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一步网
作者:
在
春風拂面,百花爭豔,大學校園本該是踏春賞景的絕佳去處。然而,時至今日,許多大學依然大門緊閉,將公眾拒之門外。年復一年,千呼萬喚,校門卻遲遲不開,這番景象實在耐人尋味。曾幾何時,未名湖的波光粼粼、珞珈山的黛瓦白牆,都是城市居民生活的一部分。如今,這些風景卻被圍牆隔絕,成了遙不可及的「海市蜃樓」。大學,這個本該是精神燈塔與文化高地的地方,為何變成了「獨立王國」?答案或許藏在懶政思維與小格局之中。
疫情之前,國內大多數高校校園並非「禁地」。那時,北京大學的未名湖邊,遊人如織;武漢大學的櫻花大道,成為春日名片;清華園的荷塘月色,更是市民散步的後花園。校園不僅是學子求知之地,也是公眾的文化公園。孩子們在操場奔跑,老人們在樹下納涼,甚至連遛狗的市民都把大學當成日常路線的一部分。這種開放的景象,讓大學與城市融為一體,散發著兼容並蓄的魅力。
大學的開放不僅是物理空間的共享,更是文化輻射的體現。許多地方以擁有大學為傲,認為那是城市氣質的象徵。個人進修、單位培訓、學術講座,無不依托大學展開。甚至在不少家庭的記憶中,帶孩子參觀大學是一堂生動的文化課——從校史館的展板到圖書館的書香,無不讓人感受到知識的力量。
2020年,新冠疫情來襲,大學關上校門,配合防疫大局。此舉無可厚非:校園人口密集,師生安全至上,封閉管理是應急之需。然而,隨著疫情消退,社會生活逐步恢復正常,這扇門卻未如預期般重新敞開。2025年的今天,距離疫情結束已有數年,許多大學依然「閉門謝客」,這就讓人不解了。
防疫結束,校門為何不開?說到底,還是「懶政思維」在作祟。有的學校覺得,既然門已關上,索性省去管理麻煩,外人進不來,校內秩序更容易維持;有的把校園當成「一畝三分地」,試圖將這份「內部資源」緊攥手中;還有的明知開放是大勢所趨,卻不願做「出頭鳥」,拖延觀望,靜待他人先動。這種「精明」算計,表面省心,實則背離了大學「造福社會」的初衷,更與「開放包容」的精神格格不入。
大學不應是故步自封的堡壘,而應是精神的燈塔、文明的標誌。它理應與周邊人群互動,與社會生活交融,而非自成一派,拒人千里。看看世界名校:哈佛大學沒有圍牆,校園與波士頓街頭渾然一體;博洛尼亞大學的古老建築,融入意大利的城市脈絡;萊比錫大學的校舍,與德國市民的生活場景無縫銜接。這些大學不僅不設防,反而成為城市的文化中心,甚至民眾的生活重心。
這種「親民」姿態,正是大學魅力的源泉。歷史上,歐洲的中世紀大學往往是城市的靈魂所在,市民圍繞學術活動聚集,書肆、咖啡館、劇院因大學而興盛。反觀國內一些高校,卻將自己封閉起來,彷彿校園是一座孤島,與外界涇渭分明。這種「獨立王國」的姿態,與大學的使命背道而馳。
大學的運轉離不開公眾的支持。科研資金來自財政撥款,辦學經費仰賴社會捐助,甚至校園的土地也屬於公共資源。從這個角度看,大學本身就帶有公共屬性,沒有人有權將公眾拒之門外。當然,為了教學與科研的順利進行,校園需要一定的私密性。比如,精密實驗室、重要教室、師生宿舍這些地方,限制外人進入合情合理。但圖書館、藝術館、操場這些管理相對寬鬆的區域,有什麼理由不向公眾開放呢?
有人擔心開放會帶來混亂,比如垃圾增多、安全隱患增加。但這根本不是開放與否的問題,而是管理能力的考驗。疫情前,大多數大學都曾開放,校園秩序井然,遊人與師生各得其樂。如今為何「開放不得」?難道管理水平反而退步了?与其怕麻煩就一關了之,不如想想如何優化管理,讓校園既安全又開放。
還有學校拿「師生意願」當擋箭牌,稱學生不願外人進入。但這種說法站不住腳。大學生已是成年人,遲早要走出校門,融入社會。若因「外人進來」就感到不安,這樣的過度保護對他們的成長未必有益。相反,讓校園成為社會的縮影,讓學生在開放環境中學會與外界相處,才是教育的真諦。
更別提那些「等待觀望」的學校。連恢復開放都不敢,又何談改革創新?大學若畏畏縮縮,怎能培養出敢於擔當的人才?這種小格局,與大學應有的胸懷大相徑庭。
再看看國際經驗。哈佛大學的開放不僅便利了市民,還吸引了全球遊客,成為文化地標。校園裡的圖書館向公眾開放閱覽權,博物館免費展覽,讓知識惠及更多人。博洛尼亞大學作為世界上最古老的大學之一,其校園就是城市的一部分,學生與市民共享空間,學術氛圍與生活氣息交融。這些大學的開放姿態,不僅提升了自身影響力,也為城市增添了活力。
國內大學若能借鑑這種模式,將校園融入城市,既能滿足公眾需求,又能提升文化輻射力。何樂而不為呢?
2023年9月,教育部在一份政協提案答复函中明確指出:「大學校園更好向社會公眾開放具有積極意義。」這無疑為校園開放指明了方向。然而,現實中許多高校仍缺乏主動性,有的甚至「以不變應萬變」,讓政策淪為空話。為此,有關部門不妨出台具體指導意見,明確鼓勵各層次大學打開校門,並將執行情況向社會公開。有了政策推動與監督,校門不開的窘境或許才能打破。
大學之大,不在於圍牆之高,而在於格局之廣、擔當之重、胸懷之闊。打開校門,迎接公眾,不是麻煩,而是機遇。它帶來的不僅是人氣,更是開放包容的精神與兼容並蓄的品格。當管理者的心門打開,校門自然不再是障礙,大學精神也將隨之煥發新生。
春風已至,校門何時開?這不僅是對大學管理者格局的考驗,也是對大學使命的叩問。讓我們期待,那扇塵封已久的門,能早日迎來春光。
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登录。
春風拂面,百花爭豔,大學校園本該是踏春賞景的絕佳去處。然而,時至今日,許多大學依然大門緊閉,將公眾拒之門外。年復一年,千呼萬喚,校門卻遲遲不開,這番景象實在耐人尋味。曾幾何時,未名湖的波光粼粼、珞珈山的黛瓦白牆,都是城市居民生活的一部分。如今,這些風景卻被圍牆隔絕,成了遙不可及的「海市蜃樓」。大學,這個本該是精神燈塔與文化高地的地方,為何變成了「獨立王國」?答案或許藏在懶政思維與小格局之中。
🌸 春色曾入門:疫情前的開放歲月
疫情之前,國內大多數高校校園並非「禁地」。那時,北京大學的未名湖邊,遊人如織;武漢大學的櫻花大道,成為春日名片;清華園的荷塘月色,更是市民散步的後花園。校園不僅是學子求知之地,也是公眾的文化公園。孩子們在操場奔跑,老人們在樹下納涼,甚至連遛狗的市民都把大學當成日常路線的一部分。這種開放的景象,讓大學與城市融為一體,散發著兼容並蓄的魅力。
大學的開放不僅是物理空間的共享,更是文化輻射的體現。許多地方以擁有大學為傲,認為那是城市氣質的象徵。個人進修、單位培訓、學術講座,無不依托大學展開。甚至在不少家庭的記憶中,帶孩子參觀大學是一堂生動的文化課——從校史館的展板到圖書館的書香,無不讓人感受到知識的力量。
🚪 疫情封門:非常之舉變常態
2020年,新冠疫情來襲,大學關上校門,配合防疫大局。此舉無可厚非:校園人口密集,師生安全至上,封閉管理是應急之需。然而,隨著疫情消退,社會生活逐步恢復正常,這扇門卻未如預期般重新敞開。2025年的今天,距離疫情結束已有數年,許多大學依然「閉門謝客」,這就讓人不解了。
防疫結束,校門為何不開?說到底,還是「懶政思維」在作祟。有的學校覺得,既然門已關上,索性省去管理麻煩,外人進不來,校內秩序更容易維持;有的把校園當成「一畝三分地」,試圖將這份「內部資源」緊攥手中;還有的明知開放是大勢所趨,卻不願做「出頭鳥」,拖延觀望,靜待他人先動。這種「精明」算計,表面省心,實則背離了大學「造福社會」的初衷,更與「開放包容」的精神格格不入。
🏰 獨立王國:大學不該是孤島
大學不應是故步自封的堡壘,而應是精神的燈塔、文明的標誌。它理應與周邊人群互動,與社會生活交融,而非自成一派,拒人千里。看看世界名校:哈佛大學沒有圍牆,校園與波士頓街頭渾然一體;博洛尼亞大學的古老建築,融入意大利的城市脈絡;萊比錫大學的校舍,與德國市民的生活場景無縫銜接。這些大學不僅不設防,反而成為城市的文化中心,甚至民眾的生活重心。
這種「親民」姿態,正是大學魅力的源泉。歷史上,歐洲的中世紀大學往往是城市的靈魂所在,市民圍繞學術活動聚集,書肆、咖啡館、劇院因大學而興盛。反觀國內一些高校,卻將自己封閉起來,彷彿校園是一座孤島,與外界涇渭分明。這種「獨立王國」的姿態,與大學的使命背道而馳。
🔬 公共屬性:誰有權關門?
大學的運轉離不開公眾的支持。科研資金來自財政撥款,辦學經費仰賴社會捐助,甚至校園的土地也屬於公共資源。從這個角度看,大學本身就帶有公共屬性,沒有人有權將公眾拒之門外。當然,為了教學與科研的順利進行,校園需要一定的私密性。比如,精密實驗室、重要教室、師生宿舍這些地方,限制外人進入合情合理。但圖書館、藝術館、操場這些管理相對寬鬆的區域,有什麼理由不向公眾開放呢?
有人擔心開放會帶來混亂,比如垃圾增多、安全隱患增加。但這根本不是開放與否的問題,而是管理能力的考驗。疫情前,大多數大學都曾開放,校園秩序井然,遊人與師生各得其樂。如今為何「開放不得」?難道管理水平反而退步了?与其怕麻煩就一關了之,不如想想如何優化管理,讓校園既安全又開放。
🎓 過度保護:對誰有利?
還有學校拿「師生意願」當擋箭牌,稱學生不願外人進入。但這種說法站不住腳。大學生已是成年人,遲早要走出校門,融入社會。若因「外人進來」就感到不安,這樣的過度保護對他們的成長未必有益。相反,讓校園成為社會的縮影,讓學生在開放環境中學會與外界相處,才是教育的真諦。
更別提那些「等待觀望」的學校。連恢復開放都不敢,又何談改革創新?大學若畏畏縮縮,怎能培養出敢於擔當的人才?這種小格局,與大學應有的胸懷大相徑庭。
🌐 國際鏡鑑:開放的魅力
再看看國際經驗。哈佛大學的開放不僅便利了市民,還吸引了全球遊客,成為文化地標。校園裡的圖書館向公眾開放閱覽權,博物館免費展覽,讓知識惠及更多人。博洛尼亞大學作為世界上最古老的大學之一,其校園就是城市的一部分,學生與市民共享空間,學術氛圍與生活氣息交融。這些大學的開放姿態,不僅提升了自身影響力,也為城市增添了活力。
國內大學若能借鑑這種模式,將校園融入城市,既能滿足公眾需求,又能提升文化輻射力。何樂而不為呢?
📜 政策風向:教育部已發聲
2023年9月,教育部在一份政協提案答复函中明確指出:「大學校園更好向社會公眾開放具有積極意義。」這無疑為校園開放指明了方向。然而,現實中許多高校仍缺乏主動性,有的甚至「以不變應萬變」,讓政策淪為空話。為此,有關部門不妨出台具體指導意見,明確鼓勵各層次大學打開校門,並將執行情況向社會公開。有了政策推動與監督,校門不開的窘境或許才能打破。
🌟 結語:大門一開,精神自振
大學之大,不在於圍牆之高,而在於格局之廣、擔當之重、胸懷之闊。打開校門,迎接公眾,不是麻煩,而是機遇。它帶來的不僅是人氣,更是開放包容的精神與兼容並蓄的品格。當管理者的心門打開,校門自然不再是障礙,大學精神也將隨之煥發新生。
春風已至,校門何時開?這不僅是對大學管理者格局的考驗,也是對大學使命的叩問。讓我們期待,那扇塵封已久的門,能早日迎來春光。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