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努埃尔·科穆宁时期的拜占庭帝国:权力博弈与外交风云》 New 2025-01-07 作者 C3P00 一、匈牙利的纷争 在那个充满动荡与野心的时代,拜占庭帝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错综复杂。利人(这里可能是指匈牙利人)就像一颗不安分的棋子,在两个大帝国之间徘徊,并且妄图控制克罗地亚和达尔马提亚。这种行为注定了他们与拜占庭帝国的敌对关系不可避免。而盖萨作为匈牙利的重要人物,他对康拉德和曼努埃尔签订的盟约始终保持着不信任的态度。 (一)早期的谨慎 早年的时候,盖萨不敢贸然发动大规模的行动。这可能是由于当时他深知自己力量的薄弱,毕竟夹在两大帝国之间,稍有不慎就可能被碾压。然而,随着康拉德的逝世,情况发生了转变。盖萨变得愈发大胆,接下来的四年间频繁地与拜占庭帝国开战。这时候的拜占庭皇帝曼努埃尔正急于腾出手来进攻南意大利,于是双方在1156年签署了和约。不过,大家都心知肚明,这只是权宜之计而已。从长远来看,盖萨渴望建立起一个强大独立的国家,而曼努埃尔则有着更大的野心——摧毁匈牙利的独立地位,将其并入自己的帝国版图。 (二)继承人的争夺 盖萨的逝世引发了继承人的争端。曼努埃尔毫不犹豫地出手干预,他推举盖萨的兄弟斯蒂芬,并给予了可观的钱财与装备支持。然而,斯蒂芬并没有成功登上王位,王位最终落入了盖萨的儿子斯蒂芬三世手中。到了1163年,曼努埃尔派出了大使乔治·帕列奥列格前往觐见斯蒂芬三世,提出了一个颇具诱惑力的提议。如果斯蒂芬承认他的弟弟贝拉继承克罗地亚和达尔马提亚,那么曼努埃尔不仅会让贝拉与自己的女儿玛丽亚成婚,还会让他成为皇位继承人。斯蒂芬接受了这个提议,随后年轻的王子贝拉被乔治·帕列奥列格护送返回君士坦丁堡。贝拉按照东正教的习俗受洗并改名为亚历克修斯,还获得了“尊主”这个原本只有皇帝才能使用的封号,地位仅次于皇帝,比尊贵者和恺撒都要尊贵。 但是,事情并没有像人们预期的那样发展。仅仅一年之后,也就是1164年,曼努埃尔和贝拉以斯蒂芬没有遵守前一年的协议为由,渡过多瑙河向匈牙利发起了战争。在这场战争中,塞尔柱苏丹提供的仆从军展现出了相当的英勇。战争一直持续到1167年,随着曼努埃尔的外甥安德罗尼卡·康托斯特凡诺斯大败匈牙利人而结束。这一战的结果是,皇帝曼努埃尔控制了达尔马提亚、波斯尼亚、西尔米乌姆以及克罗地亚的大部分地区。 (三)贝拉的命运起伏 贝拉和他的未婚妻在这期间成为了重要人物出席各种典礼。可是订婚四年后他们依然没有成婚。直到1169年,当皇后玛丽为曼努埃尔生下儿子时,大家才明白婚礼延后的原因。曼努埃尔决定食言,取消了贝拉与女儿的婚约,而是让他和自己妻子的异母姐妹沙蒂永的安妮公主成婚,同时将贝拉降为恺撒。不过,命运似乎总是充满了转机。三年后,贝拉的兄长斯蒂芬三世去世,在曼努埃尔的帮助下,贝拉成为了匈牙利的国王。他在离开君士坦丁堡之前向皇帝宣誓效忠,承诺会为帝国的利益而奋战,并且他也确实遵守了这一诺言。 二、塞尔维亚的情况 曼努埃尔在匈牙利的成功也带来了另一个积极的结果,那就是不安分的塞尔维亚人失去了最重要的盟友。虽然帝国军队每次都能够平息塞尔维亚人接连不断的暴乱,但却无法将其彻底终结。其中,塞尔维亚的大首领斯蒂芬·内马尼亚曾经在1167年大败帝国军队,这让曼努埃尔感受到了强大的对手。然而,随着匈牙利国王斯蒂芬三世的逝世以及皇帝在1172年夏季的亲征,内马尼亚的希望破灭了。他不得不像沙蒂永的雷纳尔一样,跪倒在征服者的面前,然后作为战败的叛乱者随曼努埃尔的胜利大军返回君士坦丁堡。 三、威尼斯的顾虑 (一)利益冲突 在西欧各国之中,威尼斯在这系列的发展中受损最为严重。威尼斯同样觊觎着达尔马提亚的控制权,所以它愿意与拜占庭结盟共同对付匈牙利的侵袭。当得知皇帝将达尔马提亚海岸地区吞并时,威尼斯的反应可想而知。其实这也并不意外,因为在此之前皇帝已经允许热那亚人、比萨人和阿马尔菲人在君士坦丁堡巩固其贸易地位,而这些特权以前只有威尼斯享有。此外,皇帝还将安科纳几乎当成了拜占庭帝国的殖民地,甚至有传言说他打算将安科纳纳入帝国版图,并恢复古时的意大利总督区。 (二)威尼斯人被囚事件 曼努埃尔做出这些举动是有他的理由的。当时在君士坦丁堡永久居住的拉丁人数量众多,其中威尼斯人最多,他们享受着曼努埃尔及其父祖们在经济或政治危机时被迫出让的特权,也因此备受厌恶。宫中书记长官尼基塔斯·霍尼亚特斯抱怨威尼斯人因富裕繁荣而愈发无礼,蔑视皇帝的权威。于是,曼努埃尔找到了机会来教训他们。1171年年初,热那亚人在加拉塔的定居点遭到袭击,尽管破坏的主谋不明,但曼努埃尔认定威尼斯人是罪犯,并在3月12日下令逮捕拜占庭帝国境内的所有威尼斯公民,扣押他们的舰船与财产。这一行动非常迅速高效,仅在都城就有上万人被逮捕,监狱人满为患,修道院和修女院都被征用为临时拘禁地。消息传回威尼斯后,威尼斯人起初不肯相信,后来怒火中烧。他们认为这次袭击是拜占庭帝国蓄意编造的借口,因为袭击发生两天内就在帝国各地完成了逮捕工作,并且两年前皇帝还向威尼斯大使许诺要保护威尼斯国民的安全,现在看来不过是拖延时间以便下手获取更多的战利品。 (三)威尼斯的反击 威尼斯共和国决意开战,他们强制征款要求所有公民提供资助,海外的威尼斯人也纷纷回国服兵役。总督维塔莱·米凯莱很快就集结起至少一百二十艘战舰,并在次年9月驶出潟湖进攻东帝国。在伊斯特里亚和达尔马提亚又征召了更多威尼斯人之后,他继续进军绕过伯罗奔尼撒半岛来到埃维亚岛,见到了在那里等待的帝国大使。大使带来了安抚信,强调君主不想开战,只要总督派和谈使团前往君士坦丁堡就能够解决分歧并且得到满意的条件。维塔莱·米凯莱接受了这一建议,这是他一生中最大的错误。 四、总督遇刺事件 维塔莱·米凯莱带领舰队转往希俄斯岛等待谈判结果。不幸的是,瘟疫在拥挤的舰船上迅速爆发。开春时已有数千人死亡,幸存者虚弱沮丧无力再战。此时大使刚刚抵达君士坦丁堡,他们遭到了恶劣对待,任务彻底失败。皇帝的态度完全没有改变,之前的举措只是为了拖延时间巩固防务而已。米凯莱抑郁且屈辱地回去集结他的部队。他若是留在东方情况也许还能更好些,但他轻而易举地落入了拜占庭帝国的圈套,现在他又要把瘟疫带回威尼斯。威尼斯人认为如此的无能是不可容忍的,人们集结起来要废黜他,不少人还要让他偿命。总督企图从侧门溜出宫中赶往圣扎卡里亚修女院避难,但不走运的他没走多远就被揪住刺死。 五、教廷与拜占庭的关系 (一)“巴巴罗萨”腓特烈与教廷的矛盾 1155年夏那次纷扰不断的加冕礼之后,腓特烈和教廷的关系就愈发恶劣。腓特烈决心在北意大利确立自己的权威,但伦巴第绝大多数的大城小镇众口一词,坚定反对封建制的束缚,倾向于共和与自治,教皇哈德良也支持他们。1159年8月,来自米兰、克雷马、布雷西亚和皮亚琴察的代表在阿纳尼面见教皇,西西里国王威廉的代表也一同出席,他们发誓遵守协议,并最终形成了所谓伦巴第同盟的核心。各城镇许诺只有在得到教皇授权之后才会和共同的敌人谈判,教皇则一如既往地在四十天后革除皇帝的教籍。然而,教皇哈德良在阿纳尼突然心绞痛于9月1日骤逝。“巴巴罗萨”腓特烈借此机会引发更多的纷乱。他挑动了教廷内部的分裂,当枢机主教锡耶纳的罗兰在圣彼得大教堂成为教皇亚历山大三世时,另一名枢机主教圣塞西利娅教堂的奥克塔维安突然抢过教皇的披风自己披上,虽然亚历山大的支持者抢回了披风,但奥克塔维安准备了另一件披风并在混乱中披上,冲向教皇之位坐上去自称维克多四世。此举虽然不可取,却依然有效。腓特烈在罗马的大使立即认定维克多为教皇。西欧其他各国则都效忠于亚历山大。接下来的十八年间,教皇与僭称教皇撕裂了意大利的政坛。与此同时,被亚历山大革除教籍的腓特烈继续竭力制造破坏,甚至在维克多死后拉拢了两个分裂派的枢机主教安排了一场新“选举”。 (二)拜占庭与教廷的谈判 对于曼努埃尔·科穆宁而言,“巴巴罗萨”和教皇的争执给了拜占庭帝国重新确立基督教世界最高权威的机会。既然西帝国不肯履行基督教世界庇护者的职责,这一职责就由拜占庭承担。而且这一“亲善”谈判有可能让分裂一个多世纪的东西教会重归于好。当两位高阶的教皇使节在1160年年初抵达君士坦丁堡请求皇帝支持亚历山大对抗僭称教皇维克多时,曼努埃尔热情接待了他们,并在接下来的五年之中与教皇和法兰西国王保持秘密联络,企图让欧洲的王公与意大利的城镇结成大同盟,彻底消灭腓特烈。然而谈判的结果令人失望。1166年,曼努埃尔直接给教皇亚历山大发了一份坚定的提案。他会在神学与宗教仪式问题上进行一系列的重大让步,以终结大分裂,并给教皇大笔补助,让他能够买通罗马乃至整个意大利;作为回报,亚历山大要亲自为他加冕,恢复帝国的统一。这个提案提出的时机很精准,因为教皇的主要支持者西西里国王威廉在同年5月7日逝世,他的儿子此时年幼。亚历山大必须寻求其他支持,君士坦丁堡自然是显而易见的选择。不久之后两名枢机主教前往博斯普鲁斯海峡与皇帝商谈细节。然而这意义索然,教会的分裂太深不可能达成任何协议。据约翰·基纳摩斯记载,教皇的第一个条件便是曼努埃尔迁都罗马,这对于曼努埃尔来说是不可能接受的。枢机主教们无功而返,问题也没有解决的意思。约一年后曼努埃尔再度尝试,却依然收效甚微。他低估了自己在西欧的不受欢迎程度,尤其是在第二次十字军之后,人们认为他对叙利亚与圣地图谋不轨,想要消灭法兰克王公并恢复东正教的仪式。他也不能理解的是,在亚历山大看来他的要求和野心太大。教皇需要支持但绝不肯牺牲自己的权威,无论地上有两个帝国还是一个帝国,地位最高的必须是“基督在凡间的牧师”。 六、曼努埃尔的辉煌与挑战 (一)事业的顶峰 十二世纪七十年代的头五年,曼努埃尔·科穆宁达到了事业的顶峰。在东方,他让十字军海外王国承认了他的宗主权,通过王室联姻巩固了这种关系,并迫使塞尔柱苏丹退兵。在西方,他的朋友或者说傀儡贝拉三世成了匈牙利国王,并割让了大片土地;他还迫使塞尔维亚的大首领斯蒂芬·内马尼亚屈服,打击了帝国境内威尼斯人的势力,并从中获取大量的收益。他的唯一重大失败在于对南意大利的征服战争,除此之外,他的表现堪称绝佳。 (二)东方的隐患 然而东方和西方相隔遥远,曼努埃尔也不可能无处不在。在和基利杰·阿尔斯兰签署和约之后他离开了小亚细亚,十年多不曾返回。其间塞尔柱苏丹可没有虚度光阴。他虽然避免和帝国开战,但还是逐渐消灭了一个又一个主要的敌对穆斯林政权,直到只剩努尔丁一人。1173年,君士坦丁堡收到了苏丹正在和摩苏尔阿塔贝格秘密会谈的消息。曼努埃尔立即率军进入小亚细亚,在菲拉德尔菲亚与苏丹对质,苏丹温和地解释称努尔丁不肯原谅皇帝和基督徒结盟,而他别无选择只能尊重皇帝的意愿。他向曼努埃尔保证拜占庭帝国无需忧虑,并且乐于延长此前的和约。危险暂时避免了,然而在1174年5月15日,摩苏尔阿塔贝格逝世,达尼什曼德部在塞尔柱苏丹面前孤立无援。基利杰·阿尔斯兰毫不犹豫地吞并了这一地区,两位达尼什曼德部的流亡王公来到君士坦丁堡求援。接下来的两年间,双方进行了系列外交谈判,苏丹全程敷衍塞责,不断重申自己渴望和平和延长和约的意愿,但也爆发了一些小冲突,其间曼努埃尔竭力加强他在边境的防卫。 (三)密列奥赛法隆之战 1176年夏季,皇帝起兵向以哥念进军,穿越老底嘉和米安德河上游河谷,抵达塞尔柱苏丹国边境的山地。他在那里见到了苏丹的使节,他们带来了最后一份和约,条款颇为有利。皇帝的大部分高级军官都倾向于接受这份和约,指出携带重装备在塞尔柱人占据制高点的群山中行军充满危险。不幸的是,军中还有大批年轻的贵族,他们急于参与人生中的第一场战斗。他们纷纷要求继续远征,热血上涌的皇帝也同意了他们的要求。在已成废墟的密列奥赛法隆堡垒之外,曼努埃尔抵达了基布里泽关口。9月17日,帝国军队在穿越狭窄的关口时,辎重拖到了约十英里之外。至此,突厥人的反击仅限于少量部队发动小规模袭扰,现在他们发起了总反攻。他们从山间倾泻而下,把箭矢集中射向驮畜身上,驮畜的尸体很快堵住了道路。皇帝的新妻舅、安条克大公鲍德温率领骑兵冲向山地,被大批敌军包围,他和部下全部战死。曼努埃尔在这个关键时刻突然勇气消失,在仓促进行的战场会议上,他的高级指挥官们惊恐地听他提出逃跑的要求。指挥官安德罗尼卡·康托斯特凡诺斯坚决反对,一名在场的士兵也开言支持,并斥责皇帝想要抛弃因他的鲁莽而陷入死亡困境的士兵。这场战役以拜占庭帝国的惨败告终,曼努埃尔的军事冒险主义在这里遭受了沉重的打击。 总之,曼努埃尔·科穆宁时期,拜占庭帝国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不断地进行权力博弈与外交周旋。既有辉煌的成就,如对周边一些国家的控制和影响力的扩展,也有惨痛的失败,如密列奥赛法隆之战。同时,它与西欧国家之间的关系也充满了矛盾与冲突,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拜占庭帝国的历史走向。
一、匈牙利的纷争
在那个充满动荡与野心的时代,拜占庭帝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错综复杂。利人(这里可能是指匈牙利人)就像一颗不安分的棋子,在两个大帝国之间徘徊,并且妄图控制克罗地亚和达尔马提亚。这种行为注定了他们与拜占庭帝国的敌对关系不可避免。而盖萨作为匈牙利的重要人物,他对康拉德和曼努埃尔签订的盟约始终保持着不信任的态度。
(一)早期的谨慎
早年的时候,盖萨不敢贸然发动大规模的行动。这可能是由于当时他深知自己力量的薄弱,毕竟夹在两大帝国之间,稍有不慎就可能被碾压。然而,随着康拉德的逝世,情况发生了转变。盖萨变得愈发大胆,接下来的四年间频繁地与拜占庭帝国开战。这时候的拜占庭皇帝曼努埃尔正急于腾出手来进攻南意大利,于是双方在1156年签署了和约。不过,大家都心知肚明,这只是权宜之计而已。从长远来看,盖萨渴望建立起一个强大独立的国家,而曼努埃尔则有着更大的野心——摧毁匈牙利的独立地位,将其并入自己的帝国版图。
(二)继承人的争夺
盖萨的逝世引发了继承人的争端。曼努埃尔毫不犹豫地出手干预,他推举盖萨的兄弟斯蒂芬,并给予了可观的钱财与装备支持。然而,斯蒂芬并没有成功登上王位,王位最终落入了盖萨的儿子斯蒂芬三世手中。到了1163年,曼努埃尔派出了大使乔治·帕列奥列格前往觐见斯蒂芬三世,提出了一个颇具诱惑力的提议。如果斯蒂芬承认他的弟弟贝拉继承克罗地亚和达尔马提亚,那么曼努埃尔不仅会让贝拉与自己的女儿玛丽亚成婚,还会让他成为皇位继承人。斯蒂芬接受了这个提议,随后年轻的王子贝拉被乔治·帕列奥列格护送返回君士坦丁堡。贝拉按照东正教的习俗受洗并改名为亚历克修斯,还获得了“尊主”这个原本只有皇帝才能使用的封号,地位仅次于皇帝,比尊贵者和恺撒都要尊贵。
但是,事情并没有像人们预期的那样发展。仅仅一年之后,也就是1164年,曼努埃尔和贝拉以斯蒂芬没有遵守前一年的协议为由,渡过多瑙河向匈牙利发起了战争。在这场战争中,塞尔柱苏丹提供的仆从军展现出了相当的英勇。战争一直持续到1167年,随着曼努埃尔的外甥安德罗尼卡·康托斯特凡诺斯大败匈牙利人而结束。这一战的结果是,皇帝曼努埃尔控制了达尔马提亚、波斯尼亚、西尔米乌姆以及克罗地亚的大部分地区。
(三)贝拉的命运起伏
贝拉和他的未婚妻在这期间成为了重要人物出席各种典礼。可是订婚四年后他们依然没有成婚。直到1169年,当皇后玛丽为曼努埃尔生下儿子时,大家才明白婚礼延后的原因。曼努埃尔决定食言,取消了贝拉与女儿的婚约,而是让他和自己妻子的异母姐妹沙蒂永的安妮公主成婚,同时将贝拉降为恺撒。不过,命运似乎总是充满了转机。三年后,贝拉的兄长斯蒂芬三世去世,在曼努埃尔的帮助下,贝拉成为了匈牙利的国王。他在离开君士坦丁堡之前向皇帝宣誓效忠,承诺会为帝国的利益而奋战,并且他也确实遵守了这一诺言。
二、塞尔维亚的情况
曼努埃尔在匈牙利的成功也带来了另一个积极的结果,那就是不安分的塞尔维亚人失去了最重要的盟友。虽然帝国军队每次都能够平息塞尔维亚人接连不断的暴乱,但却无法将其彻底终结。其中,塞尔维亚的大首领斯蒂芬·内马尼亚曾经在1167年大败帝国军队,这让曼努埃尔感受到了强大的对手。然而,随着匈牙利国王斯蒂芬三世的逝世以及皇帝在1172年夏季的亲征,内马尼亚的希望破灭了。他不得不像沙蒂永的雷纳尔一样,跪倒在征服者的面前,然后作为战败的叛乱者随曼努埃尔的胜利大军返回君士坦丁堡。
三、威尼斯的顾虑
(一)利益冲突
在西欧各国之中,威尼斯在这系列的发展中受损最为严重。威尼斯同样觊觎着达尔马提亚的控制权,所以它愿意与拜占庭结盟共同对付匈牙利的侵袭。当得知皇帝将达尔马提亚海岸地区吞并时,威尼斯的反应可想而知。其实这也并不意外,因为在此之前皇帝已经允许热那亚人、比萨人和阿马尔菲人在君士坦丁堡巩固其贸易地位,而这些特权以前只有威尼斯享有。此外,皇帝还将安科纳几乎当成了拜占庭帝国的殖民地,甚至有传言说他打算将安科纳纳入帝国版图,并恢复古时的意大利总督区。
(二)威尼斯人被囚事件
曼努埃尔做出这些举动是有他的理由的。当时在君士坦丁堡永久居住的拉丁人数量众多,其中威尼斯人最多,他们享受着曼努埃尔及其父祖们在经济或政治危机时被迫出让的特权,也因此备受厌恶。宫中书记长官尼基塔斯·霍尼亚特斯抱怨威尼斯人因富裕繁荣而愈发无礼,蔑视皇帝的权威。于是,曼努埃尔找到了机会来教训他们。1171年年初,热那亚人在加拉塔的定居点遭到袭击,尽管破坏的主谋不明,但曼努埃尔认定威尼斯人是罪犯,并在3月12日下令逮捕拜占庭帝国境内的所有威尼斯公民,扣押他们的舰船与财产。这一行动非常迅速高效,仅在都城就有上万人被逮捕,监狱人满为患,修道院和修女院都被征用为临时拘禁地。消息传回威尼斯后,威尼斯人起初不肯相信,后来怒火中烧。他们认为这次袭击是拜占庭帝国蓄意编造的借口,因为袭击发生两天内就在帝国各地完成了逮捕工作,并且两年前皇帝还向威尼斯大使许诺要保护威尼斯国民的安全,现在看来不过是拖延时间以便下手获取更多的战利品。
(三)威尼斯的反击
威尼斯共和国决意开战,他们强制征款要求所有公民提供资助,海外的威尼斯人也纷纷回国服兵役。总督维塔莱·米凯莱很快就集结起至少一百二十艘战舰,并在次年9月驶出潟湖进攻东帝国。在伊斯特里亚和达尔马提亚又征召了更多威尼斯人之后,他继续进军绕过伯罗奔尼撒半岛来到埃维亚岛,见到了在那里等待的帝国大使。大使带来了安抚信,强调君主不想开战,只要总督派和谈使团前往君士坦丁堡就能够解决分歧并且得到满意的条件。维塔莱·米凯莱接受了这一建议,这是他一生中最大的错误。
四、总督遇刺事件
维塔莱·米凯莱带领舰队转往希俄斯岛等待谈判结果。不幸的是,瘟疫在拥挤的舰船上迅速爆发。开春时已有数千人死亡,幸存者虚弱沮丧无力再战。此时大使刚刚抵达君士坦丁堡,他们遭到了恶劣对待,任务彻底失败。皇帝的态度完全没有改变,之前的举措只是为了拖延时间巩固防务而已。米凯莱抑郁且屈辱地回去集结他的部队。他若是留在东方情况也许还能更好些,但他轻而易举地落入了拜占庭帝国的圈套,现在他又要把瘟疫带回威尼斯。威尼斯人认为如此的无能是不可容忍的,人们集结起来要废黜他,不少人还要让他偿命。总督企图从侧门溜出宫中赶往圣扎卡里亚修女院避难,但不走运的他没走多远就被揪住刺死。
五、教廷与拜占庭的关系
(一)“巴巴罗萨”腓特烈与教廷的矛盾
1155年夏那次纷扰不断的加冕礼之后,腓特烈和教廷的关系就愈发恶劣。腓特烈决心在北意大利确立自己的权威,但伦巴第绝大多数的大城小镇众口一词,坚定反对封建制的束缚,倾向于共和与自治,教皇哈德良也支持他们。1159年8月,来自米兰、克雷马、布雷西亚和皮亚琴察的代表在阿纳尼面见教皇,西西里国王威廉的代表也一同出席,他们发誓遵守协议,并最终形成了所谓伦巴第同盟的核心。各城镇许诺只有在得到教皇授权之后才会和共同的敌人谈判,教皇则一如既往地在四十天后革除皇帝的教籍。然而,教皇哈德良在阿纳尼突然心绞痛于9月1日骤逝。“巴巴罗萨”腓特烈借此机会引发更多的纷乱。他挑动了教廷内部的分裂,当枢机主教锡耶纳的罗兰在圣彼得大教堂成为教皇亚历山大三世时,另一名枢机主教圣塞西利娅教堂的奥克塔维安突然抢过教皇的披风自己披上,虽然亚历山大的支持者抢回了披风,但奥克塔维安准备了另一件披风并在混乱中披上,冲向教皇之位坐上去自称维克多四世。此举虽然不可取,却依然有效。腓特烈在罗马的大使立即认定维克多为教皇。西欧其他各国则都效忠于亚历山大。接下来的十八年间,教皇与僭称教皇撕裂了意大利的政坛。与此同时,被亚历山大革除教籍的腓特烈继续竭力制造破坏,甚至在维克多死后拉拢了两个分裂派的枢机主教安排了一场新“选举”。
(二)拜占庭与教廷的谈判
对于曼努埃尔·科穆宁而言,“巴巴罗萨”和教皇的争执给了拜占庭帝国重新确立基督教世界最高权威的机会。既然西帝国不肯履行基督教世界庇护者的职责,这一职责就由拜占庭承担。而且这一“亲善”谈判有可能让分裂一个多世纪的东西教会重归于好。当两位高阶的教皇使节在1160年年初抵达君士坦丁堡请求皇帝支持亚历山大对抗僭称教皇维克多时,曼努埃尔热情接待了他们,并在接下来的五年之中与教皇和法兰西国王保持秘密联络,企图让欧洲的王公与意大利的城镇结成大同盟,彻底消灭腓特烈。然而谈判的结果令人失望。1166年,曼努埃尔直接给教皇亚历山大发了一份坚定的提案。他会在神学与宗教仪式问题上进行一系列的重大让步,以终结大分裂,并给教皇大笔补助,让他能够买通罗马乃至整个意大利;作为回报,亚历山大要亲自为他加冕,恢复帝国的统一。这个提案提出的时机很精准,因为教皇的主要支持者西西里国王威廉在同年5月7日逝世,他的儿子此时年幼。亚历山大必须寻求其他支持,君士坦丁堡自然是显而易见的选择。不久之后两名枢机主教前往博斯普鲁斯海峡与皇帝商谈细节。然而这意义索然,教会的分裂太深不可能达成任何协议。据约翰·基纳摩斯记载,教皇的第一个条件便是曼努埃尔迁都罗马,这对于曼努埃尔来说是不可能接受的。枢机主教们无功而返,问题也没有解决的意思。约一年后曼努埃尔再度尝试,却依然收效甚微。他低估了自己在西欧的不受欢迎程度,尤其是在第二次十字军之后,人们认为他对叙利亚与圣地图谋不轨,想要消灭法兰克王公并恢复东正教的仪式。他也不能理解的是,在亚历山大看来他的要求和野心太大。教皇需要支持但绝不肯牺牲自己的权威,无论地上有两个帝国还是一个帝国,地位最高的必须是“基督在凡间的牧师”。
六、曼努埃尔的辉煌与挑战
(一)事业的顶峰
十二世纪七十年代的头五年,曼努埃尔·科穆宁达到了事业的顶峰。在东方,他让十字军海外王国承认了他的宗主权,通过王室联姻巩固了这种关系,并迫使塞尔柱苏丹退兵。在西方,他的朋友或者说傀儡贝拉三世成了匈牙利国王,并割让了大片土地;他还迫使塞尔维亚的大首领斯蒂芬·内马尼亚屈服,打击了帝国境内威尼斯人的势力,并从中获取大量的收益。他的唯一重大失败在于对南意大利的征服战争,除此之外,他的表现堪称绝佳。
(二)东方的隐患
然而东方和西方相隔遥远,曼努埃尔也不可能无处不在。在和基利杰·阿尔斯兰签署和约之后他离开了小亚细亚,十年多不曾返回。其间塞尔柱苏丹可没有虚度光阴。他虽然避免和帝国开战,但还是逐渐消灭了一个又一个主要的敌对穆斯林政权,直到只剩努尔丁一人。1173年,君士坦丁堡收到了苏丹正在和摩苏尔阿塔贝格秘密会谈的消息。曼努埃尔立即率军进入小亚细亚,在菲拉德尔菲亚与苏丹对质,苏丹温和地解释称努尔丁不肯原谅皇帝和基督徒结盟,而他别无选择只能尊重皇帝的意愿。他向曼努埃尔保证拜占庭帝国无需忧虑,并且乐于延长此前的和约。危险暂时避免了,然而在1174年5月15日,摩苏尔阿塔贝格逝世,达尼什曼德部在塞尔柱苏丹面前孤立无援。基利杰·阿尔斯兰毫不犹豫地吞并了这一地区,两位达尼什曼德部的流亡王公来到君士坦丁堡求援。接下来的两年间,双方进行了系列外交谈判,苏丹全程敷衍塞责,不断重申自己渴望和平和延长和约的意愿,但也爆发了一些小冲突,其间曼努埃尔竭力加强他在边境的防卫。
(三)密列奥赛法隆之战
1176年夏季,皇帝起兵向以哥念进军,穿越老底嘉和米安德河上游河谷,抵达塞尔柱苏丹国边境的山地。他在那里见到了苏丹的使节,他们带来了最后一份和约,条款颇为有利。皇帝的大部分高级军官都倾向于接受这份和约,指出携带重装备在塞尔柱人占据制高点的群山中行军充满危险。不幸的是,军中还有大批年轻的贵族,他们急于参与人生中的第一场战斗。他们纷纷要求继续远征,热血上涌的皇帝也同意了他们的要求。在已成废墟的密列奥赛法隆堡垒之外,曼努埃尔抵达了基布里泽关口。9月17日,帝国军队在穿越狭窄的关口时,辎重拖到了约十英里之外。至此,突厥人的反击仅限于少量部队发动小规模袭扰,现在他们发起了总反攻。他们从山间倾泻而下,把箭矢集中射向驮畜身上,驮畜的尸体很快堵住了道路。皇帝的新妻舅、安条克大公鲍德温率领骑兵冲向山地,被大批敌军包围,他和部下全部战死。曼努埃尔在这个关键时刻突然勇气消失,在仓促进行的战场会议上,他的高级指挥官们惊恐地听他提出逃跑的要求。指挥官安德罗尼卡·康托斯特凡诺斯坚决反对,一名在场的士兵也开言支持,并斥责皇帝想要抛弃因他的鲁莽而陷入死亡困境的士兵。这场战役以拜占庭帝国的惨败告终,曼努埃尔的军事冒险主义在这里遭受了沉重的打击。
总之,曼努埃尔·科穆宁时期,拜占庭帝国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不断地进行权力博弈与外交周旋。既有辉煌的成就,如对周边一些国家的控制和影响力的扩展,也有惨痛的失败,如密列奥赛法隆之战。同时,它与西欧国家之间的关系也充满了矛盾与冲突,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拜占庭帝国的历史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