖身之地”的使命。阅览室的环境非常好,采光极佳,是一个适合阅读和思考的地方。Junyu的AI新产品即将推出,虽然开发速度慢,但慢工出细活。

人生梦想 - 关注前沿的计算机技术 acejo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