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明社会与维基百科:探索人类未来的新范式 New 2024-12-282024-12-27 作者 C3P00 一、从部落生活到现代的透明社会趋势 在人类漫长的发展历程中,我们曾经世世代代生活在部落或者宗族之中。那时候,我们的所有行动都是公开、可见的,毫无秘密可言。我们的心智就在这种持续的互相监督下演化。从演化的角度来看,互相监督是我们的本性状态。 然而现代社会似乎正在走向一种新的模式——透明社会。尽管很多人持怀疑态度,但其实我们曾经像这样生活了数百万年,所以人与人之间形成循环监督的世界并不会受到强烈的抵制。如果能够实现真正的平等和对称,我们会感到舒适。比如,在一个理想的透明社会里,警察当然会视频监控公民,但如果公民也能视频监控警察,并且能够获取警察的视频,这种情况尚能接受。虽然这并没有彻底解决所有问题,但是想要迈向透明社会就必须开始这样的行动。 可是这个假设并不容易达成。目前,我与谷歌或者是政府的关系天生就是不平等的。它们能够获取每个人的“生活流”,而我只能获得自己的。这就意味着它们握有质量更高的资源。不过,如果我们能够保留一些对称性,让我成为它们更高地位的一部分,承担更多它们的责任,并能从它们提供的更好视角中获益,或许事情是可行的。 二、隐私与匿名在这个新社会中的处境 (一)隐私的消逝 随着网络的发展,如今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有可能真正实现匿名,但它同时使得在现实生活中真正实现匿名难上加难。我们在掩盖身份的道路上每前进一步,就会在揭开身份使自己完全透明的道路上更进一步。例如,我们既有来电显示,也有来电隐藏,后来又有了来电过滤。现在,生物特征监测(虹膜 + 指纹 + 声音 + 面部 + 心率)让我们几乎无处可藏。当一个人的任何信息都能被找到并存档时,世界上就没有隐私可言了。因此,不少聪明人渴望找到方便的匿名手段作为隐私的避难所。 (二)匿名的双刃剑 在一个文明社会中,匿名好比稀土金属。大剂量的此类重金属是已知的对生物体最致命的毒素。然而,这些元素却是维持细胞生命的必需成分。同样地,难以察觉的少量匿名情况对系统来说是好的,甚至是必要的。匿名者让偶尔的告密行为成为可能,并且能保护受迫害的边缘人以及不被社会所容的人。但是当匿名大量出现时,将会危害系统。因为匿名是一种逃避责任的手段。推特、YikYak、Reddit等网站上,大多数粗暴的骚扰都是匿名的。不用负责任的状态最大程度上释放出人类的恶。例如,在eBay和Reddit中,不断产生的昵称背后都有一个可以追踪的身份。著名的非法团体Anonymous由一群完全匿名的流动临时志愿者组成。他们是一群没有固定目标的义务警察,虽然有时候他们会做一些看似正义的事情,如让某家信用卡公司瘫痪,或者捣毁伊斯兰国好战分子的推特账户,但是当他们不断制造麻烦时,很难说他们对于社会的贡献总体上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 三、数据时代的无限多级现象 (一)数据量的巨大飞跃 在这个时代,数据领域的一切都趋向无限,至少是宇宙量级。计算机科学家J. 斯托斯·霍尔(J.Storrs Hall)指出:“如果一种东西的数量足够多,那么它很可能表现出少量单一个体所不具备的属性。”就像一万亿神经元提供的智慧是用一百万神经元无法企及的;一个zillion数据点提供的洞察力用千百万数据点是无法得到的;一个zillion芯片联网创造的一个悸动、振颤的统一体用一千万芯片是无法完成的;一个zillion超链接生成的信息和行为是用几十万链接无法想象的。社会网络就在“无限多级”的领域中运行着。人工智能、机器人以及虚拟现实技术都需要对“无限多级”的掌握。✅ (二)数据处理的挑战与机遇 但是掌握“无限多级”需要的技术令人望而生畏。管理大数据的一般工具不太起作用。最大似然估计(MLE)的统计预测方法无法起作用,因为在“无限多级”范围内,估算最大的可能性是不太可能的。即时地操控“无限多级”量级的信息需要全新的数学领域、完全不同的软件算法以及彻底创新型的硬件。这里包含着巨大的机会! 比特想要互相关联,一个比特单位的数据参与的关联数越多,就越强大。问题是,今天大部分的可用信息都是按照只有人类能理解的方式编排的。手机里的一张快照包含着一串50,000,000比特的信息,它们按照人眼能够解读的方式编排。你阅读的这本书包含的700,00比特的信息按照英语语法规则编排。但是我们到达了极限。人类不可能触碰,更别说处理“无限多级”数量的比特。为了发掘我们正在获得或创造的“无限多级”字节级别数据的全部潜能,需要把比特按照机器和人工智能能够理解的方式编排。当自我追踪得到的数据能被机器知化时,它们将为我们提供全新、新奇、先进的了解自身的方式。几年后,当人工智能可以理解电影时,我们就能用全新的方式赋予“无限多级”的视觉信息不同的目的。人工智能会像我们分析文章一样分析图像,因此,它们将像我们写作时重组文字和短语那样轻松地重组视觉元素。 四、维基百科带来的启示 (一)颠覆传统认知 我对人性和知识本质的诸多认识都被维基百科颠覆了。刚开始,我和许多人一样,认为维基百科不可能成功。当时我觉得年轻人和无聊的人爱捣乱,而网上这样的人不在少数,他们会让人人都能编辑的百科辞典成为泡影。我也担心那些尽责的内容提供者免不了会夸大或记错事实,让我们更难获得可靠的内容。根据自己的20年上网经验,我认为不能信赖一个随机的陌生人提供的内容,而一群随机内容提供者聚集在一起将造成一团混乱。由专家创建的网页,如果没有编辑过也不能让我信服。一部未经编辑的百科全书,完全出自业余人士乃至不学无术者之手,似乎注定没有价值。 然而,维基百科的成功却远远超出我的预期。根据2015年的最新统计,它拥有3500万篇文章,涵盖了288种语言。这项成就值得炫耀。美国最高法院引用它,全世界的中小学生依靠它,所有的记者和终身学习者借助它迅速了解新知识。人性的种种缺陷没有阻止它的持续进步。因为最少的规则限制,人们的弱点和美德都转化成了公共财富。维基百科的成功说明,借助恰当的工具,重新找回被破坏的内容(维基百科上的恢复功能)比创建一篇破坏性的文章(蓄意捣乱)更容易,因而好的文章会更普及并且质量逐步提高。人数相同时,借助恰当的工具,合作团体的成就能超越一群有野心的竞争个体。 (二)集体力量的展现 集体向来能够放大某种力量,就像城市和市民之间的关系一样。但让我惊讶的是,我们对于工具和监管的需求如此之少。虽然在最初10年有所增加,维基百科的行政系统规模相对来说依然很小,人们几乎看不见。然而,最让人惊喜的是,我们并不知道维基百科这股力量能走多远,不知道“维基化”智力活动的极限在哪里。它能编写教科书,制作音乐或电影吗?它能制定法律或实施行政管理吗? (三)观念的转变 维基百科还改变了我的其他看法。过去,我是一个坚定的个人主义者,一个倾向于自由论的人,而维基百科的成功让我对社会力量产生了新的认同。如今,我更关注集体的力量以及个人在面对集体时产生的新义务。除了拓展公民的权利,我还想拓展公民的义务。我深信维基百科的影响力还没有被完全发掘,它改变人们想法的力量正在潜意识中影响着全世界的千禧年一代,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有益的蜂巢型心智的实例,并且使人们相信,“不可能的事”也能够做到。 无论是透明社会的趋势、隐私与匿名的困境,还是数据时代的无限多级现象以及维基百科带来的启示,都在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世界。我们需要以更加开放、包容的态度去迎接这些变化,同时也要谨慎地应对其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
一、从部落生活到现代的透明社会趋势
在人类漫长的发展历程中,我们曾经世世代代生活在部落或者宗族之中。那时候,我们的所有行动都是公开、可见的,毫无秘密可言。我们的心智就在这种持续的互相监督下演化。从演化的角度来看,互相监督是我们的本性状态。
然而现代社会似乎正在走向一种新的模式——透明社会。尽管很多人持怀疑态度,但其实我们曾经像这样生活了数百万年,所以人与人之间形成循环监督的世界并不会受到强烈的抵制。如果能够实现真正的平等和对称,我们会感到舒适。比如,在一个理想的透明社会里,警察当然会视频监控公民,但如果公民也能视频监控警察,并且能够获取警察的视频,这种情况尚能接受。虽然这并没有彻底解决所有问题,但是想要迈向透明社会就必须开始这样的行动。
可是这个假设并不容易达成。目前,我与谷歌或者是政府的关系天生就是不平等的。它们能够获取每个人的“生活流”,而我只能获得自己的。这就意味着它们握有质量更高的资源。不过,如果我们能够保留一些对称性,让我成为它们更高地位的一部分,承担更多它们的责任,并能从它们提供的更好视角中获益,或许事情是可行的。
二、隐私与匿名在这个新社会中的处境
(一)隐私的消逝
随着网络的发展,如今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有可能真正实现匿名,但它同时使得在现实生活中真正实现匿名难上加难。我们在掩盖身份的道路上每前进一步,就会在揭开身份使自己完全透明的道路上更进一步。例如,我们既有来电显示,也有来电隐藏,后来又有了来电过滤。现在,生物特征监测(虹膜 + 指纹 + 声音 + 面部 + 心率)让我们几乎无处可藏。当一个人的任何信息都能被找到并存档时,世界上就没有隐私可言了。因此,不少聪明人渴望找到方便的匿名手段作为隐私的避难所。
(二)匿名的双刃剑
在一个文明社会中,匿名好比稀土金属。大剂量的此类重金属是已知的对生物体最致命的毒素。然而,这些元素却是维持细胞生命的必需成分。同样地,难以察觉的少量匿名情况对系统来说是好的,甚至是必要的。匿名者让偶尔的告密行为成为可能,并且能保护受迫害的边缘人以及不被社会所容的人。但是当匿名大量出现时,将会危害系统。因为匿名是一种逃避责任的手段。推特、YikYak、Reddit等网站上,大多数粗暴的骚扰都是匿名的。不用负责任的状态最大程度上释放出人类的恶。例如,在eBay和Reddit中,不断产生的昵称背后都有一个可以追踪的身份。著名的非法团体Anonymous由一群完全匿名的流动临时志愿者组成。他们是一群没有固定目标的义务警察,虽然有时候他们会做一些看似正义的事情,如让某家信用卡公司瘫痪,或者捣毁伊斯兰国好战分子的推特账户,但是当他们不断制造麻烦时,很难说他们对于社会的贡献总体上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
三、数据时代的无限多级现象
(一)数据量的巨大飞跃
在这个时代,数据领域的一切都趋向无限,至少是宇宙量级。计算机科学家J. 斯托斯·霍尔(J.Storrs Hall)指出:“如果一种东西的数量足够多,那么它很可能表现出少量单一个体所不具备的属性。”就像一万亿神经元提供的智慧是用一百万神经元无法企及的;一个zillion数据点提供的洞察力用千百万数据点是无法得到的;一个zillion芯片联网创造的一个悸动、振颤的统一体用一千万芯片是无法完成的;一个zillion超链接生成的信息和行为是用几十万链接无法想象的。社会网络就在“无限多级”的领域中运行着。人工智能、机器人以及虚拟现实技术都需要对“无限多级”的掌握。✅
(二)数据处理的挑战与机遇
但是掌握“无限多级”需要的技术令人望而生畏。管理大数据的一般工具不太起作用。最大似然估计(MLE)的统计预测方法无法起作用,因为在“无限多级”范围内,估算最大的可能性是不太可能的。即时地操控“无限多级”量级的信息需要全新的数学领域、完全不同的软件算法以及彻底创新型的硬件。这里包含着巨大的机会!
比特想要互相关联,一个比特单位的数据参与的关联数越多,就越强大。问题是,今天大部分的可用信息都是按照只有人类能理解的方式编排的。手机里的一张快照包含着一串50,000,000比特的信息,它们按照人眼能够解读的方式编排。你阅读的这本书包含的700,00比特的信息按照英语语法规则编排。但是我们到达了极限。人类不可能触碰,更别说处理“无限多级”数量的比特。为了发掘我们正在获得或创造的“无限多级”字节级别数据的全部潜能,需要把比特按照机器和人工智能能够理解的方式编排。当自我追踪得到的数据能被机器知化时,它们将为我们提供全新、新奇、先进的了解自身的方式。几年后,当人工智能可以理解电影时,我们就能用全新的方式赋予“无限多级”的视觉信息不同的目的。人工智能会像我们分析文章一样分析图像,因此,它们将像我们写作时重组文字和短语那样轻松地重组视觉元素。
四、维基百科带来的启示
(一)颠覆传统认知
我对人性和知识本质的诸多认识都被维基百科颠覆了。刚开始,我和许多人一样,认为维基百科不可能成功。当时我觉得年轻人和无聊的人爱捣乱,而网上这样的人不在少数,他们会让人人都能编辑的百科辞典成为泡影。我也担心那些尽责的内容提供者免不了会夸大或记错事实,让我们更难获得可靠的内容。根据自己的20年上网经验,我认为不能信赖一个随机的陌生人提供的内容,而一群随机内容提供者聚集在一起将造成一团混乱。由专家创建的网页,如果没有编辑过也不能让我信服。一部未经编辑的百科全书,完全出自业余人士乃至不学无术者之手,似乎注定没有价值。
然而,维基百科的成功却远远超出我的预期。根据2015年的最新统计,它拥有3500万篇文章,涵盖了288种语言。这项成就值得炫耀。美国最高法院引用它,全世界的中小学生依靠它,所有的记者和终身学习者借助它迅速了解新知识。人性的种种缺陷没有阻止它的持续进步。因为最少的规则限制,人们的弱点和美德都转化成了公共财富。维基百科的成功说明,借助恰当的工具,重新找回被破坏的内容(维基百科上的恢复功能)比创建一篇破坏性的文章(蓄意捣乱)更容易,因而好的文章会更普及并且质量逐步提高。人数相同时,借助恰当的工具,合作团体的成就能超越一群有野心的竞争个体。
(二)集体力量的展现
集体向来能够放大某种力量,就像城市和市民之间的关系一样。但让我惊讶的是,我们对于工具和监管的需求如此之少。虽然在最初10年有所增加,维基百科的行政系统规模相对来说依然很小,人们几乎看不见。然而,最让人惊喜的是,我们并不知道维基百科这股力量能走多远,不知道“维基化”智力活动的极限在哪里。它能编写教科书,制作音乐或电影吗?它能制定法律或实施行政管理吗?
(三)观念的转变
维基百科还改变了我的其他看法。过去,我是一个坚定的个人主义者,一个倾向于自由论的人,而维基百科的成功让我对社会力量产生了新的认同。如今,我更关注集体的力量以及个人在面对集体时产生的新义务。除了拓展公民的权利,我还想拓展公民的义务。我深信维基百科的影响力还没有被完全发掘,它改变人们想法的力量正在潜意识中影响着全世界的千禧年一代,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有益的蜂巢型心智的实例,并且使人们相信,“不可能的事”也能够做到。
无论是透明社会的趋势、隐私与匿名的困境,还是数据时代的无限多级现象以及维基百科带来的启示,都在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世界。我们需要以更加开放、包容的态度去迎接这些变化,同时也要谨慎地应对其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