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佃农理论》:从洛杉矶到芝加哥的学术之旅 New

引言

在经济学领域,《佃农理论》(The Theory of Share Tenancy)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这部书不仅奠定了作者张五常(Steven Cheung)在经济学界的声誉,还为后来的合约理论和代理理论(Agency Theory)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本文将回顾张五常在求学期间的经历,探讨他在洛杉矶加大(UCLA)和芝加哥大学(University of Chicago)的学习与研究过程,以及《佃农理论》的诞生背景和其对经济学界的影响。


1. 洛杉矶加大的学术氛围

张五常在洛杉矶加大经济系求学时,虽然该系在当时并不算知名,但有两方面特别之处让他受益匪浅。

1.1 优秀的学生群体

张五常回忆道,根据他的导师赫舒拉发(Jack Hirshleifer)的说法,他从未见过像张五常和他的同学们那样优秀的群体聚集在一起。赫舒拉发曾在哈佛和芝加哥大学任教,因此他的评价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张五常提到,他当时的七八位同学都是顶尖的学生,大家日夕研讨,相互切磋,彼此之间的学术交流极大地提升了他们的理论水平。事实上,当张五常后来前往芝加哥大学时,他发现那里的“明星”学生在价格理论上的功力,反而不及他在加大时的同学。

这一段经历不仅让张五常积累了深厚的理论基础,也培养了他独立思考和批判性分析的能力。正如他所说,“因为有七八个同学都是上上之选,大家日夕研讨好几年,功力再差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1.2 杰出的导师团队

除了优秀的同学,张五常在加大期间还受到了三位日后举世闻名的导师的影响:

  • 阿尔钦(Armen Alchian):以产权理论和信息经济学著称。
  • 赫舒拉发(Jack Hirshleifer):在价格理论、资本理论等方面有重要贡献。
  • 布鲁纳(Karl Brunner):货币经济学领域的权威。

这三位导师在二十世纪的价格理论研究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尤其是阿尔钦和赫舒拉发的教导,为张五常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张五常回忆道,尽管这些导师在当时名气不大,但他们的教学质量和学术见解却深受芝加哥大学等顶尖学府的重视。当他后来到芝大时,同行们得知他是阿尔钦和赫舒拉发的弟子,纷纷对他刮目相看。


2. 芝加哥大学的深造与《佃农理论》的诞生

1967年,张五常来到芝加哥大学继续深造。芝大的学术环境为他提供了更多的资源和支持,尤其是在资料搜集和理论深化方面。

2.1 论文的初步完成与D. G. Johnson的建议

在芝大,张五常住在简陋的国际宿舍,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懈怠。相反,他充分利用了芝大丰富的图书馆资源,深入研究了佃农理论的历史和相关文献。不久后,他完成了论文初稿,并将其提交给芝大出版社。出版社的编辑对这篇论文非常满意,认为它具备发表的价值。然而,张五常决定先咨询一位前辈——D. G. Johnson的意见。

Johnson是佃农理论领域的权威,曾发表过多篇经典著作。他告诉张五常:“一般来说,写过的题材如果被像芝大出版社这样的机构接受,就应该立即发表。但你的论文可能是经典之作,机会难得,你应该花更多时间改进。”

张五常采纳了Johnson的建议,决定再花一年时间完善论文。这一决定最终证明是正确的,因为他在这段时间里不仅丰富了论文的内容,还深入探讨了佃农理论的历史背景和现实应用。

2.2 卜凯教授的启发

在芝大亚洲图书馆,张五常发现了大量关于中国农业的中文资料,特别是卜凯(John Lossing Buck)的研究成果。卜凯是康奈尔大学的农业经济学家,曾在南京大学进行了长达十年的农业调查,出版了多部关于中国农业的经典著作。张五常不仅熟悉卜凯的英文著作,还在芝大图书馆发现了许多由卜凯的手下研究员用中文发表的论著,这些资料为他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补充。

通过这些资料,张五常得以深入了解中国农业的历史背景和实际操作,从而为他的《佃农理论》提供了更为坚实的经验基础。正如他所说,“这些论著我有机会拜读,获益良多。”

2.3 合约选择理论的突破

在芝大期间,张五常深入研究了不同类型的农地租用合约,并提出了一个关键问题:为什么地主会选择佃农分成合约而不是固定租金合约?这个问题促使他撰写了《交易的费用、风险的规避,与合约的选择》一文,后来成为《佃农理论》中的第四章。

这篇文章的核心观点是,合约的选择不仅仅取决于风险的分担,更重要的是交易费用的高低。张五常指出,佃农分成合约虽然可以分担风险,但其交易费用较高,因为地主要监督农户的轮作、防止欺骗等问题。因此,地主选择佃农合约的原因更可能是因为交易费用的差异,而非单纯的风险规避。

这一观点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讨论。施蒂格勒(George Stigler)邀请张五常在芝大的工作坊上展示这篇文章,结果引发了长达两个小时的激烈辩论。尽管张五常本人几乎没有发言的机会,但他的理论得到了阿尔钦、德姆塞茨(Harold Demsetz)等著名经济学家的支持。科斯(Ronald Coase)也在场,他对张五常的工作表示赞赏。

2.4 理论的争议与反思

尽管《佃农理论》在学术界获得了高度评价,但张五常在文章中引入的“风险规避”和“卸责”(shirking)概念后来被认为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张五常自己也承认,这些概念在解释现实世界的行为时存在不足,因为它们无法被事实验证。他后来反思道,合约选择的本质在于交易费用的差异,而不是风险或卸责。

此外,张五常还提到了一个有趣的例子:两个工人合作搬运重物时,每个人都试图将重量推给对方,导致合作效率下降。这个例子后来被广泛引用,成为了博弈理论(Game Theory)的一个经典案例。然而,张五常认为,博弈理论忽视了真实世界的交易费用,因而误入歧途。


3. 《佃农理论》的影响与反思

《佃农理论》出版后,迅速成为经济学界的经典之作。尽管它的销量并不理想,但它每年仍被引用约20次,显示了其持久的学术影响力。许多学者认为,《佃农理论》为后来的合约理论和代理理论奠定了基础,尤其是在解释合约选择和交易费用方面。

然而,张五常对自己作品的影响有着清醒的认识。他认为,作为作者,往往对自己的影响感到不满,因为总觉得自己应该有更大的影响。这种心态反映了他对学术的严谨态度和对真理的追求。

3.1 不良影响的反思

张五常也坦诚地指出了《佃农理论》中的一些不足之处。例如,他在文章中引入的“风险规避”和“卸责”概念,虽然在当时被认为是创新的,但后来被证明存在局限性。他指出,这些概念无法被事实验证,因此在解释现实世界的行为时效果有限。张五常认为,真正的学术研究应该基于可验证的事实,而不是抽象的概念。

3.2 对未来研究的启示

尽管《佃农理论》已经问世多年,但张五常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他强调,经济学研究应该关注真实世界的局限条件,尤其是交易费用的变化。只有通过深入调查这些局限条件,才能真正理解经济行为的背后逻辑。


结语

《佃农理论》不仅是张五常个人学术生涯的巅峰之作,也是经济学史上的一部重要文献。通过对佃农合约的深入分析,张五常揭示了交易费用在合约选择中的重要作用,并为后来的合约理论和代理理论提供了理论基础。尽管他在研究过程中遇到了一些挑战,但正是这些挑战促使他不断反思和完善自己的理论,最终形成了具有深远影响的学术成果。

张五常的故事告诉我们,学术研究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还需要对现实世界的敏锐观察和深刻的反思。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推动学科的进步,为社会提供有价值的洞见。 📚💡


参考资料
– 张五常,《佃农理论》
– 张五常,《卖桔者言》
– 施蒂格勒,G. J.,《经济学中的价格理论》
– 阿尔钦,A. A.,《不确定性、进化与经济理论》

0 0 投票数
Article Rating
订阅评论
提醒
0 评论
最多投票
最新 最旧
内联反馈
查看所有评论
人生梦想 - 关注前沿的计算机技术 acejoy.com
0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请您发表评论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