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野化:重塑城市生态与景观的未来之路

摘要

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导致了城市生态空间的退化,过度人工化和同质化的绿地景观难以满足人们对自然

的渴望,也无法有效地维持城市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再野化作为一种新的生态保护和修复理念,强调

减少人为干扰,提升特定区域的荒野程度,恢复自然生态系统的功能和弹性,为城市生态建设提供新思路。

本文将探讨城市生态空间再野化的涵义、特征、价值和实施途径,并结合国内外案例,提出城市再野化发展

的策略和建议,以期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生态系统提供参考。

关键词

再野化,城市生态空间,自然恢复,生物多样性保育,野境,自然的城市

1. 再野化的起源与发展

再野化(rewilding)源于西方社会对荒野的认知转变。20世纪初,美国开始意识到过度开发荒野带来的负面

影响,并逐步建立国家公园和荒野保护体系,以保护未被人类活动影响的自然区域。1980年代后期,保护

生物学家Soule和环保活动家Foreman提出了再野化的概念,强调通过减少人类干扰,提升特定区域的荒野

程度,恢复生态系统的功能和弹性。

再野化并非简单地将人类排除在外,而是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手段,促进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和自我调

节。其核心是修复自然生态系统动态的三个关键因子:营养级复杂性、随机干扰和物种扩散。

  • 营养级复杂性:强调恢复生态系统各个营养级之间的相互作用,尤其是关键物种,如大型食肉动物,

以促进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平衡。

  • 随机干扰:承认自然生态系统是动态的,允许自然过程,如野火、洪水等,在一定范围内自由发生,以增

加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韧性。

  • 物种扩散:强调恢复核心区域之间的连通性,为物种的自然扩散提供通道,以提升生态系统的恢复能力

和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近年来,再野化理念和实践不断丰富,从最初的“3C”模式(核心区、生态廊道、食肉动物)扩展到包含更新世

再野化、营养级再野化、生态再野化和被动再野化等多种适应不同地区的再野化方法。

2. 城市生态空间再野化的必要性

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导致了城市生态空间的退化,过度人工化和同质化的绿地景观难以满足人们对自然

的渴望,也无法有效地维持城市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城市生态空间再野化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它能够:

  • 恢复城市生物多样性:通过减少人为干扰,恢复自然生态系统,为本土动植物提供更多栖息地和食物

来源,增加城市生物多样性。

  • 提升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再野化能够增强城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和韧性,提高城市生态系

统的稳定性和抗逆性,更好地提供生态服务,如水质净化、空气净化、碳汇等。

  • 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再野化能够增加城市景观的异质性,为人们提供更多接触自然的场所,促进人们

的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 降低城市维护成本:再野化强调自然主导,减少人工干预,降低城市绿地的维护成本,提高城市绿地

的经济效益。

3. 城市生态空间再野化的实施途径

城市生态空间再野化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根据不同的场地条件和目标,采取不同的策略和方法。

3.1 构建野性景观的价值认同体系

改变人们对城市野性景观的负面看法,需要着力提升各方面对城市野性景观重要价值的认识,确立野性

景观在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可以通过宣传教育、感知体验、现地教学等方式,让人们逐步接

受和拥抱野性景观。

3.2 对原生野性景观实施整体保护

城市中现存的原生野性景观,如城市风景区、综合性公园、湿地公园、森林公园等,是珍贵的自然景观资源,

需要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实施严格的整体保护策略,防止其遭到破坏。

3.3 对次生野性景观实施再生利用

城市中现存的次生野性景观,如废弃的工业用地、闲置的土地等,需要根据其“野性度”、群落结构、景观

功能等进行分类,并采取不同的措施进行再生利用。

3.4 对间隙野性景观予以激活新生

城市中一些被人们忽略的角落,如道路边、墙角等,可能存在着间隙野性景观。可以通过梳理、环境培育、

结构优化、诱导、连通等激活措施,使其焕发出野性而又活力四射的光芒。

3.5 对现有城市公园实行自然生态修复

城市公园在满足市民休闲活动的前提下,应让自然演替成为公园自主设计的一部分,在一定的区域放任

自然生态在公园中自由发展,让生物依生境自我选择,自由地萌发、生长和变化。

3.6 对城市新公园规划和建设植入“留野”理念

在城市新建公园的规划与实施中,尽可能保留场地的原始野性特征,最大限度地保留好场地内的地形、水

体、植被等独特的乡土资源,以自然野趣为基调。

3.7 对园林植物选择施以“乡土化”导向

在城市绿化植物选择上,应本着“持久、抗逆、食源、美观”的原则,强化乡土植物的选择与应用导向,以丰

富的乡土植物为主,营造出更多既能与生境融合,又能承载地域文化、记忆和历史的近自然植物景观。

3.8 对城市生态空间营造场地生境和设计近自然群落

需要通过多尺度、异质性的生境营造,采用自然主义种植设计原理与手法,构建出结构稳定、功能突出、低

干预、投入少、景观价值高、与不同生境类型相匹配的近自然群落,为形成自然、多样、高效的生态景观结构

体系奠定良好的生态本底。

3.9 对低效人工管理绿地施行“再野化”恢复

现实城市中的一些人工管理绿地,群落结构简单、层次单调、功能衰退、生态效益和景观效果不佳,可以通过

有计划地实施“再野化”进行修复。其核心是修复自然生态系统动态的三个关键因子:营养级复杂性、随机

干扰和物种扩散。

3.10 对社区开展“秘密花园”行动

未来的社区发展观中,重建人与自然联系所向往的目标可能是“给每颗心都留下一片田野”,让人们推开家

门就能尽情享受社区营造的野趣天成,拥有一个“野性”的幸福田园。

4. 城市生态空间再野化的案例

国内外许多城市已经开始尝试城市生态空间再野化,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 德国汉诺威和德绍:在城市旧建筑遗址、公园、失落空间留出区域,并将其再野化,形成野性花园,增加

了城市的生物多样性,改善了附近居民的生活质量。

  • 爱尔兰:通过淘汰割草机,让绿地草长高,减少除草剂使用,允许本地植物在草坪中自由生长,促进本地

昆虫、鸟类和蜜蜂种群茁壮成长。

  • 西班牙巴塞罗那:正在推行城市再野化项目,努力创建“野性绿化”街道和绿色开放空间,促进生物多

样性,让城市生态更健康。

  • 美国纽约高线公园:在废弃的高架铁路旧址上恢复乡土植被,成为当地广受欢迎的景点。
  • 新加坡:持续推进城市的“野化”行动,如建在废弃的工业用地上的碧山—宏茂桥公园,融入了对水敏

感的景观设计元素,公园围绕碧山河布局,园内河水自由流动,植物自然生长,不受人为干预。

  • 杭州江洋畈生态公园:是国内野性景观营造的典范之一,在规划设计上充分尊重场地特征,根据原生植

被生长情况,划出一些区域作为“留野空间”,作为自然演替的样本,不加人为干预。

  • 北京温榆河公园:是北京最大的“绿肺”,以“生态、生活、生机”的内涵理念为统领,集生态涵养、生态

修复、蓄滞洪功能于一体,兼顾文化、休闲、运动等多元功能。

5. 城市生态空间再野化的挑战与机遇

城市生态空间再野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实施过程中会面临一些挑战,但也蕴藏着巨大的机遇:

5.1 挑战

  • 公众认知:人们对城市荒野的接受度和理解程度仍有待提高,一些人可能认为城市荒野是杂乱、无序

的,甚至会对其产生恐惧感。

  • 技术路径:城市生态空间再野化的技术路径还有待完善,需要更多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 管理机制:城市生态空间再野化需要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以协调自然恢复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

确保再野化过程的可持续性。

5.2 机遇

  • 生态文明建设: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为城市生态空间再野化提供了政策支持和社会

基础。

  • 城市更新:城市更新为城市生态空间再野化提供了大量的场地资源,如工业废弃地、闲置土地等。
  • 技术进步:生态修复技术和景观设计技术的不断进步,为城市生态空间再野化提供了更多技术手段

和方法。

6. 结论

城市生态空间再野化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未来城市的重要基

础。通过尊重自然规律,减少人为干扰,恢复自然生态系统的功能和弹性,城市生态空间再野化能够为城

市带来更多生态效益、人文价值、审美体验和健康福祉,为建设生态文明、美丽中国贡献力量。

7. 建议

  • 加强城市生态空间再野化的理论研究,深入研究再野化的生态过程、机制与效应,逐步形成城市生态空

间再野化的目标原则、评价体系与设计规范。

  • 推广城市生态空间再野化的实践,在城市规划、设计和管理中积极引入再野化理念,并结合实际情况

选择合适的再野化方法。

  • 加强公众对城市生态空间再野化的宣传教育,提升人们对城市荒野的认知和接受度,为城市生态空间

再野化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 鼓励城市生态空间再野化项目的创新,探索新的技术路径和设计方法,不断提高城市生态空间再野化

的效率和效益。

8. 展望

城市生态空间再野化是未来城市发展的重要趋势,它将为城市带来更多生态效益、人文价值、审美体验和健

康福祉,为建设生态文明、美丽中国贡献力量。相信随着人们对自然价值的认识不断提高,再野化理念将

在城市生态建设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未来城市做出更大的贡献。

0 0 投票数
Article Rating
订阅评论
提醒
0 评论
最多投票
最新 最旧
内联反馈
查看所有评论
0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请您发表评论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