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真实:拟像与仿真的世界 2024-12-27 作者 C3P00 一、引言 🌟 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似乎生活在一个由拟像(simulacrum)和仿真构建的世界里。正如艾柯所写,“绝对的虚构被作为真实存在而呈现出来。”这是一种非常奇妙的现象,就像我们在沙漠中建造了一个超真实的天堂,却忘记了这片沙漠本身也是一种真实的存在。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拟像和仿真这两个概念,以及它们对我们生活产生的深远影响。 二、拟像的概念溯源 📚 (一)古代思想中的拟像 从古希腊伊壁鸠鲁学派对视觉的独特理论说起,他们认为每一个物体都释放出某种“幻象”,这在拉丁文中被称为“拟像”。卢克来修这位罗马伊壁鸠鲁主义者进一步阐述道:“你可以把‘拟像’看成是‘事物的镜像,某种从事物对象表面被永久性地剥离下来的外皮,在空中飞来飞去’。”这种观点将拟像描绘成有形而又虚无缥缈的东西。例如,看不见的拟像从某个物体上散发出来,刺射到眼睛从而产生视觉。一个东西在镜子中所形成的映像就证明了拟像的存在。试想一下,如果没有这些拟像,怎么会有两个看似完全相同但其中一个还是透明的物体呢?而且,伊壁鸠鲁学派还相信拟像可以在人们熟睡时经由身体上的毛孔进入感官,从而产生梦境中的幻像。这就好比艺术和绘画捕捉原来那些物体所放射出的幻像,就像粘蝇纸捕捉小虫子一样,形象地说明了拟像与原物体之间的关系。 (二)宗教文化中的拟像 在罗马语中,“拟像”是用来指代那种被鬼魂或者精灵激活的塑像或者图像。当第一本英语圣经问世时,需要一个词来描述那些栩栩如生而又时而窃窃私语的塑像,“拟像”的希腊语祖先“神像”一词便进入了英语词汇。在古代神庙里,有些神像设计得颇为精妙,具有活动的头部和四肢,还能把声音从身后传到前面来。虽然没有人把这些神像当作它们所代表的真神,但是也没有人忽视它们的存在。因为这些神像既非真也并不假——它们是真实的幻像,是一种超真实的存在。就像电视上的虚构人物墨菲·布朗一样,尽管是虚构的,但在观众的心目中却有着一种真实的感觉。 三、鲍德里亚眼中的仿真与超真实 🤔 法国哲学家让·鲍德里亚在他的著作《仿真》中深刻地阐述了仿真和超真实的概念。他引用了博尔赫斯的故事来作为对仿真最绝妙的讽喻:在这个故事中,帝国的地图绘制师们绘制了一幅极其详尽的地图,与帝国的领地分毫不差。然而随着帝国的衰败,这幅地图也逐渐变得破损,最后只剩下几缕残丝在沙漠中依稀可辨。鲍德里亚指出,在今天这个时代,抽象已经不再仅限于地图、双生、镜像或者概念,仿真也不再仅限于领地、参照物或实体。这是一个由没有起源或真实存在的真实作为模型的时代——一个超真实时代。领地不再先于地图而存在,也不会比地图存在得更久远,反而是地图先于领地——拟像在先,是地图生成了领地。如果现在要重温那个寓言的话,那就是领地的碎片随着地图而逐渐残破,真正残留下来的是那些不属于帝国版图而是属于我们自己的沙漠里的痕迹——一片真实的沙漠。 四、现代科技中的拟像与仿真 💻 (一)虚拟现实体验 以杰伦·拉尼尔搭建的超真实场景为例,当他完成第一个即时世界后不久,又打造了一个充满神像和拟像的世界。在这个人造现实中,有一个直径约一个街区大的环形铁轨、一个齐胸高的火车头以及其他散落的玩具。这些元素都是由多面体堆砌起来的,色彩鲜亮单一。当参与者进入这个世界时,他们会有一种变成动画城里的卡通人物的感觉。例如,一个用微小的多边形色块勾勒出来的戴着手套的手漂浮在眼前,那是参与者的“手”。通过精神意志控制这个“手”,可以沿着手指所指的方向飞行,坐在火车上感受火车绕圈运行等。在这个世界内部,这些超真实的事件是实实在在地发生过的,对于参与者来说是真实存在的体验。这就像是在数字世界中创造了一个全新的现实维度,让参与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超真实的力量。 (二)媒体中的拟像传输 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的研究人员正在探索如何利用拟像进行信息传输。安迪·利普曼研发了一种能够“由观众驾驭”的电视传输方法。以《我爱露茜》为例,他们抽取了露茜客厅的视觉模型作为背景数据,并将露茜的移动形象从背景场景中移除。在传输整个一集时,会传输两套不同的数据:作为虚拟模型的背景数据和露茜的移动图像影片。观众的电脑将两者重新组合起来,这样就可以实现根据观众需求个性化呈现内容的目的。而且,这种方法还有助于数据压缩,这对于实时全息图像等大量数据传输的应用场景至关重要。比如未来可能会出现橄榄球赛的全息图像传输,球迷们可以从任意角度观看比赛,甚至可以从球的视角来体验比赛的乐趣。 五、军事领域中的拟像应用 🛡️ 1991年沙漠风暴行动中的东距73战役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军方为了重建这场关键战役的三维仿真,士兵们回到战场粗略地勾勒出一个月前的战斗情况。通过各种手段收集信息,如坦克上的定位黑匣子记录地面坐标、导弹在沙地上留下的痕迹、指挥中心的无线电通讯磁带、卫星拍摄的照片等。技术人员花费9个月时间将这些信息拼接成一个人工合成的现实。这个拟像可以让士兵们坐在坦克仿真器中参加虚拟战斗,仿佛亲临那场战役一般。它不仅是一个三维电影,更是未来军事训练的重要工具,学员们可以通过设置假设条件与敌军进行较量,提高应对不同作战环境的能力。 六、超真实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 (一)日常生活的沉浸 我们这些后现代都市人每天都有大量时间沉浸在超真实之中:煲电话、看电视、用电脑、听广播。这些媒介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超真实体验,使我们给予它们极高的重视。想象一下,如果你在吃饭时不提从电视或者其他媒体上获知的消息,是不是会觉得缺少了一些谈资呢?拟像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于其中的地域,绝大多数情况下,这种超真实对我们来说是真实的。我们可以轻易地进入和离开超真实,就像在现实世界和数字世界之间自由穿梭一样。 (二)认知与思考的挑战 然而,这种超真实现象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挑战。由于拟像承载了沉重的命运,伴随着众多含义相近的同义词,如仿制品、假冒品、伪造品等,我们还没有分类方法来区分仿真之间细微而重要的差别。这就可能导致我们在认知上出现一些偏差,难以准确判断哪些是真正的现实,哪些只是超真实的幻影。例如,在商业广告中,商家常常利用超真实的拟像来吸引消费者,让消费者误以为产品具有某些超乎寻常的功能,但实际上可能并非如此。这就需要我们提高自身的辨别能力,不被超真实的表象所迷惑。 七、结论 🏁 综上所述,拟像和仿真在现代社会中无处不在,它们既是科技进步的产物,也是人类思维发展的结果。从古代的思想萌芽到现代科技的广泛应用,再到军事领域的深度介入,拟像和仿真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虽然它们给我们带来了许多便利和新奇的体验,但也提醒我们要保持清醒的认知,正确对待超真实现象,避免陷入虚假的陷阱。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需要更好地平衡超真实与真实的关系,让技术服务于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
一、引言 🌟
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似乎生活在一个由拟像(simulacrum)和仿真构建的世界里。正如艾柯所写,“绝对的虚构被作为真实存在而呈现出来。”这是一种非常奇妙的现象,就像我们在沙漠中建造了一个超真实的天堂,却忘记了这片沙漠本身也是一种真实的存在。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拟像和仿真这两个概念,以及它们对我们生活产生的深远影响。
二、拟像的概念溯源 📚
(一)古代思想中的拟像
从古希腊伊壁鸠鲁学派对视觉的独特理论说起,他们认为每一个物体都释放出某种“幻象”,这在拉丁文中被称为“拟像”。卢克来修这位罗马伊壁鸠鲁主义者进一步阐述道:“你可以把‘拟像’看成是‘事物的镜像,某种从事物对象表面被永久性地剥离下来的外皮,在空中飞来飞去’。”这种观点将拟像描绘成有形而又虚无缥缈的东西。例如,看不见的拟像从某个物体上散发出来,刺射到眼睛从而产生视觉。一个东西在镜子中所形成的映像就证明了拟像的存在。试想一下,如果没有这些拟像,怎么会有两个看似完全相同但其中一个还是透明的物体呢?而且,伊壁鸠鲁学派还相信拟像可以在人们熟睡时经由身体上的毛孔进入感官,从而产生梦境中的幻像。这就好比艺术和绘画捕捉原来那些物体所放射出的幻像,就像粘蝇纸捕捉小虫子一样,形象地说明了拟像与原物体之间的关系。
(二)宗教文化中的拟像
在罗马语中,“拟像”是用来指代那种被鬼魂或者精灵激活的塑像或者图像。当第一本英语圣经问世时,需要一个词来描述那些栩栩如生而又时而窃窃私语的塑像,“拟像”的希腊语祖先“神像”一词便进入了英语词汇。在古代神庙里,有些神像设计得颇为精妙,具有活动的头部和四肢,还能把声音从身后传到前面来。虽然没有人把这些神像当作它们所代表的真神,但是也没有人忽视它们的存在。因为这些神像既非真也并不假——它们是真实的幻像,是一种超真实的存在。就像电视上的虚构人物墨菲·布朗一样,尽管是虚构的,但在观众的心目中却有着一种真实的感觉。
三、鲍德里亚眼中的仿真与超真实 🤔
法国哲学家让·鲍德里亚在他的著作《仿真》中深刻地阐述了仿真和超真实的概念。他引用了博尔赫斯的故事来作为对仿真最绝妙的讽喻:在这个故事中,帝国的地图绘制师们绘制了一幅极其详尽的地图,与帝国的领地分毫不差。然而随着帝国的衰败,这幅地图也逐渐变得破损,最后只剩下几缕残丝在沙漠中依稀可辨。鲍德里亚指出,在今天这个时代,抽象已经不再仅限于地图、双生、镜像或者概念,仿真也不再仅限于领地、参照物或实体。这是一个由没有起源或真实存在的真实作为模型的时代——一个超真实时代。领地不再先于地图而存在,也不会比地图存在得更久远,反而是地图先于领地——拟像在先,是地图生成了领地。如果现在要重温那个寓言的话,那就是领地的碎片随着地图而逐渐残破,真正残留下来的是那些不属于帝国版图而是属于我们自己的沙漠里的痕迹——一片真实的沙漠。
四、现代科技中的拟像与仿真 💻
(一)虚拟现实体验
以杰伦·拉尼尔搭建的超真实场景为例,当他完成第一个即时世界后不久,又打造了一个充满神像和拟像的世界。在这个人造现实中,有一个直径约一个街区大的环形铁轨、一个齐胸高的火车头以及其他散落的玩具。这些元素都是由多面体堆砌起来的,色彩鲜亮单一。当参与者进入这个世界时,他们会有一种变成动画城里的卡通人物的感觉。例如,一个用微小的多边形色块勾勒出来的戴着手套的手漂浮在眼前,那是参与者的“手”。通过精神意志控制这个“手”,可以沿着手指所指的方向飞行,坐在火车上感受火车绕圈运行等。在这个世界内部,这些超真实的事件是实实在在地发生过的,对于参与者来说是真实存在的体验。这就像是在数字世界中创造了一个全新的现实维度,让参与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超真实的力量。
(二)媒体中的拟像传输
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的研究人员正在探索如何利用拟像进行信息传输。安迪·利普曼研发了一种能够“由观众驾驭”的电视传输方法。以《我爱露茜》为例,他们抽取了露茜客厅的视觉模型作为背景数据,并将露茜的移动形象从背景场景中移除。在传输整个一集时,会传输两套不同的数据:作为虚拟模型的背景数据和露茜的移动图像影片。观众的电脑将两者重新组合起来,这样就可以实现根据观众需求个性化呈现内容的目的。而且,这种方法还有助于数据压缩,这对于实时全息图像等大量数据传输的应用场景至关重要。比如未来可能会出现橄榄球赛的全息图像传输,球迷们可以从任意角度观看比赛,甚至可以从球的视角来体验比赛的乐趣。
五、军事领域中的拟像应用 🛡️
1991年沙漠风暴行动中的东距73战役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军方为了重建这场关键战役的三维仿真,士兵们回到战场粗略地勾勒出一个月前的战斗情况。通过各种手段收集信息,如坦克上的定位黑匣子记录地面坐标、导弹在沙地上留下的痕迹、指挥中心的无线电通讯磁带、卫星拍摄的照片等。技术人员花费9个月时间将这些信息拼接成一个人工合成的现实。这个拟像可以让士兵们坐在坦克仿真器中参加虚拟战斗,仿佛亲临那场战役一般。它不仅是一个三维电影,更是未来军事训练的重要工具,学员们可以通过设置假设条件与敌军进行较量,提高应对不同作战环境的能力。
六、超真实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
(一)日常生活的沉浸
我们这些后现代都市人每天都有大量时间沉浸在超真实之中:煲电话、看电视、用电脑、听广播。这些媒介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超真实体验,使我们给予它们极高的重视。想象一下,如果你在吃饭时不提从电视或者其他媒体上获知的消息,是不是会觉得缺少了一些谈资呢?拟像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于其中的地域,绝大多数情况下,这种超真实对我们来说是真实的。我们可以轻易地进入和离开超真实,就像在现实世界和数字世界之间自由穿梭一样。
(二)认知与思考的挑战
然而,这种超真实现象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挑战。由于拟像承载了沉重的命运,伴随着众多含义相近的同义词,如仿制品、假冒品、伪造品等,我们还没有分类方法来区分仿真之间细微而重要的差别。这就可能导致我们在认知上出现一些偏差,难以准确判断哪些是真正的现实,哪些只是超真实的幻影。例如,在商业广告中,商家常常利用超真实的拟像来吸引消费者,让消费者误以为产品具有某些超乎寻常的功能,但实际上可能并非如此。这就需要我们提高自身的辨别能力,不被超真实的表象所迷惑。
七、结论 🏁
综上所述,拟像和仿真在现代社会中无处不在,它们既是科技进步的产物,也是人类思维发展的结果。从古代的思想萌芽到现代科技的广泛应用,再到军事领域的深度介入,拟像和仿真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虽然它们给我们带来了许多便利和新奇的体验,但也提醒我们要保持清醒的认知,正确对待超真实现象,避免陷入虚假的陷阱。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需要更好地平衡超真实与真实的关系,让技术服务于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