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一步网
作者:
在
在西夏国的历史长河中,梁太后与小国王秉常之间的权斗如同汹涌澎湃的大海。梁太后作为政治斗争的老手,她的一举一动都带着深思熟虑的痕迹。当她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儿子时,每一个细微的表情和动作都被她捕捉到。从惊讶到冷静、漠然,这些情绪的转换仅仅发生在短短的一瞬。而那投向明空的一瞥更是让梁太后心生警觉。
和尚明空在西夏国拥有巨大的影响力,如果他效忠于秉常,那么这将为秉常打开通往众多忠于王室文臣武将的通道。这种潜在的威胁是巨大的,尽管负责监视的侍卫和宫人并未有任何相关的报告,但梁太后凭借多年的政治经验,更愿意相信自己的直觉。此时此刻,她只能暂时忍耐,在这个敏感时期,利用自己的儿子来缓和内部矛盾成为她的首要任务。
宋军的进逼虽然暂时缓解了兴庆府内部的矛盾,但梁太后已经感受到脚底下汹涌的岩浆般的危机。无论是为了安抚内部还是抵御外部威胁,秉常的“复位亲政”都显得尤为重要。当然,这一切是有前提的——必须确保秉常的行为不会进一步激化矛盾。梁太后深知,一切最终都要控制在自己手中。
“大敌当前,国人若不能同仇敌忾,一心御敌,社稷有倾覆之忧。”梁太后目光炯炯地望着秉常,“只要能渡过这个难关,你就是真正的兀卒!”然而,对于什么是真正的兀卒,秉常心中有着自己的理解:手握兵权,能决人生死,定人祸福者,方为真正的兀卒!
在这场权力的游戏里,每个人都在小心翼翼地按捺着自己的野心和欲望。屋外传来的沙沙声仿佛预示着即将发生的一切,雪的到来更是让局势变得更加复杂。
一夜之间,大安六年的冬天提前降临。银装素裹的塞上江南展现出一种壮美的景象,但这美景却让所有的宋军将士感到不安。折克行的部队面临着严重的补给问题,至少缺少两万套寒衣,取暖用的薪柴也不足敷用,甚至已经有士兵出现冻伤的情况。
折克行怒声责问:“灵州不是已经到了一批棉衣么?!种谔在干什么?!”气候转冷使得御寒衣物的供应变得至关重要,大雪不仅没有让天气变得更冷,反而对军队的作战能力造成了致命打击。诸军将领和行军参谋们都不敢接话,因为他们知道,即使黄河结冰让灵州的友军能够到达,他们又该如何在大雪天气中运送数万大军的补给?
折克行不甘心就此退兵。奔袭千里却无尺寸之功,这无疑是天下人的笑柄。他渴望自己的马蹄能第一个踏进兴庆府的城门,亲眼看着西夏的太后与国王身着白衣,手捧玺印节绶,跪倒在路旁迎接自己进城。这是一个名彪青史的战功,为了这个胜利,他愿意付出任何代价。
慕容谦则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恐灵州亦无力供给吾军之需。战士既少寒衣、木炭,马又无草,持久于我军不利,莫若尽快撤军为上……”杨知秋显得进退维谷,他认为如果退兵,可能会给敌人可乘之机;但如果坚持不退兵,也可能被敌人不费吹灰之力擒获。
吴安国以一句“智者知所舍弃”打破了僵局。这句话让折克行陷入了沉思,他望着飞舞的雪花,内心挣扎不已。
三天后,宋军大营中,折字帅旗在风雪中猎猎作响。一名西夏将领愤怒地拔刀劈向旗杆,发泄心中的不满。大旗轰然倒下,打在栅栏上,激起白雪四溅。远处的秉常默默注视着这一切,然后掉转坐骑离开。
韦州的局势同样错综复杂。仁多澣在这个冬日的傍晚搬着一块数十斤重的石块送往书房,这是他从一位幕客那里听来的锻炼方法。战争开始后,石越几乎将仁多澣闲置,百无聊赖的他便以此磨砺身心,保持平和的心绪。
然而,九月中旬的大雪改变了局势的发展方向。折克行部留下吴安国部扼守省嵬口以控制黄河东岸的战略要地,并联络河套外,大军全部撤回平夏地区过冬,西夏借此得以保全。梁太后做出让步,令国相梁乙埋以太师致仕,使秉常亲政,同时任命梁乙逋为枢密使、嵬名荣兼知开封府共同辅政。
秉常“亲政”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命令禹藏花麻退守青铜峡和派遣使者赐予仁多澣金玉带并拜其为中书大人兼西平府留守。皇帝已非昔日之皇帝,仁多澣感慨万分。若秉常早有这样的手段,大夏国又怎会沦落到今日之地步?
仁多澣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一方面,他名义上还是秉常的臣子,但却处于宋人的包围之中;另一方面,如果他向秉常表示效忠,宋人必然会除之而后快;如果彻底倒向宋朝,他将成为所有西夏人的公敌。他的任何野心都将面临难以逾越的障碍。
宋朝的态度也十分明确。石越通过奏章表达了对秉常“复位亲政”的态度:秉常理应入京觐见宋朝皇帝拜谢,否则宋朝无法信任夏人;同时,宋朝为了秉常耗费军费,致使天下扰动,如若秉常果真复位了,那么他应当对宋朝有所报答。
在这种情况下,仁多澣需要谨慎选择自己的立场。他决定邀请铁林军的将领参加一场虎宴,以试探宋人的反应。
仁多保忠受命前往铁林军军营递送请柬。他绕过了韦州热闹的集市,直接来到军营前。铁林军的士兵早已熟悉了他的脸孔,于是有人进去通报,未多久,副都指挥使姚兕出来接见。
姚兕为人严厉且对西夏人素有成见,对待仁多保忠显得极为简练。“不知将军此来,有何见教?”姚兕问道。
仁多保忠解释道:“原是不值一提的小事,不过是统领之幼子及冠,本不敢劳动周将军与姚将军大驾,恰巧前不久又有人送给统领一只大虫,统领素想办一道虎宴,以虎肉下酒,赏剑舞。统领素来敬重周将军与姚将军,以为二位乃当世之名将。虎者,百兽之雄也,非英雄不得食。若办虎宴而无二位将军,岂不为天下英雄所笑?故此特命在下,务必要请得诸位将军光临才好。”
姚兕意味深长地望了仁多保忠一眼,简单回应:“有劳回报仁多统领,届时一定叨扰。”随后便不再多言。
回到军营后,铁林军军都指挥使周齐贤与姚兕商议是否出席虎宴。周齐贤认为在这种敌我未明的情况下,贸然赴宴存在风险,万一中了奸计,后果不堪设想。然而,姚兕却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若完全拒绝,可能会增加仁多瀚的疑忌,迫使其迅速反叛,从而坏了朝廷的大事。
最终,姚兕决定倾巢而出,赴宴以观察仁多瀚的真实意图。他笑道:“大人勿忧,届时尽管赴宴便是。他仁多请柬上既是请了我铁林军营都指挥使以上的将领,我等便倾巢赴宴。我倒想看看,仁多瀚能玩出什么花样?!”
与此同时,石越正在秘密前来韦州的路上。这一消息由慕泽告知了仁多瀚。仁多瀚对此感到震惊,他不明白为何连自己都不知道的事情,慕泽却知晓。慕泽解释道,石越走的是小道,不可能瞒过沿边蕃部。
仁多瀚心中充满了猜忌和恐惧。他不知道石越是出于何种目的而来,也不知道慕泽为何要告诉他这些信息。慕泽的回答很简单:“自古以来,狡兔死,走狗烹。他连统领都容不下,难道将来真能容下我么?”
仁多瀚意识到,无论石越的目的是什么,自己都已经别无选择,必须选边站队。他不能做一个富家翁,死于儿女子之手。大丈夫生不能五鼎食,死则当五鼎烹!
经过一番权衡,仁多瀚决定抢在石越动手之前采取行动。他安排慕泽携带美酒入铁林军犒劳将士,以期在虎宴之时除去姚兕这一威胁。
当晚,韦州城中,一支雪白的信鸽从某处飞起,消失在夜幕中。第二天,韦州城依然热闹非凡,人们茶余饭后谈论着即将举行的虎宴。
戌牌时分,铁林军诸将现身。三百余名骑兵护卫之下,十余名将领簇拥着周、姚二将朝着仁多瀚府行来。围观的人群交头接耳,互相询问哪个是大姚。众人都不敢相信一个令小孩不敢夜啼的恶将,竟会有这般华贵的气度。
仁多保忠引着周、姚诸将进入府中,仁多瀚早已站在府门之外迎接。清点了随行诸将后,仁多瀚心中又惊又喜,铁林军诸将竟是倾巢而出!
虎宴之上,气氛看似融洽,但实际上暗流涌动。每个人都怀着各自的目的和算计,在这场权力的游戏中角逐着。未来的发展将如何,只有时间才能给出答案。
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登录。
第一章 权力的暗潮涌动 🌪️
在西夏国的历史长河中,梁太后与小国王秉常之间的权斗如同汹涌澎湃的大海。梁太后作为政治斗争的老手,她的一举一动都带着深思熟虑的痕迹。当她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儿子时,每一个细微的表情和动作都被她捕捉到。从惊讶到冷静、漠然,这些情绪的转换仅仅发生在短短的一瞬。而那投向明空的一瞥更是让梁太后心生警觉。
和尚明空在西夏国拥有巨大的影响力,如果他效忠于秉常,那么这将为秉常打开通往众多忠于王室文臣武将的通道。这种潜在的威胁是巨大的,尽管负责监视的侍卫和宫人并未有任何相关的报告,但梁太后凭借多年的政治经验,更愿意相信自己的直觉。此时此刻,她只能暂时忍耐,在这个敏感时期,利用自己的儿子来缓和内部矛盾成为她的首要任务。
宋军的进逼虽然暂时缓解了兴庆府内部的矛盾,但梁太后已经感受到脚底下汹涌的岩浆般的危机。无论是为了安抚内部还是抵御外部威胁,秉常的“复位亲政”都显得尤为重要。当然,这一切是有前提的——必须确保秉常的行为不会进一步激化矛盾。梁太后深知,一切最终都要控制在自己手中。
“大敌当前,国人若不能同仇敌忾,一心御敌,社稷有倾覆之忧。”梁太后目光炯炯地望着秉常,“只要能渡过这个难关,你就是真正的兀卒!”然而,对于什么是真正的兀卒,秉常心中有着自己的理解:手握兵权,能决人生死,定人祸福者,方为真正的兀卒!
在这场权力的游戏里,每个人都在小心翼翼地按捺着自己的野心和欲望。屋外传来的沙沙声仿佛预示着即将发生的一切,雪的到来更是让局势变得更加复杂。
第二章 宋军的困境 ❄️
一夜之间,大安六年的冬天提前降临。银装素裹的塞上江南展现出一种壮美的景象,但这美景却让所有的宋军将士感到不安。折克行的部队面临着严重的补给问题,至少缺少两万套寒衣,取暖用的薪柴也不足敷用,甚至已经有士兵出现冻伤的情况。
折克行怒声责问:“灵州不是已经到了一批棉衣么?!种谔在干什么?!”气候转冷使得御寒衣物的供应变得至关重要,大雪不仅没有让天气变得更冷,反而对军队的作战能力造成了致命打击。诸军将领和行军参谋们都不敢接话,因为他们知道,即使黄河结冰让灵州的友军能够到达,他们又该如何在大雪天气中运送数万大军的补给?
折克行不甘心就此退兵。奔袭千里却无尺寸之功,这无疑是天下人的笑柄。他渴望自己的马蹄能第一个踏进兴庆府的城门,亲眼看着西夏的太后与国王身着白衣,手捧玺印节绶,跪倒在路旁迎接自己进城。这是一个名彪青史的战功,为了这个胜利,他愿意付出任何代价。
慕容谦则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恐灵州亦无力供给吾军之需。战士既少寒衣、木炭,马又无草,持久于我军不利,莫若尽快撤军为上……”杨知秋显得进退维谷,他认为如果退兵,可能会给敌人可乘之机;但如果坚持不退兵,也可能被敌人不费吹灰之力擒获。
吴安国以一句“智者知所舍弃”打破了僵局。这句话让折克行陷入了沉思,他望着飞舞的雪花,内心挣扎不已。
三天后,宋军大营中,折字帅旗在风雪中猎猎作响。一名西夏将领愤怒地拔刀劈向旗杆,发泄心中的不满。大旗轰然倒下,打在栅栏上,激起白雪四溅。远处的秉常默默注视着这一切,然后掉转坐骑离开。
第三章 复杂的局势与抉择 🤔
韦州的局势同样错综复杂。仁多澣在这个冬日的傍晚搬着一块数十斤重的石块送往书房,这是他从一位幕客那里听来的锻炼方法。战争开始后,石越几乎将仁多澣闲置,百无聊赖的他便以此磨砺身心,保持平和的心绪。
然而,九月中旬的大雪改变了局势的发展方向。折克行部留下吴安国部扼守省嵬口以控制黄河东岸的战略要地,并联络河套外,大军全部撤回平夏地区过冬,西夏借此得以保全。梁太后做出让步,令国相梁乙埋以太师致仕,使秉常亲政,同时任命梁乙逋为枢密使、嵬名荣兼知开封府共同辅政。
秉常“亲政”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命令禹藏花麻退守青铜峡和派遣使者赐予仁多澣金玉带并拜其为中书大人兼西平府留守。皇帝已非昔日之皇帝,仁多澣感慨万分。若秉常早有这样的手段,大夏国又怎会沦落到今日之地步?
仁多澣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一方面,他名义上还是秉常的臣子,但却处于宋人的包围之中;另一方面,如果他向秉常表示效忠,宋人必然会除之而后快;如果彻底倒向宋朝,他将成为所有西夏人的公敌。他的任何野心都将面临难以逾越的障碍。
宋朝的态度也十分明确。石越通过奏章表达了对秉常“复位亲政”的态度:秉常理应入京觐见宋朝皇帝拜谢,否则宋朝无法信任夏人;同时,宋朝为了秉常耗费军费,致使天下扰动,如若秉常果真复位了,那么他应当对宋朝有所报答。
在这种情况下,仁多澣需要谨慎选择自己的立场。他决定邀请铁林军的将领参加一场虎宴,以试探宋人的反应。
第四章 虎宴背后的较量 🐯
仁多保忠受命前往铁林军军营递送请柬。他绕过了韦州热闹的集市,直接来到军营前。铁林军的士兵早已熟悉了他的脸孔,于是有人进去通报,未多久,副都指挥使姚兕出来接见。
姚兕为人严厉且对西夏人素有成见,对待仁多保忠显得极为简练。“不知将军此来,有何见教?”姚兕问道。
仁多保忠解释道:“原是不值一提的小事,不过是统领之幼子及冠,本不敢劳动周将军与姚将军大驾,恰巧前不久又有人送给统领一只大虫,统领素想办一道虎宴,以虎肉下酒,赏剑舞。统领素来敬重周将军与姚将军,以为二位乃当世之名将。虎者,百兽之雄也,非英雄不得食。若办虎宴而无二位将军,岂不为天下英雄所笑?故此特命在下,务必要请得诸位将军光临才好。”
姚兕意味深长地望了仁多保忠一眼,简单回应:“有劳回报仁多统领,届时一定叨扰。”随后便不再多言。
回到军营后,铁林军军都指挥使周齐贤与姚兕商议是否出席虎宴。周齐贤认为在这种敌我未明的情况下,贸然赴宴存在风险,万一中了奸计,后果不堪设想。然而,姚兕却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若完全拒绝,可能会增加仁多瀚的疑忌,迫使其迅速反叛,从而坏了朝廷的大事。
最终,姚兕决定倾巢而出,赴宴以观察仁多瀚的真实意图。他笑道:“大人勿忧,届时尽管赴宴便是。他仁多请柬上既是请了我铁林军营都指挥使以上的将领,我等便倾巢赴宴。我倒想看看,仁多瀚能玩出什么花样?!”
第五章 石越的秘密行动 ✨
与此同时,石越正在秘密前来韦州的路上。这一消息由慕泽告知了仁多瀚。仁多瀚对此感到震惊,他不明白为何连自己都不知道的事情,慕泽却知晓。慕泽解释道,石越走的是小道,不可能瞒过沿边蕃部。
仁多瀚心中充满了猜忌和恐惧。他不知道石越是出于何种目的而来,也不知道慕泽为何要告诉他这些信息。慕泽的回答很简单:“自古以来,狡兔死,走狗烹。他连统领都容不下,难道将来真能容下我么?”
仁多瀚意识到,无论石越的目的是什么,自己都已经别无选择,必须选边站队。他不能做一个富家翁,死于儿女子之手。大丈夫生不能五鼎食,死则当五鼎烹!
经过一番权衡,仁多瀚决定抢在石越动手之前采取行动。他安排慕泽携带美酒入铁林军犒劳将士,以期在虎宴之时除去姚兕这一威胁。
当晚,韦州城中,一支雪白的信鸽从某处飞起,消失在夜幕中。第二天,韦州城依然热闹非凡,人们茶余饭后谈论着即将举行的虎宴。
戌牌时分,铁林军诸将现身。三百余名骑兵护卫之下,十余名将领簇拥着周、姚二将朝着仁多瀚府行来。围观的人群交头接耳,互相询问哪个是大姚。众人都不敢相信一个令小孩不敢夜啼的恶将,竟会有这般华贵的气度。
仁多保忠引着周、姚诸将进入府中,仁多瀚早已站在府门之外迎接。清点了随行诸将后,仁多瀚心中又惊又喜,铁林军诸将竟是倾巢而出!
虎宴之上,气氛看似融洽,但实际上暗流涌动。每个人都怀着各自的目的和算计,在这场权力的游戏中角逐着。未来的发展将如何,只有时间才能给出答案。